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8123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28123A CN108628123A CN201810182410.0A CN201810182410A CN108628123A CN 108628123 A CN108628123 A CN 108628123A CN 201810182410 A CN201810182410 A CN 201810182410A CN 108628123 A CN108628123 A CN 1086281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driving
- rotation
- relay
- hold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5
- 210000000515 too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41000872198 Serjania polyphyll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2193 Pai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1481 Pathologic Constri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48567 Pogonias crom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62 steno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804 sten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以通过一个驱动源来转动驱动多个图像载体的构成,能够抑制对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输入时的振动的发生。作为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分别包括多个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2)、作为图像载体齿轮的感光体齿轮(21)、从作为驱动输出齿轮的输出齿轮(115)来直接或借助于其他驱动传递构件来输入转动驱动,并对朝着感光体齿轮传递的转动驱动进行中继而作为中继齿轮的中继齿轮(106)、将中继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到感光体齿轮里而作为驱动齿轮的驱动齿轮(104),从第二驱动马达来传递转动驱动的所有的驱动齿轮(104)(Y,M,C)的转动中心对于各驱动齿轮所连结的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感光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位于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知的是具备多个感光体等的图像载体,并从输出来自于驱动源的转动驱动的驱动输出齿轮经由多个齿轮来将转动驱动传递到图像载体上。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记载了将驱动输出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给中继齿轮,并经由中继齿轮和驱动齿轮来传递到与像载置体同轴的像载置体齿轮里的构成。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一个驱动输出齿轮的转动驱动相对于三个中继齿轮是直接以及经由其它齿轮来传递,并通过一个驱动源来转动驱动三个图像载体。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转动驱动输入到图像载体里时,会产生振动,有时就会发生因该振动而被称为条纹(banding)的异常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89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多个的图像载体;分别设置在多个的所述图像载体的驱动轴上的多个的图像载体齿轮;对多个的所述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的驱动源;对来自于所述驱动源的转动驱动进行输出的驱动输出齿轮;从所述驱动输出齿轮来直接或借助于其他的驱动传递构件来输入转动驱动,并对分别朝着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传递的转动驱动进行中继的多个的中继齿轮,以及与所述中继齿轮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双方连结并将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到所述图像载体齿轮里的多个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从一个所述驱动源来传递转动驱动的所有的所述驱动齿轮的转动中心,对于连接各所述驱动齿轮所连结的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位于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通过一个驱动源来转动驱动多个图像载体的构成,就能够抑制转动驱动输入时对图像载体的振动的产生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将驱动向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四个感光体传递的齿轮配置的概略说明图。
图2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3所示是将打印机的上罩盖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所示是感光体驱动单元的斜视图。
图5所示是两个驱动马达和感光体驱动单元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所示是在感光体齿轮的驱动时,具有与成像单元的拔出方向相反分量的切向力作用的说明图。
图7所示是设置在感光体驱动单元里的驱动单元调整部的说明图。
图8(a)-(c)所示是驱动单元调整部及其附近的放大图。
图9(a)-(c)所示是感光体齿轮和驱动齿轮的轴间距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c)所示是在感光体驱动单元及感光体没有安装在打印机主体里的状态下,从装置前方看到的截面图。
图11所示是组装夹具的外观斜视图。
图12所示是将感光器定位构件安装到组装夹具上的状态说明图。
图13所示是在组装夹具上安装了感光器定位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所示是感光驱动单元对打印机主体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图15所示是从本实施方式中的中继齿轮到感光体齿轮来传递驱动的齿轮配置的放大说明图。
图16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齿轮和驱动单元的脚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斜视图。
图17所示是从感光鼓上的曝光位置到转印位置的距离和驱动齿轮以及中继齿轮之间的关系的模式化说明图。
图18所示是从以往的打印机中的中继齿轮到感光体齿轮来传递驱动的齿轮配置的放大说明图。
图19所示是以往的打印机中的驱动齿轮和驱动单元的脚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对电子照片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彩色打印机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图2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以下简称“打印机10”)的概要构成图。如图2所示,打印机10具备用于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以下,记为Y、M、C、K)的调色剂图像进行成像的四个成像单元1(Y,M,C,K)。它们作为图像形成物质虽然采用的是颜色互为不同的Y、M、C、K,但除此以外的构成都相同,并在到达寿命时被交换。另外,打印机10具有作为潜像形成机构的四个写入单元70(Y,M,C,K)。
在这四个成像单元1的下方,配置有由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6。在中间转印带16的图2中的右侧配置有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纸P上的二次转印辊14,并在二次转印辊14的上方配置有将调色剂像定影到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上的定影装置34。在定影装置34的上方还设置有将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输送到打印机10的主体外部的排纸辊对36。
在图2所示的四个成像单元1中,以用于对K色调色剂像进行成像的黑色用成像单元1K为例来说明。黑色用成像单元1K包括有作为潜像载置体的鼓状的黑色用感光体2K、黑色用鼓清洁装置3K、黑色用除电装置,黑色用充电装置4K、黑色用显影装置5K等。黑色用成像单元1K是可以装卸到打印机1主体中的处理卡盒,并能够一次性地对设置在黑色用成像单元1K里的消耗零件进行交换。
黑色用感光体2K通过驱动装置(后述的第一驱动马达105a)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黑色用充电装置4K包括一边与黑色用感光体2K接触一边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黑色用充电辊4aK,以及回收附着在黑色用充电辊4aK上的调色剂的黑色用回收辊4bK。在黑色用显影装置5K中,设置有一边与黑色用感光体2K接触一边转动的黑色用显影辊11K等。
黑色用写入单元70K具有被排列在黑色用感光体2K的轴方向上的LED或有机EL元件等的多个的发光元件。黑色用写入单元70K通过根据图像信息来使得规定的位置的发光元件发光并照射到黑色用感光体2K上后,来对黑色用感光体2K进行曝光,并在黑色用感光体2K上形成K用的静电潜像。
进行图像形成时,通过在黑色用充电辊4aK和黑色用感光体2K之间产生放电,来使得黑色用感光体2K的表面均匀地带电。
在被均匀带电的黑色用感光体2K的表面上,通过黑色用写入单元70K的曝光来形成K用的静电潜像。该K用的静电潜像通过使用K调色剂的黑色用显影装置5K来被显影为K调色剂像。黑色用显影装置5K在作为黑色用显影辊11K和黑色用感光体2K的抵接部的显影区域,将载置在黑色用显影辊11K表面的K调色剂附着到黑色用感光体2K表面的K用的静电潜像上。通过该附着,K用的静电潜像就被显影为K调色剂像了。形成在黑色用感光体2K表面上的K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黑色用鼓清洁装置3K对于附着在经过中间转印工序后的黑色用感光体2K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进行除去。
黑色用除电装置对黑色用鼓清洁装置3K清洁后的黑色用感光体2K的残留电荷进行除电。通过该除电,来使得黑色用感光体2K的表面被初始化后去准备下一次的图像形成。
