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9325B -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89325B CN108289325B CN201710014036.9A CN201710014036A CN108289325B CN 108289325 B CN108289325 B CN 108289325B CN 201710014036 A CN201710014036 A CN 201710014036A CN 108289325 B CN108289325 B CN 1082893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e unit
- cyclic prefix
- reference signal
- uplink
- down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9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503778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b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6 data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503774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bb-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4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er for adjusting OFDM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e.g. transmission tim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1—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involving interference determination or cancel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时间单元;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通过本发明,解决相关技术中灵活双工/动态TDD传输模式下交叉链路干扰问题,提高了通信设备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型移动设备的增加,通信业务不断增长、网络流量持续上升,现有的无线技术已无法满足未来通信的需求。与前几代移动通信相比,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业务提供能量将更加丰富,而且面对多样化场景的差异化性能需求,5G很难像以往一样以某种单一技术为基础形成针对所有场景的解决方案。
在IMT2020(5G)推进组发布的5G主要技术场景、关键挑战和适用的关键技术。其中,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移动宽带、大规模技术通信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5G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速率,而是综合考虑以下技术指标:峰值速率、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移动性、时延、连接数密度、网络能量效率和流量密度。当前,制定全球统一的5G标准已成为业界共同呼声,ITU在2016年开展5G技术性能需求和评估方法研究,2017年底启动5G候选方案征集,2020年底完成标准制定。3GPP将承担5G国际标准技术内容的制定工作。目前,3GPP Rel-14阶段正在进行5G NR第一阶段的标准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是双工通信,或,灵活双工/动态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通信方式下的交叉链路干扰管理。这里,灵活双工/动态TDD是指每个子帧的上下行传输资源可以动态的分配。
在动态TDD/灵活双工模式下,不同设备可以灵活的配置资源上的上行和/或下行传输属性,从而导致相邻设备在同一个资源上出现交叉链路干扰问题,即基站-基站间干扰(可理解为:基站的下行链路传输对相邻基站的上行接收造成的干扰),和,终端-终端之间干扰(可理解为:终端的上行传输对相邻终端的下行接收造成的干扰)。其中,交叉链路干扰不仅存在于上下行数据信道之间,还存在于上下行参考信号与数据信道之间。
众所周知,参考信号对于信道的估计,以及数据解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参考信号被干扰,则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对信道估计的错误概率,从而影响对数据的解调性能。基于此,为了规避参考信号上的干扰,参考信号应该支持上下行对称设计。
然而,在支持上下行参考信号对称设计的前提下,仍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下行控制(Downlink Control,DC)和下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与,下行控制与上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不同,和/或,上下行传输链路可能采用不同的numerology,和/或,不同设备占用的控制信道符号数不同,和/或,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循环前缀时长,这将使得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设计变得不可实现,和/或,干扰信号干扰,和/或,控制信道干扰问题不可避免,图1为本发明相关技术中上下行参考信号不对齐示意图,如图1所示。
针对规避上下行参考信号干扰,和/或,控制信道干扰问题尚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灵活双工/动态TDD传输模式下交叉链路干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包括:获取时间单元;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
可选地,所述时间单元的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子时隙,时隙,子帧,特定时间区间。
可选地,所述时间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时间单元。
可选地,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一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循环前缀,下行控制信道,保护间隔。
可选地,所述保护间隔位于所述第一循环前缀之前,和/或,所述保护间隔位于所述下行控制信道之后。
可选地,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二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参考信号,保护间隔。
可选地,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一保护间隔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上行参考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前;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二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地,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的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上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前;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三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地,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者,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后,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二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地,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的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时间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三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地,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所述第三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三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数据单元,保护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开始或之前。
可选地,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第三保护间隔之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
可选地,第三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
可选地,第三循环前缀位于第三保护间隔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
可选地,所述数据单元中的每个子单元中至少之一上采用第二循环前缀和/或第三循环前缀。
可选地,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保护间隔,上行控制,上行参考信号。
可选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第四保护间隔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
可选地,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第三循环前缀位于第四保护间隔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
可选地,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和/或,第六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上行控制信道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
可选地,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和/或,第六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上行控制信道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
可选地,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包含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的前端,或,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之后,或,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包含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循环前缀、第二循环前缀、第三循环前缀,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前缀时长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时长;和/或,所述第三循环前缀时长大于所述第一循环前缀时长,和/或,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时长。
可选地,所述时间单元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单元、第二子时间单元、第三子时间单元、第四子时间单元中至少之一配置各自的定时提前TA调整量。
可选地,所述TA调整量用于向前提前调整量,或,向后推迟调整量。
可选地,子时间单元,循环前缀,保护间隔,参考信号,数据,控制信道,定时提前TA调整量中至少之一的时长,起点位置,结束位置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物理层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高层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可选地,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中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与以下至少之一相关: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目,上行控制信道是否前置,与下行控制信道间的定时关系,与参考信号前面的循环前缀时长,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量。
可选地,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和/或,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和/或,调整所述时间单元的TA调整量,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对齐;和/或,调整时间单元内第一子时间单元,和/或,第二子时间单元,和/或,第三子时间单元,和/或,第四子时间单元的TA调整量,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对齐,或,以使不同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时间单元中对齐。
可选地,在所述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传输设备基于测量获取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其中,所述传输设备为基站和/或终端。
可选地,用于测量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的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信号,参考信息接收功率RSRP测量信号,调制参考信号DMRS测量信号。
可选地,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数据,获取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终端接收PDSCH数据发送之前的前导,基于所述前导测量得到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终端接收基站指示的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终端在基站配置或预留的指定资源上执行以下操作:定时同步跟踪;和/或,测量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将以下至少之一通知给基站: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用于所述基站实现以下至少之一:基站与基站之间的对齐调整、终端与终端之间的对齐调整、基站与终端之间的对齐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时间单元;传输模块,用于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
可选地,所述时间单元的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子时隙,时隙,子帧,特定时间区间。
可选地,所述时间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和/或,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获取时间单元;
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
