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1406B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51406B CN108051406B CN201810106415.5A CN201810106415A CN108051406B CN 108051406 B CN108051406 B CN 108051406B CN 201810106415 A CN201810106415 A CN 201810106415A CN 108051406 B CN108051406 B CN 1080514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upled
- transistor
- control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577 Silicon-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Si].[Ge] Chemical group [Si].[Ge]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39 medical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123 point-of-care t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7 anti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5 bioa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1 biolog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25 chem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78 food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73 food additiv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96 sensitive det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1—Refractivity; Phase-affecting properties, e.g. optical path length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6—Illumination; Optics
- G01N2201/067—Electro-optic, magneto-optic, acousto-optic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 Optical Modulation, Optical Deflection, Nonlinear Optics, Optical Demodulation, Optical Logic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光电探测器、光波导器件、第二光电探测器和第一放大器。第一放大器输出的电信号基于电光效应调整光波导器件的输出光信号,从而获得环路稳定。测量第一放大器输出的电信号即可快速准确地获得待测物品的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电光效应的光波导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身体健康,对健康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疾病的预防或治疗,都需要即刻、及时乃至长期大数据量的人体医学检测数据。但是,专业医学检测设备的稀缺、医疗检测价格的昂贵、专业检测场所的局限,都极大限制了普通民众在健康体检甚至疾病治疗时的医学检测。因此,以便捷低廉、灵敏快速为主要特征的“即刻检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成为医疗设备的发展趋势之一。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恐怖袭击等问题也时时困扰着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专业机构需要对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病毒细菌等目标进行现场快速检测(Rapidon-sitedetection),微型便携、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的检测分析设备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便携便捷、低耗低廉、灵敏快速的生物学、化学检测分析手段是医学、环境、食品、反恐等多个社会领域的热点需求。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化学检测手段,光波导生化传感器以其无需标定、高灵敏度、结构简单、可实时实地检测等优良的性质,在食品安全、疾病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已实现了多种的应用,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由于折射率通常和液体的化学性质(如物质成分、各组分含量以及粘稠度等)联系在一起,另外,很多生物分子的折射率也是其结构、大小、形态等参数的函数。同时折射率是所有材料的固有特征,它通常不会受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通过折射率测量来实现对各种化学量的传感无疑是最简单和直接的途径。通常情况下在波导表面涂覆的高选择性敏感层与液体中的待测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其引起导模的折射率变化由探测设备测得,即可反映出样品特性上的差异。利用折射率传感器测量气/液相浓度、监测生物活性膜厚度、抗体-抗原反应和DNA反应中参数的变化等,可以实现对生物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各种现象的分析。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光电探测器,具有输入端、输出端,基于参考光源产生第一电信号;光波导器件,具有第一光输入端、第一光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具有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其第一光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光信号,其第一光输出端用于提供第一光输出信号,其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接收控制电压,基于电光效应调整光第一光输出信号;第二光电探测器,具有输入端、输出端,其输入端耦接至光波导器件的光输出端,基于第二光信号产生第二电信号;第一放大器,具有电源端、接地端、第一端、第二端和输出端,其电源端耦接至电源,其接地端耦接至地,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光电检测器件输出端以接收第一电信号,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光电检测器件输出端以接收第二电信号,其输出端耦接至所述光波导器件的第一控制端并提供第一模拟信号。
