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52C - 软管的联结器和制造这种联结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软管的联结器和制造这种联结器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552C CN1083552C CN96120271A CN96120271A CN1083552C CN 1083552 C CN1083552 C CN 1083552C CN 96120271 A CN96120271 A CN 96120271A CN 96120271 A CN96120271 A CN 96120271A CN 1083552 C CN1083552 C CN 108355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pling piece
- main body
- mentioned
- piece main
- me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1837 pasti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4 liqu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534 mechanism of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041 oil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18 rhe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2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is made by inserting one member axially into the other and rotating it to a limited extent, e.g. with bayonet-action
- F16L37/24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is made by inserting one member axially into the other and rotating it to a limited extent, e.g. with bayonet-action the coupling being co-axial with the pipe
- F16L37/25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is made by inserting one member axially into the other and rotating it to a limited extent, e.g. with bayonet-action the coupling being co-axial with the pipe the male part having lugs on its periphery penetrating into the corresponding slots provided in the female par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85/00—Pipe joints or couplings
- Y10S285/906—Equival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结软管的联结器,它有一对结构相同,不分公母的联结器主体。各联结器主体的前端面上有密封表面,和若干啮合凸起和啮合凹槽,啮合凹槽在两相邻的啮合凸起之间,所以两个联结器主体能互补地啮合在一起。在啮合凸起上设有沿圆周方向啮合的钩状固定部分,以限制这一对联结器主体的轴向移动,并使它们始终联结在一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两根消防软管或者类似的软管,或者用于连接一根软管和一台泵或其他设备的联结器,以及一种制造这种联结器的方法。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联结器,这种联结器有一对联结器主体,这一对联结器主体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分公母,并涉及制造这种联结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联结软管,包括消防软管在内的插入式联结器是公知的。所讨论的这种插入式联结器通常在与软管联结时有一对轴线互相对准的联结器主体。这种插入式联结器已纳入日本工业标准JISB 9911中,称为“马奇诺式联结器”,是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
这种插入式联结器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便能联结和脱开软管,因此用于消防软管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联结消防软管要求非常快而可靠的操作性能。
但是,这种公知的插入式联结器有一对区分为公和母的联结器主体。换句话说,这种插入式联结器由一个公的金属接头和一个母的金属接头组成,而两个公的或母的接头是不能联结在一起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突然发生火灾,而错误地用两个公的或两个母的接头去联结消防软管,就会延误软管的联结。为了快速而可靠的消防作业,应该优先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外,上述公知的插入式联结器价格昂贵,因为必须为此制造两种结构不同的金属接头,即公的金属接头和母的金属接头。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公知的插入式联结器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插入式联结器,这种联结器有一对互补的联结器主体,它们的结构完全相同,因而不必区分公的还是母的,并且只用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连接或脱开软管,此外,其结构简单而可靠,能降低制造成本。
按照本发明,为达到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联结两根软管或一根软管与一个其他装置的联结器,它包括:一对联结器主体,它们彼此连接在一起并各有一轴向中心线;若干设在各联结器主体前端面上的啮合凸起,当联接器主体联接在一起时其前端面彼此面对,且各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由各自的前端面沿其轴向中心线凸出,在相邻的两凸起之间限定出凹槽;设在上述各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设在各联结器主体前端面上的密封件;当联结器主体彼此靠近,其前端面彼此面对,其上的密封件彼此接触时,上述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插入另一个联接器主体的凹槽中,并在一个啮合凸起和与之对应的一个凹槽之间在每个联结器主体的圆周方向上形成间隙;当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插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凹槽中时,一个联结器主体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沿散会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接器主体在间隙范围内转动;每个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可与相邻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啮合,在一个联结器主体在圆周方向上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转动时,防止联结器主体彼此在轴向上移开,及每个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可与相邻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脱离啮合,在一个联结器主体在圆周方向上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转动时,在轴向上允许联结器主体彼此轴向移开,该联结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联结器主体彼此结构相同,每个啮合凸起各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横向侧面,所述钩状固定部分设在各啮合凸起的第一横向侧面上,及在各啮合凸起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压紧机构弹性压紧相邻啮合凸起的第二侧面而使啮合凸起彼此分开,并可在周向上使一个联结器主体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转动,同时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插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凹槽中,这样使每一个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能在轴向上与相邻的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啮合。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联结两根软管或一根软管与一个其他装置的联结器,它包括:一对联结器主体,它们彼此连接在一起并各有一轴向中心线;若干设在各联结器主体前端面上的啮合凸起,当联接器主体联接在一起时其前端面彼此面对,且各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由各自的前端面沿轴向中心线凸出,在相邻的两凸起之间限定出凹槽;设在所述至少一个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用于动作所述钩状固定部分的钩状固定部分动作机构;装在各联结器主体的前端面上的密封件;当上述联结器主体彼此靠近,使联结器主体的前端面彼此面对,且联结器主体的密封件彼此接触时,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插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凹槽中,一个联结器主体的钩状固定部分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相固定,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位于上述一个联结器主体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邻近处,从而将联结器主体彼此联结,当动作所述动作机构时,一个联结器主体的钩状固定部分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位于上述一个联结器主体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邻近处的啮合凸起之间的固定被松开,联结器主体彼此间的联结脱开,该联结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联结器主体的结构彼此相同;每个上述啮合凸起各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在上述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第一侧面上设有钩状固定部分,它可在一凸出位置和一缩回位置之间移动,位于凸出位置时,所述钩状固定部分在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圆周方向上由第一侧面凸出去,位于缩回位置时,所述钩状固定部分在圆周方向上缩回第一侧面中,上述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固定部分容纳孔,上述动作机构包括一推动构件,用于将钩状固定部分推向凸出位置,还包括一动作构件,用于反抗所述推动构件的推动力而将上述钩状固定部分由凸出位置移向缩回位置,当联结器主体彼此靠近,其前端面彼此面对,一个联结器主体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钩状固定部分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尖端接触,且该钩状固定部分由该尖端反抗推动构件的推动力从凸出位置移向缩回位置,然后在推动构件的推动力的作用下,伸入另一联结器主体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的固定部分容纳孔中时,使得钩状固定部分固定在固定部分容纳孔中,且联结器主体彼此联结在一起,当钩状固定部分由动作机构从凸出位置抵抗推动构件的推动力而移向缩回位置时,联结器主体中的一个与另一个的联结脱开,使联结器主体可以彼此分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一对基本上是圆筒形的联结器主体的方法,上述各联结器主体有轴向中心线,并有预定个布置在圆周上并且沿轴向凸出来的啮合凸起,它们在两个相邻的啮合凸起之间形成啮合凹槽,这一对联结器互补地联结在一起,上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列步骤:夹持一个基本上呈圆柱形的、可绕所述轴向中心线转动的工件(W);沿着上述轴向中心线移动铣刀,切削上述工件(W)的前端,并沿啮合凹槽的轮廓移动铣刀的切削点,加工出上述啮合凸起;以及绕上述工件(W)的轴向中心线转动该工件一预定角度,并沿着该轴向中心线移动上述铣刀,切削工件(W)的前端,沿着下一个啮合凹槽的轮廓移动上述铣刀的切削点,在两个已成型的相邻凹槽之间加工出所述啮合凸起;上述制造方法重复上述旋转工件/移动铣刀进行切削的步骤预定次数,制造出预定个数的啮合凸起。
