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0458B -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20458B CN107920458B CN201711240348.8A CN201711240348A CN107920458B CN 107920458 B CN107920458 B CN 107920458B CN 201711240348 A CN201711240348 A CN 201711240348A CN 107920458 B CN107920458 B CN 1079204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heat pipe
- liquid
- liquid refrigerant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3 computer appl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09—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散热系统包括:热管蒸发器、热管冷凝器、冷媒分配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液冷冷板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热管冷凝器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汽态制冷剂与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冷媒分配模块将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液冷冷板;热管蒸发器使其接收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输出至热管冷凝器;液冷冷板使其接收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输出至热管冷凝器。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使数据中心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中心的数量及规模也日益扩大,为了节约数据中心的电能消耗,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采用自然冷源(比如,较低温度的水或空气)对服务器节点进行散热。
目前,采用自然冷源对数据中心的各个服务器节点进行散热时,通常需要热管空调器。热管空调器通常由热管蒸发器和热管冷凝器构成,热管蒸发器可设置在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热管冷凝器可设置在室外环境中,较度的汽态制冷剂可在热管冷凝器内与自然冷源(室外环境中较低温度的空气或水)进行热交换以冷凝成液态,然后进入热管蒸发器,液态制冷剂则可通过热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的热量,从而降低数据中心各个服务器节点的温度;同时,吸收热量的液态制冷剂可在热管蒸发器内蒸发成汽态制冷剂,然后回流至热管冷凝器中。
但是,热管蒸发器与室内空间中空气的换热热阻相对较大,而针对于数据中心,各个服务器中处理器的散热需求相对较高,电源模块等其他功能组件的散热需求相对较低,当处理器功率过高而导致其温度较高时,热管空调器则无法快速而大量的吸收各个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不能满足处理器的散热需求,导致数据中心不能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使数据中心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热管冷凝器、冷媒分配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液冷冷板与数据中心的至少一个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
所述热管冷凝器设置在室外环境中,所述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设置在所述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
所述热管冷凝器,用于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得汽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冷凝器与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液态制冷剂;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每一个所述热管蒸发器,用于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每一个所述液冷冷板,用于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液冷冷板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优选地,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温度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个所述温度参数确定第一冷媒分配系数;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优选地,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功率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功率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计算第二冷媒分配系数;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优选地,
还包括:动力装置;其中,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通过所述动力装置与各个所述液冷冷板相连;
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向各个所述液冷冷板传输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优选地,
所述热管蒸发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热管冷凝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系统的方法,包括:
利用所述热管冷凝器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得汽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冷凝器与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液态制冷剂;
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利用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利用各个所述液冷冷板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得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液冷冷板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液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优选地,
当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时,
所述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包括:
利用所述温度采集单元采集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
利用所述确定单元根据各个所述温度参数确定第一冷媒分配系数;
利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优选地,
当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功率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时,
所述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包括:
利用所述功率采集单元采集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
利用所述计算单元根据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计算第二冷媒分配系数;
利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散热系统由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热管冷凝器、冷媒分配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构成,各个热管蒸发器设置在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热管冷凝器设置在室外环境中,热管冷凝器可使其接收的汽态制冷剂与自然冷源(比如,室外环境中较低温度的空气或水)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冷媒分配模块则可将热管冷凝器输出的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并将另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热管蒸发器;如此,一方面,各个热管蒸发器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可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输出至热管冷凝器,满足数据中心的电源模块等功能组件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各个液冷冷板与数据中心的至少一个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使得各个液冷冷板中传输的液态制冷剂与各个处理器之间所对应的换热热阻相对较小,各个液冷冷板中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则可快速而大量的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回流至热管冷凝器中,确保处理器维持在较低温度,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可使数据中心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结构示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散热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101、热管冷凝器102、冷媒分配模块103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104;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液冷冷板104与数据中心的至少一个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
所述热管冷凝器102设置在室外环境中,所述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101设置在所述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
所述热管冷凝器102,用于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得汽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冷凝器102与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液态制冷剂;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103,用于将所述热管冷凝器102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101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104;
每一个所述热管蒸发器101,用于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蒸发器101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102;
