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87C - 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487C CN1084487C CN95116926A CN95116926A CN1084487C CN 1084487 C CN1084487 C CN 1084487C CN 95116926 A CN95116926 A CN 95116926A CN 95116926 A CN95116926 A CN 95116926A CN 1084487 C CN1084487 C CN 108448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receptor
- charging unit
- charging
- rotation
- charging 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03G15/022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harg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它由转动感光体、一边沿与该感光体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一边与该感光体接触并使之表面充电的充电部件、清洁该充电部件表面的清洁部件、以及使所述充电部件与感光体相对接触/分离的机构构成。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分离着时,以其以与所述清洁部件接触的状态转动并被清洁,并使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分离着时的表面圆周速度小于其一边与所述感光体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它采用将充电部件与转动的感光体相接触、使该感光体充电的接触充电方式。
在静电复印机、光打印机和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设备中,具有对被充电体,即感光体进行充电处理的装置和在复印工序中将形成于其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复印纸上的装置。作为这种装置,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非接触充电的电晕放电方式。这种电晕放电方式的充电装置是通过对被称为电晕丝的钨丝外施高电压进行放电的。所以,空气将被离子化,并产生大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这对人体有害,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而且这些臭氧和氮氧化附着于感光体、充电部件和光学系统等部位,将成为造成图像不清晰的原因。
尤其在进行负极放电的情况下,臭氧的产生将显著增加。近年,由于作为感光体的负极充电用的有机感光体被广泛使用,以及环境标准对所产生的气体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臭氧的产生正成为严重的问题。
所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充电装置,一种接触充电方式的充电装置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在外施电压后的作为充电部件的充电辊与感光体相接触的状态下使感光体充电。
作为该种接触充电方式的充电装置,如特开平3-48870号公报所记录的那样,是人们所知晓的。它是使用螺线管,将作为充电部件的充电辊与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可接触及分离地构成。当通过充电辊使感光体充电时,这一充电辊以给定的压力与感光体接触,当不使感光体充电时,这一充电辊对于感光体处于非接触状态。而且,当不由充电辊使感光体充电时,也可通过采用小于由充电辊使感光体充电时对感光体的压力的接触压力,使充电辊与感光体相接触。
另外,也已经如图18所示的充电装置,其利用弹簧61使充电辊62始终与感光体60压靠着,从而使充电辊62与感光体60相接触,并随着感光体60的转动而从动转动,并通过使螺线管65在给定的时间动作,而可使清洁部件63与充电辊62接触/分离。
而且,特开平3-130787号公报还记载了以下充电装置,其中当不使感光鼓充电时,以及在启动开关前,将由杆件支持的、可与感光鼓相对接触和分离的充电辊与感光鼓保持分离,并且清洁辊、清洁衬垫等清洁部件与处于和其感光体相分离位置的充电辊相接触。电源一旦接通(复印键打开),充电辊与清洁部件搭接转动,其充电辊的表面被清洁。并且,特开平3-130787号公报中还记载有,将充电辊在与感光体相分离的位置上使之转动,来清洁充电辊的全周面,这一点是人们所希望的。
另外,由杆件支持的、可与感光鼓相分离和接触的充电辊,在不使感光鼓充电时,使其保持在与感光鼓分离的位置上;当要使感光鼓充电时,使之与感光鼓接触,这一构成如特开平5-188738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当使充电辊与感光体相分离时,通过传动带将感光体的驱动力传给充电辊。
但是,在如图18所示的充电装置中,由于充电辊62总是由感光体60从动驱动,所以,无论由清洁部件63进行的充电辊62清洁时,或是不清洁时,充电辊62的表面圆周速度都是一定的。这样,在充电辊从感光体得到直接驱动而转动的情况下,充电辊的表面圆周速度将受图像形成速度(相应于感光体表面圆周速度的处理线速度)的影响。所以,在处理线速度快的成像设备中,充电辊与清洁部件摩擦接触的表面圆周速度就大。于是,由于因这种摩擦接触产生的热影响,调色剂将固着于感光体或充电辊上,且充电辊的表面也容易受到机械损伤。