通过本发明,获取时间单元;在与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灵活双工/动态TDD传输模式下由于下行控制(Downlink Control,DC)和下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与下行控制与上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不同,和/或,上下行传输链路可能采用不同的numerology,和/或,不同设备占用的控制信道符号数不同,和/或,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循环前缀时长,引起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提高了通信设备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灵活双工/动态TDD传输模式下交叉链路干扰问题,提高了通信设备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相关技术中上下行参考信号不对齐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三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四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五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行占主导的传输单元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不同设备的下行控制信道对齐情况时的传输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三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四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五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六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七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例3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情况时的传输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一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三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四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五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六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七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八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时的传输示意图一;
图27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第一展示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第二展示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第三展示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一;
图31是本发明实例5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三;
图33是本发明实例5的下行控制信道与上行传输之间的GAP大于一个符号时的传输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四;
图35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五;
图36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六;
图37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七;
图38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八;
图39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九;
图40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采用不同子载波间隔且传输链路方向相反时传输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针对DL control与UL数据之间的Timing较大情况时的传输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例9的设备1与设备2之间的定时偏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2,获取时间单元;
步骤S204,在与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
通过上述步骤,获取时间单元;在与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灵活双工/动态TDD传输模式下由于下行控制(Downlink Control,DC)和下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与下行控制与上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不同,和/或,上下行传输链路可能采用不同的numerology,和/或,不同设备占用的控制信道符号数不同,和/或,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循环前缀时长,引起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提高了通信设备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上述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传输设备可以是基站(宏基站,和/或,微基站),和/或,终端,传输设备可以是同网络下的不同设备(例如,LTE设备,或,NR设备),或,不同网络,或,不同运营商下,或,同运营商下的传输设备。可选地,不同传输设备可以在地理位置上相同,或,不同,或,同步,或,不同步,但不限于此。
可选的,在与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方法还包括:在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齐;和/或,在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齐。本实施例通过动态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或之后的gap(保护间隔),和/或,之前的循环前缀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上下行传输信号/信道对齐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的对齐。
可选的,时间单元的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子时隙,时隙,子帧,特定时间区间。时间单元可以包括控制信道,数据信道,参考信号、保护间隔,循环前缀。其中,保护间隔可以设置在控制信道,数据信道,参考信号的之前或者之后,循环前缀设置在控制信道,数据信道,参考信号的之前。在一个时间单元内可以包括多个保护间隔和多个循环前缀,在出现多个保护间隔或多个循环前缀时,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保护间隔、第二保护间隔、第一循环前缀,第二循环前缀等来进行区分。
在本实施例中,时间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时间单元,子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子时间单元、第二子时间单元、第三子时间单元、第四子时间单元。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子时间单元时,第一子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循环前缀,下行控制信道,保护间隔。
可选的,保护间隔位于第一循环前缀之前,和/或,保护间隔位于下行控制信道之后。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时间单元包括第二子时间单元时,第二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参考信号,保护间隔。
可选的,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上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前;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二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的,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二子时间单元的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上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前;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三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的,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者,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二循环前缀之前。
可选的,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二子时间单元的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时间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三循环前缀之前。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时间单元包括第三子时间单元时,第三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数据单元,保护间隔。
可选的,第二循环前缀位于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之后。
可选的,第二循环前缀位于第三保护间隔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之后。
可选的,第三循环前缀位于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之后;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开始或之前。
可选的,第三循环前缀位于第三保护间隔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之后。
可选的,数据单元中的每个子单元上中至少之一采用第二循环前缀和/或第三循环前缀。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时间单元包括第四子时间单元时,第四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保护间隔,上行控制,上行参考信号。
可选的,第二循环前缀位于第四保护间隔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和/或,第六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上行控制信道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
可选的,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第三循环前缀位于第四保护间隔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和/或,第六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上行控制信道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
可选的,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
可选的,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
可选的,第四子时间单元包含于第二子时间单元。具体的,第四子时间单元位于第二子时间单元的前端,或,第四子时间单元位于第二子时间单元之后,或,第四子时间单元包含第二子时间单元。
可选的,时间单元中第一子时间单元、第二子时间单元、第三子时间单元、第四子时间单元中至少之一配置各自的定时提前TA调整量。
本实施例的TA调整量用于向前提前调整量,或,向后推迟调整量。
可选的,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循环前缀、第二循环前缀、第三循环前缀,其中,第一循环前缀时长大于第二循环前缀时长;和/或,第三循环前缀时长大于第一循环前缀时长,和/或,大于第二循环前缀时长。
在本实施例中,子时间单元,循环前缀,保护间隔,参考信号,数据,控制信道,定时提前TA调整量中至少之一的时长,起点位置,结束位置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物理层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高层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其中,循环前缀和保护间隔包含在时间单元中。
可选的,第二子时间单元中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与以下至少之一相关: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目,上行控制信道是否前置,与下行控制信道间的定时关系,与参考信号前面的循环前缀时长,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量。
可选的,在与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还包括:
在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齐;和/或,
在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齐;和/或,
调整时间单元的TA调整量,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对齐;和/或,
调整时间单元内第一子时间单元,和/或,第二子时间单元,和/或,第三子时间单元,和/或,第四子时间单元的TA调整量,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对齐,或,以使不同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时间单元中对齐。
可选的,在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之前,还包括:传输设备基于测量获取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其中,传输设备为基站和/或终端。
可选的,用于测量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的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信号,参考信息接收功率RSRP测量信号,调制参考信号DMRS测量信号。
可选的,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数据,获取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终端接收PDSCH数据发送之前的前导,基于前导测量得到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终端接收基站指示的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终端在基站配置或预留的指定资源上执行以下操作:定时同步跟踪;和/或,测量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
可选的,终端将以下至少之一通知给基站: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用于基站实现以下至少之一:基站与基站之间的对齐调整、终端与终端之间的对齐调整、基站与终端之间的对齐调整。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30,用于获取时间单元;
