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1569B - 钩装置 - Google Patents
钩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91569B CN108291569B CN201680068990.XA CN201680068990A CN108291569B CN 108291569 B CN108291569 B CN 108291569B CN 201680068990 A CN201680068990 A CN 201680068990A CN 108291569 B CN108291569 B CN 1082915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k
- housing
- elastic piece
- bracket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316 preloa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8—Disposition of racks, clips, holders, containers or the like for supporting specific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7/00—Securing or covering of load on vehicles
- B60P7/06—Securing of loa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5/00—Hooks; Eyes
- F16B45/002—Ey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5/00—Hooks; Eyes
- F16B45/005—Hooks; Ey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7/00—Securing or covering of load on vehicles
- B60P7/06—Securing of load
- B60P7/08—Securing to the vehicle floor or sides
- B60P7/0807—Attachment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在钩装置(10)中,钩(22)具有使轴(24)插入的一对轴孔部(62),可旋转地支撑于轴(24)。壳体具有:底部(30);以及弹性片(50),其从底部(30)沿钩(2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与钩(22)弹性接触。弹性片(50)具有:径向抵接部(51),其沿径向向内与轴孔部(62)的周围的钩(22)的滑动接触面抵接;以及轴向抵接部(52),其能够沿轴向向外与轴孔部(62)的周围的钩的相对面(67)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钩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室内设置钩装置,为了搭挂绳子等而使用。钩装置的钩如果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凸出则累赘,因此设置为可收容(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钩装置具有:大致U字状的钩体,其在两端具有轴承部;轴,其插入钩体的轴承部而将钩体支撑为可转动;金属托架,其对轴进行支撑;基框,其载置于金属托架,能够对不使用时的钩体进行收纳;以及板簧,其固定于基框,将钩体预紧。钩体在轴承部的外表面具有凸轮面,板簧与钩体的凸轮面弹性接触而将钩体保持于收纳状态和引出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654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钩装置,通过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板簧而对钩体的姿势进行保持,板簧与基框是分体的,因此部件个数增加,花费成本。另一方面,在将用于对钩体的姿势进行保持的预紧单元与基框一体成型的情况下,预紧单元有可能性能衰退。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廉价地制造对钩的姿势进行保持的单元且抑制了耐久性的下降的钩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钩装置具有:壳体,其由树脂材料形成;托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载置壳体而固定于车体侧;轴,其支撑于托架;以及钩,其具有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和形成于一对相对面而使轴插入的一对轴孔部,经由轴可旋转地支撑于托架。壳体具有沿钩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且与钩弹性接触的弹性片。