另一方面,在特开平5-188738号公报所记载的充电装置中,使充电辊与感光体相分离后不久,传动带就处于松弛状态。所以,传动带的张力在直至向充电辊传递驱动力前不处于拉紧状态,于是充电辊的转动一度被停止。而且,充电辊仅以给定的距离与感光体处于相对分离的位置,传动带拉紧,感光体的转动就被传递给充电辊。所以,充电辊的转动相对于与感光体的分离时间要滞后。并且,在这种装置中,即使在充电辊向与感光体相接触的位置方向移动时,传动带也处于松弛状态,清洁部件离开后不久,充电辊被停止转动。因此,充电辊以其转动停止的状态与转动着的感光体相接触,使充电部件的磨损加大,感光体易受损伤。同时,与动摩擦力的情况相比较,充电部件的驱动负荷也大。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清洁充电部件表面时的调色剂的固着及表面的机械损伤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并且提供一种可以使充电部件一边转动一边与感光体相分离/接触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1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由转动感光体、一边与该感光体接触一边沿着与该感光体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并使其表面充电的充电部件、对该充电部件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部件、以及使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构成。当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分离时,其充电部件以与所述清洁部件相接触的状态转动并被清洁,其特征是:它设有减速装置,即:使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分离时的表面圆周速度小于所述充电部件一边与所述感光体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充电部件一边转动一边与感光体或清洁部件接触是人们所期望的,而且理想的是充电部件的转动方向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相反,即,充电部件与感光体接触时的转动方向和充电部件与清洁部件接触时的充电部件的转动方向是相同的。减速装置具备:使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分离着时给予该充电部件转动驱动的转动驱动源、将该转动驱动源的转动传递给所述充电部件的转动传动机构和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是当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接触时,拒绝通过所述转动传动机构将来自所述转动驱动源的转动传给所述充电部件的传动;而当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分离时,通过所述转动传动机构将来自所述转动驱动源的转动传给所述充电部件。充电部件的转动驱动源最好也被用作感光体的转动驱动源,转动传动机构可由齿轮组组成,也可用传动带和皮带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2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转装置由转动感光体、与该感光体接触并使其表面充电的充电部件、清洁该充电部件的表面的清洁部件及使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构成。在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分离时,使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清洁部件相接触的状态转动并进行清洁,其特征是:所述充电部件一边转动一边与所述感光体相接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3发明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由转动感光体、一边与该感光体接触一边转动并使其表面充电的充电部件、清洁该充电部件表面的清洁部件、以及使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体相接触/分离的机构构成。当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感光相分离时,该充电部件以与所述清洁部件相接触的状态转动并被清洁。其特征是:充电部件与感光体接触时的转动方向和该充电部件与清洁部件接触时的转动方向一致。而且,令人满意的是,这种充电部件与清洁部件接触时,它一边转动一边与清洁部件接触。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电子照相方式成像设备的充电辊周围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成像设备中制像部分的构成示意简图。
图3为向图1的充电辊施加高电压的、供电用导电板26和供电端子27的斜视图。
图4是将上述供电端子27与导电板26组合的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5是向充电辊传送驱动力的单向离合器的内部构成示意简图。
图6是图1中B-B线的截面图,它显示了图2的成像设备中设置的接触/分离机构使充电辊与感光体接触的状态。
图7是图1中B-B线的截面图,它显示其充电辊与感光体相分离的状态。
图8是说明其相同的接触/分离机构的分解斜示图。
图9是表示图8的接触/分离机构的分解斜示图。
图10是驱动其相同的接触/分离机构的偏心凸轮周围的示意简图。
图11是充电辊从感光体分离状态下,接触/分离机构的控制柄与设在连接板上的长孔的位置关系平面示意图。
图12是充电辊与感光体接触状态下,接触/分离机构的控制柄与设在连接板上的长孔的位置关系平面示意图。
图13是与图6相同的,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简图。
图14是同图7,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简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充电辊周围的平面示意图。
