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9777B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09777B CN107809777B CN201711079037.8A CN201711079037A CN107809777B CN 107809777 B CN107809777 B CN 107809777B CN 201711079037 A CN201711079037 A CN 201711079037A CN 107809777 B CN107809777 B CN 1078097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user plane
- plane bearer
- core network
- secondary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36/28—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涉及无线网络技术领域,可以提高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无线网络的整体工作效率。所述方法包括:在核心网只能为一个UE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建立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本申请提供的方案适于动态调整UE与核心网之间的用户面承载时采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包含有核心网、主基站和辅基站无线网络中,辅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控制面承载和用户面承载,均是通过主基站转发的,其中,控制面承载用于传输信令,用户面承载用于传输数据。例如,在包含有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主基站和新空口(New Radio,NR)辅基站无线网络中,NR辅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控制面承载和用户面承载,均是通过LTE主基站转发的。
当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与核心网之间所需要的数据传输带宽大于主基站带宽时,在无法改变主基站,且核心网仅支持为同一UE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即使UE与核心网之间所需要的数据传输带宽小于辅基站带宽,也无法满足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带宽需求,导致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同时,还造成辅基站带宽的利用率较低,从而导致无线网络的整体工作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用于解决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受限于主基站带宽,且辅基站带宽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该方法包括:
主基站接收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主基站向核心网转发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主基站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主基站根据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释放已用于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
主基站向辅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主基站接收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主基站向UE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主基站接收UE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主基站向核心网转发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该方法包括:
在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的情况下,UE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UE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UE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UE向主基站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该方法包括:
辅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辅基站根据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辅基站向主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该方法包括:
核心网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核心网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核心网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基站,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还包括核心网、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其中,主基站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接收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核心网转发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用于根据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释放已用于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
处理器,还用于生成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辅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UE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UE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核心网转发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UE,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还包括核心网、主基站和辅基站,其中,UE包括:
处理器,用于在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的情况下,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通信接口,用于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还用于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主基站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基站,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还包括核心网、主基站和用户设备UE,其中,辅基站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用于根据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处理器,还用于生成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主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心网,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还包括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其中,核心网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还用于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加载到计算机上被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一至四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在核心网只能为一个UE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建立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传输UE与核心网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整体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E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核心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在如图1a至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如图1a所示,无线网络10包括核心网80、主基站50、辅基站70和用户设备UE60。其中,UE60或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之间的控制面信令均由主基站50转发。在图1a所示的现有技术中,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用户面数据可以利用由UE60、主基站50以及核心网80组成的路径传输,也可以利用由UE60、辅基站70、主基站50以及核心网80组成另一条路径传输,还可以同时利用上述两条路径传输。其中,主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可以为S1接口,S1接口包括控制面接口S1-C(Control plane)和用户面接口S1-U(User plane),主基站与辅基站之间的接口可以为X2接口,X2接口包括控制面接口X2-C和用户面接口X2-U,主基站与UE之间的控制面接口可以为Uu-C接口,用于传输主基站与UE之间的信令,主基站或辅基站与UE之间的用户面接口均可以为Uu-U接口,用于在主基站或辅基站与UE之间传输用户数据。
主基站50可以是采用LTE技术的基站,也可以是采用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 Duplex Multiple Access,WCDMA)技术的基站,还可以是采用NR技术的基站。辅基站70可以是与主基站50采用相同技术的基站,也可以是采用与主基站50不同技术的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核心网80只能为UE60建立一条核心网80与主基站之间的用户面承载,因此当主基站50的带宽小于辅基站70的带宽时,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受限于主基站50的带宽而不能承载数据传输速率较大的业务,且会导致辅基站70的资源利用率偏低,降低了整个无线网络的工作效率。
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图1b和图1c所示,能够在UE60请求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50传输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70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70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10的整体工作效率。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如图1a至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在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的情况下,UE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其中,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可以是主基站的系统带宽小于辅基站的系统带宽。例如,采用LTE技术的主基站所支持的最大单载波系统带宽为20MHz,而采用NR技术的辅基站所支持的最大单载波系统带宽可以为主基站的几倍。又例如,同样采用LTE技术,主基站的系统带宽可以为10MHz,辅基站的系统带宽可以为20MHz。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还可以是主基站的可用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可用带宽。例如,虽然主基站的系统带宽大于辅基站的系统带宽,但是主基站的可用带宽却小于辅基站的可用带宽。其中,可用带宽是指基站的空闲数据传输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基站的无线资源、处理资源、存储资源以及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端口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主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带宽,可以在执行步骤201之前,由主基站通过广播、组播、多播等下行信令发送给UE,鉴于广播、组播、多播等下行信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中,UE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可以是UE通过其与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其中,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可以包括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该请求可以包括辅基站的标识,以及在UE与核心网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所需要的传输带宽等信息。
步骤202、主基站接收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步骤203、主基站向核心网转发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其中,主基站向核心网转发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可以是主基站通过主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S1接口,向核心网转发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其中,核心网可以是采用LTE技术的演进的的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也可以是采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下一代核心网,还可以是采用其他技术标准的核心网。