弹性片具有:径向抵接部,其从径向外侧沿径向向内与轴孔部的周围的钩的滑动接触面抵接;以及轴向抵接部,其能够沿轴向向外与轴孔部的周围的钩的相对面抵接。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也是钩装置。该钩装置具有:壳体,其由树脂材料形成;托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载置壳体而固定于车体侧;轴,其支撑于托架;以及钩,其具有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和形成于一对相对面而使轴插入的一对轴孔部,经由轴可旋转地支撑于托架。壳体具有从壳体的底部沿钩的旋转轴方向延伸并与钩弹性接触的弹性片。弹性片具有:径向抵接部,其从径向外侧沿径向向内与轴孔部的周围的钩的滑动接触面抵接;以及凸部,其与弹性片的基端相比位于前端侧,以与托架抵接或接近的方式凸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廉价地制造对钩的姿势进行保持的单元且抑制了耐久性的下降的钩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钩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实施例的钩装置的分解图。
图3对用于对壳体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用于对钩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图1(a)所示的钩装置的线段A-A的剖面图。
图6,图6(a)是图1(a)所示的钩装置的线段B-B的剖面图,图6(b)是图1(a)所示的钩装置的线段C-C的剖面图。
图7是用于对弹性片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对变形例的壳体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具有变形例的壳体的钩装置的剖面图,表示与图8(b)相同的位置的剖面。
图10是具有变形例的壳体的钩装置的剖面图,表示与图8(a)所示的壳体的线段E-E剖面相同位置的剖面。
图11是用于对凸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钩装置中,通过由形成于壳体的弹性片对钩进行支撑,从而对钩的姿势进行保持。通过在壳体形成弹性片,从而与使用分体的弹性片对钩的姿势进行保持的情况相比,能够廉价地制造钩装置。另外,该壳体的弹性片能够从2个不同的方向与钩抵接而进行支撑,因此能够对壳体因来自钩的载荷而变形的情况进行抑制。
图1是实施例的钩装置10的斜视图。图1(a)是钩22关闭的状态的钩装置10的斜视图,图1(b)是钩22打开的状态的钩装置10的斜视图。钩装置10具有:钩22,其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壳体20,其能够收容钩22;轴24,其将钩22支撑为可转动;以及托架26,其用于将钩装置10固定于车体侧。
钩装置10以将壳体20埋入的方式安装于例如大篷货车、客货两用车等的车辆的行李箱的底板,钩装置10从图1(a)所示的钩22收容于壳体20的状态使钩22向打开方向旋转,成为图1(b)所示的钩22凸出的状态,将绳子等搭挂在钩22而使用。
将图1(a)所示的钩22收容于壳体20的状态称作收容状态或关闭状态,将如图1(b)所示的钩22从壳体20凸出的状态称作钩22的打开状态。另外,将从图1(a)所示的钩22收容于壳体20的状态,向图1(b)所示的从壳体20凸出的状态的旋转,称作向钩22的打开方向的旋转,将与其相反的从图1(b)所示的从壳体20凸出的状态向图1(a)所示的收容于壳体20的状态的旋转,称作向钩22的关闭方向的旋转。另外,在图1(a)所示的收容状态中,将壳体20的底面侧设为下侧,将与其相反的露出的一侧设为上侧。另外在钩装置10中,将钩22的轴侧设为面前侧,将与其相反的钩22的连结部分出入的一侧设为里侧。
图2是实施例的钩装置10的分解图。对钩装置10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在托架26载置壳体20,钩22的轴孔部62与托架26的轴承部74及壳体20的轴孔部36对位为同轴,轴24插入轴孔部62、轴承部74及轴孔部36。在轴24的一端设置用于防脱的滚花加工槽,可以通过压入而防脱。这样,通过轴24的插入,壳体20、钩22、托架26组装为一体。
在将钩装置10安装于车体的情况下,相对于形成于车体侧的面板的安装凹部,钩装置10通过螺栓12进行紧固而固定。在将螺栓12紧固后,由壳体20的罩部38将轴24、螺栓12覆盖,钩装置10向车体的安装完成。对于钩装置10的各部件,一边参照新的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对壳体20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壳体20的俯视图,图3(b)是壳体20的侧视图。壳体20由树脂材料形成,其具有:底部30、凸缘部32、侧壁部34、轴孔部36、罩部38、铰链部40、螺栓孔42、卡止孔44、卡止爪46、被卡合部48、弹性片50、径向抵接部51、轴向抵接部52、第2限制部54及第1限制部56。
壳体20形成为矩形的箱状,在底部30的周围直立设置侧壁部34,凸缘部32从侧壁部34的上端伸出。在底部30形成使用于固定于车体的螺栓插入的螺栓孔42。螺栓孔42的周围构成为,圆筒状的凹部41形成于底部30,螺栓12的头部收纳于凹部41。如图2及图3(b)所示,在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部34分别形成轴孔部36。
