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5913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25913B CN107925913B CN201680048266.0A CN201680048266A CN107925913B CN 107925913 B CN107925913 B CN 107925913B CN 201680048266 A CN201680048266 A CN 201680048266A CN 107925913 B CN107925913 B CN 1079259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k
- harq
- transmission
- user terminal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57—Implicit acknowledgement of correct or incorrect reception, e.g. with a moving windo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恰当地进行HARQ‑ACK的发送。用户终端具有:接收单元,接收DL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对针对于D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进行控制,接收单元接收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控制单元基于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而对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进行控制。此外,用户终端的接收单元接收包含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进行了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以相比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域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LTE-Advanced(Rel.10-12)进行了规范化,并进一步探讨了被称为5G(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Access))等的LTE的后续系统。
设想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面向移动广播带(mobile broadband)用途而要求进一步的高速化/大容量化,并且要求低延迟化和对来自大量设备的连接的应对等。此外,为了谋求更进一步的高速化/大容量化,还设想利用更宽带域的频谱。
然而,在现有的LTE系统(LTE Rel.8-12)中,在用户终端(UE)与无线基站(eNB)的无线通信中,为了抑制信号的接收错误所导致的通信质量的恶化,而支持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在HARQ,用户终端(或无线基站)根据数据的接收结果而反馈与该数据相关的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无线基站(或用户终端)基于所反馈的HARQ-ACK来控制数据的重发。
通过应用混合自动重发请求,能够有效地抑制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间的无线通信的通信质量的恶化,因此,设想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也支持HARQ。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5G等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还设想会进行在几十GHz等高频带中的通信、或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MTC(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2M(机器间通信(Machine To Machine))等数据量相对较小的通信。如此,可想到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根据通信环境而需要多种多样的通信条件。在这种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直接采用现有的LTE系统中的HARQ-ACK控制(HARQ-ACK机制)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提供充分的通信服务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其目之一的在于提供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恰当地进行HARQ-ACK的发送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接收单元,接收DL信号;以及控制单元,控制针对于所述D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与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与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而控制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恰当地进行HARQ-ACK的发送。
附图说明
图1A以及图1B是表示现有的LTE系统(Rel.8-12)中的HARQ-ACK的发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方式中的HARQ-ACK的发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3A是表示L1/L2控制信道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3B以及图3C是表示L1/L2控制信道的解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方式中的HARQ-ACK的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方式中的HARQ-ACK的发送方法的其他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方式中的HARQ-ACK的发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现有的LTE系统(Rel.12以前)中,为了抑制用户终端(UE)与无线基站(eNB)间的通信质量的恶化,支持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例如,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DL信号/DL信道的接收结果而反馈送达确认信号(也称为HARQ-ACK、ACK/NACK、或A/N)。无线基站基于从用户终端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而对重发或新数据发送进行控制(DL HARQ)。此外,无线基站基于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信号/UL信道的接收结果而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用户终端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送达确认信号及/或UL发送指令,对重发或新数据发送进行控制(UL HARQ)。
在现有的LTE系统中,由于UL发送以及DL发送的TTI被设定为1ms(1个子帧),因此,HARQ-ACK的反馈定时也以子帧为单位受控制。在DL HARQ中,应用FDD的用户终端在从接收到DL信号/DL信道(例如,PDSCH)的子帧起4ms后的UL子帧中,向无线基站反馈HARQ-ACK(参见图1A)。此外,从用户终端接收到HARQ-ACK的无线基站基于HARQ-ACK的结果而在4ms以后的DL子帧中发送重发数据或新数据。
此外,应用TDD的用户终端从在接收到PDSCH的子帧起在按照每个UL/DL结构而定义的规定的UL子帧(4ms以后的UL子帧)中反馈HARQ-ACK(参见图1B)。此外,从用户终端接收到HARQ-ACK的无线基站基于HARQ-ACK的结果而在按照每个UL/DL结构而定义的规定的DL子帧(4ms以后的DL子帧)中发送重发数据或新数据。在图1B中,针对1个UL子帧而对应地定义了4个DL子帧(包括特殊子帧)(M=4),将在该4个DL子帧中发送的DL信号的ACK/NACK在1个UL子帧中反馈。
如此,在现有的LTE系统中定义为,HARQ-ACK的反馈定时成为,以子帧为单位而接收到信号后4ms后的子帧(FDD)或其以后的规定的子帧(TDD)。此外,无线基站及/或用户终端针对信号的发送接收而基于规定的HARQ RTT(往返时间(Round Trip Time))来进行重发控制。RTT是指,向通信对象发送信号或数据后返回响应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在现有的系统中,接收到HARQ-ACK反馈后进行重发为止的最小时间也同样被定义。例如,规定为,无线基站接收到由用户终端反馈的ACK/NACK后以4ms后为最小时间而在规定子帧中进行重发。
如此,在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间严密地定义HARQ-ACK的发送定时而对HARQ-ACK发送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谋求处理操作的简化等。另一方面,在将HARQ-ACK的发送定时规定为固定的情况下,存在对于HARQ-ACK发送无法灵活运行的问题。例如,在将HARQ-ACK的发送定时规定为固定的情况下,即使在能够进行高速处理的服务或运行中也会由于HARQ-ACK的发送定时而使高速化(降低延迟)受到限制。此外,由于以子帧为单位而细碎地进行HARQ-ACK的发送,从而也存在系统整体上UL开销增大的顾虑。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设想针对各种观点(利用目的)而提供服务,可考虑到会根据通信环境而需要恰当的通信条件。
