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器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传统搭载于手机相机的镜头多采用三片式或四片式透镜结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五片式、六片式、七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迫切需求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超薄且色像差充分补正的广角摄像镜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能在获得高成像性能的同时,满足超薄化和广角化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自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
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
1.1≤f1/f≤10,f2≤0,f3≥0;
1.7≤n2≤2.2;
0.01≤d3/TTL≤0.2。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上述透镜的配置方式,利用在焦距、折射率、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轴上厚度和曲率半径的数据上有特定关系的透镜的共同配合,使摄像光学镜头能在获得高成像性能的同时,满足超薄化和广角化的要求。
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4.27≤(R1+R2)/(R1-R2)≤-1.23;0.33mm≤d1≤1.01mm。
优选的,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凹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27≤f2/f≤-1.42;1.63≤(R3+R4)/(R3-R4)≤6.75;0.10mm≤d3≤0.41mm。
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90≤f3/f≤2.93;0.63≤(R5+R6)/(R5-R6)≤1.93;0.21mm≤d5≤0.82mm。
优选的,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凸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39.04≤f4/f≤-7.08;-35.24≤(R7+R8)/(R7-R8)≤-5.42;0.08mm≤d7≤0.26mm。
优选的,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凸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54≤f5/f≤2.01;-1.80≤(R9+R10)/(R9-R10)≤-0.55;0.21mm≤d9≤0.65mm。
优选的,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轴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轴为凸面;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所述第六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46≤f6/f≤-0.46;-2.77≤(R11+R12)/(R11-R12)≤-0.92;0.10mm≤d11≤0.30mm。
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85≤f12/f≤2.93。
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86毫米。
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2.2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超薄,广角且色像差充分补正,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1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该摄像光学镜头10包括六个透镜。具体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第六透镜L6和像面Si之间可设置有光学过滤片(filter)GF等光学元件。第一透镜L1为塑料材质,第二透镜L2为玻璃材质,第三透镜L3为塑料材质,第四透镜L4为塑料材质,第五透镜L5为塑料材质,第六透镜L6为塑料材质。
在此,定义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所述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为n2,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满足下列关系式:1.1≤f1/f≤10,f2≤0,f3≥0;1.7≤n2≤2.2;0.01≤d3/TTL≤0.2。
1.1≤f1/f≤10,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超过下限规定值时,虽然有利于镜头向超薄化发展,但是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会过强,难以补正像差等问题,同时不利于镜头向广角化发展。相反,超过上限规定值时,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会变过弱,镜头难以向超薄化发展。优选的,满足1.1≤f1/f≤1.5。
1.7≤n2≤2.2,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折射率,在此范围内更有利于向超薄化发展,同时利于修正像差。优选的,满足1.709≤n3≤2.151。
0.01≤d3/TTL≤0.2,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与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的比值,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满足0.02≤d3/TTL≤0.1。
当本发明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各透镜的焦距、相关透镜的折射率、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轴上厚度和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使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高性能,且满足低TTL的设计需求。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L1焦距f1,第一透镜L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L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以及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d1满足下列关系式:-4.27≤(R1+R2)/(R1-R2)≤-1.23,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0.33mm≤d1≤1.01mm,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2.67≤(R1+R2)/(R1-R2)≤-1.53;0.52mm≤d1≤0.81mm。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L2焦距f2,第二透镜L2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以及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d3满足下列关系式:-5.27≤f2/f≤-1.42,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负光焦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合理而有效地平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产生的球差以及系统的场曲量;1.63≤(R3+R4)/(R3-R4)≤6.75,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范围外时,随着镜头向超薄广角化发展,难以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0.10mm≤d3≤0.41mm,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3.29≤f2/f≤-1.77;2.61≤(R3+R4)/(R3-R4)≤5.40;0.17mm≤d3≤0.33mm。