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5240B - 电线的接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线的接合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75240B CN108075240B CN201711098228.9A CN201711098228A CN108075240B CN 108075240 B CN108075240 B CN 108075240B CN 201711098228 A CN201711098228 A CN 201711098228A CN 108075240 B CN108075240 B CN 1080752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axial direction
- width
- molding
- electric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9000012768 molte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156302 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joining or terminating cables
- H02G1/145—Moul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2—Disposition of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1—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ables or 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9—Weld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3/0214—Resistance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电线的接合部的发热并实现强度提高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由第一夹具电极(50)的保持面(50a)从外周侧保持第一导体(21)的端部,由第二夹具电极(51)的保持面(51a)从外周侧保持第二导体(31)的端部,使第一导体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的端部加热同时在轴方向对接地接合,在以包围第一导体的端部与第二导体的端部的接合部(10A)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53)使熔融物从接合部的外周面向外侧膨出。膨出成型部的以夹着接合部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在与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1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的接合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接合电线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部,在使压溃部8A和接合块部11A重叠的状态下,单芯线电线4与绞线电线5以几乎同轴被连接,其中,压溃部8A被形成在使单芯线电线4的端部露出的导体,接合块部11A是使绞线电线5的端部露出并将各裸线彼此焊接而形成。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被形成为筒状的导线焊接用管,在两个导线的端部彼此焊接的过程中,为了抑制焊接部分的截面的肥大化,而具有能够从两侧将该两个导线插入的中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81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237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接合方法接合电线的情况下,由于接触电阻从而使接合部的电阻增加,未能实现提高对接合部的发热抑制,还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线的接合方法中,未能实现提高接合部的强度,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抑制电线的接合部的发热并且提高强度的电线的接合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保持工序,在轴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由多个裸线形成的导电性的第一导体和被形成为棒状的导电性的第二导体,由第一夹具电极的第一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由第二夹具电极的第二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接近工序,使所述第一夹具电极与所述第二夹具电极在所述轴方向对置地相对移动,并使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相互接近;以及接合成形工序,通过对所述第一夹具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夹具电极通电,从而使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加热同时在所述轴方向对接地接合,在以包围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的接合部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使熔融物从所述接合部的外周面向外侧膨出,其中,所述膨出成型部具有对所述熔融物进行成型的成型面,并且,以夹着所述接合部的方式对置的所述成型面在与所述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以夹着所述第一导体的方式对置的所述第一保持面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所述第二导体的方式对置的所述第二保持面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
另外,在上述电线的接合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型面中,围绕所述熔融物的轴方向形成光面。
另外,在上述电线的接合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型面中,以与所述轴方向平行且围绕所述轴方向一周的方式形成所述光面。
另外,在上述电线的接合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型面中,将所述光面形成为在所述轴方向具有中心轴的圆柱形状的外侧面。
另外,在上述电线的接合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型面中,将所述光面形成为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轴方向的两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以及所述第二导体的各外侧面变细的锥面。
