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733598B -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33598B
CN107733598B CN201610659151.7A CN201610659151A CN107733598B CN 107733598 B CN107733598 B CN 107733598B CN 201610659151 A CN201610659151 A CN 201610659151A CN 107733598 B CN107733598 B CN 107733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uplink
downlink
delay
zer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591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33598A (zh
Inventor
董静
胡丽洁
侯雪颖
沈晓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5915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33598B/zh
Priority to US16/324,224 priority patent/US10873427B2/en
Priority to JP2019503978A priority patent/JP2019522440A/ja
Priority to PCT/CN2017/097181 priority patent/WO2018028691A1/zh
Priority to EP17838821.1A priority patent/EP3462659B1/en
Publication of CN107733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3598A/zh
Priority to JP2020219118A priority patent/JP7053781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33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33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中的信息传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背景技术
分时长期演进(TD-LTE 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采用等长的子帧(Sub-frame)结构:每个子帧1ms,包含两个0.5ms的时隙;10个子帧构成10ms的无线帧(Radio Frame)。TD-LTE系统的基本调度/传输周期(TTI,Transport Time Interval)为一个子帧,即1ms。相应地,反馈TTI与数据传输TTI之间的TTI间隔要根据数据传输时延以及设备对数据的处理耗时等因素来设置,通常可以是4个TTI的时间长度。另外,TD-LTE还引入了特殊子帧,特殊子帧由下行导频时隙(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保护间隔(GP,Guard Period)和上行导频时隙(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三部分组成。
目前,TDD帧结构的特殊子帧配比模式包括3GPP TS 36.211中定义的特殊子帧配比模式0~9,且UpPTS不传输上行信令和数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是自动重传请求ARQ与前向纠错码(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的结合,是LTE系统链路自适应的一种手段。
LTE系统采用N通道的停等式HARQ协议,即N个进程同时存在,每个进程内采用停等式ARQ协议传输,发送端发送完一个数据包后就暂时停下来等待接收端的确认消息,等数据到达接收端时,对其进行检错,如果接收正确就反馈ACK消息给发送端,否则,反馈NACK消息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ACK信号时,再发送新的数据,否则重传上次的数据包。并行的N个进程是的在停等的过程中,其他进程能够利用信道资源传输。
在TD-LTE系统中,上行链路使用同步HARQ技术,每个子帧在固定的时刻进行重传,但是由于上下行传输是时分复用的,无法为每个子帧找到固定且相同的反馈时间间隔。对于不同的TDD UL/DL配置,不同的子帧,UL grant调度、ACK/NACK反馈和重传的时间间隔都不相同。
但是,上述系统的设置中,对于TDD的上行子帧数少于下行子帧数的时隙配比,TDD的上行传输资源有限,致使TD-LTE网络上行传输数据率和上行传输频谱效率严重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消息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针对用户设备的上行授权信息;
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或重传指示信息,并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来的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站,包括:
信息生成单元,用于生成针对用户设备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管理单元,用于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并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通信单元,用于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来的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就使得用户设备能够在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下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对应的下行子帧后,基于下行子帧确定对应的上行资源,尤其上行资源中可以包括有特殊子帧的上行导频时隙,如此,就能够使得有更多的上行资源用来传输上行信号,另外由于增加了用于传输上行信号的上行资源,还能够减少每一个上行资源中承载的信息量,实现了保证上行信息的传输频谱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消息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子帧配置对应的设置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子帧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上行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消息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用户设备组成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步骤102: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步骤103: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方案针对新增的特殊子帧配比模式10中DwPTS:GP:UpPTS比例为6:2:6。具体来说,所述特殊子帧中至少包括有上行导频时隙以及下行导频时隙;其中,所述下行导频时隙包含13168个时域采样点;当所述上行导频时隙采用正常循环前缀时包含13152个时域采样点,或上行导频时隙采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包含12800个时域采样点时,所述两个时域采样点间的时间间隔为1/(15000*2048)秒。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在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资源的分配,具体的还包括:
当所确定的上行资源为特殊子帧的上行导频时隙时,计算等效物理资源块数;其中,所述等效物理资源块数为基于物理资源块数与预设系数的乘积进行向上取整、或者向下取整之后所得的结果确定的数值;
基于调制编码方式索引查找数据块大小索引,基于等效物理资源块数和数据块大小索引获取上行数据块的数值。
举例来说,对于UpPTS的PUSCH传输,终端首先从传输UL grant的DCI format中读取上行资源分配RIV,通过资源分配RIV的值获知分配给终端的PRB数N_PRB;进一步通过如下几种可能的方法对N_PRB进行压缩获得等效物理资源块数(N_PRB’),终端从传输ULgrant的DCI format中读取I_MCS,并通过I_MCS找到I_TBS,基于I_TBS和N_PRB’在协议中的TBS表格中找到相应的TBS,然后进行后续的编码、调制和传输。
其中,所述等效物理资源块数为物理资源块数与预设系数的乘积,关于N_PRB’的计算方法有如下几种示例:
示例1: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051
本示例中将物理资源块数等效为一个比较大的TBS。
示例2: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052
本示例中将物理资源块数等效为一个比较小的TBS。
若α*NPRB<1,则可能导致无法选择到合适的TBS,也即码率可能大于1,但这个可以取决于基站实现,也即分配的N_PRB的数值可以比较大。
所述预设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上述两个示例中的α即预设系数,上述α的取值有如下几种实施例:
一种准则:α=(N_UpPTS-N_SRS-Up_DMRS)/(14-UL_DMRS),其中N_UpPTS为UpPTS的符号数,N_SRS为UpPTS中用于SRS传输的符号数;
具体的数值的几种实施例:基于上述准则,进一步给出了几种具体数值的实施例:α=6/12=0.5、α=5/12=0.417、α=4/12=0.33、α=3/12=0.25、α=2/12=0.17、α=1/12=0.08、α=0.375、α=0.125。
在上述特殊子帧配比模式下UpPTS设计支持PUSCH传输,且当UpPTS作为一个独立的传输资源,传输独立的数据块时,设计上行HARQ时序,暂不考虑随机接入过程,所以主要包括以下时序:
(1)eNB收到SR/BSR后分配UL grant,UE使用该UL grant在PUSCH中发送数据的时序;
(2)eNB在PHICH中发送NACK,UE接收PHICH的时序;
(3)UE执行上行重传的同步时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具体设计包括如下两种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1:重新设计HARQ时序表:
a)UpPTS的ACK/NACK信息传输与数据传输之间的间隔为不小于4ms(也就是不小于四个子帧的长度);
b)UpPTS的ACK/NACK信息传输与数据传输之间的间隔为不小于4*6SC-OFDM符号。
解决方法2:不改变现有的HARQ时序表,只是增加一个UpPTS的进程。