该检测装置基于电光效应对待测物品进行检测,快速准确地获得检测结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光效应的光波导检测装置10。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波导器件20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光波导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切线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光波导器件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检测流程图30。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偏置电路40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偏置电路50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所述的特定实施例代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本质上仅为示例说明而非限制。在说明书中,提及“一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术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个位置出现并不全部涉及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相互排除其他实施例或者可变实施例。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贯穿所有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或特征。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光效应的光波导检测装置10,该装置包括第一光电探测器11、光波导器件12、第二光电探测器13和第一放大器14。
第一光电探测器11,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基于参考光源PREF产生第一电信号V1。
光波导器件12,具有第一光输入端、第一光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其第一光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光信号PIN,其第一光输出端用于提供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其第二控制端耦接至地电势GND。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接收外部控制信号,外部控制信号基于电光效应调整光波导器件的折射率,进而调整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
第二光电探测器13,具有输入端、输出端,其输入端耦接至光波导器件102的光输出端,基于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产生第二电信号V2。
第一放大器14,具有电源端、接地端、第一端、第二端和输出端,其电源端耦接至内部电源VINT,其接地端耦接至地电势GND,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光电检测器件11输出端以接收第一电信号V1,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光电探测器件13输出端以接收第二电信号V2,其输出端耦接至所述光波导器件12的第一控制端并提供第一模拟信号VA1。
当待检测物品放置进入光波导器件12的检测区域后,由于检测区域折射率的改变(待测物品的折射率不同于空气或水),光波导器件12输出的光信号(即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将会发生变化,第二光电探测器13输出的第二电信号V2发生变化,第一放大器14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即光波导器件的控制电压(第一模拟信号VA1)发生变化,由于电光效应,光波导器件12的折射率发生改变,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第二光电探测器13的输出信号(第二电信号V2),使得第一电信号V1等于第二电信号V2。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化学性质、不同浓度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第一放大器14的也会输出不同电压。测量第一模拟信号VA1的电压就可以获得物品信息,例如浓度、粘稠度、物质属性等。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波导器件2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2(a)为三维立体示意图,2(b)为截面图,2(c)为俯视图,光波导器件20可以作为光波导器件12用于光电检测装置10。需要指出的是光波导器件20仅是一个实施例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教导选择其他电光效应光波导器件/电光效应定向耦合器作为光波导器件12用于光电检测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光效应指通过改变控制电压改变导光特性,例如折射率、光波导之间的耦合等,最终改变光强。
如图2(a)所示,光波导器件20包括衬底层21,一般采用Si材料;两条平行的光波导22和23;用以隔离光波导层和衬底层的隔离层24,隔离层24一般采用二氧化硅;作为电极用于连接外部(控制)电压的接触孔25-28。图2(b)示出光波导器件20沿YZ平面的切面图(如2(a)中虚线/切线所示),光波导22包括包层221和芯层222,光波导23包括包层231和芯层232,包层一般采用二氧化硅或者氮化硅,芯层一般采用硅(si)或者锗硅(Gesi)。芯层具有PN结结构,其中半侧为N型掺杂,半侧为P型掺杂。接触孔26通过金属互联线或重掺杂半导体区域(例如P+或N+)电连接至芯层222和232的N型区域。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接触孔27电连接至芯层222和232的P型区域。图2(c)示出光波导20的俯视图,两条平行的光波导22和23集成在半导体层21上。第一光信号PIN通过第一光输入端进入光波导22后,一部分通过光波导22的输出端产生第二光输出信号POUT2,另外一分部被耦合至光波导23并在其输出端提供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合理设置光波导的宽度(d1)和光波导耦合距离(d2),光波导器件20可以作为理想的定向耦合器使用,即,第一光信号PIN全部被耦合至光波导23并在其输出端提供第一光输出信号POUT1(PIN实质等于POUT1,POUT2实质等于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芯层222和232的N型区域,通过接触孔26和25接收第一模拟信号VA1,芯层2022和2032的P型区域通过接触孔27和28耦接至地,接触孔26和25的连接线和接触孔27和28的连接线构成指状交叉。芯层222和芯层232之间的区域用以盛放待测液体,称为测试区29。当待测液体进入测试区29后,由于待测液体的折射率高于空气或水的折射率,导致耦合进入光波导23的光量发生变化,进而使得第二电信号V2发生变化,第一放大器V1提供的VA1也发生变化,进而调整芯层PN结电压,由于电光效应,芯层的折射率改变,使得光信号PIN再次全部耦合进入光波导23,以最终达到平衡。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导致VA1发生不同变化,即VA1的电压包含了待测液体折射率信息。
由于两个光电探测器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失配,误差放大器14也存在失调,因而将同一种液体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检测装置时,可能会得到两个不同的输出电压。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图3所示检测方法。
首先,执行步骤31,对校准物品进行检测,获得该物品对应的输出电压VS1。而后,执行步骤32,对待测物品进行检测,获得对应的输出电压VJ1。最后,执行步骤33,对两次检测的电压求差,得到差值信号(VDIF=VS1-VJ1)。由于两次检测所得的电压都包含了光电探测器失配值、误差放大器的失调电压等因素。相减所得差值就去除了失调、失配的影响,仅包含了校准物品的折射率信息和待测物品的折射率信息,从而提高了精准度。优选地,校准物品可以是纯水或者空气。
由于电子电路中存储模拟电压或者计算两个模拟电压之间的差值不仅困难而且精度低,优选地,检测电路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AD转换器15,寄存器16、计算单元17和查找表18。
