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70852A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70852A CN107770852A CN201710850155.8A CN201710850155A CN107770852A CN 107770852 A CN107770852 A CN 107770852A CN 201710850155 A CN201710850155 A CN 201710850155A CN 107770852 A CN107770852 A CN 1077708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quipment
- wakeup interval
- interval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ommunications meth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where the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ffects multipl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4—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multi-step notification using statistical or historical mobility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04W52/022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in packet switched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dependent on the time of the day, e.g. according to expected transmission activ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在预定的唤醒间隔醒来,并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数据包;计算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所述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判断所述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若所述时间间隔大于所述唤醒间隔,则所述第一设备增大所述唤醒间隔。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降低无线设备的通信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无线设备厂家生产的无线设备并不是都遵循无线标准,导致设备兼容性下降。例如,一个无线设备厂家生产的主控设备向另一个无线设备厂家生产的从属设备发送增大唤醒间隔的请求,该从属设备不同意增大唤醒间隔,则主控设备的唤醒间隔不能增大,且在每次唤醒时都会向从属设备发包,从而导致主控设备的功耗增大,设备性能降低,其中,无线标准可以是蓝牙标准。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能够降低无线设备的通信功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以预定的唤醒间隔唤醒,并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数据包;确定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判断该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以及若该时间间隔大于该唤醒间隔,则第一设备增大唤醒间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第一设备以一唤醒间隔唤醒,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空包;第一设备判断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第一门限值;或者,第一设备判断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第一门限值;以及当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一门限值时,或者,当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一门限值时,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唤醒间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第一设备以一唤醒间隔唤醒,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空包;所述第一设备判断向第二设备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是否达到阈值;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判断从第二设备连续接收空包的统计时间是否达到阈值;以及当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达到阈值时,或者,连续接收空包的统计时间达到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收发器和与收发器耦接的处理器;处理器执行指令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根据从第二设备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或者根据向第二设备连续发送的空包数量或者根据从第二设备连续接收的空包数量,主动增大自己的唤醒间隔,从而使得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被拉大,进而可以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步骤S143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七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八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九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十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十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十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实施方式包括:
S11:第一设备以预定的唤醒间隔唤醒,并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数据包;
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是蓝牙、ZigBee等无线通信设备,本申请中以蓝牙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两个蓝牙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蓝牙设备会根据蓝牙通信协议的规定,协商一个唤醒间隔,蓝牙设备每隔一个时间周期被唤醒发送/接收数据包,该时间周期即协商的该唤醒间隔;蓝牙设备未被唤醒时,处于休眠状态,此时蓝牙设备无法接收/发送数据包。
其中,第一设备是蓝牙系统中的主控设备master,第二设备是蓝牙系统中的从属设备slave。主控设备是在开始连接时,发起连接的设备,负责建立连接和跳频同步等。从属设备是接收主控设备的寻呼,与该主控设备建立连接的设备。
具体地,第一设备在预定的唤醒间隔醒来,其收发器可以正常接收/发送数据包,其中,该预定的唤醒间隔可以是与第二设备协商的唤醒间隔,也可以是系统默认的初始唤醒间隔(如22.5毫秒),第一设备醒来后,可以接收与其连接的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S12:确定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第一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数据包时,可以记录接收到该数据包的时间T1、T2……,根据上述记录的时间,即可计算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例如通过计算T2-T1的值,则可以得到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该时间间隔可以认为是第二设备的发包间隔。当然,在其他应用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在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一个数据包时,启动一个计时器,在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下一个数据包时,暂停计数器,获取该计时器的数值,即为该时间间隔。
其中,两个数据包可以都是无连接的异步传输协议(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ACL)包,或者两个数据包都是NULL包,或者两个数据包中一个是ACL包,另一个是NULL包。
S13:判断该时间间隔是否大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
其中,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是由蓝牙协议规定的初始值,或者与第二设备协商后的数值,具体数值视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S14:若该时间间隔大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则第一设备增大该唤醒间隔。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当一个蓝牙厂家生产的主控设备向另一个蓝牙厂家生产的从属设备发送增大唤醒间隔的请求时,该从属设备不同意增大唤醒间隔。但是第二设备在不通知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却偷偷的进入低速监听(subrating)状态,而此时第一设备仍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第二设备进入低速监听(subrating)状态是指第二设备在预定的唤醒间隔唤醒,但是不工作,不发数据包,隔了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唤醒间隔才发数据包。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控设备的唤醒间隔没有增大且在每次唤醒时都会向从属设备发包,则会使得主控设备的功耗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会增加唤醒间隔,以降低设备功率。
