CN108631948A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31948A CN108631948A CN201710170938.1A CN201710170938A CN108631948A CN 108631948 A CN108631948 A CN 108631948A CN 201710170938 A CN201710170938 A CN 201710170938A CN 108631948 A CN108631948 A CN 1086319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data
- retransmitted
- time slot
- retransmitted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及数据重传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一个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第一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二设备重传数据,并向第二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本发明中,在第一设备仅仅针对校验失败的数据向第二设备重传数据,不必在每次重传时都将整个传输块重传至第二设备,并且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重传数据的同时,还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因此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校验失败的数据,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重传的效率,节约了资源开销,提高了系统吞吐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在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后,如果接收端无法正确的接收数据,则会向发送端发送重传请求以请求重传。发送端接收到重传请求后将向接收端发起重传。
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自动混合重传请求)作为一种结合了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编码)和ARQ(Automatic Repeat-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的技术,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以及NR(New Radio,新空口)的研究中都广受关注,其基本原理为:
1)在接收端使用FEC技术纠正一部分发生传输错误的比特;
2)通过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判断数据包是否正确传输;
3)若传输错误,向发送端请求重新发送。
以LTE为例,在其下行传输中,对于每一个TB(Transport Block,传输块)都有一个对应的HARQ进程。若基站接收到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关于该TB的HARQ进程的反馈为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确认),则需要重新发送整个TB。
5G NR与LTE具有以下显著的不同:
1)相比于LTE,NR中所传输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且对频谱效率的要求比LTE更高。通常意义上,NR中的TB大小是LTE中的TB大小的数倍。
2)NR中支持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业务和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业务共用带宽资源的场景。如图1所示,uRLLC业务可以抢占eMBB业务的资源,这将导致被抢占资源的eMBB业务的数据包的传输失败。并且,uRLLC业务随时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该eMBB业务的数据包的重传仍然有可能因为uRLLC业务抢占资源而失败。总的来说,eMBB业务的数据包不能全部正确接收的概率很高。
5G NR的这些不同对传统的HARQ流程带来了挑战。由于每一次重传都需要重新发送整个TB,因此将会造成过大的资源开销,系统总吞吐量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旨在减少资源开销,提高系统总吞吐量。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一个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重传数据,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本方法中,由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因此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二设备重传数据,也即可以实现部分重传,从而减少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另外,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而可以实现重传的数据中的部分指示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第一设备发送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失败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重传的数据和用于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本方法中,由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因此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二设备重传数据,也即可以实现部分重传,从而减少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另外,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而可以实现重传的数据中的部分指示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
根据第二方面,在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校验失败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再次反馈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反馈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从而第一设备可以在再次重传时,仅仅重传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
根据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包括: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每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其对应的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设备可以分别根据各个时隙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该时隙内重传的数据,识别效率更高;或者,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所有时隙中各个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本实现方式中,由于采用了多个时隙共用第二指示信息进行指示的方式,因此有效的节约了控制信道的开销。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对应的码块组;或者,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其中,所述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重传的所述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重传的所述数据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重传数据所占用的资源开销;或者,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从而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以时隙为单位进行指示,可以降低控制信道的开销。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所述数据具体为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设备获知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具体有哪些,有利于第二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重传数据所占用的资源开销;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或者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其中,每个所述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从而在第二指示信息以时隙为单位进行指示时,有利于降低控制信道的开销。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还是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解析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是比特图,所述比特图中的比特个数等于所述传输块所包含的码块组数量,所述比特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所述传输块的一个码块组,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重传的数据是该比特位对应的码块组。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是比特图,所述比特图中的比特个数等于初传所述传输块时所占用的时隙的数量,所述比特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初传所述传输块时所占用的所述时隙中的一个,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重传的数据是在该比特位对应的时隙内所发送的数据。
根据以上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为重传的所述数据所对应的码块组的编号或者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的编号。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目标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一个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目标设备重传所述需要重传的数据,并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由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因此该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目标设备重传数据,也即可以实现部分重传,从而减少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另外,该通信设备向目标设备反馈第二指示信息,目标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而可以实现重传的数据中的部分指示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源设备发送的传输块进行校验;所述收发器用于当校验失败时,向所述源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所述源设备重传的数据和用于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由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因此源设备可以根据该通信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向第二设备重传数据,也即可以实现部分重传,从而减少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另外,该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而可以实现重传的数据中的部分指示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设备。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uRLLC业务抢占eMBB业务的资源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3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方法的示范性流程图;