AD转换器15,用于将第一模拟信号VA1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D1。第一寄存器(RegisterUnit)16,具有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其输入端用以接收所述第一数字信号D1,其输出端提供第二数字信号D2。第一计算单元(ComputingUnit)17,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其第一输入端耦接至所述寄存器16输出端以接收所述第二数字信号D2,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AD转换器15输出端用以接收第一数字信号D1,其输出端提供计算信号。查找表,基于计算信号和预存储数据输出待测物品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校准物品进行检测,该物品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即存储进入第一寄存器16。对物品进行检查时,第一计算单元17将该待测物品对应的数字信号与寄存器存储的校准电压(校准数字信号)进行运算(例如相减),并将结果提供给查找表18。查找表根据与存储信息输出物品信息,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差值信号为000111时表示该物品折射率为1.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差值信号为000111还可以表示该液体浓度为1mol/L。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电探测器11、第二光电探测器13、光波导器件12、放大器14、寄存器16和计算单元17集成于同一晶片上(例如衬底21的外延层区域)或布局于同一硬件系统上。查找表18采用计算机程序实现以增加灵活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出厂检测时将校准物品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存储进入第一寄存器16,这样后续用户使用时即可无需再次进行校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寄存器16、所述第一计算单元17和所述查找表18采用计算机程序实现。
特别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偏置电路19,该电路可以为光电探测器11、光电探测器13、放大器14、AD转换器15,寄存器16、计算单元17和查找表18提供稳定的高抑制比内部电源VINT和高抑制比参考电流IREF,为AD转换器15提供高电源抑制比基准电压源VREF。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偏置电路40,包括启动电路401、基准单元402和反馈电路403。
启动电路401,具有第一控制端、第一偏置端、第二偏置端、电源输入端和电源提供端,其第一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VCON,其电源输入端耦接至外部电源VCC。
基准单元402,具有电源端、接地端、第一偏置端、第二偏置端、电压提供端和电流提供端,其电源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电源提供端,其接地端耦接至地,其第一偏置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第二偏置端、其第二偏置端耦接至反馈电路偏置端提供偏置电压VB,其电压提供端提供一基准电压VREF,其电流提供端提供参考电流IREF。
反馈电路403,具有电源输入端、接地端、偏置端、控制端和电源提供端,其电源输入端耦接至外部电源VCC,其接地端耦接至地,其偏置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第二偏置端,其控制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第一偏置端,其电源提供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电源端以提供内部电源VINT,其中基准单元402启动前,启动电路401为基准单元402供电;基准单元402启动后,反馈电路403控制启动电路401停止为基准单元402供电以减小功耗,反馈电路403开始为基准单元402供电。由于反馈电路403具有反馈功能,当外部电源VCC发生变化或抖动时,其电源提供端提供的内部电源VINT基本不发生变化,故而增大了基准电压源100的电源抑制比。即,基准单元402提供了电源抑制功能(VINT到VREF)同时,反馈电路403还提供了电源抑制功能(VCC到VINT),从而使得基准电压源400获得更高的电源抑制比。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偏置电路50。包括启动电路501、基准单元502(包括PTAT电流产生电路5021和基准电压产生电路5022)和反馈电路503。偏置电路50可以看作偏置电路4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启动电路501包括:
第一晶体管M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地,其控制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第一控制端;第一电阻R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M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晶体管M2的第一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第三晶体管M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第二偏置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电源的输入端VCC,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晶体管M2的控制端;第五晶体管M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晶体管M2的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电源提供端。
基准单元502包括PTAT(proportional to absolute temperature,与绝对温度成正比)电流产生电路5021,用以产生PTAT电流;以及基准电压产生电路5022,镜像PTAT电流作为参考电流IREF,并产生基准电压VREF。
PTAT电流产生电路5021包括:
第六晶体管M6,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源端;第二电阻R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六晶体管M6的第一端,其第一端耦接至第六晶体管M6的控制端;第七晶体管M7,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六晶体管M6的控制端;第三电阻R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端;第八晶体管M8,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第二偏置端;第九晶体管M9,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八晶体管M8控制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四电阻R4,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八晶体管M8的第一端;第十晶体管Q1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和控制端耦接至地,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十一晶体管Q1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和控制端耦接至地,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九晶体管M9的第一端;第十四晶体管M1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地,其第二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九晶体管M9的第二端。
PTAT电流产生电路2021采用了低电压结构,在不使用运算放大器情况下,即可产生PTAT电流。尤其是,电阻R2和电阻R3的引入,可以进一步降低基准单元202的最低工作电压,从而降低整个基准电压源200的最低工作电压。因此,PTAT电流产生电路2021也可以称为低电压基准源电路,用以产生PTAT电流或与基准电压产生电路2022组合以产生基准电压源。