传输模块32,用于在与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和/或,在所述时间单元上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
可选的,时间单元的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子时隙,时隙,子帧,特定时间区间。时间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时间单元。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和/或,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之前,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方法,可用于解决相邻小区/设备之间不同步/传输不对齐问题。包括不同小区/设备之间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之间的不同步/传输不对齐。
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传输设备可以是基站(宏基站,和/或,微基站),和/或,终端。传输设备可以是同网络下的不同设备(例如,LTE设备,或,NR设备),或,不同网络,或,不同运营商下,或,同运营商下的传输设备。可选地,不同传输设备可以在地理位置上相同,或,不同,或,同步,或,不同步。
所述传输设备工作的频谱可以是以下至少之一:成对频谱,不成对频谱,授权频谱,非授权频谱,共享频谱。
时间单元Numerology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e,SCS),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数目,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长度,频域资源粒度,频域资源数目,保护间隔长度。
所述参考信号包括:下行参考信号,和,上行参考信号。例如,基于小区专有参考信号(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或,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terferenceMeasurement,CSI-IM),零功率解调参考信道(Zero Power 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ZP-DMRS),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Zero Power 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ZP-CSI-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零功率探测参考信号(Zero Power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ZP-SRS),零功率或非零功率新定义参考/测量信号。
所述物理层下行控制信息(Down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DCI format 0、0A、0B、1、1A、1B、1C、1D、2、2A、2B、2C、2D、3、3A、4、4A、4B。
在LTE中,传输的基本单元是子帧。在NR中,传输的基本单元可以是时隙,和/或,子帧。其中,一个子帧可有N个时隙构成,一个时隙可以由M个OFDM符号构成。N和M均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
所述每个时隙包含的OFDM符号数目可由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物理层DCI信令指示,高层RRC信令配置,根据子载波间隔与符号数目的对应关系确定,上述组合。
所述子载波间隔与一个时隙中符号数目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定义,或,物理层DCI信令通知,或,高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配置。例如,子载波间隔为15kHz对应一个时隙中有6,或,7,或,8个符号,60kHz对应的一个时隙中有6或7个符号。
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实例,用于结合具体的场景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实例1
本实例给出在一个时间单元内,配置参考信号的时域位置。
参考信号的位置,可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方式,高层RRC信令配置,物理层DCI信令配置。可选地,参考信号可以遵循前置,和/或,中置,和/或,后置的原则。所述前置是指位于数据传输的开始的一个或多个符号。所述中置是指位于数据传输的中间某一个或多个符号。所述后置是指位于数据传输的结束的一个或多个符号。
从处理时延要求,和/或,动态TDD/灵活双工中链路干扰角度考虑,参考信号设计应遵守前置原则。具体如下:
在下行传输单元结构中,参考信号遵循前置的设计,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一示意图,如图4所示(注:这里仅示意参考信号的位置,并未具体示意一个传输单元中包含多少个符号时参考信号的位置):
图4中所述的时间单元,也可以称为传输单元。其所述时间单元,或,传输单元可以是以时隙为基本单元,或者,也可以子帧为基本单元。
基于图4,对于非授权频谱,设备在传输之前,需要执行空闲信道评估(ClearChannel Assessment,CCA)检测,基于此需求,在图4的时间单元内引入一个GAP,其时间单元的传输结构,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GAP位于时间单元末尾,用于下个时间单元传输之前执行信道感知,和/或,干扰测量,和/或,上下行转换时间等。可选地,在图4的时间单元内引入一个GAP,其时间单元的传输结构,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三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GAP位于时间单元的开始,用于下个时间单元传输之前执行信道感知,和/或,干扰测量,和/或,上下行转换时间等。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到,参考信号位于下行控制之后,其时域位置与下行控制占用的符号数目,和/或,下行控制占用的符号位置有关。例如,下行控制占用一个OFDM符号,参考信号从第二符号开始占用。具体参考信号占用几个符号,以及,占用符号内的时间长度可以是通过预定义方式,或,时间单元结构确定,或,物理层DCI信令指示,或,高层RRC信令指示,或,控制占用的符号数,或,控制占用的符号结束位置等确定。具体地,针对图4传输结构为例,参考信号的可能位置:如图7-a,图7-a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四示意图。下行控制占用一个符号时,参考信号RS占用第二个符号,一个时隙中剩余的符号用于进行数据传输。可选地,时隙中最后一个符号,或,最后一个符号中的部分时长用于GAP,而不进行数据传输。如图7-b,图7-b为本发明提供的下行传输单元结构第五示意图。
下行控制占用一个符号时,参考信号占用第三个符号,从第四个符号开始至时隙结束用于发送数据。可选地,时隙最后一个符号,或,最后一个符号中的部分时长用于GAP,而不进行数据传输。可选地,在第二个符号可以用于预留为GAP,或,用于发送数据,或,用于干扰测量的感知信号传输和/或检测,或,用于不同设备之间信息交互/协调,或,用于反馈信息发送,或,用于发送控制信令,或,波束扫描。
进一步地,控制信道占用两个符号时,类似于图7-a和7-b所示,参考信号可用位于第三个符号,或,第四个符号等等。可选地,对于图7-b,可进一步根据GAP时长确定参考信号的位置。
而图6,参考信号的位置,同样是位于下行控制之后,但其时域位置,不仅与下行控制占用符号数目,和/或,下行控制的位置有关,2和GAP的位置,以及占用的时间长度(或,符号长度/数目)有关。例如,GAP占用第一个符号时,下行控制占用第二个符号时,参考信号RS可用占用第三个符号。
可选地,参考信号可用占用下行控制信道之后的一个,或,不小于1的连续的符号资源。
本实例此处暂时不描述下行占主导的传输结构,其与下行传输单元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时间单元内含有上行控制单元,和/或,在下行数据和上行控制之间引入的GAP单元。
在上行传输占主导的传输结构中,参考信号遵循前置的设计,典型的传输结构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行占主导的传输单元结构的示意图.(注:这里仅示意参考信号的位置,并未具体示意一个传输单元中包含多少个符号时参考信号的位置)。
同下行传输结构类似的方法,遵循参考信号前置原则,参考信号的位置与下行控制位置,和/或,下行控制占用的符号数,和/或,GAP时长,和/或,GAP占用的符号数目,和/或,下行控制与上行数据之间的Timing定时关系值,和/或,Numerology等确定。可选地,下行控制,或,上行控制一般占用一个符号,或,两个符号。GAP时长可以通过物理层DCI信令配置,或,预定义,或,高层RRC配置确定。参考信号可占用一个,或,两个,或,一个时间窗内中一个或多个符号等。时间单元中包含不小于1个符号,例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或,9,或,10,或,11,或,12,或,13,或,14,或,15,或,16,或,17,或,18个符号。
可选地,图8中的上行控制之前可以引入一个GAP,用于仅发送控制信息的设备执行感知操作。或,将上行控制放置在图8中时间单元传输结构中的GAP之后。可选地,上行控制可放置在参考信号之前,或,之后,或,包含。(考虑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传输对齐)
从考虑处理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动态TDD/灵活双工中链路干扰测量,参考信号除了可以遵守前置原则外,还可以遵循中置,或,后置。其中,在这种设计原则下,其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干扰测量获取统计意义上的干扰测量信息,基于统计的干扰测量情况,调整后续的传输或调度策略。
实例2
本实例给出一种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同步的方法。假定设备采用相同的numerology(例如,采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由于下行控制与上行,或,下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不同,从而使得不同设备在同一个时间单元内按照相反的链路方向进行传输时出现交叉链路干扰(或,跨链路干扰,Cross-link interference,CLI)。
进一步,考虑到处理时延要求,和/或,考虑到灵活双工/动态TDD下的交叉链路干扰,优选地,设计前置的参考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DMRS。好处在于,可以提前进行信道估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解码成功率,和/或,给解码数据充分的时间,和/或,测量干扰状况,和/或,交叉链路干扰程度,和/或,传输链路方向等。
综上所述,由于上行和下行传输定时不同,再结合参考信号前置设计原则,会出现参考信号干扰,和/或,数据信道干扰问题。这里参考信号干扰是指在发送参考信号的资源上受到相邻设备发送数据产生的交叉链路干扰,数据信道干扰是指在同一个资源上不同设备的传输方向不同产生的交叉链路干扰。其中,参考信号收到干扰,则一定程度上使得信道的估计准确程度大大降低。
具体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的方法,可结合不同情况来分析解决。假定基站1,和基站2相邻,基站1服务下属终端1,基站2服务下属终端2,终端1和终端2相邻。基站1与终端1之间进行下行传输,基站2与终端2之间进行上行传输。
本实例针对的是不同设备的下行控制信道对齐情况,基于此,参考信号符号上的干扰,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不同设备的下行控制信道对齐情况时的传输示意图。对于基站1的下行传输而言,下行控制与下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值不小于0。优选地,DC与上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为1。这里,定时关系值的基本单位为可以是符号,或,时隙,或,子帧,或,小时隙等。结合下行参考信号前置原则,下行参考信号配置在第二符号上发送,剩余的符号发送下行数据。此时,剩余符号中最后一个符号可以用于放置上行控制信道,和/或,倒数第二符号的全部或部分用于GAP。
对于基站2的上行接收而言,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GAP。可选地,上行传输开始位置除了从子帧边界,和时隙边界之外,还可以考虑从符号边界,或,符号内某一时刻为边界。结合上行参考信号前置的原则:
对于DC与上行传输之间的gap长度不足一个符号长度情况,上行开始传输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上行开始从符号内某一时刻开始传输。
考虑到标准化影响程度,可在GAP所在符号中剩余的资源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或,感知/探测信号等,从完整的符号边界开始,进行传输数据的传输。图10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一示意图,如图10所示,控制信道占用第一个符号,下行参考信号占用第二符号,而上行由于在下行控制之后引入一个GAP,且gap时长不足一个符号时长,则可在第二个符号中除了GAP之外的剩余时长上发送上行参考信号。不同设备的上下行传输从第三个符号开始。
此时,如果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不超过CP时长,则上下行参考信号不会受到干扰。如图10所示。
可选地,为了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对称设计,可设计上/下行参考信号在同一个时域资源上发送,频域上可通过频分复用FDM,和/或,正交覆盖码OCC实现正交。其中,上/下行参考信号可以采用ZC序列,或,M序列等。
可选地,为了实现上述对称设计,可采用以下至少之一方式:
方式一:下行传输结构中采用引入GAP设计。例如,GAP位于下行控制与下行传输/下行参考信号之间。图11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方式二:修改下行控制DC与下行传输之间的Timing定时关系。优选地,为了规避参考信号符号上干扰,和/或,参考信号前置情况时,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可采用相同定时关系。
方式三:下行控制与下行传输之间引入一个offset值。一方面为了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不同设备之间定时差值超出CP范围,造成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信道,和/或,控制信道干扰。
方式四:引入一个额外CP。图12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三示意图,如图12所示。即动态调整一个符号内,上/下行参考信号与CP的长度。从而使得一定程度上规避,或,降低了参考信号干扰,和/或,数据信道干扰。其中,额外CP的长度可与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或,(前置)上行特定信号(例如,DMRS,SRS等)之间的gap有关,例如,相同。
可选地,额外的CP长度,或,下行控制与下行传输之间引入一个offset值,或,下行控制DC与下行传输之间的Timing定时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预定义,高层RRC信令配置,物理层DCI信令,隐含方式确定。所述隐含方式包括:通过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或,(前置)上行特定信号(例如,DMRS,SRS等)之间的gap隐含获知。
其中,上行/下行参考信号的位置,或,额外的CP长度,或,下行控制与下行传输之间引入一个offset值,或,下行控制DC与下行传输之间的Timing定时关系可以Cellspecific,或,share/common specific,或,UE specific。优选的是前两者。
方式五:对于下行传输结构,在下行控制之后,下行开始传输之前,发送特定的稀疏信号。
优选地,稀疏信号的时域长度与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或,(前置)上行特定信号(例如,DMRS,SRS等)之间的gap有关,例如,相同。稀疏信号的频域上可仅在特定的REs发送信号。稀疏信号在频域上的图样可考虑以下之一:频域图样可以是数据资源,或,数据资源中的部分资源,或,参考信号资源,或,参考信号资源中的部分资源,或,特定的资源。例如,数据资源为RB#0,RB#2,RB#4,稀疏信号频域图样可以是数据资源位置,或,数据资源位置中的部分资源,如RB#0,RB#4,或,传输带宽上的特定RB/RE/RBG/子带。其中,图样可以占用RB上所有RE,或,特定RE,如,由起始RE,偏移量,间隔,连续RE长度中至少之一确定。