图4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输块跨多个时隙传输的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5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输块跨多个时隙传输的另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6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以码块组为单位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时,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7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以时隙为单位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时,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8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以码块组为单位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时,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另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9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以时隙为单位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时,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另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10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以码块组为单位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时,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又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11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以时隙为单位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时,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又一示范性示意图;
图12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示范性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下文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侧设备,和与每个网络侧设备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图2是该通信系统的一个例子,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包括一个网络侧设备和与其通信的多个终端设备(图2示为UE1至UE6)。
下文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可以是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可以是两个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在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技术中,如果基站需要发送数据至终端设备1,但是可能存在直接发送给终端设备1时的效果不好的问题,而基站直接发送给终端设备2的效果较好,因此,基站可以先将数据发送给终端设备2,然后再由终端设备2将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1。这里,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之间的通信即可采用下文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网络侧设备可以是能和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基站、中继站或接入点。基站可以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网络中的BTS(Base Transceiver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也可以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中的NB(NodeB),还可以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中的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B)。网络侧设备还可以是CRAN(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云无线接入网络)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网络侧设备还可以是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网络侧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
终端设备可以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电话、WLL(Wireless 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站、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处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在两个设备之间(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或两个终端设备之间、或两个网络侧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每一个TB都对应一个HARQ进程。例如,在LTE中的数据传输流程中,当TB大小超过编码器最大编码长度时,一个TB添加CRC校验位之后会被分割为多个小的CB(Code Block,码块),每个CB分别添加CRC校验位并通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的流程,最后将所有CB合并进行发送。如在背景技术中描述的,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会进行解速率匹配,并分别对每一个CB进行译码和CRC校验,最后对整个TB进行CRC校验,只要存在至少一个CB校验失败时则认为校验不通过,或者即使在所有CB均校验成功,但是对整个TB校验失败时也认为校验不通过,此时通过1比特NACK来反馈。发送端接收到NACK则重传整个TB。由于发送端的每一次重传都要重新发送整个TB,因此会造成过大的资源开销,系统总吞吐量较低。
针对此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传输块后,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译码和校验,在传输块中存在校验失败的数据时,则接收端向发送端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发送端根据指示向接收端重传数据,且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校验失败的数据,且发送端在重传的同时,还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重传的数据的指示信息。接收端接收到重传的数据后,能够根据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不必在每次重传时都将整个传输块重传至接收端,因此可以降低重传的资源开销,提高系统吞吐量。
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传输数据的两个设备中,为了便于区分两个设备,可以分别称之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例如可以为网络侧设备,第二设备例如可以为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这仅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0,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传输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一个传输块可以跨至少两个时隙传输。每一个传输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码块。每个时隙内可以传输至少一个码块。
如图4所示,假设CB0、CB1、CB2、CB3、CB4、CB5、CB6和CB7均表示码块,每一个传输块跨四个时隙传输,且在每个时隙内传输两个码块。四个时隙分别编号为slot0、slot1、slot2和slot3。其中,编号为slot0的时隙内传输的码块为CB0和CB1,编号为slot1的时隙内传输的码块为CB2和CB3,编号为slot2的时隙内传输的码块为CB4和CB5,编号为slot3的时隙内传输的码块为CB6和CB7。
S101,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先分别对传输块的各个码块进行译码和校验,若所有码块均校验成功,再对整个传输块进行校验。若对整个传输块校验成功,则第二设备判定对接收到的传输块校验成功,则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返回ACK(Acknowledgement,肯定确认)信息。第一设备接收到ACK信息后,释放该传输块对应的HARQ进程。在至少一个码块校验失败时,则第二设备判定对接收到的传输块校验失败,则第二设备可以请求第一设备重传。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对传输块以码块组为单位进行校验。每个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若所述码块组所包括的至少一个码块校验失败,则确认该码块组校验失败;若所述码块组所包括的所有码块均校验成功,则确认该码块组校验成功。
S102,当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传输块校验失败时,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以码块组为最小单位进行指示,可以进一步降低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可以理解的是,在各个码块组所包含的码块数均为一个时,则第一指示信息就成为以码块为最小单位进行指示的。由于“第一指示信息以码块为最小单位进行指示”为“第一指示信息以码块组为最小单位进行指示”的一种特例,因此以下各个实施例均以第一指示信息以码块组为最小单位进行指示为例进行描述。如图4所示的TB,假设CB0至CB7均表示码块组,并假设码块组CB0、CB3、CB4和CB6在初传中传输错误。可以理解的是,这仅仅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可以理解为第一指示信息仅仅指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不指示传输块中除了检验失败的数据之外的其他数据;或者还可以理解为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不仅包括校验失败的数据,还包括传输块中与校验失败的数据相关的数据,这样可以减少第一指示信息所占用的传输资源。