在其他颜色的成像单元1(Y、M、C)中也同样地是在感光体2(Y、M、C)上形成Y,M,C调色剂像,然后被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在成像单元1(Y,M,C,K)的下方,配设有一边张紧架设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6,一边在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上回转的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单元15。转印单元15除了中间转印带16以外,还包括有驱动辊17、从动辊18、四个一次转印辊19(Y,M,C,K)、二次转印辊14、带清洁装置22以及清洁支持辊23等。
中间转印带16通过配设在其环内侧里的驱动辊17、从动辊18、清洁支持辊23以及四个一次转印辊19(Y,M,C,K)来被张紧架设为可以回转。然后,通过作为驱动机构的带驱动马达而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被转动驱动的驱动辊17的转动力,向相同方向上转动。
四个一次转印辊19(K,C,M,Y)将这样被环状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6夹入到其与感光体2(K,C,M,Y)的之间。通过该夹入,就形成了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和感光体2(Y,M,C,K)抵接的Y、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
在一次转印辊19(Y,M,C,K)中,还通过转印偏压电源分别施加有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就在感光体2(Y,M,C,K)的静电潜像和一次转印辊19(Y,M,C,K)的之间形成了转印电场。也可以采用转印充电器或转印刷等来代替一次转印辊19(Y,M,C,K)。
形成在各个感光体2表面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随着感光体2的转动而进入一次转印夹持部时,通过转印电场或夹持压的作用,就从感光体2上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这样,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就被顺序重叠地一次转印了。通过该重叠的一次转印,就在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了四色调色剂像。
转印单元15的二次转印辊14被配设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外侧,并和环内侧的驱动辊17一起来将中间转印带16夹入其间。通过该夹入,就形成了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和二次转印辊14抵接的二次转印夹持。在二次转印辊14中,通过转印偏压电源施加有二次转印偏压。通过该施加,就在二次转印辊14和接地的驱动辊17之间形成了二次转印电场。
在转印单元15的下方,以多页重叠呈纸束的状态来收容记录纸P的供纸卡盒30相对于打印机的框体被配设为可以装卸。该供纸卡盒30将供纸辊30a与纸束的最上面的记录纸P抵接,并以规定的时机,通过在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上的回转,来将该记录纸P向打印机10主体内的供纸路径31送出。
在供纸路径31的末端附近,配设有对位辊对。从供纸卡盒30送出的记录纸P到达被设置在二次转印夹持部跟前的对位辊对。对位辊对将记录纸P夹入到辊间后就立刻停止两辊的回转。然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内,以与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后的时机来将夹入的记录纸重新开始回转驱动后,将记录纸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送出。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与记录纸P紧密附着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受到二次转印电场或夹持压的影响后被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并与记录纸P的白色一起成为全彩色调色剂像。如此一来,表面上形成有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时,就经过转印后搬送路径33被送入到定影装置34。
附着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之后的中间转印带16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是通过与中间转印带61正面抵接的带清洁装置22来从带表面被清洁的。被配设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内侧里的清洁支持辊23是从环内侧来支持带清洁装置22对带的清洁的。
定影装置34通过包含卤素灯等的发热源的定影辊34a,和以规定的压力与此抵接的同时来回转的加压辊34b来形成定影夹持。被送入到定影装置34内的记录纸P通过加热及加压的影响来使得全彩色图像被定影。
通过定影装置34的记录纸P经过定影后搬送路径35由排纸辊对36来排出到机体外,并被码放在壳体上罩盖50上面的堆垛部上。
图3所示是相对于打印机10的框体来打开上罩盖50时的状态示意图。
打印机10的框体的上罩盖50以轴构件51为中心被支持为可以自由回转,并通过在图2中反时针转动方向上的回转,如图3所示地成为相对于框体为打开的状态。由此,框体的上部就大大地开口,并露出了被配置在框体内部里的成像单元1(Y,M,C,K)。然后,在如此地相对于框体来打开上罩盖50的状态下,成像单元1(Y,M,C,K)就构成为可以从打印机主体来装卸了。由此,就能够提高各造像单元1的交换或设置在造像单元1中的感光体2或显影装置5等的维护性。
另外,写入单元70(Y,M,C,K)被保持在上罩盖50中,并通过相对于框体来进入到打开上罩盖50的状态里后,从框体内部来取出到框体外部。
这里,对于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作为包含感光体或显影辊的处理卡盒相对于装置主体成为可以装卸的构成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如下的构成。即,在将处理卡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时,已知的是通过联轴器来连结与感光体同轴设置的轴和主体侧的驱动部并驱动感光体。此外,已知的构成还有,通过连结安装在感光体上的感光体齿轮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感光体驱动齿轮来传递驱动力,从而驱动感光体。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联轴器来连结感光体的轴和主体侧的驱动部的构成,会由于零件数量多而导致成本高、结构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连结安装在感光体上的感光体齿轮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感光体驱动齿轮来传递驱动力的构成因为卡盒的装卸,感光体侧的齿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齿轮的轴间距离就要借助于多个零件来决定了。因此,由于零件的加工精度或装配时的累积误差,感光体齿轮和主体感光体驱动齿轮之间的轴间距离精度就不容易获得。然后,由于轴间距离偏离目标的距离,在驱动齿轮时就会产生振动,因为该振动就可能在被转印到转印纸等记录介质上的图像里发生条纹等的图像不良。
对此,就考虑在将具有感光体驱动齿轮的驱动单元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时,通过使用定位用夹具来高精度地安装,以确保感光体齿轮和感光鼓驱动齿轮之间的轴间精度。然而,在保养作业等更换驱动单元时,就会需要组装用的夹具。从而产生更换时费时的问题。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的感光体2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包括4个感光体2的串列方式的打印机10对各个感光体2传递驱动力的齿轮配置的概略说明图。图4是包括对感光体2传递驱动力的齿轮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立体图。图5是作为感光体2的驱动源的第一驱动马达105a和第二驱动马达105b与感光鼓驱动单元10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在第一驱动马达105a的驱动轴上固定有第一输出齿轮115a、在第二驱动马达105b的驱动轴上固定有第二输出齿轮115b。
第一驱动马达105a是黑色用成像单元1K的驱动源,第二驱动马达105b是其他3个成像单元1(Y,M,C)的驱动源。
成像单元1(Y,M,C,K)安装在打印机10主体中的状态下,感光体中心轴20(Y,M,C,K)被保持并定位于作为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侧板的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内的定位构件102(Y,M,C,K)。由此,在打印机10主体内的成像单元1(Y,M,C,K)的位置得到确定。
包括多个感光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体的驱动,是由一个或多个的驱动源来驱动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4个感光体2(Y,M,C,K)的驱动源,显示了具有第一驱动马达105a和第二驱动马达105b的2个驱动源的构成。
从第一输出齿轮115a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黑色用中继齿轮106K被传递到黑色用齿轮104K,以驱动和黑色用感光体2K同轴设置的黑色用感光体齿轮21K。由此,黑色用感光体2K就被转动驱动了。
从第二输出齿轮115b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黄色用中继齿轮106Y和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来分别传递到黄色用驱动齿轮104Y和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里。通过被传递到黄色用驱动齿轮104Y以及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里的驱动力,来驱动和黄色用感光体2Y以及品红色用感光体2M同轴设置的黄色用感光体齿轮21Y及品红色用感光体齿轮21M。由此,黄色用感光体2Y及品红色用感光体2M就被转动驱动了。
关于对青色用感光体2C的驱动力的传递,是由从第二输出齿轮115b输出的驱动力经由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来传递到驱动分配中继齿轮107的。传递到驱动分配中继齿轮107里的驱动力通过青色用中继齿轮106C传递到青色用驱动齿轮104C,并驱动和青色用感光体2C同轴设置的青色用感光体齿轮21C。由此,青色用感光体2C就被转动驱动了。
4个驱动齿轮104(Y,M,C,K)是惰轮。另外,4个中间齿轮106(Y,M,C,K)是包括和驱动齿轮104啮合的小直径齿轮106a,以及和输出齿轮115或驱动分配中继齿轮107啮合的大直径齿轮106b的2档齿轮。
如图4所示,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具有作为单元侧板的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以及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等。在感光体定位构件101上,设置有对感光体齿轮21(Y,M,C,K)的感光体中心轴20(Y,M,C,K)进行保持并定位的定位构件102(Y,M,C,K)。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和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对驱动齿轮104(Y,M,C,K)的驱动转动轴114(Y,M,C,K)进行保持。