基准电压产生电路5022包括:
第十五晶体管M1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压提供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六晶体管M6的控制端;第四晶体管M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流提供端以提供参考电流IREF,其控制端耦接至第六晶体管M6的控制端。第五电阻R5,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十五晶体管M15的第一端,以及耦接至基准单元的电压提供端;第十六晶体管Q16,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和控制端耦接至地,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五电阻R5第一端。
反馈电路503包括:
第十七晶体管M17,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配置为反馈电路的控制端并耦接至启动电路第一偏置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第十八晶体管M18,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控制端;第十九晶体管M19,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控制端;第二十晶体管M20,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十八晶体管M18的第一端,其第一端配置为反馈电路电源提供端以提供内部电源VINT;第二十一晶体管M21,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十九晶体管M19的第一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控制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控制端;第二十二晶体管M2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十晶体管M20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反馈电路偏置端;第二十三晶体管M23,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地,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第二端;第二十四晶体管M24,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地,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第一端,其控制端耦至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控制端;第二十五晶体管M25,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接地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控制端;第二十六晶体管M26,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第二端,其控制端耦接至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第一端和第二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启动电路包括M1、M2、M3、M5和R1,若EN高电压使能,M1导通,在M2上产生电流,M2、M3、M5工作,M3为基准单元提供偏置,M5为基准单元模块供电。基准单元模块包括M6、M7、M8、M9、Q10、Q11、R2、R3和R4。核心单元开始工作后,M6和M7所在的两条支路导通,产生PTAT电流,并通过M15镜像至电阻R5。电流IM15与电流IM8,IM9相等,M15、Q16、R5构成基准电压产生模块,Q10、Q11和Q16三者尺寸比为10:1:1(示例而非限制)。
基准电压值具体计算如下:
VREF=VBE+KVT (2)
因此根据式(1)具体可得:
I1即为PTAT与绝对温度成正比的电流。
因为M8、M9匹配,
IM8=IM9=I1=IM15 (4)
根据式(2)可知:
M6、M7导通后,M22产生电流,导致M23、M24和M25导通,M26、M21和M20(M18和M19)所在支路也导通,即M20所在支路开始为PTAT电流产生电路2021供电。M18和M19导通后,M17上开始流过电流,导致M2栅极电压升高,进而导致M2~M5关断,M5不再为基准单元502提供电源,基准单元2021主要靠M20所在支路提供电流。即,基准单元502启动前,启动电路501为基准单元202供电;基准单元502启动后,反馈电路503控制启动电路501停止为基准单元502供电(节省能耗同时避免电源VCC的噪声通过M5直接传递给基准单元502),反馈电路503为基准单元供电。基准单元502启动后,供电主要靠反馈电路503,由于反馈单元503具有反馈功能,基准电压VREF的电源抑制比得到提高。即,基准单元502提供了电源抑制功能(VINT到VREF)同时,反馈电路503还提供了电源抑制功能(VCC到VINT),从而使得基准电压源50获得更高的电源抑制比。
在本公开内容中所使用的量词“一个”、“一种”等不排除复数。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仅表示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便于区分类似部件。“第一”、“第二”在权利要求书中的出现仅为了便于对权利要求的快速理解而不是为了对其进行限制。权利要求书中的任何附图标记都不应解释为对范围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光电探测器,具有输入端、输出端,基于参考光源产生第一电信号;
光波导器件,具有第一光输入端、第一光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具有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其第一光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光信号,其第一光输出端用于提供第一光输出信号,其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接收控制电压,基于电光效应调整光第一光输出信号;
第二光电探测器,具有输入端、输出端,其输入端耦接至光波导器件的光输出端,基于第二光信号产生第二电信号;
第一放大器,具有电源端、接地端、第一端、第二端和输出端,其电源端耦接至电源,其接地端耦接至地,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一光电检测器件输出端以接收第一电信号,其第二端耦接至第二光电检测器件输出端以接收第二电信号,其输出端耦接至所述光波导器件的第一控制端并提供第一模拟信号;
所述光波导器件包括:半导体层;波导层,具有两条芯层以及覆盖于芯层表面的包层,其中每条芯层都具PN结结构;以及介质层,覆盖于所述半导体层上方,用于隔离所述半导体层和所述波导层;