因此,按照本发明的联结器的成对联结器主体在结构上是相同而且互补的,所以它们能够互相连接而不必区分公、母。此外,两个联结器主体用简单的操作就能够互相联结起来,即,沿轴向把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插入另一个主体的相应的啮合凹槽内,就能把它们联结在一起。这种成对的联结器主体的结构简单而且相同,因此十分可靠。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提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有一部分在说明书中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能从实践本发明中懂得。借助于在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就能够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说明本发明的目前的优选实施例,它和上面的概述及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要点。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第一实施例部分切掉的侧视图,表示其纵断面的一部分;
图3是图1中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了的局部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部分切掉的侧视图,表示其纵断面的一部分;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部分切掉的侧视图,表示其纵断面的一部分;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部分切掉的侧视图,表示其纵断面的一部分;
图7是沿图6中的7-7线的第四实施例的横断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第六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第六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平面图,表示其中的锁定机构;
图12是图11中的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13是锁定机构在非锁定状态下的局部平面图;
图14是图9中的实施例的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局部正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平面图,表示其锁定机构;
图16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平面图,表示其锁定机构;
图17和图16相似,也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平面图,但所表示的锁定机构处于不同的状态;
图18和图17相似,也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平面图,但所表示的锁定机构处于另一种不同的状态;
图19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切掉一部分的侧视图,表示其纵向断面的一部分;
图20是图10中的实施例的压紧机构的柱塞的纵断面图;
图21是图20中的柱塞的正视图;
图22是图20中的柱塞的阻尼体的立体图;
图23是说明图20中的柱塞性能的曲线图;
图24是图20中的柱塞处在其位置上的纵断面图;
图25A-25C是说明各种可以用于本发明的阻尼体如何工作的图;
图26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联结器主体的纵断面图;
图27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个联结器主体的纵断面图;
图28是说明联结器主体如何加工的立体图。
现在,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中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用于消防软管的联结器优选实施例。图1-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这个联结器的实施例有一对联结器主体1a、1b,这一对主体牢固地固定在相应的消防软管2a、2b上。
联结器主体1a、1b各有一基本上呈圆筒形的管状主体3,在其内圆周表面上形成带锯齿状凹槽的软管固定部分4。消防软管2a、2b的前端进入相应的软管固定部分4中,并借助于相应的填隙环(图中未示出)从内部压紧软管固定部分,于是消防软管1a和1b的外表面便保持与相应的软管固定部分4密封接触。
一个圆筒形密封件安装构件5用螺纹拧在各管状主体3的前端,圆筒形密封件安装构件5的前端起密封表面的作用,并且有一个通常为橡皮垫的密封构件6装在上述密封表面上。这样,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沿轴向啮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密封件6、6便互相紧密接触,使管状主体3和3的内部互相连通,而与外界保持密封。
各管状主体3和3在其前端有许多(例如6个)与管状主体成为一体的啮合凸起8。上述啮合凸起8沿着圆周以固定的间隔布置,并且沿轴向从密封件安装构件5的密封表面上凸出来。分隔啮合凸起8的间隔就是许多啮合凹槽7,所以,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沿轴向对在一起时,联结器主体1a的啮合凸起8便嵌入联结器主体1b的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同时,联结器主体1b的啮合凸起8则嵌入联结器主体1a的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形成互补或叉指式啮合。
应该指出,在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啮合凹槽7的宽度稍大于啮合凸起8的宽度,所以,当啮合凸起8与啮合凹槽7沿轴向啮合时,啮合凸起8能沿圆周滑动一定的距离。
在每一个啮合凸起8的一个侧面(以下称为第一侧面)上形成一个台阶状的钩状固定部分9,用于在圆周上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相应的啮合凸起的台阶状的钩状固定部分9啮合。因此,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对在一起,使啮合凸起8插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形成轴向啮合后,再使它们互相相对转动,使各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靠近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相应的啮合凸起8上的第一侧面,于是便如图3所示,这两个啮合凸起8的钩状固定部分9在轴向互相啮合,牢固地把联结器主体1a和1b联结在一起。各钩状固定部分9在其底面部分有一个弧形段11,以防止在啮合凸起上产生应力集中。此外,各啮合凸起8在其另一个侧面(以下称为第二侧面)的前端的角上设有圆弧导向部分12,所以,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对在一起互相啮合时,每一对配对的啮合凸起8的导向部分12能互相靠紧。
在各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上还附设一个压紧机构10,这是一种柱塞机构,它具有一个装在圆筒形壳体构件14内的能凸出来的压紧构件15,例如一个钢球,一个弹簧16迫使钢球15凸出来。上述压紧机构10埋入该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因此,当上述啮合凸起8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时,每一对配对的啮合凸起8的钢球15便互相靠紧,迫使这两个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互相离开,于是各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便被压紧在另一个相邻的啮合凸起8的相应的侧面上,而且这两个位置相邻的啮合凸起8的钩状固定部分互相啮合。
下面,描述以上实施例中的联结器的工作方式。要把联结器主体1a、1b联结在一起,先使它们象图1那样相对,呈基本上同轴线的状态,然后,使各啮合凸起8插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由于啮合凸起8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固定的间隔,所以啮合凸起能插入任何一个啮合凹槽7内。因此,如果各联结器主体上的啮合凸起8的数量都是6个,那么,把联结器主体1a和1b相对转动至多30度,每一个啮合凸起8就都能与相应的啮合凹槽7啮合。换句话说,连接在相应联结器主体1a和1b上的消防软管2a和2b不需要过多的扭转运动,便能使两个联结器主体互相啮合。
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互相啮合之后,各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的前端便紧靠在相对应的啮合凸起8的相应的第一侧面的前端,所以实际上在相对的第二侧面之间并没有留下间隙。但是,由于在各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的前端部的角上设有导向部分12,而且这两个对置的弧形导向部分12互相靠紧并彼此顺利地导向,所以啮合凸起8的前端不会在向完全啮合位置前进时被卡在半道上。当相配的啮合凸起8完成轴向啮合时,设在第二侧面上的压紧机构10的钢球15便互相推压,迫使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互相靠紧。一当设在各啮合凸起的第一侧面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越过配对的前端之后,它们的压紧机构就压紧这两个配对的钩状固定部分9,使它们在圆周上啮合,如图3所示,这样它们就不能沿轴向移动了,于是这一对联结器主体1a和1b就互相牢固地联结在一起。在这样的状态下,密封构件6在压力下变形到某个程度,使联结器主体1a和1b保持上面所说的密封状态。
用手克服压紧机构10的压紧力,使联结好的联结器主体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直到处在锁定状态的钩状固定部分9脱开,然后同时把联结器主体1a和1b向后拉,就能把它们互相分开。
由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成对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在结构和尺寸上完全相同,不必区分公、母就肯定能将它们联结在一起,所以这种联结器主体可以安装在软管的任何一个端部,或者水泵的输送管道上。没有错把公的联结器主体当做母的联结器主体,或者错把母的联结器主体当做公的联结器主体而联结不起来的问题。此外,由于联结器主体1a和1b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它们的制造成本就可以降低。
上述实施例中的啮合凸起8很容易啮合进去,因为它们是插在圆周上有间隙,并且容许有微小的位移的啮合凹槽7中的。相邻两个啮合凸起8之间的圆周上的间隙还防止了它们被诸如石子或沙子之类的异物所阻塞而不能啮合,因此,这种联结器的操作的可靠性提高了。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各联结器主体的管状主体3和密封表面执行构件5是用相应的带螺纹部分20联结在一起的,而一个具有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的环形啮合件21安装在管状主体3上,两者之间设有若干滚珠22,能够转动。用于联结21和管状主体3的这些滚珠也可以用圆环或其他适当的手段来代替。