图16(a)是图15中C-C线的截面图,表示感光体与充电辊的接触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16(b)是图15中D-D线的截面图,说明经传动带由感光体到转动驱动源一侧的皮带轮的转动传动截面图。
图17(a)是图15中C-C线的截面图,表示感光体与充电辊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截面图。
图17(b)是图15中D-D线的截面图,说明从转动驱动源一侧的皮带轮经传动带至充电辊的转动传动的截面图。
图18是一例现有的接触充电方式的充电装置的示意简图。
实施例
第1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1是作为被充电体的鼓状感光体,2是作为充电部件的充电辊。通过预先对该充电辊2施加给定的电压,要使感光体1充电时,充电辊2与感光体1相接触。其接触压约为10g/cm(大略为线接触)。在图2中,符号40表示其接触/分离机构,详情待后述。通过使充电辊2与感光体1的表面1a相接触,给定的电压被充电于表面1a。感光体1沿如图1和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以给定的表面圆周速度转动,与感光体1接触的充电辊2沿箭头B的方向以等速作从动转动。
该感光体1通过鼓驱动定时传动带、鼓驱动皮带轮以及驱动这些的马达30(参照图1)等组成的感光体驱动系统被驱动。在该感光体1周围,配置有图2所示的充电辊2、消磁器18、显像装置6、具有环形传动带7a的接触型转印装置7和清洁单元8。
感光体1的表面1a被来自曝光装置9(只图示了反光镜的一部分)的光照射,从而由充电辊2给予充电的充电面被曝光。静电潜像经该光照射在表面1a形成。该静电潜像被消磁器18修边,消磁器18将所用复印纸p的尺寸以外的区域部分的静电荷除去。剩下的静电潜像由显像装置6的显像套管6a供应的调色剂显像,成为调色剂图像(可视图像)。另一方面,供纸盒(图中未示)内的复印纸P从转动的供纸辊以给定的时间一张张被送出。送出的复印纸P一旦停止于阻滞辊13和与其压接转动的加压辊14之间,则向转印装置的送纸时间将被调整,此后将以正确的时间向转印装置7送纸。由转印装置将转印偏置附加于该复印纸P上,从而调色剂图像被复印到复印纸P的上面一侧(参照图2)。该复印纸P离开感光体1后被送入图中未示的定影装置。在经定影装置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后,复印纸P被向装置外部的排纸托架等排出。复印完毕后,剩余在感光体1上的残留调色剂和纸粉等异物,经设置于清洁单元体8的清洁叶片8a被除掉。而残存于感光体1上的残留电压由除电装置(图中未示)去除。由此,感光体进入下次由充电辊供电的准备充电状态。
充电辊2由铁等组成的导电心棒15(参照图1)和一体设置于其外侧的导电橡胶滚筒部16构成。该导电心棒15的两端被共同支撑在树脂制的轴承支座20、21上,可自如转动。
充电辊2的导电心棒15被轴承支座20的一端支撑着。轴承支座20的另一端设有孔20a。在轴承支座20的略靠近中央处设置有螺丝孔21a。导电性支撑轴23被可转动地嵌入孔20a。该支撑轴23的两端部被呈“”形状的轴承架70的位于供电一侧支撑部70a支撑着。轴承支座20围绕支撑轴23转动。轴承等70由钢板制成。
充电辊2的导电心棒15的一端部15a(参照图1)被形成半球面状,该端部15a与供电端子27的平面部27a相接触。该供电端子27具有如图3及图4所示凸缘27b。供电端子27的该凸缘27b被插入导电板26的孔26a。导电板26具有弹性。凸缘27b通过这种插入使之如图4所示那样与导电板26的面相接触。导电板26上设有爪部26b,导电端子27被该爪部26b拉住。
如图3所示,安装孔26c被设于该导电板26上。如图1所示,经将螺丝71插入安装孔26c内,并使其紧固于轴承支座21的螺丝孔21a,从而将导电板26固定于轴承支座20。这时,导电构件72介于导电板26和轴承支座20之间。该导电构件72,其延伸至充电辊2的接触筒的内周面与充电辊2的导电心棒15的外周面相接触。在导电板26的一端设有卷缩部26d(参照图1和图3),该卷缩部26d以给定的接触压力与支撑轴23的外周面相接触,使卷缩部26d与支撑轴23间被导通。
具有弹性的接触元件74与支撑轴23的一端相接触。该接触元件74与高压电源75相连。于是,来自高压电源75的高电压被施加到充电辊2的导电心棒15。
另一方面,转动自如地支撑着充电辊2的另一侧端部的轴承支座21,如同轴承支座20,在另一侧其支撑轴29被可以转动地嵌入。该支撑轴29的两端部由设成“”形状的轴承架70的驱动侧支撑部70b支撑,使轴承支座21围绕支撑轴29转动。中间齿轮31和与其咬合的齿轮32被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该轴承支座21上。该中间齿轮31与固定于充电辊2的导电心棒15的另一端部15b上的辊驱动齿轮38相咬合。
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固定部10上,齿轮轴34被转动自如地支撑着,传动齿轮33固定于齿轮轴34的一端,该传动齿轮33与齿轮32咬合。该齿轮轴34的另一端设有驱动齿轮35。该驱动齿轮35,内装有单向离合器37,通过该单向离合器37而被装入齿轮轴34。
而且,在装置固定部10上,驱动力传动齿轮36被转动自如地撑着。该驱动力传动齿轮36与驱动齿轮35咬合。该驱动力传动齿轮36由马达30驱动转动,该马达30同时也作为驱动感光体1的转动驱动源。单向离合器37作为减速装置的一部分具有以下的功能,它使当充电辊2离开感光体1时的表面圆周速度小于一边与感光体1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图5为如表示该单向离合器37内部结构的构造简图。
单向离合器37具有离合器壳81,该离合器壳81与驱动齿轮35固定为一体。在该离合器壳81的内周面,沿其周向每一定间隔设有直线部分81a,离合器壳81的内周面与齿轮轴34的外周面34a之间,由直线部分81a形成多个楔部。该离合器壳81与齿轮轴34之间插入并固定有多个接纳弹簧的调节棒83。该接纳弹簧的调节楔83具有轴承面83a。齿轮轴34被转动自如地支撑于轴承面83a内。该楔部在图5的逆时针方向侧宽度变窄。
在周向回转方向相互邻近的接纳弹簧的调节楔83之间分别被自如转动地插入探针辊85。各探针辊85被设置成在接纳弹簧调节楔83之间沿周向可作一定的转动。各接纳弹簧调节楔83具有接纳弹簧的槽。弹簧86被分别装入这些接纳弹簧的槽内。各探针辊85由弹簧86的复位力而沿箭头B方向(参照图5)复位。所以,各探测辊85由于弹簧86的复位力而被推压到各直线部分81a与外周面34a之间的宽度窄的部位。
