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2839B - 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72839B CN107872839B CN201611018841.0A CN201611018841A CN107872839B CN 107872839 B CN107872839 B CN 107872839B CN 201611018841 A CN201611018841 A CN 201611018841A CN 107872839 B CN107872839 B CN 1078728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ke
- frame
- main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 rel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中继设备的唤醒射频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中继设备通过其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该方法通过将第二设备的唤醒过程与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获取数据的过程同步进行,以及设计第二设备和中继设备的唤醒规律参数,减小了数据传输过程的时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IEEE(英文: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标准组织计划制定基于2.4G/5GHz频段的无线保真(英文:WirelessFidelity,WiFi)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IoT)标准,其基本特征是低功耗和长距离。对于低功耗,现有技术在WiFi IoT设备侧使用低功耗(英文:lower power,LP)唤醒射频(英文:wake-up radio,WUR)来降低WiFi功耗,其中,唤醒射频又称为唤醒接收机(英文:wake-up receiver,WUR)。如图1所示,WUR在接收状态中收到来自接入点(英文:accesspoint,AP)的唤醒包(英文:wake-up packet,又称唤醒帧)时,向802.11主模块发送唤醒信号,以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802.11主通信模块,然后与AP进行数据通信。
目前,在传感器网络、智能家居、工业控制、可穿戴设备等场景中,为了扩大传输范围或者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现有技术引入了中继(英文:Relay)设备(如手机),实现终端设备(如智能手环)和AP之间的中继传输。当AP的802.11主通信模块有数据通过Relay向站点(英文:Station,STA)转发时,AP的802.11主通信模块首先向Relay的WUR发送唤醒帧,以唤醒Relay的802.11主通信模块,使AP的802.11主通信模块与Relay的802.11主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然后Relay的802.11主通信模块再向STA的WUR发送唤醒帧,以唤醒STA的802.11主通信模块,使Relay的802.11主通信模块与STA的802.11主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以使AP缓存的数据转发至STA。之所以通过发送端的主通信模块向接收端的WUR发送唤醒帧,是因为802.11主模块通常为OFDM宽带信号,而WUR唤醒信号为窄带信号,出于降低成本和结构简单考虑,可以利用OFDM宽带发射机产生窄带WUR唤醒信号。但唤醒帧的接收必须使用WUR,而不能使用主通信模块接收。
然而,当AP有数据通过Relay向STA转发时,AP首先唤醒Relay,然后发送数据;Relay再去唤醒STA,然后进行数据转发传输。在这种AP-Relay和Relay-STA两链路独立传输的方法中,由于Relay从在WUR接口上接收到唤醒帧,到Relay的主通信接口进入接收状态需要数毫秒的时间(称为唤醒延迟)T1,以及STA从在WUR接口上接收到唤醒帧,到STA的主通信接口进入接收状态也需要数毫秒的时间T2,也就是说,该情况下上述两次唤醒过程会引入较大的转发时延(T1与T2的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该方法通过将第二设备的唤醒过程与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获取数据的过程同步进行,以及设计第二设备和中继设备的唤醒规律参数,减小了数据传输过程的时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中继设备的唤醒射频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可以设置在MAC头或帧体),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全局MAC地址,也可以是关联标识(英文:association identifier,AID)等局部地址,还可以是基于AID和基本服务集标识(英文: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BSSID)生成的部分关联标识(英文:partial AID,PAID)等其它可用于标识第二设备的地址,从而指示第一设备要给第二设备发送数据信息。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该数据,实现数据的转发。该方法通过将第二设备的唤醒过程与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获取数据的过程同步进行,以及设计第二设备和中继设备的唤醒规律参数,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的时延。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地址域,以使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后根据该目标地址域确定向指定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从而降低转发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可以包含在MAC头或帧体),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数据的属性信息,该数据的属性信息可以是该数据的长度,或者是传输该数据的预期传输时长。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具体包括: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当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指示第一唤醒帧存在缓存大小域时,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以表示第一唤醒帧中同时包含目标地址域和缓存大小域,从而减少帧长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中继设备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确定目标发送时间,目标发送时间为中继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消息的最早时间。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具体包括: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第二唤醒帧包括目标发送时间。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中继设备根据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确定后的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以能够确定向指定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唤醒确认消息(例如,PS-Poll帧),以及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以降低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可以设置在唤醒帧的Wake-up preamble的WU-SIG中),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发送地址域,当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存在发送地址域时,中继设备根据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设备。中继设备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确定后的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如地址信息。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后,该方法还包括:中继设备将接收方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当接收方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匹配时,中继设备的WUR唤醒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通过已被唤醒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中继设备预置第一偏移时间,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一偏移时间大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唤醒时延为从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所用时间。其中,第一偏移时间的设置可以在第二设备与Relay或第一设备协商唤醒窗口规律的过程中完成,第一偏移时间大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具体包括:中继设备根据第一偏移时间,确定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在确定的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使得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唤醒之后,可以尽早遇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并尽快发出第二唤醒帧。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主通信接口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二设备根据第二唤醒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已被唤醒。或者,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触发控制帧。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二设备根据触发控制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已被唤醒。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的第二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具体包括:中继设备根据唤醒确认帧,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第一设备通过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发送数据,以使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目标地址域。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数据的属性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设备后,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发送地址域。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将接收方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后,唤醒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在一个可选的实现中,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设备预置第一偏移时间,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一偏移时间大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唤醒时延为从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所用时间。