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436613A -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6613A
CN107436613A CN201610355966.6A CN201610355966A CN107436613A CN 107436613 A CN107436613 A CN 107436613A CN 201610355966 A CN201610355966 A CN 201610355966A CN 107436613 A CN107436613 A CN 107436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ing
ring
heat medium
compa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559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6613B (zh
Inventor
马盛骏
马万顺
何永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559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366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36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6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6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6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1927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 G05D23/193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sensing the temperaure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rmal relationship with one or more spaces
    • G05D23/1932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sensing the temperaure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rmal relationship with one or more spaces to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a plurality of spaces
    • G05D23/1934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sensing the temperaure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rmal relationship with one or more spaces to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a plurality of spaces each space being provided with one sensor acting on one or more control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1927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 G05D23/193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sensing the temperaure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rmal relationship with one or more spaces
    • G05D23/1935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using a plurality of sensors sensing the temperaure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rmal relationship with one or more spaces using sequential control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30Automatic controllers with an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affecting the sensing element, e.g. for anticipating change of temperature
    • G05D23/32Automatic controllers with an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affecting the sensing element, e.g. for anticipating change of temperature with provision for adjustment of the effect of the auxiliary heating device, e.g. a function of ti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该控制方法具体为:检测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根据预存控制策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并且,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本发明根据环形件的出炉顺序,对各环形件实施非等热量传递,同一加热时间内,后出炉的轴承比先出炉轴承升温比较高,相应膨胀量比较大,可以弥补加热炉打开至吊装该轴承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满足轴承装配需求。

Description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风力发电机大型轴承等环形件一般通过热套安装方法组装于电机轴等部件上。所谓热套安装方法是指安装前将轴承放入热液体或热气体中进行加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轴承内径膨胀变大,将膨胀变大的轴承套装于电机轴上,待温度降低后轴承便固定于电机轴上。其中,轴承一般在加热炉中进行加热,加热炉中通常使用空气作为热媒介质,以下给出了现有技术一种加热炉设备的具体结构。
加热炉包括炉体,炉体内部设置有风机装置、加热部件、支撑部件,其中风机装置一般为离心风机和驱动离心风机转动的电机,主要用于驱动炉体内部的空气循环流动,加热部件用于对炉体内部循环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后的空气在离心风机的驱动作用下,在炉体内部循环流动,与环形件内壁、外壁、上端面、下端面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环形件整体加热,环形件受热内圈向外膨胀,当内圈的膨胀量达到预定值时,环形件加热完成,操作人员将环形件从加热炉中取出并装配至轴上。
目前,加热炉内部只能实现一个环形件的加热控制,现有技术关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环形件的加热控制还处于空白状态。
故,如何提供一种对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在满足各环形件装配加热前提下,提高加热炉的加热效率,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检测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
根据预存控制策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
并且,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根据轴承的出炉顺序,对轴承实施非等热量传递,同一加热时间内,后出炉的轴承比先出炉轴承升温比较高,相应膨胀量比较大,可以弥补加热炉打开至吊装该轴承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满足轴承装配需求。并且该同时间段内非等热量传递方式,大大节省了加热炉热量损耗,提高加热炉热量利用率。
并且,加热结束打开加热炉吊装运载轴承过程中,同一轴承必然存在热量损失,本文中轴承外圈的温度高于内圈,这样在吊装过程中外圈可以对内圈起到一定的温度补偿,减缓内圈因温度降低径向回缩现象,易于快速装配轴承和轴.
可选的,在各环形件加热之前,在加热炉内部预安装分别与各所述环形件的外壁、内壁相对设置的加热部件;
加热时,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对加热炉内部不同位置热媒介质进行加热的各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至少一者。
可选的,所述预存控制策略包括温升曲线图,所述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表面温度;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根据预存的所述温升曲线图调节对各环形件的外壁、内壁进行加热的各加热部件的功率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可选的,所述温升曲线图包括N个加热阶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温升过程曲线和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所述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在该加热阶段的温升过程结束时的温度;
各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时,根据所述温升过程曲线调节各加热部件、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各环形件处于热渗透过程时,各加热部件停止加热,根据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控制所述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其中,N为整数且N≥1。
可选的,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各阶段的温升过程曲线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首先,设定环形件最终加热后所需达到的目标温度T,并根据目标温度T和加热阶段数N获取每一加热阶段的目标温度Tn
然后,由环形件初始外壁表面温度T0和第一阶段的目标温度及预设策略拟合形成第一阶段中的温升过程曲线,由前一阶段的目标温度Tn-1和后一阶段的目标温度Tn拟合形成第N过程的温升过程曲线。
可选的,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各阶段的热渗透过程曲线的维持时间通过以下方式获取:根据环形件材料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以及相应阶段外壁目标温度计算与外壁相应环的质心温度,进而计算获取质心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所需时间作为该阶段的热渗透过程曲线的维持时间。
可选的,第N加热阶段热渗透过程的质心温度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质心温度=Tn*a,其中0.6≤a≤0.95。
可选的,当对环形件进行加热时,获取当前状态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Tm、Tm-1……T1;获取当前状态各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tm、tm-1……,并自所述温升曲线图中查找该时刻对应的标定温度Ti;
第m环形件的加热控制策略为:以Tm与Ti差值不超过第一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或/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同时,以Tm与tm的差值在第二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第m-1环形件至第1环形件的加热控制策略为:
以Tx-1与tx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x-1环形件外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以tx-1与Tx-1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x-1环形件内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其中,m为环形件的标号,m≥2;环形件的出炉顺序按照其标号顺序,标号越大出炉越晚;