第二实施例的联结器主体上有一个包围着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的外圆周,并且通常是用合成橡胶制作的圆筒形盖罩23。上述盖罩23的长度选择为,当一对相配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处在联结好的位置上时,它的前端正好靠住相应的联结器主体的盖罩的前端。
由于第二实施例在其他方面都和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它的构件也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件同样的标号来表示,并且不再描述。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具有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的啮合件21能相对于管状主体3转动,所以在在使两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互相啮合时,完全不需要让消防软管2a和2b扭转,因而联结这两个联结器主体就很容易。此外,上述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盖罩23、23有效地防止了异物进入啮合凸起8与相应的啮合凹槽7之间的缝隙。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各啮合凸起8在其第二侧面都有一个做成整体的弹性件30。上述弹性件是把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的壁切开一部分,使它具有弹性。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互相啮合时,上述各啮合凸起8的弹性件30便靠压在相应的啮合凸起8的弹性件30上,把啮合凸起的第一侧面压紧在另一个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上,直到第一侧面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互相啮合。因此,上述弹性件30相当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压紧机构。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30是与联结器主体做成一体的,所以联结器主体的结构更加简化了。本实施例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它的构件也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件同样的标号来表示,并且不再描述。
图6和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虽然这个实施例中也有啮合凸起8A和8b,以及啮合凹槽7a和7b,然而,当这两个联结器主体互相啮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却没有实际上的圆周方向的间隙。在各联结器主体上交替设置了三个紧固啮合凸起8A和三个容纳啮合凸起8B。各紧固啮合凸起8A在其内侧设有能向圆周方向凸出的紧固件40,该紧固件用一个弹簧41迫使它凸出来。上述紧固件40有一个倾斜的前端面。
啮合凸起8A和8b的外圆周上包围着一个宽松的环44,这个环是一个环形构件,上述各紧固件40都用一个螺钉43连在这个环形构件上。
在各容纳啮合凸起8B的侧面上均设有一个紧固件容纳孔42,用来容纳相应的紧固件40的前端。第四实施例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它的构件也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件同样的标号来表示,并且不再描述。
本发明的联结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将联结器主体1a和1b对在一起,使啮合凸起8A和8b与啮合凹槽7a和7b互相啮合时,各啮合凹槽7a容纳相应的紧固啮合凸起8A,而各啮合凹槽7b则容纳相应的容纳啮合凸起8B。然后,紧固啮合凸起8A的紧固件40的倾斜的前端面靠紧相应的容纳啮合凸起8B,克服弹簧41的推力,把紧固件40推入紧固啮合凸起8A中。但是,当啮合凸起8A和8b以及啮合凹槽7a和7b互相完全啮合时,上述紧固件40的前端就被弹簧41推出,突入相应的容纳啮合凸起8B的紧固件容纳孔42内。这样,上述联结器主体1a和1b就完全互相啮合在一起了。转动宽松的环44,把紧固件40推回到啮合凸起里面,直至两者之间的锁定关系与紧固件容纳孔42不起作用,互相啮合的联结器主体1a与1b就松开了。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它能够产生更牢固的联结效果,因为啮合凸起8A和8b紧紧地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a和7b内,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圆周方向的间隙,并且上述紧固件40牢固地保持在相应的紧固件容纳孔内,互相不会发生相对移动而使它们松开。
本实施例的这些特征在将其用于消防人员之间的通信联络的电气接头,或者信号线和电源线的接头时,特别有利,因为,在联结和松开联结器时,联结器主体1a和1b之间只有轴向相对移动,而没有相对转动。只要把任何一种公知的一对相配的电气接头分别装入联结器主体1a和1b中,并使联结器互相啮合,就能把两个接头连接起来。
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电气接头也可以用第一或第三实施例,其中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是相对转动的。
图8是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改进后得到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以使它成为电气接头。在本实施例中,在各啮合凸起8中埋入一个上述类型的压紧机构10,并在其间夹着一个合成树脂材料的绝缘套50。在各啮合凸起8上还设有通孔51,一根电线52穿过孔51,用来使压紧机构10的钢球15与外界连通。当配对的两个啮合凸起8的压紧机构10、10中的钢球15、15互相接触时,该钢球15作为一个接触电极,形成了一条电气通路。
本实施例的每个联结器主体各有六个啮合凸起8。如果把六个啮合凸起分成两组,每组有三个啮合凸起。上述第一组的三个接触电极和第二组的三个接触电极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电极组,当联结器主体1a,1b互相啮合时,这些配对的啮合凸起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组便提供了两条电气通路。换一种方式,也可以这样安排,即,六个啮合凸起8的全部压紧机构10用作第一电极组,而六个啮合凸起8则用作接地电极组。
如果在联结器的内部有液压,那么联结器主体就要受到很大的要把它们互相分开的,由钩状固定部分来承受的轴向载荷。换句话说,如果联结器内部受到压力,两个联结器主体不会无故地互相分开。
但是,一旦内部压力消失,上述钩状固定部分就只靠压紧机构的压紧力来保持锁定状态。因此,如果联结器内部没有压力,而又受到外部的撞击或载荷,例如试图扭转软管的力量,那么两个联结器主体就会相对转动,使钩状固定部分的锁定连接失效,最终使两个联结器主体互相分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是在本发明的联结器上设置锁定机构,下面就描述这种锁定机构。
图9-14表示设有这种锁定机构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图9是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如前所述,各啮合凸起8在其第一侧面上都有钩状固定部分9,它与相配的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在圆周方向上啮合。如果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啮合凸起8在轴向钩住,并且两个联结器主体相对转动,使配对的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互相靠近,那么它们的钩状固定部分9就如图10所示按那样互相啮合,使得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保持联结。
在各钩状固定部分9的底部都形成一个圆弧形凹坑11,防止在那里产生应力集中。此外,各啮合凸起8在其第二侧面的前端角部形成了一个圆弧形导向部分12,当两个啮合凸起互相啮合时,上述导向部分便与相配的啮合凸起8的相应的导向部分12靠紧。还有,在圆弧形凹坑11内填充并固定了一个用柔性的有弹性的泡沫材料制成的弹性填充件11a,以防止异物,例如沙子和灰尘沾在上面而阻碍钩状固定部分9互相啮合。
另外,上述各啮合凸起8的钩状固定部分9是从啮合凸起8的圆周表面以一定的角度悬垂下来的,所以,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受到载荷试图把它们互相分开时(这种载荷可能是联结器的内部压力),这一对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9反而会互相钩得更紧。
请注意,本实施例中的啮合凸起的尺寸是这样确定的,即,当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9互相啮合时,在各啮合凸起8的顶壁与相应的啮合凹槽7的底壁之间,有一个间隙。这样,当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9在钩住的过程中,啮合凸起8与相应的啮合凹槽7将沿着轴向移动得更远一些,直到相对的壁互相靠压住为止。
各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是与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轴线倾斜的。换句话说,各啮合凸起8是楔形的,其圆周方向的宽度向着其前端面逐渐减小,而各啮合凹槽7则具有相应的楔形轮廓,其圆周方向的宽度逐渐向着底面减小,所以啮合凸起8与啮合凹槽7就能很容易地互相啮合。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基本上与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轴线平行。
还有,各啮合凸起8在其第二侧面上有一个压紧机构10,该压紧机构10埋入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内部,包括一个圆筒形的壳体14,一个装在壳体14内能够凸出来的钢球15,和一个推动钢球15凸出来的弹簧。因此,如图3所示,当啮合凸起8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互相啮合时,啮合凸起8的压紧机构10便与相邻的啮合凸起8的位于第二侧面上的压紧机构互相推开,要迫使两个啮合凸起8互相分离,于是,相应地,该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就与另一个位置相邻的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靠紧,并且这两个啮合凸起8的钩状固定部分9互相紧紧地钩住。
如图9所示,在各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了许多容纳工具的凹槽120,用来容纳扳手之类的工具,如果由于砂子或者其他异物沾在联结器主体1a和1b之间的间隙内而使它们不能分开,就可以用扳手或者其他工具把住容纳工具的凹槽120,用强力把它们分开。
在联结器主体1a和1b上还附设有锁定机构121,以保持两个联结器主体处于锁定状态,并防止其因为撞击而互相松脱。现在,参照图11-13描述上述锁定机构121。
每隔一个啮合凹槽7就在第二侧面8b的底部附近设置一根沿圆周方向从第二侧面凸出来的锁定销122。上述锁定销122是用弹性材料制作的,直径大约3mm的构件,象一根钢琴的弦,在它不受力时是直的,但当对它施加力时,它能进行弹性弯曲。在啮合凹槽7的第二侧面装锁定销122的底部,还形成一个直径大于锁定销122的卸荷孔123,所以锁定销122能在该处弯曲。请注意,在卸荷孔123中充填了一个用柔软的有弹性的泡沫材料制成的弹性填充件126。
可以在每隔一个啮合凹槽7中设置锁定销122,或者,也可以只在某几个啮合凹槽7中设置。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每隔一个啮合凹槽7设置一根锁定销122。换句话说,在各联结器主体1a和1b上设置了三根锁定销122。
每隔一个啮合凸起8在其前端形成一条与布置在对面的锁定销122相对应的锁定槽124。如图12所示,上述锁定槽124在啮合凸起8角部的一端是敞开的,而在深入啮合凸起8的另一端则是封口的。此外,上述锁定槽124在封口端有一个倒角部分125,以保证松开时锁定销122肯定能顺利地离开锁定槽124。请注意,所有的啮合凸起8都在其前端有一条锁定槽124,所以上述锁定销122肯定能嵌在相应的锁定槽124内,而与啮合凸起8与啮合凹槽7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无关。
