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89589A - 背光装置及具备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装置及具备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89589A CN107589589A CN201710554479.7A CN201710554479A CN107589589A CN 107589589 A CN107589589 A CN 107589589A CN 201710554479 A CN201710554479 A CN 201710554479A CN 107589589 A CN107589589 A CN 1075895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light
- wiring board
- lead
- gu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背光装置及具备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其能够进一步薄型窄边框化。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装置包括:壳体,具备具有开口的底;导光板,载置于底上,具有出射面和入射面;以及光源单元,配置于壳体,使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射面。光源单元包括:配线基板,具有多根配线;以及安装于配线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配线基板具备:安装部,安装有发光元件且夹持发光元件而与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以及导出部,从安装部延伸出,通过底的开口而导出至底的背面侧。
Description
优先权申请等关联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6-136316(申请日:2016年7月8日)及日本专利申请2017-109463(申请日:2017年6月1日)为优先权,享受上述申请的优先权权益。本申请参照上述的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内容的全部。)
技术领域
在此叙述的实施方式涉及背光装置及具备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智能便携式电话机、个人电脑辅助设备(PAD)、平板电脑、汽车导航系统广泛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一般来说,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以及重叠配置于该液晶面板的背面并照明液晶面板的背光装置。背光装置包括:反射层、导光板、光学片、照射入射至导光板的光的光源单元、收容上述的壳体(框)等。光源单元包括:配线基板、安装于该配线基板上的多个光源例如光电二极管(LED)。
作为LED已知侧视型的LED及顶视型的LED。侧视型的LED设置于发光面与配线基板正交的方向,顶视型的LED设置于发光面与配线基板平行的方向。
在使用侧视型的LED作为光源的情况下,LED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配线基板与导光板的出射面平行地、即在平行于液晶面板的显示面的方向上配置。因此,如果为了使多根配线缠绕于配线基板而增宽配线基板的宽度的话,则配线基板容易与显示区域发生干涉,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的障碍。
并且,在使用侧视型的LED的情况下,LED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配线基板与导光板的射出面平行地、即配置为在背光装置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如果为了使多根配线缠绕而增宽配线基板的宽度的话,则需要相应地增厚背光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薄型窄边框化的背光装置以及具备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装置包括:壳体,具备具有开口的底;导光板,载置于所述底上,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射面和与所述出射面交叉的入射面;以及光源单元,配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光源单元使光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所述光源单元包括:配线基板,具有多根配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安装于所述配线基板,且分别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的发光面,所述配线基板包括:安装部,安装有所述发光元件且夹持所述发光元件而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以及导出部,从所述安装部延伸,通过所述底的开口而导出至所述底的背面侧。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为示出将主FPC折回固定状态下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示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A为示出所述背光单元的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6B为示出变形例涉及的背光单元的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沿图3的线A-A断开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公开仅为一例而已,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容易想到的在保留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附图为了使得说明更加明确,有时与实际的方式相比示意性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