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4092B - 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34092B CN108234092B CN201611154862.5A CN201611154862A CN108234092B CN 108234092 B CN108234092 B CN 108234092B CN 201611154862 A CN201611154862 A CN 201611154862A CN 108234092 B CN108234092 B CN 1082340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tity
- rlc
- rsn
- pdcp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及PDCP实体,方法包括: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中的信令管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背景技术
5G网络架构提出了接入网络的分布式架构,空口协议栈分别运行在不同的分布式实体上,并且分布式实体间的传输为非理想传输。以RCC-RRS分布式架构(RCC:Radio CloudCenter,RRS:Radio Remote System)为例,RCC-RRS之间的传输为非理想传输,所以需要考虑在非理想传输下对协议栈功能的分割重构。
现有技术是在PDCP/RLC之间进行协议分割,在PDCP协议功能中增加PDCP PDU的重排序功能,RLC的功能保持不变。但这种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在PDCP协议中增加一整套按序发送和接收重排序机制,2、PDCP通过PDCPPDU的SN号进行排序时,要收到多个RLC发送来的PDCP PDU才可能排序,导致复杂度大,排序时延长。3、重建立(reestablishment)时,因为RLC与PDCP之间的各个承载空口传输时延不同,在PDCP接收到的PDU对应的SN号跨度较大,对PDCP重排序窗维护以及重排序定时器设计带来了挑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能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令配置方法,包括:
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
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令中至少携带有所述PDCP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RLC实体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令配置方法,包括:
接收到RRC实体发来的第一配置信令;
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令,确定自身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RC实体,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
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令中至少携带有所述PDCP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RLC实体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RRC实体发来的第一配置信令;
配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令,确定自身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由RRC实体侧确定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及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并根据映射关系向PDCP以及RLC实体分别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第二配置信息。如此,就能够在PDCP对应多个RLC实体的场景中,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
另外,还能够通过RRC实体进行RLC实体的序列号长度设置,从而保证了在一个PDCP实体管理多个RLC实体的时候,发送数据单元时保证重排序的快速以及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信令配置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架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架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架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向不同实体以及终端设备下发配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信令配置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RRC实体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PDCP实体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令配置方法,应用与RRC实体,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
步骤102: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令中至少携带有所述PDCP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RLC实体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应用的网络协议层的架构可以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RCC(无线云中心)完成大数据运算,然后把指令发送给RRS,RRS在RCC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空口的资源分配。同样,每个RRS对从空口采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上报给RCC。RCC和RRS之间采用灵活的连接方式,为了降低RCC和RRS之间数据传输压力,RCC和RRS之间的功能可以灵活划分,RCC和RRS之间通过传输网络连接。在PDCP协议功能中增加PDCPPDU的重排序功能,RLC的功能保持不变。通过图2、图3以及图4可以看出,一个PDCP实体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RLC实体,也就是说,一个PDCP可以管理多个载波,每一个载波可以分配映射与一个RLC实体。
为了上述网络结构中各个协议层之间能够正确接收以及处理信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加适合的信令配置方法。
其中,确定PDCP实体与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为,确定每一个PDCP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并且确定每一个PDCP实体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通过上述映射关系,能够确定每一个载波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
基于上述映射关系,分别针对PDCP实体以及RLC实体生成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而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向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也就是说,RRC实体对PDCP与RLC映射关系的配置,其中,RRC可以直接通知PDCP实体对应的每个RLC的rlc_id,通知RLC配置bearer id。
为了保证网络侧以及终端侧能够正常的接收信息,还会根据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对应的配置信息,具体来说: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通过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指示每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一个RLC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具体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进一步来说,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RLC配置中,指示出RLC对应的bearer id,以及新增该RLC在该bearer中的RLC-id,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PDCP配置中,指示出PDCP对应的bearerid。UE通过bearer id确定该承载对应的PDCP和多个RLC的映射关系。