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在感光器定位构件101和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之间具有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并在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中固定有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感光体驱动单元100是将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和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的3个构件以2个构件彼此之间分别相互固定的。即,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固定,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和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固定,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和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固定。由此,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就成为层叠构造,能够增加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强度,并能够减少因齿轮驱动时的齿轮转动导致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中,采用的构成是使得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啮合后,借助驱动齿轮104或感光体齿轮21等的齿轮来从驱动马达105将驱动传递到感光体2中的。由此,因为没有采用联轴机构,就能够抑制成本提高构造变复杂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内的驱动齿轮104(Y,M,C,K)和感光体齿轮21(Y,M,C,K)的轴间距离L很重要。当轴间距离L比目标距离更近时,驱动齿轮104(Y,M,C,K)和感光体齿轮21(Y,M,C,K)的齿顶和齿根就会接触,从而引起双方的齿轮的异常磨耗或破损以及驱动负荷的上升。另外,当轴间距离L过近时,会在齿轮驱动时发生振动,并导致条纹等异常图像的发生。另一方面,当轴间距离L比目标距离更远时,也会在齿轮驱动时发生振动,并导致条纹等异常图像的发生。
作为抑制这种问题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构成中,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的相对位置是可以改变(相互的位置可以调整)的。然后,在组装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时候,通过夹具等来将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的相对位置调整到轴间距离L的目标距离里后,通过螺丝的连结来相互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中,是以安装有驱动齿轮104(Y,M,C,K)的单元来对感光体中心轴20(Y,M,C,K)直接进行保持和定位的。因此,与通过打印机10主体的框体来对感光体中心轴20(Y,M,C,K)进行保持和定位的情况相比,因零件加工精度导致的误差或组装时的误差等的影响就小。另外,由于感光体2及感光体中心轴20相对于感光体驱动单元100被直接定位,在不需要联轴等复杂的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加工精度或组装时的累计误差的影响。
下面,通过图5来对感光体驱动单元100中的驱动马达105(105a,105b)的定位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感光体定位构件101中设置有用于将第一驱动马达105a和第二驱动马达105b定位并安装到感光体定位构件101里的第一驱动源定位部109a和第二驱动源定位部109b。另外,与2个输出齿轮115(115a,115b)中的任意一个啮合的3个中继齿轮106(106K,106M,106Y)的中继转动轴116(116K,116M,116Y)被保持在感光器定位构件101上。由此,输出齿轮115(115a,115b)和与之连结的中继齿轮106(106K,106M,106Y)之间的轴间距离就在相同零件内决定,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确定该轴间距离。由此,就能够高精度地将驱动马达105(105a、105b)的驱动力传递到中继齿轮106(106K,106M,106Y)中。
图6所示是当感光体齿轮通过驱动齿轮受到驱动力时,在感光体齿轮中作用有具有与成像单元1的取出方向相反的分力的切线力的说明图。图6中向上的箭头表示成像单元1的拔出方向。
为了提高打印机10的印刷品质,当感光体2(Y,M,C,K)在印字时,需要其不会从定位构件102(Y,M,C,K)浮起,并稳定地抵接到中间转印带16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如图6所示地,当感光体齿轮21通过驱动齿轮104受到驱动力时,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被配置为在感光体齿轮21中作用有具有与造像单元1的取出方向相反的分力的切线力F。由此,当感光体齿轮21受到驱动力时,感光体中心轴20被推压到定位构件102中,从而能够抑制感光体2在驱动中从造像单元1的浮起。
通过该构成,由于驱动感光体2(Y,M,C,K)所使用的零件兼做用于抑制成像单元1(Y,M,C,K)的浮起的零件,所以就能够将防止成像单元1(Y,M,C,K)的浮起所需要的零件构成抑制到最小限度里。
图7所示是对设置在感光体驱动单元100中的驱动单元调整部108进行说明的图。图8所示是驱动单元调整部108及其附近的放大图。图9所示是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之间的轴间距离(参照图1)的状态示意图。
在感光体驱动单元100中设置有驱动单元调整部108。驱动单元调整部108是由开口在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上的调整孔108a和设置在立于感光体定位构件101上的调整轴108b先端的调整凸起108c来构成的。另外,在调整凸起108c的中心,切开有螺丝缔结用的螺丝孔108d。调整轴108b的一部分或全部还兼做中继齿轮106的中心轴。
通过图8及图9来说明对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时的驱动单元调整部108的样子以及轴间距离的状态。
图8(b)及图9(b)所示是轴间距离为标准时的状态(驱动齿轮104的节距圆和感光体齿轮21的节距圆相接的状态)。因为某种原因而需要从该状态来变化轴间距离L时,就相对于调整孔108a来错开调整凸起108c的位置。由此,对感光体中心轴20进行保持和定位的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安装有驱动齿轮104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之间的相对位置就会变化,从而可以调整轴间距离L。
图8(a)所示是将轴间距离L从标准状态开始靠近时的调整孔108a和调整凸起108c的位置关系。而图8(c)所示与此相反,是使得轴间距离L从标准状态远离时的调整孔108a和调整凸起108c的位置关系。
在图8中,相对于调整孔108a是通过将调整凸起108c在图中上下方向上的错开来进行轴间距离L的调整的,但也可以通过在图8中左右方向上的错开来进行轴间距离L的调整。
当感光体位置确定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的相对位置调整后,就利用设置在调整凸起108c中的螺丝孔108d来对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进行螺丝缔结。由此,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就得到固定,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组装得以完成。
如此,通过将调整用的轴和齿轮的中心轴及固定用的轴形成为同一零件,就能够以最小限度的零件构成来高精度地构成感光体驱动单元100。
接着,对打印机10主体的框架的状态所导致的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之间的轴间的变化说明图。图10是在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和感光体2安装到打印机10主体的状态下,从打印机10的装置前方(图2中的右方)看到的截面图。图10中的符号「S」表示的是设置打印机10的地板或桌子的上面等的设置面。
打印机10主体的侧板框架1a在没有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的情况下,是如图10(a)所示地相对于设置面S为垂直竖立的。
然而,当侧板框架1a存在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时,就如图10(b)或图10(c)所示地,侧板框架1a相对于设置面S有可能是处于倾斜的状态的。这种情况下,就如图10(b)或图10(c)所示地,因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和感光体2的平行度失去,就导致了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的轴间距离从所希望的轴间距离L或是离开(图10(b)),或是接近(图10(c))。这种情况下,通过适用前述的图7、图8和图9的构成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就能够对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的轴间距离L进行补正。
也就是说,在组装时,操作者能够通过改变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之间的相对位置,来使得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之间的轴间距离L成为所希望的距离。因此,就能够在调整轴间距离L的同时进行组装。由此,就能够抑制因为零件的加工精度或组装误差等而在轴间距离L偏离所希望的距离的状态下对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的组装了。如此,就能够抑制因轴间距离L偏离所希望的距离,或远离所希望的距离,或接近所希望的距离而在驱动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时发生的振动,以及因该振动而导致的条纹等的图像不良的发生。另外,还能够抑制因为轴间距离L比所希望的距离更为接近时导致的感光体齿轮21或驱动齿轮104的异常磨耗或破损以及驱动负荷的上升。
