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63104B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63104B CN108563104B CN201810080328.7A CN201810080328A CN108563104B CN 108563104 B CN108563104 B CN 108563104B CN 201810080328 A CN201810080328 A CN 201810080328A CN 108563104 B CN108563104 B CN 1085631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receiving
- power
- transmission device
- elastic
- power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圆筒部、部分地位于圆筒部内的动力接收件和控制组件、以及位于动力接收件与控制组件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控制组件用于与动力接收件结合并控制动力接收件伸出和缩回;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4,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杆和动力接收部,控制组件包括活动件、转动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与活动件抵接,用于控制活动件沿旋转轴线L4运动;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转动件比活动件更远离动力接收部,第二弹性件并用于控制动力接收件沿旋转轴线L4运动,由于不再利用作用杆控制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因而不会出现设备盖门被抵接的变形进而导致盖门松动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以及位于处理盒中的动力传递装置,当处理盒被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进而驱动处理盒中的部件旋转。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等是现代办公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
工作时,通过将待成像的信息加载到激光束上,由激光束扫描光敏件,在光敏件上形成静电潜像,再由处理盒中的显影件将显影剂供应至静电潜像,经过转印、定影的步骤,待成像的信息得以在成像介质上呈现出来。所述光敏件和显影件可分别被安装在设备和处理盒中,也可以均被安装在处理盒中,不管光敏件和显影件被安装在何处,设备工作时,所述光敏件和显影件均需要接收驱动力旋转,因而,处理盒中工作时位于其中需要旋转的部件均称为旋转件。
一般的,至少光敏件和显影件之一的一个末端被安装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设备中相应的安装有动力输出件,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进而驱动光敏件和显影件旋转工作,当需要取出处理盒时,所述动力传递装置需要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利用设备的盖门控制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处理盒,此种处理盒中安装有一个作用杆,作用杆的一端与动力传递装置结合,另一端用于与盖门接触,处理盒被安装至设备后,当关闭盖门时,盖门对作用杆施加作用力,进而作用杆控制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当打开盖门时,盖门对作用杆不再施加作用力,控制杆控制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因而,处理盒得以从设备中被取出。
然而,上述利用作用杆控制动力传递装置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结构在实际使用中面临以下风险:a.作用杆的作用力来自设备盖门,当设备由于长期使用老化后,盖门可能出现松动,进而导致盖门不能对作用杆施加作用力或者施加的作用力不够;b.包含上述结构的处理盒在工作过程中,盖门需要一直保持对作用杆施加作用力的状态,同时,作用杆也对盖门一直施加有一个反作用力,长期使用后,盖门可能会被作用杆的反作用力抵接的变形,进而出现松动而不能对作用杆施加作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不再利用作用杆控制,而是通过自身内部的结构实现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因而,也就不会出现设备盖门被抵接的变形进而导致盖门松动的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圆筒部、部分地位于圆筒部内的动力接收件和控制组件、以及位于动力接收件与控制组件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所述控制组件用于与动力接收件结合并控制动力接收件伸出和缩回;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4,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杆和动力接收部,沿旋转轴线L4,动力接收部位于导杆的一个末端;所述控制组件套接在导杆上,包括活动件、转动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活动件抵接,用于控制活动件沿旋转轴线L4运动;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转动件比活动件更远离动力接收部,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比第一弹性件更远离动力接收部,并用于控制动力接收件沿旋转轴线L4运动。
所述导杆包括相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动力接收部连接,所述活动件、转动件和第一弹性件均套接在第一部分上,第二弹性件套接在第二部分上,第一弹性件位于活动件和转动件之间。
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传递件;传递件穿过导杆上预设的孔,并与圆通内壁结合;第一固定件固定在转动件与传递件之间;第二固定件固定在第二弹性件远离动力接收部的一端。
所述活动件包括相互结合的活动部、受力部以及从受力部延伸突出的导引部。
所述转动件包括底座、从底座上延伸的延伸部、以及穿过延伸部和底座的穿孔,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与导引部结合的旋转控制部,所述旋转控制部被设置在延伸部的外圆周上。