每一个所述液冷冷板104,用于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得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液冷冷板104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102。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该散热系统由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热管冷凝器、冷媒分配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构成,各个热管蒸发器设置在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热管冷凝器设置在室外环境中,热管冷凝器可使其接收的汽态制冷剂与自然冷源(比如,室外环境中较低温度的空气或水)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冷媒分配模块则可将热管冷凝器输出的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并将另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热管蒸发器;如此,一方面,各个热管蒸发器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可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输出至热管冷凝器,满足数据中心的电源模块等功能组件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各个液冷冷板与数据中心的至少一个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使得各个液冷冷板中传输的液态制冷剂与各个处理器之间所对应的换热热阻相对较小,各个液冷冷板中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则可快速而大量的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回流至热管冷凝器中,确保处理器维持在较低温度,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可使数据中心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
基于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冷媒分配模块103,包括:温度采集单元1031、确定单元1032和第一控制单元1033;其中,
所述温度采集单元1031,用于采集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
所述确定单元1032,用于根据各个所述温度参数确定第一冷媒分配系数;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3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102输出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101,将所述热管冷凝器102输出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104。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具体指的是被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与被传输至热管蒸发器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第一冷媒系数可与室外环境中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成正比例关系。当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一定,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中携带的冷量则依赖于室外环境中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当温度采集单元采集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越低,则说明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携带了越多的冷量,仅需要较少体积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即可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此时,则可确定出一个较小的第一冷媒分配系数,第一控制单元则能够根据该第一冷媒分配系数控制较少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控制较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确保在满足各个处理器散热需求的情况下,避免更多的液态制冷剂继续进入各个液冷冷板而浪费其携带的冷量,更多的液态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可使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温度更低,提高数据中心所在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基于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冷媒分配模块103,包括:功率采集单元1034、计算单元1035和第二控制单元1036;其中,
所述功率采集单元1034,用于采集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
所述计算单元1035,用于根据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计算第二冷媒分配系数;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36,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102输出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101,将所述热管冷凝器102输出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104。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具体指的是被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与被传输至热管蒸发器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可与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的均值成正比例关系。由于处理器的功率越高,则其产生的热量越多,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冷量才能满足其散热需求,因此,热管冷凝器能够利用室外环境的自然冷源将其接收的制冷剂冷却至设定温度时,功率采集单元采集的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越高,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则越大,表明需要越多的液态制冷剂才能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第二控制器则可根据第二冷媒分配系数控制越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以满足处理器的散热需求;相反地,当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的均值越小时,第二冷媒分配系数越小,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较少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即可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此时控制更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可确保在满足各个处理器散热需求的情况下,避免更多的液态制冷剂继续进入各个液冷冷板而浪费其携带的冷量,更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可使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温度更低,提高数据中心所在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针对于冷媒分配模块,还可以同时结合室外环境中自然冷源的当前温度和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确定进入各个液冷冷板的第五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与进入各个热管蒸发器的第六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将该比值作为一个冷媒分配系数,并根据该冷媒分配系数对进入各个液冷冷板和各个热管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的体积(或,流量)进行控制。
基于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动力装置(附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冷媒分配模块103通过所述动力装置与各个所述液冷冷板104相连;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103向各个所述液冷冷板104传输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所述液冷冷板104。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液冷冷板中用于传输制冷剂的管路的管径相对较小,通过在各个液冷冷板与冷媒分配模块之间设置动力装置(比如,氟泵)以驱动液态制冷剂,使得制冷剂能够在各个液冷冷板中流通;同时,动力装置可以是变频氟泵,可结合在冷媒分配模块的控制下进入动力装置的部分液态制冷剂的流量调整变频氟泵的频率,流量越大时,其频率越高,流量越小时,其频率越小,从而实现节约电能。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管蒸发器101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热管冷凝器102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不难理解的,热管蒸发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热管冷凝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时,冷媒分配模块距离水平面的第三距离应当大于第二距离且小于第一距离,如此,则可使热管冷凝器中形成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可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冷媒分配模块直接进入各个热管蒸发器中,无需额外的动力装置对进入热管蒸发器中的部分液态制冷剂进行驱动,进一步节约电能。
相应的,各个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液冷冷板中形成的汽态制冷器可自动上升以进入到热管冷凝器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当部署在室内空间的数据中心包括多个服务器机柜,且每一个服务器机柜中均放置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器时,各个服务器可以和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呈间隔设置。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本发明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系统的方法,包括:
步骤401,利用所述热管冷凝器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得汽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冷凝器与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液态制冷剂;