该单向离合器37的转动传动是利用驱动齿轮35和齿轮轴34的转动速度差而进行的。这里,将各齿轮的齿轮比设定为使充电辊2与感光体1分离着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小于其一边与感光体1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o。
现在假定充电辊2与感光体1相接触、处于从动转动状态。在图1中,感光体1的转动方向若用符号A表示,那么充电辊2将沿图1中符号B的方向转动,该充电辊2的转动,通过中间齿轮31、齿轮32,被传给传动齿轮33。该传动齿轮33的转动方向与感光体1的转动方向(箭头A方向)相同,齿轮轴34被沿与传动齿轮33相同的方向转动。另一方面,马达30的转矩通过驱动传动齿轮36而被传给驱动齿轮35,该驱动齿轮35的转动方向也与感光体1的转动方向(箭头A方向)相同。当充电辊2与感光体1接触并处于从动转动状态时,齿轮轴34的转数要大于驱动齿轮35的转数,所以,齿轮轴34沿图5中箭头B所指的相反方向作相对转动。于是,各探针辊85与各弹簧86的复位力相抵抗,分别被沿同一方向转动。所以,各探针辊85就向其楔部宽度大的部位移动,单向离合器37便处于非锁定状态。即,离合器壳81和齿轮轴34变得可相对自如地转动,齿轮轴34相对于驱动齿轮35处于空转状态。概括地讲,就是充电辊2与感光体1接触处于从动转动状态时,辊驱动齿轮38、中间齿轮31、齿轮32、传动齿轮33和齿轮轴34均由感光体1的转动驱动力来转动。
下面假设充电辊2被从与感光体1接触着的状态向分离状态移动。伴随着该充电辊2从与感光体1相接触的状态向分离状态的移动,齿轮轴34沿箭头A方向(参照图1)的转动速度将下降。另一方面,驱动齿轮35正以一定速度沿箭头A方向(参照图1)转动着,所以,驱动齿轮35的转动速度比齿轮轴34的转动速度地快,齿轮轴34便沿箭头B方向(参照图5)作相对转动。于是,作用有使与齿轮轴34的外周面34a分别成点接触的各探针辊85向箭头B方向(参见图5)移动的力,从而探针辊85被向其楔部窄处移动,各探针辊85被有力地推压齿轮轴34的外周面34a和直线部81a,单向离合器37便处于锁定状态。也就是说,离合器壳81和齿轮轴34通过各探针辊85而处于锁紧状态,驱动齿轮35和齿轮轴34相连接,经驱动齿轮35的转矩作用,充电辊2被一边沿与感光体1的转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一边离开,而与后述的清洁部件摩擦接触。
另外,在设置空间有余量的情况下,最好将单向离合器37设置在辊驱动齿轮38内。由此,当充电辊2被感光体1从动转动时,可中断传向中间齿轮31、齿轮32、传动齿轮33和驱动齿轮35的转动传动,从而减轻感光体1的驱动负荷。
下面参照图6至图12,就使充电辊2与感光体1相接触、分离的接触/分离机构40加以说明。
在图1所示的轴承支座21的右端上部,设有从轴承架70(参见图6)的上面突出的搭接柄21b。另外,轴承支座21的右端下部设有弹簧安置部21c。在轴承架70上,与该弹簧安置部21c相对地设有弹簧安置部70c,并在弹簧安置部21c和弹簧安置部70c之间装安装拉紧的弹簧25。轴承支座21由其拉紧的弹簧25的复位力作用,围绕支撑轴29沿逆时针方向(参见图8)转动复位。同样地,在图1所示的轴承支座20中,在其右上端也设有从轴承架70的上面突出的搭接柄20b,而轴承支座20的右下端设有弹簧安置部20c。与此相反地,在轴承架70上设有弹簧安置都70d,在弹簧安置部20c和弹簧安置部70d间安装拉紧的弹簧25。所以,轴承支座20在其拉紧的弹簧25的复位力作用下,也围绕支撑轴2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复位。通过该拉伸弹簧25、25的复位力作用,使充电辊2以给定的接触压力与感光体1的表面1a相接触。
接触/分离机构40具有推压中凸件50a(参见图9)和50b。图像形成工序一旦完成,轴承支座20的搭接柄20b及轴承支座21的搭接柄21b将分别推压中凸件50a、50b同时压下。由此,充电辊2将被以图6中支撑轴29为支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7所示离开感光体1的表面1a。轴承架70的内侧固定着清洁部件11。充电辊2以与感光体1相分离的位置与清洁部件11摩擦接触。当充电辊2从感光体1离开时,由于单向离合器37和各齿轮的作用,其表面圆周速度Vo将被瞬时间切换为V,该表面圆周速度V将小于其一边接触感光体1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o。
在具有较高处理线速度的成像设备中,由于充电辊2与清洁部件11摩擦接触的表面圆周速度V变快,从而因该摩擦接触产生的热影响,使调色剂坚固附着于感光体1或充电辊2上,因此易使充电辊2的表面受到机械损伤。但是,在本发明中,充电辊2被以小于一边与感光体1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o的表面圆周速度V转动,所以可以消除由该种摩擦接触产生热的影响造成的调色剂坚固附着于感光体1或充电辊2上,以及充电辊2的表面受机械损伤的现象。另外,在本施例中,当充电辊2一边与感光体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转动方向和其一边与清洁部件11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转动方向是相同的,充电辊2一边转动一边开始与清洁部件11接触,所以减轻了驱动负荷。
如图8所示,接触/分离机构40设有解除移动板50、连接板52和保持托板58。推压中凸件50a、50b被与解除移动板50形成一体,这是为了使将推压中凸件50a搭接于轴承支座20的搭接柄20b(参见图1)上的时间与将推压中凸件50b搭接于轴承支座21的搭接柄21b(参见图1)上的时间相一致。
该解除移动板50被沿箭头C方向往复运动,由此推压中凸件50a,50b被分别与搭接柄20b、21b相搭接/分离。解除移动板50上,隔一定间距设有延伸于往复移动方向的长孔50c、50d,同时还设有延伸于与其往复移动方向相垂直的、箭头D方向的长孔50e和50f。
保持托板58上垂直突出设有销子59、59。该销子59、59被嵌入长孔50c和50d,其各销子59上分别嵌有呈L形状的柄51、51,并使柄51、51可转动。在各柄51的一端向下方突出设置有销子91、91。这些销子91分别被嵌入解除移动板50的长孔50e、50f以及设于保持托板58上的长孔58a、58b。在各销子59的顶部安装有E环(图示略),使各销子59被拉住。