稀疏信号在频域上的图样,或,获取频域图样的参数(例如,起始RE,和/或,偏移量,和/或,间隔,和/或,连续RE长度),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高层RRC信令配置,物理层DCI信令。
对于方式五而言,好处在于,仅下行传输结构会引入稀疏信号,便于上行设备在上行GAP位置执行感知,或,干扰测量。弊端在于,如果不同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则可能出现参考信号干扰,或,控制信道干扰等。
方式六:对于下行传输结构,在下行控制之后,下行开始传输之前的时域,发送数据。优选地,空置数据资源上特定的REs。空置的REs用于探测设备进行链路方向识别,或,干扰强度水平评估。
空置的特定REs或图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预定义,高层RRC信令配置,物理层DCI信令。
第二:上行开始从符号边界开始传输。此时,由于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引入了一个GAP,再结合上行传输开始遵循符号边界开始原则,和/或,参考信号前置设计原则,上行参考信号在第三个符号上传输。此时,出现上行参考信号不对齐,而出现参考信号符号上收到相邻设备的发送数据的干扰。图13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四示意图,如图13所示。
为了规避参考信号干扰,可采用以下至少之一方案:
方案一:对于下行传输结构,引入DL gap。DL gap位于下行控制与下行数据/下行参考信号之间。
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频谱效率降低。好处在于,降低了符号间干扰。
方案二:引入额外CP。即在一个时间区间内,灵活配置CP和参考信号的时长。图14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五示意图,如图14所示。额外的CP是为了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在时域上对齐,或,规避参考信号干扰。额外CP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高层RRC信令配置,物理层DCI信令,或,根据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间隔,和/或,其他符号上的CP长度有关。优选地,额外CP长度等于GAP(如,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间隔)与CP(如,符号前段的CP,例如,常规CP,扩展CP,NR中规定的各种CP长度)之和。
方式三:修改下行控制DC与下行传输之间的Timing定时关系。优选地,为了规避参考信号符号上干扰,和/或,参考信号前置情况时,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可采用相同定时关系。
方式四:在下行传输结构中引入一个offset。其中,offset是针对于下行控制与下行传输之间的偏移offset值。offset可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高层RRC信令配置,物理层DCI信令,或,根据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间隔。
方式五:在下行控制至上下行传输开始之间的时间区域内,引入动态的GAP,和/或,CP,和/或,参考信号,和/或,感知/测量信号的任意组合。
图15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六示意图,如图15所示为在一个时间区间内,由GAP和CP3和DL/UL RS组成。其中,GAP长度可以根据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间隔,或,预定义,或,物理层DCI信令,或,高层RRC信令确定。GAP的引入不仅可以规避或降低符号间干扰,或,不同设备间的参考信号干扰。而CP3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或规避不同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造成的交叉链路干扰。
图16是本发明实例2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七示意图,如图16所示为在一个时间区间内,由GAP,感知信号,CP3和DL/UL RS组成。其中,与上述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感知/测量信号单元,用于传输设备在所述单元中发送感知/测量信号用于周围其他设备进行干扰/测量,对于测量设备,可以在所述资源上进行干扰测量。此外,还可以降低资源浪费情况。感知/测量信号,和/或,DL/UL RS之间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或,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可选地,时间区间内的感知/测量信号,和/或,DL/UL RS与数据之间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或,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可选地,可在DL/UL RS之后引入一个GAP,或,CP,或,GT。
对于DC与上行传输之间的gap长度不小于一个符号长度情况,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的方法,可采用与上述第二种情况(即上行开始从符号边界开始传输)相同的方法。
实例3
本实例给出不同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情况下,引起参考信号不对齐/干扰的解决方法。
对于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时,图17为本发明实例3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情况时的传输示意图,如图17所示,则会出现参考信号与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以及,参考信号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干扰。图17示意的仅是下行控制与上行参考信号之间间隔GAP不足于一个符号时长。本实例中提供的方式也是应用于UL gap不小于一个符号时长情况等。
如图17所示,设备2进行上行传输,且设备2与设备1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1长度,这里,设备2相对于设备1延迟一个时间间隔。如果前一传输单元上传输数据,或,上行控制信道,则会出现下行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或,下行控制信道与上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因此,可在传输结构的末尾引入一个GAP。用于规避或减低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信道与控制信道干扰问题。或者,在传输结构的末尾发送稀疏的信号,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对下行控制信道的干扰。或者,在传输结构的末尾发送上行控制,其中,上行控制与下行控制在频域上采用正交设计,从而规避上/下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图18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一示意图,如图18所示可降低数据/上行控制与下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图19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如图19所示,由于设备2与设备1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1长度,导致设备2的下行控制与设备1的参考信号,或,数据信道之间干扰。在设备1的参考信号符号上引入特定CP,如图19所示,或,特定GAP,图20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三示意图,如图20所示,其中,GAP之后的CP长度可以与数据的CP长度相同,或,不同,即动态调整。也可以说,在参考信号符号上,可动态调整GAP,CP和参考信号的时域占用比。
如图17所示,由于设备2与设备1之间的定时偏差超出CP1长度,导致设备2的参考信号与设备1的数据见的干扰。为了规避设备1和设备2之间的参考信号与数据之间的干扰,可以引入特定的CP,例如,CP4,图21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四示意图,如图21,或,引入一个GAP,图22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五示意图,如图22。
对于图22,数据符号前导的GAP和CP的长度可以动态调整,以规避数据信道与参考信号之间的干扰。
另一种情况:上行传输设备相对于下行传输设备的定时偏差,其定时偏差超出CP的长度,出现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图23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六示意图,如图23示意的交叉链路,包括:上/下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和,参考信号与数据之间的干扰。
为了降低规避,或,降低如图23示意的,由于不同设备之间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情况下,造成的上/下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和,参考信号与数据之间的干扰问题,可以考虑如下方法:
方法一:在上行控制信道之后,引入一个GAP。所述GAP的好处,不仅可以为上下行转换,和/或,调度信息,和/或,干扰测量,和/或,信息交互提供充分的时间,还可以规避上行控制信道与下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冲突。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后的GAP时长,可以是不足一个符号长度,或,可用是不小于一个符号时长。为了降低资源的浪费,可选地,所述GAP时长不大于一个符号长度。所述GAP起点,和/或,时长可以通过物理层DCI信令配置,或,高层RRC信令配置,或,预定义配置,或,根据定时偏差量来动态调整。
可选地,上行控制信道可位于GAP之前。可以与GAP在同一个符号内,或者,位于GAP的前一个,或,N个符号。
方法二:调整上行控制信道UC的位置。例如,UC可以位于数据传输的前端。可选地,原本最后一个符号上UC的位置上,可以发送数据,和/或,GAP。优选地,末尾符号上中的末端资源上发送GAP。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上行控制信道与其他设备的下行控制信道干扰。可选地,所述GAP可以占原本UC时频,和/或,频域上的全部,或,部分资源。图24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七示意图,如图24所示。
对于这种方法,对于下行传输结构而言,下行控制之后,数据传输之前。优选地,UC之前可以引入GAP,用于上下行转换,或,可提前/及时的反馈信息。同样地,对于上行传输结构而言,UC可以位于下行控制之后,UL GAP之后。这样依赖,无论是上行传输的设备,还是,下行传输结构的设备,可通过调整GAP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对齐。
可选地,前置的UC,可以与前置的参考信号在时间区间内,时分复用。例如,前置UC与前置的参考信号在一个符号内通过TDM复用时,可配置前置UC与前置的参考信号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后面数据子载波间隔不同,优选地,子载波间隔变大。图25是本发明实例3的传输单元结构第八示意图,如图25所示。
由图25所示,设备1发送参考信号的位置上受到设备2发送数据的干扰,可选地,可调整设备2发送数据符号内的CP长度,或,在数据符号的开始引入一个GAP,或,可调整数据符号上的子载波间隔,在前端发送参考信号,或,数据从符号内的一个特定位置开始,或,数据从大于原子载波间隔的特定符号边界开始传输。
实例4
上述实例中,已介绍了不同设备之间的参考信号间干扰,和,部分数据信道干扰问题和解决方案。本实例中,重点描述,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时,数据信道之间定时不对齐/不同步操作的干扰问题解决方法。图26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时的传输示意图一,如图26所示。为了降低/规避由于不同设备之间相对定时偏差超出CP长度情况,造成的干扰问题,对于设备1而言,可按照如下方式至少之一处理:
方式一:空置数据符号中末尾的符号时域资源。所述数据资源上,空置的时域资源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之一途径获取:预定义,物理层DCI信令配置,高层RRC信令通知。可选地,所述资源可以是预先空置的,或,一经配置立即生效,或,可通过预配置的,结合,触发信令生效。
方式二:调整数据之后的GAP的长度。如图26所示,可配置较大的GAP以规避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之间的干扰。
方式三:修改上行控制信道位置,原本上行控制信道的位置可发送数据,和/或,GAP。其中,数据和GAP在一个符号内的占用比例可动态调整。
方式四:在实际数据发送之前,引入一个GAP资源。用于规避与其他设备的发送信息发送冲突或干扰。
方式五:调整数据符号之前的CP长度。可选地,将上一符号中末端的部分资源用于下个符号中的CP,所述部分资源与数据符号之前的CP组合成新的CP长度。
综上所述,所述方法中至少之一展示的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第一展示示意图,图28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第二展示示意图,图29为本发明实例4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第三展示示意图,如图27、28和29所示。
对于设备2而言,可按照如下方式至少之一处理:
方法一:调整CP长度。即调整符号内CP和数据的占用时间比。这里是指将CP2的长度变大。从而降低对相邻设备1发送信息的干扰。和/或,调整符号内CP与上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占用时间比。
方法二:实际数据开始传输之前,引入一个GAP。目的是现实规避/降低相邻设备之间干扰。
方式三:可在上行控制之前引入一个GAP。
方式四:修改上行控制信道位置,原本上行控制信道的位置可发送数据,和/或,GAP。其中,数据和GAP在一个符号内的占用比例可动态调整。
综上所述,即数据区域两端各引入一个GAP,所述GAP的起点,GAP结束位置,数据的起始位置,数据的结束位置可以是固定的,或,动态改变的。所述GAP,数据的起始位置和/或结束位置可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物理层DCI信令配置,高层RRC信令配置。所述引入GAP的目的在于,用于调整由于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大的情况造成的干扰问题。
实例5
本实例给出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出现的参考信号干扰,和/或,数据信道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实例仅以不同的两个设备(例如,两个设备相邻,一个设备进行下行传输/接收,另一个设备进行上行接收/传输)中之一占用的的控制信道符号数目大于,和/或,小于另一个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目为例,说明参考信号干扰,和/或,数据信道干扰解决方法。但此方案不局限于上述情况,还可以用于其他同类干扰问题。
第一类:对于不同设备之间定时偏差不超过CP时长情况。
情况1:对于设备1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大于设备2情况,存在的干扰问题,图30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一,如图30所示,设备1进行下行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两个符号,而设备2进行上行接收,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一个符号。
由于上行和下行传输定时不同,对于下行传输中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大于上行传输中下行控制信道的符号数时,例如,上/下行传输设备占用的符号数差值为1个符号时,此时,如果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间隔GAP长度不足一个符号,对于在剩余符号上传输前置参考信号情况,则会出现参考信号与另一个设备的下行控制信道干扰的情况。可选地,在下行控制信道之后GAP符号上剩余的资源上可以发送上行控制。其中,DC与UC控制信道在对齐的时域资源上可以通过FDM,或,CDM,或,beam方式复用,从而降低对彼此之间的干扰。另一种情况,对于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间隔GAP长度恰好一个符号,即一个设备的下行控制DC与GAP组合区域与另一个设备的下行控制信道区域对齐,此时,前置的上/下行参考信号位于数据传输开始,则不会出现参考信号干扰问题。传输设备通过参考信号,可以获取/识别出链路传输方向,从而在出现交叉链路干扰情况下,调整传输策略,例如,根据优先级高低决策谁传输,或,调整传输功率,或,调度干扰小的传输设备在所述资源上传输等等。可选地,如果参考信号具有测量功能,则接收到所述参考信号的设备,执行干扰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在最近的反馈资源上通知给对方设备。所述反馈资源,如,上行控制信道UC资源,或,下行控制信道DC资源,或,特定资源上。所述反馈资源可以通过预定义,或,物理层DCI信令,或,高层RRC信令通知给设备。