因此,本发明发明者等构想了引入HARQ-ACK的发送指令并基于该HARQ-ACK的发送指令而对HARQ-ACK的发送进行控制。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基于与由无线基站发送的HARQ-ACK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对针对于DL发送的HARQ-ACK的发送(例如,发送定时等)进行控制。另外,HARQ-ACK的发送指令也可以称为HARQ-ACK发送指令、HARQ-ACK发送许可、HARQ-ACK许可、A/N发送许可、A/N许可。
如此,通过基于HARQ-ACK的发送指令而对HARQ-ACK发送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可进行高速处理的服务或运行中灵活地控制HARQ-ACK发送。此外,由于用户终端无需按照进行了DL发送的每个子帧而利用不同的UL资源(例如,上行控制信道)来进行HARQ-ACK的发送,因此能够减少系统整体上的UL开销。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HARQ-ACK反馈而能够利用现有的PUCCH格式(例如,PUCCH格式3等)、和与PUCCH格式3相比容量大的新PUCCH格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举FDD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对于TDD也同样能够应用。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了采用与现有的LTE系统相同的1ms(1个子帧)来作为UL发送及/或DL发送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的情况,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利用与现有的LTE系统相比较短的缩短TTI(例如,0.5ms、0.25ms、0.2ms等)来作为UL发送及/或DL发送的发送时间间隔的情况。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举LTE系统为例,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进行重发控制的通信系统就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对用户终端基于与HARQ-ACK的发送指令(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来控制HARQ-ACK的发送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2中示出了用户终端基于HARQ-ACK许可而进行HARQ-ACK发送的情况的一例。如图2所示,用户终端基于DL信号(DL数据、PDCCH等)的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校验的结果来进行ACK/NACK判定,并在接收到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进行HARQ-ACK的发送。
用户终端对针对于从前次的HARQ-ACK发送后起至由HARQ-ACK许可的接收而决定的规定定时为止被调度的(接收到的)DL数据的ACK/NACK进行判断。由HARQ-ACK许可的接收而决定的规定定时可以是用户终端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发送时间间隔(例如,子帧),也可以是从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子帧起规定期间后的子帧。
例如,用户终端在基于在子帧#9中所接收到的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中,反馈针对于在子帧#4、#6-#8中接收到的DL发送的ACK/NACK的结果(图2中的实例A)。基于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可以是由HARQ-ACK许可而被指示的子帧(在图2中,为子帧#13)。
或者,基于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也可以是从用户终端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子帧起规定期间后的子帧(在图2中为子帧#9的4ms后的子帧#13)。另外,规定期间的值可以通过规范而规定为固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等而从无线基站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
此外,用户终端能够在基于在子帧#17中接收到的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21中,反馈针对于在子帧#16中接收到的DL发送的ACK/NACK的结果(图2中的实例B)。此外,用户终端能够在基于在子帧#24中接收到的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28中,反馈针对于在子帧#21、#22中接收到的DL发送的ACK/NACK的结果(图2中的实例C)。
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能够利用现有系统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DCI))来发送。作为下行控制信息,有包含与DL分配控制(调度)相关的信息的DL分配(DL assignment)、以及包含与UL的分配控制(调度)相关的信息的UL许可(UL grant)。
无线基站能够利用DL分配及/或UL许可的一部分的比特字段而向用户终端通知HARQ-ACK许可(参见图3A)。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现有的DCI格式。例如,可以将现有的DCI格式中包含的规定的比特字段的内容替换为HARQ-ACK许可,也可以在规定的比特字段中设定扩展字段,还可以设定新的比特字段。
或者,无线基站可以构成为,利用现有的下行控制信息(DL分配以及UL许可)之外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终端通知HARQ-ACK许可。
<利用DL分配及/或UL许可的情况>
在利用DL分配而向用户终端通知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将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资源信息及/或信号序列等的信息包含在该DL分配中而进行发送。另外,无线基站能够将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UL信道(例如,PUCCH)的资源块编号(PRB)、带宽以及资源编号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作为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资源信息,而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
如此,通过利用DL分配及/或UL许可而向用户终端通知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参见图3A),从而能够不需要HARQ-ACK许可用的独立的发送指令(下行控制信息)。由此,能够抑制无线基站所发送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的开销增加。
用户终端能够设想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DL分配或UL许可)来进行解码(例如,盲解码)(参见图3B)。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仅以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的序列长度来进行盲解码。
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设想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及不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这双方来进行解码(参见图3C)。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以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的序列长度、以及不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的序列长度这双方(例如,两种)的序列长度来进行盲解码,并将CRC校验的结果判定为无误的序列长度判别为发往自身的下行控制信息。如此,通过利用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及不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这双方,使HARQ-ACK许可仅在必要的情况下包含在下行控制信息中,从而能够减少下行控制信息的开销。
<利用独立的L1/L2控制信号的情况>
在无线基站将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包含在独立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中而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使HARQ-ACK许可独立于DL分配或UL许可而进行检测(参见图4)。
在图4中,示出了将包含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及包含DL分配或UL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在同一个/或不同的子帧中进行发送的情况。例如,用户终端在基于在子帧#9中接收到的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中,反馈针对于在子帧#4、#6-#9中接收到的DL发送的ACK/NACK的结果(图4中的实例A)。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子帧#9中分别接收DL信号(DL数据以及DL分配)和HARQ-ACK许可。
此外,用户终端能够在基于在子帧#17中接收到的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21中,反馈针对于在子帧#16中接收到的DL发送的ACK/NACK的结果(图4中的实例B)。在此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子帧#17中不接收DL数据,而接收HARQ-ACK许可。