比如,参见图5,RRC实体基于映射关系确定了每一个PDCP实体对应的载波、以及每一个载波对应的RLC之后,通过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UE发送对应的映射关系,并接收到UE反馈的完成信息;再基于所述映射关系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即PDCPconfiguration,并且向至少一个RLC实体分别发送至少一个第二配置信息,即RLCConfiguration。
在RRC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或者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里包含的某项配置中增加同一个PDCP承载下的多个RLC实体对应的索引。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不限于此:
所述方法还包括: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具体来说,为了适应5G的网络部署类型和不同场景以及业务,可以通过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增加配置RSN长度;另外,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除了能够发送上述RSN长度之外,还可以发送SN长度。以通过所述RSN长度以及SN长度,在增益和额外开销中做到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发送RSN长度的方式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
所述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包括:
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或者,
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对传统网络结构,或者不存在PDCP向多RLC实体routing的情况下,将RSN的长度设置为0,兼容传统模式。在其他情况下,通过RRC信令配置RSN的长度为非零,利用RSN进行PDCP PDU的排序。RSN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决定。具体来说,可以基于RLC工作模式为AM(确认模式)或者UM(非确认模式)来确定,比如,当RLC为AM时可以分别设置RSN长度为8bits、SN长度为15bits;当RLC工作模式为UM时,确定RSN的长度为0bits、SN长度为8bits。
RSN也可以理解成SN长度的扩展,具体来说,可以将SN中SN的某些高bit位实现RSN的功能,用来做PDCP PDU的排序。
在RRC配置PDCP-Config中增加RSN的长度设置,并且该配置AM与UM下取值可能不同。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RSN的长度值不限于此:
在本方式中,将工作模式及其对应的RSN长度、SN长度均发送至PDCP实体以及终端设备,以使得PDCP实体基于工作模式来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方式二、
所述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本处理方式与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RRC实体侧直接根据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或者确定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RRC向PDCP实体以及终端设备发送指令的方式可以与方式一相同,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由RRC实体侧确定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及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并根据映射关系向PDCP以及RLC实体分别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第二配置信息。如此,就能够在PDCP对应多个RLC实体的场景中,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
另外,还能够通过RRC实体进行RLC实体的序列号长度设置,从而保证了在一个PDCP实体管理多个RLC实体的时候,发送数据单元时保证重排序的快速以及准确性。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令配置方法,应用与PDCP实体,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601:接收到RRC实体发来的第一配置信令;
步骤602: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令,确定自身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应用的网络协议层的架构可以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RCC(无线云中心)完成大数据运算,然后把指令发送给RRS,RRS在RCC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空口的资源分配。同样,每个RRS对从空口采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上报给RCC。RCC和RRS之间采用灵活的连接方式,为了降低RCC和RRS之间数据传输压力,RCC和RRS之间的功能可以灵活划分,RCC和RRS之间通过传输网络连接。在PDCP协议功能中增加PDCPPDU的重排序功能,RLC的功能保持不变。通过图2、图3以及图4可以看出,一个PDCP实体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RLC实体,也就是说,一个PDCP可以管理多个载波,每一个载波可以分配映射与一个RLC实体。
为了上述网络结构中各个协议层之间能够正确接收以及处理信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加适合的信令配置方法。
其中,确定PDCP实体与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为,确定每一个PDCP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并且确定每一个PDCP实体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通过上述映射关系,能够确定每一个载波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
基于上述映射关系,分别针对PDCP实体以及RLC实体生成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而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向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也就是说,RRC实体对PDCP与RLC映射关系的配置,其中,RRC可以直接通知PDCP实体对应的每个RLC的rlc_id,通知RLC配置bearer id。
为了保证网络侧以及终端侧能够正常的接收信息,还会根据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对应的配置信息,具体来说: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通过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指示每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一个RLC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具体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进一步来说,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RLC配置中,指示出RLC对应的bearer id,以及新增该RLC在该bearer中的RLC-id,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PDCP配置中,指示出PDCP对应的bearer id。UE通过bearer id确定该承载对应的PDCP和多个RLC的映射关系。
比如,参见图5,RRC实体基于映射关系确定了每一个PDCP实体对应的载波、以及每一个载波对应的RLC之后,通过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UE发送对应的映射关系,并接收到UE反馈的完成信息;再基于所述映射关系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即PDCPconfiguration,并且向至少一个RLC实体分别发送至少一个第二配置信息,即RLCConfiguration。
在RRC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或者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里包含的某项配置中增加同一个PDCP承载下的多个RLC实体对应的索引。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不限于此:
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RSN长度。
具体来说,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