步骤402,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步骤403,利用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步骤404,利用各个所述液冷冷板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得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液冷冷板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液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时,
所述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包括:
利用所述温度采集单元采集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
利用所述确定单元根据各个所述温度参数确定第一冷媒分配系数;
利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功率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时,
所述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包括:
利用所述功率采集单元采集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
利用所述计算单元根据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计算第二冷媒分配系数;
利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上述方法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冷媒分配模块等设备所执行的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提供的散热系统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发明前述各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系统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散热系统由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热管冷凝器、冷媒分配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构成,各个热管蒸发器设置在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热管冷凝器设置在室外环境中,热管冷凝器可使其接收的汽态制冷剂与自然冷源(比如,室外环境中较低温度的空气或水)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冷媒分配模块则可将热管冷凝器输出的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并将另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热管蒸发器;如此,一方面,各个热管蒸发器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可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输出至热管冷凝器,满足数据中心的电源模块等功能组件的散热需求;另一方面,各个液冷冷板与数据中心的至少一个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使得各个液冷冷板中传输的液态制冷剂与各个处理器之间所对应的换热热阻相对较小,各个液冷冷板中传输的液态制冷剂则可快速而大量的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回流至热管冷凝器中,确保处理器维持在较低温度,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可使数据中心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
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具体指的是被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与被传输至热管蒸发器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第一冷媒系数可与室外环境中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成正比例关系。当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一定,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中携带的冷量则依赖于室外环境中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当温度采集单元采集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越低,则说明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携带了越多的冷量,仅需要较少体积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即可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此时,则可确定出一个较小的第一冷媒分配系数,第一控制单元则能够根据该第一冷媒分配系数控制较少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控制较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确保在满足各个处理器散热需求的情况下,避免更多的液态制冷剂继续进入各个液冷冷板而浪费其携带的冷量,更多的液态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可使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温度更低,提高数据中心所在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3、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具体指的是被传输至各个液冷冷板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与被传输至热管蒸发器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可与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的均值成正比例关系。由于处理器的功率越高,则其产生的热量越多,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冷量才能满足其散热需求,因此,热管冷凝器能够利用室外环境的自然冷源将其接收的制冷剂冷却至设定温度时,功率采集单元采集的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越高,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则越大,表明需要越多的液态制冷剂才能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第二控制器则可根据第二冷媒分配系数控制越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以满足处理器的散热需求;相反地,当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的均值越小时,第二冷媒分配系数越小,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较少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液冷冷板即可满足各个处理器的散热需求,此时控制更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可确保在满足各个处理器散热需求的情况下,避免更多的液态制冷剂继续进入各个液冷冷板而浪费其携带的冷量,更多的液态制冷剂进入热管蒸发器,可使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温度更低,提高数据中心所在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4、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液冷冷板中用于传输制冷剂的管路的管径相对较小,通过在各个液冷冷板与冷媒分配模块之间设置动力装置(比如,氟泵)以驱动液态制冷剂,使得制冷剂能够在各个液冷冷板中流通;同时,动力装置可以是变频氟泵,可结合在冷媒分配模块的控制下进入动力装置的部分液态制冷剂的流量调整变频氟泵的频率,流量越大时,其频率越高,流量越小时,其频率越小,从而实现节约电能。
5、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热管蒸发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热管冷凝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时,冷媒分配模块距离水平面的第三距离应当大于第二距离且小于第一距离,如此,则可使热管冷凝器中形成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可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冷媒分配模块直接进入各个热管蒸发器中,无需额外的动力装置对进入热管蒸发器中的部分液态制冷剂进行驱动,进一步节约电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热管冷凝器、冷媒分配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冷板;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液冷冷板与数据中心的至少一个服务器的各个处理器一一对应接触;
所述热管冷凝器设置在室外环境中,所述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设置在所述数据中心所在的室内空间;
所述热管冷凝器,用于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得汽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冷凝器与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液态制冷剂;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用于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结合室外环境中自然冷源的当前温度和/或各个处理器的当前功率,确定进入各个液冷冷板的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与进入各个热管蒸发器的部分液态制冷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将该比值作为一个冷媒分配系数,并根据该冷媒分配系数对进入各个液冷冷板和各个热管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的体积或流量进行控制;
每一个所述热管蒸发器,用于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每一个所述液冷冷板,用于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液冷冷板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温度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个所述温度参数确定第一冷媒分配系数;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功率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功率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计算第二冷媒分配系数;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动力装置;其中,
所述冷媒分配模块通过所述动力装置与各个所述液冷冷板相连;
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向各个所述液冷冷板传输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管蒸发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热管冷凝器与水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
6.一种控制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所述热管冷凝器接收并传输汽态制冷剂,使得汽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冷凝器与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进行热交换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输出液态制冷剂;