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具体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一偏移时间确定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以使中继设备在确定的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包括:唤醒射频WUR接口,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主通信接口,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并向已被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该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储存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该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中继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主通信接口。主通信接口用于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并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主通信接口,还用于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以使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储存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该网络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网络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唤醒射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WLAN网络拓扑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通信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信令交互图;
图5为一种唤醒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和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的联合指示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和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的联合指示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WLAN网络拓扑图;
图8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唤醒射频的唤醒窗口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唤醒窗口偏移时间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唤醒窗口偏移时间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唤醒窗口偏移时间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唤醒窗口偏移时间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过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设备;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继设备;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通信方法应用于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场景的通信网络中,如WLAN网络中。本发明中名词“网络”和“系统”经常交替使用,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本发明描述的通信技术可以适用于长期演进(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其他采用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采用码分多址,频分多址,时分多址,正交频分多址,单载波频分多址等接入技术的系统。此外,还可以适用于使用LTE系统后续的演进系统,如第五代5G系统或新空口(英文:new radio,NR)系统等。
在图2中,该WLAN网络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第一设备),如AP。本发明所涉及到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英文:wearable device,WD)、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英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英文:mobile station,MS),终端(英文:terminal),终端设备(英文:terminal equipment)等等。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涉及到的终端设备可以分为接收终端(第二设备)和高性能终端(中继设备),此处的高性能终端是相对于接收终端性能较高的终端,如中继器、手机、笔记本等具有无线能力的用户设备,接收终端可以是传感器、手机,也可以是可穿戴终端,如手表、手环,眼镜、头盔等;。其中,接收终端也可以是高性能终端。接收终端与高性能终端可以通过短距离通信接口进行连接,如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该连接方式还可以包括蓝牙通信连接和设备到设备通信(英文:device-to-device,D2D)连接。
如图3所示,以网络设备为第一设备、高性能终端为中继设备、接收终端为第二设备为例。第一设备、中继设备和第二设备间分别通过无线通信连接。
第一设备至少包括主通信模块(如802.11通信模块),该主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主通信接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备也可以配置WUR接口,允许中继设备唤醒AP的主通信模块。
中继设备至少包括主通信模块和WUR,该主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主通信接口,WUR模块可以包括WUR接口。
第二设备至少包括主通信模块和WUR,该主通信模块可以包括主通信接口,WUR可以包括WUR接口。
主通信接口用于数据和指令的接收和发送;WUR接口用于在激活状态时接收唤醒帧唤醒各自控制的主通信模块。其中,唤醒主通信模块花费的时间为唤醒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WUR的激活状态可以是一直处于该状态,也可以是间歇式处于该状态(“唤醒-休眠”状态),即存在唤醒窗口(接收唤醒帧的有效时间或唤醒主通信模块的有效时间),唤醒帧用于唤醒主通信模块,主通信模块包括主通信接口,也可以理解为,唤醒帧用于唤醒主通信模块中的主通信接口。
当第一设备缓存了第二设备的数据时,第一设备在中继设备WUR的唤醒窗口中发送第一唤醒帧,其中包含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继设备通过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且唤醒主通信模块后,中继设备先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二设备,再在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向第二设备中WUR的唤醒窗口中发送第二唤醒帧,然后再通过主通信接口从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处获取该数据;最后中继设备通过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转发从第一设备处获取的该数据。
中继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之后,第二设备需要花费数毫秒(即唤醒时延)来唤醒主通信接口,而在第二设备唤醒自己的主通信接口的唤醒时延里,中继设备正在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也就是说,本发明使得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唤醒过程与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的过程同时进行,即将两个过程并行处理,从而降低转发时延,该降低的时延相当于第二设备的唤醒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该网络的通信过程可以是从第一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到第二设备的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继设备和第二设备需要配置WUR接口(即第二设备考虑省电);也可以是从第二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到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过程,在该过程中第一设备需要配置WUR接口(即第一设备考虑省电);还可以是点对点技术(或对等互联网络技术)(英文:peer-to-peer,P2P)传输过程,第一设备有数据需通过中继设备转发至第二设备。
下面,以第一设备有数据需通过中继设备转发至第二设备的传输过程为例,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信令交互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10、第一设备通过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该第一唤醒帧可以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
图5为一种唤醒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唤醒帧可以包括传统802.11的前导(英文:preamble)部分和载荷(英文:payload)部分,该前导部分可以包括旧有短训练域(英文:legacy-short training field,L-STF)、旧有长训练域(英文:legacy-longtraining field,L-LTF)和旧有信令域(英文:legacy-signal,L-SIG);该载荷部分可以包括唤醒前导(英文:wake-up preamble)和媒体介入控制(英文:Medium Access Control,MAC)部分,唤醒前导用于同步、自动增益控制(英文: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和信道估计等;MAC部分可以进一步包括MAC头(MAC Header)、帧体(Frame Body)、帧校验序列(FCS),MAC部分可能采用重复码、扩频码、曼彻斯特码等方式进行简单信道编码,以提高可靠性,但也有可能不使用信道编码。Wake-up preamble中包括一串特定序列,WUR可能不接收前面的Legacy preamble部分,而是直接检测该特定序列,从而识别唤醒帧。Wake-uppreamble中还可能包括唤醒信令(Wakeup-Signal,WU-SIG)域,用于承载MAC部分的长度以及所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等。
结合图5的结构,目标地址域可以设置在MAC头或帧体中,目标地址域可以包括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如身份信息),以使中继设备被唤醒后,并根据该标识信息,确定第二设备。