另外,在上述电线的接合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被分割为第一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所述第一夹具电极与所述第一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被构成为一体,所述第二夹具电极与所述第二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被构成为一体。
另外,在上述电线的接合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成型面的所述宽度被形成为:比由所述第一导体和覆盖所述第一导体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包覆部构成的第一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以及由所述第二导体和覆盖所述第二导体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包覆部构成的第二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小的宽度小,并且,所述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小的宽度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在接合成型工序中在以包围第一导体的端部与第二导体的端部的接合部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使熔融物从接合部的外周面向外侧膨出。膨出成型部被形成为:以夹着所述接合部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在与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宽度比以夹着第一导体的方式对置的第一保持面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的方式对置的第二保持面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由此,接合部变得比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粗,接合部的截面面积变得比各导体的截面面积大,所以接合部的电阻变小,能够抑制通电时接合部的发热。另外,由于接合部的截面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接合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局部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1B:电线
2:第一电线
3:第二电线
4A、4B:接合构造
10A、10B:接合部
11:保护管
21:第一导体
31:第二导体
40A、40B:膨出部
40a:外侧面
40b:锥形面
40c:环状面
50:第一夹具电极
50a:保持面
50b:成型面
50c:锥形成型面
51:第二夹具电极
51a:保持面
51b:成型面
51c:锥形成型面
62: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所限定的内容。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所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另外,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6,对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局部截面图。图4~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示出安装在夹具电极的两个电线的接合前的状态。图5是示出在夹具电极上安装的两个电线的接合时的状态。图6是示出在夹具电极上安装的两个电线的接合完成时的状态。
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电线1A例如被布线于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可拆卸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车辆,并被用作电源供给、通信的导电路。电线1A通过连接具有相对较高的柔软性且具有良好的弯曲性的第一电线2与具有相对较高刚性且容易沿着布线路径保持形状的第二电线3,从而实现根据该电线1A的各部位而要求的恰当的弯曲性与刚性的平衡,由此,确保良好的布线作业性、良好的操作性等。具体而言,电线1A被构成为包含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3以及接合构造4A。
第一电线2是第一布线材料,具有由多个裸线21a形成的导电性的第一导体21和覆盖该第一导体21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包覆部22。第一导体21由导电性的金属部件构成。第一导体21形成为相对于线状地延伸的方向(以下,有时称为“轴方向”)以几乎相同的直径进行延伸。构成第一导体21的裸线21a由导电性金属、例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制造。此处,虽然第一导体21是单纯地捆了多个裸线21a而形成,但也可以绞合多个裸线21a而形成。第一绝缘包覆部22是包覆第一导体21外周侧的绝缘电线。第一绝缘包覆部22与第一导体21的外周面接触地设置。第一绝缘包覆部22例如通过对绝缘性树脂材料(包含PP、PVC、交联PE等。需要说明的是,考虑耐磨损性、耐药品性、耐热性等而适当选定)等进行挤出成型而形成。第一绝缘包覆部22从第一导体21的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地形成。在第一导体21的端部,第一电线2的第一绝缘包覆部22被剥离,该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从第一绝缘包覆部22露出。第一电线2在该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后述的第二电线3的第二导体31的端部物理及电气地接合。对于第一电线2,作为一例,第一导体21的轴方向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圆形,第一绝缘包覆部22的轴方向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圆环形状,整体上,成为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
第二电线3是第二布线材料,具有被形成为棒状的导电性的第二导体31和覆盖该第二导体31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包覆部32。第二导体31由导电性的金属部件构成。第二导体31被形成为棒状,且是截面形状为大致正圆形的柱状的导体构造。第二导体31被形成为相对于轴方向以几乎相同的直径进行延伸。第二导体31由导电性的金属例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制造。第二绝缘包覆部32是包覆第二导体31外周侧的电线包覆。第二绝缘包覆部32与第二导体31外周面接触地设置。第二绝缘包覆部32例如通过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包含PP、PVC、交联PE等。需要说明的是,考虑耐磨损性、耐药品性、耐热性等而适当选定)等进行挤出成型而形成。第二绝缘包覆部32从第二导体31的轴方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地形成。在第二导体31的端部,第二电线3的第二绝缘包覆部32被剥离,该第二导体31的端部从第二绝缘包覆部32露出。第二电线3在该第二导体31的端部与上述的第一电线2的第一导体21的端部物理及电气地接合。对于第二电线3,作为一例,第二导体31的轴方向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圆形,第二绝缘包覆部32的轴方向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圆环形状,整体上成为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体31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于大致正圆形,例如,可以是长方形等,另外可以是筒状的导体构造。