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利用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热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空间中空气所携带热量以形成汽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汽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利用各个所述液冷冷板传输其接收的液态制冷剂,使得其传输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液冷冷板吸收对应接触的处理器所携带的热量以形成液态制冷剂,并将形成的液态制冷剂输出至所述热管冷凝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单元、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时,
所述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包括:
利用所述温度采集单元采集室外环境中的自然冷源的温度参数;
利用所述确定单元根据各个所述温度参数确定第一冷媒分配系数;
利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一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二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包括功率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时,
所述利用所述冷媒分配模块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分别传输至所述热管蒸发器和各个所述液冷冷板,包括:
利用所述功率采集单元采集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
利用所述计算单元根据各个所述处理器的当前功率计算第二冷媒分配系数;
利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冷媒分配系数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三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热管蒸发器,将所述热管冷凝器输出的第四部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各个所述液冷冷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40348.8A CN107920458B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40348.8A CN107920458B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20458A CN107920458A (zh) | 2018-04-17 |
CN107920458B true CN107920458B (zh) | 2023-09-15 |
Family
ID=61897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40348.8A Active CN107920458B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9204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666043A (zh) * | 2022-08-31 | 2024-03-08 |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电模块的散热架构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02835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Toshiba Corp | 液冷方式の冷却装置 |
TW200815720A (en) * | 2006-09-25 | 2008-04-01 | Nan Kai Inst Technology | Ice-storage constant-temperatur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oolant distribution function |
CN102778152A (zh) * | 2012-07-04 | 2012-11-14 | 青岛大学 | 一种热管能量输运系统用的风冷换热装置 |
CN106337788A (zh) * | 2016-08-31 | 2017-01-18 | 北京建筑大学 |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以及集热液体的流程控制方法 |
CN205939398U (zh) * | 2016-07-08 | 2017-02-08 | 长沙麦融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机房节能降温系统 |
CN106507647A (zh) * | 2016-12-23 | 2017-03-15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液冷结合的散热系统 |
EP3176521A1 (en) * | 2014-07-30 | 2017-06-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60863B2 (en) * | 2011-10-31 | 2014-06-2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ulti-rack assembly with shared cooling apparatus |
CN207476099U (zh) * | 2017-11-30 | 2018-06-08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 |
-
2017
- 2017-11-30 CN CN201711240348.8A patent/CN1079204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02835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Toshiba Corp | 液冷方式の冷却装置 |
TW200815720A (en) * | 2006-09-25 | 2008-04-01 | Nan Kai Inst Technology | Ice-storage constant-temperatur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oolant distribution function |
CN102778152A (zh) * | 2012-07-04 | 2012-11-14 | 青岛大学 | 一种热管能量输运系统用的风冷换热装置 |
EP3176521A1 (en) * | 2014-07-30 | 2017-06-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N205939398U (zh) * | 2016-07-08 | 2017-02-08 | 长沙麦融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机房节能降温系统 |
CN106337788A (zh) * | 2016-08-31 | 2017-01-18 | 北京建筑大学 | 有机朗肯循环发电装置以及集热液体的流程控制方法 |
CN106507647A (zh) * | 2016-12-23 | 2017-03-15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液冷结合的散热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20458A (zh) | 2018-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ang et al. | A review on data centre cooling system using heat pipe technology | |
Zhang et al. | Integrated system of mechanical refrigeration and thermosyphon for free cooling of data centers | |
Zhang et al. | Cooling technologies for data centres and tele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s–A comprehensive review | |
He et al. |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of an integrated heat pipe cooling system in data center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 |
Zhang et al. | Application of entransy in the analysis of HVAC systems in buildings | |
Sun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n a novel pump-driven heat pipe/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for rack-level cooling of data centers | |
WO2017124689A1 (zh) | 用于数据中心机柜的冷却装置、机柜和冷却系统 | |
Li et al. | Feasibility investigation on a novel rack-level cooling system for energy-saving retrofit of medium-and-small data centers | |
Zhang et al. |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phase natural circulation and gas-side mechanically driven loop used in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 |
WO2014087636A1 (ja) | 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 | |
CN103179847B (zh) | 一种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
CN105371443B (zh) |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控制装置及其主控模块的数据处理方法 | |
CN103118522A (zh) | 一种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
CN104932571B (zh) | 智能温度调节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2654339B (zh) | 一种云制冷方法及系统 | |
Wang et al. | Investigation on the two-phase loop cooling system composed of maglev compressor and liquid pump for data centers | |
CN107920458B (zh) | 一种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3170644U (ja) | 冷却システム | |
She et al. | Thermodynamic analysis for new solutions of data center cooling with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ipe | |
CN207476099U (zh) | 一种散热系统 | |
TW201947350A (zh) | 用於機櫃伺服器的液冷系統 | |
JP6737774B2 (ja) | 相変化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205142760U (zh) | 具有双吸收装置的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
Erden et al. | Energy assessment of CRAH bypass for enclosed aisle data centers | |
CN110730603A (zh) | 一种液浸式服务器机柜及其冷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