两条芯层之间的区域用以盛放待测液体,称为测试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半导体层硅材料,所述芯层为锗硅,所述介质层和所述包层为二氧化硅,所述两条芯层平行分布于所述介质层上,所述芯层的半侧为P型掺杂,半侧为N型掺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AD转换器,将所述第一模拟信号转换为第一数字信号;第一寄存器,具有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其输入端用以接收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其输出端提供第二数字信号;第一计算单元,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其第一输入端耦接至所述寄存器输出端以接收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AD转换器输出端用以接收第一数字信号,其输出端提供计算信号;查找表,基于计算信号和预存储数据输出待测物品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DA转换器,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其输入端耦接至所述AD转换器输出端以接收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其输出端提供第二模拟信号用以控制所述光波导器件的第一控制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采用检测方法检测待测物体的信息,所述检测方法包括:步骤1:对第一物品进行检测,将第一物品对应的第一数字信号存储到所述第一寄存器;步骤2:对第二物品进行检测,获得相应的第一数字信号;步骤3:对两次检测的数字信号求差;步骤4:基于数字信号之差和预存储信息输出物品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还包括偏置电路,所述偏置电路包括:启动电路,具有第一控制端、第一偏置端、第二偏置端、电源输入端和电源提供端,其第一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其电源输入端耦接至外部电源;基准单元,具有电源端、接地端、第一偏置端、第二偏置端、电压提供端和电流提供端,其电源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电源提供端,其接地端耦接至地,其第一偏置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第二偏置端、其第二偏置端提供偏置电压,其电压提供端提供一基准电压,其电流提供端提供一参考电流;反馈电路,具有电源输入端、接地端、偏置端、控制端和电源提供端,其电源输入端耦接至所述外部电源,其接地端耦接至地,其偏置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第二偏置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第一偏置端,其电源提供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电源端;其中所述基准单元启动前,所述启动电路为所述基准单元供电;基准单元启动后,所述反馈电路控制所述启动电路停止为所述基准单元供电,所述反馈电路为所述基准单元供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地,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第一控制端;第一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第三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第二偏置端,其第二端耦接至启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第五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电源提供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单元包括:第六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源端;第二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七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三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第八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启动电路的第二偏置端;第九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第四电阻,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第十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和控制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接地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和控制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接地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九晶体管第一端;第十四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接地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十五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压提供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第四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源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基准单元的电流提供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十七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的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第十八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十七晶体管的控制端;第十九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十七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二十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十八晶体管的第一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电源的提供端;第二十一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十九晶体管的第一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所述第十九晶体管的控制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二十二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第一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的偏置端;第二十三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接地端,其控制端耦至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的第二端,其第二端耦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的第一端;第二十四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接地端,其控制端耦至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第二十五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接地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以及第二十六晶体管,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其第一端耦接至第二十五晶体管的第二端,其控制端耦接至所述第二十六晶体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其第二端耦接至所述反馈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06415.5A CN108051406B (zh) | 2018-02-02 | 2018-02-02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06415.5A CN108051406B (zh) | 2018-02-02 | 2018-02-02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1406A CN108051406A (zh) | 2018-05-18 |