下面,对于使用安装夹具来对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的一个例示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图11所示是组装夹具200的外观斜视图。图12所示是将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安装到安装夹具200上时的状态示意图。图13所示是将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安装到安装夹具200上时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1所示,组装夹具200包括第一基准销201a及第二基准销201b、第一施力构件202a及第二施力构件202b、第一保持销203a和第二保持销203b。基准销201(201a、201b)是将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定位在装配夹具200内的构件。施力构件202(202a、202b)是对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在基准销201(201a、201b)的方向上施力的构件。保持销203(203a、203b)是对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进行保持和定位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准销201a和感光体中心轴20具有相同的外径、第二基准销201b的直径要比第一基准销201a的小。
在组装感光体驱动单元100时,首先是使用第一基准销201a及第二基准销201b和第一施力构件202a及第二施力构件202b来如图12所示地使得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相对于组装夹具200进行定位。
在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中,设置有插入组装夹具200的第一保持销203a及第二保持销203b而作为定位孔的第一夹具孔110a及第二夹具孔110b。
在组装时,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相对于组装夹具200出于被定位的状态。然后,在该状态下,一边将保持销203(203a、203b)插入夹具孔110(110a、110b),一边将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设置到组装夹具200。
组装夹具200的基准销201(201a、201b)和保持销203(203a、203b)的配置如下。即,在感光器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被设置到装配夹具200时,是使得轴间距离L成为所期望的距离地来配置的。
在组装时,如上所述,感光器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是以被设置在装配夹具200的状态下来螺丝缔结的。即,是通过驱动单元调整部分108里的螺丝孔108d来对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螺丝缔结的。由此,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并在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内,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的轴间距离L就可以保持在所希望的距离里了。如此,在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的组装时,通过使用组装夹具200就能够高精度地组装。
在组装夹具200中,也可以采用基准销201(201a、201b)相对于组装夹具200是插入式等的可以装卸的方式,从而能够简单地更换基准销201(201a、201b)。采用这种结构时,在图12和图13中,基准销201(201a、201b)的图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不变,图中上下方向的尺寸根据基准销201(201a、201b)的更换而改变。由此,以简易的构成来调整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之间的相对位置,就能够进行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之间的轴间距离L的微调整。
图14所示是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对打印机10主体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在打印机10主体的侧板框架1a中,开设有开口部1b。该侧板框架1a的开口部1b被开设为大于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内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的外形。然后,在将感光体驱动单元100安装到打印机10主体里时,从开口部1b来将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插入到打印机10内部,并通过螺丝等来将感光体位置确定构件101和侧板框架1a固定。通过该构成,因为可以通过从装置外侧的操作来交换感光体驱动单元100,所以就能够提高服务性。
另外,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中的一个和打印机10主体形成为一体时会存在如下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执行调整感光体齿轮21和驱动齿轮104之间的轴间距离L的操作时,由于操作者要贴近打印机10主体来进行调整作业,所以就导致操作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感光体定位构件101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103a、103b)一体化后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相对于打印机10主体是可拆卸的。由此,就能够在与打印机10主体为别的地方容易地进行轴间距离L的调整作业。
如上所述,轴间距离L离目标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会在齿轮驱动时产生振动,本发明人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比起远离来,接近目标距离时对于目标的距离的容许范围更窄。然后,在组装时,将轴间距离L配置为目标的距离之后,在齿轮驱动时,轴间距离L接近时就会产生振动,导致条纹等异常图像的出现。
使用图1和图15来描述用于防止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的本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将驱动从中继齿轮106传递到感光体齿轮21的齿轮配置的放大说明图。
如用图1及图15等来说明的那样,黄色用感光鼓2Y、品红色用感光鼓2M以及青色用感光体2C的3个感光体2是将第二驱动马达105b作为共用的驱动源来传递驱动的。将驱动分别传递到这3个感光体2里的3个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配置如下。即,对于连接各个驱动齿轮104所啮合的中继齿轮106的转动中心和感光体齿轮21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图1和图15中的点划线所示的线段),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是位于中继齿轮106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驱动齿轮104在齿轮驱动时,和中继齿轮106连结(齿轮的齿彼此啮合)的部分中,驱动齿轮104的齿是被中继齿轮106的齿推动的。因此,驱动齿轮104在和中继齿轮106连结的部分中,受到的是朝着中继齿轮106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移动的力。另外,在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连结的部分中,由于驱动齿轮104的齿推动感光体齿轮21的齿,就会在驱动齿轮104中作用有推压感光体齿轮21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驱动齿轮104在和感光体齿轮21连结的部分中,受到朝着感光体齿轮21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移动的力。
这样,在齿轮驱动时,对于驱动齿轮104来说,与中继齿轮106之间的连结部所作用的力以及和感光体齿轮21之间的连结部所作用的力的合力就是图1中的箭头「FY」、「FM」、「FC」所示的方向。
然后,通过将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相对于图1及图1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假想线段,配置在中继齿轮106的转动方向下游侧,就能够使得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相对于假想线段为配置在作用于齿轮驱动时的合力的方向的位置里。通过这样的设置,对驱动马达105进行驱动以驱动齿轮时,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就在离开假想线段的方向里移动了。由于中继齿轮106和感光体齿轮21之间的距离在假想线段的位置为最短,因而当驱动齿轮104离开假想线段时,驱动齿轮104就移动以离开中继齿轮106和感光体齿轮21的最接近位置了。由此,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的轴间距离L就离开了。
图18所示是以往的打印机中将驱动从中继齿轮106传递到感光体齿轮21的齿轮配置例的说明图。
在图18的齿轮配置中,对于连接中继齿轮106的转动中心和感光体齿轮21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图18中的点划线所示线段),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是位于中继齿轮106的转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假想线段的状态是位于作用在齿轮驱动时的合力的方向上。通过这种配置,在驱动马达105驱动后来驱动齿轮时,驱动齿轮104就在接近假想线段的方向上移动。当驱动齿轮104接近假想线段时,驱动齿轮104就移动而进入到中继齿轮106和感光体齿轮21最为接近的位置里,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之间的轴间距离L就会接近。
如上所述,轴间距离L相对于目标的距离来说,比起离开,接近时的容许范围会更窄。当轴间距离L比起相对于目标的距离的容许范围更短时,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的齿顶和齿根就会接触而导致双方的齿轮中产生振动。另外,由于齿顶和齿根的接触,驱动齿轮104及感光体齿轮21的磨损容易进行,构件寿命就会变短。因此,在图18所示的齿轮配置的情况下,即使是齿轮驱动时的驱动齿轮104的移动,当轴间距离L接近时,就会产生振动并导致条纹等异常图像的发生。
下面,如图18所示地驱动齿轮时,是将驱动齿轮104移动后咬入到中继齿轮106和感光体齿轮21最接近位置里的配置称为咬入方便排列。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因为是图1和图15所示的齿轮配置,当驱动第二驱动马达105b时,3个轴间距离L是分别离开的。由此,在齿轮驱动时,就能够抑制轴间距离L的接近,并因此而抑制轴间距离L接近所引起的齿轮振动,以及该齿轮振动导致的条纹等异常图像的发生。另外,如上所述,当轴间距离L比目标的距离要离开时,由于容许范围有富余,所以在齿轮驱动时的驱动齿轮104的移动中,即使轴间距离L离开也不会产生振动,因而就能够抑制条带等异常图像的发生。而且,当轴间距离L分开时,由于齿轮的内径松动,驱动时的齿顶和齿底就会分开。因此,就能够防止齿顶和齿根的接触,并抑制驱动齿轮104及感光体齿轮21的异常磨损,防止构件寿命的缩短。