当啮合凸起8都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并且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互相钩住时,上述锁定销122就都进入相关的啮合凸起8前端的相应的锁定槽124内,于是锁定销122的前端就靠压在相应的锁定槽124的封口的一端,如图11所示。在这样的状态下,联结器主体1a和1b就锁定了,并且不能沿圆周方向转动,来松开钩状固定部分9。
要松开锁定机构121,必须使联结器主体1a和1b沿轴向互相靠近,这样啮合凸起8便沿轴向接近相应的啮合凹槽7的底部,直至锁定销122被相应的啮合凸起8的前端推动而产生弹性弯曲,如图13所示。随后,锁定销122的前端离开相应的锁定槽124的封口端,使得联结器主体1a和1b能沿圆周方向转动。在这样的状态下使联结器主体1a和1b相对转动,钩状固定部分9便脱开了,于是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就能够分开。由于各锁定槽124在其封口端形成了倒角部分125,相应的锁定销122就能够顺利地离开锁定槽124,而不会偶然被锁定槽124的封口端所咬住。
应该指出,所有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的侧面都是由通过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中心线的径向平面所形成的。更具体的说,如图14所示,各啮合凸起8的第一和第二侧面8a和8b(也就是各啮合凹槽7的两个侧面),以及各啮合凸起8的钩状固定部分的侧面都是由通过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中心线O的径向平面所形成的。
上述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为了联结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把它们同轴线地对置在一起,并使它们互相靠近,直至啮合凸起8嵌入啮合凹槽7内。由于各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全部六个啮合凸起8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间隔是有规律的,所以它们能很容易地嵌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凹槽7内,而与它们之间的角度位置无关。换句话说,使联结器主体1a和1b相对地转动至多30度,啮合凸起就能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所以联结在相应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上的消防软管2a和2b不需要过多的扭转,联结器主体1a和1b就能互相啮合。
当啮合凸起8深入相应的啮合凹槽中时,相配的两个啮合凸起8的第一侧面8a或者第二侧面8b的前端角部互相靠住。由于第二侧面8b是倾斜的,并且在其前端角部有相应的导向部分12,所以能将啮合凸起8顺利而确实地引导到互相啮合。当相配的啮合凸起8在轴向啮合时,设置在第二侧面8b上的压紧机构10的钢球15便互相压紧,迫使两个相应的第一侧面8a互相靠近。一当相对的第一侧面8a的钩状固定部分9钩住对应的钩状固定部分9的前端时,两个钩状固定部分9便在压紧机构10的压力下在圆周上互相啮合,使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联结在一起,不能沿轴向移动,如图10所示。应该指出,上述密封件6被压得变形到一定的程度,以保证上面所说的密封效果。
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啮合是由压紧机构10的压紧力,以及包括侧面8a和8b和互相靠紧的钩状固定部分9所施加的反作用力在内的其他力量来实现的。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有的啮合凸起8的侧面8a和8b,钩状固定部分9的侧面,都是在通过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中心线的径向平面上形成的,因此,施加在这些构件上的推力和其他的力只有沿轴向的才有意义。在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啮合在一起时,不会产生任何试图使它们沿径向作相对位移的分力。因此,联结器主体1a和1b当联结在一起时,只受到径向力和圆周方向的力,以保证它们顺利的啮合,因而它们既不会发生轴线错开的位移,也不会互相倾斜。
此外,虽然在相对于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轴线倾斜的第二侧面8b之间可能产生复杂的反作用力,并且安装在倾斜的侧面8b上的压紧机构10的压紧力也是复杂的,但,只有这些力的轴向和圆周上的分力才有意义,因而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啮合能够顺利和可靠的实现,因为上述第二侧面8b是由径向平面形成的。
应该指出,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顺利联结和脱开要受到啮合凸起8,啮合凹槽7和它们之间的间隙的有关的形状和尺寸的影响。然而,只有各种力量的轴向和圆周方向的分力才有意义这件事实,对于本发明的联结器的联结器主体的联结和脱开的顺利操作仍起了巨大的作用,尽管还需要对许多设计的原型进行试验,以便为专门的应用优化各种不同的设计。
当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9以上面所说的方式钩住时,联结器主体1a和1b就被上述锁定机构121锁定,在圆周方向不能移动了,这样,如果联结器受到了由于撞击或连接在联结器上的软管的扭转而产生的载荷,联结器主体也不会在无意间脱开。
要把联结好的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脱开,可以沿轴向将它们互相推近,松开锁定机构121,然后互相向相反的方向作相对的转动,克服压紧机构10的压紧力,直至互相啮合的钩状固定部分9松开为止。然后,沿轴向把联结器主体1a和1b拉开,它们就分离了。
图15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放大的局部平面图,表示了其中的锁定机构。所有的,或者选定的一个啮合凹槽7在其第二侧面8b底面附近设有一根从第二侧面沿圆周方向凸出来的锁定销141。上述锁定销141用弹性极好的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杨氏模量,当其不受力时是直的,但当对它施加力量时,它能进行弹性弯曲。上述啮合凹槽7在其底部还有一个直径很大的卸荷凹槽142,锁定销142可以弯到它里面去。
在相应的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8b的前端部分设有一个卸荷孔143。卸荷孔143的位置并不正对锁定销141的前端,但,当钩状固定部分9互相啮合时,它们的位置很接近。应该指出,卸荷凹槽142和卸荷孔143中都填充了用柔软的有弹性的泡沫材料制作的弹性填充件144和145,以防止诸如沙子或灰尘之类的异物积存在里面。由于第八实施例的其他方面与第六实施例相同,所以图16-18中的构件也分别用第六实施例中相同的构件同样的标号来表示,并且不再描述。
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对在一起互相啮合时,上述锁定销141就弯曲,使得啮合凸起8能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如图16所示。当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9完全啮合在一起时,上述锁定销141由于自身的弹性而恢复到直的状态,并且其前端靠压在相应的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8b上,把两个联结器主体1a和1b锁定,使它们不能转动,如图17所示。
要松开锁定机构,可以推动联结器主体1a和1b,使它们互相靠近,于是各锁定销141的前端便处在与相应的卸荷孔相对的位置上,如图18所示。然后,锁定销141的前端就能够进入相应的卸荷孔143内,使联结器主体1a和1b能产生圆周方向的相对转动,把锁定机构松开,如图18所示。
图19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部分切掉的侧视图,表示其纵向断面的一部分。本实施例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上分别有能作轴向滑动的环形锁定构件151。上述锁定构件151分别由弹簧152沿轴向推向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前端。
各锁定构件151在其前端均有一突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的锁定爪153。上述锁定爪153的宽度稍小于当啮合凸起8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而且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9完全互相啮合时在每一对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8b之间形成的间隙。由于实施例9中的其他方面完全与第六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图19中的构件也分别用第六实施例中相同的构件同样的标号来表示,并且不再描述。
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要啮合在一起时,啮合凸起8的前端靠住锁定爪153的前端,克服弹簧152的弹力,把上述锁定爪153的前端与锁定构件151一起向后推动。当啮合凸起8完全嵌入相应的啮合凹槽7内,并且每一对相配的钩状固定部分也完全互相钩住,在每一对第二侧面8b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时,上述锁定爪153受到弹簧152压力的推动又向前移动,分别进入这些间隙内,把联结器主体1a和1b锁定,使它们不能相对转动。要松开上述锁定机构时,用手克服弹簧152的弹力,把锁定构件151互相推开,直至锁定爪153被拉出相应的第二侧面8b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锁定机构,以及联结器主体是处于锁定状态还是未锁定状态,都可以从外面看到,所以联结和松开时的操作很可靠。此外,其结构简单而且可靠,操作方便。
图20-22中所示的柱塞机构可用作本发明的压紧机构10。
图20是上述柱塞机构的纵断面图,图21是该柱塞机构的正视图,图22是该柱塞机构的阻尼体的立体图。上述柱塞机构有一个柱塞主体211,它是一个圆筒形的用金属制成的构件,其一端有敞口212。柱塞主体211在其敞口212上还有向内凸出的整体凸缘213。上述柱塞机构还有一个放入主体211内并且能从敞口212中凸出来的钢球214。凸缘212的内径稍小于钢球214的内径,所以钢球只能有一部分凸出于敞口212,而不能完全从敞口212中跑出来。
一根能沿轴向伸缩的螺旋弹簧215装在柱塞主体211内。弹簧215的一端固定在柱塞主体211的底部,其另一端压住钢球214,使钢球从敞口212向外凸出。
螺旋弹簧215的内部空间填充了一个阻尼构件216。该阻尼构件216可以是胀流型流体材料,或者粘性液体材料,例如在用橡胶制作的弹性的圆筒形外壳217中充填糊状的硅键联的液体混合物。上述阻尼构件216在柱塞主体211和钢球214缓慢地(低速)作相对移动时很容易变形,因为这时的阻力很小,但是,当这两个构件快速地(高速)相对移动时,却变得很刚硬,因为其视在粘度是以累进的非线性速度增长的。
上述阻尼构件216的胀流型流体是一种与时间的长短无关的非牛顿流体。图23中的曲线a表示这种流体的压应力与变形速度之间的典型关系。如图23所示,当变形速度提高时,其视在粘度迅速增大,显示其胀流型的流动性能。图23中的曲线b是用于比较的牛顿流体的关系曲线。曲线a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流变的流体所特有的,它在本质上不同于排斥型塑性流体。对于胀流型流体,流体的行为就象固体颗粒通过其间的润滑剂,如果使柱塞主体211和钢球214以低速开始相对运动,只需要很小的力。换句话说,这种胀流型流体流动得很顺畅。但,另一方面,如果柱塞主体211与钢球214的相对运动很快,那么固体颗粒的密实地充填的状态被破坏,要使得材料的体积增大。
因此,当钢球214以低速被压入柱塞主体211时,压缩螺旋弹簧215能使阻尼构件216变形,能让柱塞主体211与钢球214作相对运动。相反,当钢球214在巨大撞击的作用下以高速压入柱塞主体211时,阻尼构件216中的压缩应力(由施加在阻尼构件216上的压缩该构件的力量所产生的应力)非常大,使得施加在运动的钢球214上的反作用力急剧上升(由于其巨大的杨氏模量),于是,钢球214的运动受到了限制,钢球214不再进一步压缩螺旋弹簧215而向柱塞主体211内部运动。
当将这种柱塞机构用于本发明的联结器的压紧机构时10时,如果联结器受到强大的冲击,要使联结器主体1a和1b突然发生相对的转动,这种柱塞机构就会产生强大的阻力,阻止这种相对转动。因此,就能防止联结器主体1a和1b之间发生相对转动,防止钩状固定部分9之间的啮合在无意中脱开。