另外,本实施例中针对于TDD系统,需要考虑不同的UL/DL配置,LTE支持7种不同的TDD上下行配比,如图2a所示,分别将图中所示的7中上下行子帧配置称为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第七上下行子帧配置,图中D标识下行子帧,S标识特殊子帧,U标识上行子帧。另外,需要提出的是,在TD-LTE系统中,上行链路使用同步HARQ技术,每个子帧在固定的时刻进行重传,但是由于上下行传输是时分复用的,无法为每个子帧找到固定且相同的反馈时间间隔。对于不同的TDD UL/DL配置,不同的子帧,UL grant调度、ACK/NACK反馈和重传的时间间隔都不相同。如图2b所示,对于TDD config.6上行共有6个HARQ进程,上行第1个进程子帧2的UL grant在上个无线帧的子帧5,ACK/NACK反馈在子帧6,重传子帧为下个无线帧的子帧3。
上述所述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包括:解析下行控制信息,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提取得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
其中,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可以为DCI格式0,该消息可以携带于PDCCH中,在DCI格式0中可以携带有上行授权信息UL-grant,进一步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UL-Index可以在UL-Grant中。
其中,所述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包括:
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其中,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至少包括每一个子帧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
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以及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
下面就基于七种上下行子帧配置分别进行消息传输的描述,尤其是着重描述用户设备侧如何确定在哪个子帧进行上行信道的传输,其中,所述上行信道可以为PUSCH。另外,由于用户设备接收到UL-grant时确定与所要向基站发送的PUSCH传输的时序。具体的场景包括有:
第一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下行子帧为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下行子帧为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也就是针对配置1-5的k值(适用于两种解决方法),可以参见表1: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081
表1
需要指出的是,本场景中与现有技术中进行上行传输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在特殊时隙的UpPTS中进行上行信道的传输,尤其指的是能够在UpPTS中进行PUSCH的传输;比如,表1中示出的子帧1中进行上行传输。
第二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以及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一;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以及十一。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8,也可以调度子帧9,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对于子帧0和5: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9)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9)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9)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子帧1和6: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11)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11)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9)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参见表2为针对配置0的k值(适用于重新设计HARQ时序表)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101
表2
对于TDD上下行配置0,若确定在第四号子帧或者第二号子帧或者第七号子帧或者第九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第三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参见表3,配置0(case0&case1&case2)的k值(适用于不改变现有HARQ时序表)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121
表3
具体来说,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分别采用不同的UL grant进行调度,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4,也可以调度子帧6,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1)对于子帧0和5: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6)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子帧1和6: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7)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TDD上下行配置0,若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者第二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或者第七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第四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针对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采用同一个UL grant进行调度,即子帧6的UL grant与子帧7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子帧1的UL grant与子帧2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4,也可以调度子帧6和7,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7)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子帧0调度子帧4,子帧1调度子帧6和7,子帧5调度子帧9,子帧6调度子帧1和2,即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子帧0调度子帧6和7,子帧1调度子帧8,子帧5调度子帧1和2,子帧6调度子帧3,即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子帧0调度子帧4、6和7,子帧1调度子帧6、7和8,子帧5调度子帧9、1和2,子帧6调度子帧1、2和3,即1个DCI0同时调度3个PUSCH的资源。
第五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五,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本场景下,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3个PUSCH。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4,也可以调度子帧6和7,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0,
对于子帧0和子帧5:
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6)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3个PUSCH的资源;
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6)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的处理方式的选择可以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可以由系统提前进行预设。
对于子帧1和子帧6:
a)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5)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3个PUSCH的资源;
b)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5)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c)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5)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的处理方式的选择可以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可以由系统提前进行预设。
第六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七。
参见表4,配置0(case3)的k值(适用于不改变现有HARQ时序表)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171
表4
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4,也可以调度子帧7,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7)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对于TDD上下行配置0,当确定在第二号子帧或者第四号子帧或者第七号子帧或者第九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第七种场景、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三;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三。
参见表5,配置6的k值(适用于重新设计HARQ时序表)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191
表5