下面,如图15所示地驱动齿轮时,是将驱动齿轮104移动后从中继齿轮106和感光体齿轮21最接近位置离开的配置称为退避方便排列。
图15中的“θ”是从感光体齿轮21的转动中心和中继齿轮106的转动中心向朝着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延伸的2根假想线段(图15中的虚线)在驱动齿轮104的转动中心形成的相对角度。该相对角度θ对于中继齿轮106、驱动齿轮104和感光体齿轮21的配置来说,在满足上述条件的范围内,是可以任意设定的。因此,布置的自由度高,可以实现能够将成像单元1容纳到节省空间里的打印机10,从而能够实现打印机10的小型化。
在打印机10中,4个中继齿轮106中的青色用中继齿轮106C是通过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和驱动分配中继齿轮107来从第二驱动马达105b输入驱动转动的齿轮。然后,连结到4个驱动齿轮104中的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里的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的转动中心的配置如下。也就是说,对于连接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的转动中心和品红色用感光体齿轮21M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图1中的点划线所示线段),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的转动中心是位于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设置,对第二驱动马达105b进行驱动以驱动齿轮时,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的转动中心就在离开假想线段的方向里移动了。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和品红色用感光体齿轮21M的距离在假想线段的位置为最短。由此,当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从假想线段离开时,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就移动后从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和品红色用感光体齿轮21M的最接近位置处离开。由此,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和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之间的轴间距离就分开了。
由于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不仅是品红色用成像单元1M,还对青色用成像单元1C进行驱动的传递,所以就有2个成像单元1的驱动负载,在4个中继齿轮106中,驱动时所作用的负载就最大。因此,在4个中继齿轮106中,是最不利于磨损,构件寿命也容易变短。将这种和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连结的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配置到如图18所示齿轮配置的咬入方便设置里时,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和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的齿顶和齿底就会接触。当发生齿顶和齿底的接触时,由于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和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双方的磨损变得容易进行,4个中继齿轮106中磨耗最为不利的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的磨损就会进一步发生。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时,由于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和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之间的轴间距离从目标距离分开,因此能够抑制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是将所有的驱动齿轮104都配置为退避方便。由此,对于所有的驱动齿轮104和中继齿轮106来说,在齿轮驱动时,就能够抑制轴间距离L的接近,从而能够抑制轴间距离L接近导致的齿轮振动。因此,对于所有的颜色来说,就能够抑制齿轮振动所引起的条纹等异常图像的发生。
如图18所示,现有的成像单元1在从打印机10主体中取出放置到桌子等的载置面上时,设有防止感光体2或感光体齿轮21与载置面接触的脚部12的。图19所示是以往的打印机中的驱动齿轮104和成像单元1的脚部12的位置关系的斜视图。如图19所示,在现有的打印机中,驱动齿轮104的轴方向(图18中和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的驱动齿轮104的位置和脚部12的位置是部分重叠的位置关系。
在现有的打印机中,如果要将驱动齿轮104配置为退避方便排列,由于会变成驱动齿轮104和脚部12干涉的配置,所以就不能采用退避方便排列,而是咬入方便排列。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单元1也具备脚部12。图16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的驱动齿轮104和成像单元1的脚部12的位置关系的斜视图。如图16所示,打印机10的驱动齿轮104的轴方向的位置与图19所示以往的驱动齿轮104相比,是朝着装置左侧(图2及图15的图中跟前侧、图16中的箭头方向)移动的配置。由此,驱动齿轮104的轴方向上的驱动齿轮104的位置和脚部12的位置就是不重叠的位置关系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即使将驱动齿轮104配置为退避方便排列,驱动齿轮104和脚部12也不会干涉,因而就能够实现退避方便排列的构成。
图17所示是从感光体2表面上的曝光位置到转印位置的距离(图17中的“W”)和驱动齿轮104及中继齿轮106之间的关系的模式化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当中继齿轮106转动1周期间时,驱动齿轮104也转动一周,感光体2的表面移动只是曝光和转印之间的距离W。
具体地说,中继齿轮106的小直径齿轮106a和驱动齿轮104的齿数相同。由此,在中继齿轮106转动1周期间,驱动齿轮104也转动一周。
另一方面,感光体齿轮21的齿数要多于驱动齿轮104,驱动齿轮104转动1周的齿数,是感光体2仅作曝光转印之间距离W的表面移动的齿数。由此,在驱动齿轮104转动1周的期间,感光体2的表面移动仅是曝光转印之间距离W的量。
在利用齿轮的驱动的传递中,由于齿轮的制造公差等,中继齿轮106及驱动齿轮104在转动1周期间所传递的转动速度会有略微的变动,感光体2的表面移动的速度也会有略微的变动。因此,当中继齿轮106和驱动齿轮104转动1周期间的感光体2的表面移动距离和曝光转印之间距离W不一致时,就会在感光体2表面上的曝光至转印为止的时间里发生不均。
此时,从曝光至转印时间较短的感光体2表面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就会变短。另一方面,从曝光至转印时间较长的感光体2表面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会变长。由此,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就变成有轻微伸缩的状态了。然后,和各色对应的中继齿轮106的转动速度即使相同,在中间转印带16上,某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变长的部分和其它颜色的调色剂像变短的部分重叠时就会产生颜色偏差。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的关系是,在中继齿轮106转动1周的期间,驱动齿轮104也转动一周,感光体2仅作曝光转印之间距离W的量的表面移动。由此,通过使得全部的中继齿轮106的转动速度不变,在所有的感光体2中就能够使得曝光到转印的时间为一定不变,因而就能够抑制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像中产生的伸缩了。然后,就能够抑制调色剂像的伸缩而引起的颜色偏差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作为驱动齿轮104也可以使用鼓形齿。鼓形齿的齿轮的齿在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宽度变宽,轴方向端部的宽度变窄,在齿轮连结时,和另一个齿轮啮合的面为曲面状。通过使用鼓形齿,能够使得齿接触集中到齿的轴方向的中央部,从而提高感光体齿轮21和中继齿轮106的轴间距离的精度。由此,就能够抑制齿轮驱动时的振动,防止感光鼓2的转动不均,实现图像品质的提高。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A)
一种打印机1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多个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分别设置在多个图像载体的感光体中心轴20等驱动轴上的多个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对多个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的驱动马达105等的驱动源、对驱动源的转动驱动进行输出的输出齿轮115等的驱动输出齿轮、从驱动输出齿轮来直接或借助于其他驱动传递构件(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及驱动分配中继齿轮107等)来输入转动驱动,并对分别朝着图像载体齿轮传递的转动驱动进行中继的多个的中继齿轮106等的中继齿轮、与中继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双方连结并将中继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到图像载体齿轮里的多个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从第二驱动马达105b等的一个驱动源来传递转动驱动的所有的驱动齿轮(104Y,104M,104C等)的转动中心对于连接各驱动齿轮所连结的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位于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通过一个驱动源来转动驱动多个图像载体的构成,就能够抑制对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输入时的振动的发生。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经过本发明人反复的深入研究发现,在转动驱动输入时,驱动齿轮在与中间齿轮的连结部会朝着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移动。因此,在多个驱动齿轮之中,当其转动中心的位置存在着对于上述假想线段是位于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上游侧时,在转动驱动输入时,该驱动齿轮就会朝着由假想线段连接的中继齿轮和像图像载体齿轮的最接近位置移动。由此,驱动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的轴间距离就会比目标的距离要短,从而在驱动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中产生振动。相对于此,在方式A中,从一个驱动源来传递驱动力的所有的驱动齿轮的转动中心因为相对于假想线段是位于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所以在转动驱动输入时,驱动齿轮就在离开中继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的最接近位置的方向上移动了。由此,因为驱动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之间的轴间距离分开,就能够抑制因驱动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的轴间距离变窄而引起的对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输入时的振动的发生。