以下所述的“指示方式”可以理解为指示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以什么方式指示数据,例如,以码块组的方式或以时隙的方式指示数据。还可以理解为指示的内容的形式,例如,指示的内容为校验失败的数据,或者不仅包括校验失败的数据,还包括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的所有数据。
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一,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数据具体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从而有利于第二设备最大程度的降低重传数据所占用的资源开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是比特图,所述比特图中的比特个数等于所述传输块所包含的码块组数量,所述比特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所述传输块的一个码块组,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是该比特位对应的码块组。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二数值时,表示该比特位对应的码块组校验成功。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一个设置为“1”,另一个可以为“0”,只要使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不同即可。
如图4所示的TB中,码块组的数量为8个,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为CB0、CB3、CB4和CB6,因此,比特图可以设置为(1,0,0,1,1,0,1,0)。其中,第一数值为“1”,表示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也即需要重传的码块组;第二数值为“0”,表示校验成功的码块组。通过比特图指示码块组,可以具体指示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有哪些,因此第一设备可以选择性的重传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重传数据所占用的资源开销。
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是校验失败的码块组的编号。该种方式适用于TB的码块组数很多,而错误的码块组数很少的情况。例如,8个码块组中,只有CB3校验失败,因此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011”,只需要3比特即可指示。因此,可以进一步节约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
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二,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数据具体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
如图5所示的TB中,码块组的数目为32个,一共通过4个时隙传输,在时隙slot0内传输的码块组为CB0至CB7,在时隙slot1内传输的码块组为CB8至CB15,在时隙slot2内传输的码块组为CB16至CB23,在时隙slot3内传输的码块组为CB24至CB31。假设在初传中CB17、CB18、CB19、CB20、CB21和CB22传输错误,则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以时隙为单位指示这些码块组,可以进一步节约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是比特图,所述比特图中的比特个数等于初传所述传输块时所占用的时隙的数量,所述比特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初传所述传输块时所占用的所述时隙中的一个,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包含在该比特位对应的时隙内的码块组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一个设置为“1”,另一个可以为“0”,只要使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不同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取值为第一数值的比特位对应的时隙内的码块组中可能包含校验正确的码块,这些校验正确的码块即可称为前文所述的“传输块中与校验失败的数据相关的数据”。
如图5所示的TB中,时隙的数量为4个,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为CB17、CB18、CB19、CB20、CB21和CB22,它们在初传时占用的时隙为slot2,其他码块组占用的时隙为slot0、slot1和slot3。因此,比特图可以设置为(0,0,1,0),需要4个比特进行指示。其中,第一数值为“1”,表示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第二数值为“0”,表示对应的时隙内的码块组均校验成功。该方法适用于TB的码块组数较多,且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在的时隙比较集中的情况。通过比特图指示时隙,可以减少比特图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减少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是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的编号。该种方式适用于TB的码块组数很多,而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占用的时隙数很少的情况。例如,上述4个时隙中,只有slot2内传输的数据校验失败,因此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01”,只需要2比特即可指示。因此,可以进一步节约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
S103,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
S104,第一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以及生成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的数据。
S105,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重传所述需要重传的数据,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S106,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重传的数据和第二指示信息;
S107,第二设备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
在步骤S102中介绍了几种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在步骤S104中,第一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需要知道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是什么,才能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内容,进而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可以事先约定好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从而第一设备可以直接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指示方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内容。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至少一个为基站时,还可以由基站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并由基站向另一端发送高层信令以告知另一端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的其中一个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并通过向另一端发送控制信息以告知另一端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由第二设备确定接收到的各个码块组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在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或者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占所述传输块的码数组的总数量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时,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设置为时隙指示方式;在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小于或等于数量,或者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占所述传输块的码数组的总数量的比值小于或等于预设比值时,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设置为码块组指示方式。预设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3个、4个等。预设比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0.5、0.6等。由于在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较多时,如果采用码块组指示方式,则会导致第二指示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开销过大,因此,在校验失败的码块组的数量或比例较大时,则采用时隙指示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小第二指示信息和第一指示信息的开销。该指示方式,能够根据码块组校验结果自动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并进一步确定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可以更加合理、灵活且动态的设置指示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重传的数据为与校验失败的数据相关的数据。例如,重传的数据可以通过将校验失败的数据取反得到。第二设备接收到重传的数据后,对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进行取反,即可得到校验失败的数据。除了上述取反方式外,第一设备还可以根据其他方式生成与校验失败的数据相关的数据,即生成所述重传的数据。