基于表5可以看出,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所述下行子帧的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上行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进一步地,对于子帧5: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16)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子帧9,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四;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四。
具体来说,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15)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9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9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TDD上下行配置6,当确定在第四号子帧或者第一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第八种场景、
所述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九号子帧时,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解决方法2即不改变现有HARQ时序,只针对UpPTS中传输的数据增加HARQ设计的情况,有如下方案6。
参见表6不改变现有HARQ时序表的配置6(case1&case2)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211
表6
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采用同一个UL grant进行调度,即子帧6的UL grant与子帧7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子帧1的UL grant与子帧2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
此时子帧9调度子帧4,子帧0调度子帧6和7,子帧1调度子帧8,子帧5调度子帧1和2,子帧6调度子帧3,即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以及六。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6,也可以调度子帧7,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6)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TDD上下行配置6,当PUSCH在子帧n=6或n=1的子帧传输时,IPHICH=1,当PUSCH在其他子帧传输时IPHICH=0。
基于上述提供的场景基础之上,本实施例还提供当用户设备发送了上行信息之后,也就是在发送了PUSCH之后,接收基站侧发送的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位置;其中,重传指示信道为PHICH。PUSCH传输与PHICH传输时序,第n个子帧的PUSCH对应的PHICH的子帧位置为n+kPHICH,所述kPHICH的取值包括如下3个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配置1-5的kPHICH取值具体为:
所述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第四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二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参见表7: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241
表7
处理方式二、
所述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处理方式三、
所述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参见表8,配置0和6的kPHICH取值(对应重新设计HARQ时序表)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251
表8
配置0和6的kPHICH取值参见表9(对应不改变现有HARQ时序表)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252
Figure GDA0002831331220000261
表9
下面结合图3进一步介绍关于UE与基站侧进行交互的上行流程包括:
(1)UE通过随机接入过程,向eNB发送MSG1。eNB收到RA后,在RAR中配置MSG3将要使用的UL grant,后续UE在UL grant指定的资源中发送MSG3。
(2)eNodeB通过对UE发送的SRS进行测量得到上行信道的估计。
(3)对于上行传输,只有当eNodeB通过UL grant(PDCCH)给UE分配了上行PUSCH资源时,UE才能够使用对应的资源进行上行传输。当UE没有被分配上行PUSCH资源,但又有上行数据要发送时,UE会通过发送SR(Scheduling Request)告诉eNodeB有数据要发送,并请求eNodeB分配上行PUSCH资源。
(4)UE需要告诉eNodeB自己有多少数据要发送,以便eNodeB决定给UE分配多少资源。UE通过SR只是告诉了eNodeB其有上行数据要发,而没有告诉eNodeB有多少数据要发,因此UE需要通过BSR(Buffer Status Report)来告诉eNodeB自己有多少数据需要发送。
(5)UE与eNodeB建立起连接以后,UE可能需要与eNodeB进行数据传输。UE会通过PUSCH来承载它所发给eNodeB的数据。而eNodeB需要使用ACK/NACK来告诉UE它是否成功接收到了数据。此时ACK/NACK是通过PHICH发送给UE的。如果eNodeB没有成功接收到上行数据,UE需要重传数据。
(6)无线信道条件可能是不断变化的,UE需要将其看到的下行无线信道条件通过CSI反馈给eNodeB,以便eNodeB在下行调度时将信道质量考虑在内。CSI是通过PUCCH或PUSCH传输的。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基于针对新增的特殊子帧配比模式10中DwPTS:GP:UpPTS比例为6:2:6,且UpPTS设计支持PUSCH传输设计了PUSCH与调度子帧时序关系,包括:
(1)重新设计HARQ时序表的情况下对于配置0~6给出的解决方案表格及出现下行调度子帧少于上行PUSCH传输子帧时的解决方法,如上所述;
(2)不改变现有的HARQ时序表,只是增加一个进程的情况下给出的配置0~6的时序表格。
关于UL grant调度方案,配置0有四种:
a)case0: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分别采用不同的UL grant进行调度,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b)case1: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采用同一个UL grant进行调度,即子帧6的UL grant与子帧7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子帧1的UL grant与子帧2的ULgrant绑定在一起。
c)case2: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3个PUSCH.
d)case3: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配置6有两种:
a)case1: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采用同一个UL grant进行调度,即子帧6的UL grant与子帧7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子帧1的UL grant与子帧2的ULgrant绑定在一起。
b)case2: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针对新增的特殊子帧配比模式10中DwPTS:GP:UpPTS比例为6:2:6,且UpPTS设计支持PUSCH传输设计了PUSCH与反馈子帧的时序关系,如时序2中给出的配置0~6的时序表格。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使得用户设备能够在接收到基站发来的下行授权信息对应的下行子帧后,基于下行子帧确定对应的上行资源,尤其上行资源中可以包括有特殊子帧的上行导频时隙,如此,就能够使得有更多的上行资源用来传输上行信号,另外由于增加了用于传输上行信号的上行资源,还能够减少每一个上行资源中承载的信息量,实现了保证上行信息的传输频谱的效果。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用户设备侧的处理相对应的,基站侧也需要执行对应的处理才能够保证基站侧正确的接收到UE上传的信息,具体参见图4,包括:
步骤401:生成针对用户设备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步骤402: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并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步骤403: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来的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这里,所述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包括:
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发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其中,下行控制信息可以为DCI 0。
本实施例中针对于TDD系统,需要考虑不同的UL/DL配置,LTE支持7种不同的TDD上下行配比,如图2所示,分别将图中所示的7中上下行子帧配置称为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第七上下行子帧配置,图中D标识下行子帧,S标识特殊子帧,U标识上行子帧。
下面就基于七种上下行子帧配置分别进行消息传输的描述,尤其是着重描述如何确定指示UE在哪个子帧进行上行信道的传输,其中,所述上行信道可以为PUSCH。另外,上述上行授权信息可以为UL grant,其可以携带在下行控制信息中传输;由于用户设备接收到UL-grant时确定与所要向基站发送的PUSCH传输的时序。具体的场景包括有:
场景一、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发送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以及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一;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以及十一。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8,也可以调度子帧9,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对于子帧0和5: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9)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9)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9)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子帧1和6: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11)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11)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9)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场景二、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具体来说,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分别采用不同的UL grant进行调度,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4,也可以调度子帧6,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1)对于子帧0和5: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6)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对于子帧1和6: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7)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1或6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场景三、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7)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子帧0调度子帧4,子帧1调度子帧6和7,子帧5调度子帧9,子帧6调度子帧1和2,即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子帧0调度子帧6和7,子帧1调度子帧8,子帧5调度子帧1和2,子帧6调度子帧3,即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子帧0调度子帧4、6和7,子帧1调度子帧6、7和8,子帧5调度子帧9、1和2,子帧6调度子帧1、2和3,即1个DCI0同时调度3个PUSCH的资源。
场景四、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五,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0,
对于子帧0和子帧5:
a)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6)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3个PUSCH的资源;
b)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6)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c)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对于子帧1和子帧6:
a)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5)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3个PUSCH的资源;
b)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5)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c)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5)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的处理方式的选择可以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可以由系统提前进行预设。
场景五、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七。
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4,也可以调度子帧7,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7)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7)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场景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三;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三。
对于子帧5: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16)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四;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四。
具体来说,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15)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9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9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16)的规则,此时1个DCI0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场景七、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九号子帧时,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UpPTS的PUSCH与其后面的上行子帧的PUSCH采用同一个UL grant进行调度,即子帧6的UL grant与子帧7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子帧1的UL grant与子帧2的UL grant绑定在一起。
此时子帧9调度子帧4,子帧0调度子帧6和7,子帧1调度子帧8,子帧5调度子帧1和2,子帧6调度子帧3,即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场景八、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一个UL grant最多调度2个PUSCH。
例如对于子帧0,其可以调度子帧6,也可以调度子帧7,为了确定其调度的子帧,定义如下规定:
一个DCI0的资源既可以在(n+k)中使用,也可以在(n+6)中使用。协议在DCI0中引入了一个叫UL_INDEX的字段。UL_INDEX字段只有2个bits,具体含义是: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0,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0,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k)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0、低比特(LSB)=1,或者在子帧0或5接收PHICH,且对应的IPHICH=1,表示交互双方需要使用(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调度1个PUSCH的资源。
高比特(MSB)=1、低比特(LSB)=1,表示交互双方同时需要使用(n+k)以及(n+6)的规则,此时1个DCI0最多同时调度2个PUSCH的资源。
场景九:
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下行子帧为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下行子帧为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如图5所示,包括:
接收单元51,用于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52,用于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发送单元53,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用户设备执行的功能如实施例一所述,比如,接收单元具体用于解析下行控制信息,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提取得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
处理单元,则具体用户进行上行资源选取规则的确定,包含有实施例一种所提出的多种场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另外,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接收基站发来PHICH的接收子帧位置,处理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进行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如图6所示,包括:
信息生成单元61,用于生成针对用户设备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管理单元62,用于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并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通信单元63,用于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来的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管理单元主要用于执行实施例二中所提出的多种场景,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6)

1.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所述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包括:
基于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其中,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至少包括每一个子帧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