所述活动部整体呈圆柱形,形成有活动腔体,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部上还设置有顶板,在顶板的径向中心还设置有允许导杆穿过的通孔,第一弹性件与顶板的下表面抵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壳体、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旋转件、以及如上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位于壳体的一个纵向末端,并用于驱动旋转件旋转。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不再利用作用杆控制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而是通过控制组件实现控制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因而,也就不会出现设备盖门被抵接的变形进而导致盖门松动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活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活动件的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转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转动件的侧视图。
图5C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转动件的仰视图。
图6A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6B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A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7B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A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三状态的立体图。
图8B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三状态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为更清楚的描述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对处理盒做如下定义:处理盒的长度方向为纵向X,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为横向Y,同时与纵向X和横向Y均垂直的方向为竖向Z。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处理盒C包括壳体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旋转件2、位于壳体一个纵向末端的动力传递装置3,所述动力传递装置3用于驱动旋转件2旋转。所述动力传递装置3的数量可根据处理盒中旋转件的数量来设定,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动力传递装置3,其他旋转件需要的驱动力由该动力传递装置3传递而来,本发明实施例以处理盒中设置了两个动力传递装置3为例进行说明,由于动力传递装置3的结构相同,因而,以下仅描述其中一个动力传递装置3。
所述处理盒C具有在纵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导电端E和驱动端F,动力传递装置3位于驱动端F,并具有旋转轴线L3,旋转件2具有旋转轴线L2,不管处理盒C是否处于工作状态,所述旋转件2的旋转轴线L2与动力传递装置3的旋转轴线L3始终保持共轴。
[动力传递装置]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A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活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B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活动件的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A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转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B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转动件的侧视图;图5C是本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转动件的仰视图。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装置3包括圆筒部31、部分地位于圆筒部31内的动力接收件4和控制组件5,所述控制组件5用于与动力接收件4结合并控制动力接收件4伸出和缩回,动力接收件4伸出时,用于与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动力接收件4缩回时,用于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所述动力接收件4具有旋转轴线L4,不管处理盒C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轴线L4与动力传递装置3的旋转轴线L3始终保持共轴,也就是说,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轴线L4、动力传递装置3的旋转轴线L3以及旋转件2的旋转轴线L2始终保持共轴。进一步的,当动力接收件4从动力输出件接收到驱动力后,通过圆筒部31传递出去,因而,动力传递装置3还包括位于圆筒部31外表面的齿32。
如图3所示,动力接收件4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杆41和动力接收部42,沿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轴线L4,动力接收部42位于导杆41的一个末端,导杆41的另一个末端为自由端,所述动力接收部42用于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
所述控制组件5套接在导杆41上,包括活动件51、转动件52、第一弹性件53和第二弹性件54,所述第一弹性件53与活动件51抵接,用于控制活动件51沿旋转轴线L4运动;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转动件52比活动件51更远离动力接收部42,第二弹性件54的一端比第一弹性件53更远离动力接收部42,并用于控制动力接收件4沿旋转轴线L4运动。