罩部38形成为板状,通过形成于面前侧的侧壁部34的铰链部40与侧壁部34连结。铰链部40形成得较薄,将罩部38可旋转地与面前侧的侧壁部34连结。
罩部38直到通过螺栓12将钩装置10安装于车体为止被设为打开状态,在安装于车体后如图1(b)所示,被设为关闭状态。罩部38在安装完成状态下与底部30相对。在罩部38的两侧形成一对卡止爪46。如果关闭罩部38,则一对卡止爪46卡止于在底部30形成的一对卡止孔44,制止罩部38的打开方向的旋转而将罩部38设为关闭状态。
罩部38具有第1限制部56,该第1限制部56形成于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壁状的侧部38a。第1限制部56从侧部38a沿轴向向外凸出。第1限制部56与钩22抵接或接近,对钩22的向轴向内侧的动作进行限制。罩部38在对轴24进行收容的轴罩部38c与覆盖螺栓12的螺栓罩部38d之间具有台阶部38b,螺栓罩部38d相比于轴罩部38c凹陷。由此,能够形成用于抓取钩22的放入用户的手指的空间。
第2限制部54从底部30向上方凸出,在轴向上延伸而形成。第2限制部54与关闭状态的罩部38抵接或接近而对罩部38的动作进行限制。具体地说,第2限制部54在罩部38的台阶部38b的面前侧与台阶部38b抵接或接近,对罩部38向面前侧靠近的动作进行限制。第2限制部54位于罩部38的侧部38a的轴向内侧,与侧部38a抵接或接近,对侧部38a的轴向内侧的动作进行限制。通过第2限制部54,能够对形成有第1限制部56的侧部38a因来自钩22的载荷而沿轴向向内弯曲进行限制。
以从底部30的中央的支撑部30a在钩22的旋转轴方向左右延伸的方式形成一对弹性片50。底部30的支撑部30a处于与弹性片50在旋转轴方向重合的位置。弹性片50是支撑于支撑部30a的平板状的悬臂片,能够向上下方向弯曲。弹性片50与钩22弹性接触,施加用于保持钩22的姿势的预紧力而对钩22赋予限制感。通过将弹性片50与壳体20一体地形成,从而与弹性片50和壳体20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使组装作业变容易,抑制制造成本。另外,与将弹性片50和壳体20由分体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相比,弹性片50与钩22的摩擦阻力容易变高。
弹性片50具有:径向抵接部51,其从径向外侧沿径向向内与在轴孔部62的周围形成的钩22的滑动接触部66抵接;以及轴向抵接部52,其能够沿轴向向外与相对于轴孔部的周围的钩22的相对面抵接。钩22的滑动接触部66形成于轴孔部62的周围,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外侧面。径向抵接部51在弹性片50的前端侧沿弹性片50的延伸方向。轴向抵接部52在弹性片50的上表面凸出而形成,轴向抵接部52的凸出方向与径向抵接部51正交。
在底部30的里侧以孔状形成一对被卡合部48。被卡合部48与托架26卡合而将壳体20与托架26暂时保持为一体。销58从底部30的下表面向下方凸出,在安装时插入面板的孔,成为钩装置10的定位。垫片14插入销58,对钩装置10与车体侧的面板进行缓冲。
图4是用于对钩22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钩22的斜视图,图4(b)是钩22的侧视图。钩22具有钩挂部60、一对轴孔部62、一对伸出部64及一对滑动接触部66,轴支撑于轴24。钩22由金属材料形成。对于钩22,在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板状的一次成型部件后,向板厚方向对该一次成型部件进行曲折冲压加工而形成为大致U字状。通过从金属板进行加工,从而与树脂制的钩相比能够提高强度,且与由压力铸造生产钩的情况相比能够非常廉价地进行加工。
钩挂部60形成为大致U字状,能够钩挂绳子等。一对轴孔部62形成于钩挂部60的两端侧,分别形成于轴向相对的一对相对面67,使轴24插入。轴孔部62的贯通孔是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加工的,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且与进行曲折而形成有铰链的轴承相比能够使强度变高。
伸出部64形成为相对于轴孔部62沿径向向外伸出,在使钩22向打开方向旋转时与托架26抵接而制止钩22的旋转。
滑动接触部66在轴孔部62周围形成为大致圆盘状,滑动接触部66的弯曲的外周面与弹性片50抵接。伸出部64相对滑动接触部66沿径向伸出,但不与弹性片50抵接。
在旋转钩22时,滑动接触部66与弹性片50的径向抵接部51滑动接触。滑动接触部66具有:在钩22的关闭状态与弹性片50抵接的第1外周面66a、在钩22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的中间位置与弹性片50抵接的第2外周面66b、在钩22的打开状态与弹性片50抵接的第3外周面66c。
第2外周面66b与第1外周面66a及第3外周面66c相比,从轴孔部62的中心起的径向距离大,与第1外周面66a及第3外周面66c相比从弹性片50受到更大的预紧力。在与弹性片50的抵接位置超过第2外周面66b的位置时,以向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旋转的方式对钩22进行预紧。