为了适应5G的网络部署类型和不同场景以及业务,可以通过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增加配置RSN长度;另外,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除了能够发送上述RSN长度之外,还可以发送SN长度。以通过所述RSN长度以及SN长度,在增益和额外开销中做到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发送RSN长度的方式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
对传统网络结构,或者不存在PDCP向多RLC实体routing的情况下,将RSN的长度设置为0,兼容传统模式。在其他情况下,通过RRC信令配置RSN的长度为非零,利用RSN进行PDCP PDU的排序。RSN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决定。具体来说,可以基于RLC工作模式为AM(确认模式)或者UM(非确认模式)来确定,比如,当RLC为AM时可以分别设置RSN长度为8bits、SN长度为15bits;当RLC工作模式为UM时,确定RSN的长度为0bits、SN长度为8bits。
RSN也可以理解成SN长度的扩展,具体来说,可以将SN中SN的某些高bit位实现RSN的功能,用来做PDCP PDU的排序。
在RRC配置PDCP-Config中增加RSN的长度设置,并且该配置AM与UM下取值可能不同。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RSN的长度值不限于此:
在本方式中,将工作模式及其对应的RSN长度、SN长度均发送至PDCP实体以及终端设备,以使得PDCP实体基于工作模式来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进一步地,PDCP实体还能够基于RSN长度生成对应的PDU,具体来说,包括:
至少基于RSN长度、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确定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RSN;
确定每一个所述RLC实体所要发送的数据协议单元PDU,至少将所述RSN添加至所述PDU,映射所述PDU至对应的RLC实体以通过所述RLC实体发送所述PDU。
发送PDU的时候可以根据前述的第一配置信令以及对应的RSN长度等信息,生成RSN以及SN并添加至PDU中,进而发送PDU至对应的RLC实体。
其中,生成SN等处理方式本实施例中不进行赘述。
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到针对RLC实体的流量控制策略,基于所述流量控制策略向每一个RLC实体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策略中至少包括有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以及空口链路控制信息。
其中,获取到流量控制策略的来源,可以如图3、4所示,接收到快速控制FC-MAC发来的流量控制策略,也可以为PDCP实体自己生成流程控制策略。
也就是说,给PDCP提供主要包括通知每个PDCP承载对应的几个RLC的承载在每个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控制信息等流量控制的策略。对于每个承载上分发的数据空口吞吐量和空口链路信息等与流量控制策略相关的参数,如果PDCP能够独立获得则PDCP自行完成,不需要FC-MAC提供。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由RRC实体侧确定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及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并根据映射关系向PDCP以及RLC实体分别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第二配置信息。如此,就能够在PDCP对应多个RLC实体的场景中,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
另外,还能够通过RRC实体进行RLC实体的序列号长度设置,从而保证了在一个PDCP实体管理多个RLC实体的时候,发送数据单元时保证重排序的快速以及准确性。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RC实体,如图7所示,包括:
处理单元71,用于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
信令发送单元72,用于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令中至少携带有所述PDCP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RLC实体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应用的网络协议层的架构可以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RCC(无线云中心)完成大数据运算,然后把指令发送给RRS,RRS在RCC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空口的资源分配。同样,每个RRS对从空口采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上报给RCC。RCC和RRS之间采用灵活的连接方式,为了降低RCC和RRS之间数据传输压力,RCC和RRS之间的功能可以灵活划分,RCC和RRS之间通过传输网络连接。在PDCP协议功能中增加PDCPPDU的重排序功能,RLC的功能保持不变。通过图2、图3以及图4可以看出,一个PDCP实体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RLC实体,也就是说,一个PDCP可以管理多个载波,每一个载波可以分配映射与一个RLC实体。
为了上述网络结构中各个协议层之间能够正确接收以及处理信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加适合的信令配置方法。
其中,确定PDCP实体与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为,确定每一个PDCP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并且确定每一个PDCP实体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通过上述映射关系,能够确定每一个载波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
基于上述映射关系,分别针对PDCP实体以及RLC实体生成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而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向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也就是说,RRC实体对PDCP与RLC映射关系的配置,其中,RRC可以直接通知PDCP实体对应的每个RLC的rlc_id,通知RLC配置bearer id。
为了保证网络侧以及终端侧能够正常的接收信息,还会根据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对应的配置信息,具体来说: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通过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指示每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一个RLC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具体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进一步来说,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RLC配置中,指示出RLC对应的bearer id,以及新增该RLC在该bearer中的RLC-id,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PDCP配置中,指示出PDCP对应的bearer id。UE通过bearer id确定该承载对应的PDCP和多个RLC的映射关系。
比如,参见图5,RRC实体基于映射关系确定了每一个PDCP实体对应的载波、以及每一个载波对应的RLC之后,通过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UE发送对应的映射关系,并接收到UE反馈的完成信息;再基于所述映射关系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即PDCPconfiguration,并且向至少一个RLC实体分别发送至少一个第二配置信息,即RLCConfiguration。
在RRC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或者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里包含的某项配置中增加同一个PDCP承载下的多个RLC实体对应的索引。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不限于此:
所述方法还包括: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具体来说,为了适应5G的网络部署类型和不同场景以及业务,可以通过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增加配置RSN长度;另外,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除了能够发送上述RSN长度之外,还可以发送SN长度。以通过所述RSN长度以及SN长度,在增益和额外开销中做到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发送RSN长度的方式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
所述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或者,
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对传统网络结构,或者不存在PDCP向多RLC实体routing的情况下,将RSN的长度设置为0,兼容传统模式。在其他情况下,通过RRC信令配置RSN的长度为非零,利用RSN进行PDCP PDU的排序。RSN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决定。具体来说,可以基于RLC工作模式为AM(确认模式)或者UM(非确认模式)来确定,比如,当RLC为AM时可以分别设置RSN长度为8bits、SN长度为15bits;当RLC工作模式为UM时,确定RSN的长度为0bits、SN长度为8bits。
RSN也可以理解成SN长度的扩展,具体来说,可以将SN中SN的某些高bit位实现RSN的功能,用来做PDCP PDU的排序。
在RRC配置PDCP-Config中增加RSN的长度设置,并且该配置AM与UM下取值可能不同。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RSN的长度值不限于此:
在本方式中,将工作模式及其对应的RSN长度、SN长度均发送至PDCP实体以及终端设备,以使得PDCP实体基于工作模式来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方式二、
所述信令发送单元,用于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本处理方式与方式一不同之处在于,RRC实体侧直接根据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或者确定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RRC向PDCP实体以及终端设备发送指令的方式可以与方式一相同,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由RRC实体侧确定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及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并根据映射关系向PDCP以及RLC实体分别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第二配置信息。如此,就能够在PDCP对应多个RLC实体的场景中,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
另外,还能够通过RRC实体进行RLC实体的序列号长度设置,从而保证了在一个PDCP实体管理多个RLC实体的时候,发送数据单元时保证重排序的快速以及准确性。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DCP实体,如图8所示,包括:
信令接收单元81,用于接收到RRC实体发来的第一配置信令;
配置单元8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令,确定自身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应用的网络协议层的架构可以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RCC(无线云中心)完成大数据运算,然后把指令发送给RRS,RRS在RCC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空口的资源分配。同样,每个RRS对从空口采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上报给RCC。RCC和RRS之间采用灵活的连接方式,为了降低RCC和RRS之间数据传输压力,RCC和RRS之间的功能可以灵活划分,RCC和RRS之间通过传输网络连接。在PDCP协议功能中增加PDCPPDU的重排序功能,RLC的功能保持不变。通过图2、图3以及图4可以看出,一个PDCP实体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RLC实体,也就是说,一个PDCP可以管理多个载波,每一个载波可以分配映射与一个RLC实体。
为了上述网络结构中各个协议层之间能够正确接收以及处理信息,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更加适合的信令配置方法。
其中,确定PDCP实体与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为,确定每一个PDCP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并且确定每一个PDCP实体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通过上述映射关系,能够确定每一个载波所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
基于上述映射关系,分别针对PDCP实体以及RLC实体生成对应的配置信息,进而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向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也就是说,RRC实体对PDCP与RLC映射关系的配置,其中,RRC可以直接通知PDCP实体对应的每个RLC的rlc_id,通知RLC配置bearer id。
为了保证网络侧以及终端侧能够正常的接收信息,还会根据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对应的配置信息,具体来说: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通过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指示每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一个RLC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具体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进一步来说,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RLC配置中,指示出RLC对应的bearer id,以及新增该RLC在该bearer中的RLC-id,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的PDCP配置中,指示出PDCP对应的bearer id。UE通过bearer id确定该承载对应的PDCP和多个RLC的映射关系。
比如,参见图5,RRC实体基于映射关系确定了每一个PDCP实体对应的载波、以及每一个载波对应的RLC之后,通过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向UE发送对应的映射关系,并接收到UE反馈的完成信息;再基于所述映射关系向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即PDCPconfiguration,并且向至少一个RLC实体分别发送至少一个第二配置信息,即RLCConfiguration。
在RRC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或者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里包含的某项配置中增加同一个PDCP承载下的多个RLC实体对应的索引。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不限于此:
所述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RSN长度。
具体来说,所述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所述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
为了适应5G的网络部署类型和不同场景以及业务,可以通过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增加配置RSN长度;另外,RRCConnectionConfiguration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除了能够发送上述RSN长度之外,还可以发送SN长度。以通过所述RSN长度以及SN长度,在增益和额外开销中做到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发送RSN长度的方式可以由以下两种方式:
对传统网络结构,或者不存在PDCP向多RLC实体routing的情况下,将RSN的长度设置为0,兼容传统模式。在其他情况下,通过RRC信令配置RSN的长度为非零,利用RSN进行PDCP PDU的排序。RSN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决定。具体来说,可以基于RLC工作模式为AM(确认模式)或者UM(非确认模式)来确定,比如,当RLC为AM时可以分别设置RSN长度为8bits、SN长度为15bits;当RLC工作模式为UM时,确定RSN的长度为0bits、SN长度为8bits。
RSN也可以理解成SN长度的扩展,具体来说,可以将SN中SN的某些高bit位实现RSN的功能,用来做PDCP PDU的排序。