具体的,导杆41包括相邻的第一部分411和第二部分412,第一部分411与动力接收部42连接,因而,第一部分411位于动力接收部42与第二部分412之间,所述活动件51、转动件52和第一弹性件53均套接在第一部分411上,第二弹性件54套接在第二部分412上,且第一弹性件53位于活动件51和转动件52之间,因而,第一弹性件53的一端与活动件51抵接,另一端与转动件52抵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53和第二弹性件54均是弹簧,且弹簧54的弹力大于弹簧53的弹力。
当活动件51接收到外力后,沿旋转轴线L4,活动件51向靠近转动件52的方向运动,弹簧53被压缩,转动件52开始绕旋转轴线L4旋转,并带动动力接收件4旋转,同时,动力接收件4开始缩回,因而,弹簧54也被压缩;当转动件52转动预定的角度后,活动件51不再向靠近转动件52的方向运动,转动件52也不再旋转,动力接收件4在弹簧54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伸出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同时,动力接收件4带动转动件52同向运动,即转动件52向靠近活动件51的方向运动,弹簧53被进一步压缩并被保持;当活动件51受到的外力逐渐减小时,弹簧53开始复位,动力接收件4在弹簧53的作用下旋转预定的角度并再次缩回,因而,动力接收件4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
如上所述,转动件52转动的同时会带动动力接收件4旋转,因此,所述动力传递装置3还包括位于控制组件5与动力接收件4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如图3所示,动力传递结构位于转动件52与导杆41之间,具体的,导杆41上设置非圆形的传递部413,转动件52上设置与传递部413形状相应的接收部525(如图5C所示),所述非圆形是指沿垂直于旋转轴线L4的方向对传递部413进行剖切,剖切面为非圆形;优选的,如图3和图5C所示,传递部413和接收部525的剖切面均为正方形。
转动件52会带动动力接收件4缩回,动力接收件4在弹簧54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伸出,且动力接收件4在接收到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后需通过圆筒部31传递出去,因而,控制组件5还包括第一固定件55、第二固定件56和传递件6,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件55和第二固定件56均为与导杆41结合的卡接件,传递件6为与导杆41结合的销钉,销钉6穿过导杆41上预设的孔,并与圆筒部31的内壁结合,第一固定件55固定在转动件52与传递件6之间,第二固定件56固定在弹簧54远离动力接收部42的一端,因而,沿旋转轴线L4,第一固定件55、传递件6、第二固定件56相对于动力接收部42的距离逐渐增大。
当然,所述第一固定件55、第二固定件56还可以是从导杆41上突出的突出部,也就是说第一固定件55和第二固定件56中的至少一个与导杆41一体形成,转动件52与第一固定件55抵接,弹簧54的一端与第二固定件56抵接,另一端与传递件6抵接,进一步的,为保证动力接收件4在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后相对于圆筒部31位于一个固定的位置,所述弹簧54与传递件6抵接的一端还被固定在传递件6上,从而使得弹簧54还起到扭簧的作用,动力接收件4在旋转过程中迫使弹簧54在动力接收件4的转动方向上蓄积一定的旋转势能,当动力接收件4不再旋转时,弹簧54释放旋转势能,从而带动动力接收件4回到预定的固定位置。
[活动件]
如图4A所示,活动件51包括相互结合的活动部511、受力部512以及从受力部512延伸突出的导引部514。所述受力部512形成为斜面,用于接收外力,活动部511用于与弹簧53抵接,并在受力部512的作用下沿旋转轴线L4运动,如图4B所示,活动部511整体呈圆柱形,形成有活动腔体518,活动部511上还设置有顶板517,在顶板517的径向中心还设置有允许导杆41穿过的通孔513,弹簧53与顶板517的下表面516抵接;所述导引部514沿旋转轴线L4向远离顶板517的方向突出,优选的,导引部514从活动腔体表面515突出。
[转动件]
如图5A所示,转动件52包括底座521、从底座521上延伸的延伸部522、以及穿过延伸部522和底座521的穿孔523,该穿孔523允许导杆41穿过,所述底座521和延伸部522呈圆柱形。如图5B和图4B所示,底座521的直径为d3,延伸部522的直径为d2,受力部512的活动腔体518的直径为d1,满足:d3>d2,且d1>d2,因而,延伸部522可进入活动腔体518中,弹簧53的一端与底座521抵接,另一端与上述顶板517的下表面516抵接,也就是说,延伸部522被弹簧53包围。如图5C所示,穿孔523中还设置有接收部525,所述接收部525的形状与传递部413的形状对应。
为控制转动件52转动,如图5A和图5B所示,转动件52还包括设置在延伸部522上的旋转控制部524,所述旋转控制部524被设置在延伸部522的外圆周上,并用于与导引部514结合,当导引部514随着活动部511沿旋转轴线L4运动时,导引部514被旋转控制部524导引,并使得转动件52转动并带动动力接收件4沿着旋转轴线L4运动。
如图5A所示,旋转控制部524包括相邻设置的导引面5241和导引槽5242,所述导引面5241在延伸部522的圆周方向上倾斜延伸,从远离底座521向靠近底座521的方向倾斜,因此,导引面5241整体上呈螺旋状,并具有远离底座521的末端5241a以及靠近底座521的末端5241b,所述导引槽5242沿旋转轴线L4延伸,具有相对的开口端5242a和封闭端5242b,导引面5241靠近底座521的一端5241b与所述开口端5242a相邻;优选的,所述旋转控制部524设置有两个导引面5241,且该两个导引面5241相对于导引槽5242对称设置,因而,不管导引部514被停在哪一边的导引面5241上,均可实现转动件52在导引部514的作用下旋转并带动动力接收件4沿旋转轴线L4运动。
[动力接收件的伸出和缩回]
图6A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图7A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图8A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三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发明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处于第三状态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
为使得导引部514与旋转控制部524的相对运动看的更清楚,图6A、图7A和图8A中均只示出了弹簧53的示意图。处理盒C被安装至设备前,所述动力接收件4处于伸出的第一状态,如图6A和图6B所示,弹簧53和弹簧54均处于自然状态,导引部514位于导引面5241远离底座521的末端5241a,当受力部512接收到作用力P后,活动件51开始沿旋转轴线L4向Q所示方向即靠近底座521的方向运动,弹簧53逐渐被压缩,延伸部522进入活动腔体518中。