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L3焦距f3,第三透镜L3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L3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以及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d5满足下列关系式:0.90≤f3/f≤2.93,有利于系统获得良好的平衡场曲的能力,以有效地提升像质;0.63≤(R5+R6)/(R5-R6)≤1.93,可有效控制第三透镜L3的形状,有利于第三透镜L3成型,并避免因第三透镜L3的表面曲率过大而导致成型不良与应力产生;0.21mm≤d5≤0.82mm,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1.44≤f3/f≤2.35;1.01≤(R5+R6)/(R5-R6)≤1.55;0.34mm≤d5≤0.65mm。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L4焦距f4,第四透镜L4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L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以及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d7满足下列关系式:-39.04≤f4/f≤-7.08,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35.24≤(R7+R8)/(R7-R8)≤-5.42,规定的是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外时,随着超薄广角化的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0.08mm≤d7≤0.26mm,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24.40≤f4/f≤-8.85;-22.02≤(R7+R8)/(R7-R8)≤-6.78;0.13mm≤d7≤0.21mm。
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L5焦距f5,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L5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以及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d9满足下列关系式:0.54≤f5/f≤2.01,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镜头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1.80≤(R9+R10)/(R9-R10)≤-0.55,规定的是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外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0.21mm≤d9≤0.65mm,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87≤f5/f≤1.61;-1.13≤(R9+R10)/(R9-R10)≤-0.68;0.34mm≤d9≤0.52mm。
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L6焦距f6,第六透镜L6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六透镜L6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以及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d11满足下列关系式:-1.46≤f6/f≤-0.46,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2.77≤(R11+R12)/(R11-R12)≤-0.92,规定的是第六透镜L6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外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很难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0.10mm≤d11≤0.30mm,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92≤f6/f≤-0.57;-1.73≤(R11+R12)/(R11-R12)≤-1.15;0.16mm≤d11≤0.24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85≤f12/f≤2.93。借此,可消除摄像光学镜头的像差与歪曲,且可压制摄像光学镜头后焦距,维持影像镜片系统组小型化。优选的,1.36≤f12/f≤2.34。
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86毫米,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小于或等于5.59。
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2.27。大光圈,成像性能好。优选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圈F数小于或等于2.22。
如此设计,能够使得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尽量变短,维持小型化的特性。
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距离、半径与中心厚度的单位为mm。
TTL:光学长度(第1透镜L1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
以下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焦距、距离、半径与中心厚度的单位为mm。
表1、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
【表1】
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S1:光圈;
R:光学面的曲率半径、透镜时为中心曲率半径;
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13: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14: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d:透镜的轴上厚度与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
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
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
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
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
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
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1: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
d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到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
d13:光学过滤片GF的轴上厚度;
d14: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到像面的轴上距离;
nd:d线的折射率;
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
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
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
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
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
nd6:第六透镜L6的d线的折射率;
ndg:光学过滤片GF的d线的折射率;
vd:阿贝数;
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
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
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
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
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
v6:第六透镜L6的阿贝数;
vg:光学过滤片GF的阿贝数。
表2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2】
其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是非球面系数。