x=m,m-1,……,1。
可选的,对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控制具体为:首先判断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曲线还是热渗透过程曲线,如果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并且Ti大于Tm,则增大该加热部件的加热功率或/提高热媒介质的循环速度。
可选的,所述预存控制策略还包括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并且同一加热时间点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大于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对应的表面温度;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还实时获取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介质温度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对应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也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可选的,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包括N个加热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介质温升过程曲线和介质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所述介质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所述介质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不变,该温度等于该加热阶段的介质温升过程曲线结束时的温度;
其中,N为整数且N≥1。
可选的,所述预存控制策略还进一步包括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上升速率;
在对各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还根据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计算热媒温度上升速率,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温度上升速率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对应的标定温度上升速率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也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可选的,所述预存控制策略还包括温度保护上限图;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加热炉中温度上限值;
在对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实时判断当前状态热媒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对应的温度上限值,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断开各加热部件与相应电源之间的电路。
可选的,还进一步记录加热过程中的多个时间点及各时间点对应的最后出炉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其他环形件一者或几者中的外壁表面温度、内壁表面温度于控制单元内部,所述控制单元可根据内部预存程序分别输出各组时间点与相应表面温度,或者以图形分别显示各组时间点与相应表面温度。
可选的,所述环形件至少包括具有径向连接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为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温度,所述内壁表面温度为所述内圈的内表面温度。
可选的,当最后加热阶段的热渗透过程结束后,还进行如下步骤:
实时判断当前环形件外表面温度是否低于装配要求预设温度范围,如果不低于,停止动力部件工作;如果低于,则维持或者启动动力部件处于工作状态,直至环形件外表面温度恢复到热渗透过程结束时的温度。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系统,包括以下部件:
传感器,用于获取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和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
m个第一加热部件,分别相对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安装,用于对热媒介质进行加热;
m个第二加热部件,分别相对各环形件的内壁表面安装,用于对热媒介质进行辅助加热;
控制单元,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至少其中之一,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
并且,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内部存有温升曲线图,所述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表面温度;环形件加热过程,所述控制单元根据预存的所述温升曲线图调节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和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
可选的,所述温升曲线图包括N个加热阶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温升过程曲线和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所述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不变,该温度等于该加热阶段的温升过程曲线结束时的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还预存有以下控制策略:各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时,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升过程曲线调节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和所述动力部件的功率;
各环形件处于热渗透过程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各加热部件停止加热,并根据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控制所述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其中,N为整数且N≥1。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内部还预存有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并且同一加热时间点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大于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对应的表面温度;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实时获取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介质温度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对应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还存有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上升速率;
在对各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根据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计算热媒温度上升速率,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温度上升速率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对应的标定温度上升速率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具体包括以下部件:
媒质比较器,存储有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接收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加热炉内部热媒介质的温度,自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查找当前时刻所标定的温度,并比较判断检测到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与标定的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微分器,存储有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接收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加热炉内部热媒介质的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热媒介质的温度获取当前时刻的温升速率;
自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查找当前时刻所标定的温升速率,进而比较判断当前时刻的温升速率与标定的温度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主控制器,存储有所述温升曲线图,接收第m个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并将其与所述温升曲线图对应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最后综合所述媒质比较器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指令于与第m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所述动力部件,以调节该第一加热部件和动力部件的功率;
2m-1个从控制器,其中,
第2m-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检测到的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并与所述主控器传送来的当前状态外壁表面温度进行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与第m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
第x环形件外壁和内壁对应的从控制器分别为:
第2x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x+1从控制器传送来的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
第2x-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x从控制器传送来的该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第x环形件内壁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
其中,m为环形件的标号,m≥2,环形件的出炉顺序按照其标号顺序,标号越大出炉越晚;
x=m-1,……,1。
可选的,所述主控制器进一步包括给定存储器、比较器和主调节器,
所述给定存储器,存储所述温升曲线图;
所述比较器,其具有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检测第m个环形件外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m个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给定存储器发送来的当前时刻的标定温度;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所述传感器检测的外壁表面温度与标定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所述主调节器;
所述主调节器具有:
至少三个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所述微分器、所述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
