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666370B - 编码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编码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6370B
CN107666370B CN201610619696.5A CN201610619696A CN107666370B CN 107666370 B CN107666370 B CN 107666370B CN 201610619696 A CN201610619696 A CN 201610619696A CN 107666370 B CN107666370 B CN 107666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tion
bits
weight vector
polar
code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196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66370A (zh
Inventor
刘小成
陈莹
李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196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6637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88023 priority patent/WO2018019044A1/zh
Priority to BR112019001775-5A priority patent/BR112019001775A2/pt
Priority to JP2019504681A priority patent/JP6797281B2/ja
Priority to PCT/CN2017/090359 priority patent/WO2018019073A1/zh
Priority to EP17833376.1A priority patent/EP3474472B1/en
Priority to EP21152711.4A priority patent/EP387972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7666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6370A/zh
Priority to US16/261,220 priority patent/US10879932B2/en
Priority to US17/135,061 priority patent/US1144464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66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6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33Theoretical methods to calculate these checking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06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1Asp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error detection, not provided for otherwise
    • H03M13/615Use of computational or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 H03M13/616Matrix operations, especially for generator matrices or check matrices, e.g. column or row permu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lgebr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Prostheses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码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N为正整数,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N个极化信道,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本发明提供的编码方法和设备,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复杂度与存储复杂度。

Description

编码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解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码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信道编码是通信系统中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通信质量的无线接入技术,Polar(极化)码是一种理论上证明可以达到香农极限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编码方式。Polar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生成矩阵为GN,其编码过程为 为编码后比特,/>为待编码比特,其中/>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其中/>BN是一个N×N的转置矩阵,例如比特反转(Bit Reversal)矩阵;/>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中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的位置,用来携带信息的比特称为信息比特,剩下的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为固定比特,然后再根据/>进行编码。具体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每个输入比特对应的极化信道可靠度进行估计并优先选择可靠度高的极化信道放置信息比特。在实际应用当中,信息比特的位置需要用一个序列来指示,可以通过在线计算或者离线存储的方式来统一信息比特的位置。
现有技术中,有三种极化信道可靠度估计的方法,一种是计算每个极化信道的巴氏(Bhattacharyya)参数,该参数反应了极化信道的错误概率,然后选择K个最小的巴氏参数对应的极化信道放置信息比特,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二进制擦除信道,对于其他信道无法准确地进行可靠度估计,因此性能不高;另外两种分别是密度进化(Density evolution简称:DE)方法和高斯近似(Gaussion approximation,简称:GA)法。DE方法和GA方法的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不适用于在线计算,对于离线存储,DE方法和GA方法在计算可靠度的时候依赖于实际信道的参数速率匹配方式,码率以及调制方式,上述参数中的任何一项发生变化极化信道的可靠度估计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对应的信息比特的位置也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存储的开销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码方法和设备,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复杂度与存储复杂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方法,包括:
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N为正整数,然后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复杂度,而且,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lar码对应的极化权重有相同的部分,大大降低存储空间,从而还可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M为正整数,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包括:N等于M,Polar码的目标码长为Polar码的输出码长;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n为正整数,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W0为任意常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Nmax为预设的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