IH:像高
y=(x2/R)/[1+{1-(k+1)(x2/R2)}1/2]+A4x4+A6x6+A8x8+A10x10+A12x12+A14x14+A16x16 (1)
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上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
表3、表4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其中,P1R1、P1R2分别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2R1、P2R2分别代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3R1、P3R2分别代表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4R1、P4R2分别代表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5R1、P5R2分别代表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6R1、P6R2分别代表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反曲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反曲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驻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驻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
【表3】
|
反曲点个数 |
反曲点位置1 |
反曲点位置2 |
P1R1 |
1 |
0.955 |
|
P1R2 |
1 |
0.395 |
|
P2R1 |
2 |
0.355 |
0.665 |
P2R2 |
0 |
|
|
P3R1 |
1 |
1.035 |
|
P3R2 |
0 |
|
|
P4R1 |
2 |
1.055 |
1.415 |
P4R2 |
2 |
1.005 |
1.605 |
P5R1 |
2 |
0.675 |
1.885 |
P5R2 |
2 |
0.205 |
0.715 |
P6R1 |
1 |
1.555 |
|
P6R2 |
1 |
2.645 |
|
【表4】
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
后出现的表13示出各实例1、2、3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
如表1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848mm,全视场像高为3.928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6.86°,广角、超薄,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
【表5】
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6】
表7、表8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
【表7】
【表8】
|
驻点个数 |
驻点位置1 |
驻点位置2 |
P1R1 |
0 |
|
|
P1R2 |
1 |
0.975 |
|
P2R1 |
0 |
|
|
P2R2 |
0 |
|
|
P3R1 |
0 |
|
|
P3R2 |
0 |
|
|
P4R1 |
0 |
|
|
P4R2 |
0 |
|
|
P5R1 |
1 |
1.135 |
|
P5R2 |
2 |
0.435 |
0.905 |
P6R1 |
0 |
|
|
P6R2 |
0 |
|
|
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如表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1.955mm,全视场像高为3.928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4.05°,广角、超薄,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
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
【表9】
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
【表10】
表11、表12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
【表11】
|
反曲点个数 |
反曲点位置1 |
反曲点位置2 |
反曲点位置3 |
P1R1 |
0 |
|
|
|
P1R2 |
0 |
|
|
|
P2R1 |
0 |
|
|
|
P2R2 |
0 |
|
|
|
P3R1 |
1 |
1.005 |
|
|
P3R2 |
0 |
|
|
|
P4R1 |
2 |
1.035 |
1.425 |
|
P4R2 |
1 |
1.035 |
|
|
P5R1 |
2 |
0.685 |
1.965 |
|
P5R2 |
3 |
0.255 |
0.735 |
2.225 |
P6R1 |
1 |
1.565 |
|
|
P6R2 |
1 |
2.595 |
|
|
【表12】
|
驻点个数 |
驻点位置1 |
驻点位置2 |
P1R1 |
0 |
|
|
P1R2 |
0 |
|
|
P2R1 |
0 |
|
|
P2R2 |
0 |
|
|
P3R1 |
0 |
|
|
P3R2 |
0 |
|
|
P4R1 |
0 |
|
|
P4R2 |
1 |
1.585 |
|
P5R1 |
1 |
1.965 |
|
P5R2 |
2 |
0.495 |
0.895 |
P6R1 |
1 |
2.345 |
|
P6R2 |
0 |
|
|
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86nm、588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88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以下表13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系统满足上述的条件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为2.060mm,全视场像高为3.928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81.43°,广角、超薄,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
【表13】
参数及条件式 |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实施例3 |
f |
4.066 |
4.301 |
4.531 |
f1 |
4.554 |
4.817 |
5.140 |
f2 |
-10.710 |
-9.928 |
-9.630 |
f3 |
7.950 |
7.722 |
8.620 |
f4 |
-43.164 |
-47.923 |
-88.458 |
f5 |
5.451 |
5.224 |
4.915 |
f6 |
-2.977 |
-2.971 |
-3.126 |
f12 |
6.918 |
7.853 |
8.849 |
(R1+R2)/(R1-R2) |
-1.842 |
-1.948 |
-2.136 |
(R3+R4)/(R3-R4) |
3.263 |
3.787 |
4.499 |
(R5+R6)/(R5-R6) |
1.270 |
1.257 |
1.290 |
(R7+R8)/(R7-R8) |
-8.136 |
-9.313 |
-17.618 |
(R9+R10)/(R9-R10) |
-0.900 |
-0.872 |
-0.819 |
(R11+R12)/(R11-R12) |
-1.378 |
-1.379 |
-1.386 |
f1/f |
1.120 |
1.120 |
1.134 |
f2/f |
-2.634 |
-2.308 |
-2.125 |
f3/f |
1.955 |
1.796 |
1.902 |
f4/f |
-10.615 |
-11.143 |
-19.522 |
f5/f |
1.340 |
1.215 |
1.085 |
f6/f |
-0.732 |
-0.691 |
-0.690 |
f12/f |
1.701 |
1.826 |
1.953 |
d1 |
0.654 |
0.668 |
0.676 |
d3 |
0.207 |
0.243 |
0.275 |
d5 |
0.427 |
0.493 |
0.544 |
d7 |
0.160 |
0.160 |
0.173 |
d9 |
0.425 |
0.430 |
0.430 |
d11 |
0.200 |
0.200 |
0.203 |
Fno |
2.200 |
2.200 |
2.200 |
TTL |
4.805 |
5.054 |
5.325 |
d3/TTL |
0.043 |
0.048 |
0.052 |
n1 |
1.5439 |
1.5439 |
1.5439 |
n2 |
1.7174 |
1.9020 |
2.1021 |
n3 |
1.5439 |
1.5439 |
1.5439 |
n4 |
1.6355 |
1.6355 |
1.6355 |
n5 |
1.5352 |
1.5352 |
1.5352 |
n6 |
1.5352 |
1.5352 |
1.5352 |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