接合构造4A是将第一电线2与第二电线3物理及电气地接合的部件。接合构造4A包括:接合部10A和保护管11。
接合部10A是接合有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31的部分。接合部10A例如是通过电阻焊接等而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轴方向相互对接地接合后的部件。此处,电阻焊接是指:通过对成为焊接对象的金属导体通电而产生焦耳热,使该金属导体熔解后,在切断通电的同时进行加压,从而进行接合的方法。接合部10A的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31的连接方向成为沿着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的轴方向的方向。接合部10A具有在接合时形成的膨出部40A。
膨出部40A是在从接合部10A外周面向外侧膨出而形成的熔融物由在电阻焊接时使用的夹具电极(或者夹具)的成型面形成了光面而得到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光面是具有从接合部10A膨出的熔融物的突起、与所谓的毛刺不同。即,光面的成型面是将熔融物的毛刺熔化而形成的部件。膨出部40A具有外侧面40a和一对锥形面40b,作为光面。外侧面40a被形成为在接合部10A外周面与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以下,也简称为“正交方向”),与轴方向平行且围绕轴方向一周。一对锥形面40b被形成为从外侧面40a的轴方向的两端朝向第一导体21及第二导体31的各外周面变细。
保护管11至少是覆盖具有膨出部40A的接合部10A的全周的绝缘性的保护部件。保护管11例如通过对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包含PP、PVC、交联PE等。考虑耐磨损性、耐药品性、耐热性等而恰当选择。)等进行成形而形成。此处,保护管11例如能够使用被形成为筒状的热收缩管等。保护管11例如被从第一电线2或第二电线3的一个端部安装。保护管11将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31的接合部10A插入在筒状的内侧。保护管11通过加热而收缩,直径变小,部分地紧贴在接合部10A外周侧,并且覆盖该接合部10A。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上述电线1A的接合方法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可以使用具有一对夹具电极的电阻焊接机(未图示)。
在图4所示的保持工序中,将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从第一绝缘包覆部22露出的第一电线2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从第二绝缘包覆部32露出的第二电线3放置在电阻焊接机。具体而言,在保持工序中,将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31在轴方向对置地配置,由第一夹具电极50(50A、50B)内的保持面50a从外周侧保持第一导体21的端部,由第二夹具电极51(51A、51B)内的保持面51a从外周侧保持第二导体31的端部。
虽然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分别是焊接用电极,但也是保持成为焊接对象的第一导体21及第二导体31的夹具。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以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轴方向相互对置的方式保持。第一夹具电极50被分割为上侧夹具电极50A和下侧夹具电极50B而构成。上侧夹具电极50A以及下侧夹具电极50B以从正交方向(例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夹着第一导体2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第二夹具电极51与第一夹具电极50同样地,被分割为上侧夹具电极51A与下侧夹具电极51B而构成。上侧夹具电极51A以及下侧夹具电极51B从正交方向(例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保持第二导体31的端部。
第一夹具电极50具有保持面50a、成型面50b以及锥形成型面50c。保持面50a是第一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第一导体21。保持面50a是筒状的内周面,在正交方向被分割。即,保持面50a以从正交方向夹着第一导体2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成型面50b是从保持面50a在轴方向形成在接合部10A侧的筒状的内周面。成型面50b是形成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的第一成型面。成型面50b通过第一夹具电极50与第二夹具电极51在轴方向相互抵接,并在轴方向连结到该第二夹具电极51的成型面51b,从而以与轴方向平行且在围绕轴方向一周的方式形成光面。锥形成型面50c是形成膨出部40A的一个锥形面40b的成型面。
第二夹具电极51具有保持面51a、成型面51b以及锥形成型面51c。保持面51a是第二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第二导体31。保持面51a是筒状的内周面,在正交方向被分割。即,保持面51a以从正交方向夹着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成型面51b是从保持面51a在轴方向形成在接合部10A侧的筒状的内周面。成型面51b是形成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的第二成型面。成型面51b通过第一夹具电极50与第二夹具电极51在轴方向相互抵接,并在轴方向连结到成型面50b,从而以与轴方向平行且围绕轴方向一周的方式形成光面。锥形成型面51c是形成膨出部40A的另一个锥形面40b的成型面。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具有在将它们组合时、即在图6所示的接合成形工序时以包围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接合部10A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53。膨出空间部53a是使熔融物从接合部10A的外周面向外侧膨出的空间。即,膨出空间部50d是在接合成形工序中利用成型面50b、51b和锥形成型面50c、51c以及接合部10A的外周面封闭的空间。膨出成型部53中,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在正交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1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在正交方向的最大宽度被形成为比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1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另外,优选的是,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在正交方向的最大宽度被形成为比第一电线2在正交方向的宽度(或者直径)和第二电线3在正交方向的宽度(或者直径)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小。