以上所述的这种柱塞机构不仅能用作上述类型的联结器的抗冲击锁定机构,而且还可以有各种其他的应用场合。
例如,上述类型的抗冲击柱塞机构可以作为一种连接半个固定金属模和半个移动金属模的装置,可以用于联轴节,用于确定占孔位置的夹具,用于扭矩限制器,和用于确定旋转工作台的转动角度的位置的机械装置,以及许多不同的用途。如图24所示,在第一构件218上固定一个柱塞主体211,并在第二构件219上设置锥形啮合凹槽220,在钢球214与啮合孔220之间形成弹性连接,就能弹性地把第一构件218和第二构件219联结起来。
在第一构件218和第二构件219处于互相连接的状态下,如果钢球214受到巨大的冲击,要迫使它以高速进入柱塞主体211的内部,那么阻尼构件216中的压缩应力就迅速增大,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由于其巨大的杨氏模量)来挡住钢球214,阻止它进一步移动。因此,钢球214不会进入柱塞主体211内部压缩螺旋弹簧215,于是第一和第二构件218和219保持连接状态。
上述阻尼构件216具有上面提到的充填在有弹性的圆筒形外壳中的粘滞的和有弹性的液体,例如胀流型流体材料,或者糊状硅键联的液体材料,对此,下面将详细描述。事实上,上述阻尼构件216包括一种“不可压缩的液体”,这种液体即使在高压下也基本上不改变它的体积。当如图25A所示,在一个弹性的圆筒形外壳217中充填阻尼构件216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在它上面,则其外形如(a)所示。如果如(b)所示,它受到沿轴线的箭头方向施加的外力,它就在轴向被压缩,但并不改变它的体积。此外,由于该阻尼构件216是非弹性的,所以如果没有受到象(c)所示的箭头方向的轴向拉力,它就不会沿轴向伸长和沿径向收缩。
这样,如图25B所示,当在螺旋弹簧215的内部空间填充一个阻尼构件216,并对钢球214施加外力,以压缩螺旋弹簧215,如(a)所示,那么,内部的阻尼构件216和螺旋弹簧215一起沿轴向被压缩,并且弹性的外壳217沿着径向通过螺旋弹簧215的螺距向外扩张。另一方面,如果施加在钢球214上的外力撤除了,弹性外壳217就被螺旋弹簧215的弹力所拉长,径向尺寸减小,如图(b)所示。
如果螺旋弹簧215和阻尼构件216一起装在弹性的圆筒形外壳217里面,如图25C所示,效果也相同。当如图(a)所示有外力施加在钢球214上,压缩螺旋弹簧215时,阻尼构件216也和螺旋弹簧215一起沿径向扩张弹性外壳217,于是螺旋弹簧215便与外壳的圆周壁分离。如果撤除施加在钢球214上的外力,则螺旋弹簧215的弹力使得弹性外壳217沿轴向伸长,而减小其径向尺寸。
因此,装有阻尼构件216的弹性外壳217可以放在螺旋弹簧215的里面,也可以把螺旋弹簧215和阻尼构件216一起装在弹性外壳217里。
应该指出,上述装有阻尼构件216的弹性外壳217也可以用一个吸收了胀流型流体材料或糊状硅键联流体材料的海绵之类的弹性圆柱体。
图26表示本发明的联结器的第十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各管状主体3上有一个装在外圆周上的外密封件255,其前端面起密封表面的作用,有一个环形密封件256固定在其前端。
这样,上述密封件256是装在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当联结器主体1a和1b联结在一起时,啮合凸起8便由这两个主体的密封件256所保护,防止砂子或灰尘之类的异物进入和沾在两个啮合凸起之间的间隙中。
各密封件256都有一个用于气密密封的唇部257,和一个用于防止砂子和灰尘之类的异物进入联结器的,U形端面的罩部258。
图27表示本发明的联结器的第十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各管状主体283在其外圆周表面上均有一软管固定部分284,上面有许多锯齿状凸起。软管(图中未示出)能用一个卡紧环(图中未示出)紧紧地固定并锁定在软管固定部分284的外面。
该实施例的各管状主体283还在其外圆周上附设了一个用螺纹拧在上面的环形构件285。实际上,上述联结器主体的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都布置在该环形构件285的前端。该环形构件285在其外圆周上有一个罩件286,用于防止异物沾在啮合凸起8的间隙里。该罩件286基本上是圆筒形的,在它的前端设置了波纹管部分257。
下面,参照图28描述具有图14中的形状的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加工方法。
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啮合凸起8与啮合凹槽7的侧面都处在通过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中心线的径向平面内。为了制造出啮合凸起8和啮合凹槽7,用一台诸如铣床之类的机床来加工各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前端面。但,普通的铣床不适用,因为一台铣床加工出来的所有侧面都要互相平行。
这个问题可以用图28所示的加工方法来解决。首先,把一个用于加工一对联结器主体1a和1b的圆筒形工件W固定在工件夹持机构331的工件夹持件330上。工件夹持机构331用于使工件W绕着它的中心线(称之为X-轴线,或W-轴线)转动任何一个给定的角度。任何公知铣床的床面都可以使用。然后,将一把铣刀332固定在铣床的铣头333上,使这把铣刀与工件W的X-轴线相交。铣头333能使铣刀332沿着工件W的中心线移动。任何公知铣床的铣头都可以用于上述加工方法。
在工件W转动的同时,使铣刀沿着轴线方向移动,于是铣刀332的加工点便沿着各啮合凹槽7(或啮合凸起8)的轮廓移动,在工件W的前端加工出啮合凹槽7,还有侧面8a和8b,以及钩状固定部分9。
加工好一个啮合凹槽7之后,使工件W转动一个给定的角度,以便加工下一个啮合凹槽7。这种加工工序一直继续到加工出所有的啮合凹槽7或啮合凸起8。
当在实际的铣削工序中,铣刀332的中心线沿径向与一条和工件W的中心线相交的直线重合时,铣刀332的切削点在圆周方向有一个距离等于铣刀332的半径的位移。为了用铣刀332切削与工件W的X-轴线倾斜的第二侧面8b,或者切削一条圆弧线,切削点的圆周方向的位移还要变化。铣头333能沿着垂直于工件W的X-轴线的Y轴线移动,以便补偿由于铣刀332在径向和/或切削方向的位移而产生的上述位移。
使用上述加工方法,当切削侧面8a和8b时,铣刀332的切削点始终指向工件W的中心线,所以加工出来的这些侧面都通过联结器主体的中心线。此外,上述加工方法也可以用于现有的设备,或者稍加改进的现有设备,以降低制造成本。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附加的优点和各种变型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在广义上并不仅限于以上的细节,有代表性的装置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因此,所有未脱离本发明的总的构思和范围的各种变型都包括在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联结两根软管或一根软管与一个其他装置的联结器,它包括:
一对联结器主体(1a、1b),它们彼此连接在一起并各有一轴向中心线;
若干设在各联结器主体(1a、1b)前端面上的啮合凸起(8),当联接器主体(1a、1b)联接在一起时其前端面彼此面对,且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8)由各自的前端面沿其轴向中心线凸出,在相邻的两凸起(8)之间限定出凹槽(7);
设在上述各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
设在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前端面上的密封件(6);
当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靠近,其前端面彼此面对,其上的密封件(6)彼此接触时,上述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8)插入另一个联接器主体(1b或1a)的凹槽(7)中,并在一个啮合凸起(8)和与之对应的一个凹槽(7)之间在每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圆周方向上形成间隙;
当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8)插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凹槽(7)中时,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沿散会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接器主体(1a或1b)在间隙范围内转动;
每个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可与相邻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啮合,在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在圆周方向上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转动时,防止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在轴向上移开,及
每个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可与相邻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脱离啮合,在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在圆周方向上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转动时,在轴向上允许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轴向移开,
该联结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结构相同,
每个啮合凸起(8)各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横向侧面,
所述钩状固定部分(9)设在各啮合凸起(8)的第一横向侧面上,及
在各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压紧机构(10,30)弹性压紧相邻啮合凸起(8)的第二侧面而使啮合凸起彼此分开,并可在周向上使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转动,同时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8)插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凹槽中,这样使每一个啮合凸起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能在轴向上与相邻的啮合凸起(8)上的钩状固定部分(9)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压紧机构(10)是一种柱塞机构,该柱塞机构包括一个装在啮合凸起(8)的第二个侧面里面能够凸出来的压紧构件(15、214),以及一个推压该压紧构件、使它从该第二个侧面上凸出来的弹簧(16、21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压紧机构是一个压紧件(30),该压紧件是在上述啮合凸起(8)的第二个侧面上切掉一部分,但仍与啮合凸起成为一个整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联结器主体(1a、1b)具有一个在其前端带有上述密封件(6)的密封件安装构件(5)和一个啮合构件(21),在该啮合构件上带有上述啮合凸起(8)与啮合凹槽(7),上述啮合构件(21)装在上述密封件安装构件(5)上并可在其上转动,上述密封件安装构件(5)上整体地设置软管,或者用于连接软管的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联结器主体(1a、1b)设有电气接头(10、50、52),使得当两个联结器主体联结在一起时,该一对联结器主体(1b、1a)在电气上连接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
它还设有一个锁定机构(121、151),用于防止上述联结器主体(1a、1b),在其联结状态下相对转动,从而使联结器主体(1a、1b)卡在联结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121)包括:
基本上沿圆周方向设置在至少一个啮合凹槽(7)的底部的,能够弹性弯曲的锁定销(122);和
设置在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的前端,并具有一个开放端和一个封闭端,用来容纳上述锁定销(122)的锁定槽(124):