在此种情况下,在该步骤中,第一设备计算出的该时间间隔会大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即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小于第二设备的发包间隔,由此,第一设备确定第二设备进入了低速监听(subrating)状态,将调整自身的唤醒间隔,以与第二设备低速监听状态下的封包传输间隔匹配。例如,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是22.5毫秒,计算出的该时间间隔是450毫秒,该时间间隔450毫秒大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22.5毫秒,则第一设备将增大其唤醒间隔。其中,第一设备增大其唤醒间隔的方法具体可以是直接增大到等于第二设备的发包间隔;或者逐步增大以缩小与第二设备的发包间隔的差距,例如本次先增大到225毫秒,下次再增大到450毫秒;或者根据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调整其唤醒间隔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数据包,计算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在该时间间隔大于唤醒间隔时,调整该唤醒间隔,以增加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从而使得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被拉大,可以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且第一设备通过比较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与预定的唤醒间隔,能够确定第二设备是否偷偷的进入了低速监听状态,并调整自己的唤醒间隔与处于低速监听状态的第二设备的封包传输间隔匹配。
请参阅图2,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二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步骤S14包括:
S141: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调整到等于该时间间隔(即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或者,第一设备增大唤醒间隔,其中,该时间间隔是增大后的唤醒间隔的倍数,或者减小后的唤醒间隔是该时间间隔的倍数。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判定该时间间隔大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时,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将其唤醒间隔调整到等于该时间间隔,即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调整到等于第二设备的唤醒间隔,后续第一设备被唤醒发送/接收到的周期则与第二设备同步,由此,可以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提高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兼容性。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唤醒间隔相匹配,避免由于唤醒间隔不匹配导致连续多个数据包丢失,第一设备可以将其唤醒间隔增大,并且该时间间隔(即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增大后的唤醒间隔的倍数,或者增大后的唤醒间隔是该时间间隔(即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倍数,例如,该时间间隔是90毫秒,则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可以是180毫秒或者45毫秒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还可以结合其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调整其唤醒间隔。
具体如图3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三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步骤S14包括:
S142:获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参数;
其中,该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业务速率、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
具体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值用于指示第一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弱,第一设备通过获取的RSSI值,RSSI值越大,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通信链路受到的干扰越小,通信质量越好;RSSI值越小,则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通信链路受到的干扰越大,通信质量越差;业务速率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传输速率,业务速率越大,数据包的传输速率越快,则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干扰越少,通信质量越好;混合纠错(Hybrid Error Correction,HEC)是一个多项式码,用来检验信头的差错,可纠正信头中1bit的差错,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是一种根据数据包中有效载荷产生简短固定位数校验码的一种散列函数,主要用来检测或校验数据传输或者保存后可能出现的错误,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越低,则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干扰越少,通信质量越好。
S143:利用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判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其中,预设条件是预先设置的通信质量达标的条件,具体条件视采用的通信链路参数的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步骤S143具体包括:
S1431:判断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和/或判断业务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和/或判断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是否小于第三阈值;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阈值是预先设置的分别指示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业务速率、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达标的门限值,具体取值视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S1432:若满足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第一阈值,业务速率大于第二阈值,和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小于第三阈值中至少一种情况,则判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
具体地,第一设备可以通过判断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业务速率、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三个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数值是否达标,判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例如,第一设备判断RSSI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55dBm),以及业务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180kbps),若RSSI值大于-55dBm,同时业务速率大于180kbps,则判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
其中,混合纠错的错误率和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均是属于数据包传输过程中差错检验方法的稳定性指标,本实施例中只采用其中一种参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同时判断混合纠错的错误率和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两个参数,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S144:若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则第一设备将唤醒间隔调整到第一预设值;
S145:若通信质量不符合预设条件,则第一设备将唤醒间隔调整到第二预设值;
其中,第一预设值与该唤醒间隔之间的差距大于第二预设值与该唤醒间隔之间的差距,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该时间间隔和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其中,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可以分别为预定的唤醒间隔的倍数。
具体地,第一设备判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例如上述应用例中,该唤醒间隔为90毫秒,该时间间隔为450毫秒,RSSI值大于-55dBm,同时业务速率大于180kbps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则表示通信质量较优,第一设备可以将其唤醒间隔增大到第一预设值(如405毫秒),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不符合预设条件,例如RSSI值小于-55dBm,业务速率小于180kbps,则表示通信质量较差,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幅度不适合过大,第一设备将其唤醒间隔增大到第二预设值(如225毫秒),其中,第一预设值405毫秒与该唤醒间隔90毫秒的差距315毫秒大于第二预设值225毫秒与该唤醒间隔90毫秒的差距135毫秒。
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于判断通信质量的通信链路质量参数还可以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和/或信噪比等其他参数,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方例中,第一设备结合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调整其唤醒间隔,能够平衡通信质量和设备功耗,避免由于唤醒间隔过大导致的通信质量下降,进一步提高设备性能。
两个蓝牙设备通信过程中,若两个蓝牙设备之间并不需要发送或接收包含有效载荷的数据包时,为了保持与从属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主控设备会周期性地向从属设备发送空包,若主控设备发送的是调查包(Poll包),则从属设备会向主控设备返回一个空值包(Null包),若主控设备发送的是Null包,则从属设备不需要返回数据包,其中Poll包和Null包均称为空包,此时两个蓝牙设备之间频繁发送空包,或者主控设备频繁向从属设备发送空包,容易增大设备的功耗,降低设备性能。