在另一实施例中,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在另一实施例中,重传的数据具体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或者,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在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数据具体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时,则第一设备可以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例如,在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较少时,第一设备可以仅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重传数据所占用的资源开销;或者,第一设备还可以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例如,在TB包括的码块组数量较多,且错误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较为集中时,第一设备可以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从而可以降低控制信道的开销。可选的,第一设备可以确定接收到的各个码块组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在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大于预设数量,或者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占所述传输块的码数组的总数量的比值大于预设比值时,则第二设备可以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在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小于或等于数量,或者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数量占所述传输块的码数组的总数量的比值小于或等于预设比值时,所述第二设备可以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
在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数据具体为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时,则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将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数据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
以下介绍几种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
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一,以码块组为单位进行指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数据对应的码块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果重传的数据为与校验失败的数据相关的数据,则第二指示信息指示该相关的数据对应的码块组。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设备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时,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具体指示所述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重传数据所占用的资源开销。
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是比特图,所述比特图中的比特个数等于所述传输块所包含的码块组数量,所述比特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所述传输块的一个码块组,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重传的数据是该比特位对应的码块组。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二数值时,表示重传的数据中不包括该比特位对应的码块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一个设置为“1”,另一个可以为“0”,只要使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不同即可。
或者,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为重传的所述数据所对应的码块组的编号。可以进一步节约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可以理解的是,码块组的编号的字段长度为log2(N),N为TB所包括的码块组数。本发明实施例中,码块组数为8,因此码块组的编号的字段长度为3。
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二,以时隙为单位进行指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在第一设备将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确定为需要重传的数据,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具体指示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在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时隙时,表示重传的所述数据为在该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码块组。
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是比特图,所述比特图中的比特个数等于初传所述传输块时所占用的时隙的数量,所述比特图中的每个比特位对应初传所述传输块时所占用的所述时隙中的一个,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一数值时,表示重传的数据是在该比特位对应的时隙内所发送的数据。当任意比特位取值为第二数值时,表示重传的数据中不包括该比特位对应的时隙内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一个设置为“1”,另一个可以为“0”,只要使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不同即可。
或者,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为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的编号。可以进一步节约控制信道的资源开销。可以理解的是,时隙的编号的字段长度为log2(M),M为TB在初传中所占用的总时隙数。本发明实施例中,TB在初传中所占用的总时隙数为4,因此时隙的编号的字段长度为2。
以上介绍了几种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后,同样需要知道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是什么,才能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内容。
可选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可以事先约定好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从而第二设备可以直接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指示方式确定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内容,进而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
或者,可选的,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二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重传的所述数据对应的码块组,还是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指示信息具体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还是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也即,第三指示信息指示了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
第三指示信息可以具体为高层信令,高层信令例如可以为RRC(Radio resourcecontrol,资源控制)信令,此时第一设备可以为基站。RRC的配置可以是半静态的,即在一段时间内网络侧设备的指示保持不变。RRC的配置也可以是动态的。通过高层信令的指示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约控制信道的开销。
可选的,在第二设备为基站时,也可以由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高层信令。
第三指示信息还可以为控制信息,例如可以在控制信息中增加1比特,通过增加的比特进行指示。例如,“0”可以表示为码块组级别的指示方式;“1”可以表示为时隙级别的指示方式。通过控制信息的指示方式,对指示方式的配置更加灵活,实现动态调整。
或者,可选的,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即,第一设备可以默认将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设置为与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相同。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解析所述第二指示信息。例如,若第一指示信息为码块级别,则第二指示信息也为码块级别;若第一指示信息为时隙级别,则第二指示信息也为时隙级别。因此,第一设备不需要另行通知第二设备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对于第二设备来说,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识别为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即可。
在步骤S105中,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发送方式:
发送方式一、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每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其对应的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从而第二设备可以分别根据各个时隙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该时隙内重传的数据,识别效率更高。
在步骤S106中,第二设备在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时,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接收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在步骤S107,第二设备分别根据每一时隙内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识别该时隙内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
(1)在第二指示信息以码块组为单位进行指示时,如图6所示,以CB0、CB3、CB4和CB6作为第一次重传的码块组为例进行描述。在第一次重传中,占用的时隙分别为slotK和slotK+1,其中,在时隙slotK内传输的码块组为CB0和CB3,在时隙slotK+1内传输的码块组为CB4和CB6。
在时隙slotK内对应发送一个第二指示信息,且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B0和CB3。第二指示信息为比特图时,比特图可以设置为(1,0,0,1,0,0,0,0);第二指示信息为码块组的编号时,可以设置为000和011。在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时隙slotK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出在时隙slotK内接收到的码块组为CB0和CB3。
另外,还需要在时隙slotK+1内对应发送一个第二指示信息,且该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CB4和CB6。第二指示信息为比特图时,比特图可以设置为(0,0,0,0,1,0,1,0);第二指示信息为码块组的编号时,可以设置为100和110。在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时隙slotK+1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出在时隙slotK+1内接收到的码块组为CB4和CB6。