返回图2。托架26由金属材料形成,其具有板部70、一对侧部72、一对轴承部74、螺栓孔76、一对止动部78、卡合部80及狭缝82。通过由金属材料形成钩22、轴24、托架26,从而能够提高钩装置10的耐载荷性。
板部70形成为平板状,载置壳体20的底部30。在板部70的中央形成使螺栓12插入的螺栓孔76。从板部70的两侧直立设置一对侧部72,它们轴向相对。一对轴承部74分别形成于一对侧部72,对轴24进行支撑。
一对止动部78从侧部72沿轴向向内凸出,位于与板部70分离的位置。一对止动部78与钩22的伸出部64抵接,制止钩22的打开方向的旋转。通过由金属材料的托架26承受钩22的打开方向的载荷,从而能够提高钩装置10的耐载荷性。
一对卡合部80以从板部70立起的方式弯曲,向钩装置10的里侧延伸。卡合部80插入至壳体20的孔状的被卡合部48并卡合,抑制托架26的里侧在从壳体20的下表面分离的方向上的动作。在狭缝82插入销58。
图5是图1(a)所示的钩装置10的线段A-A的剖面图。罩部38的螺栓罩部38d相比于轴罩部38c凹陷,从而构成为用户将手指放入该凹陷放入而抓取钩22。
第2限制部54在罩部38的台阶部38b的面前侧向上方凸出,与台阶部38b抵接或接近。在使用钩22时,罩部38被输入从钩22朝向面前侧的载荷,罩部38的台阶部38b与第2限制部54抵接,对罩部38的动作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对罩部38的变形进行抑制,提高钩装置10的耐载荷性。
弹性片50以从底部30的支撑部30a立起的方式形成,前端侧的径向抵接部51与钩22的滑动接触部66抵接,将滑动接触部66向上方预紧。由此,能够对钩22的晃动进行抑制。弹性片50从托架26远离,但支撑部30a的下部30b与托架26抵接或接近。由此,能够抑制支撑部30a向下方变形,使弹性片50的预紧力稳定。
图6(a)是图1(a)所示的钩装置10的线段B-B的剖面图,图6(b)是图1(a)所示的钩装置10的线段C-C的剖面图。
如图6(a)所示,弹性片50的径向抵接部51沿径向向内与滑动接触部66抵接而对滑动接触部66进行预紧。另外,弹性片50的轴向抵接部52沿轴向向外与相对于钩22的轴孔部62周围的相对面67接近。
支撑部30a的下部30b与托架26抵接,因此在一对弹性片50从钩22受到向下方的载荷时,支撑部30a不向下方移动,一对弹性片50处的向钩22的预紧力稳定。
然而,在从挂在钩22的绳子对钩22施加大的拉拽载荷的情况下,大致U字形状的钩22会沿使得两端接近的方向变形。因此,轴向抵接部52沿轴向向外与轴孔部62的周围的钩的相对面67接近,从而能够对钩22的轴向的动作进行限制。
另外,第1限制部56在轴向上与轴孔部62周围的相对面67接近。将第1限制部56与钩22的相对面67的间隔设定为小于钩22的外侧面69与托架26的侧部72的间隔。由此,能够对钩22的轴向的动作进行限制。
如图6(b)所示,第2限制部54相对于罩部38的侧部38a的内表面在轴向抵接或接近,限制了侧部38a的轴向向内的动作。由此,在侧部38a形成的第1限制部56在从钩22受到轴向向内的载荷时,能够抑制侧部38a沿轴向向内变形。
图7是用于对弹性片50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7(a)是关闭状态的钩装置10的剖面图,图7(b)是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的中间的位置处的钩装置10的剖面图,图7(c)是打开状态的钩装置10的剖面图。图7(b)所示的钩22是相对于底部30以约45度倾斜的状态,图4(b)所示的第2外周面66b是与弹性片50抵接的状态。
图7(b)所示的弹性片50的径向抵接部51与钩22的滑动接触部66的径向的间隔L2,大于图7(a)所示的径向抵接部51与滑动接触部66的径向的间隔L1,大于图7(c)所示的径向抵接部51与滑动接触部66的径向的间隔L3。由此,与打开状态及关闭状态相比进一步下压弹性片50,从而图7(b)所示的钩22受到大的预紧力,如果稍微使钩22旋转则从弹性片50受到预紧力而使得其向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旋转,能够提高限制感。
弹性片50由树脂材料形成,从而有可能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而变形,使得预紧力下降。因此,如图7(b)所示,钩装置10构成为在一对弹性片50已向下方变形时,一对轴向抵接部52以扩开的方式沿轴向向外移动,与钩22的相对面67抵接。由此,即使由于随时间的劣化而弹性片50向下方变形,也能够通过轴向抵接部52而确保与钩22的抵接,向钩22施加摩擦力。
另外,在向钩22施加了大的拉拽载荷的情况下,大致U字形状的钩22会沿使得两端接近的方向变形,因此沿轴向向内向一对轴向抵接部52输入大的载荷,有可能加快弹性片50的性能衰退。与此相对,通过罩部38的第1限制部56,对钩22的两端的沿轴向向内的动作进行抑制,并且由图6(b)所示的底部30的第2限制部54对罩部38的第1限制部56的变形进行抑制,从而能够提高钩装置10的耐载荷性及耐久性。
图8是用于对变形例的壳体120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壳体120的仰视图,图8(b)是图8(a)所示的壳体120的线段D-D剖面图。此外,图8所示的壳体120表示关闭了罩部38的状态。另外,图9是具有变形例的壳体120的钩装置100的剖面图,表示与图8(b)相同的位置的剖面。图10是具有变形例的壳体120的钩装置100的剖面图,表示与图8(a)所示的壳体120的线段E-E剖面相同的位置的剖面。图8(b)所示的壳体120与图6(a)所示的壳体20相同地,载置于托架26,通过轴24的插入,与钩22、托架26组装为一体。