其中,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全局MAC地址,也可以是关联标识(英文:association identifier,AID)等局部地址,还可以是基于AID和基本服务集标识(英文: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BSSID)生成的部分关联标识(英文:partial AID,PAID)等其它可用于标识第二设备的地址。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标识”和“地址”具有相同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所缓存的数据,可能是给中继设备的,也可能是给第二设备的。当第一设备缓存的数据是给第二设备时,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用于携带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当第一设备缓存的数据是给中继设备时,第一唤醒帧可以不包括目标地址域,从而减少第一唤醒帧的长度,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在一个可穿戴场景的例子中,AP(第一设备)所缓存的数据可能是手机(中继设备)的,也可能是可穿戴设备(第二设备)的,其中,与该手机关联的可穿戴设备可能有多个,当该数据是给可穿戴设备时,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便手机被AP唤醒后根据该目标地址域确定向哪个可穿戴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从而降低转发时延。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可以包括目标地址存在(英文:destination addresspresent,DA present)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目标地址域,以使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后根据该目标地址域确定向指定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从而降低转发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结合图5的结构,该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可以设置在唤醒帧的Wake-uppreamble的WU-SIG域中,也可以设置在MAC头中,如设置在MAC头中的帧控制域(英文:frame control,FC)中。
可选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可以占用WU-SIG或帧控制域中的1个比特位,即用1比特的值表示,其值为1可以表示存在目标地址域,其值为0可以表示不存在目标地址域,或其值为0可以表示存在目标地址域,其值为1可以表示不存在目标地址域。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唤醒帧中的目标地址存在指示设置为1,即第一唤醒帧中包含目标地址域;第一唤醒帧中的目标地址存在指示设置为0,即第一唤醒帧中不包含目标地址域。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在WU-SIG或帧控制域中也可以占用多个比特位,用多个比特值的组合来表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目标地址域,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可以包括缓存大小(buffer size)域。
缓存大小域,用于携带第一设备的缓存大小信息。缓存大小信息可以表示第一设备缓存的,需通过中继设备转发给第二设备的数据的总量,即数据的属性信息。该缓存大小信息可以是缓存数据的长度,或者是传输该缓存数据的预期传输时长。
可选地,缓存大小域的可以包含在MAC头或帧体中。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设备缓存数据是给中继设备而非第二设备的,则第一唤醒帧中无需包含缓存大小域,从而减少唤醒帧长度,以避免资源浪费。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可以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
结合图5所示的唤醒帧结构,该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可以设置在唤醒帧的Wake-uppreamble的WU-SIG中,也可以设置在MAC头中,如设置在MAC头中的帧控制域FC中。
可选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可以占用WU-SIG或帧控制域中的1个比特位,即用1比特的值表示,其值为1可以表示存在缓存大小域,其值为0可以表示不存在缓存大小域,或其值为0可以表示存在缓存大小域,其值为1可以表示不存在缓存大小域。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唤醒帧中的缓存大小存在指示设置为1,即第一唤醒帧中包含缓存大小域;第一唤醒帧中的缓存大小存在指示设置为0,即第一唤醒帧中不包含缓存大小域。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在WU-SIG或帧控制域中也可以占用多个比特位,用多个比特值的组合来表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当第一唤醒帧中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和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是同一个指示,即第一指示时,第一指示的值为1,表示第一唤醒帧中同时包含目标地址域和缓存大小域;第一指示的值为0,表示第一唤醒帧中既不包含目标地址域也不包含缓存大小域,如图6A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第一指示也可以占用多个比特位,用多个比特值的组合来表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和缓存大小域,对此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或者,
当第一唤醒帧中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和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是不同指示,即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为第一指示,目标地址存在指示为第二指示时,第一指示占用第一唤醒帧的1个比特位,同时第二指示占用第一唤醒帧的1个比特位,分别用比特位的值1或0,表示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和缓存大小域,如图6B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第一指示或第二指示也可以分别占用多个比特位,用多个比特值的组合来表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和缓存大小域,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可以包括接收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一唤醒帧需要唤醒的设备的标识信息,如地址信息。
当接收地址域中的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匹配时,中继设备根据该第一唤醒帧唤醒自己的主通信接口。
可选地,如图7所示,当中继设备Relay关联至少一个第二设备时,中继设备Relay可以被第一设备AP唤醒,也可以被第二设备STA1、STA2或STA3唤醒,此时,第一唤醒帧还可以包括发送地址域。
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发送该第一唤醒帧的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如第一设备的发送地址,使得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后,根据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设备,从而能够确定向指定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唤醒确认消息(例如,PS-Poll帧),以及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以降低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中还可包括发送地址存在(英文:transmit addresspresent,TA present)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发送地址域。
结合图5所示的唤醒帧结构,该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可以设置在唤醒帧的Wake-uppreamble的WU-SIG中,也可以设置在MAC头中,如设置在MAC头中的帧控制域FC中。
可选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可以占用WU-SIG或帧控制域中的1个比特位,即用1比特的值表示,其值为1可以表示存在发送地址域,其值为0可以表示不存在发送地址域,或其值为0可以表示存在发送地址域,其值为1可以表示不存在发送地址域。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唤醒帧中的发送地址存在指示设置为1,即第一唤醒帧中包含发送地址域;第一唤醒帧中的发送地址存在指示设置为0,即第一唤醒帧中不包含发送地址域。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在WU-SIG或帧控制域中也可以占用多个比特位,用多个比特值的组合来表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发送地址域,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发送地址域可以包含在MAC头或帧体中。
可以理解的是,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缓存大小存在指示和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可以分别占用至少一个比特位,也可以联合作为一个指示共同占用至少一个比特位。第一唤醒帧中可以只包括上述三种存在指示中的任何一种或两种,也可以同时包含三种存在指示,即三种存在指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步骤420、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通过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中继设备接收第一唤醒帧并唤醒主通信接口后,并不立即从第一设备处获取缓存的数据,而是根据第一唤醒帧中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二设备,并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模块,然后再去从第一设备处获取缓存的数据,从而降低整个数据转发过程的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可选地,当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时,在中继设备确定第二设备后,执行步骤421、中继设备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确定目标发送时间。
具体为,中继设备根据缓存大小域中的数据属性信息,识别出从第一设备获取该数据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向第二设备转发该数据或发送指令的目标发送时间。其中,目标发送时间是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消息或指令消息的最早传输时间(即中继设备不会在目标发送时间之前向第二设备发送消息),或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或指令的最早传输时间(即第二设备不会在目标发送时间之前向中继设备发送消息),也就是说,目标发送时间是中继设备指示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侦听信道的开始时间,即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数据的时间。
可选地,在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数据的时间之前,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可进入休眠状态,从而降低功耗。
例如,中继设备根据第一唤醒帧中数据的属性信息,识别出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从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处获取数据大约需要10ms,故在第二唤醒帧中指示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在10ms之后开始侦听信道。其中,假设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模块的唤醒时延为5ms,则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后并不马上侦听信道,而是再过5ms之后才开始侦听信道,从而节省了主通信接口持续检测信道5ms所需的功耗。