其只不过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并且,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关于已经出现的附图,有时对于与之前叙述的要素同样的要素付与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及图2为分别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侧及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将安装有驱动器IC的主FPC折叠于背面侧的状态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4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液晶显示装置10例如能够组装于智能便携式电话机、平板终端、便携式电话机、笔记本型PC、便携型游戏机、电子辞典、电视装置、汽车导航系统等的各种电子设备使用。
如图1、图2、图4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有源矩阵型的平板状的液晶面板12、重叠配置于液晶面板12的一平板面即显示面12a并覆盖该显示面12a整体的透明的罩面板14、作为与液晶面板12的另一平板面即背面对向配置的背光装置的背光单元20。
液晶面板12具备:矩形平板状的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对向配置的矩形平板状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被保持于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Q。第二基板SUB2的周缘部通过密封材料SE粘合于第一基板SUB1。偏光板PL2粘贴于第二基板SUB2的表面,形成液晶面板12的显示面12a。偏光板PL1粘贴于第一基板SUB1的表面(液晶面板12的背面)。
在液晶面板12中,在俯视该液晶面板12的状态下,矩形状的显示区域(有源区域)DA设置于成为密封材料SE的内侧的区域,图像形成于该显示区域DA。矩形框状的边框区域ED设置于显示区域DA的周围。液晶面板12具备通过选择性地使来自背光单元20的光透过显示区域DA而显示图像的透过显示功能。液晶面板12既可以具有对应于主要利用沿基板主面的横电场的横电场模式的构成,也可以具有对应于主要利用与基板主面交叉的纵电场的纵电场模式的构成。
在图示的示例中,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主FPC)23接合于第一基板SUB1的短边侧的端部,从液晶面板12向外方延伸出。在主FPC上,作为供给驱动液晶面板12所必要的信号的信号供给源,安装有驱动器IC24等的半导体元件。副FPC25接合于主FPC23的延伸端。电容器C1、连接器26等安装于该副FPC25上。如图3所示,主FPC23及副FPC25沿第一基板SUB1的短边侧端缘折回,与背光单元20的底重叠配置。如后所述,主FPC23及副FPC25通过双面胶等的粘合材料粘贴于背光单元20的底。
如图1及图4所示,罩面板14例如通过玻璃或丙烯树脂类的透明树脂等形成为矩形平板状。罩面板14具有大于液晶面板12的尺寸(宽度、长度)的宽度及长度,以俯视(是指从液晶面板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视认该液晶面板的状态)具有大于液晶面板12的面积。罩面板14的下面(里面)例如通过由透明的粘接剂或粘合剂构成的粘合层粘贴于液晶面板12的显示面12a,整面地覆盖液晶面板12的显示面12a。罩面板14的周缘部,在俯视将该罩面板14粘贴于液晶面板12的状态的情况下相比该液晶面板12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罩面板14的各长边和液晶面板12的长边具有规定的间隔而成为几乎平行的状态。罩面板14的各短边和液晶面板12的短边具有规定的间隔而成为几乎平行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面板14的长边和液晶面板12的长边的间隔即罩面板14的长边侧周缘部的宽度,以小于罩面板14的短边和液晶面板12的短边的间隔即罩面板的短边侧周缘部的宽度的方式形成。
框状的遮光层RS形成于罩面板14的下面(里面,液晶面板侧的面)。在罩面板14中,液晶面板12的与显示区域DA对向的区域以外的区域被遮光层RS遮光。遮光层RS也可以形成于罩面板14的上面(外面)。此外,罩面板14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状况也可以省略。
背光单元20具备:扁平的矩形状的壳体22、铺设或配置于该壳体22内的光学部件及光源单元。背光单元20与液晶面板12的背面对向配置,通过框状的粘接材料例如通过双面胶带TP1贴合于液晶面板12的背面例如偏光板PL1。
接着,对于背光单元20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5为背光单元20的分解立体图,图6A为放大显示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及光源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为断开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侧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背光单元20具备:扁平的矩形状的壳体(框)22、配置于壳体22内的多个光学部件、以及供给入射至光学部件的光的光源单元50。
壳体22例如通过对0.1mm厚的不锈钢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或冲压成形等而形成为扁平的矩形盖状。壳体22一体地具有:矩形状的底16、立设于底16的各侧缘的一对长边侧的侧壁18a以及一对短边侧的侧壁18b。在本实施方式中,底16不具有凹凸而平坦地形成。在俯视中,底16形成为稍大于液晶面板12的第一基板SUB1的尺寸且小于罩面板14的尺寸的尺寸(长度、宽度)。
长边侧的侧壁18a相对于底16几乎垂直地立设,在底16的长边的全长上延伸。短边侧的侧壁18b相对于底16几乎垂直地立设,在底16的短边的全长上延伸。从上述侧壁18a、18b的底16的高度例如形成为1mm左右。
如图5及图7所示,底16具有作为开口的狭缝30。狭缝30形成于底16的一短边的附近,沿该短边且在短边的几乎全长上延伸。狭缝30的宽度W1相比配线基板52的厚度W2较大地形成。
背光单元20,作为光学部件具备:俯视矩形状的反射片RE、导光板LG、多片例如两片的第一光学片OS1及第二光学片OS2。光学片不限于两片,可以使用三片以上的光学片。