如图6A中局部R1所示,导引面5241受到的作用力为F1,根据力的分解原理,作用力F1可以被分解为水平分力F2和竖直分力F2,水平分力F2迫使转动件52绕旋转轴线L4沿r所示方向旋转,转动件52旋转的同时,通过所述动力传递结构带动动力接收件4也沿r所示方向旋转,竖直分力F3迫使转动件52通过第一固定件55带动动力接收件4缩回;由于弹簧54的一端与第二固定件56抵接,另一端与传递件6抵接,因此,当传递件6随着动力接收件4缩回时,弹簧54也被压缩。
如图7A和图7B所示,动力接收件4处于缩回的第二状态,导引部514在导引面5241上逐渐运动至靠近底座521的末端5241b,如上所述,末端5241b与导引槽5242的开口端5242a相邻,因此,导引部514到达末端5241b时,将不再对导引面5241施加作用力,动力接收件4停止旋转和缩回,也就是说此时的导引部514与导引槽5242相对,弹簧54不再被压缩而开始复位,如图7B所示,弹簧54的弹性回复力通过传递件6带动动力接收件4沿Q’所示方向运动,因而,动力接收件4开始伸出;此时的活动件51仍然受到作用力P的作用而保持不动,开始伸出的动力接收件4通过第一固定件55带动转动件52也沿Q’所示方向运动,延伸部522进一步进入活动腔体518,导引部514进入导引槽5242,随着转动件52的运动,导引部514从开口端5242a向封闭端5242b运动,弹簧53被进一步压缩,弹簧54回复到初始状态。
如图8A和图8B所示,动力接收件4再次到达伸出的第三状态,当导引部514达到封闭端5242b时,延伸部52与所述顶板下表面516抵接,动力接收件4完全伸出,并与动力输出件完成结合。在实际实施中,所述导引部514到达封闭端5242b以及延伸部52与顶板下表面516抵接,只需要有其中一个完成即可视为动力接收件4完全伸出。
当导引部514到达封闭端5242b,延伸部52尚未与顶板下表面516抵接时,由于所述封闭端5242b的阻挡作用,转动件52将不能再沿Q’所示方向运动,动力接收件4停止伸出;此种方式下,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导引槽5242的长度d4即为动力接收件伸出或缩回的距离,优选的,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导引面5241的高度差h与导引槽5242的长度d4相等。
当延伸部52与顶板下表面516抵接,导引部514尚未到达封闭端5242b时,同样的,由于顶板517的阻挡作用,转动件52将不能再沿Q’所示方向运动,动力接收件4停止伸出;此种方式下,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导引槽5242的长度d4大于动力接收件伸出或缩回的距离,优选的,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导引槽5242的长度d4大于导引面5241的高度差h。
由上述描述可以得出,优选的,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导引面5241的高度差h与动力接收件伸出或缩回的距离相等,更优选的,当导引部514到达封闭端5242b时,延伸部52与顶板下表面516抵接,此时,所述控制组件5中各部件的结合更为紧密,动力传递装置3工作时更稳定。
当需要取出处理盒C时,所述动力传递装置3的工作过程与上述动力接收件4伸出时的工作过程相反。弹簧54与传递件6抵接的一端同时还被固定在传递件6上,因此,动力接收件4被动力输出件驱动旋转时,所述传递件6随着动力接收件4旋转并使得弹簧54在动力接收件4的旋转方向上蓄积一定的势能。
在取出处理盒C时,作用在受力部512上的作用力P逐渐减小,活动件51在弹簧53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向远离底座521的方向运动,所述导引部514在导引槽5242中向着远离底座521的方向运动,在此期间,由于导引部514与导引槽5242的相互作用,弹簧54蓄积的势能不能释放;当导引部514到达开口端5242a时,导引部514与导引槽5242不再相互作用,弹簧54蓄积的势能通过传递件6带动动力接收件4旋转,进而带动转动件52旋转,由于活动件51被固定,弹簧53的弹性回复力将迫使转动件52带动动力接收件4缩回。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3不再利用作用杆控制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而是通过所述控制组件5实现控制动力接收件4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因而,也就不会出现设备盖门被抵接的变形进而导致盖门松动的现象。
Claims (8)
1.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圆筒部、部分地位于圆筒部内的动力接收件和控制组件、以及位于动力接收件与控制组件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与动力接收件结合并控制动力接收件伸出和缩回;
所述动力接收件具有旋转轴线L4,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杆和动力接收部,沿旋转轴线L4,动力接收部位于导杆的一个末端;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组件套接在导杆上,包括活动件、转动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传递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活动件和转动件之间,用于控制活动件沿旋转轴线L4运动;
在旋转轴线L4所在的方向上,转动件比活动件更远离动力接收部,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比第一弹性件更远离动力接收部,并用于控制动力接收件沿旋转轴线L4运动;
第一固定件固定在转动件与传递件之间,第二固定件固定在第二弹性件远离动力接收部的一端;
传递件穿过导杆并与圆筒部的内壁结合,第二弹性件与传递件抵接;
随着活动件向着远离动力接收部的方向运动,第一固定件带动动力接收件缩回,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被压缩;