可选地,为了规避参考信号干扰,可在上行传输结构中,GAP之后引入一个动态CP。其中,图30中,CP2,GAP,长CP(例如,CP3),和/或,参考符号的起始位置,和/或,结束位置,和/或,长度可通过预定义方式,物理层DCI信令,高层RRC信令中至少之一获取。
情况2:对于设备1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小于设备2情况,存在的干扰问题,图31是本发明实例5的传输单元结构第二示意图,如图31所示,设备1进行下行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一个符号,而设备2进行上行,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两个符号。
对于图31所示情况,对于设备2,优选地,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GAP时长,尽可能小,为了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和/或,降低下行传输结构时资源浪费。可选地,参考信号可配置在和GAP在同一个符号,通过TDM方式复用。次优地,参考信号还可以配置GAP之后的第一个完整符号上。
对于设备1而言,在下行控制之后,引入一个GAP,目的是降低对相邻设备控制信道的干扰。或,引入长CP。可选地,将参考信号配置在GAP之后的特定资源。所述特定资源可以是GAP之后第一个符号。次优地,为了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的对称性设计,根据上行传输结构,下行参考信号位置可以根据上行传输结构中的GAP,和/或,上行参考信号位置确定。
为了降低引入GAP的开销,优选地,设备1可在相邻设备对齐的控制信道资源上发送控制信道。所述控制信道可用于后续调度信令的发送,和/或,触发信令,和/或,干扰测量信令等等。
第二类:对于不同设备之间定时偏差超过CP时长情况。
情况1:对于设备1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大于设备2情况,存在的干扰问题,图32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三,如图32所示,设备1进行下行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两个符号,而设备2进行上行接收,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一个符号。
对于设备1相对于设备2定时提前,且设备1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大于设备2,此时,如果设备2的参考信号位于GAP之后,且与GAP在同一个符号,则会出现下行控制与参考信号之间的干扰,和/或,数据与参考信号间干扰。
反之,如果设备的参考信号位于GAP之后,且GAP恰好为一个符号时,设备2的参考信号位于GAP之后的第一个符号上,此时,会出现参考信号与数据间的干扰。此时,定时提前的设备2,可在数据符号上引入一个CP,和/或,引入一个GAP。即通过调整CP和/或,GAP,和/或,数据之间的占用时长配比,来降低数据与参考信号之间的干扰。
然而,对于下行控制信道与上行传输之间的GAP大于一个符号时,图33是本发明实例5的下行控制信道与上行传输之间的GAP大于一个符号时的传输示意图,如图33所示,为了实现上下行参考信号对齐/对称设计,和/或,规避或降低参考信号干扰,则可在定时提前的设备1的下行控制之后,和/或,参考信号之前,引入一个GAP,和/或,长CP,图34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四,如图34所示。
对于设备2相对于设备1定时提前,且设备1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大于设备2,存在的干扰,图35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五,如图35所示。
对于设备2,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间隔GAP不足一个符号长度时,上行参考信号配置在GAP所述符号内的剩余资源上,此时,会出现参考信号与下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和/或,数据信道与下行参考信号之间的干扰。基于此,下行控制与上行参考信号之间的GAP时长不小于一个符号,和/或,参考信号,和/或,数据之前引入长CP。图36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六,如图36所示。
对于设备2,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的间隔GAP时长恰为一个符号时,存在设备2的参考信号收到设备1的下行控制信道干扰,和/或,设备2的数据传输收到设备1的参考信号的干扰。设备1受设备2干扰同理。为了规避上述干扰,调整下行控制与参考信号之间的GAP时长,和/或,在数据符号之前引入GAP。此时,数据,和/或,参考信号前的CP长度为变,图37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七,如图37所示。可选地,在下行控制与上行参考信号之间配置可变的GAP,和/或,CP长度(所述CP是参考信号之前的)。参考信号与数据之间的GAP,和/或,CP长度(所述CP示数据之前的)可变。
情况2:对于设备1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小于设备2情况,存在的干扰问题,图38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八,如图38所示,设备1进行下行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一个符号,而设备2进行上行,下行控制信道占用两个符号。由图38所示,设备1的下行参考信号会受到设备2的下行控制信道干扰,和/或,设备1的数据会受到设备2的参考信号干扰,(无论下行控制与上行传输之间GAP多大,和/或,参考信号位置,都会出现设备1的数据受到设备2的参考信号干扰问题)。相反地,设备2的控制信道的符号上会受到设备1的参考信号,和/或,数据的干扰,设备2的参考信号会受到设备1的数据的干扰。基于此,设备1可以调整参考信号之前的CP2长度,和/或,在参考信号之前引入一个GAP。可选地,设备1的参考信号之后,数据之前,可引入GAP,和/或,调整CP长度。图39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的控制信道占用符号数不同时传输示意图九,如图39所示
实例6
本实例给出不同设备采用不同numerology出现的参考信号干扰,和/或,数据信道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不同设备之间采用不同子载波间隔,且传输链路方向相反,导致参信号与数据之间的干扰,图40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不同设备之间采用不同子载波间隔且传输链路方向相反时传输示意图,如图40所示。
为了降低干扰,可采用以下至少之一的方案解决:
方案一:与较小子载波间隔上发送DMRS的对齐的所有符号上发送DMRS。
方案二:对于较大子载波间隔,引入长gap。
方案三:动态调整较小子载波间隔的DMRS符号上的CP与DMRS时域传输结构。
方案四:放大原子载波间隔小的设备的DMRS频域的子载波间隔。
而针对DL control与UL数据之间的Timing较大情况,图41为本发明实例5提供的针对DL control与UL数据之间的Timing较大情况时的传输示意图,如图41所示。
针对这种情况,上述DL传输结构中引入DL gap,或者,修改DL DMRS的子载波间隔,引入长CP等方法都可以用。
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方法和装置,用于解决灵活双工/动态TDD传输模式下由于下行控制和下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与,下行控制与上行数据之间的定时关系不同,和/或,上下行传输链路可能采用不同的numerology,和/或,不同设备占用的控制信道符号数不同,和/或,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超出循环前缀时长,引起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
实例7
本实例给出针对一个设备存在多个调整量(如,不同信道/信号具有不同的调整量)的例子。
对于设备1的下行传输与设备2的上行传输之间的同步/对齐情况,其中:
设备2为了与设备1的下行传输同步/对齐,设备1的下行传输结构保持不变,设备2可以调整控制信道的定时量,和/或,RS定时量,和/或,PUSCH传输的定时量,和/或,SRS的定时量。其中,为了保证与相邻小区中下行传输对齐,本小区的设备2可通过调整以下至少之一的定时量:用于调整RS的调整量,用于调整的PUSCH传输的调整量,用于调整SRS的调整量。所述不同目的和/或属性的调整量对于同一个设备而言是不同的,或者,可以相同。换言之,不同的信道/信号针对同一个设备而言具有不同的调整量。然而,对于本小区而言,不同UE之间可能因为SRS传输的定时关系被调整,从而使得无法在同一个符号上复用传输,或,对齐。此时,所述SRS的调整量是针对与本小区中的其他UE保持对齐,其中,不同UE对于SRS传输有不同的调整量,使得能够保证符号对齐,和/或,使得接收侧看到不同UE发送的SRS是彼此对齐的。
可选地,上行MU-MIMO的两个UE之间首先要保证定时同步关系(例如通过引入调整量来保证做MU-MIMO的UE之间是定时同步/对齐的),才能考虑与其他UE之间的定时同步。
另一种情况:设备1为了与设备2的上行传输同步/对齐,设备2的上行传输结构保持不变,设备1可以调整控制信道的定时量,和/或,下行RS的定时量,和/或,PDSCH传输的定时量。其中,有些信道和/或信号的位置是不能调整的,例如,控制信道,或,MBSFN,或,PSS/SSS,或,CSI-RS,或,CRS,或,PBCH等所在的时域资源位置(例如,符号,或,子帧)是不能调整的。如果要调整,可以在这些信道/信号之前引入一个调整量,用于保证或规避交叉链路的干扰。此时,所述这些信道/信号可以调整发送位置,和/或,上行设备在对应所述信号/信道位置上空置资源不进行发送,或,降低发送功率。然而,对于同基站,或,同运营商,或,同系统中不同小区之间,为了保证同向链路之间的干扰,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和/或,RS,和/或,PDSCH,和/或,PSS/SSS,和/或,CSI-RS,和/或,CRS,和/或,PBCH的调整量是针对同系统,或,同基站,和/或,同运营商下不同小区之间对齐而引入的。而针对不同系统,或,不同基站,和,不同运营商下的小区是不同的。
其中,所述调整量可以体现在引入一个动态GAP时长,和/或,动态CP时长等方式。
实例八
本实例给出多个TA(Timing Advance,定时提前量)的例子。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设备在一个时间单元内,可以针对信道,和/或,信号,配置不同的TA量。引入多个TA量的目的在于调整该设备与其他设备中信号,和/或,信号的定时对齐/同步。从而实现降低或弱化交叉链路干扰。其中,所述信道,和/或,信号可以是现有LTE,和/或,NR(new radio)系统中所述的任何信道,和/或,信号中至少之一。所述信号,和/或,信道可以是上行,和/或,下行。
下面将具体举例说明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对于一个时间单元内,传输的信道,和/或,信号为下行控制信道,和数据情况。下面例子均以控制信道占用两个OFDM符号为例说明,控制信道占用其他符号数目方式相同。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假定设备1与设备2之间存在定时偏差,且设备1提前与设备2一个timing offset(定时偏差),图42是本发明实例9的设备1与设备2之间的定时偏差的示意图,如图42所示。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对齐,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中至少之一:
方式一:设备2向前调整一个TA量,或者,设备1向后调整一个TA量。这样可以使得设备2与设备1的传输实现定时对齐。对于方式一而言,所述TA是针对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调整量。优选地,调整的TA量可以不大于设备1与设备2之间的定时偏差量,因为是循环前缀CP也可以实现定时同步功能,以防止干扰。
方式二:设备2的控制信道向前调整一个TA量,和/或,数据信道向前调整一个TA量。其中,所述针对设备2中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调整TA量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是相同的。
进一步地,假定控制信道不做TA调整,仅调整数据信道的TA量,从而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区域部分干扰削弱或减少。由于数据信道部分向前提前一个TA量,从而出现数据信道部分与控制信道部分出现重叠现象。此时,数据信道部分可以从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二符号开始,和/或,第一个符号中的特定位置开始映射,而控制信道之后,且,数据符号开始之间的符号,或资源上进行空置,或,不进行数据传输,或,静默。或者,
假定控制信道调整TA量,数据信道不做TA调整。此时,调整TA值后的控制信道可能会与上一时间单元中的数据或控制重叠,或,与本时间单元的数据,或,信号,或,控制重叠现象。此时,一个时间单元中末尾一个符号,或,部分符号上的资源被空置,或,引入一个gap,或者,本单元中数据映射位置从控制信道之后的第一个符号中的特定位置,或,第二符号开始映射,或,在数据部分的第一个符号上引入一个长CP。其中,控制信道与数据开始传输之间的资源被空置,或,不映射数据,或,不传输数据,或,引入一个gap。或者,
假定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都做TA调整,此时,控制信道调整的TA量,和数据信道调整的TA量可以是两个不同的TA量。例如,设备2的控制信道向前调整一个TA值,数据信道部分也向前调整一个TA值。调整后的数据信道部分,和/或,控制信道部分出现部分重叠,或者,调整后的数据信道部分,和/或,控制信道与前一个时间单元的数据信道,或,信号,或,控制信道出现部分重叠。此时,可以截短控制信道占用的时域长度,或者,在控制信道占用的时域位置末尾的一个符号,或,部分符号上不映射,或,空置,或,不发送,或者,数据信道部分的开始一个符号,或,一个符号的部分资源,或,一个特定时间内部映射数据,或,不发送。也就是,数据部分,从一个符号,或,一个符号的部分资源,或,一个特定时间位置开始映射数据。同理,对于控制信道部分与前一个时间单元中末尾信道,或,信号出现重叠情况,可以空置,或,打掉,或,不映射,前一个时间单元中末尾的特定时间资源,或,一个符号,或,一个符号内的末尾资源。
方式三:设备1的控制信道向后调整一个TA量,和/或,数据信道向后调整一个TA量。其中,所述针对设备1中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调整TA量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是相同的。
进一步地,假定控制信道不做TA调整,仅调整数据信道的TA量,从而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区域部分干扰削弱或减少。此时,数据信道部分可以从一个特定时间位置开始进行数据映射。控制信道部分与数据信道开始传输之间的资源上可以空置,或,gap。或者,数据信道部分第一个循环前缀可以采用一个长CP,和/或,控制信道与数据之间引入一个gap。进一步地,由于数据信道部分向后最后一个TA量,从而出现数据信道部分与下一个时间单元的控制信道部分出现重叠现象。此时,数据信道部分的末尾资源可以不进行数据映射,或,打掉数据,或,空置,或,引入一个gap,或者,控制信道部分开始的循环前缀为一个长CP。其中,特定时间长度可以是一个符号,或,两个符号,或者,部分符号,或者,通过信令(预定义,或,高层RRC信令,或,物理层DCI信令)通知的特定时间时长。
假定控制信道调整TA量,数据信道不做TA调整。此时,调整TA值后的控制信道可能会与数据或控制或参考信号或特定信号重叠现象。此时,为了实现与其他设备的定时对齐,数据信道部分可以引入一个长CP,或,数据信道从特定时间位置开始映射,和/或,在控制与数据部分之间引入一个Gap,或,打掉数据部分开始特定时间上的数据,或者,不传输。其中,特定时间长度可以是一个符号,或,两个符号,或者,部分符号,或者,通过信令(预定义,或,高层RRC信令,或,物理层DCI信令)通知的特定时间时长。
假定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都做TA调整,此时,控制信道调整的TA量,和数据信道调整的TA量可以是两个不同的TA量。例如,设备的控制信道向后调整一个TA值,数据信道部分也向后调整一个TA值。调整后的数据信道部分,和/或,控制信道部分出现重叠,或者,调整后的数据信道部分与下个时间单元的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等重叠。此时,可通过数据信道部分开始采用长CP,或,数据信道部分开始从特定时间位置开始映射,或,控制信道与数据之间引入一个Gap,或,数据信道部分开始特定时间内不进行传输。或者,空置数据信道末尾的特定时间时长上资源,或,不进行数据映射,或,不进行数据传输,或,数据信道末尾引入一个gap;和/或,控制信道之前引入一个gap,或,控制信道部分开始引入一个长CP,或,可以截短控制信道占用的时域长度,或者,在控制信道占用的时域位置前端/末尾的一个符号,或,部分符号上不映射,或,空置,或,不发送。