另外,膨出成型部53被形成为:由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比由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0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由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1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大。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由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最大截面面积被形成为比由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0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由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1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大。另外,优选的是,由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包围的内部空間在轴方向的最大截面積被形成为比第一电线2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第二电线3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小。
接下来,在图5所示的接近工序中,使第一夹具电极50与第二夹具电极51在轴方向对置地相对移动,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相互接近。
接下来,在图6所示的接合成形工序中,通过在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中通电,从而加热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同时在轴方向上对接接合,使熔融物在膨出成型部53从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接合部10A外周面向外侧膨出,由膨出成型部53的成型面50b、51b、锥形成型面50c、51c形成膨出部40A。具体而言,通过在第一夹具电极50中通电,从而加热第一导体21的端部,同时,通过在第二夹具电极51通电,从而加热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充分加热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之后,停止向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的通电,以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轴方向相互对接的方式进行加压,直到第一夹具电极50的轴方向的端部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的轴方向的端部抵靠为止。此时,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31在金属结合时所产生的熔融物膨出到膨出成型部53,由成型面50b、51b、锥形成型面50c、51c形成膨出部40A。即,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由第一夹具电极50的成型面50b与第二夹具电极51的成型面51b形成。膨出部40A的一对锥形面40b由第一夹具电极50的锥形成型面50c与第二夹具电极51的锥形成型面51c形成。
如上所述地,电线1A的接合构造4A包括:由多个裸线21a形成的导电性的第一导体21、被形成为棒状的导电性的第二导体31以及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已在轴方向相互对接地接合的状态的接合部10A。接合部10A具有利用膨出成型部53对膨出到比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的外周面更靠近外侧的熔融物进行成型而得到的膨出部40A。膨出部40A具有比第一导体21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第二导体31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大的截面面积,并且围绕轴方向形成光面。由此,从接合部10A的外周面膨出到外侧的熔融物的毛刺被熔化,能够降低去除毛刺所必需的成本,并且,能够降低覆盖接合部10A的保护管11的损伤。另外,接合部10A变得比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粗,接合部10A的截面面积变得比第一导体21的截面面积以及第二导体31的截面面积大,所以接合部10A的电阻变小,能够抑制通电时的接合部10A的发热。另外,由于接合部10A的截面面积变大,因此,接合部10A的强度增加,例如,能够提高电线的接合部对车辆震动的耐久性。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电线1A的接合构造4A中,膨出部40A被形成为圆柱状的外侧面40a的直径D比第一导体21的直径D1以及第二导体31的直径D2之中的较大的直径大,并且,被形成为与第一电线2的直径以及第二电线3的直径之中的较小者同等,或者比其更小。另外,优选的是,膨出部40A形成为:外侧面40a在轴方向的长度L比第一电线2的直径L1以及第二电线3的直径L2之中的较小者短。像这样,通过规定构成膨出部40的圆筒形状的部分的大小、即规定外侧面40a的直径D和轴方向的长度L,从而能够设定为具有膨出部40A的接合部10A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成为比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31的各截面面积大。
另外,在上述的电线1A的接合构造4A中,由于膨出部40A被形成为从外周侧覆盖接合部10A,所以能够抑制由接合部10A的腐蚀而引起的劣化。
在以上说明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包括保持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由多个裸线21a形成的导电性的第一导体21与被形成为棒状的导电性的第二导体31在轴方向对置地配置,由第一夹具电极50的保持面50a从外周侧保持第一导体21的端部,由第二夹具电极51的保持面51a从外周侧保持第二导体31的端部。电线1A的接合方法包含接近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第一夹具电极50与第二夹具电极51在轴方向对置地相对移动,并且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相互接近。电线1A的接合方法包含接合成形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中通电,从而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加热的同时在轴方向上对接地接合,在以包围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53从接合部10A外周面向外侧膨出熔融物。