随着活动件向着靠近动力接收部的方向运动,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传递件带动动力接收件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包括相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动力接收部连接,所述活动件、转动件和第一弹性件均套接在第一部分上,第二弹性件套接在第二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包括相互结合的活动部、受力部以及从受力部延伸突出的导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底座、从底座上延伸的延伸部、以及穿过延伸部和底座的穿孔,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与导引部结合的旋转控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部被设置在延伸部的外圆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整体呈圆柱形,形成有活动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上还设置有顶板,在顶板的径向中心还设置有允许导杆穿过的通孔,第一弹性件与顶板的下表面抵接。
8.处理盒,包括壳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旋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位于壳体的一个纵向末端,并用于驱动旋转件旋转。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08891.6A CN110488588A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控制组件以及具有该控制组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处理盒 |
CN201810080328.7A CN108563104B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80328.7A CN108563104B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08891.6A Division CN110488588A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控制组件以及具有该控制组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处理盒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63104A CN108563104A (zh) | 2018-09-21 |
CN108563104B true CN108563104B (zh) | 2019-11-15 |
Family
ID=635300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08891.6A Pending CN110488588A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控制组件以及具有该控制组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处理盒 |
CN201810080328.7A Active CN108563104B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08891.6A Pending CN110488588A (zh) | 2018-01-27 | 2018-01-27 | 控制组件以及具有该控制组件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处理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0488588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07484B (zh) * | 2018-12-07 | 2023-10-27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处理盒和处理盒的装机方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52738A (ja) * | 2007-07-31 | 2009-03-12 | Kyocera Mita Corp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203433277U (zh) * | 2013-08-26 | 2014-02-12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KR20140065596A (ko) * | 2012-11-16 | 2014-05-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동력 전달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CN104267589A (zh) * | 2014-10-09 | 2015-01-07 | 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动力接收件以及具有该动力接收件的装置 |
CN205229682U (zh) * | 2015-12-17 | 2016-05-11 | 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
CN106338902A (zh) * | 2015-07-17 | 2017-01-18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06353992A (zh) * | 2015-07-17 | 2017-01-25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06483813A (zh) * | 2016-02-26 | 2017-03-08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CN106610575A (zh) * | 2015-10-26 | 2017-05-03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耦合装置以及处理盒 |
CN106896686A (zh) * | 2015-12-17 | 2017-06-27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06236B2 (ja) * | 2009-04-30 | 2014-05-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907858B (zh) * | 2009-06-16 | 2012-01-04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感光鼓驱动组件 |
CN101846955A (zh) * | 2010-01-28 | 2010-09-29 |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4911228B2 (ja) * | 2010-01-29 | 2012-04-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3006996A1 (zh) * | 2011-07-13 | 2013-01-17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感光鼓及处理盒 |