所述特定的位置是由gap长度,和/或,CP长度确定。
其中,gap长度,gap起点,gap结束位置,数据开始映射的位置,数据的映射结束位置,上述针对不同信号,信道的TA调整量,CP的长度,CP的位置,参考信号的位置(起点,符号数目,结束位置)中至少之一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之一获取:预定义,高层RRC信令,物理层DCI信令。
对于一个时间单元内包含上行控制信道,下行控制信道,上行数据,下行数据,上行参考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系统信号,广播信道,同步信号部分等至少之一时,出现与不同设备之间存在定时偏差而造成定时对齐问题,均可以采用上述方法:时间单元中不同部分配置各自的TA调整量方法,和/或,引入长CP,和/或,引入Gap。即通过调整不同部分的TA值,和/或,在上述部分中至少之一的前端,和/或,末端引入Gap,和/或,在上述部分中至少之一的前端采用长CP来调整与不同设备之间的信道和/或信号的定时对齐。
本实施例中的方式可以针对终端侧设备之间的定时对齐,也可以用于基站侧设备之间的定时对齐。
本发明中所提到的定时偏差是基站,和/或,终端UE通过测量获取的。其中,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测量量用于测量基站,和/或,终端之间的定时偏差的。进一步地,所述定时偏差也可以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获取:预定义,物理层DCI信令指示,高层RRC信令配置。基站,和/或,终端通过所述测量或获取的定时偏差量作为调整TA的依据,从而实现定时对齐。
事前知道与对齐的设备的TA偏差,才能告诉终端做相应的调整。如何测量与其他设备之间的TA偏差?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测量量,首先,配置给终端,目的是测量自己与相邻需要对齐的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需要将所述测量的结果,反馈给基站。基站在基于终端反馈的TA调整量,实现定时同步。或者,终端基于测量的定时偏差,实现上行定时同步,或,下行定时同步。所述测量量可以是基于现有RRM测量,或,RSRP测量,或,DMRS测量等信号。
实例9
本实施例主要给出基站侧引入多个TA时,如何实现TA调整实现定时对齐。
基站侧可能出现基站之间不对齐情况。需要同时考虑两个同步需求:对于同向链路而言,小区内UE之间同步,和,不同小区之间同步。而对于交叉链路而言,同一小区中上下行,或,不同小区之间的上下行链路之间的同步。
基站引入多个TA,一个时间单元内,不同信号或信道,或,不同信号或信道部分可以不同的发送定时。例如,控制信道是定时1,数据信道是定时2。如果需要采用前导获取定时/定时偏差,与后续数据定时或定时偏差是一样的。这样可以通过获取前导的定时,隐式的获得到后续数据的定时。
不同的定时,有不同的作用对象和/或。也就是说,某一个定时在一定时间内是有效,超出这个时间范围,采用另一个或原来的定时。例如,有多个定时,其中一个是参考定时,其他定时作为一个相对定时。
终端1和终端2是被基站1服务,终端1有接收下行物理共享信道PDSCH的需求,而终端2当前没有接收PDSCH的需求。
此时,对于终端1而言,可以直接接收基站1发送的PDSCH数据,从而,基于接收下行数据,确定当前的基站侧的定时/定时偏差。和/或,通过接收PDSCH数据之前的前导来获取或确定当前的定时/定时偏差,从而在接收后续PDSCH数据时通过获取的定时偏差来调整TA实现同步。和/或,基站给终端发送一个offset,终端1可以通过该offset来调整TA,从而接收下行数据和保持定时同步。
而对于终端2而言,因为没有接收PDSCH需求,但它可以通过PDSCH里面的信号来进行同步跟踪,此时,终端2通过跟踪PDSCH中的信号获得一个新的TA,该新TA与原来的TA是不同的。为了终端2能够实现后续接收下行数据的同步,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之一的方法:基站给终端发送一个offset。终端可以通过该offset来调整TA,从而接收下行数据和保持定时同步。和/或,终端2通过接收PDSCH数据之前的前导码来获取定时/定时偏差,或,后续TA的调整量。和/或,配置或预留资源方式。其中,某些资源上不能进行测量,和/或,定时同步,而在某些特定的资源上设备可以做定时同步跟踪,和/或,测量。例如,设备可以通过控制信道来实现定时同步,和/或,测量。
实例十
本实施例主要分析以下几个与本申请相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对于不同步的小区,即使两个gNB的发送和接收方向完全一致,也可能存在跨链路干扰问题,这是没有问题的。当一个gNB gNB1在发送DL。另外一个gNB gNB2本来应该也是发送DL,但是由于它的定时早于gNB1,UL接收提前了。因此gNB1的DL会对gNB2的UL接收造成干扰。不过,这仍取决于gNB1与gNB2之间的定时偏差。如果偏差不大的话,干扰问题不会太严重。因为gNB2的DL与UL之间存在一个GAP(大于等于TA+编译码时延)来
这个问题其实在LTE TDD或eIMTA中就存在,理解不是一个新问题和主要问题,当然也可以考虑。
2、这里的定时不对齐,研究基础可以假设两个小区同步。
正如之前提案所述,不同步会带来研究的复杂性。定时不对齐主要由于跨链路传输时延以及射频切换引起的,而不应该放在不同步上。
也即研究前提应该是:
假设两个小区同步、主要部分(解调/测量信号和数据,不包括SRS)发送方向不一致、DCI/UCI发送位置及方向一致。
基于此,交叉链路干扰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定时不对齐引入的(虽然不同步或其他场景也有会导致),而是主要由于它们发送方向不一致而引入的。因此研究的主要点应该有个前提是:发送方向是不一致的--->交叉链路干扰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定时不对齐的问题,交叉干扰消除的方案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点:
数据发送方向是不一致的--->交叉链路干扰是客观存在的--->跨链路时延差导致的定时不对齐,对交叉干扰消除方案有影响。不对齐的部分消除不掉,并且会跨符号/时隙影响。
信号发送方向是不一致的--->交叉链路干扰是客观存在的--->定时不对齐,对交叉干扰消除方案(这里主要指对称设计,如时频块错开,序列正交等)有影响。不对齐的部分会对整个信号所占符号造成影响。
至于控制部分,由于DCI和UCI在主流方案中,发送方向是对齐的。不应作为主要考虑点。
即使考虑,干扰问题也不大,原因包括如下:
a、gNB侧:gNB1 DL control经过传输时延到达gNB2,gNB2的UL接收与DL control之间有个GAP(大于等于TA+编译码时延),TA是最远UE的round trip时长,也即最远UE到基站之间传输时延2倍。因此,gNB1 DL control很难对gNB2的UL接收造成CLI。当然,除非gNB1的是作为宏区存在,到gNB2的距离较远,传输时延大于了gNB2的UE TA+编译码时延
b、UE侧:UE2(对应gNB2)的UL UCI发送有个TA/2提前量,UE1接收gNB1的下一个时隙的DCI会有个TA/2的滞后量。假设UE1和UE2挨着,到gNB1 gNB2的上述两个TA相等。那么UE2发送UCI早于UE1接收DCI一个完整的TA值,即使考虑到UE2到UE1的传输时延,而这个时延是远远小于TA的,甚至远小于TA/2。
也即,重点应该是数据&信号部分的方向不同,导致CLI存在,虽然可以通过干扰消除机制以及对称信号设计来解决,但由于跨链路传输时延的差别,导致定时不对齐,然后对上述机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具体到方案:
a、可以优选从信号和数据部分写,从“控制和数据部分”角度不做重点,理由如上。
b.以一个接收节点的定时为基准来写。Node2到Node1还有时延差
例如gNB1发送DL,gNB2接收UL。定时偏差应该是gNB2接收到的自身UL与接收到gNB1 DL之间的偏差。以gNB2为基准。UE侧以接收DL的UE1为基准。
c、“从而使得节点1和节点2之间存在交叉链路干扰”,如上所述,定时不对齐使得存在CLI可以不作为重点,不是主要场景。可以假设,交叉链路干扰本来就是存在的(特别是针对数据),因为前提就是gNB1的第二部分与gNB2的第二部分发送方向不一致。通过干扰消除机制或对称信号设计来消除CLI,但是定时不对齐使得上述解决机制(干扰消除机制或对称信号设计)的鲁棒性下降。
当然,针对信号,对称设计使得CLI干扰被消除。但是由于定时偏差,使得这种干扰影响又呈现出来。也即,对于对称信号这个特殊部分,可以这么说。
d、需要首先对TA进行明确的定义,如何测得等等。
仍以gNB1发送DL,gNB2接收UL为例。gNB1无法调整TA。TA针对gNB1下不同UE的,不同位置UE的TA不一样。gNB2也一样。这里应该是两个gNB分别调整各自定时。所以首先需要重新定义TA。
gNB侧比较好解决,假设gNB1到gNB2的传输时延为D,只要把gNB2的所有UL接收滞后一个D就可以。
UE侧比较难解决,假设UE2到UE1的传输时延为D,UE1的DL滞后接到的UE2 UL干扰的时间为:(TA1)/2+((TA2)/2-D
e、这几个方案专利这么写没有问题(节点1调整或节点2调整,遍历),但是具体到实际是gNB还是UE,可行性会受限。譬如UE侧的DL接收与邻UE过来的UL干扰
f.如果通过gNB之间或UE之间的TA测量来解决。gNB2测量得到与gNB1之间为TA2-1,将它的上行定时滞后一个TA2-1.注意这个TA是单程的,不是round trip的。这个影响不大。或者,让产生干扰的gNB1 DL提前一个TA2-1?不过这个会影响到两个小区DCI的不对齐。
UE1测量得到与UE2之间为TA1-2,这个如果仅仅是传输时延的话(等效于上述D),调整还得基于两个UE和各自小区的TA。如果包含了((TA1)/2+((TA2)/2-D),则通过UE1的DL来提前不太现实,通过UE2的UL滞后一个TA1-2,可以满足在UE1侧的对齐,但会影响到UE2与它小区其他UE的UL定时对齐。
5、gNB之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UE侧比较复杂,而且UE如果根据邻区UE进行TA对齐,就无法和本区其他所有UE做到在gNB侧的上行定时对齐,那么本区UE的数据和信号在时间上就会错开,时频块都会对不齐,影响数据和信号接收解调等。
实施例4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S1,获取时间单元;
S2,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获取时间单元;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传输上行信号和/或下行信号。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7)
1.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时间单元;
在所述时间单元上为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其中,不同的信号或信道具有不同的TA调整量;
根据配置所述至少一个TA调整量的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执行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单元的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子时隙,时隙,子帧,特定时间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时间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一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循环前缀,下行控制信道,保护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间隔位于所述第一循环前缀之前,和/或,所述保护间隔位于所述下行控制信道之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二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参考信号,保护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一保护间隔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上行参考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前;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二循环前缀之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的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上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前;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上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三循环前缀之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者,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之后,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二循环前缀之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的第一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所述下行参考信号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或者,第一时间保护间隔位于下行参考信号之后,和/或,第三循环前缀之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三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三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数据单元,保护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数据单元开始或之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第三保护间隔之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第三保护间隔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前;和/或,第二保护间隔位于所述数据单元之后。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单元中的每个子单元中至少之一上采用第二循环前缀和/或第三循环前缀。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四子时间单元时,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保护间隔,上行控制,上行参考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第四保护间隔之后,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下行参考信号时,第三循环前缀位于第四保护间隔之后,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二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和/或,第六保护间隔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前,上行控制信道位于第二循环前缀之后。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传输上行参考信号时,第三循环前缀位于上行控制之前,和/或,第五保护间隔位于上行控制之后,和/或,第六保护间隔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前,上行控制信道位于第三循环前缀之后。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包含于第二子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参考信号,保护间隔。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位于第二子时间单元的前端,或,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之后,或,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包含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循环前缀,参考信号,保护间隔。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循环前缀、第二循环前缀、第三循环前缀,其中,
所述第一循环前缀时长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时长;和/或,