上述锁定销(122)容纳在上述锁定槽(124)内,并且该锁定销(122)的尖端靠住锁定槽(124)的封闭端,当两个联结器主体(1a、1b)互相联结时,防止联结器主体(1a、1b)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转动;当两个联结器主体(1a、1b)在联结状态下彼此在轴向靠近时,用锁定槽(124)使锁定销(122)弯曲,把锁定销(122)的尖端与锁定槽(124)的封闭端在轴向上分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121)包括:
基本上沿圆周方向设置在至少一个啮合凹槽(7)的底部的,能够弹性弯曲的锁定销(141) 和
设置在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的前端,用来容纳上述锁定销(141)的卸荷孔(143),
上述锁定销(141)的尖端在接近卸荷孔(143)的位置上靠住啮合凸起(8)的第二个侧面,当联结器主体(1a、1b)联结在一起时,防止联结器主体(1a、1b)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转动,当联结器主体(1a、1b)在联结状态下在轴向上互相靠近,使锁定销(141)的尖端与卸荷孔(143)对准,并进入该卸荷孔时,松开上述锁定状态,从而使联结器主体(1a、1b)中的一个可以相对于另一个转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151)包括:
设置在各联结器主体(1a、1b)上能沿轴向在一预定范围内移动的锁定构件(151),和将该锁定构件(151)推向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前端面的弹簧(152);
上述锁定构件(151)上设有从该锁定构件上凸出来的至少一个锁定爪(153),上述锁定爪(153)突入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一个啮合凸起(8)和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一个与上述一个啮合凸起对应的啮合凹槽(7)之间的间隙,当联结器主体(1a、1b)联结在一起时,防止联结器主体(1a、1b)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转动,当锁定构件(151)低抗弹簧的推动力在轴向移动时,锁定爪缩离间隙,从而允许联结器主体(1a、1b)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转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啮合凸起(8)的第一和第二侧面由通过上述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轴向中心线(O)的平面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啮合凸起(8)是楔形的,其宽度从根部起变细,形成尖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密封件(6)位于上述啮合凸起(8)的径向内侧,由该啮合凸起(8)包围着。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件(256,287)位于上述啮合凸起(8)的径向外侧,并且包围着上述啮合凸起(8)。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紧机构做成一个抗冲击的柱塞机构,该机构包括:
一端有敞口(212)并有抽向中心线的一个圆筒形柱塞主体(213)
一个装在柱塞主体(213)内并且能从上述敞口(212)中凸出来的啮合构件(214);
一个装在柱塞主体(213)内,并且能沿着上述柱塞主体的轴向中心线压缩,迫使上述啮合构件(214)从敞口(212)凸出来的螺旋弹簧(215);以及
一个装在上述柱塞主体(213)内的阻尼构件(216),当上述啮合构件(214)相对上述柱塞主体(213)快速移动,快速压迫所述阻尼构件(216)时,该阻尼构件变成刚性的,当上述啮合构件(214)相对上述柱塞主体缓慢移动,缓慢压迫上述阻尼构件时,该阻尼构件(216)就变形。
15.一种联结两根软管或一根软管与一个其他装置的联结器,它包括:
一对联结器主体(1a、1b),它们彼此连接在一起并各有一轴向中心线;
若干设在各联结器主体(1a、1b)前端面上的啮合凸起(8A,8B),当联接器主体(1a、1b)联接在一起时其前端面彼此面对,且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8A,8B)由各自的前端面沿轴向中心线凸出,在相邻的两凸起(8A,8B)之间限定出凹槽(7a,7b);
设在所述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上的钩状固定部分(40);
用于动作所述钩状固定部分(40)的钩状固定部分动作机构(44,43);
装在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前端面上的密封件(6);
当上述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靠近,使联结器主体(1a、1b)的前端面彼此面对,且联结器主体(1a、1b)的密封件(6)彼此接触时,一个联结器主体(1a、1b)的啮合凸起(8A、8B)插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凹槽(7a,7b)中,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钩状固定部分(40)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8A,8B)相固定,该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啮合凸起位于上述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邻近处,从而将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联结,
当动作所述动作机构(41,44,43)时,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钩状固定部分(40)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位于上述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邻近处的啮合凸起(8A,8B)之间的固定被松开,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间的联结脱开,
该联结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联结器主体(1a、1b)的结构彼此相同;
每个上述啮合凸起(8A,8B)各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面,
在上述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第一侧面上设有钩状固定部分(40),它可在一凸出位置和一缩回位置之间移动,位于凸出位置时,所述钩状固定部分(40)在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圆周方向上由第一侧面凸出去,位于缩回位置时,所述钩状固定部分(40)在圆周方向上缩回第一侧面中,
上述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固定部分容纳孔(42),
上述动作机构(41,43,43)包括一推动构件(41),用于将钩状固定部分(40)推向凸出位置,还包括一动作构件(43,44),用于反抗所述推动构件(41)的推动力而将上述钩状固定部分(40)由凸出位置移向缩回位置,
当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靠近,其前端面彼此面对,一个联结器主体(1a、1b)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钩状固定部分(40)与另一个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尖端接触,且该钩状固定部分(40)由该尖端反抗推动构件(41)的推动力从凸出位置移向缩回位置,然后在推动构件(41)的推动力的作用下,伸入另一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至少一个啮合凸起(8A,8B)的固定部分容纳孔(42)中时,使得钩状固定部分(40)固定在固定部分容纳孔(42)中,且联结器主体(1a、1b)彼此联结在一起,
当钩状固定部分(40)由动作机构(43,44)从凸出位置抵抗推动构件(41)的推动力而移向缩回位置时,联结器主体(1a、1b)中的一个与另一个的联结脱开,使联结器主体(1a、1b)可以彼此分开。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联结器主体(1a、1b)设有电气接头(10、50、52),使得当两个联结器主体联结在一起时,该一对联结器主体(1b、1a)在电气上连接在一起。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啮合凸起(8A,8B)的第一和第二侧面由通过上述各联结器主体(1a或1b)的轴向中心线(O)的平面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每个密封件(6)位于上述啮合凸起(8A,8B)的径向内侧,由该啮合凸起包围着。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结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件(256,287)位于上述啮合凸起(8A,8B)的径向外侧,并且包围着上述啮合凸起(8)。
20.一种制造一对基本上是圆筒形的联结器主体(1a、1b)的方法,上述各联结器主体有轴向中心线,并有预定个布置在圆周上并且沿轴向凸出来的啮合凸起(8,8A,8B),它们在两个相邻的啮合凸起(8,8A,8B)之间形成啮合凹槽(7,7a,7b),这一对联结器互补地联结在一起,上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列步骤:
夹持一个基本上呈圆柱形的、可绕所述轴向中心线转动的工件(W);
沿着上述轴向中心线移动铣刀(332),切削上述工件(W)的前端,并沿啮合凹槽(7)的轮廓移动铣刀(332)的切削点,加工出上述啮合凸起(8,8A,8B);以及
绕上述工件(W)的轴向中心线转动该工件一预定角度,并沿着该轴向中心线移动上述铣刀(332),切削工件(W)的前端,沿着下一个啮合凹槽(7)的轮廓移动上述铣刀(332)的切削点,在两个已成型的相邻凹槽(7,7a,7b)之间加工出所述啮合凸起(8,8A,8B);
上述制造方法重复上述旋转工件/移动铣刀进行切削的步骤预定次数,制造出预定个数的啮合凸起(8,8A,8B)。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75835/95 | 1995-10-24 | ||
JP07275835A JP3107507B2 (ja) | 1995-10-24 | 1995-10-24 | ホースの結合金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527A CN1159527A (zh) | 1997-09-17 |
CN1083552C true CN1083552C (zh) | 2002-04-24 |
Family
ID=17561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612027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3552C (zh) | 1995-10-24 | 1996-10-24 | 软管的联结器和制造这种联结器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857713A (zh) |
EP (1) | EP0770809B1 (zh) |
JP (1) | JP3107507B2 (zh) |
CN (1) | CN1083552C (zh) |
AT (1) | ATE200565T1 (zh) |
CA (1) | CA2188520C (zh) |
DE (1) | DE69612456T2 (zh) |
DK (1) | DK0770809T3 (zh) |
ES (1) | ES2158210T3 (zh) |
GR (1) | GR3035746T3 (zh) |
PT (1) | PT770809E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03628A (zh) * | 2016-01-14 | 2018-09-28 | 樱护谟株式会社 | 单元、歧管以及流路形成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9614444U1 (de) * | 1996-08-20 | 1997-12-18 | Rumpp, Gerhard, 82266 Inning | Kupplungs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
WO1999020928A1 (fr) * | 1997-10-16 | 1999-04-29 | Sakura Rubber Co., Ltd. | Articulation et methode de fabrication |