此外,用户终端能够在基于在子帧#24中接收到的HARQ-ACK许可的规定子帧#28中,反馈针对于在子帧#21、#22、#24中接收到的DL发送的ACK/NACK的结果(图4中的实例C)。在此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子帧#24中分别接收DL信号(DL数据以及DL分配)和HARQ-ACK许可。
如此,通过将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包含在独立的下行控制信息中而通知给用户终端,从而无线基站即使在没有DL调度/UL调度的定时,也能够指示HARQ-ACK发送。同样地,用户终端即使在没有DL调度/UL调度的定时也能够进行HARQ-ACK反馈。此外,在包含DL调度/UL调度、以及HARQ-ACK许可这双方的子帧(图4中的子帧#9、#24)中,用户终端只要进行对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处理(例如,盲检测)即可。
无线基站能够在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将该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资源信息及/或信号序列等的信息包含在内而进行发送。无线基站将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UL信道(例如,PUCCH)的资源块编号(PRB)、带宽以及资源编号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作为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资源信息而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
<用户终端的反馈方法>
用户终端能够将与各DL子帧相对应的HARQ-ACK作为独立的比特而生成,并将对所生成的比特进行编码而得的码序列通过1个UL发送(例如,PUCCH及/或PUSCH)进行发送。即,用户终端能够进行控制,以使对HARQ-ACK许可所对应的多个DL信号的HARQ-ACK分别进行编码而进行反馈。
例如,在图2的实例A中,用户终端能够分别生成针对于在子帧#4、#6、#7、#8中接收到的DL信号的ACK/NACK比特,并将对所生成的比特进行编码后的码序列通过UL子帧#13中进行发送。
另外,当在各DL子帧的DL发送中设定多个码字(CW)或传输块(TB)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按照每个CW而分别将HARQ-ACK作为独立的比特来生成ACK/NACK。此外,用户终端也可以对各CW的HARQ-ACK取逻辑异或(应用ACK/NACK空间捆绑)而生成ACK/NACK。
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取与DL子帧对应的HARQ-ACK的逻辑异或(ACK/NACK时间捆绑),并将压缩为1或2比特后进行编码而得的码序列通过1个UL发送(例如,PUCCH及/或PUSCH)进行发送。即,用户终端能够进行控制,以使对HARQ-ACK许可所对应的多个DL信号的HARQ-ACK应用ACK/NACK捆绑后进行编码而进行发送。
例如,在图2的实例A中,用户终端能够对在子帧#4、#6、#7、#8中接收到的DL信号应用ACK/NACK捆绑,并将在全部为ACK时设为ACK、而在至少有1个NACK时设为NACK之后进行编码而得的码序列在UL子帧#13中进行发送。
另外,当在各DL子帧的DL发送中设定多个码字(CW)或传输块(TB)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应用时间捆绑的基础上应用空间捆绑。
此外,无线基站对HARQ-ACK许可、或包含该HARQ-ACK许可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将与有了DL分配的子帧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内而向用户终端进行发送。例如,无线基站能够于在各子帧中进行DL分配的DL分配(DL assignment)、HARQ-ACK许可、及/或包含该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将表示在哪个子帧中进行了DL分配的位图字段、或用于识别DL分配检测错误的(DAI:下行链路分配指示符(Downlink AssignmentIndicator(索引(Index))))字段包含在内而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
在DAI字段中,按照有了DL数据的分配(DL调度)的子帧的顺序而分别设定不同的值(累计值)。用户终端能够在下行控制信息等中所包含的DAI的值不连续的情况下掌握DL信号发生了接收错误的情况。
例如,在图5的实例A中,无线基站能够对在子帧#4、#6、#7、#8中发送的DL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以及在子帧#9中发送的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分别设定不同的DAI值而向用户终端进行发送。用户终端能够基于各下行控制信息或HARQ-ACK许可(或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DAI的值而对有无检测错误进行判断。
在图5的实例A中,在用户终端对在子帧#7中被发送的DL信号产生了检测错误的情况下,在用户终端中无法检测出该子帧#7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DAI值(例如,DAI=3)。在此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基于子帧#6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DAI值(DAI=2)、以及子帧#8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DAI值(DAI=4)来掌握子帧#7中的检测错误。
此外,无线基站也可以在HARQ-ACK许可、或包含该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设定表示DL数据的分配(DL调度)信息的位图字段。例如,在图2的实例A中,无线基站将表示针对子帧#4-#9的DL分配信息的位图“1,0,1,1,1,0”通知给用户终端。在此,将有DL分配的情况假定为“1”,将没有DL分配的情况假定为“0”。位图信息可以包含在各DL信号的下行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包含在一部分DL信号的下行控制信息中,也可以仅包含在HARQ-ACK许可中。
如此,通过对HARQ-ACK许可、或包含该HARQ-ACK许可的L1/L2控制信号,将与有了DL分配的子帧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内而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从而能够在用户终端侧恰当地掌握检测错误而进行HARQ-ACK发送。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对规定期间未检测出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的用户终端操作进行说明。
如上述第一方式所示,通过用户终端基于被无线基站所通知的HARQ-ACK许可而发送ACK/NACK,从而能够灵活地对HARQ-ACK控制(例如,发送定时等)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也设想用户终端因检测错误等而无法接收HARQ-ACK许可、或包含该HARQ-ACK许可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由于用户终端无论到何时都不会反馈HARQ-ACK,因此存在无法进行通信的情况或发生延迟的顾虑。
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二方式中,用户终端进行控制,以使在无法接收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基于规定条件而发送HARQ-ACK。例如,用户终端能够进行控制,以使在接收到DL信号(例如,首次的DL信号)后至规定期间(例如,X子帧)后为止未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发送HARQ-ACK。首次的DL信号可以设为,在未进行HARQ-ACK发送的DL接收信号之中最早接收到的DL信号。
图6中示出了无法接收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的用户终端的HARQ-ACK的发送操作的一例。在图6的实例A中示出了,无线基站在子帧#4、#6、#7中分别发送DL信号,并在子帧#8中发送针对于DL信号的HARQ-ACK许可(或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情况。在此,设想用户终端对在子帧#8中发送的HARQ-ACK许可(或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息)产生了检测错误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用户终端在从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的子帧(在此为子帧#4)起到X子帧(在此,X=5)后为止的期间内无法检测出HARQ-ACK许可。因此,用户终端能够在从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的子帧#4起规定期间后(例如,9子帧后)的子帧#13中,无论有无HARQ-ACK许可均(在没有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发送HARQ-ACK。
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在从X子帧后(在此为子帧#9)起的规定期间后(例如,4ms后)发送HARQ-ACK。另外,规定期间的值可以在规范中规定为固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等而从无线基站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
另外,用户终端在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后规定期间后发送的ACK/NACK、或在从X子帧后起规定期间后发送的HARQ-ACK能够作为在规定范围内接收到的DL信号的ACK/NACK。例如,作为在规定范围内接收到的DL信号的ACK/NACK,用户终端能够设为针对于从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的子帧#4起到X子帧后(子帧#9)为止所接收到的DL信号的ACK/NACK。在图6所示的情况下,示出了用户终端在子帧#13中发送针对于从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的子帧#4起到X子帧(在此,X=5)后的子帧#9为止所接收到的DL信号的ACK/NACK的情况。