至少三个信号输出端,其中两者分别连接所述动力部件的变频器、与第m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电路的主触发器,所述主调节器综合所述比较器、所述媒质比较器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指令于所述变频器、所述主触发器,以调节各功率电路的电流;
另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第2m-1从控制器,所述主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m-1从控制器。
可选的,各从控制器均包括比较器、从调节器;第2m-1从控制器包括第2m-1比较器和第2m-1从调节器;
第2m-1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所述主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收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m个环形件内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检测的内壁表面温度与标定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m-1从调节器;
第2m-1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所述第2m-1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m-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m个环形件内壁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m-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控制与第m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m-2从控制器的比较器,所述主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m-2从控制器的比较器;
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2x从控制器包括第2x比较器和第2x从调节器;
第2x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第2x+1从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收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x环形件外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与第x环形件外壁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x从调节器;
第2x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所述第2x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x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x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x比较器的判断结果控制与第x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x-1从控制器的比较器,所述2x从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x-1比较器;
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2x-1从控制器包括第2x-1比较器和第2x-1从调节器;
第2x-1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第2x从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受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x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第x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与第x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x-2比较器;
第2x-1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所述第2x-1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x-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x个环形件内壁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x-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以控制与第x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x-2比较器,所述2x-1从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x-2比较器。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还存有温度保护上限图;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加热炉中温度上限值;
在对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实时判断当前状态热媒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对应的温度上限值,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断开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动力部件与电源之间的电路。
可选的,还包括封闭柱体,设于各所述环形件的内圈中间位置;
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封闭柱体的外表面,且分别正对相应所述环形件内壁。
本文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的实施需要依赖上述控制系统,故控制系统也具有控制方法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两个或者多个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温度保护上限图、下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曲线图、上层轴承外壁表面温度曲线图、上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曲线图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为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为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6为第三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环形件工艺测控系统框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环形件工艺测控系统框图;
图9为环形件壁厚与温度的分布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0中部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炉盖1、炉底盘2、离心式风机3、电机4、封闭柱体5、支撑部件61、支撑部件62、第一加热部件91、上层轴承第一加热部件92、下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1、上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2、变频器8、轴承16、外圈161、内圈162、拉杆20、顶板21、第一热媒通道22a、第二热媒通道28a。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本文进行了大量试验和理论研究,研究发现了要实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除了要解决加热炉中热媒介质的流道设计问题外,最主要的是解决各环形件由于吊装热量损失技术问题,尤其最后出炉的环形件其热量损失最多,各环形件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形下,最后出炉的环形件的膨胀量最小。
如果各环形件在加热时考虑吊装热量损失,按照最后出炉的环形件的温度加热各环形件,则其他环形件的膨胀量会过大,导致热量损失。如果按照其他环形件的膨胀量设定加热炉最终加热温度,则最后出炉的环形件可能因打开加热炉时间过长,热量损失膨胀量不足,导致装配困难。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实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具体描述如下。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加热控制系统、加热控制方法、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以环形件为轴承为例介绍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环形件也可以为其他零部件,故环形被加工部件为轴承的限定不应限制本文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6、图9、图10,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两个或者多个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温度保护上限图、下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曲线图、上层轴承外壁表面温度曲线图、上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曲线图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图4为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图5为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图6为第三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控制系统的框图;图9为环形件壁厚与温度的分布示意图;图10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轴承16的结构特征为径向截面为“T”字形状,轴承16外圈高度小于内圈高度,内外圈之间保持架中双列圆锥滚子轴承16,轴承16外圈轴向有等距相当数量的通孔。大质量、大尺度(直径、轴承16部件当量厚度作为特征尺度)轴承16通过加热胀大轴承16方法进行装配,过盈配合的轴承16和轴实际装配时,要对轴承圈部件进行加热,使内径尺寸经过加热膨胀后再装到主轴上,温度升高,整个轴承16将沿径向膨胀,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轴承16内圈的内径的膨胀量大于过盈量,即轴承16内圈内径直径等于主轴直径加上两者之间的装配间隙,轴承16即可装配到轴上。温度下降后轴承16内圈收缩与轴产生过盈将主轴抱紧,产生过盈配合。在这过程中轴承16实际所需的加热温度时根据轴承16与主轴配合的过盈值及轴承16与主轴热装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可以参考以下描述:
过盈量与温度的关系由公式(1)确定
Δ=aD(T-T0) (1)
其中:Δ为直径过盈量;a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D为轴承16内圈内径;T为当量温度;T0为环境温度。
假设初始设计的过盈量为D,则需加热的温度为:T=Δ/aD+T0;轴承16装配时的胀量不仅要满足过盈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装配间隙才能将轴承16成功地套装到主轴上,轴承16加热结束到装配前还有取出、吊装、移动的过程热量损失,这一过程中温度要下降,那么加热温度还要提高一定的百分点,最终加热温度应该是:
T加热目标温度=[(Δ+d)/aD+T0]*(1+b) (2)
其中:d为热装间隙;b为提高温度系数。
提高温度系数的数值与装配件的壁厚和结构有关,计算时适当调整。
加热炉包括炉体,用于轴承16的炉体一般包括两部分:炉盖1和炉底盘2,炉盖1和炉底盘2在较低的高度弹性密封接触。炉体通常使用不锈钢材质,大大减少炉内杂质,避免炉体内壁高温被氧化影响炉体使用寿命,并且炉体内壁形成的氧化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脱落至被加热轴承16内部,造成被加热轴承16内部进入杂质,最终影响轴承16的使用。