因此,如图5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四实施例包括:
S20:第一设备以一唤醒间隔唤醒,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空包;
具体的,第一设备可以以一唤醒间隔唤醒,并通过蓝牙向第二设备发送空包。
其中该步骤中的唤醒间隔可以称为第一唤醒间隔,该第一唤醒间隔是预定的或者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协商的唤醒间隔;或者第一唤醒间隔是第一设备与处于低速监听状态下的第二设备的封包传输间隔相匹配的唤醒间隔,或者,第一唤醒间隔是按照预定规则增大后的唤醒间隔。
S21:第一设备判断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第一门限值;或者,第一设备判断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第一门限值;
其中,空包类型包括Poll包和/或者Null包,该第一门限值是预先设置的用于触发第一设备调整其唤醒间隔的连续接收/发送的空包数量阈值,其具体数值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S22:当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一门限值时,或者,当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一门限值时,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
其中,预定规则是预先设定的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规律,例如以恒定间隔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或者成倍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等,具体规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第一设备是蓝牙系统中的主控设备,第二设备是蓝牙系统中的从属设备,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并不需要发送或接收包含有效载荷的数据包时,第一设备仍然会每隔一个唤醒间隔22.5毫秒向第二设备发送一个Poll包,则第二设备会每隔一个唤醒间隔22.5毫秒向第一设备返回一个Null包,第一设备统计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Null包数量,或者统计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Poll包数量,若该Null包数量/Poll包数量达到门限值(如5个),则第一设备将其唤醒间隔增大一倍。在其他应用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向第二设备连续发送Null包,或间隔发送Poll包和Null包,然后判断向第二设备连续发送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门限值。可选的,第一设备也可以将其唤醒间隔增大一个固定数值(如50毫秒),也能以幂函数或指数函数或阶梯函数等趋势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增大,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是从属设备,第二设备可以是主控设备,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通过判断连续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门限值,或者判断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门限值,并在该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时,按预定规则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使得低负载的情况下,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增大,从而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提高设备的性能。
或者,在步骤S21中,第一设备判断向第二设备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是否达到阈值;或者第一设备判断从第二设备连续接收空包的统计时间是否达到阈值;在步骤S22中,当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达到阈值时,或者,连续接收空包的统计时间达到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第一设备是蓝牙系统中的主控设备,第二设备是蓝牙系统中的从属设备,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并不需要发送或接收包含有效载荷的数据包时,第一设备仍然会每隔一个唤醒间隔22.5毫秒向第二设备发送Poll包,则第二设备会每隔一个唤醒间隔22.5毫秒向第一设备返回Null包,第一设备获得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当其达到阈值时,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
本实施例可以与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实施例相结合,本实施例中步骤的执行可以在步骤S14之后,即在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与处于低速监听状态下的第二设备的发包间隔相匹配后,执行本实施例的步骤,可以进一步降低第一设备的功耗。
如图6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五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2之后,进一步包括:
S24:第一设备将统计的空包数量清零,返回执行S20。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第一设备采用一个计数器统计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或者统计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当该计数器数值达到该第一门限值,例如计数值等于5时,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其唤醒间隔后,将该计数器清零,重新开始统计连续发送/接收的空包数量,并执行步骤S20,则当下一次统计值达到门限值(比如5)时,第一设备继续按预定规则增大其唤醒间隔,例如第一设备本次将其唤醒间隔增大一倍,下一次将该唤醒间隔继续增大一倍;或者每次都将当前的唤醒间隔增加预定值,其中,该预定值可以是预定的唤醒间隔,比如22.5ms。
可选的,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以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唤醒,当第一设备以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唤醒来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二门限值,或者,当第一设备以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唤醒来连续接收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二门限值时,第一设备继续按照预定规则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其中,该第二门限值是不等于第一门限值的。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触发增大唤醒间隔的门限值可以不相同。
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不将统计的空包数量清零,而是在每次连续接收/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时,按预定规则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并将门限值增大一倍,其中,门限值增大的数值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如图6所示,步骤S22之后,进一步包括:
S23: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通知消息;
其中,该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二设备将第二设备的唤醒间隔调整到等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第一设备在每次按预定规则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增大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通知消息,第二设备接收到该通知消息后,将第二设备的唤醒间隔调整到等于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从而可以提高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然后,第一设备继续执行步骤S24,将统计的空包数量清零并返回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的步骤。
可选地,如图7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六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2具体包括:
S221:第一设备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增大预定数值。
其中,该预定数值是预先设置的每次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数值,具体数值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每次第一设备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或每次第一设备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时,第一设备都将其唤醒间隔增大一预定数值,该预定数值可以是预定的唤醒间隔的倍数,如增大45毫秒或者22.5毫秒。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其唤醒间隔的增大数值也可以是递增的。
具体如图8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七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2具体包括:
S222:若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或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第一设备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以使得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值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数量的统计数量/统计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值是本次增大后的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与本次增大前的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之间的差值。其中,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和/或统计时间是前一次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之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和/或统计时间。