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通信系统所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得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lar码,短码码长下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长码码长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且索引(序号)相同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值一样,因此可降低存储空间,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相比较在线计算,在存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离线存储的方式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其中,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通信系统所支持的最大码长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半在线计算半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得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lar码,小于预存的Nmax的Polar码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Nmax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且索引(序号)相同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值一样,大于预存的Nmax的Polar码极化权重向量中,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因此可降低存储空间,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该方式既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还可降低存储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φ=0,α=1/4。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包括: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之前,还包括: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并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的极化权重的修正系数集合,修正系数用于表征删除的比特对每一极化权重的修正量;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确定N个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包括:确定N个极化信道的信道索引序列对信道索引序列中的每一个索引,进行如下操作: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新的信道索引序列/>对新的信道索引序列/> 中的索引排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索引为要删除的比特索引。
需要说明的,该步骤中不限于对每一索引做比特逆序操作,例如还可以是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交织或扰码等等,或者不对每一索引做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比特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集合,包括:
修正系数集合
修正系数集合g中的每一项g(i,j)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i∈{0,1,…,N-1},j∈{0,1,…,n-1},N=2n,pi为信道索引为i的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是否要被删除的标识,pi∈{0,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W0为任意常数。
上述可能的设计中,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并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集合,接着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最后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对于任意目标码长的Polar码,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与实现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φ=0,α=1/4。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将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设备,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N为正整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N个极化信道,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编码模块,用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M为正整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N等于M,Polar码的目标码长为Polar码的输出码长;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n为正整数,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W0为任意常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获取模块具体用于: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Nmax为预设的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其中,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φ=0,α=1/4。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获取模块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之前,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的极化权重的修正系数集合,修正系数用于表征删除的比特对每一极化权重的修正量;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N个极化信道的信道索引序列对信道索引序列中的每一个索引,进行如下操作: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新的信道索引序列/>对新的信道索引序列/>中的索引排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为要删除的比特索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修正系数集合计算模块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修正系数集合g中的每一项g(i,j)
其中,i∈{0,1,…,N-1},j∈{0,1,…,n-1},N=2n,pi为信道索引为i的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是否要被删除的标识,pi∈{0,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W0为任意常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φ=0,α=1/4。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
上述第二方面以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编码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Polar码的编码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一的编码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N=4,8,16的极化码分别对应的极化权重向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N=4,8,16的极化码分别对应的极化权重向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编码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编码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现有的Polar码的编码过程示意图,Polar码的编码由发送端执行,如图1所示,Polar码的编码过程包括构造、编码和速率匹配三个处理过程。首先是构造过程:接收到输入数据(即输入的信息比特,如信息比特为N1个)之后,要根据编码后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的比特的个数N,待编码的比特包括信息比特(个数为N1)和固定比特(个数为N2),M=N1+N2,还要确定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的位置,一个比特对应一个极化信道。接着是编码过程:对待编码的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最后是速率匹配过程:由于Polar码编码后的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而实际实现当中需要对码长进行灵活配置,因此需要进行速率匹配得到任意码长的编码,具体实现是删掉2的正整数次幂的码长中的部分N-M个比特,得到目标码长。其中N、M、N1、N2均为正整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主要涉及图1所示的Polar码的编码过程,最主要涉及构造过程。在现有的构造过程中,现有技术中大多是根据所有极化信道的实际参数以及码率进行信道的可靠度估计从而确定出信息比特的位置,剩下的位置为固定比特的位置,在实际应用当中,信息比特的位置需要用一个序列来指示,可以通过在线计算或者离线存储的方式来统一信息比特的位置,离线存储时需要一个非常大的表来存序列,考虑不同的信道参数,码率和不同的码长,所要存的序列会是上百万个,因此现有的确定信息比特位置的方式对于在线计算与离线存储都有较高的复杂度。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码方法,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复杂度与存储复杂度。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和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作用于该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提高无线通信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网元主要是基站和终端,基站实现与终端之间的通信。