所述第三循环前缀时长大于所述第一循环前缀时长,和/或,大于所述第二循环前缀时长。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单元包括第一子时间单元、第二子时间单元、第三子时间单元、第四子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单元、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所述第三子时间单元、所述第四子时间单元中至少之一配置各自的定时提前TA调整量。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A调整量用于向前提前调整量,或,向后推迟调整量。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子时间单元,循环前缀,保护间隔,参考信号,数据,控制信道,定时提前TA调整量中至少之一的时长,起点位置,结束位置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预定义,物理层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高层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单元中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与以下至少之一相关:
下行控制信道占用的符号数目,上行控制信道是否前置,与下行控制信道间的定时关系,与参考信号前面的循环前缀时长,不同设备之间的相对定时偏差量。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配置所述至少一个TA调整量的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执行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齐;和/或,
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和/或,
调整所述时间单元的TA调整量,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对齐;和/或,
调整时间单元内第一子时间单元,和/或,第二子时间单元,和/或,第三子时间单元,和/或,第四子时间单元的TA调整量,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对齐,或,以使不同设备之间的至少一个时间单元中对齐。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时间单元上为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传输设备基于测量获取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其中,所述传输设备为基站和/或终端。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测量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定时偏差的测量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管理RRM测量信号,参考信息接收功率RSRP测量信号,调制参考信号DMRS测量信号。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数据,获取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
终端接收PDSCH数据发送之前的前导,基于所述前导测量得到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
终端接收基站指示的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
终端在基站配置或预留的指定资源上执行以下操作:定时同步跟踪;和/或,测量以下至少之一: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将以下至少之一通知给基站:定时偏差,定时,TA调整量,用于所述基站实现以下至少之一:基站与基站之间的对齐调整、终端与终端之间的对齐调整、基站与终端之间的对齐调整。
34.一种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时间单元;
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间单元上为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配置至少一个定时提前TA调整量,其中,不同的信号或信道具有不同的TA调整量;根据配置所述至少一个TA调整量的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执行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单元的粒度为以下至少之一: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子时隙,时隙,子帧,特定时间区间。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时间单元。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在根据配置所述至少一个TA调整量的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执行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之前,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保护间隔与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的位置,以使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齐;和/或,
第二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块在根据配置所述至少一个TA调整量的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或信道在与所述时间单元对应的频谱资源上执行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之前,在所述时间单元内调整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信道,和/或,参考信号之前的循环前缀的位置,以使所述上行信号和所述下行信号对齐。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14036.9A CN108289325B (zh) | 2017-01-09 | 2017-01-09 |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
US16/476,811 US11283558B2 (en) | 2017-01-09 | 2018-01-09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transmission alignment |
PCT/CN2018/071979 WO2018127208A1 (zh) | 2017-01-09 | 2018-01-09 |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14036.9A CN108289325B (zh) | 2017-01-09 | 2017-01-09 |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89325A CN108289325A (zh) | 2018-07-17 |
CN108289325B true CN108289325B (zh) | 2022-03-01 |
Family
ID=62790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14036.9A Active CN108289325B (zh) | 2017-01-09 | 2017-01-09 |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83558B2 (zh) |
CN (1) | CN108289325B (zh) |
WO (1) | WO201812720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67153B1 (ko) | 2017-05-02 | 2022-02-2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링크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CN109152014B (zh) * | 2017-06-16 | 2021-10-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终端、基站及装置 |
EP4231579A1 (en) * | 2018-05-10 | 2023-08-23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
US11115815B2 (en) * | 2018-05-14 | 2021-09-07 | Ppip, Llc | Radio frequency (RF) emitter detector |
EP3836667A4 (en) * | 2018-08-10 | 2022-03-23 | Ntt Docomo, Inc. | USER DEVICE |
US20220124657A1 (en) * | 2018-09-28 | 2022-04-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obile Terminal with Multiple Timing Advances |
CN111130732B (zh) * | 2018-11-01 | 2021-1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资源的配置方法、通信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106885A (zh) | 2018-11-12 | 2020-05-0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测量方法、指示方法、装置、终端、网络设备及介质 |
US11489638B2 (en) * | 2018-12-05 | 2022-11-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asurement report triggering techniques for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s |
CN110535677B (zh) | 2018-12-12 | 2023-05-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时信息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1356238B (zh) * | 2018-12-24 | 2025-03-25 | 夏普株式会社 |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
CN112586056B (zh) * | 2018-12-28 | 2023-11-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自干扰消除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WO2020140225A1 (en) * | 2019-01-03 | 2020-07-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ference signaling for neighb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
US11277213B2 (en) * | 2019-01-11 | 2022-03-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
US20200229009A1 (en) * | 2019-01-11 | 2020-07-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ubcarrier spacing for ue-to-ue cross 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
CN111435881B (zh) * | 2019-01-11 | 2021-08-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WO2020191566A1 (en) * | 2019-03-25 | 2020-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ming synchronization for intercell ue to ue cross 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
TWI816997B (zh) * | 2019-04-03 | 2023-10-01 | 新加坡商聯發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行動通訊中通過循環前綴擴展來預留通道以與符號邊界對齊 |
CN112188609B (zh) * | 2019-07-04 | 2021-1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定时提前ta参考时刻的方法和装置 |
US11438124B2 (en) * | 2019-08-28 | 2022-09-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ordination notifications in wireless backhaul systems |
US11569961B2 (en) | 2019-08-30 | 2023-01-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Reference signaling overhead re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
US11258565B2 (en) | 2019-08-30 | 2022-02-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parse reference signal-related signa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KR20210040703A (ko) * | 2019-10-04 | 2021-04-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12636850B (zh) * | 2019-10-08 | 2023-05-26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CN111064539B (zh) * | 2019-12-23 | 2021-10-26 |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同步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
US12238030B2 (en) * | 2019-12-27 | 2025-02-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MRS allocation in sub-band full duplex |
US20230135452A1 (en) * | 2020-04-09 | 2023-05-0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Operation related to lbt process |
EP4240101A4 (en) * | 2020-11-09 | 2024-01-0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TIME AREA RESOURCE OF A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CN112462240B (zh) * | 2020-12-04 | 2024-08-27 | 深圳国微芯科技有限公司 | 支持跨芯片信号同步触发检测方法及装置 |
US11606235B2 (en) * | 2021-02-26 | 2023-03-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mmunication of mobile station-specific information before a cyclic prefix |
CN112929846B (zh) * | 2021-02-26 | 2022-07-22 | 北京邮电大学 | 基于车载设备的时间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20240057002A1 (en) * | 2021-04-02 | 2024-02-15 | Apple Inc. | 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for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ntn) |