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以及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子帧中至少包括有上行导频时隙以及下行导频时隙;其中,所述下行导频时隙包含13168个时域采样点;当所述上行导频时隙采用正常循环前缀时包含13152个时域采样点,或上行导频时隙采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包含12800个时域采样点时,两个时域采样点间的时间间隔为1/(15000*2048)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还包括:
当所确定的上行资源为特殊子帧的上行导频时隙时,计算等效物理资源块数;其中,所述等效物理资源块数为基于物理资源块数与预设系数的乘积进行向上取整、或者向下取整之后所得的结果确定的数值;
基于调制编码方式索引查找数据块大小索引,基于等效物理资源块数和数据块大小索引获取上行数据块的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包括:
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下行子帧为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下行子帧为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第四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二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包括:
解析下行控制信息,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提取得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以及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一;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以及十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确定在第四号子帧或者第二号子帧或者第七号子帧或者第九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者第二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或者第七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五,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七。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在第二号子帧或者第四号子帧或者第七号子帧或者第九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三;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三。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四;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四。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在第四号子帧或者第一号子帧中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所述下行子帧的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上行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九号子帧时,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以及六。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的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设置重传指示为一,否则设置重传指示为零。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27.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针对用户设备的上行授权信息;
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或重传指示信息,并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来的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所述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包括:
基于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其中,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至少包括每一个子帧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
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以及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包括:
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发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发送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以及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一;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以及十一。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五,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七。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三;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三。
38.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四;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四。
3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所述下行子帧的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上行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4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九号子帧时,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4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设置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用于指示对应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4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下行子帧为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下行子帧为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4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传指示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六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六;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第四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4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传指示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4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发送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4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基站侧发来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基于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其中,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至少包括每一个子帧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的编号、以及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子帧中至少包括有上行导频时隙以及下行导频时隙;其中,所述下行导频时隙包含13168个时域采样点;当所述上行导频时隙采用正常循环前缀时包含13152个时域采样点,或上行导频时隙采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包含12800个时域采样点时,两个时域采样点间的时间间隔为1/(15000*2048)秒。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当所确定的上行资源为特殊子帧的上行导频时隙时,计算等效物理资源块数;其中,所述等效物理资源块数为基于物理资源块数与预设系数的乘积进行向上取整、或者向下取整之后所得的结果确定的数值;基于调制编码方式索引查找数据块大小索引,基于等效物理资源块数和数据块大小索引获取上行数据块的数值。
49.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解析下行控制信息,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提取得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
50.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八以及九;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一;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以及十一。
51.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52.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