此外,在图6的实例B中,用户终端在从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的子帧(在此为子帧#16)起到X子帧(在此,X=5)后的子帧#21为止的期间内无法检测出HARQ-ACK。因此,用户终端能够在从子帧#16起规定期间后(例如,9子帧后)的子帧#25中,无论有无HARQ-ACK许可,均发送HARQ-ACK。
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在从X子帧后(在此为子帧#21)起规定期间后(例如,4子帧后)的子帧#25中发送HARQ-ACK。
如此,即使在用户终端对HARQ-ACK产生了检测错误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允许HARQ-ACK发送,而避免从用户终端不反馈HARQ-ACK的情形。由此,能够将HARQ-ACK的发送延迟抑制在规定值以内。此外,通过使进行控制,以使用户终端在未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在规定期间后进行HARQ-ACK发送,从而在不利用HARQ-ACK许可的运行中也能够应用。
此外,在用户终端未接收到HARQ-ACK许可,而在规定期间后(例如,从首次DL接收时起规定期间后)进行HARQ-ACK发送的情况下,能够预先设定该HARQ-ACK发送所利用的资源。例如,无线基站能够将不基于HARQ-ACK许可而发送的HARQ-ACK所应用的资源信息通过高层信令等而预先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另外,无线基站将与UL控制信道(例如,PUCCH)的资源相关的信息(PRB、资源等)作为该资源信息而向用户终端进行通知。
由此,能够抑制对HARQ-ACK许可产生了检测错误的用户终端所发送的UL控制信道与恰当地检测出了HARQ-ACK许可的用户终端所发送的UL控制信道发生冲突的情况。
用户终端可以在至少未能够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设想在HARQ-ACK发送所对应的全部的DL子帧中有了分配(DL发送)的情形,从而生成HARQ-ACK的比特串。例如,在图6的实例A中,用户终端能够设想在从接收到首次的DL信号的子帧起X子帧期间(子帧#4-#9)的全部子帧中有了DL发送的情形而对HARQ-ACK发送进行控制。
由此,即使在用户终端不能掌握在哪个DL子帧中对HARQ-ACK许可产生了检测错误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间的ACK/NACK比特串(ACK/NACK码本大小)的识别一致。
另外,在不利用表示在哪个DL子帧中有了分配的位图或DAI的情况下,优选为,无论可否接收HARQ-ACK许可,均设想HARQ-ACK发送所对应的全部DL子帧中有了分配(DL发送)的情形,从而生成HARQ-ACK的比特串。
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在无法检测到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无论DL信号的接收可否成功,均生成规定比特的NACK而进行反馈。用户终端能够根据所应用的发送模式而生成1比特或多比特的NACK。例如,在设定2CW以上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用户终端生成与各CW相应的比特数的NACK而进行反馈。此外,在设定1CW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生成1比特的NACK而进行反馈。
即,在无法检测到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假定该HARQ-ACK许可所对应的DL信号全部为NACK而进行反馈。在此情况下,无线基站在于规定的资源及/或定时中接收到了1或2比特的NACK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出在用户终端未接收到HARQ-ACK许可。在此情况下,无线基站能够进行控制,以使对该HARQ-ACK所对应的DL数据(HARQ-ACK许可所对应的DL数据)全部进行重发。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地应用,也可以组合而应用。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例如,20MHz)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及/或双重连接(DC)。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也可以称为SUPER 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Radio Access))等。
图7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以及配置在宏小区C1内并形成比宏小区C1狭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于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这双方。用户终端20被设想为,通过CA或DC而同时使用采用不同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利用多个小区(CC)(例如,6个以上的CC)而应用CA或DC。此外,能够对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无线基站12间的UL发送及/或DL发送利用缩短TTI。
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利用带宽较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Legacy carrier等)而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利用带宽较宽的载波,也可以利用与在与无线基站11间的载波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并不限于此。
无线基站11与无线基站12之间(或两个无线基站12间)采用进行有线连接(例如,以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为标准的光纤、X2接口等)或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而连接于核心网络40。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包括例如,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而连接于上位站装置30。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较大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称为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为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微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家庭基站(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为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包括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在下行链路中应用OFDMA(直交频分多址),在上行链路中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为,将频带分割为多个较窄的频带(子载波),并将数据映射在各子载波中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为,将系统带宽按照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而通过使多个终端利用互相不同的带域来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于这些组合,在上行链路中可以利用OFDMA。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利用由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来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此外,通过PBCH来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来传输包含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来传输PDCCH所使用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来传输针对于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EPDCCH被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频分复用,并与PDCCH同样被用于传输DCI等。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利用被各用户终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通过PUSCH来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包含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无线质量信息(CQI)等的其中至少一种的上行控制信息(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通过PUSCH或PUCCH来传输。通过PRACH来传输用于建立与小区的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无线基站>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通过下行链路而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发送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而被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的发送处理,而转发至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对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的发送处理而转发至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照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而进行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而被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101进行发送。