进一步的,在数据转发过程中,引入WUR之后产生的转发时延不仅仅是由于唤醒延迟引起来的,还与中继设备Relay和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规律有关。
在两链路独立传输的方法中,若中继设备Relay被唤醒,且从第一设备处接收完数据,恰好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刚刚结束,则中继设备Relay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该一段时间为中继设备Relay的唤醒窗口间的间隔时间(例如,100ms),才能再次等到向第二设备发送唤醒帧的机会(即遇到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这为数据转发过程引入了很大的时延。其中,中继设备Relay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所需时间是不确定的,故无法通过设置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和中继设备的唤醒窗口的参数来保证中继设备Relay接收完第一设备的数据之后,恰好能遇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可见,在两链路独立传输的方法中,由唤醒窗口引发的转发时延无法通过参数修改来消除。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两链路合作传输的方法,即Relay被AP唤醒后并不立刻去AP处获取数据,而是首先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然后再去从AP处获取数据。在这种方法中,第一设备或中继设备可以通过对中继设备Relay的唤醒窗口规律和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规律进行设置,使得中继设备Relay被第一设备唤醒之后,能够尽早遇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从而尽快发出第二唤醒帧。
可选地的,基于以上原因,在中继设备通过WUR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之前,第一设备或中继设备可以通过预置第一偏移时间,对中继设备Relay的唤醒窗口规律和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规律进行设置。第一偏移时间的设置可以在第二设备与Relay或第一设备协商唤醒窗口规律的过程中完成。
第一偏移时间为中继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第一偏移时间大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以使得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唤醒之后,可以尽早遇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并尽快发出第二唤醒帧。其中,唤醒时延为从中继设备接收第一唤醒帧到中继设备被唤醒的所用时间,
在中继设备和第二设备都周期性唤醒的情况下,第一设备了解中继设备的唤醒窗口规律,中继设备了解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规律,所谓唤醒窗口规律是指唤醒窗口的周期及长度,唤醒窗口的周期是指相邻两个唤醒窗口的起始时刻或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如图8所示,唤醒窗口的周期为T1,唤醒窗口的长度为T2。
可选地,中继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唤醒周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唤醒窗口长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唤醒窗口偏移时间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中继设备和第二设备具有唤醒周期,唤醒窗口长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记为TRelay,delay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长度记为TSTA,win,中继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之间存在第一偏移时间Toffset,Toffset为中继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到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为使中继设备收到第一唤醒帧,且唤醒主通信接口(即图9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为t1时刻至t2时刻)后,能尽快遇到第二设备下一个唤醒窗口,以发送第二唤醒帧,即实现第一偏移时间Toffset大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TRelay,delay,至少包括以下方式:
方式一,第一设备配置的Toffset应满足:Toffset>TRelay,delay。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偏移时间Toffset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TRelay,delay相等。如图10所示,当中继设备在唤醒窗口的最后时刻接收到第一唤醒帧时,Toffset=TRelay,delay,是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在第二设备唤醒窗口的最后时刻被唤醒,由于此时第二设备的WUR接口仍然处于激活状态,中继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由此可知,Toffset=TRelay,delay是一个临界条件。
因此,当Toffset>TRelay,delay时,可以保证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的时间不会晚于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的结束时刻,从而可以最快唤醒第二设备,以降低等待时延。
方式二,由于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后需通过竞争信道获得第二唤醒帧的发送机会,故优选中继设备唤醒时延结束时刻不晚于第二设备唤醒窗口起始时刻,即第一设备配置的Toffset应满足:Toffset≥TRelay,delay+TSTA,win。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偏移时间Toffset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TRelay,delay相等。如图11所示,当中继设备在唤醒窗口的最后时刻接收到第一唤醒帧时,Toffset=TRelay,delay+TSTA,win,是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在第二设备唤醒窗口的开始时刻被唤醒,由于处在第二设备唤醒窗口的开始时刻,此时在第二设备的整个唤醒窗口上,中继设备都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由此可知,第一偏移时间Toffset=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TRelay,delay和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长度TSTA,win的和是一个临界条件。
因此,当Toffset≥TRelay,delay+TSTA,win时,可以保证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的时间不会晚于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的起始时刻,从而可以最快唤醒第二设备,以降低等待时延。
方式三,当第二设备的唤醒周期很短(例如,2ms)时,这将使中继设备竞争获得信道的概率减小,为了进一步确保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后,一定会遇到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第一设备或Relay设备可以通过预置转发时延ΔT,确保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后,间隔一小段时间ΔT,遇到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此时第一设备配置的Toffset应满足:TRelay,delay+TSTA,win≤Toffset≤TRelay,delay+TSTA,win+ΔT,其中,ΔT可以为0。
基于方式二的临界条件,可知,方式三的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TRelay,delay与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的开始时刻间相距ΔT,如图12所示,该方式可以使中继设备有更多时间去竞争信道,从而在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的开始时刻发送第二唤醒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TSTA,win和ΔT都是可以由系统决定的参数,配置之后一般无需修改,而TRelay,delay对于中继设备而言也是由硬件特性决定的确定参数,因此上述Toffset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预置,并且该值与待转发数据量无关。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数据需要转发,上述三种方式都保证Relay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后能尽早遇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从而尽快发出第二唤醒帧,进一步降低了整个转发过程的时延。
在两链路独立传输方法中,在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后,先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然后再向第二设备发送唤醒帧的方法中,由于中继设备Relay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所需时间不确定,故中继设备Relay从第一设备处获取完数据之后可能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等到第二设备下一个唤醒窗口。例如,假设第二设备唤醒周期为100ms,则中继设备Relay平均需要等到50ms才能遇到第二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若第二设备的唤醒时延为5ms,则整个转发过程至少需要55ms的通信时间。
相比于上述通信时间,本发明实施例在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后,首先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然后再去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使得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苏醒过程与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处获取数据的过程同时进行,即通过并行的操作过程降低转发时延。例如,第二设备的唤醒周期为100ms,唤醒时延为5ms,则本发明的方案平均可减少转发时延55ms。
回到步骤420,中继设备根据目标地址域中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二设备后,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第二唤醒帧可以包括目标发送时间,以使得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在该时间之前无需监听信道,从而更加省电。
可选地,在执行步骤420之后,若第一设备配置的主通信接口能够解析WUR格式的唤醒帧,则第一设备可以识别到中继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了第二唤醒帧,即识别到中继设备已被唤醒,随后即可传输数据。此时,中继设备可以不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唤醒确认帧,以使降低信令开销。反之,若第一设备配置的主通信接口不能解析WUR格式的唤醒帧,则执行步骤422,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可以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唤醒确认帧,以指示中继设备已被唤醒。
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唤醒确认帧的过程,可以与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的过程前后顺序互换。