反射片RE形成为与底16的内形尺寸几乎相等的外形尺寸。反射片RE铺设在底16上,除了狭缝30部分覆盖底16的几乎整面。反射片RE使用膜厚200μm以下优选50μm~90μm、反射率90%以上优选95%以上的反射片。
矩形状的导光板LG包括:作为出射面的第一主面S1、该第一主面S1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S2、以及多个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光板LG的短边侧的一侧面作为入射面EF。导光板LG使用板厚例如为0.23mm~0.32mm左右的板。并且,导光板LG例如通过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类、硅类等的树脂形成。
导光板LG俯视形成为稍小于壳体22的内径尺寸的外形尺寸(长度、宽度)且稍大于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DA的外形尺寸。导光板LG,在第二主面S2侧与反射片RE对向的状态下,配置于壳体22内,载置于反射片RE上。从而,第一主面(出射面)S1与底16几乎平行,入射面EF相对于底16几乎垂直。入射面EF与壳体22的短边侧的侧壁18b稍空开间隙地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第一光学片OS1及第二光学片OS2,例如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具有光透过性的扩散片以及棱镜片。第一光学片OS1形成为具有稍大于导光板LG的外形尺寸的(长的)外形尺寸的矩形状。第一光学片OS1与导光板LG的第一主面S1重叠配置。第一光学片OS1的一短边侧的端部超过导光板LG向光源单元50侧突出。第二光学片OS1重叠载置于第一光学片OS1。
如图6A所示,光源单元50例如具备:细长带状的配线基板52、以及在该配线基板52上排列安装的多个光源。作为光源使用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54。
配线基板52使用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也就是说,配线基板52包括: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绝缘基材、以及形成于绝缘基材上的铜箔等的导电层。导电层通过形成图案而形成多个连接垫55、多根配线56以及导热图案(导热层)58。
配线基板52的长度L与入射面EF的长度几乎相等且相比形成于底16的狭缝30的长度稍短地形成。配线基板52一体地具有:沿一长边延伸的带状的安装部(安装区域)52a、从该安装部52a延伸至另一长边的带状的导出部(配线区域)52b、以及位于安装部52a和导出部52b之间的几乎直角地弯曲的弯曲部52c。
多个连接垫55设置于安装部52a,沿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多根配线56从各个连接垫55延伸至导出部52b,在导出部52b上缠绕。多个导热图案58分别设置于导出部52b,从安装部52a的附近延伸至导出部52b的长边端。并且,优选各导热图案58以LED54侧宽度窄、导出部52b侧宽度宽地形成。各导热图案58与配线56及连接垫55电气分离,被设置为浮动状态。
LED54使用顶视型的LED。LED54例如具有由树脂形成的几乎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外装体)60。壳体60的上面形成发光面62,位于该发光面62的相反侧的壳体60的底面形成安装面。连接端子63设置于壳体60的底面。
LED54中,壳体60的底安装在安装部52a上,连接端子63电气接合于连接垫55。LED54b的发光面62与配线基板52几乎平行,LED54从发光面62向几乎垂直于配线基板52的方向射出光。
各LED54在壳体60的长边方向与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对齐的状态下安装于安装部52a。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50对应于显示区域DA的宽度例如具有30~50个LED54。上述LED54从安装部52a的长边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一列地排列配置在安装部52a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LED54的配列间距P为LED54排列方向的长度L的1.1倍~1.5倍左右,相邻的LED54的间隔D为长度L的10%~50%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相比以往较窄地设置LED54的间隔D,能够实现在相邻的点光源间产生的亮度斑的区域的窄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固定、定位LED54的带状的固定带TP2贴合于全部的LED54的侧面。固定带TP2的宽度方向大致一半的区域贴合于LED54,剩余的一半的区域贴合于导光板LG。固定带TP2的一侧边缘也可以抵接于配线基板52。固定带TP2不限于连续的一条带,也可以使用多个分割的固定带。并且,固定带TP2例如以黑色形成,可以具有遮光功能。
LED54的搭载数量不限于30~50个,可以根据需要增减。通过使用长度L1更长的LED,可以减少LED的搭载数量。根据图6B所示的变形例,使LED54的长度L1为图6A所示的LED54的约4~5倍左右。电路基板52的安装部52a的宽度W形成为LED54的宽度W1的1.1~1.5倍。LED54的配列间距P形成LED54的长度L1的1.1倍~1.5倍左右,相邻的LED54的间隔D为LED54的长度L1的10%~50%左右。
如图5及图7所示,上述构成的光源单元50配置于壳体22内。安装部52a及LED54配置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和侧壁18b之间。多个LED54的发光面62与导光板LG的入射面EF对向或抵接于入射面EF。安装部52a通过粘接材料例如双面胶带TP3贴合于侧壁18b的内面。此外,粘接材料不限于双面胶带TP3,例如也可以使用UV固化型的粘接剂。LED54的发光由于包含紫外线区域的光,因此,可以使用该紫外线光使UV固化型的粘接剂固化。
在全部的LED54的侧面(图中壳体22的底16侧的侧面)以及导光板LG的第二主面S2上贴合固定带TP2。LED54通过该固定带TP2被定位及固定于导光板LG。这样,维持发光面62抵接于导光板LG的端面即入射面EF的状态。
第一光学片OS1的光源侧的端部及第二光学片OS2的光源侧的端部从导光板LG延伸至与LED54对向的位置。