在RRC配置PDCP-Config中增加RSN的长度设置,并且该配置AM与UM下取值可能不同。下面给出了一种示例,具体实施中RSN的长度值不限于此:
在本方式中,将工作模式及其对应的RSN长度、SN长度均发送至PDCP实体以及终端设备,以使得PDCP实体基于工作模式来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PDCP实体还包括:
信息发送单元83,用于确定每一个所述RLC实体所要发送的数据协议单元PDU,至少将所述RSN添加至所述PDU,映射所述PDU至对应的RLC实体以通过所述RLC实体发送所述PDU;
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用于至少基于RSN长度、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确定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RSN。
发送PDU的时候可以根据前述的第一配置信令以及对应的RSN长度等信息,生成RSN以及SN并添加至PDU中,进而发送PDU至对应的RLC实体。
其中,生成SN等处理方式本实施例中不进行赘述。
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到针对RLC实体的流量控制策略,基于所述流量控制策略向每一个RLC实体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策略中至少包括有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以及空口链路控制信息。
其中,获取到流量控制策略的来源,可以如图3、4所示,接收到快速控制FC-MAC发来的流量控制策略,也可以为PDCP实体自己生成流程控制策略。
也就是说,给PDCP提供主要包括通知每个PDCP承载对应的几个RLC的承载在每个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控制信息等流量控制的策略。对于每个承载上分发的数据空口吞吐量和空口链路信息等与流量控制策略相关的参数,如果PDCP能够独立获得则PDCP自行完成,不需要FC-MAC提供。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由RRC实体侧确定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及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的映射关系,并根据映射关系向PDCP以及RLC实体分别发送第一配置信令以及第二配置信息。如此,就能够在PDCP对应多个RLC实体的场景中,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
另外,还能够通过RRC实体进行RLC实体的序列号长度设置,从而保证了在一个PDCP实体管理多个RLC实体的时候,发送数据单元时保证重排序的快速以及准确性。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网络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信令配置方法,应用于RRC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
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令中至少携带有所述PDCP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RLC实体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包括:
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或者,
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指示每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一个RLC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
6.一种信令配置方法,应用于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RRC实体发来的第一配置信令;
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令,确定自身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RSN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RSN长度,包括:
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至少基于RSN长度、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确定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RSN;
确定每一个所述RLC实体所要发送的数据协议单元PDU,至少将所述RSN添加至所述PDU,映射所述PDU至对应的RLC实体以通过所述RLC实体发送所述PDU。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到针对RLC实体的流量控制策略,基于所述流量控制策略控制生成并向每一个RLC实体发送PDU;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策略中至少包括有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以及空口链路控制信息。
11.一种RRC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PDCP实体与无线链路协议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映射关系中至少包括有每一个载波对应的PDCP实体与至少一个RLC实体;
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所述PDCP实体发送第一配置信令,并且向所述RLC实体发送第二配置信令;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令中至少携带有所述PDCP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RLC实体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RRC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发送单元,用于至少将RLC实体序列号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RRC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或者,
将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发送至所述PDCP实体和/或终端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RRC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确定RLC实体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对应的工作模式选取对应的RSN长度以及SN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RRC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PDCP实体与所述RLC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向终端设备指示每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一个RLC实体所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
16.一种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RRC实体发来的第一配置信令;
配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令,确定自身对应的载波的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RSN长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
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
或者,
所述信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RRC实体发来的不同的RLC工作模式所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还用于获取到RLC的工作模式,基于所述RLC的工作模式确定对应的RSN长度及SN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实体还包括:
信息发送单元,用于确定每一个所述RLC实体所要发送的数据协议单元PDU,至少将所述RSN添加至所述PDU,映射所述PDU至对应的RLC实体以通过所述RLC实体发送所述PDU;