可选地,如图7所示,对于任意一个第二设备,只有一个中继设备可以唤醒各个第二设备,因此,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各个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二唤醒帧中可以不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和发送地址域,从而降低第二唤醒帧长度,提高传输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和发送地址域与该场景是否是中继通信场景无关。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或存在多个与第二设备关联的中继设备时,第二唤醒帧可以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和发送地址域,在此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步骤430、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第一设备通过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待转发的数据。
可选地,中继设备的的主通信接口接收到数据后,向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接收确认消息,以指示接收到数据。
步骤440、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该数据。
中继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该数据之前,中继设备还需要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唤醒确认帧(例如,PS-Poll帧),确定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模块已被唤醒。
之后,中继设备在目标发送时间之后,通过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从第一设备处获取的数据。
可选地,中继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该数据之前,中继设备在目标发送时间之后,通过主通信接口还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触发消息,以用于第二设备反馈第二唤醒确认帧,指示已被唤醒。
之后,中继设备通过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从第一设备处获取的数据。
其中,第二唤醒帧中携带的目标发送时间可以是绝对时间,也可以是相对时间。
绝对时间,是指预期发送的时刻对应的定时同步功能(英文:timingsynchronization function,TSF)的低若干字节。TSF是中继设备的系统时钟。
相对时间,是指从第二唤醒帧结束到预期发送数据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过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通信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以唤醒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第二阶段,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和/或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第一唤醒确认帧。
第三阶段,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待转发的数据。
第四阶段,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第二唤醒确认帧。
第五阶段,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待转发的数据。
其中,第三阶段还应包括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确认帧,以指示中继设备已接到该数据,图中略去而未标出;同理,第五阶段是还应包括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确认帧,以指示第二设备已接到该数据,图中略去而未标出。
另外,第一唤醒确认帧和第二唤醒确认帧可以是PS-Poll,分别是对于第一唤醒帧和第二唤醒帧的响应,用于表示自己已被成功唤醒,对方可以向自己发送数据了。第二阶段中第一唤醒确认帧和第二唤醒帧的前后顺序可互换;如果第一设备能够解析WUR格式的唤醒帧,则可以只发送第二唤醒帧而无需发送第一唤醒确认帧,第一设备在向中继设备发出第一唤醒帧之后,收到中继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唤醒帧,则认为已成功唤醒了第二设备,随后即可开始传输数据,即第二唤醒帧隐式对第一唤醒帧进行了确认,这能够减少传输开销,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通过中继设备的唤醒射频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该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之后中继设备根据目标地址域,通过自己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在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期间,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数据,然后,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该数据,实现数据的转发过程。该方法通过将第二设备的唤醒过程与中继设备从第一设备获取数据的过程同步进行,以及设计第二设备和中继设备的唤醒规律参数,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的时延。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法还可以以网络设备为第一设备、高性能终端为第二设备、接收终端为第三设备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与上述方法对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设备,如图14所示,该中继设备可以包括:唤醒接收接口1401和主通信接口1402,
唤醒射频接口1401,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如AP)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如STA)的标识信息。
主通信接口1402,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并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之后向已被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目标地址域。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数据的属性信息。
主通信接口1402具体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当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存在缓存大小域时,主通信接口1402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可选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可选地,中继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1403。主通信接口1402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之前,处理单元1403用于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确定目标发送时间,目标发送时间为主通信接口1402向第二设备传输消息的最早时间。
主通信接口1402具体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第二唤醒帧包括目标发送时间。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
主通信接口1402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之前,处理单元1403还用于根据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设备,并接收确定后的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发送地址域。当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存在发送地址域时,处理单元1403,还用于根据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设备。
主通信接口1402还用于接收确定后的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在WUR接口1401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后,
处理单元1403,还用于将接收方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当接收方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匹配时,WUR接口1401还用于唤醒主通信接口1402。
主通信接口1402还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可选地,WUR接口1401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前,处理单元1403还用于预置第一偏移时间,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WUR接口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一偏移时间大于WUR接口1401的唤醒时延,唤醒时延为从WUR接口1401接收第一唤醒帧到主通信接口1402被唤醒所用时间。
处理单元1403还用于根据第一偏移时间,确定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
主通信接口1402还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在确定的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可选地,主通信接口1402向已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之前,主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设备根据第二唤醒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第二设备的主通信单元已被唤醒。或者,主通信接口1402,还用于向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触发控制帧,并接收第二设备根据触发控制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已被唤醒,以及根据唤醒确认帧,向已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继设备的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可以通过图4提供的各个方法步骤来实现,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中继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在此不复赘述。
与上述方法对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如图15所示,该网络设备,如接入点AP可以包括:主通信接口1501。
主通信接口1510,用于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主通信接口1510,还用于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以使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地址域。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缓存大小域。
可选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第一设备后,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发送地址域。