如图5及图7所示,配线基板52的弯曲部52c及导出部52b插通于狭缝30,被导出至底16的背面侧。弯曲部52c以大致90度向底16侧曲弯或折曲。从而,如图2及图7所示,导出部52b与底16的背面邻接对向的同时,通过双面胶带TP5贴合于底16。
此外,如前所述,配线基板52所插通的狭缝30的宽度W2大于配线基板52的板厚T1,例如形成为T1的2倍以上。因此,在折曲部52c的位置折曲配线基板52时,能够以比较大的曲率与底16不干涉地折曲配线基板52,抑制伴随该折曲的配线基板52上的配线56的断线。进一步,安装部52a通过固定带TP3被固定于侧壁18b。因此,通过以固定带TP3的下端为支点折曲配线基板52,能够将折曲部52c设置于适当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底16的背面侧,连结FPC72固定在导出部52b上,与导出部52b的配线电气连接。连结FPC72包括连接部73。连接器74设置于该连接部73的延伸端。
如图2、图3、图7所示,背光单元20可以具备设置于壳体22的背面侧的放热片80。放热片80例如由石墨等的导热性高的材料形成。放热片80具有与底16几乎相等的尺寸的矩形状。放热片80重叠于导出部52b及底16的背面配置,覆盖导出部52b及底16的几乎整面。放热片80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粘接材料贴合于底16。放热片80热连接于在导出部52b上设置的配线56及导热图案58。这样,放热片80从底16的光源单元侧的短边侧延伸至相反侧的短边部。
伴随LED54的发光而产生的热经由配线基板52主要经由配线56及导热图案58而传递至放热片80,进一步从放热片80传递至底16,从放热片80及底16放热。
如上构成的背光单元20,通过框状的双面胶带TP1贴合于液晶面板12的背面。如图4及图7所示,双面胶带TP1贴合于侧壁18a、18b的端缘、以及第二光学片OS2的周缘部。双面胶带TP1的一部分向底16弯曲,且贴合于光源侧的侧壁18b的外面。
此外,在液晶面板12侧,双面胶带TP1夹持偏光板PL1的周缘部以及衬垫82而贴合于第一基板SUB1的周缘部。
此外,在如图4的二点划线所示,双面胶带TP1也可以采用贴合于侧壁18a的外面以及其他侧壁18b的外面的结构。
如图3及图7所示,从液晶面板12延伸出的主FPC23以及副FPC25沿壳体22的侧壁18b向底16的背面侧折返。主FPC23及副FPC25通过未图示的粘接材料粘贴于放热片80或底16。并且,连结FPC72的连接器74连接于副FPC25上的连接部。
根据以上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配线基板52包括:安装有LED54的安装部52a和与安装部52a连续设置的导出部52b,多根导线56设置于该导出部52b。通过使用导出部52b作为配线56的设置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缠绕多根配线。其结果是,能够将更多的LED54安装于安装部52a。并且,导出部52b通过形成于壳体22的底16的狭缝30,被引出至底16的背面侧。配线基板52中仅安装部52a配置于壳体22内。因此,能够使配线基板52不与壳体22的底16干涉地平坦地形成底16,能够使壳体22及背光单元20变薄。
能够将配线基板52的导出部52b粘贴于壳体22的底16。因此,能够使光源(LED54)产生的热经由配线基板52导热至热容大的金属的底16,能够热扩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放热片80与导出部52b及底16重叠配置。将LED54产生的热导热至放热片80,从放热片80向外部或底16放热。从而,能够防止背光单元20的光源部分局部地变为高温,能够使背光单元20整体地散热。进一步,通过将导热用的导热图案58设置于导出部52b,能够效率良好地将来自光源的热导热至底16及放热片80。
如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薄型窄边框化的背光装置以及具备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接着,说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的说明,以与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详细地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8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装置的壳体及光源单元分解立体图,图9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配线基板52上,多个例如两个狭缝84形成于导出部52b。各狭缝84沿配线基板52的宽度方向从导出部52b的一侧缘延伸至安装部52a的附近。导出部52b通过上述两个狭缝84而被三分割为第一区域52b1、第二区域52b2以及第三区域52b3。多根配线56以及浮动状态的导热图案58分别设置于第一区域52b1、第二区域52b2以及第三区域52b3。
壳体22的底16具有分别横跨狭缝30延伸的多个例如两个桥(bridge)86。桥86设置于与狭缝84对应的位置。底16的狭缝30通过两个桥86被划分为三个狭缝30a、30b、30c。三个狭缝30a、30b、30c分别相比导出部52b的第一区域52b1、第二区域52b2及第三区域52b3的长度稍长地形成。并且,三个狭缝30a、30b、30c分别具有大于配线基板52的板厚的宽度。
如图8及图9所示,区域52b1、区域52b2以及区域52b3分别插通于底16的狭缝30a、30b、30c,被导出至底16的背面侧。此时,桥86贯通于导出部52b的狭缝84。并且,区域52b1、区域52b2以及区域52b3向底16的背面侧折曲,与底16对向的同时,通过固定带被粘贴于底16的背面。
连结FPC72重叠设置于区域52b1、区域52b2以及区域52b3。连结FPC72的配线电气连接于设置于区域52b1、区域52b2以及区域52b3的多根配线。
背光单元20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其他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涉及的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相同。