CN1098990C (zh) * | 1997-10-16 | 2003-01-15 | 樱护谟株式会社 | 管接头装置 |
DE19837767C2 (de) * | 1998-08-20 | 2001-10-31 | Mueller A & K Gmbh Co Kg | Ein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hydraulischen oder pneumatischen Komponenten, insbesondere von Elektromagnetventilen miteinander |
FR2811404B1 (fr) | 2000-07-06 | 2002-08-16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Systeme d'assemblage verrouillable et deverrouillable de deux pieces tubulaires |
JP2002039474A (ja) * | 2000-07-26 | 2002-02-06 | Sakura Gomme Kk | 継手装置 |
JP4620227B2 (ja) * | 2000-07-26 | 2011-01-26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金具 |
JP4494602B2 (ja) * | 2000-07-26 | 2010-06-30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金具 |
JP4601780B2 (ja) * | 2000-07-26 | 2010-12-22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ホースの結合金具 |
JP4602590B2 (ja) * | 2001-05-01 | 2010-12-22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配管類の結合金具 |
JP4676086B2 (ja) * | 2001-05-08 | 2011-04-27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スイングバルブを備えた結合金具 |
JP4659302B2 (ja) * | 2001-09-14 | 2011-03-30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配管類の結合金具 |
JP4713034B2 (ja) * | 2001-09-28 | 2011-06-29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金具 |
DE60331420D1 (de) | 2002-03-05 | 2010-04-08 | Sakura Rubber | Kupplungsvorrichtung mit lösungsverhinderungskonstruktion |
JP3908586B2 (ja) * | 2002-04-18 | 2007-04-25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構造体の継手装置 |
US7473048B2 (en) | 2002-04-18 | 2009-01-06 | Sakura Rubber Co., Ltd. | Coupling apparatus for structural members |
DE20214463U1 (de) * | 2002-09-18 | 2003-01-02 | Max Widenmann, Armaturenfabrik, 89537 Giengen | Symmetrische Schlauchkupplung |
US20050184151A1 (en) * | 2003-07-02 | 2005-08-25 | Dimaggio John P. | Dispensing pharmaceuticals |
US8831775B2 (en) * | 2003-07-02 | 2014-09-09 | Omnicare,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ectronic assistance in dispensing pharmaceuticals |
US8666758B2 (en) * | 2003-07-02 | 2014-03-04 | Omnicare, Inc. | Method of dispensing pharmaceuticals |
US7025385B2 (en) * | 2003-09-03 | 2006-04-11 |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Coupling |
JP4685347B2 (ja) * | 2003-12-25 | 2011-05-18 | 花王株式会社 | ロッドの連結構造 |
US20060049597A1 (en) * | 2004-09-03 | 2006-03-09 | J.D. Corporation | Vehicle which steering is controllable by its seat |
US7530607B2 (en) * | 2005-01-12 | 2009-05-12 | Luft Peter A | Quick torque coupling |
GB0503535D0 (en) * | 2005-02-19 | 2005-03-30 | Connecting insulated duct | |
JP4641853B2 (ja) * | 2005-04-12 | 2011-03-02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継手装置 |
JP2006329393A (ja) * | 2005-05-30 | 2006-12-07 | Sakura Gomme Kk | 結合金具 |
JP4712525B2 (ja) * | 2005-10-28 | 2011-06-29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762279B2 (en) | 2005-11-05 | 2010-07-27 | Snap-Tite Technologies, Inc. | Threaded coupling with flow shutoff |
CA2647849A1 (en) * | 2006-05-05 | 2007-11-15 | Alcon, Inc. | Fluid coupling system |
JP5047552B2 (ja) * | 2006-07-12 | 2012-10-10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金具の着脱装置 |
EP2806201B1 (en) | 2006-10-11 | 2016-08-03 | Sakura Rubber Co., Ltd. | Coupling apparatus |
US20100004916A1 (en) * | 2008-07-03 | 2010-01-07 | The Boeing Company | Process Analyzer |
WO2010107412A1 (en) * | 2009-03-16 | 2010-09-23 | Johnson Theodore D | One piece connection assembly |
JP6051360B2 (ja) * | 2010-05-18 | 2017-01-11 | 博之 松田 | 受け金具の摺動とホ―スの伸縮での結合金具 |
US8544805B2 (en) * | 2010-05-28 | 2013-10-01 | VirGiaN, LLC | Mounting system for removably securing an object to a surface |
GB2484064B (en) | 2010-08-26 | 2016-01-06 | Rotite Ltd |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two items together |
JP5128647B2 (ja) * | 2010-09-06 | 2013-01-23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金具 |
US9370898B2 (en) | 2010-11-11 | 2016-06-21 | Joinlock Pty Ltd. | Connecting method |
JP5256311B2 (ja) * | 2011-01-31 | 2013-08-07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結合金具 |
JP5779082B2 (ja) * | 2011-12-15 | 2015-09-1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継手 |
DE102013220640A1 (de) * | 2012-11-12 | 2014-06-12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 Hydraulische Kupplung, Stecker und Steckerbuchse |
CN103363228A (zh) * | 2013-07-06 | 2013-10-23 | 芜湖华夏科技安防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压消防水带接头 |
CN203424295U (zh) * | 2013-08-14 | 2014-02-12 | 刘秋明 | 一种电子烟 |
CN103438292A (zh) * | 2013-08-15 | 2013-12-11 | 苏州华日金菱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管道 |
CN103495896B (zh) * | 2013-10-22 | 2016-06-08 | 浙江嵘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限制工件旋转自由度的工装 |
CN203604354U (zh) * | 2013-10-25 | 2014-05-21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扣结构 |
US10634473B2 (en) | 2014-01-29 | 2020-04-28 | Raytheon Company | Internally coupleable joint |
KR101530146B1 (ko) * | 2014-02-11 | 2015-06-19 | 임현주 | 심정용 수중모터펌프 보호 양수파이프 |
US10201847B2 (en) * | 2014-07-09 | 2019-02-12 | The Boeing Company | Clamping feet for an end effector |
CN105270172B (zh) * | 2014-07-17 | 2017-10-27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挡装置 |
WO2016016951A1 (ja) | 2014-07-29 | 2016-02-04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安全弁機能を備えた結合金具 |
DE102014119501B4 (de) * | 2014-12-23 | 2018-08-23 | Winfried Felber |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zweier rohrförmiger Rohrelemente gleichen oder ungleichen Außendurchmessers |
JP6014710B1 (ja) * | 2015-04-16 | 2016-10-25 | 櫻護謨株式会社 | シール装置 |
US10920450B2 (en) * | 2016-04-18 | 2021-02-16 | Kuriki Manufacture Co., Ltd. | Locking structure for cover covering handle seat |
CN106168114B (zh) * | 2016-09-06 | 2018-11-1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水力深穿透钻孔用喷管 |
CN106698307B (zh) * | 2016-11-30 | 2019-02-15 | 大连富士冰山自动售货机有限公司 | 应用在自动售酒机中的多功能转换接头 |
CN107091261B (zh) * | 2017-02-14 | 2020-10-09 | 珠海普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蛇骨的加工方法 |
WO2019009049A1 (ja) * | 2017-07-04 | 2019-01-10 | 日本ピラー工業株式会社 | 流体機器の接続構造 |
DE202018001710U1 (de) * | 2018-04-03 | 2018-06-12 | Hytrans Beheer B.V. | Kupplungsteil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Schlauchkupplung, ausgelegt für die Kupplung eines Schlauchs oder Schlauchteils |