可选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将接收方标识信息与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后,唤醒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可选地,网络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1502。主通信接口1501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之前,处理单元1502,用于预置第一偏移时间,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一偏移时间大于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唤醒时延为从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所用时间。
其中,主通信接口1501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偏移时间确定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以使中继设备在确定的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通过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本发明实施例网络设备的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可以通过图4提供的各个方法步骤来实现,因此,本发明提供的网络设备的具体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在此不复赘述。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继设备,如图16所示,该中继设备至少包括唤醒接收机1610,处理器1620、主通信器1630(如802.11主收发模块)、存储器1640和收发天线1650。
主通信器1630从存储器1640获取主通信器1630收到的指令消息或数据消息,并经处理后得到指令或数据。唤醒接收机1610通过收发天线1650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唤醒帧,当唤醒接收机1610收到发给自己的唤醒帧时,向处理器1620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处理器1620触发主通信器1630,以唤醒主通信器1630。其中,主通信器1630发送消息需将待发送的消息内容调制成电信号从收发天线1650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而主通信器1630接收消息也需要通过收发天线1650接收电磁波信号并从中解析出其它设备发送给自己的消息。
处理器1620将准备通过主通信器1630发送的指令消息和数据消息存储于存储器1640,处理器1620在准备好待发送的指令或数据后,向主通信器1630发送通知,以指示已准备好待发送的数据,最后主通信器1630从存储器1640中获取待发送的指令或数据,并通过收发天线1650发射出去。其中,主通信器1630发送消息需将待发送的消息内容调制成电信号从收发天线1650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而主通信器1630接收消息也需要通过收发天线1650接收电磁波信号并从中解析出其它设备发送给自己的消息。
处理器162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CPU和硬件芯片的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164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1640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1530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其中,主通信器1630可以包括主通信接口1631,唤醒接收机1610可以包括唤醒接收机接口1611。
进一步的,结合图4所示的方法,中继设备的各功能器件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
唤醒射频接口161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接收设备(STA)的标识信息。
主通信接口1631,用于根据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接收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接收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网络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以及向已被唤醒的接收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主通信器1630(包括主通信接口1631)和唤醒接收机1610(包括唤醒接收机1611)可工作于相同频段,则收发天线1650包含一根天线,从而降低中继设备的结构复杂性,以及硬件成本。主通信器1630(包括主通信接口1631)和唤醒接收机1610(包括唤醒接收机1611)也可工作于不同频段,则收发天线1650可包含适用于不同频段的多根天线,无线收发器1630和唤醒接收机1610使用的天线不相同。例如,两者分别工作于2.4GHz频段和5GHz频段。实际产品中,中继设备可以由一个片上系统(英文:system on a chip,SoC)实现或者集成电路实现。
由于上述实施例中中继设备各器件解决问题的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故在此不复赘述。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如图17所示,该网络设备,如接入点可以包括主通信器1710(如802.11主收发模块)、处理器1720、存储器1730和收发天线1740,主通信器1710具有接收器和发送器的功能。收发天线1740也可以被看作是主通信器1710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收发天线1740可以不用在图17中画出。
处理器1720将准备通过主通信器1710发送的指令消息和数据消息存储于存储器1730,处理器1720在准备好待发送的指令或数据后,向主通信器1710发送通知,以指示已准备好待发送的数据,最后主通信器1710从存储器1730中获取待发送的指令或数据,并通过收发天线1740发射出去。其中,主通信器1710发送消息需将待发送的消息内容调制成电信号从收发天线1740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而主通信器1710接收消息也需要通过收发天线1740接收电磁波信号并从中解析出其它设备发送给自己的消息。
处理器172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或者CPU和硬件芯片的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通用阵列逻辑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173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存储器1730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快闪存储器,硬盘HDD或固态硬盘SSD。存储器1730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其中,主通信器1710可以包括主通信接口1711。
进一步的,结合图4所示的方法,网络设备的各功能器件的工作过程可以包括:
主通信接口1711,用于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接收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中继设备根据接收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接收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接收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主通信接口1711,还用于向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以使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接收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可选地,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一个专门用来发送WUP的发射机WUR 1750(图17中未示出)。WUR 1750在有数据发送时被无线收发器1710或处理器1720触发发送WUP。所述WUP由收发天线1740发射出去。主通信器1710和WUR 1750可工作于相同频段,收发天线1740可以包含同一根天线,从而降低网络设备的结构复杂性,以及硬件成本。所述无线收发器1710和WUR 1750也可工作于不频段,则收发天线1740包含适用于不同频段的多根天线,即无线收发器1710和WUR 1750使用的天线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实施例中该网络设备各器件解决问题的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故在此不复赘述。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如下编号为21-40所述的实施例,所述编号仅为了方便,而从21开始编号,不一定代表与前面所提供的实施例的编号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实施例21-40具体如下:
21、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包括:
唤醒射频WUR接口,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
主通信接口,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向已被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22、根据实施例2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地址域。
23、根据实施例21-22任一项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所述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
所述主通信接口,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24、根据实施例23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缓存大小域;
当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存在所述缓存大小域时,所述主通信接口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25、根据实施例23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26、根据实施例23或24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
所述主通信接口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确定目标发送时间,所述目标发送时间为所述主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消息的最早时间;
所述主通信接口,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所述第二唤醒帧包括所述目标发送时间。
27、根据实施例2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所述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确定后的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28、根据实施例27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所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发送地址域,
当所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存在所述发送地址域时,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确定后的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29、根据实施例2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所述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