在各柄51的另一端,如图8所示,向其上侧分别突出设有销子92。连接板52上沿其长方向与各销予92相应设有长孔52a、52b。另外,在连接板52上,间隔设有弹簧卡爪52c、52d和52e。各销子92被嵌入其长孔52a、52b。拉紧的弹簧53的一端安装于各销子92的端部,其另一端分别安装于弹簧卡爪52c和52d。
在连接板52上,如图9所示,将拉紧的弹簧54的一端安装于弹簧卡爪52e,该拉紧的弹簧54的另一端被安装在设于保持托板58上的弹簧安装部58c。这样,连接板52将向图中箭头E方向拉伸复位。连接板52的另一端固定着驱动金属丝55的一端。该驱动金属丝55被卷挂于设在保持托板58上的、可自由转动的滑轮56,于是,驱动金属丝55的拉伸方向被改变90度。驱动金属丝55的另一端被固定于摇动控制柄57(参见图10)的前端部。该摇动控制柄57的略靠近中央部可摇动地支撑于轴93上。在位于摇动控制柄57的左下方的57a与偏心凸轮95相邻。连接板52因拉紧的弹簧54而向箭头E方向(参见图9)复位,驱动金属丝55在同方向(箭头E方向)被拉伸复位,所以,驱动金属丝55被向如图10所示箭头F方向拉伸复位,而摇动控制柄57将沿箭头G方向转动复位。因此,使其左下方的57a平时与偏心凸轮95相接触。
如根据这种接触/分离机构40,当使充电辊2从感光体1离开时,将使偏心凸轮95从图10中所示假想线的位置向实线所示位置转动。于是,摇动控制柄57被沿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驱动金属丝55的左方被拉紧,并且图9所示的连接板52将向箭头J的方向移动。这样,在图11中,各柄51的销子92被移向右方,而各柄51将沿图9中箭头K方向转动。由于解除移动板50的长孔50e、50f(参见图8)分别与固定于各柄51上的销子91相系合,所以,解除移动板50将沿着销子59一边保持其姿势一边向箭头M方向移动。这样,推压中凸件50b(50a)将被从图6所示位置移到图7所示的位置,轴承支座21的搭接柄21b和轴承支座20的搭接柄20b,也由于其推压中凸件50b和50a的作用,而同时分别被推压,正如前所述,充电辊2被转动到与感光体1的表面1a相分离的位置(参见图7)。这时,由于图9所示的拉伸弹簧53的复位力的作用,充电辊2将被以给定的压力与清洁部件接触。
让充电辊2与感光体接触时,使偏心凸轮95向着图10假想线的位置转动。于是,摇动控制柄被向箭头G方向转动,驱动金属丝55因有拉紧的弹簧54的复位力的存在而被卷回,所以,连接板52被移向箭头E方向。这样,如图12所示,各柄51的销子92与连接板52的卡孔52a、52b的端壁相接,在图12中各销子92将被移向左方。在图9中,各柄51被沿与箭头K相反的方向转动,而解决移动板50被移向与箭头M相反的方向。因此,推压中凸件50a、50b从搭接柄20b、21b脱离,搭接柄20b、21b被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充电辊2将一边转动一边从如图7所示的与感光体1相脱离的位置移向如图6所示的与感光体接触的位置,充电辊2将一边沿与感光体1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一边再次与感光体1的表面1a接触。依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充电辊2向感光体1相接触时的转动速度差变小,可以极大地避免感光体1和充电辊2的机械损伤和摩擦损耗。另外,因充电辊2是被一边转动一边与清洁部件11相接触,与静止摩擦力相比,由于动摩擦力的作用,驱动负荷也被减轻。第二实施例
图13和图1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是与图6和图7同样的简图,与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元件相应的结构元件具有相同的符号。
下面将就第2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轴承支座21上仅设有可转动的辊驱动齿轮38。在轴承支座21上不设置中间齿轮31和齿轮32。而是在装置固定部10(参见图1)配置有传动齿轮33’当充电辊2(参见图14)被移向与感光体1相脱离的位置时,传动齿轮33’将与辊驱动齿轮38咬合。传动齿轮33’是与传动齿轮33(参照图1)相同的齿轮,只是与第1实施例的配置位置不同。该传动齿轮33’,被固定于齿轮轴34的一端,齿轮轴34的另一端经单向离合器37装有如图1所示的驱动齿轮35。如图14所示,当传动齿轮33’和辊驱动齿轮38相啮合着时,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其充电辊1以小于一边接触感光体1一边转动着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o的表面圆周速度V转动。根据该第二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不同,充电辊2脱离感光体1,在辊驱动齿轮38即将与传动齿轮33’接触前,以及在充电辊2脱离清洁部件11即将与感光体接触前,充电辊2接近于停止转动状态,但并无故障。
下面将就清洁充电辊2时充电辊2的最佳表面圆周速度进行说明。
设由充电辊2的表面的机械耐久性所要求的辊表面的耐摩擦次数为Nt,充电辊2的外径为d,对充电辊2的清洁时间的总和为T,则清洁充电辊2的最佳表面圆周速度Vc由下式给出:
Vc=π/d/Nt/∑T
在最佳表面圆周速度Vc值的附近,通过设定充电辊2清洁时的最佳表面圆周速度V,可以不降低充电辊2的耐久寿命,并可长期维持稳定的辊清洁性能。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是利用一个马达30带动感光体1和充电辊2转动,但也可设置各自的马达分别驱动。
如上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即使在处理线速度快的成像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充电部件的表面圆周速度低于一边转动一边接触感光体时的速度,所以,由充电部件与清洁部件摩擦接触时产生的热而使得调色剂坚固附着于充电部件表面和充电部件的表面受到机械损伤的现象被防止,也可有效地清洁充电部件。
第三实施例