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103接收从用户终端发送的HARQ-ACK。此外,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103能够利用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或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等)而向用户终端发送用于指示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信息。作为用于指示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信息,不仅是HARQ-ACK许可,还能够包含与在基于该HARQ-ACK许可的HARQ-ACK发送中所利用的资源信息或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作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而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另一方面,对于上行信号,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而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进行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由放大器单元102进行了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而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所输入的上行信号中所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以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至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而与上位站装置30间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以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Radio Interface))为标准的光纤、X2接口)而与相邻无线基站10间发送接收信号(回程信令)。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9中,主要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块。如图9所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具备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
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对通过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通过PDCCH及/或E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的调度(例如,资源分配)进行控制。此外,还进行系统信息、同步信号、寻呼信息、CRS(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SI-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等的调度的控制。此外,对上行参考信号、通过PUSCH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通过PUCCH及/或PUSCH而发送的上行控制信号等的调度进行控制。
控制单元301基于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而对下行数据的重发/新数据发送进行控制。另外,控制单元3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来生成DL信号(包括下行数据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而输出至映射单元303。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用户数据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而输出至映射单元3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DCI(UL许可、DL分配)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EPDCCH)而输出至映射单元303。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利用现有的下行控制信息(DL分配及/或UL许可)的一部分的比特字段而生成具有HARQ-ACK的下行控制信息(参见图3A)。或者,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在现有的下行控制信息(DL分配以及UL许可)之外生成包含与HARQ-ACK许可相关的信息的L1/L2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息)。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CRS、CSI-RS等的下行参考信号而输出至映射单元303。另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将通过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而生成的DL信号映射至规定的无线资源而输出至发送接收单元103。映射单元303能够作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UL信号(HARQ-ACK、PUSCH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处理结果被输出至控制单元3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构成。
<用户终端>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所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通过放大器单元202进行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通过放大器单元202进行了放大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而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
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接收DL数据信号(例如,PDSCH)、或DL控制信号(例如,UL许可、DL分配等)等。此外,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接收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例如,HARQ-ACK许可)。此外,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在现有的下行控制信息(例如,DL分配)中接收与进行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资源及/或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在与UL许可以及DL分配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接收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此外,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在包含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接收与进行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的资源及/或信号序列相关的信息。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所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关于与物理层或MAC层相比更高层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就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而言,从应用单元205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而转发至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而进行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202进行放大而从发送接收天线201进行发送。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1中,主要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块。如图11所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具备: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和判定单元405。另外,利用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和发送接收单元203而构成接收单元。