根据上述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通过设置横跨狭缝30的桥86,能够提高底16及壳体22的机械强度。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取得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仅为例示,并无意限定发明的范围。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同时也包含于与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同等的范围内。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上述的各构成为基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适当设计变更而能够实施的全部的构成及制造工序,只要包含本发明的要旨就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关于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带来的其他的作用效果,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而明确得知的内容或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适当想到的内容,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本发明所带来的作用效果。
液晶面板以及背光单元的构成部件的外形状及内形状不限于矩形状,可以将外形或内径的任一方或双方形成俯视多边形状、圆形、椭圆形及上述组合的形状等其他的形状。构成部件的材料不限于上述示例,能够进行各种选择。
Claims (19)
1.一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备具有开口的底;
导光板,载置于所述底上,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射面和与所述出射面交叉的入射面;以及
光源单元,配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光源单元使光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
所述光源单元包括:配线基板,具有多根配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安装于所述配线基板,且分别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的发光面,
所述配线基板包括:安装部,安装有所述发光元件且夹持所述发光元件而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以及导出部,从所述安装部延伸,通过所述底的开口而导出至所述底的背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的开口是具有大于所述配线基板的板厚的宽度的狭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上,至少与所述光源单元对向的区域被平坦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基板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导出部之间的弯曲的折曲部,所述狭缝的宽度在所述折曲部的宽度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部粘贴于所述底的背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底的周缘立设的多个侧壁,
所述配线基板的安装部通过粘贴材料粘贴于一个侧壁的内面,
所述折曲部以所述粘贴材料为支点折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装置还包括放热片,所述放热片重叠配置于所述配线基板的导出部及所述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片在所述壳体的底,从所述光源单元侧的一端部向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基板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且所述配线基板包括:从所述安装部延伸至所述导出部的多根配线;以及与所述配线电气独立且从所述安装部延伸至导出部的导热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层通过与所述配线同层的导电层形成。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对向配置;以及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背光装置,与所述第一基板对向设置;以及
所述背光装置包括:壳体,具备具有开口的底;导光板,载置于所述底上,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射面和与所述出射面交叉的入射面;以及光源单元,配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光源单元使光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
所述光源单元包括:配线基板,具有多根配线;多个发光元件,安装于所述配线基板,所述发光元件具有:发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以及安装面,位于所述发光面的相反侧且安装于所述配线基板,
所述配线基板一体地包括:安装部,安装有所述发光元件且夹持所述发光元件而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对向;以及导出部,从所述安装部延伸,通过所述底的开口而导出至所述底的背面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的开口是具有大于所述配线基板的板厚的宽度的狭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上,至少与所述光源单元对向的区域被平坦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基板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导出部之间的弯曲的折曲部,所述狭缝的宽度在所述折曲部的宽度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基板的导出部粘贴于所述底的背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沿所述底的周缘立设的多个侧壁,
所述配线基板的安装部通过粘贴材料粘贴于一个侧壁的内面,
