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12207A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12207A CN107512207A CN201710729288.XA CN201710729288A CN107512207A CN 107512207 A CN107512207 A CN 107512207A CN 201710729288 A CN201710729288 A CN 201710729288A CN 107512207 A CN107512207 A CN 1075122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head
- stomata
- bit
- normally closed
- solenoid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60N2/665—Lumbar supports using inflatable blad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其将泵和阀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泵阀一体的腰托系统动力单元,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的排气口延伸到泵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本发明还在所述气袋进气前端设置一两位两通常闭阀,更适合在腰托系统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腰部调节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动腰托装置,采用扇形单向阀进气加常闭阀排气,并使用弹簧或者小孔阻尼减压来限制系统压力以防止气袋压力过大,由于腰托系统压力较小,伞形单向阀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不使用容易发生粘着,影响响应速度,甚至无法打开,导致腰托失效;另外此种结构的腰托系统密封点位置较多,容易发生漏气;同时常闭阀排气时,气体直接拍到大气中,噪音比较大。
本发明针对现有气动腰托装置的缺陷进行改进,努力研发一种具有限压功能、气路打开及闭气可靠,气袋保压状态下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且充气和排气噪音较小的腰托系统,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腰托系统压力较小,伞形单向阀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不使用容易发生粘着,影响响应速度,甚至无法打开,导致腰托失效;另外此种结构的腰托系统密封点位置较多,容易发生漏气;同时常闭阀排气时,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噪音比较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调节装置的技术方案,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
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
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溶接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
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
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泵头压片开设的气孔为第一气孔,泵头气囊组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二气孔,而泵头支座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三气孔,此三气孔大小可以依次由小到大变化,或者由大到小变化,且此三气孔可以错位,但需要联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充气时,其分别为第三阻尼孔、第二阻尼孔及第一阻尼孔,以形成三重级联的限制气压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排气时,其分别为第三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及第一排气孔;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进气口以及泵头中供气孔、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第三排气孔形成排气通道,令电磁阀的出气管延伸到泵头的内部,将气体均排到泵头支架内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外框、轴向进气管、弹簧、阀芯、橡胶塞嘴、线架及后盖,所述轴向进气管与外框铆接于一体并形成具有进气孔的结构,橡胶塞嘴置于阀芯上端开设的橡胶塞嘴安装槽,而阀芯及轴向进气管装入线架内且阀芯下端与弹簧套接并抵于轴向进气管上端,线架上的轴向出气管穿过后盖并能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所述的阀芯上分别开设有轴向气孔及径向气孔,此两孔相互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一隔离组件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置于外罩内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一侧,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两个隔离块,两隔离块均位于电路板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之间,所述电路板及隔离块通过螺栓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一气袋固定板,所述气袋装于气袋固定板上并置于汽车座椅腰部,形成可调节的腰托结构。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的座椅调节方法,依据所述的气袋是要充气还是放气来控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及所述泵头,其中:
如果所述气袋要充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泵头同时工作,致动所述泵头中泵头气囊经由所述顶盖上供气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外罩通过气管将气体流供应到所述气袋;
如果所述气袋要放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单独工作,其中气体流依次通过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进入至泵头内部,而泵头内的则依次由泵头压片的气孔、泵头气囊组的气孔、泵头支座的气孔,排除,最后气体流均排到泵头支架内部
如果所述气袋处于保压状态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泵头均处于关断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针对现有气动腰托系统的不足,进而将泵和阀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泵阀一体的腰托系统动力单元,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的排气口延伸到泵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本发明还在所述气袋进气前端设置一两位两通常闭阀,更适合在腰托系统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一(省去气袋及气管)。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二(省去气袋及气管)。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结构分解图一。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结构分解图二。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保压状态原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保压状态结构示意图(省去气袋及气管)。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充气状态原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省去气袋及气管)。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气状态原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气状态结构示意图(省去气袋及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气动腰托装置,采用扇形单向阀进气加常闭阀排气,并使用弹簧或者小孔阻尼减压来限制系统压力以防止气袋压力过大,由于腰托系统压力较小,伞形单向阀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不使用容易发生粘着,影响响应速度,甚至无法打开,导致腰托失效;另外此种结构的腰托系统密封点位置较多,容易发生漏气;同时常闭阀排气时,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噪音比较大。
发明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经过对原因的分析,不断研究发现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扣合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