并且,膨出成型部53具有对熔融物进行成型的成型面50b、51b、锥形成型面50c、51c,并且,被形成为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50b、51b在与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宽度比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51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由此,接合部10A成为比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粗,接合部10A的截面面积成为比第一导体21的截面面积和第二导体31的截面面积大,所以接合部10A的电阻变小,能够抑制通电时的接合部10A的发热。另外,由于接合部10A的截面面积变大,从而接合部10A的强度增加,例如,能够提高电线的接合部对车辆震动的耐久性。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由于成型面50b、51b、锥形成型面50c、51c围绕熔融物的轴方向形成光面,所以抑制从接合部10A外周面膨出到外侧的熔融物的毛刺,并且,能够降低去除毛刺所必需的成本,还能够降低覆盖接合部10A的保护管11的损伤。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成型面50b、51b以与轴方向平行且围绕轴方向一周的方式形成光面。由此,能够在接合部10A以围绕轴方向一周的方式形成平坦的光面。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接合方法中,成型面50b、51b形成光面作为在轴方向具有中心轴的圆柱形状的外侧面。由此,能够在接合部10A形成光面作为圆柱形状的外侧面。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锥形成型面50c、51c将光面形成作为从外侧面的轴方向的两端朝向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的各外侧面变细的锥形面40b。由此,能够容易地在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的轴方向的两端形成锥形面40b。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形成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的成型面50b、51b在轴方向被分割为第一成型面与第二成型面。第一夹具电极50与第一成型面在轴方向被构成为一体。第二夹具电极51与第二成型面在轴方向被构成为一体。由此,在接合电线1A时,能够利用成型面50b、51b围绕膨出部40A的轴方向容易地形成光面。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中,成型面50b、51b的宽度被形成为比由第一导体21与覆盖第一导体21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包覆部22构成的第一电线2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由第二导体31与覆盖第二导体31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包覆部32构成的第二电线3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小的宽度小,并且,成型面50b、51b的轴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比第一电线2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第二电线3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小的宽度短。由此,能够容易地规定膨出部40A的大小。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对实施方式2的电线的接合构造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线的接合构造的概略构成的局部截面图。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共通的构成、作用、效果,尽可能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同样)。
图7、图8所示的电线1B的接合构造4B的形状与上述电线1A的接合构造4A不同。电线1B被构成为包含:第一电线2、第二电线3以及接合构造4B。
接合构造4B是将第一电线2与第二电线3物理及电气接合的部件。接合构造4B包括接合部10B和保护管11。
接合部10B是接合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31的部分。接合部10B是例如通过电阻焊接等而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轴方向上相互对接地接合的部件。接合部10B的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31的连接方向是沿着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的轴方向的方向。接合部10B具有在接合时形成的膨出部40B。
膨出部40B是通过在电阻焊接时所使用的夹具电极(或者夹具)的成型面,从接合部10B的外周面向外侧在熔融物形成的光面的部分。膨出部40B具有作为光面的外侧面40a和一对环状面40c。外侧面40a在从接合部10B的外周面向正交方向,以与轴方向平行且围绕轴方向一周的方式被形成。一对环状面40c从外侧面40a的轴方向的两端朝向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的各外周面,形成在正交方向。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线1B的接合方法中,第一夹具电极5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51形成构成膨出部40B的一对环状面40c,因此,在正交方向具有环状成型面,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电线1A的接合方法不同。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线1B的接合方法能够获得与上述电线1A的接合方法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进行说明。图9~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线的接合方法的一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示出在夹具电极上安装的两个电线的接合前的状态。图10是示出在夹具电极上安装的两个电线的接合时的状态。图11是示出在夹具电极上安装的两个电线的接合完成时的状态。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线1A的其它的接合方法中,可以使用包括一对夹具电极和用于形成膨出部40A的夹具的电阻焊接机(未图示)。
在图9所示的保持工序中,将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从第一绝缘包覆部22露出的第一电线2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从第二绝缘包覆部32露出的第二电线3放置在电阻焊接机。具体而言,在保持工序中,将第一导体21和第二导体31在轴方向对置地配置,由第一夹具电极60(60A、60B)的保持面60a从外周侧保持第一导体21的端部,由第二夹具电极61(61A、61B)的保持面61a从外周侧保持第二导体31的端部。进而,以覆盖从第二夹具电极61向轴方向突出的第二导体31的末端的方式安装夹具62(62A、62B)。