图2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一的编码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信息比特(个数N1)和Polar码的目标码长M同为输入,接着进行Polar码构造,首先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出N个待编码比特,固定比特个数为N2,则N=N1+N2,接着确定出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的位置,然后通过编码矩阵GN进行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图3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101、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
具体地,由于Polar码编码后的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而实际实现当中需要对码长进行灵活配置,也就是要得到任意码长的Polar码,因此在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要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Polar码的目标码长为Polar码的输出码长。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即就是不需要进行速率匹配,此时确定的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等于M。另一种是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即就是需要进行速率匹配,则此时确定的待编码比特的个数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S102、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N个极化信道。
具体地,一个比特对应一个极化信道,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极化权重与现有技术中的信道的可靠度不同,对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是否满足2的正整数次幂极化权重的获取是不同的,下面详细说明在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等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时如何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具体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出的: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对于不同码长与码率的Polar码,可对参数φ与α进行调整,得到更好性能的Polar码信息比特指示序列。
可选的,中,φ=0,α=1/4,计算公式即为:/>通过该公式计算出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进而确定出信息比特即就是得到信息比特指示序列,性能较优。以N=8为例,则n=log2(8)=3,对于/>极化权重W3的计算过程如下:
W3=1*2^(0*(1/4))+1*2^(1*(1/4))+0*2^(2*(1/4))=2.819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所有实施例对应的极化权重对应不包含比特逆序操作BN的Polar码编码矩阵FN,若编码矩阵带有比特逆序BN,则需要将计算出来的极化权重进行对应的比特逆序操作。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W0为任意常数。
由上述公式可知,相邻两阶极化码的极化权重的关系可简单描述为WN=[WN/2,WN/2i],i=log2(N)。当i=1时,代入上述递归计算公式,得到递归计算的初始公式为:β1=(1+φ)α
W1=W01
例如当W0=0时,则可得到计算公式当W0=0,φ=0,α=1/4,则可得到计算公式/>
下面以N=8为例,递归计算的过程如下:
首先,初始化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为W0=a,a为一常数值,通常可设置为0。然后,根据Polar码的码长N(N=2n),取i=1到n,逐阶增加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至目标码长N,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1)设置初始值,W0=a。
(2)i=1,β1=(1+φ)α,W1=W01
(3)i=2,β2=(2+φ)α,[W0,W1,W2,W3]=[W0,W1,W02,W12]。
(4)i=3,β3=(4+φ)α
[W0,W1,W2,W3,W4,W5,W6,W7]=[W0,W1,W2,W3,W03,W13,W23,W33]。
最终得到:
S103、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
具体地,可以是将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也就是选择出信息比特的位置,其余位置设置为固定比特,得到完整的长度为N的待编码比特。
S104、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具体地,使用Polar码的编码矩阵FN完成待编码比特的编码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 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复杂度,而且,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lar码对应的极化权重有相同的部分,大大降低存储空间,从而还可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
更进一步地,根据图3所示实施例一中的极化权重的计算公式可获知相邻两阶极化码的极化权重之间差一权重增量βi,上述实施例一中S102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在线计算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还可通过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取,相比较在线计算,在存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离线存储的方式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下面结合附图4详细说明离线存储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离线存储的方式适用于Po lar码的目标码长M满足2的正整数次幂的场景。
图4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201、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
S202、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Nmax为预设的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
具体来说,可预先根据实际通信场景设定一个通信系统所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Nmax,所述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预先通过实施例一所示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并进行离线存储。在使用时,直接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从实施例一所示的计算公式可以获知,在2的正整数次幂码长时,短码码长下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长码码长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且索引(序号)相同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值一样。
以N=4,8,16的极化码为例,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N=4,8,16的极化码分别对应的极化权重向量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N=8码长时的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N=16码长时的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N=4码长的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N=8码长时的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而且相同位置上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相同。因此,预存最长码长Nmax下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向量,就可以得到任何码长为N<=Nmax的极化信道权重向量。
S203、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
具体地,可以是将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也就是选择出信息比特的位置,其余位置设置为固定比特,得到完整的长度为N的待编码比特。
S204、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具体地,使用Polar码的编码矩阵FN完成待编码比特的编码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通信系统所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得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lar码,短码码长下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长码码长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且索引(序号)相同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值一样,因此可降低存储空间,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相比较在线计算,在存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离线存储的方式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