上述结构中将泵头和电磁阀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泵阀一体的腰托系统动力单元,在还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的排气口延伸到泵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而气袋进气前端设置一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阀,更适合在腰托调整装置中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及图3所示,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1,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泵头3及马达2;还包括一外罩10,而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泵头3依次集合于外罩10内并与马达2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
如图1所示,所述气袋1其埋设于汽车座椅内并对应人体腰部设置,并通过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泵头3及马达2配合实现充气或排气或保压。优选的:还包括一气袋固定板20,所述气袋1装于气袋固定板20上并置于汽车座椅腰部,形成可调节的腰托结构。
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一端设置的出气管661与外罩10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15与气袋1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611与泵头连通,所述的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的进气口611上套设有密封圈5,且对应泵头3设置并与泵头3相连通,进而电磁阀6的出气管661延伸到泵头3的内部。
具体的说: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外框61、轴向进气管62、弹簧63、阀芯64、橡胶塞嘴65、线架66及后盖67,所述轴向进气管62与外框61铆接于一体并形成具有进气口611的结构,橡胶塞嘴65置于阀芯64上端开设的橡胶塞嘴安装槽643,而阀芯64及轴向进气管62装入线架66内且阀芯64下端与弹簧63套接并抵于轴向进气管62上端,线架66上的轴向出气管661穿过后盖67并能通过气管15与气袋1连通;所述的阀芯上分别开设有轴向气孔642及径向气孔641,此两孔相互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通过其外框61上的通孔612,使用螺栓4与泵头顶盖35上的孔352连接。
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泵头3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与马达2之间,该泵头3依次包括泵头壳体31、泵头支座32、泵头气囊组33、泵头压片34及顶盖35,泵头壳体31装于马达2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33穿过泵头支座32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31内并与马达2输出端相连,顶盖35与泵头压片34通过超声波熔接相连,所述顶盖35上供气孔351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的进气口611连通;所述泵头支座32、泵头气囊组33、泵头压片34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优选的:所述泵头支座32、泵头气囊组33、泵头压片34开设有三个气孔同轴设置且相互连通。泵头壳体31、泵头支座32、泵头气囊组33、泵头压片34及顶盖35,外罩10,通过螺栓11相连接。
具体的说:如图1及图11所示,所述泵头压片34开设的气孔为第一气孔341,泵头气囊组33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二气孔331,而泵头支座32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三气孔321;所述泵头支座32、泵头气囊组33、泵头压片34上开设的气孔于充气时,其分别为第三阻尼孔321、第二阻尼孔331及第一阻尼孔341,以形成三重级联的限制气压结构,所述泵头支座32、泵头气囊组33、泵头压片34上开设的气孔于排气时,其分别为第三排气孔321、第二排气孔331及第一排气孔341;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的出气管661、进气口611以及泵头3中供气孔351、第一排气孔341、第二排气孔331、第三排气孔321形成排气通道,令电磁阀6的出气管661延伸到泵头3的内部,将气体均排到泵头支架32内部。
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马达2,其置于外罩10外并与泵头3相连;
如图1及图3所示,还包括一隔离组件及电路板8,所述电路8板置于外罩10内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的出气管661一侧,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两个隔离块7,两隔离块7均位于电路板8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之间,所述电路板8及隔离块7通过螺栓9相连。
如图6及图11所示,一种座椅调节装置的座椅调节方法,依据所述的气袋是要充气还是放气来控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及所述泵头3,其中:
依据所述的气袋1是要充气还是放气来控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及所述泵头3,其中:
如果所述气袋1要充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与泵头3同时工作,致动所述泵头3中泵头气囊33经由所述顶盖35上供气孔351、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外罩10通过气管15将气体流供应到所述气袋1;
如果所述气袋1要放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单独工作,其中气体流依次通过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进入至泵头3内部,而泵头3内的则依次由泵头压片34的气孔341、泵头气囊组33的气孔331、泵头支座32的气孔321,排除,最后气体流均排到泵头支架32内部
如果所述气袋1处于保压状态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6与泵头3均处于关断状态。
上述结构中,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6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6的排气口611延伸到泵头3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所述气袋1进气前端设置一两位两通常闭阀6,更适合在腰托系统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阀、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
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
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熔接相连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
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
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压片开设的气孔为第一气孔,泵头气囊组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二气孔,而泵头支座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三气孔,此三气孔大小可以依次由小到大变化,或者由大到小变化,且此三气孔可以错位,但需要联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充气时,其分别为第三阻尼孔、第二阻尼孔及第一阻尼孔,以形成三重级联的限制气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排气时,其分别为第三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及第一排气孔;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进气口以及泵头中供气孔、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第三排气孔形成排气通道,令电磁阀的出气管延伸到泵头的内部,将气体均排到泵头支架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外框、轴向进气管、弹簧、阀芯、橡胶塞嘴、线架及后盖,所述轴向进气管与外框铆接于一体并形成具有进气孔的结构,橡胶塞嘴置于阀芯上端开设的橡胶塞嘴安装槽,而阀芯及轴向进气管装入线架内且阀芯下端与弹簧套接并抵于轴向进气管上端,线架上的轴向出气管穿过后盖并能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所述的阀芯上分别开设有轴向气孔及径向气孔,且此两孔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离组件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置于外罩内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一侧,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两个隔离块,两隔离块均位于电路板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之间,所述电路板及隔离块通过螺栓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气袋固定板,所述气袋装于气袋固定板上并置于汽车座椅腰部,形成可调节的腰托结构。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装置的座椅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述的气袋是要充气还是放气来控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及所述泵头,其中:
如果所述气袋要充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泵头同时工作,致动所述泵头中泵头气囊经由所述顶盖上供气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外罩通过气管将气体流供应到所述气袋;
如果所述气袋要放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单独工作,其中气体流依次通过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进入至泵头内部,而泵头内的则依次由泵头压片的气孔、泵头气囊组的气孔、泵头支座的气孔,排除,最后气体流均排到泵头支架内部
如果所述气袋处于保压状态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泵头均处于关断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29288.XA CN107512207A (zh) | 2017-08-23 | 2017-08-23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729288.XA CN107512207A (zh) | 2017-08-23 | 2017-08-23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12207A true CN107512207A (zh) | 2017-12-26 |
Family
ID=60723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29288.XA Pending CN107512207A (zh) | 2017-08-23 | 2017-08-23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512207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83388A (zh) * | 2018-05-04 | 2018-09-28 | 上海安闻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腰托开关阀 |
CN109987008A (zh) * | 2019-04-22 | 2019-07-09 | 厦门微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气动式调节腰托电磁阀 |
CN110949214A (zh) * | 2018-09-27 | 2020-04-03 | 科际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用以调整气囊的泵阀组合装置 |
WO2020200208A1 (zh) * | 2019-04-01 | 2020-10-08 | 新发展(长春)汽车自控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气动腰托用泵阀一体机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26967U (en) * | 2007-07-27 | 2008-02-11 | Li-Zhen Wang | Noise-eliminating air pump |
CN201487222U (zh) * | 2009-07-31 | 2010-05-26 | 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气阀 |
CN203717289U (zh) * | 2014-01-27 | 2014-07-16 | 惠州市唐群电子有限公司 | 能快速安装于气泵上的控制阀 |
CN207345581U (zh) * | 2017-08-23 | 2018-05-11 | 厦门乾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 |
-
2017
- 2017-08-23 CN CN201710729288.XA patent/CN10751220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26967U (en) * | 2007-07-27 | 2008-02-11 | Li-Zhen Wang | Noise-eliminating air pump |
CN201487222U (zh) * | 2009-07-31 | 2010-05-26 | 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气阀 |
CN203717289U (zh) * | 2014-01-27 | 2014-07-16 | 惠州市唐群电子有限公司 | 能快速安装于气泵上的控制阀 |
CN207345581U (zh) * | 2017-08-23 | 2018-05-11 | 厦门乾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83388A (zh) * | 2018-05-04 | 2018-09-28 | 上海安闻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腰托开关阀 |
CN110949214A (zh) * | 2018-09-27 | 2020-04-03 | 科际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用以调整气囊的泵阀组合装置 |
WO2020200208A1 (zh) * | 2019-04-01 | 2020-10-08 | 新发展(长春)汽车自控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座椅气动腰托用泵阀一体机 |
US12078161B2 (en) | 2019-04-01 | 2024-09-03 | New Development (Changchun) Auto Control System Co., Ltd. | Pump-valve integrated machine for pneumatic lumbar support of automobile seat |
CN109987008A (zh) * | 2019-04-22 | 2019-07-09 | 厦门微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气动式调节腰托电磁阀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12207A (zh)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 |
CN103889744B (zh) | 主要用于控制轮胎自动充放气的气动装置 | |
US7093898B2 (en) | Portable air-pressure applying assembly for seats | |
US10017025B2 (en) |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with high flow exhaust mechanization | |
US9579943B2 (en) | Compressed air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pneumatic system | |
KR100495974B1 (ko) | 산소공급기능을 갖는 자동차용 공기정화장치 | |
MX2011000296A (es) | Dispositivo valvular de tres vias controlable a presion. | |
CN110822133A (zh) | 一种复合式电磁阀、泵阀模组及汽车座椅 | |
CN106080649B (zh)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
JPH06307297A (ja) | 車両のタンク通気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 | |
CN110315923B (zh) | 一种气路装置、空气悬架系统、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137019A (zh) | 用于压缩空气制动系统中的压力调制的阀单元 | |
CN108105312A (zh) | 一种集成式空气弹簧 | |
CN207345581U (zh) |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 | |
CN211599626U (zh) | 一种复合式电磁阀、泵阀模组及汽车座椅 | |
CN208036256U (zh) | 一种商用车挂车用制动模块 | |
CN105090315A (zh) | 一种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压力实时调节装置 | |
CN208646668U (zh) | 一种汽车座椅腰托系统的集成式泄压阀 | |
CN208010562U (zh) | 带常闭电磁气阀的泵阀一体式微型气泵 | |
JP2006009945A (ja) | 空気ばね装置及び車高調整装置 | |
US2501937A (en) | Inflation device for safety tubes | |
KR200190287Y1 (ko) | 단탑형 산소발생장치 | |
CN105082916A (zh) | 附加气室压力调节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控制策略 | |
CN210706771U (zh) | 一种气路装置、空气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209738734U (zh) | 一种基于空气弹簧的车身姿态调节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