加热炉的炉体内部设置有加热部件,现有技术中的加热部件主要用于对热媒介质进行加热,热媒介质可以为气体,例如空气、惰性气体等,也可以为液体介质,例如油、乙醇、水等,热媒介质可以根据被加热环形部件进行合理选择,只要能完成对环形件的加热且不影响环形件的正常使用即可。加热部件可以为不锈钢电热管,可以优选不锈钢电热管热套不锈钢材质的螺旋翅片,翅片本身带孔呈现波纹状,依靠螺旋波纹翅片在气流中的振颤、螺旋式依托电热管结构,电热管在炉体内布置与气流方向垂直,这样可以实现空气与电热管之间的场协同度较高的换热模式。本文所述的场协同度是指空气流动速度场和温度场(热流场)之间的场协同度。在相同的速度和温度边界条件下,它们的协同程度愈好,则换热强度就愈高。本文中加热部件具体包括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下文将详细描述。
在以上空气流动速度场和温度场两者场协同度高的理论基础上,本文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提出了一种控制系统,假设环形件的数量为m个,则该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m个第一加热部件、m个第一加热部件。
传感器,用于获取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传感器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用于获取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
本文将安装于轴承的外圈外表面的传感器定义为第一传感器,安装于轴承的内圈的内表面的传感器定义为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获取轴承外圈161外表面温度,第二传感器获取轴承内圈162内表面的温度。其中轴承的外圈外表面和轴承的内圈内表面均为直接接受热媒介质喷吹的表面。
对于两个轴承而言,根据加热对象的不同,第一加热部件、第二加热部件分为上层轴承第一加热部件92和下层轴承第一加热部件91,分别相对上层轴承的外壁表面、下层轴承的外壁表面,可以安装于炉体内壁。同理,第二加热部件具体分为上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2和下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1,分别相对上层轴承内壁表面和下层轴承内壁表面安装。各第一加热部件和各第二加热部件均是对加热炉中的热媒介质进行加热,热媒介质在通道中循环流动过程,被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加热,然后再喷吹至相应环形件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第一加热部件与轴承外壁相对安装,这样喷吹至某一轴承外壁的热媒介质先被与该轴承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加热后,再经流道喷吹至该轴承外表面。同理,喷吹至某一轴承内表面的热媒介质先经与该轴承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加热,再喷吹至轴承内表面。以下给出了加热炉中一种具体的流道设置。
风扇驱动的热媒介质经上层第一加热部件92、下层第一加热部件91加热大部分先经第一热媒通道22a分别喷吹至上层轴承和下层轴承的外圈表面,另一部分经炉体内部流道流动至两轴承内圈162内侧再经第二热媒通道28a喷吹至内圈的内壁表面。加热炉内部流道的设置可以参考图10,设置顶板21、环形件、拉杆20等部件,在此不做详述。
本文中第二加热部件用于对各环形件的内壁进行加热,优选第二加热部件相对轴承内圈162表面安装,对于轴承内圈162中央设置有封闭柱体5的加热炉而言,第二加热部件可以安装于封闭柱体5的外表面,与轴承内圈162表面相对。第二加热部件的材料、结构在此不做详述,可与第一加热部件相同,也可以与第一加热部件不同,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环境具体设置。
这样,上述经炉体内部流道流动至各轴承内圈162与封闭柱体5之间的热媒介质再次经第二加热部件进行加热,然后分别喷吹至下层轴承和上层轴承内圈162的内壁表面,这样第二加热部件可以弥补热媒介质流经较长流道过程的热量损失,尽量使喷吹至内圈内壁表面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与喷吹至外圈外表面的热媒介质温度相同。
本文中的加热控制系统还进一步包括控制单元,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各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各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至少其中之一,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
并且,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也就是说,本文中的控制单元可以根据两个第一传感器和两个第二传感器获取的上层轴承和下层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内壁表面温度调节下层轴承第一加热部件91、上层轴承第一加热部件92、下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1、上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2、动力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使各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该预定差值范围可以根据轴承材料等参数确定。
并且,依据轴承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以两轴承上下布置为例,在加热完成后,上层轴承先被吊装出加热炉,下层轴承后被吊装出加热炉。故在加热过程中,控制下层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始终高于上层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即,根据轴承的出炉顺序,对轴承实施非等热量传递,同一加热时间内,后出炉的轴承比先出炉轴承升温比较高,相应膨胀量比较大,可以弥补加热炉打开至吊装该轴承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满足轴承装配需求。并且该同时间段内非等热量传递方式,大大节省了加热炉热量损耗,提高加热炉热量利用率。
本发明可保证后出炉的环形件由于装配时间推后,热渗透更长时间有助于即便是温度降低5-10℃也能满足热装配膨胀量的要求;一炉多台轴承(环形件)受热,节省单台(件)电耗的同时,提高了装配量,对于生产车间工艺装备占有工位面积缩减了一半,提高了装配车间地面的利用率。尤其当环形件上下层布置方式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加热炉径向尺度不变(单台相对于多台),仅仅是外盖竖直高度上,高度增量也只有30%,这一部分正是结构简单的外盖支撑加高30%,配上相应的保温材料,而底盘厚度也不变。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车间建设成本,提高利用率;降低工艺装备制造成本;降低单台装配电耗。
另外,本发明中控制单元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调节外壁表面温度和内壁表面温度,使外壁表面温度始终大于内壁表面温度,从而可以使轴承外圈161的膨胀量略高于内圈的膨胀量,避免外圈膨胀过慢,影响内圈膨胀,进而挤压中间滚动体现象,并且本文中进一步控制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这样可以控制轴承外圈161膨胀过快,产生裂纹等现象。
并且,加热结束打开加热炉吊装运载轴承过程中,同一轴承必然存在热量损失,本文中轴承外圈161的温度高于内圈,这样在吊装过程中外圈可以对内圈起到一定的温度补偿,减缓内圈因温度降低径向回缩现象,易于快速装配轴承和轴。
上述加热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步骤为:
S0、预安装传感器、以及分别与各轴承外壁、内壁相对设置的加热部件于加热炉内部;
S1、检测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
S2、根据预存控制策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
并且,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步骤S2中具体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对各环形件外壁、内壁进行加热的各加热部件的功率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至少一者。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的预存控制策略包括温升曲线图,图2中曲线S1为温升曲线图,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表面温度;温升曲线图中加热时间与表面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试验获取,即在对大型轴承进行加热时,提前进行实验模拟轴承加热条件,从而获取加热时间与表面温度的数值,进而根据实验所得数值拟合形成温升曲线图,并将该温升曲线图以模块形式预存至控制单元。
环形件加热过程,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对各环形件外壁、内壁进行加热的各加热部件(第一加热部件91、上层轴承第一加热部件92、下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1、上层轴承第二加热部件72)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至少一者。
温升曲线图可以包括N个加热阶段,图2中给出了三个加热阶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温升过程曲线和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在该加热阶段的温升过程结束时的温度;其中,N为整数且N≥1。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出了一种各加热阶段时间大致相等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每个加热阶段的时间并不一定要相等,例如,初期加热阶段的时间长度可以为Δτ1,中间加热阶段的时间可以为Δτ2,后期加热阶段的时间可以为Δτ3,其中Δτ1>Δτ2>Δτ3。当然,各加热阶段的时间还可以有其他分配形式,在此不做一一列举。
上述实施例中,将整个加热过程分成N个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中又分为温升过程和热渗透过程,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时,根据所述温升过程曲线调节第一加热部件、第二加热部件、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三者功率;环形件处于热渗透过程时,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停止加热,根据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控制所述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热渗透过程中热媒介质不再被加热,热量由环形件表面向内部传递渗透,此时热媒介质、环形件外表面的温度基本不变,内部温度逐渐升高,这样可以减缓环形件外部、内部的温度梯度,避免因外表面升温较快,内部升温较慢而产生内部应力,消除轴承加热裂纹现象,有利于环形件整体均匀受热,温度逐渐提高。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温升曲线图中各阶段的温升过程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首先,设定环形件最终加热后所需达到的目标温度T,并根据目标温度T和加热阶段数N获取每一加热阶段的目标温度Tn
其中,考虑到加热后吊装过程热量损失等因素,轴承最终加热后所需达到的目标温度T可以略高于装配温度。
然后,由环形件初始外壁表面温度T0和第一阶段的目标温度及预设策略拟合形成第一阶段中的温升过程曲线,由前一阶段的目标温度Tn-1和后一阶段的目标温度Tn拟合形成第N过程的温升过程曲线。
例如,轴承最终加热后所需达到的目标温度T为120℃,加热阶段N为3,环境温度为15℃,则各阶段的目标温度具体可以为:35℃、88℃、120℃;当然,上述各阶段的目标温度可以在上述基础上考虑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进行调整。