第3实施例是利用皮带和皮带轮代替齿轮而构成转动传动机构。在图15中的装置固定部10、10’上,被架有辊支撑轴5,供电侧的轴承支座20的另一端的底部和驱动侧轴承支座21的另一侧的底部被固定于该辊支撑轴5上。辊支撑轴5的驱动侧的端部固定着用于释放充电辊2的柄9a。该柄9a设有系合突起部9b,螺线管10a和杆10b的尖端与该系合突起部9b相系合着。辊支撑轴5卷有用于转动复位的扭转线圈弹簧5a和5b。该扭转线圈弹簧5a和5b的一端被固定在图中省略的装置固定部,其另一端被安装在轴承支座20和21的各自底部。辊支撑轴5通过各扭转线圈弹簧5a和5b的作用,被沿充电辊2与感光体1接触方向转动复位。柄9a围绕辊支撑轴5转动,如果使杆10b沿图15中箭头X方向移动,那么辊支撑轴5将沿充电辊2离开感光体1的方向转动。另外,如果杆10b能沿与箭头X相反的方向移动,辊支撑轴5将向充电辊2与感光体1相接触方向转动。充电辊2的驱动侧的端部通过单向离合器14a嵌入皮带轮11a,在马达30上安装有输出齿轮30a,驱动齿轮13b被与该输出齿轮30a相咬合着。驱动齿轮13b,呈可转动状被支撑于轴14b。而轴14b被支撑于图中省略了的装置固定部,该轴14b上固定有皮带轮13a,皮带轮13a和皮带轮11a上挂着皮带12。单向离合器14a具有如下的作用,即:它将驱动齿轮13b的转动传递给皮带轮13a,而不将皮带轮13a的转动传递给驱动齿轮13b。如图16(a)所示,当充电辊2与感光体1接触时,因为有单向离合器,所以没有必要停止马达30的转动。如图16(b)所示,充电辊2的转动因单向离合器的存在而向驱动齿轮13b传递,所以皮带轮11a是空转。然后,一旦螺线管10a的杆10b沿图15箭头X方向被转动,柄21将如图17(a)所示,围绕辊支撑轴5被向与感光体1分离的方向转动,充电辊2与清洁部件11摩擦接触。输出齿轮30a的转动通过驱动齿轮13b、图17(b)所示的皮带轮13a、皮带12、皮带轮11a增递到单向离合器14a,以其表面圆周速度Vi上于充电辊2与转动体1接触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o的速度转动。
Claims (10)
1、一种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它由转动感光体(1)、一边沿着与所述感光体(1)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一边与该感光体(1)接触并使之表面充电的充电部件(2)、清洁所述充电部件(2)表面的清洁部件(11)、以及使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相对接触/分离的机构(40)构成,在该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分离时,充电部件(2)以与所述清洁部件相接触的状态转动并被清洁,其特征是:设有减速装置,即,使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分离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小于所述充电部件(2)一边与所述感光体(1)接触一边转动时的表面圆周速度(Vo)。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电部件(2)一边沿着与所述感光体(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一边与所述感光体(1)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电部件(2)一边转动一边与所述清洁部件(11)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接触时的充电部件(2)的转动方向,和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清洁部件(11)接触时的充电部件(2)的转动方向相同。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减速装置由在使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相分离时驱动该充电部件(2)转动的转动驱动源(30)、将该驱动源(30)的转动传给所述充电部件(2)的转动传动机构及单向离合器(37)构成,该单向离合器(37)在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接触时,拒绝通过所述转动传动机构将来自所述转动驱动源(30)的转动传给所述充电部件(2),而在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相分离时,它通过所述转动传动机构将来自所述转动驱动源(30)的转动传给所述充电部件(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感光体(1)的转动驱动源(30)被作为所述充电部件(2)的转动驱动源使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动传动机构由齿轮组构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转动传动机构具有传动带和传动轮。
9、一种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它由转动感光体(1)、与该感光体(1)一边接触一边转动并使之表面充电的充电部件(2)、清洁该充电部件(2)表面的清洁部件(11)、以及使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相接触/分离的机构(40)构成,当该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分离时,该充电部件(2)以与所述清洁部件(11)相接触的状态转动并被清洁,其特征是:所述充电部件(2)与所述感光体(1)接触时的转动方向和该充电部件(2)与所述清洁部件(11)接触时的转动方向相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充电部件(2)在与所述清洁部件(11)接触时,其一边转动一边与所述清洁部件(11)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895994 | 1994-09-01 | ||