可选的,区别于上述实施例二中S202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取,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还可通过半在线计算半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取。下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详细说明半在线计算半离线存储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适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满足2的正整数次幂的场景。
S202中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具体可以是: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其中,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例如,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N=4,8,16的极化码分别对应的极化权重向量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Nmax=8,如图6所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存储的极化权重为W0到W7,其中码长小于Nmax=8的极化权重从该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提取,码长为16的极化权重向量中其索引从8到15的极化权重由索引从到0到7的极化权重增加上权重增量(8+φ)α得到。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φ=0,α=1/4。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通信系统所支持的最大码长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半在线计算半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得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lar码,小于预存的Nmax的Polar码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Nmax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且索引(序号)相同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值一样,大于预存的Nmax的Polar码极化权重向量中,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因此可降低存储空间,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该方式既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还可降低存储复杂度。
图7为本发明编码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详细说明在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时,也就是需要进行速率匹配时如何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301、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
具体地,由于Polar码编码后的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而实际实现当中需要对码长进行灵活配置,也就是要得到任意码长的Polar码,因此在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要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当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即就是需要进行速率匹配,则此时确定的待编码比特的个数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S302、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并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的极化权重的修正系数集合,修正系数用于表征删除的比特对每一极化权重的修正量。
具体地,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包括:
(1)确定N个极化信道的信道索引序列
(2)对信道索引序列中的每一个索引,进行如下操作:
(3)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新的信道索引序列
需要说明的,该步骤中不限于对每一索引做比特逆序操作,例如还可以是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交织或扰码等等,或者不对每一索引做处理。
(4)对新的信道索引序列中的索引排序;
(5)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索引为要删除的比特索引。
例如,原始信道索引序列对其中的一个索引,其对应的二进制数/>Bj∈{0,1},j∈{0,1,…,n-1},则比特逆序之后,/>对/>中所有元素都进行比特逆序操作后得到/>将/> 中的所有索引重新排序之后,按顺序从小到大取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索引对应的比特为要删除的比特。
其中,由于引入了比特删除需要对极化权重的系数进行修正,对应的修正系数集合g与蝶形译码树中的每个计算节点一一对应,因此为N×n的向量,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比特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集合,具体可以为:
修正系数集合
修正系数集合g中的每一项g(i,j)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i∈{0,1,…,N-1},j∈{0,1,…,n-1},N=2n,pi为信道索引为i的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是否要被删除的标识,pi∈{0,1}。
具体地,当j=n-1时,使用如下公式计算初始的g
当j=[n-2,n-3,,,1,0]时,使用如下公式计算剩余的g系数
下面举例说明,以N=2n为例:
当j=2时,
g(0,2)=(P0+P4)/2,g(4,2)=g(0,2)
g(1,2)=(P1+P5)/2,g(5,2)=g(1,2)
g(2,2)=(P2+P6)/2,g(6,2)=g(2,2)
g(3,2)=(P3+P7)/2,g(7,2)=g(3,2)
当j∈{0,1}时,
g(0,1)=(g(0,2)+g(2,2))/2,g(2,1)=g(0,1)
g(1,1)=(g(1,2)+g(3,2))/2,g(3,1)=g(1,1)
g(0,0)=(g(0,1)+g(1,1))/2,g(1,0)=g(0,0)
剩余的g(i,j)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计算。
S303、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具体地,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W0为任意常数。
可选的,上述公式中的φ=0,α=1/4。
S304、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
具体地,可以是将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也就是选择出信息比特的位置,其余位置设置为固定比特,得到完整的长度为N的待编码比特。
S305、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具体地,使用Polar码的编码矩阵FN完成待编码比特的编码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方法,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并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集合,接着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最后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对于任意目标码长的Polar码,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与实现复杂度。
图8为本发明编码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编码设备100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11、获取模块12、第二确定模块13和编码模块14。其中,第一确定模块11用于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获取模块12用于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N个极化信道;第二确定模块13用于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信息比特的位置;编码模块14用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进一步地,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第一确定模块11具体用于:确定N等于M,Polar码的目标码长为Polar码的输出码长。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可选的,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可选的,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W0为任意常数。