53.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54.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以及第六号子帧中之一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六以及七,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五,或者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55.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56.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以及七。
5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且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时,若重传指示为零,则确定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重传指示为一,则确定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5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三;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三。
59.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四;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九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第九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以及十四;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所述下行子帧的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上行子帧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十六。
60.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或者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以及七;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者第六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下行子帧为第九号子帧时,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零,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零,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零、且低比特位为一,或者,若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中接收到重传指示信道、且重传指示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中高比特位为一、且低比特位为一,则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为下行子帧的编号为在第零号子帧或第五号子帧时,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七以及六。
61.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一号子帧、第五号子帧、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若下行子帧为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一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五;若下行子帧为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零号子帧、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第八号子帧、第九号子帧中的一个,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下行子帧为第七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四。
62.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一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二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三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第四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四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三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五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二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63.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64.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采用第零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或第六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五;若在第二号子帧或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七;若在第四号子帧或第九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六;
当采用第六上下行子帧配置时,若在第一号子帧、第二号子帧、第六号子帧、第七号子帧中的一个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四;若在第三号子帧或第四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六;若在第八号子帧进行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则确定对应的接收重传指示信道的子帧时延为七。
6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生成单元,用于生成针对用户设备的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
管理单元,用于确定用于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并基于所述下行子帧编号确定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所述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其中,所述上行资源为上行子帧和/或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
通信单元,用于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或重传指示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上行资源中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来的上行共享信道的传输;
所述管理单元,具体用于基于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确定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其中,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至少包括每一个子帧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基于携带有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的下行子帧编号、以及所述上行资源选取规则中对应的至少一种子帧时延,确定至少一个上行资源。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将上行资源指示信息以及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添加至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所述下行子帧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发送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上行资源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上行资源选取规则。
CN201610659151.7A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Active CN107733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59151.7A CN107733598B (zh)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US16/324,224 US10873427B2 (en) 2016-08-11 2017-08-11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JP2019503978A JP2019522440A (ja) 2016-08-11 2017-08-11 メッセージ伝送方法、ユーザー装置、基地局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PCT/CN2017/097181 WO2018028691A1 (zh) 2016-08-11 2017-08-11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17838821.1A EP3462659B1 (en) 2016-08-11 2017-08-11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JP2020219118A JP7053781B2 (ja) 2016-08-11 2020-12-28 メッセージ伝送方法、ユーザー装置、基地局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59151.7A CN107733598B (zh)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33598A CN107733598A (zh) 2018-02-23
CN107733598B true CN107733598B (zh) 2021-04-06