需要说明的是,核心网具备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建立连接的能力,即使主基站和/或辅基站采用的技术标准与核心网采用的技术标准可能不同。
步骤204、核心网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步骤205、核心网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其中,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在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可以根据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携带的辅基站的标识,查询辅基站的可用资源,并根据可用资源评估是否能够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以便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到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若可以,则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并向主基站发送。其中,辅基站的可用资源是指辅基站的各种空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辅基站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无线资源,以及辅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端口资源,其中无线资源可以包括辅基站的时域资源、频域资源、码域资源和空域资源中的至少一种,端口资源可以包括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可用端口的种类和数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辅基站的可用资源能够满足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到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需求时,核心网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并向主基站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有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时分配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具体可以包括核心网的资源、主基站的资源和UE的资源。对应地,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有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所需要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具体可以包括核心网的资源、辅基站的资源和UE的资源。
在实际应用中,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所需要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与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时分配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以根据核心网、辅基站和UE的可用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UE的业务灵活确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辅基站的可用资源不能满足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需求时,核心网也可以生成用户面承载转移拒绝指示,并通过主基站通知UE结束用户面承载转移流程。
步骤206、主基站接收核心网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步骤207、主基站根据释放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释放已用于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
其中,释放已用于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是指释放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时分配的全部资源,以避免资源浪费。
步骤208、主基站向辅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其中,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在实际应用中,主基站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口向辅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例如,主基站可以通过X2接口向辅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步骤209、辅基站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步骤210、辅基站根据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其中,辅基站根据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包括辅基站根据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完成自身配置。例如,配置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端口,完成辅基站自身的处理资源、存储资源的配置,以及用于与UE连接的无线资源的配置等。
步骤211、辅基站向主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其中,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可以是当辅基站接收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后,根据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携带的资源,为UE分配的无线资源。
步骤212、主基站接收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步骤213、主基站向UE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
其中,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步骤214、UE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
步骤215、UE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其中,UE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具体可以包括:UE释放掉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时分配的全部资源,然后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的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完成自身配置,具体可以包括配置UE与辅基站连接的无线资源、处理资源和存储资源。
步骤216、UE向主基站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其中,UE根据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携带的资源完成自身配置后,生成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上报主基站,以便通过主基站通知核心网,UE和辅基站已经完成了自身配置。
步骤217、主基站接收UE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步骤218、主基站向核心网转发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步骤219、核心网接收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接收到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表示已经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将在如图1a所示的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如图1b所示的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核心网只能为一个UE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建立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传输UE与核心网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如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为如图3所示的实现方式。其中,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还包括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还包括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其中,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和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用于通过主基站、在UE与辅基站之间传输用户数据,该用户数据为UE与核心网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的一部分,也就是辅基站与核心网之间传输的该UE的用户数据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辅基站可以将其从核心网接收到的UE的用户数据,分发一部分给主基站,然后由主基站向UE发送。或者,辅基站接收UE通过主基站发送的用户数据,以及直接从UE处接收到的用户数据,然后将上述两部分数据一并向核心网转发。
如图3所示,在执行步骤212、主基站接收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之后,还可以执行步骤301:
步骤301、主基站根据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其中,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有辅基站为主基站分配的用户面资源,可以包括主基站与辅基站之间的有线和/或无线接口的种类和数量、主基站的处理资源、存储资源等。主基站根据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可以是主基站根据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的资源完成自身配置。
以及,步骤215、UE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具体可以实现为步骤302:
步骤302、UE根据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其中,建立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携带有辅基站为UE分配的部分无线资源,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也携带有辅基站为UE分配的另一部分无线资源,UE根据上述两类无线资源完成自身配置。
需要说明的,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携带的资源,可以是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时,主基站为UE分配的无线资源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时,辅基站重新为其分配的无线资源,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可以如步骤301和302所述,在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过程中完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也可以在执行步骤219后,以下述两种实现方式执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主基站获知其空闲的用户面资源较多时,可以向辅基站发送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辅基站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该请求携带的主基站的可用资源,为主基站分配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以及为UE分配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无线资源,并调整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无线资源,当主基站和UE从辅基站处接收到上述资源配置信息后完成自身配置即可。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辅基站获知其空闲的用户面资源较少时,可以向主基站发送用于查询主基站的用户面资源占用情况的查询指令,待主基站回复该查询指令后,根据主基站回复查询指令时发送的主基站的用户面资源占用情况,为主基站分配建立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以及为UE分配建立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无线资源,并调整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无线资源,当主基站和UE从辅基站处接收到上述资源配置信息后完成自身配置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当获知主基站的用户面资源占有率较高时,也可以动态调整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的流量,甚至释放掉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全部资源。例如,当主基站接收到其覆盖区域内的多个UE发起的建立用户面承载的资源需求量超过了主基站的剩余用户面资源时,为了保证更多的UE能够使用无线网络,可以释放该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部分或全部资源。