本实施例的编码设备,可以用于执行图3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编码设备可以是基站或终端。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设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接着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最后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复杂度,而且,对于不同码长和码率的Po lar码对应的极化权重有相同的部分,大大降低存储空间,从而还可降低Polar码编码的存储复杂度。
可选的,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Nmax为预设的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
本实施方式采用离线存储的方式获取极化权重,相比较在线计算,在存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离线存储的方式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
可选的,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其中,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本实施方式通过半在线计算半离线存储的方式,既可降低在线计算带来的时延,还可降低存储复杂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φ=0,α=1/4。
进一步地,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第一确定模块11具体用于:确定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图9为本发明编码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编码设备200在图8所示编码设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第三确定模块15和计算模块16,第三确定模块15用于在获取模块12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之前,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计算模块16用于根据第三确定模块15确定的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的极化权重的修正系数集合,修正系数用于表征删除的比特对每一极化权重的修正量;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进一步地,第三确定模块15具体用于:确定N个极化信道的信道索引序列对信道索引序列中的每一个索引,进行如下操作: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新的信道索引序列/>对新的信道索引序列/>中的索引排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为要删除的比特索引。
可选的,修正系数集合
计算模块16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修正系数集合g中的每一项g(i,j)
其中,i∈{0,1,…,N-1},j∈{0,1,…,n-1},N=2n,pi为信道索引为i的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是否要被删除的标识,pi∈{0,1}。
可选的,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可选的,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W0为任意常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φ=0,α=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确定模块13具体用于:将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信息比特。
本实施例的编码设备,可以用于执行图7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设备,通过接收到输入的信息比特后,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确定待编码比特的个数N,然后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并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集合,接着根据修正系数集合计算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最后根据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出信息比特,对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从而实现了对于任意目标码长的Polar码,通过Polar码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计算来确定信息比特与固定比特的位置,与信道参数及码率没有关系,可以降低Polar码编码的计算与实现复杂度。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6)

1.一种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N为正整数;
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所述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所述N个极化信道;
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所述信息比特的位置;
对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所述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n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M为正整数,所述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包括:
N等于M,所述Polar码的目标码长为Polar码的输出码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W0为任意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所述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
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所述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Nmax为预设的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所述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所述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
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所述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所述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其中,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所述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包括:
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并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的极化权重的修正系数集合,所述修正系数用于表征删除的比特对每一极化权重的修正量;
所述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
根据所述修正系数集合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N个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信道索引序列
对所述信道索引序列中的每一个索引,进行如下操作:
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新的信道索引序列
对新的信道索引序列中的索引排序;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所述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索引为要删除的比特索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确定结果计算包含N个比特的修正系数的修正系数集合,包括:
所述修正系数集合
所述修正系数集合g中的每一项g(i,j)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i∈{0,1,···,N-1},j∈{0,1,···,n-1},N=2n,pi为信道索引为i的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是否要被删除的标识,pi∈{0,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修正系数集合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修正系数集合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W0为任意常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5或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φ=0,α=1/4。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所述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
将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所述信息比特。
14.一种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N个待编码比特,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中包含信息比特和固定比特,N为正整数;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所述极化权重是选择信息比特的依据,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所述N个极化信道;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确定所述信息比特的位置;