Family

ID=61161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59151.7A Active CN107733598B (zh) 2016-08-11 2016-08-11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3427B2 (zh)
EP (1) EP3462659B1 (zh)
JP (2) JP2019522440A (zh)
CN (1) CN107733598B (zh)
WO (1) WO20180286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97765A (ko) 2017-12-12 2020-08-19 파이오니어 임뮤노테라퓨틱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항-trem2 항체 및 관련 방법
CN110830224B (zh) * 2018-02-13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过程中获知资源单元数量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US20210400540A1 (en) * 2018-11-23 2021-12-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relay node in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20146964A1 (en) * 2019-01-14 2020-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of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
US12156198B2 (en) * 2019-03-27 2024-11-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949493B (zh) * 2020-07-17 2023-07-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设备、装置及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840A (zh) * 2007-11-02 2009-05-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42338A (zh) * 2007-11-23 2009-05-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的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
CN10332684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时分双工通信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379B (zh) 2009-05-21 2014-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接入链路上行重传的方法及系统
WO2011075180A1 (en) * 2009-12-17 2011-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voidance of synchronization oscillation in td-scdma uplink synchronization
CN102223337B (zh) * 2010-04-16 201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准对消信号生成方法和装置
US8934350B2 (en) * 2011-05-23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flexible carrier configurations
CN103036657B (zh) 2011-09-30 2015-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9515780B2 (en) 2011-12-23 2016-12-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Shifting HARQ feedback for cognitive-radio-based TD-LTE systems
WO2014047788A1 (en) 2012-09-25 2014-04-03 Nec(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overage
CN103684713A (zh) 2012-09-26 2014-03-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场景下上行数据信道重传的方法和系统
US9686758B2 (en) 2013-07-09 2017-06-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alculating power headroom based on pathloss and subframe sets
US10172115B2 (en) * 2013-08-09 2019-01-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duc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468433B (zh) * 2013-09-25 2018-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校正信号发射方法和基站
EP3051869B1 (en) 2013-09-26 2019-08-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harq transmission
WO2015196460A1 (zh) 2014-06-27 2015-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usch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KR102658360B1 (ko) * 2015-04-09 2024-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면허 대역을 사용하는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의 자원할당 방법 및 그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840A (zh) * 2007-11-02 2009-05-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42338A (zh) * 2007-11-23 2009-05-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的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
CN10332684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时分双工通信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62659B1 (en) 2022-01-05
EP3462659A4 (en) 2020-02-26
US20190260520A1 (en) 2019-08-22
JP7053781B2 (ja) 2022-04-12
CN107733598A (zh) 2018-02-23
JP2021052439A (ja) 2021-04-01
US10873427B2 (en) 2020-12-22
WO2018028691A1 (zh) 2018-02-15
JP2019522440A (ja) 2019-08-08
EP3462659A1 (en) 2019-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232094B2 (en)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latency reduction
JP6621758B2 (ja) ユーザ装置、フィードバック制御方法、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CN11109269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节点
CN107733598B (zh)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KR101985348B1 (ko) 채널 자원 할당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EP3823196A1 (e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170052473A (ko) 비면허 대역을 지원하는 통신 네트워크를 위한 스케쥴링 방법
EP3122105B1 (en)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2300056B1 (ko) 복수의 짧은 tti 전송의 시그널링
CN104995979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2651679B (zh) 数据传输方法、演进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KR102197442B1 (ko) 업링크 전송의 피드백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042416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7046719B (zh) 用于减少时分双工的传输时延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792330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267352B (zh) 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及装置
US10827517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KR2013014353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업링크 스케쥴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83818B (zh) 用于发送/接收调度命令的方法和设备
CN107734654A (zh) 一种传输方法、装置、移动通信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KR2017011293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스페셜 서브프레임에서의 상향링크 데이터 전송을 지원하는 harq 동작 방법 및 장치
EP4298841A1 (en) Sub-slot based codebook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