图8(b)所示的壳体120与图6(a)所示的壳体20相比,在弹性片50设置有凸部84这一点不同。凸部84位于弹性片50的下表面的中途而向下方凸出,如图9所示,与托架26抵接或接近。通过设置凸部84,从而在弹性片50弯曲时减少在狭缝端86周围产生的应力集中。
壳体120的底部30具有:底座面88、周状壁部90、延伸部91及伸出壁部92。在底座面88的中央形成使螺栓插入的螺栓孔94。如图10所示,底座面88通过螺栓12并经由托架26而紧固于车体侧。由此,将钩装置100固定于车体侧。
周状壁部90直立设置于底座面88的周围,形成为圆筒形状。通过周状壁部90使底座面88凹陷,而如图10所示能够对螺栓12的螺丝头进行收容。延伸部91从周状壁部90的上端延伸,形成为平板状。弹性片50从延伸部91沿轴24的轴向延伸,与延伸部91在相同的面上平坦地形成。延伸部91作为对弹性片50进行支撑的支撑部起作用。如图9所示,弹性片50形成为,从延伸部91与轴24平行地延伸,在与凸部84相比的前端侧弯曲而立起。
伸出壁部92从延伸部91向下方凸出,从周状壁部90向侧方伸出。伸出壁部92在弹性片50与轴24的轴向重合的位置处与托架26抵接,对延伸部91的变形进行抑制。另外,伸出壁部92与底座面88一起通过螺栓12而与托架26抵接,因此经由延伸部91而稳定地支撑弹性片50。
如图8(a)所示,凸部84与弹性片50的基端50a相比位于前端侧,与弹性片50的两侧的狭缝端86相比位于弹性片50的前端侧。如图9所示,凸部84向下方凸出,与下侧的托架26抵接或接近。在弹性片50向下方弯曲时,凸部84与托架26抵接。
在这里,弹性片50从延伸部91沿轴24的轴向延伸,在由于钩22的旋转而弯曲时,从弹性片50的基端50a向延伸部91施加载荷。在未设置凸部84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狭缝端86的周围出现应力集中。因此,为了分散弹性片50的基端50a的周边、特别是狭缝端86的周围的应力,在弹性片50设置凸部84。
图11是用于对凸部84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1中表示壳体120及托架26的剖面。由于钩22的旋转,弹性片50的径向抵接部51被向下方推压,弹性片50弯曲。处于弹性片50的中途的凸部84与托架26抵接,从而由凸部84承受向径向抵接部51施加的载荷,基端50a侧的载荷下降,能够使在基端50a侧的周边产生的应力变小。另外,伸出壁部92与底座面88一起由螺栓12固定于托架26,因此即使承受将凸部84作为支点的上方的载荷,也能够对延伸部91的变形进行抑制。
这样,将在弹性片50弯曲时弹性片50的基端50a侧的应力集中分散,即使将弹性片50与壳体120一体地成型,也能够对耐久性的下降进行抑制。另外,弹性片50将凸部84作为支点而弯曲,因此能够提高向钩22施加的预紧力。
凸部84隔着弹性片50的基端50a而与伸出壁部92相对。伸出壁部92与底座面88一起通过螺栓12的紧固而与托架26抵接。由此,通过由位于两侧的伸出壁部92和凸部84对应力容易集中的弹性片50的基端50a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对应力的集中进行抑制。
凸部84与基端50a相比位于前端侧,与弹性片50的中心相比位于基端50a侧。由此,确保弹性片50的易弯曲性而适当地设定钩22的操作感,且能够将基端50a侧的应力分散。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例,也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对各实施例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施加了这样的变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中示出了将第1限制部56形成于罩部38,将第2限制部54形成于底部30的方式,但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以将第1限制部形成于底部30,将第2限制部形成于罩部38,承受来自钩22的载荷。
在实施例中示出了使弹性片50从底部30延伸的方式,但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弹性片也可以从壳体20的侧壁部34沿轴24的轴向延伸。
标号的说明
10钩装置,12螺栓,14垫片,20壳体,22钩,24轴,26托架,30底部,30a支撑部,30b下部,32凸缘部,34侧壁部,36轴孔部,38罩部,38a侧部,38c轴罩部,38d螺栓罩部,38b台阶部,40铰链部,41凹部,42螺栓孔,44卡止孔,46卡止爪,48被卡合部,50弹性片,51径向抵接部,52轴向抵接部,54第2限制部,56第1限制部,58销,60钩挂部,62轴孔部,64伸出部,66滑动接触部,66a第1外周面,66b第2外周面,66c第3外周面,67相对面,70板部,72侧部,74轴承部,76螺栓孔,78止动部,80卡合部,82狭缝。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钩装置。
Claims (6)
1.一种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其由树脂材料形成;
托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载置所述壳体而固定于车体侧;