例如,第一设备增大前的唤醒间隔是22.5毫秒,第一设备第一次统计连续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5个,或第一次统计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5个时,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增大22.5毫秒,即增大到45毫秒,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数量的统计数量是5个;第一设备第二次重新统计的连续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10个,或第二次重新统计的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10个时,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增大45毫秒,变为以前的唤醒间隔的两倍,即增大到90毫秒,使得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值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数量的统计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具体的,可以是统计数量相比之前增加一倍,则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就增大一倍,或者具体的增长趋势可以是幂函数或指数函数或阶梯函数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在其他应用例中,第一设备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数量的统计时间越长,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值越大,具体增大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备增大后的唤醒间隔与第一设备的第一唤醒间隔的差值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数量和/或统计时间是正相关关系,其中,所述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数量和/或统计时间是从以所述第一唤醒间隔唤醒之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和/或统计时间。其中,第一唤醒间隔是预定的唤醒间隔,或者是经过调整后的与处于低速监听状态下的第二设备的封包传输间隔匹配的唤醒间隔,或者是按照预定规则增大后的唤醒间隔。继续以上述例子为例,假定第一唤醒间隔是22.5毫秒,第一次统计数量是5,则第一次增大22.5毫秒,第一次增大后的唤醒间隔是45毫秒;然后继续统计空包数量,当空包数量达到15时,第二次相对第一唤醒间隔增大67.5毫秒,第二次增大后的唤醒间隔是90毫秒。
如图9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八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五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
S25:当第一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或者当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非空包时,第一设备减少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
其中,非空包是包含有效载荷的数据包,例如无连接的异步传输协议(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ACL)封包。
具体地,第一设备被唤醒,并收发数据包过程中,当第一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或者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非空包时,表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需要发送/接收包含有效载荷的数据包,此时,第一设备减少其唤醒间隔,直至减少到第一设备唤醒间隔的初始值,可以提高通信效率;例如,第一设备在每次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时,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减少一倍,直到减少到初始值(例如22.5毫秒),或者,第一设备在每次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时就将唤醒间隔减少预定间隔(比如预定的唤醒间隔,例如22.5毫秒),或者第一设备收到非空包时直接将唤醒间隔减小到预定的唤醒间隔,或者第一设备在每次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时,每次减少的数值均比前一次减少的数值大,例如,本次减少的数值是45毫秒,下次减少的数值是90毫秒,其中减少趋势可以是幂函数或指数函数或阶梯函数等,或者每次减少的数值也可以是先多后少,或先少后多,或越来越少等,具体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若没有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或者没有向第二设备发送非空包,则第一设备继续判断连续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门限值,或继续判断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门限值。
本实施例的步骤S25的执行可以在步骤S20或步骤S23之前,也可以在步骤S21判定连续接收/发送的空包数量小于门限值之后,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如图10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九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八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5具体包括:
S251:第一设备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减少预定值;或第一设备将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减少到初始值。
其中,该预定值是预先设置的每次减少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数值,具体数值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初始值是根据无线协议规定的初始数值,也可以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协商后的唤醒间隔,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当第一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例如无连接的异步传输协议(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ACL)封包,或者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非空包时,第一设备将其唤醒间隔减少一预定值,如减少45毫秒;或者第一设备直接将其唤醒间隔减少到初始值,如22.5毫秒。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减少其唤醒间隔的减少数值也可以是递增的。
具体请参阅图11,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十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八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5具体包括:
S252:第一设备减少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以使得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减少值与接收/发送的非空包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减少值是本次减少前的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与本次减少后的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之间的差值。其中,接收/发送的非空包数量是前一次减少唤醒间隔之后接收/发送的非空包数量。
具体地,第一设备被唤醒,并收发数据包时,若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或者向第二设备发送非空包,则第一设备减少其唤醒间隔,且与接收/发送的非空包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第一设备接收到的非空包数量越多,表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需要传输的数据越多,则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越小。例如,第一设备被唤醒收发数据包的过程中,第一次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或第一次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非空包时,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减少22.5毫秒,接收/发送的非空包数量为1个;第一设备下一次被唤醒(即以上次减少后的唤醒间隔唤醒)时,若以当前唤醒间隔唤醒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非空包2个,或者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非空包2个,则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减少45毫秒。可选的,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减少值也可以越来越大,直至减少到初始值,减少值的具体增长趋势可以是幂函数或指数函数或阶梯函数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十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是从属设备,第二设备是主控设备,或者,第一设备是主控设备,第二设备是从属设备,如图12所示,图12与图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2之后,进一步包括:
S31: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消息;
其中,该请求消息用于向第二设备请求将唤醒间隔增大,例如该请求消息中指示增大后的唤醒间隔,比如90毫秒。