(方式B)
一种打印机1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多个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分别设置在多个图像载体的感光体中心轴20等驱动轴上的多个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从驱动源输出转动驱动的输出齿轮115等的驱动输出齿轮、从驱动源输出转动驱动的输出齿轮115等的驱动输出齿轮、从驱动输出齿轮来直接或借助于其他驱动传递构件(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及驱动分配中继齿轮107等)来输入转动驱动,并对分别朝着图像载体齿轮传递的转动驱动进行中继的多个的中继齿轮106等的中继齿轮、与中继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双方连结并将中继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到图像载体齿轮里的多个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多个中继齿轮中的至少一个是借助于其他中继齿轮的品红色用中继齿轮106M等的第一中继齿轮来输入驱动源的转动驱动的青色用中继齿轮106C等的第二中继齿轮,与多个驱动齿轮之中的第一中继齿轮连结的品红色用驱动齿轮104M等的第一驱动齿轮的转动中心相对于连接第一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连结第一驱动齿轮的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是位于第一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在转动驱动输入时,因为传动齿轮是在从中继齿轮和图像载体齿轮的最接近位置分开的方向上移动,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中继齿轮的轴间距离比驱动开始之前更加分开了。将驱动传递到第二中继齿轮里的第一中继齿轮与其他中继齿轮相比,其驱动负载要大,并容易磨损。如此,当第一中继齿轮和第一驱动齿轮的轴间距离变狭时,因为齿顶和齿根的接触的发生,磨耗就可能会进一步变坏。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B中,由于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中继齿轮的轴间距离比驱动开始前更分开,所以就能够抑制因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中继齿轮的轴间距离变窄所引起的第一中继齿轮的磨损的恶化。
(方式C)
在方式A或B中,多个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的所有转动中心相对于各驱动齿轮所连结的中继齿轮106等的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是位于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由此,对于所有的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来说,就能够抑制转动驱动输入时因振动产生而引起的异常图像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方式D)
在方式A至C的任一个方式中,还包括对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的感光体中心轴20等转动轴进行保持的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以及对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的驱动转动轴114等的转动轴进行保持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等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的相对位置是可变的。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抑制在对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的图像载体齿轮和与图像载体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进行驱动时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图像不良的发生。
(方案E)
在方式D中,调整相对位置并将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等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固定且使得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一体化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等的驱动单元相对于打印机10主体等的装置主体是可以装卸的。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在不同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其他地方,容易地进行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和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之间的轴间距离的调整操作。
(方式F)
在方式E中,是在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第一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a等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的之间或外侧,设置了对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进行固定的第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b等的固定构件,并对于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驱动齿轮保持构件及固定构件等3个构件是通过2个构件彼此分别相互来固定,使得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等的驱动单元成为层叠构造。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通过使得驱动单元为叠层结构,就能够增加驱动单元的强度,并降低转动驱动输入时因各齿轮的转动二引起的驱动单元的振动。
(方式G)
在方式E或F中,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等的驱动单元具有对中继齿轮106等中继齿轮的中继转动轴116等转动轴进行保持的感光体定位构件101中继齿轮保持构件,并且,驱动马达105等驱动源被定位在中继齿轮保持构件里。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高精度地确定输出驱动源的驱动的输出齿轮115等驱动输出齿轮和中继齿轮的轴间距离,并能够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没有损耗地从驱动输出齿轮传递到中继齿轮。
(方式H)
在方式E~G中的任一方式中,对打印机10主体等装置主体的感光体驱动单元100等驱动单元进行安装的侧板框架1a等框架具有开口部1b等的开口部,并能够从装置主体的外侧来安装驱动单元。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因为可以从装置外侧的操作来安装驱动单元,所以就能够提高服务性。
(方式I)
在方式D至H的任一方式中,调整相对位置的驱动单元调整部108等的调整部件被设置在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中,并兼做对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通过同一零件来构成调整部件和固定部件,就能够以较少的零件来高精度地构成装置。
(方式J)
在方式D至I的任一方式中,在使得感光体定位构件101等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对感光体齿轮21等图像载体齿轮的感光体中心轴20等转动轴进行保持的定位构件102等的保持部件和组装夹具200等安装夹具的基准销201等抵接构件抵接,并且,在使得设置在安装夹具上的保持销203等的定位轴贯通被设置在驱动齿轮保持构件103等驱动齿轮保持构件的夹具孔110等的定位孔的同时来固定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驱动齿轮保持构件,来进行相对位置的定位。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他国使用安装夹具,就能够更高精度地组装了。
(方式K)
在方式J中,相对于组装夹具200等的安装夹具主体,基准销201等的抵接构件是可以装卸的,通过更换抵接构件,就能够调节相对位置。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感光体齿轮21等图像载体齿轮和驱动齿轮104等驱动齿轮的轴间距离L等轴间距离的调整。
(方式L)
在方式A至J的任一方式中,成像单元1等的处理卡盒至少包括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以及显影装置5等的显影机构,并且相对于打印机10主体等的装置主体是可以装卸的。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提高图像载体或显影机构等的维护性。
(方式M)
在方式L中,在成像单元1等的处理卡盒安装在打印机10主体等的装置主体里,并且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和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啮合的状态下来进行图像载体的驱动时,具有与处理卡盒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拔出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分量的力(切向力F等)作用在图像载体齿轮上。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因为以相同的部件来进行图像载体的驱动和处理卡盒的浮起防止的,所以就能够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