轴,其被支撑于所述托架;以及
钩,其具有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和形成于一对所述相对面而使所述轴插入的一对轴孔部,经由所述轴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托架,
所述壳体具有弹性片,该弹性片沿所述钩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与所述钩弹性接触,
所述弹性片具有:
径向抵接部,其从径向外侧沿径向向内与所述轴孔部的周围的所述钩的滑动接触面抵接;以及
轴向抵接部,其与所述轴孔部的周围的所述钩的相对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片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
所述壳体的底部在与所述弹性片沿轴向重合的位置处与所述托架抵接或接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罩部,在向车体侧的安装已完成的状态下,该罩部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对,在一对所述轴孔部之间将所述轴及所述弹性片覆盖,
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及所述罩部的一方形成第1限制部,该第1限制部与所述相对面抵接或接近,对所述钩的沿轴向向内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及所述罩部的另一方形成第2限制部,该第2限制部对所述第1限制部的沿轴向向内的移动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片具有凸部,该凸部与所述弹性片的基端相比位于前端侧,且与所述径向抵接部相比位于基端侧,以与所述托架抵接或接近的方式凸出。
5.一种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其由树脂材料形成;
托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载置所述壳体而固定于车体侧;
轴,其支撑于所述托架;以及
钩,其具有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和形成于一对所述相对面而使所述轴插入的一对轴孔部,经由所述轴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托架,
所述壳体具有弹性片,该弹性片从所述壳体的底部沿所述钩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与所述钩弹性接触,
所述弹性片具有:
径向抵接部,其从径向外侧沿径向向内与所述轴孔部的周围的所述钩的滑动接触面抵接;以及
凸部,其与所述弹性片的基端的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部分相比位于前端侧,且与所述径向抵接部相比位于基端侧,以与所述托架抵接或接近的方式凸出。
6.一种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其由树脂材料形成;
托架,其由金属材料形成,载置所述壳体而固定于车体侧;
轴,其支撑于所述托架;以及
钩,其具有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和形成于一对所述相对面而使所述轴插入的一对轴孔部,经由所述轴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托架,
所述壳体具有弹性片,该弹性片从所述壳体的底部沿所述钩的旋转轴方向延伸,与所述钩弹性接触,
所述弹性片具有:
径向抵接部,其从径向外侧沿径向向内与所述轴孔部的周围的所述钩的滑动接触面抵接;以及
凸部,其与所述弹性片的基端相比位于前端侧,且与所述径向抵接部相比位于基端侧,以与所述托架抵接或接近的方式凸出,
所述底部具有:
底座面,其具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并经由所述托架而紧固于车体侧;
周状壁部,其直立设置于所述底座面的周围;
延伸部,其从所述周状壁部的上端侧延伸;以及
伸出壁部,其从所述周状壁部及所述延伸部凸出而与所述凸部相对,在与所述弹性片沿轴向重合的位置处与所述托架抵接,
所述弹性片从所述延伸部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31033 | 2015-11-26 | ||
JP2015231033 | 2015-11-26 | ||
PCT/JP2016/082967 WO2017090415A1 (ja) | 2015-11-26 | 2016-11-07 | フッ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91569A CN108291569A (zh) | 2018-07-17 |
CN108291569B true CN108291569B (zh) | 2020-07-03 |
Family