所述折曲部以所述粘贴材料为支点折曲。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放热片,所述放热片重叠配置于所述配线基板的导出部及所述底。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片在所述壳体的底,从所述光源单元侧的一端部向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基板连接于所述发光元件,且所述配线基板包括:从所述安装部延伸至所述导出部的多根配线;以及与所述配线电气独立且从所述安装部延伸至导出部的导热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36316 | 2016-07-08 | ||
JP2016136316 | 2016-07-08 | ||
JP2017-109463 | 2017-06-01 | ||
JP2017109463A JP2018014315A (ja) | 2016-07-08 | 2017-06-01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89589A true CN107589589A (zh) | 2018-01-16 |
Family
ID=61020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54479.7A Withdrawn CN107589589A (zh) | 2016-07-08 | 2017-07-07 | 背光装置及具备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8014315A (zh) |
CN (1) | CN10758958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97452A (zh) * | 2018-08-03 | 2020-02-14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 |
TWI693457B (zh) * | 2018-01-17 | 2020-05-11 |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 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32347B2 (en) | 2017-04-25 | 2020-08-04 | Japan Display Inc.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joint portion of a wiring substrate extending from an inside to an outside of the case |
CN110095905B (zh) * | 2019-05-29 | 2021-12-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安装框、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2017
- 2017-06-01 JP JP2017109463A patent/JP2018014315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7-07 CN CN201710554479.7A patent/CN107589589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93457B (zh) * | 2018-01-17 | 2020-05-11 |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 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以及電子機器 |
CN110797452A (zh) * | 2018-08-03 | 2020-02-14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 |
CN110797452B (zh) * | 2018-08-03 | 2023-09-26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14315A (ja) | 2018-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55481B (zh) | 背光裝置及包括其之液晶顯示裝置 | |
US11493683B2 (en) | Illuminating device | |
US10551556B2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unit comprising the same | |
JP6779805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80306968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7589589A (zh) | 背光装置及具备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90285945A1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7664872A (zh) | 背光装置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JP2018026324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7966851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和led 组件 | |
US9182536B2 (en) | Light-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9690039B2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2019091607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80011241A1 (en) |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 |
JP2018026531A (ja) | 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光源ユニット | |
JP7110427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