JP208959/94 | 1994-09-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24A CN1137124A (zh) | 1996-12-04 |
CN1084487C true CN1084487C (zh) | 2002-05-08 |
Family
ID=16564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169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487C (zh) | 1994-09-01 | 1995-09-01 | 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629755A (zh) |
KR (1) | KR0163809B1 (zh) |
CN (1) | CN108448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0164406B1 (ko) * | 1995-12-30 | 1999-03-20 | 김광호 | 전자사진 현상방식을 이용하는 장치의 접촉대전수단 클리닝방법 |
KR0133524Y1 (ko) * | 1996-01-29 | 1999-03-30 | 김광호 | 감광 드럼의 오염 방지를 위한 접촉 롤러 시스템 |
JP3410275B2 (ja) * | 1996-02-01 | 2003-05-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98126A (ja) * | 1996-12-29 | 1998-07-31 | Minolta Co Ltd | 荷電装置 |
US5752135A (en) * | 1997-05-09 | 1998-05-1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Door operated charge member positioning |
US5852758A (en) * | 1998-02-19 | 1998-12-2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Charge roller displacement mechanism |
JP3679665B2 (ja) * | 1999-11-19 | 2005-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7113733B2 (en) * | 2002-12-06 | 2006-09-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eable cleaning or transfer member |
JP4690815B2 (ja) * | 2005-08-01 | 2011-06-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29851B2 (ja) * | 2006-06-06 | 2012-05-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086132B2 (en) * | 2008-10-15 | 2011-12-27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Photoconductor unit with charge roll wiper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US8116655B2 (en) * | 2008-10-16 | 2012-02-14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Charge roller cleaning member for use in media processing device |
KR101385967B1 (ko) * | 2011-11-23 | 2014-04-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기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US9274463B2 (en) | 2013-06-13 | 2016-03-0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fuser assembly |
US9310728B2 (en) | 2013-06-13 | 2016-04-12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Latch mechanism for a fuser assembly having a heat transfer roll |
JP2019090850A (ja) * | 2017-11-10 | 2019-06-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9195A (en) * | 1980-11-17 | 1982-07-13 | Pitney Bowes Inc. | Electrophotocopier roller assembly |
JPH0272582A (ja) * | 1988-09-06 | 1990-03-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高周波加熱装置 |
JPH0348870A (ja) * | 1989-07-17 | 1991-03-0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853208B2 (ja) * | 1989-10-16 | 1999-02-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5188738A (ja) * | 1992-01-07 | 1993-07-30 | Canon Inc | 接触帯電装置 |