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进行Polar编码,获得Polar编码后的比特;
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n为正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N为正整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N等于M,所述Polar码的目标码长为Polar码的输出码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W0为任意常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从预先存储的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获取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所述第二极化权重向量包含Nmax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Nmax为预设的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码长所对应的母码码长,母码码长为2的正整数次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
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为所述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元素集合的子集;
Polar码的目标码长M>=Nmax时,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与所述第二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一一对应,信道索引大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等于对应的所述信道索引小于或等于Nmax的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加上权重增量其中,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Polar码的目标码长M不等于2的正整数次幂,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包含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的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之前,确定所述N个待编码比特中要删除的N-M个比特的位置;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确定的结果计算包含N个待编码比特对应的极化权重的修正系数集合,所述修正系数用于表征删除的比特对每一极化权重的修正量;
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修正系数集合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信道索引序列
对所述信道索引序列中的每一个索引,进行如下操作:
将每一索引对应的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得到新的信道索引序列
对新的信道索引序列中的索引排序;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所述信道索引序列中的N-M个为要删除的比特索引。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修正系数集合
所述计算模块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所述修正系数集合g中的每一项g(i,j)
其中,i∈{0,1,···,N-1},j∈{0,1,···,n-1},N=2n,pi为信道索引为i的极化信道对应的比特是否要被删除的标识,pi∈{0,1}。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N个极化信道的极化权重Wi,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
其中,i为信道索引,Bn-1Bn-2…B0为i的二进制表示,其中Bn-1为最高位,B0为最低位,Bj∈{0,1},j∈{0,1,···,n-1},i∈{0,1,···,N-1},N=2n,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如下公式通过递归计算得到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W0 N-1
βi=(2i-1+φ)α
其中,
其中,i∈{1,···,N-1},βi为与信道索引i有关的中间变量,φ与α为根据Polar码的目标码长和码率预设的参数,g(i,j)为修正系数集合g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W0为任意常数。
25.根据权利要求14或16或18或23或24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φ=0,α=1/4。
2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极化权重向量中的极化权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K个极化权重对应的比特作为所述信息比特。
CN201610619696.5A 2016-07-29 2016-07-29 编码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76663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19696.5A CN107666370B (zh) 2016-07-29 2016-07-29 编码方法和设备
PCT/CN2017/088023 WO2018019044A1 (zh) 2016-07-29 2017-06-13 编码方法和设备
JP2019504681A JP6797281B2 (ja) 2016-07-29 2017-06-27 符号化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ならびに装置
PCT/CN2017/090359 WO2018019073A1 (zh) 2016-07-29 2017-06-27 编码方法、设备和装置
BR112019001775-5A BR112019001775A2 (pt) 2016-07-29 2017-06-27 método e dispositivo de codificação, e aparelho
EP17833376.1A EP3474472B1 (en) 2016-07-29 2017-06-27 Encoding method, device, and apparatus
EP21152711.4A EP3879729A1 (en) 2016-07-29 2017-06-27 En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apparatus
US16/261,220 US10879932B2 (en) 2016-07-29 2019-01-29 En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apparatus
US17/135,061 US11444640B2 (en) 2016-07-29 2020-12-28 En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19696.5A CN107666370B (zh) 2016-07-29 2016-07-29 编码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6370A CN107666370A (zh) 2018-02-06
CN107666370B true CN107666370B (zh) 2023-09-22

Family

ID=61015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19696.5A Active CN107666370B (zh) 2016-07-29 2016-07-29 编码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879932B2 (zh)
EP (2) EP3474472B1 (zh)
JP (1) JP6797281B2 (zh)
CN (1) CN107666370B (zh)
BR (1) BR112019001775A2 (zh)
WO (2) WO20180190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44829B2 (en) 2016-09-15 2020-05-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data using a polar code
US10554223B2 (en) 2016-12-23 2020-02-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US10498481B2 (en) * 2017-01-09 2019-12-03 Mediatek Inc. Broadcast channel enhancement with polar code
CN108540260B (zh) 2017-03-02 2019-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Polar码编解码的方法、装置和可存储介质
CN108809486B (zh) * 2017-05-03 2020-09-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olar码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WO2018208672A1 (en) * 2017-05-08 2018-11-15 Coherent Logix, Inc. Enhanced polarization weighting to enable scalability in polar code bit distribution
CN110708079B (zh) * 2019-10-25 2021-05-0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极化码构造方法及装置