(2)在第二指示信息以时隙为单位进行指示时,如图7所示,以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为CB0-CB6,以及CB17-CB22为例,它们在初传时占用的时隙分别为slot0和slot2,其他码块组占用的时隙为slot1和slot3。因此,在重传时,需要重传的码块组为初传时时隙slot0和slot2内的所有码块组,即CB0-CB7,以及CB16-CB23。
在重传过程中,码块组CB0-CB7占用时隙slotK,时隙slotK内对应发送一个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为比特图时,比特图可以设置为(1,0,0,0);第二指示信息为时隙的编号时,可以设置为00。在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时隙slotK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出在时隙slotK内接收到的码块组为CB0-CB7。
另外,码块组CB16-CB23占用时隙slotK+1,时隙slotK+1内对应发送一个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为比特图时,比特图可以设置为(0,0,1,0);第二指示信息为时隙的编号时,可以设置为10。在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时隙slotK+1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出在时隙slotK+1内接收到的码块组为CB16-CB23。
由于在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时,还需要向第二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传输块对应的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号等,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控制信息中的HARQ进程号等信息识别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以及第二指示信息属于哪个HARQ进程。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独立于控制信息单独进行发送。或者,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作为控制信息的一部分进行发送,例如,可以在控制信息中新增一个与第二指示信息对应的字段。
在上述步骤S105中,在第一设备采用上述发送方式一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并且在第二指示信息与控制信息结合发送时,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发送方式:
1、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发送一个所述控制信息,且每一个所述控制信息分别包含上述第二指示信息。以在现有的控制信息中新增一个与第二指示信息对应的字段为例(则可以视为该控制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如图6所示,每一个时隙内均对应一个控制信息,且每个控制信息中包含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由于每一个时隙单独通过包含有第二指示信息的控制信息指示,因此使得第二设备可以有效的根据控制信息识别各个时隙内传输的码块组,识别效率较高。尤其在重传对应的部分时隙出现错误时,不会影响第二设备对其他时隙内重传的数据的接收,可以有效提高传输效率。
2、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发送一个一级控制信息,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发送一个二级控制信息,该二级控制信息可以具体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或者包含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该一级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传输块对应的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号等。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一个时隙内均对应一个二级控制信息,且在第一次重传过程中只发送一个一级控制信息。由于采用了多个时隙共用一级控制信息指示HARQ进程,因此有效的节约了控制信道的开销。并且每一个时隙对应一个第二指示信息,因此使得第二设备可以有效的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各个时隙内传输的码块组,识别效率较高,提高调度的灵活性。
发送方式二、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所有时隙中各个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由于采用了多个时隙共用第二指示信息进行指示的方式,因此有效的节约了控制信道的开销。
在步骤S106中,第二设备在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时,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接收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在步骤S107,第二设备根据该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所有时隙内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
(1)在第二指示信息以码块组为单位指示进行指示时,如图10所示,以CB0、CB3、CB4和CB6作为第一次重传的码块组为例。在该次重传过程中,可以只发送一个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在其中一个时隙内发送。例如,可以只在时隙slotK内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码块组CB0、CB3、CB4和CB6。第二指示信息为比特图时,比特图可以设置为(1,0,0,1,1,0,1,0)。第二指示信息为码块组的编号时,可以设置为000、011、100和110。在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时隙slotK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出在本次重传接收到的码块组为CB0、CB3、CB4和CB6。
(2)在第二指示信息以时隙为单位进行指示时,如图11所示,以CB0-CB7,以及CB16-CB23作为重传的码块组为例。在该次重传过程中,只发送一个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在其中一个时隙内发送。例如,可以只在时隙slotK内发送。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初传时的时隙slot0和时隙slot2。第二指示信息为比特图时,比特图可以设置为(1,0,1,0)。第二指示信息为码块组的编号时,可以设置为00、10。在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时隙slotK内的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出在本次重传接收到的码块组为CB0-CB7,以及CB16-CB23。
在发送方式二中,同样需要向第二设备发送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传输块对应的HARQ进程号、新数据指示信息、冗余版本号等,第二设备可以根据控制信息中的HARQ进程号等信息识别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以及第二指示信息属于哪个HARQ进程。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独立于控制信息单独进行发送。或者,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作为控制信息的一部分进行发送,例如,可以在控制信息中新增一个与第二指示信息对应的字段。如图9所示,以控制信息中新增第二指示信息对应的字段为例,在时隙slotK内发送一个控制信息即可。
在发送方式二中,可选的,还可以将某一次重传进程需要重传的码块组分至少两次进行重传。例如,第一设备可以针对码块组CB0和CB3发起一次重传,并针对码块组CB4和CB6另外发起一次重传。每一次重传对应发送一个控制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
对于发送方式二,由于采用了多个时隙共用第二指示信息进行指示的方式,因此有效的节约了控制信道的开销。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以码块组为单位进行校验和重传,因此在传输块所包括的码块数量较多时,可以减少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的比特数,进而有效的节约控制信道的开销。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重传码块组的同时,第一设备还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因此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其接收到的码块组为哪些码块组,即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其接收到的码块组在初传时的位置。尤其在接收到的重传的码块组部分校验失败时,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校验失败的码块组,进而仅仅针对校验失败的码块组发起再次重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重传的效率,节约了资源开销,提高了系统吞吐量以及频率效率。例如,在某一次重传过程中,第二设备可以正确接收时隙slotK+1上重传的码块组,但可能由于控制信道译码失败或者第二设备的移动性而导致传输信道突发巨大衰落,进而无法正确接收时隙slotK上重传的码块组,由于第二设备还可以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因此可以识别时隙slotK+1上接收的码块组。若时隙slotK+1上的码块组校验成功,则第二设备只需要在下一次重传中指示时隙slotK上未能正确重传的码块组即可。
进一步的,在上述步骤S106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对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进行译码和校验,也即,对接收到的重传的各个码块组进行译码和校验。上述步骤S107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重传的各个码块组是哪些码块组,也即识别出接收到的重传的各个码块组分别对应于初传时的哪个码块组,并确定接收到的各个重传的码块组中哪些校验成功,哪些校验失败。
对接收到的码块组的校验结果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各个码块组均校验成功,且对整个传输块也校验成功,则第二设备接收传输块成功,不需要再次重传,第二设备指示第一设备释放HARQ进程。
第二种情况是,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各个码块组均校验成功,但是对整个传输块校验失败,则第二设备接收传输块失败,需要重传整个传输块,第二设备指示第一设备重传整个传输块。