虽然第一夹具电极6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61分别是焊接用电极,但也是保持成为焊接对象的第一导体21以及第二导体31的夹具。第一夹具电极6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61以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轴方向相互对置的方式保持。第一夹具电极60被分割为上侧夹具电极60A和下侧夹具电极60B而构成。上侧夹具电极60A以及下侧夹具电极60B以从正交方向(例如,图9所示的上下方向)夹着第一导体2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第二夹具电极61被分割为上侧夹具电极61A与下侧夹具电极61B而构成。上侧夹具电极61A以及下侧夹具电极61B以从正交方向(例如,图9所示的上下方向)夹着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
第一夹具电极60具有保持面60a。保持面60a是第一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第一导体21。保持面60a是筒状的内周面,在正交方向被分割。即,保持面60a以从正交方向夹着第一导体2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
第二夹具电极61具有保持面61a。保持面61a是第二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第二导体31。保持面61a是筒状的内周面,在正交方向被分割。即,保持面51a以从正交方向夹着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方式保持。
夹具62被分割为上侧夹具62A与下侧夹具62B而构成。上侧夹具62A以及下侧夹具62B被配置为从正交方向(例如,上下方向)覆盖第二导体31的末端。夹具62具有成型面62b和一对锥形成型面62c。成型面62b是筒状的内周面,是形成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的成型面。锥形成型面62c是形成膨出部40A的锥形面40b的成型面。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62,在图11所示的接合成型工序时,具有以围绕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接合部10A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63。膨出成型部63是使熔融物从接合部10A的外周面膨出到外侧的空间。即,膨出成型部63是由成型面62b、锥形成型面62c以及接合部10A的外周面封闭而成的空间。膨出成型部63被形成为: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62b在正交方向的宽度比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1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62b在正交方向的最大宽度被形成为比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0a在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另外,优选的是,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62b在正交方向的最大宽度被形成为比第一电线2在正交方向的宽度(或者直径)和第二电线3在正交方向的宽度(或者直径)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小。
另外,膨出成型部63形成为:由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62b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比由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0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由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1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大。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由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62b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最大截面面积被形成为比由以夹着第一导体2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0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由以夹着第二导体31的方式对置的保持面61a包围的内部空间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大。另外,优选的是,由以夹着接合部10A的方式对置的成型面62b包围的内部空間在轴方向的最大截面積被形成为比第一电线2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和第二电线3在轴方向的截面面积之中的较大的截面面积小。
接下来,在图10所示的接近工序中,使第一夹具电极60与第二夹具电极61在轴方向对置地相对移动,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相互接近。
接下来,在图11所示的接合成形工序中,通过在第一夹具电极6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61中通电,从而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加热的同时在轴方向上对接地接合,使熔融物在膨出成型部63从第一导体21的端部与第二导体31的端部的接合部10A的外周面膨出到外侧,利用膨出成型部63的成型面62b、锥形成型面62c形成膨出部40A。具体而言,通过在第一夹具电极60通电,从而加热第一导体21的端部,同时,通过在第二夹具电极61通电,从而加热第二导体31的端部。在对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充分加热之后,停止向第一夹具电极60以及第二夹具电极61的通电,以使第一导体21的端部以及第二导体31的端部相互在轴方向对接的方式进行加压,直到第一夹具电极60在轴方向的端部以及第二夹具电极61在轴方向的端部分别抵靠夹具62的轴方向的端部为止。此时,第一导体21与第二导体31在金属结合时所产生的熔融物膨出到膨出成型部63,由成型面62b、锥形成型面62c形成膨出部40A。即,膨出部40A的外侧面40a由夹具62的成型面62b形成。膨出部40A的锥形面40b由夹具62的锥形成型面62c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说明中,虽然使用电阻焊接作为接合电线的方法,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超音波焊接等。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虽然膨出部40A具有作为光面的外侧面40a以及锥形面40b,但外侧面40a以及锥形面40b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由曲面构成。例如,优选的是,外侧面40a以及锥形面40b是将中心置于膨出部40A的中心轴上的半径r(=D/2)的球面。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虽然对保护管11是热收缩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保护管11,例如,也可以由因UV(紫外线)照射、药品涂覆等而收缩并且直径变小的部件构成,或者也可以由能够卷绕在接合部10A、10B的粘着带构成。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虽然对各夹具电极从上下方向夹着第一导体21、第二导体31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轴方向以及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进行夹持的构成。