如图1c所示,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将在如图1b所示的UE与辅基站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的一部分,通过主基站转发,以便在UE直接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以及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之间,动态地分配传输的用户数据的流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核心网只能为一个UE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在建立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过程中或者之后,还能够根据主基站的可用资源,建立UE经由主基站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以便将UE与核心网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流量,在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和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之间动态分配,以便充分利用辅基站和主基站的无线资源,为更多的UE提供网络服务,且能够平衡UE与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和UE与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流量,提高了无线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容量,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如图2或3所示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以图2为例,还可以实现为如图4所示的实现方式,在执行步骤201、UE向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之前,还可以执行步骤401至步骤403:
步骤401、主基站向UE发送的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其中,主基站可以通过其与UE之间的无线接口,向主基站发送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可以主动向UE发送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例如,主基站可以根据预设的时间间隔,主动向UE发送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基站也可以在接收到UE发送的获取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的请求信令后,向UE发送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步骤402、UE接收主基站发送的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其中,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可以通过接收主基站发送的下行信令获取。例如,UE可以接收并解析主基站通过广播、单播和组播而获取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步骤403、UE判断主基站的带宽是否小于辅基站的带宽。
其中,UE解析接收到的下行信令,获取主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带宽,然后通过比较获知主基站的带宽是否小于辅基站的带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核心网只能为一个UE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的带宽小于辅基站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建立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经由主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经由辅基站与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传输UE与核心网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整体工作效率。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主基站50,应用于如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2所示的方法流程,主基站50包括:
通信接口51,用于接收UE6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70的标识,辅基站70的标识用于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通信接口51,还用于向核心网80转发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通信接口51,还用于接收核心网8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52,用于根据释放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释放已用于建立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
处理器52,还用于生成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51,还用于向辅基站70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通信接口51,还用于接收辅基站70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6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51,还用于向UE60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6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51,还用于接收UE60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通信接口51,还用于向核心网80转发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基站50,在核心网80只能为一个UE60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50的带宽小于辅基站70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6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60建立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70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50传输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70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70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10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如图5所示的主基站50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5所示的另一种主基站50,应用于如图1b或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4所示的方法流程,其中
通信接口51,还用于向UE发送的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在如图5所示的主基站50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如图5所示的另一种主基站50,应用于如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3所示的方法流程。其中,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还包括建立主基站5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还包括建立主基站5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60与主基站5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UE60与主基站5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52,还用于根据建立主基站5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UE60,应用于如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2所示的方法流程。UE60包括:
处理器62,用于在主基站50的带宽小于辅基站70的带宽的情况下,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70的标识,辅基站70的标识用于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通信接口61,用于向主基站50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通信接口61,还用于接收主基站50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UE6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62,还用于根据建立UE6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通信接口61,还用于向主基站50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在核心网80只能为一个UE60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50的带宽小于辅基站70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6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60建立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70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50传输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70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70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10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如图6所示的UE60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为如图6所示的另一种UE60,应用于如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3所示的方法流程,其中,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UE60与主基站5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62,还具体用于根据建立UE6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60与主基站5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在如图6所示的UE60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为如图6所示的另一种UE60,应用于如图1b或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4所示的方法流程,其中,
通信接口61,还用于接收主基站发送的主基站的带宽、辅基站的带宽和辅基站的标识;
处理器62,还用于判断主基站的带宽是否小于辅基站的带宽。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基站70,应用于如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中,用于实现如图2所示的方法流程。辅基站70包括:
通信接口71,用于接收主基站50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建立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72,用于根据建立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处理器72,还用于生成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UE6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71,还用于向主基站50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基站70,在核心网80只能为一个UE60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50的带宽小于辅基站70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6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60建立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70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50传输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70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70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10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如图7所示的辅基站70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为如图7所示的另一种辅基站70,应用于如图1c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3所示的方法流程。其中,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还包括建立主基站5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还包括建立主基站50与辅基站7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60与主基站5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核心网80,应用于如图1b所示的无线网络10中,用于实现如图2所示的方法流程。核心网80包括:
通信接口81,用于接收主基站5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70的标识,辅基站70的标识用于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处理器82,用于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通信接口81,还用于向主基站50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通信接口81,还用于接收主基站50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核心网80,在核心网80只能为一个UE60建立一个用户面承载的情况下,当主基站50的带宽小于辅基站70的带宽时,能够根据UE60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为UE60建立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并将在UE60经由主基站5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UE60经由辅基站70与核心网80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提高了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避免了带宽较大的辅基站70只能通过带宽较小的主基站50传输UE60与核心网80之间的用户数据,进而导致辅基站70部分资源闲置的情况,提高了辅基站70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10的整体工作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加载到计算机上被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图2至图4任一项所示的方法。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所述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所述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核心网转发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网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主基站根据所述释放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释放已用于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辅基站发送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所述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UE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所述主基站向所述核心网转发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还包括建立所述主基站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还包括建立所述主基站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在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基站根据所述建立所述主基站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所述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主基站的带宽小于所述辅基站的带宽的情况下,所述UE向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所述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所述UE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UE根据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所述UE向所述主基站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所述UE根据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具体包括:
所述UE根据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所述无线网络包括核心网、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核心网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所述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所述核心网向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核心网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6.一种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站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所述无线网络还包括核心网、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所述主基站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所述UE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用于将在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核心网转发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核心网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释放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释放已用于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资源;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生成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所述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辅基站发送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发送的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UE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核心网转发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还包括建立所述主基站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请求,所述第二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还包括建立所述主基站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建立所述主基站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8.一种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所述UE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所述无线网络还包括核心网、主基站和辅基站,所述UE包括:
处理器,用于在所述主基站的带宽小于所述辅基站的带宽的情况下,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所述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通信接口,用于向所述主基站发送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主基站发送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承载转移响应还包括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处理器,还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辅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所述建立所述UE与所述主基站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完成自身配置。
10.一种核心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网应用于一种无线网络,所述无线网络还包括主基站、辅基站和用户设备UE,所述核心网包括:
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请求包括辅基站的标识,所述辅基站的标识用于将在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的用户数据,转移至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上传输;
处理器,用于生成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包括释放所述UE经由所述主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以及建立所述UE经由所述辅基站与所述核心网连接的用户面承载的指令;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主基站发送所述第一用户面承载转移指示;
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所述主基站发送的用户面承载转移完成消息。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加载到计算机上被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79037.8A CN107809777B (zh) | 2017-11-06 | 2017-11-06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79037.8A CN107809777B (zh) | 2017-11-06 | 2017-11-06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9777A CN107809777A (zh) | 2018-03-16 |
CN107809777B true CN107809777B (zh) | 2020-12-29 |
Family
ID=61583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79037.8A Active CN107809777B (zh) | 2017-11-06 | 2017-11-06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80977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77922A (zh) * | 2019-10-10 | 2020-01-10 | 东阳市人民医院 | 用于传输肛肠外科大数据信息的装置及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19722A (zh) * | 2014-05-23 | 2014-1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连接无线承载的迁移处理、迁移方法及装置 |
WO2017047878A1 (ko) * | 2015-09-16 | 2017-03-23 | 엘지전자(주)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베어러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
-
2017
- 2017-11-06 CN CN201711079037.8A patent/CN1078097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19722A (zh) * | 2014-05-23 | 2014-12-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双连接无线承载的迁移处理、迁移方法及装置 |
WO2017047878A1 (ko) * | 2015-09-16 | 2017-03-23 | 엘지전자(주)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베어러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Bearer Architecture for LTE+WLAN Aggregation in LTE R13;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s;《3GPP TSG-RAN WG2 #90 Tdoc R2-152566》;20150529;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9777A (zh) | 2018-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16704B2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6538037B (zh) | 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9673026B (zh) |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系统 | |
KR20210025597A (ko) |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
US9648541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warding data based o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19584222A (zh) | 一种通信路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11497071B2 (en) | Association handling method and device | |
WO2021097858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3124822A1 (zh) | 一种通信协作方法及装置 | |
WO2021026706A1 (zh) | 一种f1接口管理方法及装置 | |
TWI775009B (zh) | 用於行動通訊系統之基地台及其資料傳輸方法 | |
US10764183B2 (en) | Data flow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WO2020078248A1 (zh) | 无线通信方法及设备 | |
WO2020063401A1 (zh) |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数据流分流方法及装置 | |
CN112154687A (zh) | 增强型进程事务标识处理 | |
CN107809777B (zh)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主基站、辅基站及核心网 | |
WO2013071850A1 (zh) | 上行链路变更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4780577B (zh) | 一种数据资源在小区间进行切换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9963315B (zh) | 一种辅基站分配方法及装置 | |
WO2019096117A1 (zh) | 消息、策略发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 |
CN111132226B (zh) | 将服务质量流映射到无线电承载 | |
WO2024255615A1 (zh) |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EP2938155B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earer establishing | |
JP6645677B2 (ja) | リンク確立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
WO2025016064A1 (zh) | 通信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