第三种情况是,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校验失败,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再次反馈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中校验失败的数据。也即,第二设备接收到的重传的码块组中存在校验失败的码块组时,则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再次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此时的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为第二设备接收到的重传的码块组中校验失败的码块组。例如,如图6,在第一次重传时,接收到的重传的码块组为CB0、CB3、CB4和CB6,假设码块组CB0和CB3再次校验失败,第二设备可以向第一设备再次反馈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仅指示码块组CB0和CB3。第一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仅仅向第二设备再次重传码块组CB0和CB3。从而在第二设备接收到的重传的数据部分校验失败时,仅仅针对校验失败的部分进行指示,使得第一设备可以在再次重传时仅仅针对校验再次失败的数据进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占用的资源开销。此处的第一指示信息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前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二设备再次反馈第一指示信息后,则返回执行步骤S103,并以此循环,直至第二设备成功接收传输块。
第四种情况是,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校验失败,且重传的次数小于预设次数时,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再次反馈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中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行再次重传,并依此循环,直至第二设备成功接收传输块或者重传的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为止,则第二设备指示第一设备释放所述HARQ进程。预设次数例如可以设置为4次、5次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由于在同一HARQ进程中,各个重传过程对应的调制阶数是不变的,只是会调整编码速率。若达到预设次数还是不能重传成功,则表明当前的调制方式不合适,因此可以释放当前的HARQ进程。当再次创建一个新的HARQ进程时,系统可以调整该HARQ进程的调制阶数,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传输效率。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限制重传的次数,提高了传输块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00,该通信设备1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第一设备,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目标设备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第二设备。如图12所示,该通信设备100包括收发器110和处理器120,收发器110和处理器120相连。可选的,该通信设备100还包括存储器130。存储器130与处理器120和收发器110分别相连。进一步可选的,该通信设备100还包括总线系统140。其中,处理器120、收发器110和存储器13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140相连。该存储器140可以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2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4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器110接收和发送信号;该存储器140还可以用于缓存该处理器120在执行指令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其中,该处理器120用于控制收发器110接收目标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一个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该处理器1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其中,所述需要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该处理器120还用于控制所述收发器10向所述目标设备重传所述需要重传的数据,并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图12所示的通信设备100执行的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0,步骤S103,步骤S104和步骤S105。具体的,收发器110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0、步骤S103和步骤S105。处理器120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收发器110和处理器120执行上述步骤时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因此通信设备100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目标设备重传数据,也即可以实现部分重传,从而减少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另外,目标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而可以实现重传的数据中的部分指示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提高了系统吞吐量。
该处理器110、收发器120的其他功能,均可以参照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相应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200,该通信设备2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第二设备,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源设备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第一设备。如图13所示,该通信设备200包括收发器210和处理器220,收发器210和处理器220相连。可选的,该通信设备200还包括存储器230。存储器230与处理器220和收发器210分别相连。进一步可选的,该通信设备200还包括总线系统240。其中,处理器220、收发器210和存储器23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240相连。该存储器240可以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22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24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器210接收和发送信号;该存储器240还可以用于缓存该处理器220在执行指令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其中,处理器220用于对接收到的源设备发送的传输块进行校验;
处理器220还用于当校验失败时,控制收发器210向所述源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处理器220还用于控制收发器210接收所述源设备重传的数据和用于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处理器2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图13所示的通信设备执行的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步骤S102、步骤S106和步骤S107。具体的,收发器210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2和步骤S106。处理器220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和步骤S107。收发器210和处理器220执行上述步骤时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校验失败的数据,因此源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向通信设备200重传数据,也即可以实现部分重传,从而减少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另外,通信设备200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识别重传的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重传的数据中再次校验失败的数据,进而可以实现重传的数据中的部分指示和部分重传,进一步减少了重传数据的资源开销。
该处理器210、收发器220的其他功能,均可以参照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相应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描述的通信设备100和通信设备200。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一个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重传数据,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用于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包括:
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每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其对应的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或者,
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所有时隙中各个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对应的码块组;或者,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其中,所述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重传的所述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重传的所述数据具体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或者,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
6.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重传的所述数据对应的码块组,还是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7.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
8.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第一设备发送的传输块进行校验;
当校验失败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重传的数据和用于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校验失败时,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再次反馈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用于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包括:
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接收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每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其对应的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或者,