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用于至少基于RSN长度、以及对应的至少一个RLC实体的标识信息,确定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RSN。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单元,用于获取到针对RLC实体的流量控制策略,基于所述流量控制策略控制生成并向每一个RLC实体发送PDU;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策略中至少包括有针对每一个RLC实体的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以及空口链路控制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54862.5A CN108234092B (zh) | 2016-12-14 | 2016-12-14 | 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54862.5A CN108234092B (zh) | 2016-12-14 | 2016-12-14 | 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34092A CN108234092A (zh) | 2018-06-29 |
CN108234092B true CN108234092B (zh) | 2020-09-11 |
Family
ID=62650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54862.5A Active CN108234092B (zh) | 2016-12-14 | 2016-12-14 | 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340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52305B (zh) * | 2019-10-29 | 2023-03-31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流量控制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1097689A1 (zh) * | 2019-11-19 | 2021-05-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7266A (zh) * | 2008-09-19 | 2010-03-2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控制重排序和重复消除操作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WO2012167563A1 (zh) * | 2011-11-17 | 2012-1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聚合调度装置、载波聚合调度方法和基站 |
CN105706387A (zh) * | 2013-11-01 | 2016-06-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重新配置承载的方法及设备 |
CN106134099A (zh) * | 2014-01-29 | 2016-11-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多个载波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79457B2 (en) * | 2012-06-20 | 2015-11-0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Carrier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
-
2016
- 2016-12-14 CN CN201611154862.5A patent/CN1082340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7266A (zh) * | 2008-09-19 | 2010-03-2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控制重排序和重复消除操作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WO2012167563A1 (zh) * | 2011-11-17 | 2012-1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聚合调度装置、载波聚合调度方法和基站 |
CN105706387A (zh) * | 2013-11-01 | 2016-06-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重新配置承载的方法及设备 |
CN106134099A (zh) * | 2014-01-29 | 2016-11-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多个载波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Introduction of Downlink Multi-Carrier;Ericsson;《3GPP TSG-GERAN #61 GP-140155》;20140228;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34092A (zh) | 2018-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26281B2 (en) | Method executed i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s | |
EP3761681B1 (en) | Multi-connection data amount reporting method | |
US11206538B2 (en) | Control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14258151B (zh) | 一种计算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EP3577857B1 (en) | Network resource model to support next generation node b | |
WO2018166517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发送设备及数据接收设备 | |
JP2010530675A (ja) | データ送信方法、データ受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
US20230413103A1 (en) | Quality of service implementations for separating user plane | |
CN108271227B (zh) | 一种跨rat的终端状态确定方法及终端 | |
US10869213B2 (en) | Transmission status repor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0741672B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
US12010530B2 (en) | PDCP duplication function determination and indic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 |
US11683730B2 (en) | Handover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 |
CN107347199B (zh) | 一种切换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
JP2022527772A (ja) | 無線ベアラ構成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
CN110662299A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JP2021516462A (ja) | データ伝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関連製品 | |
KR20200114968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rlc 계층 장치의 활성화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10681598B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dynamic data splitting between fifth generation new radio (5GNR)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 |
CN108234092B (zh) | 一种信令配置方法、rrc实体以及pdcp实体 | |
CN110752903B (zh) | Srb映射关系建立、数据传输和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210258815A1 (en) | Simulta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rvice over fifth generation new radio (5gnr)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 |
CN107360594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
WO2018184201A1 (zh) | 基站功能部署方法及设备 | |
CN114302506A (zh) |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协议栈、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