(方式N)
在方式A至M的任一方式中,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是鼓形齿。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抑制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的转动不均,并实现图像品质的提高。
(方式O)
在方式A至N的任一方式中,感光体2等的图像载体是一边进行表面移动一边在曝光位置等的潜像形成位置处由写入单元70等潜像形成机构来形成潜像,并在转印位置处将潜像被显影后的调色剂像等可视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等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的潜像载置体,中继齿轮106等的中继齿轮和驱动齿轮104等的驱动齿轮的齿数相同,感光体齿轮21等的图像载体齿轮在中继齿轮和驱动齿轮转动一周的期间里,是图像载体的表面从潜像形成位置到转印位置来表面移动地转动的齿数。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抑制因齿轮的制造公差等引起的颜色偏差的发生,并实现图像品质的提高。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多个的图像载体;
分别设置在多个的所述图像载体的驱动轴上的多个的图像载体齿轮;
对多个的所述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的驱动源;
对来自于所述驱动源的转动驱动进行输出的驱动输出齿轮;
从所述驱动输出齿轮直接或借助于其他的驱动传递构件来输入转动驱动,并对分别朝着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传递的转动驱动进行中继的多个的中继齿轮,
和与所述中继齿轮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双方连结并将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到所述图像载体齿轮里的多个的驱动齿轮,
其特征在于,从一个的所述驱动源来传递转动驱动的所有的所述驱动齿轮的转动中心相对于连接各所述驱动齿轮所连结的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位于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多个的图像载体;
分别设置在多个的所述图像载体的驱动轴上的多个的图像载体齿轮;
对多个的所述图像载体进行转动驱动的驱动源;
对来自于所述驱动源的转动驱动进行输出的驱动输出齿轮;
从所述驱动输出齿轮来直接或借助于其他的驱动传递构件来输入转动驱动,并对分别朝着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传递的转动驱动进行中继的多个的中继齿轮,
和与所述中继齿轮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双方连结并将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驱动传递到所述图像载体齿轮里的多个的驱动齿轮,
其特征在于,多个的所述中继齿轮中的至少一个是借助于其他中继齿轮的第一中继齿轮来输入所述驱动源的转动驱动的第二中继齿轮,与多个的所述驱动齿轮之中的所述第一中继齿轮连结的第一驱动齿轮的转动中心相对于连接所述第一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连结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是位于所述第一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的所述驱动齿轮的所有的转动中心相对于各所述驱动齿轮所连结的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中心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转动中心的假想线段来说,是位于所述中继齿轮的转动方向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旋转轴进行保持的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以及对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轴进行保持的驱动齿轮保持构件,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的相对位置是能够改变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调整所述相对位置并将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固定且使得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一体化的驱动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是能够装卸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在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的之间或外侧,设置了对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并对于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及所述固定构件等3个构件是通过2个构件彼此分别相互来固定,使得所述驱动单元成为层叠构造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对所述中继齿轮的旋转轴进行保持的中继齿轮保持构件,并且,所述驱动源被定位在所述中继齿轮保持构件里。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装置主体的所述驱动单元进行安装的框架具有开口部,并能够从装置主体的外侧来安装所述驱动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调整所述相对位置的调整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中,并兼做对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得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对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旋转轴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和安装夹具的抵接构件抵接,并且,在使得设置在所述安装夹具上的定位轴贯通被设置在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的定位孔的同时,来固定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保持构件和所述驱动齿轮保持构件,来进行所述相对位置的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安装夹具主体,所述抵接构件是能够装卸的,通过更换所述抵接构件,就能够调节所述相对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处理卡盒,所述处理卡盒至少包括所述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以及显影机构,并且相对于装置主体是能够装卸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处理卡盒安装在装置主体里,并且所述图像载体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状态下来进行所述图像载体的驱动时,具有与所述处理卡盒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拔出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分量的力作用在所述图像载体齿轮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齿轮是鼓形齿。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载体是一边进行表面移动一边在潜像形成位置处由潜像形成机构来形成潜像,并在转印位置处将所述潜像被显影后的可视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的潜像载置体,所述中继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的齿数相同,所述图像载体齿轮的齿数是在所述中继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旋转一周的期间里,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从所述潜像形成位置表面移动到所述转印位置所转动的齿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51413 | 2017-03-16 | ||
JP2017051413A JP6902220B2 (ja) | 2017-03-16 | 2017-03-16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28123A true CN108628123A (zh) | 2018-10-09 |
CN108628123B CN108628123B (zh) | 2021-08-20 |
Family
ID=63519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82410.0A Active CN108628123B (zh) | 2017-03-16 | 2018-03-06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81545B2 (zh) |
JP (1) | JP6902220B2 (zh) |
CN (1) | CN1086281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74625A (ja) * | 2018-03-28 | 2019-10-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US10983475B2 (en) | 2019-02-25 | 2021-04-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51097A1 (de) * | 1980-12-26 | 1982-07-08 |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Tokyo | Einbauvorrichtung fuer eine magnetbuersten-entwicklungseinheit |
US5053817A (en) * | 1989-10-31 | 1991-10-01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Supporting and driving mechanism for a rotating body |