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接收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所有时隙中各个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对应的码块组;或者,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其中,所述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的数据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或者,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所述重传的数据对应的码块组,还是所述重传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15.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解析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16.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目标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一个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目标设备重传所述需要重传的数据,并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每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其对应的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或者,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发送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所有时隙中各个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对应的码块组;或者,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其中,所述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
19.如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需要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重传的所述数据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或者,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
21.如权利要求18至2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重传的所述数据对应的码块组,还是重传的所述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22.如权利要求18至2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确定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
23.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源设备发送的传输块进行校验;
所述收发器用于当校验失败时,向所述源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所述源设备重传的数据和用于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的第二指示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处理器对接收到的所述重传的数据校验失败时,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源设备再次反馈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每一个时隙分别接收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每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其对应的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或者,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对应重传所述数据所占用的所有时隙接收一个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所有时隙中各个时隙内所重传的数据。
26.如权利要求23至25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对应的码块组;或者,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具体指示所述重传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其中,所述码块组包括至少一个码块。
27.如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的数据至少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的数据包括: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或者,所述传输块中校验失败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内所传输的所有数据。
29.如权利要求26至2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所述源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是所述重传的数据对应的码块组,还是所述重传的数据在初传时所占用的时隙。
30.如权利要求26至28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方式解析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31.一种数据重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重传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6至2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23至30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70938.1A CN108631948B (zh) | 2017-03-21 | 2017-03-21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70938.1A CN108631948B (zh) | 2017-03-21 | 2017-03-21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31948A true CN108631948A (zh) | 2018-10-09 |
CN108631948B CN108631948B (zh) | 2021-08-20 |
Family
ID=6370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70938.1A Active CN108631948B (zh) | 2017-03-21 | 2017-03-21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631948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68275A (zh) * | 2019-11-22 | 2020-03-06 | 珠海豹趣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白板间的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WO2020143635A1 (zh) * | 2019-01-09 | 2020-07-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的重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CN112770355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071572A (zh) * | 2021-11-02 | 2022-02-18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码块分割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788203A (zh) * | 2019-12-26 | 2022-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24169301A1 (zh) * | 2023-02-17 | 2024-08-22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4199031A1 (zh) * | 2023-03-24 | 2024-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与通信装置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4959A (zh) * | 2006-03-10 | 2007-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
CN101414901A (zh) * | 2007-10-16 | 2009-04-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
US20090313516A1 (en) * | 2008-06-16 | 2009-12-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Enhanc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
CN101615986A (zh) * | 2008-06-27 | 2009-12-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CN101645762A (zh) * | 2008-08-08 | 2010-02-10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调度的方法 |
CN101690369A (zh) * | 2007-08-13 | 2010-03-3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于由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设备控制非连续接收(drx)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301631A (zh) * | 2009-04-28 | 2011-12-28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控制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611538A (zh) * | 2011-12-21 | 2012-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数据反馈方法及基站 |
CN103346869A (zh) * | 2013-06-19 | 2013-10-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02318254B (zh) * | 2009-04-10 | 2014-08-13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请求重传方法、重传方法及其设备 |
US20140281843A1 (en) * | 2013-03-13 | 2014-09-18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Decoding apparatus with adaptive control over external buffer interface and turbo decoder and related decoding method thereof |
CN104301077A (zh) * | 2013-07-16 | 2015-01-21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重传的方法 |