具体地,第一设备统计其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或者统计其连续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当该连续发送/接收的空包数量达到门限值时,第一设备先增大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待稳定之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增大唤醒间隔的请求消息,第二设备接收到该请求消息后,会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设备是否同意该请求的响应消息。
S32: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响应消息;
S33: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响应消息,判断第二设备是否同意将唤醒间隔增大,使用增大后的唤醒间隔,例如,第二设备是否同意将第二设备本身的唤醒间隔调整成增大后的唤醒间隔;
S34:若第二设备同意将唤醒间隔增大,则第一设备以增大后的唤醒间隔进行唤醒;
S35:若第二设备不同意,则第一设备以增大前的唤醒间隔进行唤醒。
具体地,在一个应用例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响应消息,可以获取第二设备是否同意该请求的信息,若第二设备同意该请求,则第一设备以该增大后的唤醒间隔返回继续执行步骤S20;若第二设备不同意该请求,则第一设备采用增大前的唤醒间隔进行唤醒。
本实施例中步骤的执行也可以是在步骤S22之前。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设备是主控设备,第二设备是从属设备时,若第二设备不同意增大唤醒间隔的请求,则第一设备可以仍然采用该增大后的唤醒间隔进行唤醒,并继续执行步骤S20,以在连续接收/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一/第二门限值时,继续增大唤醒间隔,以进一步降低功耗;或者,当第二设备不同意该请求时,第一设备放弃增大其唤醒间隔,以增大前的唤醒间隔进行唤醒;此外,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请求消息的步骤也可以在步骤S22之前执行。
如图13所示,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十二实施例是在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22进一步包括:
S223:获取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参数;
其中,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业务速率、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
S224:利用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判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其中,预设条件是预先设置的通信质量达标的条件,具体条件视采用的通信链路参数的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各参数与通信质量的关系,以及判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三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S225:若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则该预定数值/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值为第三预设值;
S226:若通信质量不符合预设条件,则该预设数值/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值为第四预设值;
其中,第三预设值大于第四预设值,第三预设值和第四预设值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第一设备判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例如RSSI值大于-55dBm,同时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小于5%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则表示通信质量较优,第一设备可以增大其唤醒间隔的幅度可以较大,如增大225毫秒;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不符合预设条件,例如RSSI值小于-55dBm,或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达到5%,则表示通信质量较差,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的增大幅度不适合过大,第一设备将其唤醒间隔增大22.5毫秒。
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于判断通信质量的通信链路质量参数还可以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和/或信噪比等其他参数,第一设备也可以同时判断混合纠错的错误率和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两个参数,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方例中,第一设备结合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调整其唤醒间隔,能够平衡通信质量和设备功耗,避免由于唤醒间隔过大导致的通信质量下降,进一步提高设备性能。
如图14所示,本申请通信设备一实施例60包括:
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2,其中,收发器602和处理器601耦接;
收发器602,用于接收或发送数据包,是通信设备60与其他无线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
处理器601用于执行指令以控制通信设备的操作,处理器601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601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601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处理器601用于执行指令以实现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任一个以及任意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信设备6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图未示)等其他部件,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2也可以集成于一个芯片,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通信设备60可以是蓝牙芯片,也可以是具有蓝牙功能的通信设备等。其中,通信设备60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蓝牙系统中的主控设备master,也可以是蓝牙系统中的从属设备slave。
如图15所示,本申请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70一实施例中,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70存储有指令701,该指令701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本申请无线通信方法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任一个以及任意不冲突的组合所提供的方法。
其中,具有存储功能的设备70可以是便携式存储介质如U盘、光盘,也可以是终端设备或服务器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以预定的唤醒间隔唤醒,并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数据包;
确定接收到的连续两个所述数据包之间的时间间隔;
判断所述时间间隔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以及
若所述时间间隔大于所述唤醒间隔,则所述第一设备增大所述唤醒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增大所述唤醒间隔包括:
增大所述唤醒间隔,使得增大后的唤醒间隔等于所述时间间隔,或者,使得所述时间间隔是增大后的唤醒间隔的倍数,或者,使得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是所述时间间隔的倍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增大所述唤醒间隔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参数;
利用所述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判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以及
若所述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则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唤醒间隔增大到第一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增大所述唤醒间隔还包括:
若所述通信质量不符合预设条件,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唤醒间隔增大到第二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与所述唤醒间隔之间的差距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与所述唤醒间隔之间的差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业务速率、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中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判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和/或
判断所述业务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和/或
判断所述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以及
若满足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业务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所述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中至少一种情况,则判定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是主控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是从属设备,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与处于低速监听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封包传输间隔匹配。
8.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以一唤醒间隔唤醒,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空包;