控制单元401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取得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通过PDCCH/EPDCCH而发送的信号)以及下行数据信号(通过PDSCH而发送的信号)。控制单元401基于下行控制信号、或判定了是否需要针对于下行数据信号的重发控制后的结果等而对上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能够进行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以及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的控制。
控制单元401能够基于与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指令相关的信息(例如,HARQ-ACK许可)而对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例如,发送定时)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401能够进行控制,以使将针对于HARQ-ACK许可所对应的多个DL信号的ACK/NACK分别进行编码而进行发送。或者,控制单元401能够进行控制,以使对针对于HARQ-ACK许可所对应的多个DL信号的ACK/NACK应用了ACK/NACK捆绑后进行编码而进行发送。
此外,控制单元401能够在接收到DL信号后到规定期间后为止未接收到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无论有无HARQ-ACK许可(在没有HARQ-ACK许可的情况下)均进行ACK/NACK的发送。另外,控制单元4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来生成UL信号而输出至映射单元403。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而生成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上行控制信号。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而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例如,在由无线基站10所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UL许可的情况下,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被控制单元401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而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中生成的上行信号(上行控制信号及/或上行数据)映射至无线资源而向发送接收单元203进行输出。映射单元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对DL信号(例如,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通过PDSCH而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的信息输出至控制单元401、判定单元405。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例如广播信息、系统信息、RRC信令、DCI等输出至控制单元4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进行设想了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号的盲解码(参见图3B)。或者,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进行设想了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号和不包含HARQ-ACK许可的下行控制信号的盲解码(参见图3C)。另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构成。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构成本发明的接收单元。
判定单元405基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的解码结果而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CK/NACK),并且将判定结果输出至控制单元401。在从多个CC(例如,6个以上的CC)发送下行信号(PDSCH)的情况下,关于各CC分别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CK/NACK)并输出至控制单元401。判定单元4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判定电路或判定装置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采用的块图示出了以功能为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和软件的任意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方式并不被特别地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上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1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上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并通过此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利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硬件来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通过包括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存储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来实现。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而发挥功能。
在此,处理器或存储器等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进行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为例如,软盘、光盘、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PROM(可擦出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CD-ROM(光盘(Compact Disc-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硬盘等的存储介质。此外,程序可以经由电信线路而从网络进行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也可以包括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或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通过上述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而实现,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现。处理器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对用户终端的整体进行控制。此外,处理器从储介质中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出至存储器,而按照这些而执行各种处理。
在此,该程序只要是使计算机执行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器中并由处理器进行操作的控制程序而实现,对于其他的功能块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实现。
此外,软件、指令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而被发送接收。例如,在软件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以及数字订户电路(DSL)等的有线技术及/或红外线、无线以及微波等的无线技术而从网站、服务器、或其他远程资源进行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及/或无线技术包含在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另外,对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用语及/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要的用语,可以替换为具有相同或相似含义的用语。例如,信道及/或码元也可以为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为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以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以相对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以相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可以通过索引来指示。
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的其中任意一种来表示。例如,可遍及上述全部说明所提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者磁性粒子、光场或者光子、或者这些中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着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为X”的通知)并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暗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进行。