ID=58764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68990.XA Active CN108291569B (zh) | 2015-11-26 | 2016-11-07 | 钩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84616B2 (zh) |
JP (1) | JP6496422B2 (zh) |
CN (1) | CN108291569B (zh) |
GB (1) | GB2559701B (zh) |
WO (1) | WO201709041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96422B2 (ja) * | 2015-11-26 | 2019-04-03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フック装置 |
US10994793B2 (en) * | 2016-05-16 | 2021-05-04 | Horizon Global Americas Inc. | Safety chain tie down mechanism for under bed hitch mounting system |
JP6571699B2 (ja) * | 2017-01-30 | 2019-09-04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フック装置 |
JP1582672S (zh) * | 2017-03-06 | 2017-07-31 | ||
US11229263B2 (en) * | 2018-04-19 | 2022-01-25 | Piolax, Inc. | Hook device |
US10899265B2 (en) * | 2019-05-21 | 2021-01-26 | Global Ip Holdings, Llc | Cargo tie-down assembly |
EP3825183B1 (en) * | 2019-11-22 | 2022-08-03 |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 Ltd.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a load in a vehicle |
US12077089B2 (en) | 2021-04-21 | 2024-09-03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Position clutch ring system |
JP7600844B2 (ja) * | 2021-04-22 | 2024-12-1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荷室構造 |
DE102023101270A1 (de) * | 2023-01-19 | 2024-07-2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Befestigung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aftfahrzeug mit derartiger Befestig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r Befestigungsanordnung an dem Kraftfahrzeug |
CN116279147A (zh) * | 2023-02-27 | 2023-06-23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车用防脱轴挂钩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12259B2 (ja) * | 2001-05-09 | 2009-01-21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車両用掛止装置 |
JP3847226B2 (ja) | 2002-07-12 | 2006-11-22 | 大橋鉄工株式会社 | ラゲッジフック |
US6665911B1 (en) * | 2002-07-17 | 2003-12-23 | Han-Ching Huang | Concealable buckle apparatus |
US6968601B2 (en) * | 2003-02-07 | 2005-11-29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Coat hook system with integral damper and latch |
JP4279743B2 (ja) | 2004-08-06 | 2009-06-17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フック部材 |
CN101334061A (zh) * | 2008-03-28 | 2008-12-31 | 华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可闭合式挂钩 |
EP2416988B1 (en) * | 2009-04-08 | 2013-12-25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Pivoting hook retention system |