温升过程曲线的时间确定可以通过计算的方式得出:加热炉腔体空间的体积是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的,空气的定压比热容是确定已知的,腔体内表面材料及其物性参数是从机械工程材料手册查阅获取,以驱动热媒流动的动力部件为离心风力为例,离心风机叶轮表面积、质量和体积同样可以从机械工程材料手册查阅;同时,还有内部腔体“导流”、“流控”(即:流动控制)部件表面积和质量;最后,就是环形件(轴承)表面被已经获取热量的媒质授热(或称“被间接加热”,即通过流体、这里以空气为例,空气在离心风机驱动下被迫流动,流过内部布置的加热器与之对流换热获取热量,借助内部腔体对环形部件设置的针对性流道冲击、掠过环形件,这时再将热量转移给环形件表面,进而确定这个过程加热部件产生热量的“去向”,即:内部腔体、离心风机、空气、环形部件(轴承)的份额基本确定,结合金属部件受热温升速率限制,借助变频器8控制炉用电机转速,即:离心风机转速得到间接控制。热空气流速的0.8次方影响着与环形部件表面的换热速率,即:控制热媒介质的流速可以间接控制温升速率。
各加热部件的功率在满足温升速率要求的前提下,功率选择最小值。另外,冬季车间温度较低,约5-10℃,放置在车间的轴承本身温度较低,使用前需对装置按照冬季操作,预先烘炉。
图9中给出了热渗透时间不同温度随壁厚的分布曲线。
上述各实施例中温升曲线图中各阶段的热渗透过程曲线的维持时间通过以下方式获取:根据环形件材料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以及相应阶段外壁目标温度计算与外壁相应环的质心温度,进而计算获取质心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所需时间作为该阶段的热渗透过程曲线的维持时间。
当加热炉内部的环形件表面温度已经达到了目标温度Tn,各加热部件将停止工作,仅离心风机转动驱动热媒继续循环,热量将沿径向进行热量渗透,自外表面向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在金属的材料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确定的情况下,在相应温度下的热扩散率由以下方程计算:
热扩散率=导热系数/(密度*比热容);
这样按照导热微分方程,在内部质心达到某一特定温度的时间也就确定了。在一种实际加热过程中,内部质心的特定温度可以为表面温度的70%至95%。
例如,当第一加热阶段的目标温度为50℃时,可以选取50℃*0.8=40℃作为第一加热阶段的热渗透过程的内部质心温度。
相应地,其他加热阶段也可以按照该方法确定质心温度,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的质心温度越接近表面温度,环形件内径产生的过盈量越大,在后期进行轴系装配过程中环形件可持续较长的操作时间,有利于装配到位,保证装配效果,但是这样环形件热渗透时间也相对较长。故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环形件及其装配环境,进行合理去选质心温度。
当最后加热阶段的热渗透过程结束后,可以关闭离心风机,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电耗方面的节能,而且有利于内部腔体储热,有利于环形件保温。
多个环形件加热过程的具体控制为:
当对环形件进行加热时,获取当前状态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Tm、Tm-1……T1;获取当前状态各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tm、tm-1……,并自所述温升曲线图中查找该时刻对应的标定温度Ti
第m环形件的加热控制策略为:以Tm与Ti差值不超过第一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或/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同时,以Tm与tm的差值在第二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即,预设的温升曲线图控制最后出炉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以Tm与tm的差值在第二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
也就是说,第一预定范围和第二预定范围的设定目的为:实际的外壁表面温度基本沿预设的温升曲线图中的温度轨迹变化;内壁表面温度基本与实际的外壁表面温度变化相匹配。
如上控制策略,内圈内壁的温升始终追随外圈外壁的温升,两者受热过程中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实际实施时,内圈的内壁表面升温可以滞后于外圈的外壁表面升温,当外壁表面升温一定程度时,再开始以上述策略控制内壁开始加热,有序控制外圈、内圈加热升温。
第m-1环形件至第1环形件的加热控制策略为:
以Tx-1与tx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x-1环形件外壁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以tx-1与Tx-1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x-1环形件内壁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其中,m为环形件的标号,m≥2;环形件的出炉顺序按照其标号顺序,标号越大出炉越晚;
x=m,m-1,……,1。
也就是说,第m-1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始终追随第m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的温升,第m-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始终追随该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第m-2、m-3……1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内壁表面温度与第m-1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内壁表面温度控制方式相同,其外壁表面温度均是追随位于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
以上下布置的两轴承为例,即m等于2,下层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为T2,上层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为T1;下层轴承的内壁表面温度为t2,上层轴承的内壁表面温度为t1,自所述温升曲线图中查找该时刻对应的标定温度Ti;具体说明上述控制方法。
下层轴承为第2轴承,其控制策略为:以T2与Ti差值不超过第一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下层轴承的外壁表面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或/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同时,以T2与t2的差值在第二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下层轴承的内壁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上层轴承为第一轴承,其加热控制策略为:以T1与t2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与上层外壁表面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
以t1与T1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与上层轴承内壁表面相对的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
对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的控制具体为:首先判断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曲线还是热渗透过程曲线,如果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并且Ti大于Tm,则增大该加热部件的加热功率或/提高热媒介质的循环速度。
加热炉中环形件表面温度主要受与其喷吹接触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影响,热媒介质温升过快或过慢必然影响环形件表面温度的控制。本文对热媒介质进行了如下控制。
上述各实施例中,预存控制策略还可以包括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图2中曲线S2为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并且同一加热时间点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大于温升曲线图中对应的表面温度;也就是说,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于温升曲线图不存在交叉。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还实时获取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介质温度与此刻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对应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也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请参考图4,当前状态的热媒介质温度与此刻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对应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下层轴承外圈外壁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功率和动力部件功率的条件。当然,也可以同时作为调节第一加热部件、第二加热部件、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的条件。
控制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升变化,不仅可以避免热媒介质温升过快导致轴承加热裂纹现象。而且,本文综合考虑热媒介质温度、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两因素调节第一加热部件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功率;综合考虑热媒介质温度、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两因素调节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这样即可避免加热炉内部温升过快,又可以使轴承内圈162、外圈协调对称受热。
热媒介质温度的控制可以与下层轴承外壁表面温度的控制轨迹相同,即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于温升曲线图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图2中给出了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于温升曲线图变化规律一致的实施方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也可以包括N个加热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介质温升过程曲线和介质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介质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介质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不变,该温度等于该加热阶段的介质温升过程曲线结束时的温度
其中,N为整数且N≥1。
当然,热媒介质温度的控制可以与环形件表面温度的控制轨迹也可以略有不同,即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于温升曲线图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例如,温升曲线图分为三个阶段,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可以分为两个或四个阶段。
预存控制策略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图2中S3为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上升速率;
在对各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还根据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计算热媒温度上升速率,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温度上升速率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对应的标定温度上升速率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也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调或无效等现象,为了保护加热炉中各工作部件,本文中的预存控制策略还包括温度保护上限图,图2中S3为温度保护上限图;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加热炉中温度上限值。