CN108051406B true CN108051406B (zh) | 2023-05-09 |
Family
ID=62125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06415.5A Active CN108051406B (zh) | 2018-02-02 | 2018-02-02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5140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37834B (zh) * | 2021-07-08 | 2021-09-14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基于光自旋霍尔效应的手性分子手性分辨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73024A (en) * | 1988-11-04 | 1991-12-17 |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 Integrated optical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a fluid |
US5214724A (en) * | 1990-03-02 | 1993-05-25 | Fujitsu Limited | Optical waveguide device with suppressed dc drift |
EP1139162A2 (en) * | 2000-03-21 | 2001-10-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waveguide elements, optical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ptical waveguide elements |
JP2002116164A (ja) * | 2000-10-11 | 2002-04-19 | Univ Shizuoka | 高分子材料の熱光学定数測定方法及び高分子薄膜の熱光学定数測定方法 |
JP2003322616A (ja) * | 2002-04-30 | 2003-11-14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 屈折率測定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屈折率測定装置 |
CN101021593A (zh) * | 2007-03-16 | 2007-08-22 | 清华大学 | 可集成的光子晶体双波导反向耦合式流体折射率传感器 |
CN101893562A (zh) * | 2010-06-22 | 2010-11-24 | 浙江大学 | 基于数字式微滴进样通道的高灵敏度集成光波导传感器件 |
CN102323239A (zh) * | 2011-08-09 | 2012-01-1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基于非对称双芯光纤的折射率传感器 |
WO2012026135A1 (ja) * | 2010-08-27 | 2012-03-01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光導波路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2565000A (zh) * | 2012-01-10 | 2012-07-11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硅基槽式波导的多模干涉型生物化学传感器 |
CN102608699A (zh) * | 2012-01-12 | 2012-07-25 | 清华大学 | 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导与介质波导混合耦合阵列式结构 |
CN103487405A (zh) * | 2013-09-23 | 2014-01-01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螺旋跑道型干涉结构的光学生化传感器 |
CN203479702U (zh) * | 2013-05-16 | 2014-03-12 | 成都谱视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soi的狭缝光波导光栅fp腔光学生化传感芯片 |
CN104316996A (zh) * | 2014-11-03 | 2015-01-28 | 东南大学 | 一种聚合物集成波导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器 |
CN104422669A (zh) * | 2013-09-05 | 2015-03-18 | 周礼君 | 光波导式粒子电浆共振感测系统 |
CN106899270A (zh) * | 2017-04-13 | 2017-06-27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动态监测电路 |
CN207894823U (zh) * | 2018-02-02 | 2018-09-2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CN108613949A (zh) * | 2018-07-30 | 2018-10-02 | 兰州理工大学 | 基于非对称金属包覆介质波导的角度扫描折射率传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707304D0 (en) * | 2007-04-16 | 2007-05-23 | Univ Southampton | Evanescent field optical waveguide devices |
TW200915043A (en) * | 2007-09-29 | 2009-04-01 |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 Biasing circuit with fast response |
US9442261B2 (en) * | 2014-07-09 | 2016-09-13 |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 Devices for coupling a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and a photosensing component |
-
2018
- 2018-02-02 CN CN201810106415.5A patent/CN10805140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73024A (en) * | 1988-11-04 | 1991-12-17 |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 Integrated optical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a fluid |
US5214724A (en) * | 1990-03-02 | 1993-05-25 | Fujitsu Limited | Optical waveguide device with suppressed dc drift |
EP1139162A2 (en) * | 2000-03-21 | 2001-10-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waveguide elements, optical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optical waveguide elements |
JP2002116164A (ja) * | 2000-10-11 | 2002-04-19 | Univ Shizuoka | 高分子材料の熱光学定数測定方法及び高分子薄膜の熱光学定数測定方法 |
JP2003322616A (ja) * | 2002-04-30 | 2003-11-14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 屈折率測定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屈折率測定装置 |
CN101021593A (zh) * | 2007-03-16 | 2007-08-22 | 清华大学 | 可集成的光子晶体双波导反向耦合式流体折射率传感器 |
CN101893562A (zh) * | 2010-06-22 | 2010-11-24 | 浙江大学 | 基于数字式微滴进样通道的高灵敏度集成光波导传感器件 |