DE102018122597A1 (de) * | 2018-09-14 | 2020-03-19 | Norma Germany Gmbh |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zweier röhrenförmiger Objekte |
DE102019111131A1 (de) | 2019-04-30 | 2020-11-05 | Norma Germany Gmbh |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Fluidleitungen und weiteren Leitungen |
JP2020197279A (ja) * | 2019-06-05 | 2020-12-10 | 住友理工ホース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組付方法 |
CN110479820A (zh) * | 2019-08-28 | 2019-11-22 |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 一种铜管弯曲成形装置 |
CN111246609B (zh) * | 2019-12-24 | 2022-02-01 | 苏州乔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磁波诱导加热装置 |
CN111365489A (zh) * | 2020-02-13 | 2020-07-03 | 浙江恒通阀门有限公司 | 一种三通球阀 |
CN111623184B (zh) * | 2020-05-15 | 2021-08-17 | 宁波市北仑精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 一种蒸汽锅炉 |
CN112549069B (zh) * | 2020-12-08 | 2022-03-01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机械臂关节结构及机械臂 |
CN113175576A (zh) * | 2021-04-26 | 2021-07-27 | 南京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磁悬浮空压机自调节恒温排气分水器 |
CN115899411A (zh) * | 2021-08-04 | 2023-04-04 | 高安市璐克斯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旋卡结构及旋卡接头 |
KR102561143B1 (ko) * | 2022-02-18 | 2023-08-11 | 한국소방산업기술원 | 스토즈 커플링장치 |
CN114597705B (zh) * | 2022-03-09 | 2024-09-27 | 苏州路之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化圆形连接器快速连接锁止机构 |
CN114738577B (zh) * | 2022-03-11 | 2024-07-16 |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水管便捷连接结构 |
CN115451224A (zh) * | 2022-09-20 | 2022-12-09 |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市政给水管用连接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
CN115978334B (zh) * | 2022-12-19 | 2024-07-30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油气储运用管道稳压装置 |
US20240360934A1 (en) * | 2023-04-28 | 2024-10-31 | Goodrich Corporation | Self-locking composite-composite joint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01151A (en) * | 1962-04-17 | 1965-08-17 | New York Air Brake Co | Pipe coupling having latching and locking means |
WO1991000469A1 (en) * | 1989-06-29 | 1991-01-10 | Hampel Engineering Pty Ltd. | Universal fluid line fitt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5494A (en) * | 1876-12-19 | Improvement in hose-couplings | ||
US1300414A (en) * | 1915-03-15 | 1919-04-15 | Albert Klell | Hose-coupling. |
US1611286A (en) * | 1925-01-26 | 1926-12-21 | William H Keller Inc | Hose coupling |
US1914368A (en) * | 1932-06-25 | 1933-06-20 | Howard W Goodall | Coupling for hose |
US3422390A (en) * | 1967-12-28 | 1969-01-14 | Nasa | Coupling device |
DE3110212C2 (de) * | 1981-03-17 | 1983-10-20 | Max Widenmann Armaturenfabrik, 7928 Giengen | Schlauchkupplung |
US4643459A (en) * | 1985-06-11 | 1987-02-17 | J. M. Huber Corporation | Quick-connect hose coupling |
US4960153A (en) * | 1989-11-03 | 1990-10-02 | G. T. Products, Inc. | Fuel tank vapor vent valve |
US5184851A (en) * | 1991-09-25 | 1993-02-09 | Fred Sparling | Coupling with auxiliary latch and release mechanism |
FR2694053B1 (fr) * | 1992-07-24 | 1994-09-02 | Souriau & Cie | Ensemble de connexion à verrouillage du type baïonnette. |
US5727739A (en) * | 1995-03-03 | 1998-03-17 | Spraying Systems Co. | Nozzle with quick disconnect spray tip |
-
1995
- 1995-10-24 JP JP07275835A patent/JP31075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
- 1996-10-18 US US08/731,772 patent/US5857713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DE DE69612456T patent/DE69612456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EP EP96116957A patent/EP077080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AT AT96116957T patent/ATE200565T1/de active
- 1996-10-22 CA CA002188520A patent/CA2188520C/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DK DK96116957T patent/DK0770809T3/da active
- 1996-10-22 ES ES96116957T patent/ES2158210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10-22 PT PT96116957T patent/PT770809E/pt unknown
- 1996-10-24 CN CN96120271A patent/CN108355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
- 2001-04-12 GR GR20010400574T patent/GR3035746T3/el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01151A (en) * | 1962-04-17 | 1965-08-17 | New York Air Brake Co | Pipe coupling having latching and locking means |
WO1991000469A1 (en) * | 1989-06-29 | 1991-01-10 | Hampel Engineering Pty Ltd. | Universal fluid line fitting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03628A (zh) * | 2016-01-14 | 2018-09-28 | 樱护谟株式会社 | 单元、歧管以及流路形成方法 |
US10995894B2 (en) | 2016-01-14 | 2021-05-04 | Sakura Rubber Co., Ltd. | Unit, manifold, and flow path forming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TE200565T1 (de) | 2001-04-15 |
DE69612456D1 (de) | 2001-05-17 |
CA2188520A1 (en) | 1997-04-25 |
US5857713A (en) | 1999-01-12 |
PT770809E (pt) | 2001-07-31 |
GR3035746T3 (en) | 2001-07-31 |
DK0770809T3 (da) | 2001-05-07 |
CA2188520C (en) | 2005-08-23 |
ES2158210T3 (es) | 2001-09-01 |
DE69612456T2 (de) | 2001-07-26 |
EP0770809B1 (en) | 2001-04-11 |
JPH09119577A (ja) | 1997-05-06 |
CN1159527A (zh) | 1997-09-17 |
EP0770809A1 (en) | 1997-05-02 |
JP3107507B2 (ja) | 2000-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552C (zh) | 软管的联结器和制造这种联结器的方法 | |
CN1258425C (zh) | 在工具的去屑自由端具有可更换切削头的旋转式工具 | |
CN102782245B (zh) | 用于钻杆、套管和管道的锥形花键连接件 | |
CN1288324C (zh) | 装有接线插入管件并具有输送能力的管道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 |
CN1122128C (zh) | 挖掘设备用的改进的锁紧销 | |
US10767647B2 (en) | Graphene enhanced elastomeric stator | |
CN1288378C (zh) | 螺纹管连接的抗疲劳螺纹件及具有该螺纹件的螺纹管连接 | |
CN1420972A (zh) | 可扩张接合的连接器 | |
CN1123721C (zh) | 用于管形件的连接器 | |
CN100335833C (zh) | 挠性管接头 | |
CN1231693C (zh) | 管接头 | |
CN1288381C (zh) | 管接头 | |
CN101035651A (zh) | 液压张紧千斤顶的改进 | |
CN1757944A (zh) | 轴承组件 | |
CN1676981A (zh) | 管接头 | |
CN1914449A (zh) | 油井管用螺纹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8990C (zh) | 管接头装置 | |
CN1114782C (zh) | 一种卡箍式管接头及其联管节 | |
CN1282843C (zh) | 管接头 | |
CN105888573A (zh) | 隔水导管螺纹连接接头 | |
JP2017532512A (ja) | 多目的二重当接シール接続 | |
CN1244901A (zh) | 连接结构 | |
CN1821608A (zh) | 压气弹簧 | |
CN214033696U (zh) | 连接结构及建筑结构 | |
CN1150386C (zh) | 管材连接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42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