所述第一设备判断连续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第一门限值;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判断连续接收到的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是否达到第一门限值;以及当连续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所述第一门限值时,或者,当连续接收到的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所述第一门限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
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判断向第二设备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是否达到阈值;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判断从第二设备连续接收空包的统计时间是否达到阈值;以及当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时间达到阈值时,或者,连续接收空包的统计时间达到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以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唤醒,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空包;
当所述第一设备以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唤醒来连续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二门限值,或者,当所述第一设备以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唤醒来连续接收的来自第二设备的空包数量达到第二门限值时,所述第一设备继续按照所述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其中,所述第二门限值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值,或者所述第二门限值不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唤醒间隔增大预定数值。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增大所述唤醒间隔,以使得所述唤醒间隔的增大值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或统计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所述唤醒间隔的增大值是本次增大后的所述唤醒间隔与本次增大前的所述唤醒间隔之间的差值;所述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或统计时间是前一次增大所述唤醒间隔之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或统计时间。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备以所述唤醒间隔唤醒,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空包具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以第一唤醒间隔唤醒,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空包;其中,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与所述第一唤醒间隔的差值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数量或统计时间是正相关关系,其中,所述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空包的统计数量或统计时间是从以所述第一唤醒间隔唤醒之后连续接收/连续发送的空包的统计数量或统计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唤醒间隔是预定的唤醒间隔,或者是经过调整后的与处于低速监听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设备的封包传输间隔匹配的唤醒间隔,或者是按照预定规则增大后的唤醒间隔。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是主控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是从属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之后,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通知消息,其中,所述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第二设备的唤醒间隔调整到等于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唤醒间隔。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是从属设备,所述第二设备是主控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之后,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请求消息中指示增大后的唤醒间隔;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响应消息,判断所述第二设备是否同意使用所述增大后的唤醒间隔;以及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第一设备以增大后的所述唤醒间隔进行唤醒;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所述第一设备以增大前的所述唤醒间隔进行唤醒,或者,所述第一设备以增大后的所述唤醒间隔唤醒。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第一设备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非空包时,所述第一设备减少所述唤醒间隔;
或者,当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非空包时,所述第一设备减少所述唤醒间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减少所述唤醒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唤醒间隔减少预定值;或
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唤醒间隔减少到初始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减少所述唤醒间隔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减少所述唤醒间隔,以使得所述唤醒间隔的减少值与接收/发送的非空包的统计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所述唤醒间隔的减少值是本次减少前的所述唤醒间隔与本次减少后的所述唤醒间隔之间的差值。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所述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参数;
利用所述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判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以及
若所述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则将所述唤醒间隔增大第三预设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按所述预定规则增大所述唤醒间隔进一步包括:
若所述通信质量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将所述唤醒间隔增大第四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大于所述第四预设值。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包括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业务速率、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中至少一个。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通信链路质量参数判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和/或
判断所述业务速率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和/或
判断所述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是否小于第三阈值;以及
若满足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业务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和所述混合纠错/循环冗余校验的错误率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中至少一种情况,则判定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符合预设条件。
25.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和与所述收发器耦接的处理器;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和/或发送数据包;
所述处理器执行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7、8-24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26.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被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7、8-24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03383.9A CN113490261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CN201710850155.8A CN107770852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TW107130990A TWI686096B (zh) | 2017-09-19 | 2018-09-04 | 無線通訊方法、通信設備及具有存儲功能的裝置 |
US16/134,884 US11304136B2 (en) | 2017-09-19 | 2018-09-18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850155.8A CN107770852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03383.9A Division CN113490261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70852A true CN107770852A (zh) | 2018-03-06 |