所述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接收方标识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
当所述接收方标识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匹配时,所述WUR接口,还用于唤醒所述主通信接口;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30、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预置第一偏移时间,所述第一偏移时间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所述WUR接口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偏移时间大于所述WUR接口的唤醒时延,所述唤醒时延为从所述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所述主通信接口被唤醒所用时间;
根据所述第一偏移时间,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在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31、根据实施例21所述的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之前,
所述主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唤醒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单元已被唤醒;
或者,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触发控制帧;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触发控制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已被唤醒;
根据所述唤醒确认帧,向已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32、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主通信接口,用于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以使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33、根据实施例3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地址域。
34、根据实施例32-33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所述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35、根据实施例3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缓存大小域。
36、根据实施例3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37、根据实施例3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所述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后,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38、根据实施例3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所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发送地址域。
39、根据实施例3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所述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将所述接收方标识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后,唤醒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40、根据实施例3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处理单元,
所述主通信接口向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之前,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预置第一偏移时间,所述第一偏移时间为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偏移时间大于所述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所述唤醒时延为从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被唤醒所用时间;
所述主通信接口,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偏移时间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以使所述中继设备在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寄存器(英文: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存储器、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存储器(英文: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硬盘、只读光盘(英文: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中继设备预置第一偏移时间,所述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偏移时间大于所述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所述唤醒时延为从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所用时间;
所述中继设备的唤醒射频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偏移时间,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在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地址域。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所述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缓存大小域;
当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存在所述缓存大小域时,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确定目标发送时间,所述目标发送时间为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消息的最早时间;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所述第二唤醒帧包括所述目标发送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所述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确定后的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所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发送地址域,
当所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存在所述发送地址域时,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确定后的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所述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
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唤醒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将所述接收方标识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
当所述接收方标识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匹配时,所述中继设备的WUR唤醒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通过已被唤醒的主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主通信接口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唤醒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已被唤醒;
或者,
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触发控制帧;
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触发控制帧发送的唤醒确认帧,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已被唤醒;
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唤醒确认帧,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11.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预置第一偏移时间,所述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偏移时间大于所述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所述唤醒时延为从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所用时间;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主通信接口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偏移时间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以使所述中继设备在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发送数据,以使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目标地址存在指示,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中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地址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域,所述缓存大小域用于承载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数据的属性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所述第二唤醒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缓存大小存在指示,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缓存大小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地址存在指示和所述缓存大小存在指示使用相同的指示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域,所述发送地址域用于承载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后,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发送地址存在指示,所述发送地址存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唤醒帧是否存在所述发送地址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帧还包括接收地址域,所述接收地址域用于承载接收方标识信息,以使所述中继设备将所述接收方标识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信息进行匹配后,唤醒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19.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预置第一偏移时间,所述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偏移时间大于所述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所述唤醒时延为从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所用时间;