在对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实时判断当前状态热媒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温度保护上限图对应的温度上限值,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断开第一加热部件、第二加热部件与相应电源之间的电路。
轴承等环形件加热后产生裂纹除了加热过程控制不当因素外,自身材料不合格也是其中因素之一。本文中的加热方法还可以还进一步记录加热过程中的多个时间点及各时间点对应的最后出炉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其他环形件一者或几者中的外壁表面温度、内壁表面温度于控制单元内部,所述控制单元可根据内部预存程序分别输出各组时间点与相应表面温度,或者以图形分别显示各组时间点与相应表面温度。如图2中曲线S4、S6、S7分别为下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形成的曲线、上层轴承外壁表面温度形成的曲线、上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形成的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两轴承内壁、外壁表面温度的温升曲线基本与预设的温升曲线图规律一致,也就是说,本次加热过程轴承的加热控制基本沿预定规律进行,加热程序无问题。如果此次加热后的轴承还存在裂纹现象,则可以排出加热过程问题,进一步考虑是否是轴承本身材料有问题。
上述所述的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温度保护上限图可以以数据形式存储于控制单元,或者以模块形式固化与控制单元。
本文将控制单元进行了模块化,具体如下。请参考图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包括媒质比较器、主控制器、2m-1个从控制器。
媒质比较器,存储有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接收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加热炉内部热媒介质的温度,自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查找当前时刻所标定的温度,并比较判断检测到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与标定的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微分器,存储有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接收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加热炉内部热媒介质的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热媒介质的温度获取当前时刻的温升速率;
自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查找当前时刻所标定的温升速率,进而比较判断当前时刻的温升速率与标定的温度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主控制器,存储有所述温升曲线图,接收第m个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并将其与所述温升曲线图对应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最后综合所述媒质比较器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指令于与第m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所述动力部件,以调节该第一加热部件和动力部件的功率;
2m-1个从控制器,其中,
第2m-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检测到的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并与所述主控器传送来的当前状态外壁表面温度进行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与第m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
第x环形件外壁和内壁对应的从控制器分别为:
第2x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x+1从控制器传送来的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
第2x-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x从控制器传送来的该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第x环形件内壁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
其中,m为环形件的标号,m≥2,环形件的出炉顺序按照其标号顺序,标号越大出炉越晚;
x=m-1,……,1。
同样以两个轴承为例,从控制器包括第1从控制器、第2从控制器、第3从控制器,第3从控制器接收检测到的下层轴承内壁表面温度,并与主控器传送来的下层轴承的当前状态外壁表面温度进行比较判断,进而发送控制指令于下层轴承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
第2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上层轴承的外壁表面温度,并与第3从控制器传递来的下层轴承当前状态的内部表面温度进行比较判断,进而发送控制指令于上层轴承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
第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上层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从控制器传送来的该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进而发送控制指令于上层环形件内壁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
控制单元模块化后可以加快运算进程,提高加热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环形件工艺测控系统框图;图7中给定即为上文中所述的温升曲线图,图中媒质为热媒介质的简称,根据内部存储的不同模块,主控制器和从控制器又进一步包括比较器和调节器,具体如下所述。
主控制器进一步包括给定存储器、比较器和主调节器,
给定存储器,存储温升曲线图;
比较器,其具有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检测第m个环形件外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m个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给定存储器发送来的当前时刻的标定温度;比较器比较判断传感器检测的外壁表面温度与标定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主调节器;
主调节器具有:
至少三个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媒质比较器、微分器、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
至少三个信号输出端,其中两者分别连接动力部件的变频器、与第m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电路的主触发器,主调节器综合比较器、媒质比较器和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指令于变频器、主触发器,以调节各功率电路的电流;
另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第2m-1从控制器,主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m-1从控制器。
各从控制器可以均包括比较器和从调节器;第2m-1从控制器包括第2m-1比较器和第2m-1从调节器;
第2m-1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主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收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m个环形件内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比较器比较判断检测的内壁表面温度与标定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m-1从调节器;
第2m-1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第2m-1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m-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m个环形件内壁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m-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控制与第m环形件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m-2从控制器的比较器,主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m-2从控制器的比较器;
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2x从控制器包括第2x比较器和第2x从调节器;
第2x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第2x+1从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收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x环形件外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比较器比较判断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与第x环形件外壁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x从调节器;
第2x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第2x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x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x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x比较器的判断结果控制与第x环形件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x-1从控制器的比较器,2x从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x-1比较器;
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2x-1从控制器包括第2x-1比较器和第2x-1从调节器;
第2x-1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第2x从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受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x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比较器比较判断第x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与第x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x-2比较器;
第2x-1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第2x-1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x-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x个环形件内壁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x-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以控制与第x环形件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x-2比较器,2x-1从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x-2比较器。