CN107770852B CN107770852B (zh) | 2021-07-27 |
Family
ID=612660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50155.8A Active CN107770852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CN202110703383.9A Active CN113490261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03383.9A Active CN113490261B (zh) | 2017-09-19 | 2017-09-19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04136B2 (zh) |
CN (2) | CN107770852B (zh) |
TW (1) | TWI686096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77862A (zh) * | 2018-08-14 | 2018-11-09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蓝牙传输方法、蓝牙控制器以及蓝牙设备 |
CN109039971A (zh) * | 2018-08-20 | 2018-12-18 | 深圳市银河风云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9255653A (zh) * | 2018-08-27 | 2019-01-22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动销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WO2020029305A1 (zh) * | 2018-08-10 | 2020-0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唤醒信号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2260787A (zh) * | 2020-10-09 | 2021-01-22 | 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 设备时延调整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822663A (zh) * | 2019-10-31 | 2021-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蓝牙连接方法及相关装置 |
RU2773519C1 (ru) * | 2018-08-10 | 2022-06-06 |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обнаружения сигнала пробуждения и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53422B2 (en) * | 2021-05-20 | 2023-01-10 | Airoha Technology Corp. | Electronic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bluetooth chip thereof |
CN114866878A (zh) * | 2022-05-26 | 2022-08-05 | 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参数数据动态上报的智能电缆控制装置 |
KR20240115029A (ko) * | 2023-01-18 | 2024-07-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 usb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9587A (zh) * | 2006-01-26 | 2007-08-01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传输装置与方法,及利用无线传输装置的网页浏览器 |
US20090196212A1 (en) * | 2008-02-01 | 2009-08-06 | Maarten Menzo Wentink | Scheduled peer power save mode |
US8060054B1 (en) * | 2008-11-13 | 2011-11-15 | Sprint Spectrum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ctive power-saving |
CN102474279A (zh) * | 2009-07-23 | 2012-05-23 | 诺基亚公司 | 当作为蓝牙低功耗设备运行时用于降低功耗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054322A (zh) * | 2012-01-20 | 2014-09-17 | 苹果公司 | 基于代理的推送服务 |
CN104320836A (zh) * | 2008-12-19 | 2015-01-28 | 英特尔公司 | 无线网络的功率管理 |
CN104601203A (zh) * | 2014-12-23 | 2015-05-06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低功耗蓝牙设备动态调整连接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
CN104756542A (zh) * | 2012-10-30 | 2015-07-0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使用低功耗蓝牙 |
CN104812094A (zh) * | 2015-04-21 | 2015-07-29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设备间的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 |
CN107087283A (zh) * | 2017-06-09 | 2017-08-2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监听信标帧的方法及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319696B (en) * | 1996-11-20 | 2001-08-01 | Internat Mobile Satellite Orga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6804542B1 (en) * | 2000-09-22 | 2004-10-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leep modes in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
US7653017B2 (en) * | 2004-01-30 | 2010-01-26 | Stmicroelectronics N.V. | Bluetooth sniff mode power saving |
US7898954B2 (en) * | 2004-10-20 | 2011-03-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ower-efficient data recep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delay |
US7286859B2 (en) * | 2004-11-19 | 2007-10-23 | Lear Corporation | Adaptive radio frequency wakeup detection |
US8880104B2 (en) * | 2006-03-03 | 2014-11-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tandby time improvements for sta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20070242634A1 (en) * | 2006-04-18 | 2007-10-18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ssage transmission with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778603B2 (en) * | 2006-10-26 | 2010-08-17 | Nokia Corporation | Bandwidth conservation by reallocating unused time scheduled for a radio to another radio |
EP1973355A1 (en) * | 2007-03-19 | 2008-09-24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mode timers |
US8412287B2 (en) * | 2008-08-15 | 2013-04-02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Power saving support for wireless networks |
US8588119B2 (en) * | 2010-01-21 | 2013-11-19 | Robert Bosch Gmbh | Asynchronous low-power multi-channel media access control |
CN102625423B (zh) * | 2011-03-10 | 2015-06-03 | 深圳市华奥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唤醒方法 |
RU2625812C2 (ru) * | 2012-03-06 | 2017-07-19 | Интердиджитал Пэйтент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энергосбережения в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локальной сети |
US9313738B2 (en) * | 2012-06-11 | 2016-04-1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efficient power management in 60 GHz devices |
US8958433B2 (en) * | 2012-06-27 | 2015-02-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nding an awake state of a station |
US8982774B2 (en) * | 2012-06-27 | 2015-03-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ranging to a station in power saving mode |
US9210656B2 (en) * | 2012-07-31 | 2015-12-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isten interval (LI) selection for WLAN client |
EP2728948B1 (en) * | 2012-08-24 | 2016-04-27 | Huawei Device Co., Ltd. |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for adjusting wake-up period of terminal |
CN104982061B (zh) * | 2013-01-31 | 2020-01-03 | 苹果公司 | 业务不活动定时器的动态适配 |