CN105515733A (zh) * | 2014-09-24 | 2016-04-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反馈方法及装置 |
WO2016126653A1 (en) * | 2015-02-05 | 2016-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ack/nack transmission |
US20160285589A1 (en) * | 2015-03-15 | 2016-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e block level error correction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leve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to mitigate bursty puncturing and interference in a multi-layer protocol wireless system |
-
2017
- 2017-03-21 CN CN201710170938.1A patent/CN1086319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4959A (zh) * | 2006-03-10 | 2007-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
CN101690369A (zh) * | 2007-08-13 | 2010-03-3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用于由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设备控制非连续接收(drx)的方法和系统 |
CN101414901A (zh) * | 2007-10-16 | 2009-04-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
US20090313516A1 (en) * | 2008-06-16 | 2009-12-1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Enhanc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
CN101615986A (zh) * | 2008-06-27 | 2009-12-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CN101645762A (zh) * | 2008-08-08 | 2010-02-10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调度的方法 |
CN102318254B (zh) * | 2009-04-10 | 2014-08-13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请求重传方法、重传方法及其设备 |
CN102301631A (zh) * | 2009-04-28 | 2011-12-28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控制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611538A (zh) * | 2011-12-21 | 2012-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数据反馈方法及基站 |
US20140281843A1 (en) * | 2013-03-13 | 2014-09-18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Decoding apparatus with adaptive control over external buffer interface and turbo decoder and related decoding method thereof |
CN103346869A (zh) * | 2013-06-19 | 2013-10-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
CN104301077A (zh) * | 2013-07-16 | 2015-01-21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重传的方法 |
CN105515733A (zh) * | 2014-09-24 | 2016-04-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反馈方法及装置 |
WO2016126653A1 (en) * | 2015-02-05 | 2016-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ack/nack transmission |
US20160285589A1 (en) * | 2015-03-15 | 2016-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e block level error correction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leve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to mitigate bursty puncturing and interference in a multi-layer protocol wireless system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NTT DOCOMO等: "RP-170376 "Status Report of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3GPP》 *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43635A1 (zh) * | 2019-01-09 | 2020-07-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的重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US12143219B2 (en) | 2019-01-09 | 2024-11-12 | Zte Corporation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10868275A (zh) * | 2019-11-22 | 2020-03-06 | 珠海豹趣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白板间的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788203A (zh) * | 2019-12-26 | 2022-07-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4788203B (zh) * | 2019-12-26 | 2024-05-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2770355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071572A (zh) * | 2021-11-02 | 2022-02-18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码块分割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071572B (zh) * | 2021-11-02 | 2023-06-30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码块分割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4169301A1 (zh) * | 2023-02-17 | 2024-08-22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4199031A1 (zh) * | 2023-03-24 | 2024-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与通信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31948B (zh) | 2021-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31948B (zh)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重传系统 | |
KR102356204B1 (ko) |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 |
US10367611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ment for HARQ with channel repetitions | |
US10972228B2 (en) | Base station device, user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KR20170022826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합 재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JP6844007B2 (ja) | ダウンリンクデータに対するack/nack情報をフィードバックする方法及び関係するデバイス | |
JP2016532370A (ja) | サブフレームバンドリングの場合における動的な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 |
US20170111145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Bundle Sizes in Communications Involving the Transmission and/or Reception of More than One Bundle in a Transmission and/or Reception Attempt | |
US11050521B2 (en) |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method,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ircuitry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 |
CN111435885B (zh)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 |
US20240305411A1 (en) | Method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 |
CN112187414B (zh) | 指示数据传输情况的方法和装置 | |
US12149359B2 (en) |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lf duplex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 |
WO2021088594A1 (zh) | 基于ntn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US20160174216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rq buffer management | |
CN111757505B (zh)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10140317B (zh) | 解码部分无线电传送 | |
JP6571213B2 (ja) | データ記憶方法、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 | |
CN111988118A (zh) | 一种无线局域网中的通信方法及设备 | |
EP3619851A1 (en) | Puncturing of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 |
EP4195549A1 (en) | Semi-persistent schedule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KR20190080701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