CN116582854A (zh) * | 2022-01-30 | 2023-08-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US20230327787A1 (en) * | 2022-04-07 | 2023-10-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spects for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
WO2024031631A1 (en) * | 2022-08-12 | 2024-02-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xed channel-occupancy time |
US20240251413A1 (en) * | 2023-01-19 | 2024-07-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herent pucch format for the time-domain single-carrier waveform |
WO2024197962A1 (zh) * | 2023-03-31 | 2024-10-0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18893B2 (en) * | 2003-09-03 | 2011-09-13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
KR20080018147A (ko) * | 2006-08-23 | 2008-02-2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셀룰라 시스템에서 임의 접속에 대한 응답 메시지 전송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의 접속 방법 |
CN101232323B (zh) * | 2007-01-26 | 2012-03-14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td-scdma网络的手机电视广播系统 |
CN101415189B (zh) * | 2007-10-16 | 2011-12-0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lte tdd系统与td-scdma系统共存的方法 |
KR101514079B1 (ko) * | 2008-01-07 | 2015-04-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시간 동기 타이머의 재구성 방법 |
KR101531419B1 (ko) * | 2008-02-01 | 2015-06-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시간동기 타이머의 만료 시 상향링크 harq의 동작 방법 |
KR101375936B1 (ko) * | 2008-02-01 | 2014-03-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시간동기 타이머의 만료 시 하향링크 harq의 동작 방법 |
US8761303B2 (en) * | 2008-11-13 | 2014-06-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nequal multipath protection of different frames within a superframe using different cyclic prefix lengths |
EP3110224B1 (en) * | 2009-01-08 | 2017-08-3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handling time alignment command dur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WO2010102449A1 (zh) * | 2009-03-11 | 2010-09-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运营主体系统共存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873688B (zh) * | 2009-04-22 | 2013-05-08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家庭基站与宏基站的同步方法和用户设备接入方法 |
KR101645490B1 (ko) * | 2009-05-07 | 2016-08-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소정의 cp길이를 가지는 프레임을 이용하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CN101888648A (zh) * | 2009-05-11 | 2010-11-1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上行同步控制方法及装置 |
US8730854B2 (en) * | 2009-08-20 | 2014-05-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ming adjustmen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848742B2 (en) * | 2009-10-15 | 2014-09-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strategy in MBSFN subframes |
US8594072B2 (en) * | 2010-03-31 | 2013-11-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equipment based method to improve synchronization shift command convergence in TD-SCDMA uplink synchronization |
US8213406B2 (en) * | 2010-04-12 | 2012-07-03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Uplink time synchron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10292917A1 (en) * | 2010-05-27 | 2011-1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ing adjustment to protect cqi |
CN102111257B (zh) | 2011-03-04 | 2015-04-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间提前量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
BR112013027030A2 (pt) * | 2011-04-21 | 2016-12-27 | Fujitsu Ltd | método para manter um temporizador de avanço de tempo, estação de base e equipamento de terminal |
US9288028B2 (en) * | 2011-06-28 | 2016-03-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uplink signa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
WO2013002576A2 (ko) * | 2011-06-28 | 2013-01-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방법 및 수신방법과, 사용자기기 및 기지국 |
US8462688B1 (en) * | 2012-01-25 | 2013-06-11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devic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figuration |
US9178674B2 (en) * | 2012-04-03 | 2015-11-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
US9167547B2 (en) * | 2012-09-27 | 2015-10-20 | Blackberry Limited | Uplink timing maintenance upon time alignment timer expiry |
US20140098798A1 (en) * | 2012-10-10 | 2014-04-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timing control to reduce call drop |
US9930646B2 (en) * | 2012-10-10 | 2018-03-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user device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information |
CN105359596B (zh) * | 2013-09-09 | 2019-05-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时间提前量的调整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4904282B (zh) * | 2013-09-27 | 2018-11-30 |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直连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
JP6019005B2 (ja) * | 2013-10-31 | 2016-11-0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2108698B1 (ko) * | 2014-05-08 | 2020-05-07 |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 통신 효율성 향상 |
CN105357162B (zh) * | 2014-08-22 | 2020-1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基站和终端 |
US10038581B2 (en) * | 2015-06-01 | 2018-07-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scheme of scalable OFDM numerology |
US10341042B2 (en) * | 2015-07-27 | 2019-07-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arrowband operation with reduced sampling rate |
US10153871B2 (en) * | 2015-09-14 | 2018-12-11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Selective uplink transmission timing adjustment of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device |
EP3972150A1 (en) * | 2017-08-03 | 2022-03-23 | INTEL Corporation |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a plurality of beamformed reference signals |
-
2017
- 2017-01-09 CN CN201710014036.9A patent/CN108289325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09 WO PCT/CN2018/071979 patent/WO201812720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1-09 US US16/476,811 patent/US1128355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83558B2 (en) | 2022-03-22 |
US20200044796A1 (en) | 2020-02-06 |
WO2018127208A1 (zh) | 2018-07-12 |
CN108289325A (zh) | 2018-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89325B (zh) | 上行和下行传输对齐的方法及装置 | |
US11659511B2 (e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JP7242790B2 (ja) | ディスカバリー信号を伝送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そしてディスカバリー信号を受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10687326B2 (en) |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accounting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 |
EP3996315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0447287B (zh) | 用于操作无线通信设备或无线电接入节点的方法和设备 | |
KR20230125228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및 장치 | |
RU2608589C2 (ru) | Способ назначения ресурсов и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в мобильных тел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х системах, использующих приложения для связи между машинами | |
US20190116592A1 (en) |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KR102146368B1 (ko) | 통신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 |
KR20180136868A (ko) | Nr 시스템에서 광대역 동작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170238311A1 (en) | Synchronous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 |
EP3413675B1 (en) |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KR20190131429A (ko) | 비면허 대역의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LBT(Listen Before Talk)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150135272A (ko) | 인프라 장비, 이동 통신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방법 | |
US20250113378A1 (en) | Channel access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band, and device using same | |
CN102547967B (zh) | 时分双工长期演进系统实现同步的方法及系统、用户设备 | |
US2023022489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ownlink and uplink radio resources in unlicensed band | |
EP3430844B1 (en) | Telegram splitting for slotted aloha | |
KR101464701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일대역 간섭 완화를 위한 오프셋 프레임 구성 및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US20240407004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2221942B1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동기신호 전송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