信息的通知并不限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信号或这些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只要称为RRC消息即可,例如,也可以为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利用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Bluetooth(注册商标)、及其他适宜系统的系统及/或基于这些系统而增强的下一代系统中。
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只要没有矛盾,就可以替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例示性的顺序提示了各种步骤的要素,而不限定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超出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条件下以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例示说明为目的的,而不具有对本发明进行任何制限的意思。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21日申请的特愿2015-164186。其内容全部包含在此。
Claims (6)
1.一种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DSCH进行调度的第1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第1DCI;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比所述第1DCI靠后的第2DCI中包含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即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控制对于所述PDSCH的HARQ-ACK的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第2DCI而接收进行所述HARQ-ACK的发送的资源所相关的信息以及进行所述HARQ-ACK的发送的信号序列所相关的信息的至少一方。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对与所述HARQ-ACK的发送指示对应的多个PDSCH所对应的HARQ-ACK分别进行编码并发送。
4.一种基站,具有:
发送单元,发送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DSCH进行调度的第1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第1DCI;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基于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即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而被发送的、对于所述PDSCH的HARQ-ACK的接收,
所述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被包含于比所述第1DCI靠后的第2DCI。
5.一种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接收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DSCH进行调度的第1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第1DCI的步骤;以及
基于比所述第1DCI靠后的第2DCI中包含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即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控制对于所述PDSCH的HARQ-ACK的发送的步骤。
6.一种系统,具有基站和终端,
所述基站具有:
发送单元,发送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DSCH进行调度的第1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第1DCI;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基于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即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而被发送的、对于所述PDSCH的HARQ-ACK的接收,
所述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接收对所述PDSCH进行调度的所述第1DCI;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控制对于所述PDSCH的所述HARQ-ACK的发送,
所述HARQ-ACK的发送指示所相关的信息被包含于比所述第1DCI靠后的第2DCI。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64186 | 2015-08-21 | ||
JP2015-164186 | 2015-08-21 | ||
PCT/JP2016/073798 WO2017033780A1 (ja) | 2015-08-21 | 2016-08-12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25913A CN107925913A (zh) | 2018-04-17 |
CN107925913B true CN107925913B (zh) | 2022-07-26 |
Family
ID=58101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48266.0A Active CN107925913B (zh) | 2015-08-21 | 2016-08-12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75487B2 (zh) |
EP (1) | EP3340673A4 (zh) |
JP (1) | JP6907117B2 (zh) |
CN (1) | CN107925913B (zh) |
WO (1) | WO201703378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47162B1 (en) * | 2015-02-09 | 2019-04-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retransmitting rlc data packet and base station |
US11140749B2 (en) * | 2016-12-13 | 2021-10-05 | Apple Inc. | User equipment (UE), generation node-B (GNB)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pre-coding |
US11658774B2 (en) * | 2017-03-31 | 2023-05-23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Determining a resource field that carries feedback information |
WO2019087240A1 (ja) * | 2017-10-30 | 2019-05-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WO2020017054A1 (ja) * | 2018-07-20 | 2020-01-2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 |
RU2767602C1 (ru) * | 2018-08-08 | 2022-03-17 | Бейдзин Сяоми Мобайл Софтвэр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по гибридному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му запросу повторения передачи |
BR112021012523A2 (pt) * | 2018-12-28 | 2021-09-14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dispositivo terminal e dispositivo de rede |
WO2021176723A1 (ja) * | 2020-03-06 | 2021-09-10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9400A (zh) * | 2007-03-01 | 2010-03-1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CN101675693A (zh) * | 2007-03-06 | 2010-03-17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台、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CN104335652A (zh) * | 2012-05-11 | 2015-02-0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30052B2 (ja) * | 2006-06-19 | 2010-03-1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JP4703513B2 (ja) * | 2006-08-22 | 2011-06-1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無線基地局及び方法 |
KR100905385B1 (ko) | 2008-03-16 | 2009-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