CN111698060B (zh) * 2020-06-24 2023-10-20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88614B (zh) * 2020-08-14 2022-09-13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哈希编码优化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37735A (zh) * 2021-01-29 2021-04-30 中山大学 基于极化权重的可见光通信信道的极化编码方法和系统
CN118157687A (zh) * 2022-12-06 2024-06-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4477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极性码的生成方法和生成装置
CN105811998A (zh) * 2016-03-04 2016-07-27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密度演进的极化码构造方法及极化码编译码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66825A1 (en) * 2005-11-07 2010-12-29 Agency Science Tech & Re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coding and encoding data
CN102164025B (zh) 2011-04-15 2013-06-05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重复编码和信道极化的编码器及其编译码方法
KR101951663B1 (ko) * 2012-12-14 2019-02-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Crc 부호와 극 부호에 의한 부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CN104079370B (zh) * 2013-03-2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USRE48563E1 (en) * 2013-08-20 2021-05-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y using polar coding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CA2972286C (en) * 2014-05-30 2020-01-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ng punctured polar code
CN104079382B (zh) * 2014-07-25 2017-07-2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概率计算的极化码译码器和极化码译码方法
CN105680883B (zh) * 2015-12-23 2017-11-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极化码和多比特奇偶校验码级联的纠错编码方法
CN107370560B (zh) * 2016-05-12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极化码的编码和速率匹配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17217711A1 (ko) * 2016-06-14 2017-1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폴라 코드를 위한 데이터 재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361717B2 (en) * 2016-06-17 2019-07-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rror detection coding
US10579452B2 (en) * 2016-06-17 2020-03-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te matching via a heterogeneous kernel when using general polar codes
US10291264B2 (en) * 2016-06-17 2019-05-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te matching when using general polar codes
EP3273602B1 (en) * 2016-07-19 2022-01-26 MediaTek Inc. Low complexity rate matching design for polar codes
US10389484B2 (en) * 2016-07-29 2019-08-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polar coding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049764B2 (en) * 2016-12-13 2018-08-14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memory device and memory controller
CN108282259B (zh) * 2017-01-05 2021-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8631916B (zh) * 2017-03-24 202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Polar码的速率匹配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4477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极性码的生成方法和生成装置
CN105811998A (zh) * 2016-03-04 2016-07-27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密度演进的极化码构造方法及极化码编译码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ovel Puncturing Scheme for Polar Codes;WANG,Runxin;《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41231;第18卷(第12期);Section III.B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19073A1 (zh) 2018-02-01
US10879932B2 (en) 2020-12-29
JP6797281B2 (ja) 2020-12-09
US11444640B2 (en) 2022-09-13
US20220103189A9 (en) 2022-03-31
EP3474472A1 (en) 2019-04-24
EP3474472B1 (en) 2021-03-17
JP2019530269A (ja) 2019-10-17
US20210194504A1 (en) 2021-06-24
BR112019001775A2 (pt) 2019-05-07
US20190165813A1 (en) 2019-05-30
CN107666370A (zh) 2018-02-06
WO2018019044A1 (zh) 2018-02-01
EP3879729A1 (en) 2021-09-15
EP3474472A4 (en) 2019-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6370B (zh) 编码方法和设备
JP3923618B2 (ja) 誤り訂正符号を有する情報ビットの変換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を実行する符号化器と復号化器
JP4560033B2 (ja) ビデオまたはイメージのデータを復号化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7370560B (zh) 一种极化码的编码和速率匹配方法、装置及设备
JP3923617B2 (ja) 誤り訂正符号を有する情報ビットの変換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を実行する符号化器と復号化器
CN108833050B (zh)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TWI406510B (zh) 在wyner-ziv視訊編碼中高效率編碼和解碼量化序列之方法
CN108540260B (zh) 用于确定Polar码编解码的方法、装置和可存储介质
CN110708079B (zh) 一种极化码构造方法及装置
CN109286402B (zh) 一种Polar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EP3602796A1 (en) Polar coding with dynamic frozen bits
KR101298745B1 (ko) 데이터를 복호화 및 부호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3486369A (zh) 具有对称加密和无损压缩的编码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20160352359A1 (en) Constant hamming weight coding
CN103026636B (zh) 正交多描述编码
CN113922947B (zh) 一种基于加权概率模型的自适应对称编码方法以及系统
CN106537914B (zh) 通过限制的进位运算来执行算术编译的方法和设备
CN111384974B (zh) 多进制ldpc码的置信度量化方法、装置及解码器
JP2023522887A (ja) ニューラルネットワークの重みパラメーターを復号化するデコーダー、エンコーダー、方法、及び確率推定パラメーターを使用する符号化表現
CN113746599B (zh)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582137B (zh) 删余卷积码的母码和删余模式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5276900B (zh) 分布式信源的信源信道联合极化的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JP2751798B2 (ja) ビタビ復号器の復号後誤り率推定装置
CN108512555A (zh) 一种系统rs码阶数及本原多项式的识别方法
JP2000307436A (ja) 誤り訂正復号化方式及び誤り訂正復号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