Claims (6)
1.一种电线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持工序,在轴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由多个裸线形成的导电性的第一导体和被形成为棒状的导电性的第二导体,由第一夹具电极的第一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由第二夹具电极的第二保持面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
接近工序,使所述第一夹具电极与所述第二夹具电极在所述轴方向对置地相对移动,并使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相互接近;以及
接合成形工序,通过对所述第一夹具电极以及所述第二夹具电极通电,从而使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加热同时在所述轴方向对接地接合,在以包围所述第一导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导体的端部的接合部的方式形成的膨出成型部使熔融物从所述接合部的外周面向外侧膨出,其中,
所述膨出成型部具有对所述熔融物进行成型的成型面,并且,以夹着所述接合部的方式对置的所述成型面在与所述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比以夹着所述第一导体的方式对置的所述第一保持面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和以夹着所述第二导体的方式对置的所述第二保持面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大的宽度大,
其中,所述成型面的所述宽度被形成为:比由所述第一导体和覆盖所述第一导体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一绝缘包覆部构成的第一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以及由所述第二导体和覆盖所述第二导体的外周侧的绝缘性的第二绝缘包覆部构成的第二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小的宽度小,并且,
所述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在所述正交方向的宽度之中的较小的宽度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的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成型面中,围绕所述熔融物的轴方向形成光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线的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成型面中,以与所述轴方向平行且围绕所述轴方向一周的方式形成所述光面。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线的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成型面中,将所述光面形成为在所述轴方向具有中心轴的圆柱形状的外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线的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成型面中,将所述光面形成为从所述外侧面的所述轴方向的两端朝向所述第一导体以及所述第二导体的各外侧面变细的锥面。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的接合方法,其中,
所述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被分割为第一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
所述第一夹具电极与所述第一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被构成为一体,
所述第二夹具电极与所述第二成型面在所述轴方向被构成为一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19843A JP6472424B2 (ja) | 2016-11-10 | 2016-11-10 | 電線の接合方法 |
JP2016-219843 | 2016-11-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75240A CN108075240A (zh) | 2018-05-25 |
CN108075240B true CN108075240B (zh) | 2019-11-08 |
Family
ID=6202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98228.9A Active CN108075240B (zh) | 2016-11-10 | 2017-11-09 | 电线的接合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14825B2 (zh) |
JP (1) | JP6472424B2 (zh) |
CN (1) | CN108075240B (zh) |
DE (1) | DE102017219746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22799B2 (en) * | 2017-02-14 | 2020-04-14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able splice |
JP2020010760A (ja) * | 2018-07-13 | 2020-01-2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ワイヤ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ワイヤ接合体 |
CN109798505B (zh) * | 2019-03-22 | 2024-05-28 | 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 | 线材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344308B (zh) * | 2020-12-02 | 2023-11-10 | 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 | 防水接头制作方法、防水接头和灯具 |