CN106647209B (zh) * | 2011-11-26 | 2019-10-18 |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2014206770A (ja) * | 2014-08-08 | 2014-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205263483U (zh) * | 2015-12-17 | 2016-05-25 |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2018
- 2018-01-27 CN CN201910808891.6A patent/CN110488588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1-27 CN CN201810080328.7A patent/CN1085631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52738A (ja) * | 2007-07-31 | 2009-03-12 | Kyocera Mita Corp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40065596A (ko) * | 2012-11-16 | 2014-05-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동력 전달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CN203433277U (zh) * | 2013-08-26 | 2014-02-12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CN104267589A (zh) * | 2014-10-09 | 2015-01-07 | 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动力接收件以及具有该动力接收件的装置 |
CN106338902A (zh) * | 2015-07-17 | 2017-01-18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06353992A (zh) * | 2015-07-17 | 2017-01-25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06610575A (zh) * | 2015-10-26 | 2017-05-03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耦合装置以及处理盒 |
CN205229682U (zh) * | 2015-12-17 | 2016-05-11 | 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
CN106896686A (zh) * | 2015-12-17 | 2017-06-27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
CN106483813A (zh) * | 2016-02-26 | 2017-03-08 |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 显影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88588A (zh) | 2019-11-22 |
CN108563104A (zh) | 2018-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42633B (zh) | 一种显影盒 | |
RU2539724C2 (ru) |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 |
CN206224144U (zh) | 作用杆以及具有该作用杆的处理盒 | |
WO2018010320A1 (zh) | 驱动组件与显影盒 | |
EP3301513A1 (en) | Drive coupling and transmitting assembly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toner cartridges | |
CN109407487B (zh) | 计数组件和显影盒 | |
CN109188875B (zh) | 显影盒 | |
CN107479345B (zh) | 旋转力传递组件、感光鼓及处理盒 | |
CN108563104B (zh)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 |
WO2017202205A1 (zh) | 驱动力接收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处理盒 | |
CN108153129B (zh)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 |
CN107436551B (zh) | 一种处理盒的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 |
CN108614404B (zh) | 处理盒 | |
US10203656B2 (en) | Processing cartridge | |
US10067467B2 (en) | Cartridge mounting mechanism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of | |
US10037003B2 (en) | Cartridge mounting mechanism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of | |
CN106325022B (zh) | 一种显影盒 | |
CN109001966B (zh) | 处理盒 | |
CN205608394U (zh) | 鼓单元以及具有该鼓单元的处理盒 | |
US10054904B1 (en) | Actuating rod unit, drive unit, and process cartridge containing the same | |
CN107991850B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14704312U (zh) | 一种碳粉盒齿轮的传动件及其传动结构 | |
WO2017202352A1 (zh) | 驱动头、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 |
CN109407486B (zh) | 计数组件和显影盒 | |
CN110441999B (zh) |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