JP6041585B2 (ja) | 2011-09-02 | 2016-12-14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フック装置 |
CN105980211A (zh) * | 2014-02-06 | 2016-09-28 | 百乐仕株式会社 | 保持装置 |
CN104340130B (zh) * | 2014-10-29 | 2016-09-28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品固定吊钩总成 |
GB2547170B (en) * | 2014-12-05 | 2020-07-22 | Piolax Inc | Retaining device |
JP6496422B2 (ja) * | 2015-11-26 | 2019-04-03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フック装置 |
-
2016
- 2016-11-07 JP JP2017552342A patent/JP64964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1-07 GB GB1808305.5A patent/GB2559701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1-07 US US15/777,861 patent/US10384616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1-07 CN CN201680068990.XA patent/CN108291569B/zh active Active
- 2016-11-07 WO PCT/JP2016/082967 patent/WO201709041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GB2559701A (en) | 2018-08-15 |
WO2017090415A1 (ja) | 2017-06-01 |
CN108291569A (zh) | 2018-07-17 |
US20180339661A1 (en) | 2018-11-29 |
GB201808305D0 (en) | 2018-07-11 |
GB2559701B (en) | 2021-06-23 |
JP6496422B2 (ja) | 2019-04-03 |
US10384616B2 (en) | 2019-08-20 |
JPWO2017090415A1 (ja) | 2018-09-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91569B (zh) | 钩装置 | |
CN103097191B (zh) | 辅助拉手 | |
US20120112477A1 (en) | Movable wedge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fix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door fixing apparatus | |
US20140093311A1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parts | |
US20150026923A1 (en) | Pressing device | |
WO2016088695A1 (ja) | 保持装置 | |
JP6041585B2 (ja) | フック装置 | |
US9969308B2 (en) | Lock device | |
CN114761654A (zh) | 解锁装置 | |
US9702171B2 (en) | Locking device | |
JP5436325B2 (ja) |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 |
WO2012151403A1 (en) | An assembly for mounting a handle on a vehicle door | |
CN111608515B (zh) | 摩擦铰链装置 | |
JP2011235825A (ja) |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 |
JP6634630B2 (ja) | 車両用ボードのハンドル装置 | |
GB2563326A (en) | Holding device | |
JP5276556B2 (ja) | 付勢装置 | |
JP2011235826A (ja) |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 |
JP2001012127A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チェッカ | |
CN112020612B (zh) | 铰链装置 | |
KR20190096161A (ko) | 체결부 일체형 롤러 유닛 | |
US20240263494A1 (en) | Pawl connector for glove box latch | |
JPH0346252Y2 (zh) | ||
JPH0662164U (ja) | 収納箱の蓋体ロック装置 | |
KR101805014B1 (ko) | 일체형 차일드 앵커 베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