JPH05265307A (ja) * | 1992-03-18 | 1993-10-15 | Ricoh Co Ltd | 帯電ローラ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JP2807596B2 (ja) * | 1992-06-10 | 1998-10-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帯電装置 |
JPH063930A (ja) * | 1992-06-19 | 1994-01-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83166A (ja) * | 1992-09-03 | 1994-03-25 | Ricoh Co Ltd | 帯電装置 |
JPH07128958A (ja) * | 1993-09-10 | 1995-05-19 | Ricoh Co Ltd | 帯電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121003A (ja) * | 1993-10-21 | 1995-05-1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140763A (ja) * | 1993-11-19 | 1995-06-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199602A (ja) * | 1993-12-28 | 1995-08-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532795A (en) * | 1993-12-28 | 1996-07-02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leaning roller members |
JPH07199603A (ja) * | 1993-12-28 | 1995-08-0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281510A (ja) * | 1994-04-07 | 1995-10-27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
1995
- 1995-08-30 KR KR1019950027733A patent/KR016380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08-31 US US08/522,101 patent/US5629755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9-01 CN CN95116926A patent/CN108448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960011586A (ko) | 1996-04-20 |
KR0163809B1 (ko) | 1999-03-20 |
CN1137124A (zh) | 1996-12-04 |
US5629755A (en) | 1997-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487C (zh) | 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 | |
CN1621952A (zh) | 片材供给/输送装置 | |
US7588245B2 (en) | Friction retard sheet feeder | |
JPH07215517A (ja) | シートフィード装置及び電子写真印刷機 | |
CN1097876A (zh) | 电照印装置 | |
CN1238773C (zh) | 充电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38772C (zh) | 彩色图象形成装置 | |
JP2002287536A (ja) | 転写ローラのクリーニングを改善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 |
CN1391141A (zh) | 成像装置 | |
CN1690875A (zh) | 残存调色剂除去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8792C (zh) | 成象装置 | |
JPH10240092A (ja) | 像担持体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
JPH0633154U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298061B2 (ja) | 画像形成機 | |
JPH09258559A (ja) | キャリア回収装置 | |
US20230305480A1 (en) |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371655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38816A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153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352820A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27592A (ja) | ベルト感光体駆動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
JP319652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1492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09055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502380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2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