唤醒射频WUR接口,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偏移时间,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
主通信接口,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在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以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的数据;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向已被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20.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预置第一偏移时间,所述第一偏移时间为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与中继设备的下一个唤醒窗口结束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一偏移时间大于所述中继设备的唤醒时延,所述唤醒时延为从所述中继设备的WUR接口接收第一唤醒帧到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模块被唤醒所用时间;
主通信接口,用于向中继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一唤醒帧,所述第一唤醒帧包括目标地址域,以用于承载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偏移时间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以使所述中继设备在确定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窗口中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通过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所述第二设备的WUR接口发送第二唤醒帧,唤醒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
所述主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数据,以使所述中继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向已被唤醒的所述第二设备的主通信接口发送所述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49083 | 2016-09-24 | ||
CN2016108490830 | 2016-09-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72839A CN107872839A (zh) | 2018-04-03 |
CN107872839B true CN107872839B (zh) | 2020-09-18 |
Family
ID=61761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18841.0A Active CN107872839B (zh) | 2016-09-24 | 2016-11-16 | 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87283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77539A (zh) * | 2016-11-28 | 2018-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10351854B (zh) * | 2018-04-04 | 2021-08-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
WO2019192456A1 (zh) * | 2018-04-04 | 2019-10-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
WO2020140930A1 (zh) * | 2019-01-03 | 2020-07-09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CN111405549B (zh) | 2019-01-03 | 2023-01-31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KR20200091147A (ko) * | 2019-01-22 | 2020-07-3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통신 장치, 그를 가지는 차량 및 그 제어 방법 |
CN113038579A (zh) * | 2021-02-26 | 2021-06-25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15474261A (zh) * | 2021-06-11 | 2022-12-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监听无线链路的方法及装置、无线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
WO2024152155A1 (zh) * | 2023-01-16 | 2024-07-2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CN118741654A (zh) * | 2023-03-28 | 2024-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中继转发的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72318A (zh) * | 2007-12-26 | 2009-07-01 | 索尼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
CN102484854A (zh) * | 2009-09-10 | 2012-05-30 | 诺基亚公司 | 无线电通信 |
CN102769481A (zh) * | 2012-08-02 | 2012-11-07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采用扩展isp信号唤醒电力线通信网络的方法与系统 |
CN103686949A (zh) * | 2012-08-31 | 2014-03-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报文的处理方法、装置及通信网络系统 |
CN104756560A (zh) * | 2012-10-24 | 2015-07-0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常规ps模式且无ulp的近乎无源接收机(ap不知道该接收机/电路模式) |
CN105554863A (zh) * | 2015-12-11 | 2016-05-04 | 上海竞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寻呼的低功耗通信方法和网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64407A1 (en) * | 2006-09-13 | 2008-03-13 | Scott Miller | Congestion arbitration for a wireless network |
-
2016
- 2016-11-16 CN CN201611018841.0A patent/CN1078728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72318A (zh) * | 2007-12-26 | 2009-07-01 | 索尼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
CN102484854A (zh) * | 2009-09-10 | 2012-05-30 | 诺基亚公司 | 无线电通信 |
CN102769481A (zh) * | 2012-08-02 | 2012-11-07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采用扩展isp信号唤醒电力线通信网络的方法与系统 |
CN103686949A (zh) * | 2012-08-31 | 2014-03-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报文的处理方法、装置及通信网络系统 |
CN104756560A (zh) * | 2012-10-24 | 2015-07-01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常规ps模式且无ulp的近乎无源接收机(ap不知道该接收机/电路模式) |
CN105554863A (zh) * | 2015-12-11 | 2016-05-04 | 上海竞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寻呼的低功耗通信方法和网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72839A (zh) | 2018-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72839B (zh) | 数据转发的方法、中继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14424629B (zh) | 一种唤醒信号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
WO2020224351A1 (zh) | 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1204215A1 (zh) | 一种drx控制方法及装置 | |
US10098067B2 (en) | Service discovery via low-power wake-up radio | |
WO2018086431A1 (zh)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 |
CN107820305B (zh) | 一种传输wur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603861B (zh)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
CN109963324B (zh) | 无线唤醒包发送与接收方法与装置 | |
US9813988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
CN108616968A (zh) | 传输帧的方法和设备 | |
EP3771268A1 (en) |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US20180027494A1 (en)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ing (nan) data link (ndl) power save | |
JP2024538569A (ja) | ページ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14503696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19157949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5175284A (zh) | 信号接收方法、装置、终端、芯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
WO2022205182A1 (zh) | 侧行链路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18233646A1 (zh) | 唤醒方法、接入点和站点 | |
WO2022188105A1 (zh) |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 |
WO2019192456A1 (zh) | 配置信息指示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10663278B (zh) | 设备对设备通信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
WO2018040900A1 (zh)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3826421B (zh) | 激活终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6724630A (zh) | 资源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