PL3484080T3 (pl) | 2009-02-03 | 2021-07-19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Urządzenie i metoda do transmisji arq |
JP5310401B2 (ja) * | 2009-09-01 | 2013-10-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US9036511B2 (en) * | 2010-08-03 | 2015-05-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20113827A1 (en) * | 2010-11-08 | 2012-05-10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Dynamic simultaneous pucch and pusch switching for lte-a |
CN103299571B (zh) | 2010-11-11 | 2015-12-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发射/接收方法和装置 |
KR101867311B1 (ko) * | 2010-12-21 | 2018-07-19 |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
US8891416B2 (en) * | 2011-01-02 | 2014-11-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K/NACK transmission in TDD-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2130417B1 (ko) * | 2011-09-30 | 2020-07-08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무선 통신의 다중점 송신 |
US9717060B2 (en) | 2012-03-22 | 2017-07-2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ACK/NACK signal |
US9749094B2 (en) * | 2012-06-14 | 2017-08-2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
US9807747B2 (en) * | 2012-06-15 | 2017-10-31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handl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9565006B2 (en) * | 2012-07-16 | 2017-02-0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confi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4049169A1 (en) | 2012-09-28 | 2014-04-03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Timing indication for dynamic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uplink/downlink (ul/dl) reconfiguration |
JP6035621B2 (ja) * | 2012-09-28 | 2016-11-30 |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e−pdcchに対するpucchリソース配分 |
US11245507B2 (en) * | 2012-11-02 | 2022-02-0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uplink HARQ-ACK resources for LTE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
TR201816239T4 (tr) | 2013-01-25 | 2018-11-21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Dinamik TDD konfigürasyonlarında ACK/NACK'nin bildirilmesi için usul, kablosuz iletişim cihazı ve bilgisayar tarafından okunabilir ürün. |
WO2016035717A1 (ja) * | 2014-09-03 | 2016-03-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および、基地局 |
US10021677B2 (en) * | 2014-10-31 | 2018-07-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wo-stage PDCCH with DCI flag and DCI format size indicator |
US9571407B2 (en) * | 2014-12-10 | 2017-02-14 | Limelight Networks, Inc. | Strategically scheduling TCP stream transmissions |
US11362759B2 (en) * | 2015-04-06 | 2022-06-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or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
2016
- 2016-08-12 JP JP2017536754A patent/JP69071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8-12 US US15/752,935 patent/US11575487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12 WO PCT/JP2016/073798 patent/WO20170337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8-12 CN CN201680048266.0A patent/CN10792591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8-12 EP EP16839127.4A patent/EP334067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9400A (zh) * | 2007-03-01 | 2010-03-1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CN101675693A (zh) * | 2007-03-06 | 2010-03-17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台、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CN104335652A (zh) * | 2012-05-11 | 2015-02-0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25913A (zh) | 2018-04-17 |
EP3340673A4 (en) | 2019-04-17 |
JPWO2017033780A1 (ja) | 2018-07-26 |
US20180241530A1 (en) | 2018-08-23 |
EP3340673A1 (en) | 2018-06-27 |
WO2017033780A1 (ja) | 2017-03-02 |
JP6907117B2 (ja) | 2021-07-21 |
US11575487B2 (en) | 2023-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047037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8141878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6721587B2 (ja) |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8353316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8141791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432015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852640B (zh) | 用户装置、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7182876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7925913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710813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EP3316640A1 (en)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7078128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7534889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534966A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6797802B2 (ja) | 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894841B2 (ja) | 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7926010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8702644A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WO2017078032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10870344A (zh)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