WO2012026135A1 (ja) * | 2010-08-27 | 2012-03-01 |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 光導波路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02323239A (zh) * | 2011-08-09 | 2012-01-1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基于非对称双芯光纤的折射率传感器 |
CN102565000A (zh) * | 2012-01-10 | 2012-07-11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硅基槽式波导的多模干涉型生物化学传感器 |
CN102608699A (zh) * | 2012-01-12 | 2012-07-25 | 清华大学 | 短程表面等离子体波导与介质波导混合耦合阵列式结构 |
CN203479702U (zh) * | 2013-05-16 | 2014-03-12 | 成都谱视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soi的狭缝光波导光栅fp腔光学生化传感芯片 |
CN104422669A (zh) * | 2013-09-05 | 2015-03-18 | 周礼君 | 光波导式粒子电浆共振感测系统 |
CN103487405A (zh) * | 2013-09-23 | 2014-01-01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螺旋跑道型干涉结构的光学生化传感器 |
CN104316996A (zh) * | 2014-11-03 | 2015-01-28 | 东南大学 | 一种聚合物集成波导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器 |
CN106899270A (zh) * | 2017-04-13 | 2017-06-27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动态监测电路 |
CN207894823U (zh) * | 2018-02-02 | 2018-09-2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CN108613949A (zh) * | 2018-07-30 | 2018-10-02 | 兰州理工大学 | 基于非对称金属包覆介质波导的角度扫描折射率传感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Highly sensitive sensors of fluid detection based on magneto optical tamm state;Nengxi Li;《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第265卷;第644-651页 * |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based on ultraviolet bleached polymer waveguide;Lanting Ji;《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第244卷;第373-379页 * |
二氧化硅光波导干涉微结构器件传感研究;鲍海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全文 * |
基于磁光波导的液体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张艳芬;《激光技术》;第41卷(第4期);第554-55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1406A (zh) | 2018-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Mansoor et al. | Silicon diode temperature sensors—A review of applications | |
CN106679842B (zh) | 一种采用基准电压补偿技术的测温方法和测温电路 | |
CN106092363B (zh) | 一种基于Pt100的温度传感器电路及其测温方法 | |
CN106989847A (zh) | 铂电阻测温系统中的误差修正方法 | |
CN108051406B (zh)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
CN108760060A (zh) | 一种用于远端cmos温度测量电路的电阻消除电路 | |
CN207894823U (zh) | 一种电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
CN207923701U (zh) | 一种热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
Luo et al. | Chip-scale optical airflow sensor | |
Frey et al. | A digital CMOS architecture for a micro-hotplate array | |
Wang et al. | A fully integrated gas detection system with programmable heating voltage and digital output rate for gas sensor array | |
Nieh et al. | An arduino-based experimental setup for teaching light color mixing, light intensity detection,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sensing | |
CN108303377B (zh) | 一种热光效应光波导检测装置 | |
Chiang et al. | Design of an ultraviolet light intensity monitor for personally wearable devices | |
Chen et al. | A low cost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 using a laser line generator | |
Yuan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WR-6 waveguide microcalorimeter for thermoelectric power sensor | |
CN108844639A (zh) | 电读出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测试电路与方法 | |
CN208721577U (zh) | 一种通过光强检测液体含糖量的装置 | |
Ferna´ ndez-Valdivielso et al. | Thermochromic-effect-based temperature optical fiber sensor for underwater applications | |
Kamarudin et al. | Flexible and autonomous integrated system for characterizing metal oxide gas sensor response in dynamic environment | |
Jaeggi et al. | Overall system analysis of a CMOS thermal converter | |
CN205679578U (zh) |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测量装置 | |
Wang et al. |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based on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with a hybrid silica/polymer waveguide | |
Soler-Fernández et al. | A Verilog-A model for a light-activated semiconductor gas sensor | |
Okan et al. | A microfluidic based differential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