JP2001281959A (ja) * | 2000-03-31 | 2001-10-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30021613A1 (en) * | 2001-07-18 | 2003-01-30 | Hiroshi Koide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258353A (ja) * | 2003-02-26 | 2004-09-1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669897A (zh) * | 2004-03-17 | 2005-09-21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装置,纸运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163056A (ja) * | 2004-12-08 | 2006-06-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15532A (zh) * | 2007-06-01 | 2008-12-03 | 夏普株式会社 | 感光部件驱动机构 |
CN201174020Y (zh) * | 2008-03-22 | 2008-12-31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驱动力传递部件及处理盒 |
CN101364071A (zh) * | 2007-08-07 | 2009-02-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曝光头 |
US20090255359A1 (en) * | 2008-04-11 | 2009-10-15 | Tetsushi Ito | Rotational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CN101876797A (zh) * | 2009-04-30 | 2010-11-0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6167A (ja) * | 2010-03-08 | 2011-09-22 | Ricoh Co Ltd | 回転体駆動装置及びこの回転体駆動装置を用いた像担持体駆動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40119777A1 (en) * | 2012-10-31 | 2014-05-0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50053032A1 (en) * | 2013-08-23 | 2015-02-26 | Ricoh Company, Ltd.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5045062A (zh) * | 2015-08-25 | 2015-11-11 |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 驱动系统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205015616U (zh) * | 2015-09-25 | 2016-02-03 |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2017
- 2017-03-16 JP JP2017051413A patent/JP69022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01 US US15/908,916 patent/US1048154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06 CN CN201810182410.0A patent/CN10862812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51097A1 (de) * | 1980-12-26 | 1982-07-08 | Konishiroku Photo Industry Co., Ltd., Tokyo | Einbauvorrichtung fuer eine magnetbuersten-entwicklungseinheit |
US5053817A (en) * | 1989-10-31 | 1991-10-01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Supporting and driving mechanism for a rotating body |
JP2001281959A (ja) * | 2000-03-31 | 2001-10-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30021613A1 (en) * | 2001-07-18 | 2003-01-30 | Hiroshi Koide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258353A (ja) * | 2003-02-26 | 2004-09-1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669897A (zh) * | 2004-03-17 | 2005-09-21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装置,纸运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163056A (ja) * | 2004-12-08 | 2006-06-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15532A (zh) * | 2007-06-01 | 2008-12-03 | 夏普株式会社 | 感光部件驱动机构 |
CN101364071A (zh) * | 2007-08-07 | 2009-02-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曝光头 |
CN201174020Y (zh) * | 2008-03-22 | 2008-12-31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驱动力传递部件及处理盒 |
US20090255359A1 (en) * | 2008-04-11 | 2009-10-15 | Tetsushi Ito | Rotational driv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CN101876797A (zh) * | 2009-04-30 | 2010-11-0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6167A (ja) * | 2010-03-08 | 2011-09-22 | Ricoh Co Ltd | 回転体駆動装置及びこの回転体駆動装置を用いた像担持体駆動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40119777A1 (en) * | 2012-10-31 | 2014-05-0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50053032A1 (en) * | 2013-08-23 | 2015-02-26 | Ricoh Company, Ltd.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5045062A (zh) * | 2015-08-25 | 2015-11-11 |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 驱动系统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205015616U (zh) * | 2015-09-25 | 2016-02-03 |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新德: ""激光打印机原理与检修"", 《家电检修技术》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67455A1 (en) | 2018-09-20 |
US10481545B2 (en) | 2019-11-19 |
JP2018155866A (ja) | 2018-10-04 |
JP6902220B2 (ja) | 2021-07-14 |
CN108628123B (zh) | 2021-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04530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0916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80145102A1 (en) | Surface-moving-body driving device,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200301354A1 (en)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5452064A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fer member rotatable in synchronism with a photosensitive member | |
CN10379281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4761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862812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805998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ccurately positionable cleaning unit for cleaning a transfer unit | |
US729280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 |
JP2011170378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US20060051131A1 (en)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290499B (zh) | 中间转印单元安装和拆卸机构及安装和拆卸方法 | |
US6640069B2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support for a photosensitive body | |
US7487967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620237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58709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403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1253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45033A (ja) |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193409A (ja)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865116B2 (en) | Rotary type developing device | |
JP2010128008A (ja) | 可視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3434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3434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