JP6413787B2 (ja) * | 2015-01-21 | 2018-10-31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
-
2017
- 2017-09-19 CN CN201710850155.8A patent/CN10777085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19 CN CN202110703383.9A patent/CN113490261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04 TW TW107130990A patent/TWI686096B/zh active
- 2018-09-18 US US16/134,884 patent/US1130413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9587A (zh) * | 2006-01-26 | 2007-08-01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传输装置与方法,及利用无线传输装置的网页浏览器 |
US20090196212A1 (en) * | 2008-02-01 | 2009-08-06 | Maarten Menzo Wentink | Scheduled peer power save mode |
US8060054B1 (en) * | 2008-11-13 | 2011-11-15 | Sprint Spectrum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ctive power-saving |
CN104320836A (zh) * | 2008-12-19 | 2015-01-28 | 英特尔公司 | 无线网络的功率管理 |
CN102474279A (zh) * | 2009-07-23 | 2012-05-23 | 诺基亚公司 | 当作为蓝牙低功耗设备运行时用于降低功耗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054322A (zh) * | 2012-01-20 | 2014-09-17 | 苹果公司 | 基于代理的推送服务 |
CN104756542A (zh) * | 2012-10-30 | 2015-07-0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使用低功耗蓝牙 |
CN104601203A (zh) * | 2014-12-23 | 2015-05-06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低功耗蓝牙设备动态调整连接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
CN104812094A (zh) * | 2015-04-21 | 2015-07-29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设备间的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 |
CN107087283A (zh) * | 2017-06-09 | 2017-08-2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监听信标帧的方法及终端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34883A (zh) * | 2018-08-10 | 2021-03-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唤醒信号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US11838864B2 (en) | 2018-08-10 | 2023-12-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detecting wake-up signal and terminal device |
RU2773519C1 (ru) * | 2018-08-10 | 2022-06-06 |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обнаружения сигнала пробуждения и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WO2020029305A1 (zh) * | 2018-08-10 | 2020-0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唤醒信号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2534883B (zh) * | 2018-08-10 | 2022-05-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检测唤醒信号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08777862B (zh) * | 2018-08-14 | 2021-05-04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蓝牙传输方法、蓝牙控制器以及蓝牙设备 |
CN108777862A (zh) * | 2018-08-14 | 2018-11-09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蓝牙传输方法、蓝牙控制器以及蓝牙设备 |
CN109039971B (zh) * | 2018-08-20 | 2021-03-05 | 深圳市银河风云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CN109039971A (zh) * | 2018-08-20 | 2018-12-18 | 深圳市银河风云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
US11055733B2 (en) | 2018-08-27 | 2021-07-06 | Advanced New Technologies Co., Ltd. | Sales promo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706345B (zh) * | 2018-08-27 | 2020-10-01 | 香港商阿里巴巴集團服務有限公司 | 促銷方法、裝置及電子設備 |
CN109255653A (zh) * | 2018-08-27 | 2019-01-22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动销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822663A (zh) * | 2019-10-31 | 2021-05-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蓝牙连接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2822663B (zh) * | 2019-10-31 | 2022-06-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蓝牙连接方法及相关装置 |
US12200790B2 (en) | 2019-10-31 | 2025-01-1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Bluetooth connec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
CN112260787A (zh) * | 2020-10-09 | 2021-01-22 | 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 设备时延调整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260787B (zh) * | 2020-10-09 | 2024-03-01 | 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 设备时延调整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04136B2 (en) | 2022-04-12 |
CN113490261A (zh) | 2021-10-08 |
TW201916717A (zh) | 2019-04-16 |
TWI686096B (zh) | 2020-02-21 |
CN107770852B (zh) | 2021-07-27 |
CN113490261B (zh) | 2024-06-18 |
US20190090187A1 (en) | 2019-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70852A (zh) |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及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
CN109121153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 |
CN103782525B (zh) | 低速率wi‑fi通信中的短信标的系统、方法和器件 | |
CN103580794B (zh) |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
CN110248341A (zh) | 传输速率切换方法、蓝牙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08513342B (zh) |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调度方法、基站及物联网终端 | |
CN105282835A (zh) | 具有至低功率状态的机会转换以用于功率管理的wlan系统 | |
CN104769976B (zh) | 数据无线承载的不活动超时的动态配置 | |
CN107979443A (zh) | 唤醒方法和装置 | |
CN107889225A (zh) |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设备 | |
WO2021217511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1405642A (zh) | 一种消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和设备 | |
EP4024961A1 (en) | Indicator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1417133A (zh) | 一种干扰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712740A (zh) | 一种蓝牙低功耗连接方法和装置 | |
CN108011700A (zh) | 指示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 |
CN104244274A (zh) | 一种无线保真Wi-Fi监测方法及装置 | |
CN109673040A (zh) | 一种唤醒网络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 |
US9680608B2 (en) | Communication protocol with reduced overhead | |
US10159094B2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
CN107147475A (zh) | 一种调制编码方式的调整方法及基站 | |
CN111294930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1315041A (zh) | 支持LoRaWAN协议的全双工LoRa网关 | |
CN103701556B (zh) | 一种基于csi‑rs的csi反馈方法和设备 | |
CN109639537A (zh) | 一种tdma自动协商速率的高速数据传输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