JP7261254B6 (ja) * | 2021-03-10 | 2023-05-1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0903A (zh) * | 2006-06-02 | 2009-07-22 | 格鲍尔格里勒电缆有限公司 | 用于将两个导电组件彼此连接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12506A (en) * | 1950-11-17 | 1957-11-05 | Elastic Stop Nut Corp | Waterproof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US2803695A (en) * | 1951-05-03 | 1957-08-20 | Amp Inc | Closed end connector |
US2771540A (en) * | 1954-06-28 | 1956-11-20 | Dittmore Freimuth Corp | Soldering transformer for splicing coaxial cables |
US2845521A (en) * | 1955-04-22 | 1958-07-29 | Dittmore Freimuth Corp | Method and means for soldering conductors |
US3626363A (en) * | 1969-07-29 | 1971-12-07 | Itt | Roll-formed contact and crimping device therefor |
JPH02241675A (ja) * | 1989-03-15 | 1990-09-26 | Toyoda Gosei Co Ltd | 溶接体の製造方法 |
JPH0929447A (ja) * | 1995-07-17 | 1997-02-04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溶接閉鎖型帯筋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156052A (ja) * | 2004-11-26 | 2006-06-15 | Yazaki Corp | 高圧電線の接続構造及び高圧電線の接続方法 |
AT503774B1 (de) | 2006-06-02 | 2008-03-15 | Gebauer & Griller |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von zwei elektrisch leitenden bauteilen miteinander und elektrische leitung |
US8871565B2 (en) | 2010-09-13 | 2014-10-2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2012223786A (ja) | 2011-04-19 | 2012-11-15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導線溶接用チューブ及び接合導線の製造方法 |
JP5781410B2 (ja) * | 2011-09-26 | 2015-09-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単芯線電線と撚線電線との接続方法 |
JP6278272B2 (ja) | 2014-09-05 | 2018-02-1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導電線及びその配索構造 |
-
2016
- 2016-11-10 JP JP2016219843A patent/JP647242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05 US US15/726,111 patent/US111148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1-07 DE DE102017219746.3A patent/DE102017219746B4/de active Active
- 2017-11-09 CN CN201711098228.9A patent/CN1080752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0903A (zh) * | 2006-06-02 | 2009-07-22 | 格鲍尔格里勒电缆有限公司 | 用于将两个导电组件彼此连接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75240A (zh) | 2018-05-25 |
DE102017219746B4 (de) | 2023-04-13 |
JP2018075614A (ja) | 2018-05-17 |
DE102017219746A1 (de) | 2018-05-17 |
US11114825B2 (en) | 2021-09-07 |
JP6472424B2 (ja) | 2019-02-20 |
US20180131168A1 (en) | 2018-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75240B (zh) | 电线的接合方法 | |
JP6784192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5450949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及びシールド電線の製造方法 | |
JP6673404B2 (ja) | 導電部材 | |
JPWO2015002180A1 (ja) | 導電線、導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導電線の配索構造 | |
WO2019142871A1 (ja) | 導電路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US20180304831A1 (en) | Electric wire and wire harness | |
JP4720168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 | |
WO2019073787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WO2010095646A1 (ja) | 電線の接続方法 | |
CN110247274B (zh) | 制造电线的方法和电线 | |
JP6973055B2 (ja) | 導体接合方法 | |
WO2020004128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12200110A (ja) | スプライス部の止水構造の製造方法、スプライス部の止水構造、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WO2018131483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4691972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691973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3252013A (ja) | 電線の接合構造 | |
JP2016162531A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 |
JP5527376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 | |
WO2021182113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2015100815A (ja) | 電線の端末接合装置及び電線の端末接合方法 | |
JP5168016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 | |
JP7362425B2 (ja) | 配索材 | |
CN111344817A (zh) | 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