上述控制系统中存在“主回路”、“副回路”和“保护回路”,“主回路”的“控制器”的输出同时也是“副回路”的“给定”,“副回路”的输出始终“跟随”“主回路”的输出。
其中,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包括:“给定”环节—比较器—主调节器-主触发器-功率电路1-电热源外层(下)-媒质授热下层环形件(轴承)外侧—温度测量1—“比较器1”。
控制系统的“主回路”功能:控制环形部件(轴承)外壁表面温按照设定的工艺温升曲线控制上升轨迹。
控制系统的“副回路”包括3个:
每个“副回路”含有一个“调节器”,成为“从调节器”(或“副调节器”);主调节器输出-从调节器2-从调节器3-从调节器4,后面的调节器接受前面的调节器的“给定”(命令);
A:主调节器输出—比较器3—从调节器3—从触发器3—功率电路3—电热源内层(下)-媒质授热下层环形部件内侧—温度测量2—比较器3。
B:从调节器3输出—比较器2—从调节器2—从触发器2—功率电路3—电热源内层(下)-媒质授热上层环形部件外侧—温度测量3—比较器2。
C:从调节器2输出—比较器1—从调节器1—从触发器1—功率电路1—电热源内层(上)-媒质授热上层环形部件内侧—温度测量4—比较器1。
控制系统的“副回路”功能:控制环形件(轴承)内、外表面温度时序上形成梯度,按照设定的工艺温升曲线控制上升轨迹。
控制系统还包括5个保护回路,包括:
A:空气(媒质)温度保护回路
主调节器—变频器—炉用电机—离心风机—空气(媒质)—空气温度比较器—主调节器。
媒质比较器可以选则多处测量较高值作为反馈,抑制最高值也就控制了较低值)
在电热源功率一定的条件下,变频器供给炉用电机的电压和频率可以上升、可以下调,相应的离心风机转速随着上升或下降,驱动空气(媒质)的流动速度跟着改变,热空气流速的0.8次方影响着与环形部件表面的换热速率,即:控制流速可以间接控制空气温度。
B:空气(媒质)温度上升速率控制
主调节器—变频器—炉用电机—离心风机—空气(媒质)—微分器
—微分器—主调节器(去抑制风机转速并降低电热源1产热速率的快;
—微分器—从调节器3(去借助功率电路3抑制下层环形件内侧的电热源产热速率的快速上升)。
—微分器—从调节器2(去借助功率电路2抑制上层环形件外侧的电热源产热速率的快速上升)。
—微分器—从调节器1(去借助功率电路1抑制上层环形件内侧的电热源产热速率的快速上升)。
即,微分器”之后是4条并行之路,也可以关闭位于上下层环形件内、外侧的四个功率电路和离心风机。
借助温度传感器对“空气(媒质)温度上升轨迹”进行监控,“空气(媒质)温度上升”经过“微分器”处理后,获得“空气(媒质)温度上升速率”,这个数值分别进入“主调节器”和3个“从调节器”限制装置内部腔体上下层、内外层四处电热源(加热部件)的产热功率,限制在在“空气温度上升速率保护轨迹上限”之下。借助变频器控制炉用电机转速,即:离心风机转速得到间接控制。热空气流速的0.8次方影响着与环形部件表面的换热速率,即:控制流速可以间接控制温升速率。
图8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环形件工艺测控系统框图,图8与图7的控制原理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图8中经空气(媒质)比较器后是四条并行之路。即空气(媒质)比较器作为主调节器、各从调节器控制的判断条件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媒质是热媒介质简称。
本文中的环形件可以包括具有径向连接的内圈和外圈,外壁表面温度为外圈的外表面温度,所述内壁表面温度为内圈的内表面温度。例如轴承是具有内圈和外圈的环形件。下层轴承通过支撑部件61固定于加热炉内部,上层轴承通过支撑部件62固定于加热炉内部。支撑部件61和支撑部件62具体结构本文不做具体介绍。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文中的环形件可以为单圈,即环形件只有一圈,将环形件沿径向分为内层和外层;环形件也可以具有更多圈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为了区分结构、功能相同或类似的两个以上的部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加热炉的节能减震装置及加热炉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检测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和与热媒介质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
根据预存控制策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内;
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环形件加热之前,在加热炉内部预安装分别与各所述环形件的外壁、内壁相对设置的加热部件;
加热时,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对加热炉内部不同位置热媒介质进行加热的各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至少一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存控制策略包括温升曲线图,所述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表面温度;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根据所述温升曲线图调节对各环形件的外壁、内壁进行加热的各加热部件的功率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升曲线图包括N个加热阶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温升过程曲线和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所述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在该加热阶段温升过程结束时的温度;
各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时,根据所述温升过程曲线调节各加热部件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各环形件处于热渗透过程时,各加热部件停止加热,根据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控制所述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各阶段的温升过程曲线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首先,设定环形件最终加热后所需达到的目标温度T,并根据目标温度T和加热阶段数N获取每一加热阶段的目标温度Tn
然后,由环形件初始外壁表面温度T0和第一阶段的目标温度及预设策略拟合形成第一阶段中的温升过程曲线,由前一阶段的目标温度Tn-1和后一阶段的目标温度Tn拟合形成第N过程的温升过程曲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各阶段的热渗透过程曲线的维持时间通过以下方式获取:根据环形件材料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以及相应阶段外壁目标温度计算与外壁相应环的质心温度,进而计算获取质心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所需时间作为该阶段的热渗透过程曲线的维持时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N加热阶段热渗透过程的质心温度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质心温度=Tn*a,其中0.6≤a≤0.95。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对环形件进行加热时,获取当前状态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Tm、Tm-1……T1;获取当前状态各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tm、tm-1……,并自所述温升曲线图中查找该时刻对应的标定温度Ti
第m环形件的控制策略为:以Tm与Ti差值不超过第一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或/和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同时,以Tm与tm的差值在第二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第m-1环形件至第1环形件的加热控制策略为:
以Tx-1与tx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x-1环形件外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以tx-1与Tx-1的差值在预定范围为条件,调节对第x-1环形件内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功率;
其中,m为环形件的标号,m≥2;环形件的出炉顺序按照其标号顺序,标号越大出炉越晚;
x=m,m-1,……,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进行辅助加热的加热部件的控制具体为:
判断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还是热渗透过程,如果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并且Ti大于Tm,则增大该加热部件的加热功率或/提高热媒介质的循环速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存控制策略还包括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并且同一加热时间点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大于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对应的表面温度;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还实时获取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介质温度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对应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包括N个加热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介质温升过程曲线和介质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所述介质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所述介质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不变,该温度等于该加热阶段的介质温升过程曲线结束时的温度。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存控制策略还进一步包括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上升速率;
在对各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还根据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计算热媒温度上升速率,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温度上升速率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对应的标定温度上升速率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13.如权利要求2至12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存控制策略还包括温度保护上限图,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加热炉中温度上限值;
在对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实时判断当前状态热媒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对应的温度上限值,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断开各加热部件与相应电源之间的电路。
14.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记录加热过程中的多个时间点及各时间点对应的最后出炉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其他环形件一者或几者中的外壁表面温度和内壁表面温度于控制单元内部,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内部预存程序分别输出各组时间点与相应表面温度,或者以图形分别显示各组时间点与相应表面温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件包括具有径向连接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为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温度,所述内壁表面温度为所述内圈的内表面温度。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最后加热阶段的热渗透过程结束后,还进行如下步骤:
实时判断当前环形件外表面温度是否低于装配要求预设温度范围,如果不低于,停止动力部件工作;如果低于,则维持或者启动动力部件处于工作状态,直至环形件外表面温度恢复到热渗透过程结束时的温度。
17.一种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件:
传感器,用于获取加热过程中各环形件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外壁表面温度和与热媒介质直接接触的内壁表面温度;
m个第一加热部件,分别相对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安装,用于对热媒介质进行加热;
m个第二加热部件,分别相对各环形件的内壁表面安装,用于对热媒介质进行辅助加热;
控制单元,根据预存控制策略调节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至少其中之一,以控制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高于相应内壁表面温度,所述外壁表面温度与内壁表面温度的差值在预定差值范围内;
并且,依据环形件加热后出炉的顺序,控制后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在加热过程中始终高于先出炉的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内部存有温升曲线图,所述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表面温度;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根据预存的所述温升曲线图调节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功率、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和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的功率。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升曲线图包括N个加热阶段,每个加热阶段包括温升过程曲线和热渗透过程曲线,其中所述温升过程曲线中温度随时间逐渐增加;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中温度基本维持不变,该温度等于该加热阶段的温升过程曲线结束时的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还预存有以下控制策略:各环形件处于温升过程时,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升过程曲线调节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和所述动力部件的功率;
各环形件处于热渗透过程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各加热部件停止加热,并根据所述热渗透过程曲线控制所述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
其中,N为整数且N≥1。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内部还预存有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并且同一加热时间点标定的热媒介质温度大于所述温升曲线图中对应的表面温度;
在环形件加热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实时获取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介质温度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度曲线图对应的热媒介质温度的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存有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上升速率;
在对各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根据当前状态的加热炉中热媒介质温度计算热媒温度上升速率,并将当前状态的热媒温度上升速率与此刻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对应的标定温度上升速率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作为调节各加热部件一者或者几者的功率、和/或驱动热媒介质循环的动力部件的功率的条件之一。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具体包括以下部件:
媒质比较器,存储有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接收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加热炉内部热媒介质的温度,自所述热媒介质温升曲线图中查找当前时刻所标定的温度,并比较判断检测到的热媒介质的温度与标定的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微分器,存储有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接收当前时刻检测到的加热炉内部热媒介质的温度,自所述热媒介质温升速率曲线图中查找当前时刻所标定的温升速率,进而比较判断当前时刻的温升速率与标定的温升速率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并将该判断结果传递至主控制器和各从控制器至少一者;
主控制器,存储有所述温升曲线图,接收第m个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并将其与所述温升曲线图对应的标定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最后综合所述媒质比较器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指令于与第m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所述动力部件,以调节该第一加热部件和动力部件的功率;
2m-1个从控制器,其中,
第2m-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检测到的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并与所述主控器传送来的当前状态外壁表面温度进行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与第m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
第x环形件外壁和内壁对应的从控制器分别为:
第2x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x+1从控制器传送来的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
第2x-1从控制器,用于接收当前状态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并与第2x从控制器传送来的该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比较判断,并结合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控制指令于第x环形件内壁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
其中,m为环形件的标号,m≥2,环形件的出炉顺序按照其标号顺序,标号越大出炉越晚;
x=m-1,……,1。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进一步包括给定存储器、比较器和主调节器,
所述给定存储器,存储所述温升曲线图;
所述比较器,其具有第一信号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检测第m个环形件外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m个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所述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给定存储器发送来的当前时刻的标定温度;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所述传感器检测的外壁表面温度与标定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所述主调节器;
所述主调节器具有:
至少三个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所述微分器、所述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
至少三个信号输出端,其中两者分别连接所述动力部件的变频器、与第m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电路的主触发器,所述主调节器综合所述比较器、所述媒质比较器和所述微分器发送来的判断结果,发送指令于所述变频器、所述主触发器,以调节各功率电路的电流;
另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第2m-1从控制器,所述主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m-1从控制器。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从控制器均包括比较器、从调节器;第2m-1从控制器包括第2m-1比较器和第2m-1从调节器;
第2m-1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所述主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收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m个环形件内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检测的内壁表面温度与标定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m-1从调节器;
第2m-1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所述第2m-1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m-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m个环形件内壁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m-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控制与第m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m-2从控制器的比较器,所述主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m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m-2从控制器的比较器;
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2x从控制器包括第2x比较器和第2x从调节器;
第2x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第2x+1从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收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x环形件外壁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第x+1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与第x环形件外壁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x从调节器;
第2x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所述第2x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x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x个环形件外壁相对应的第一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x比较器的判断结果控制与第x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x-1从控制器的比较器,所述2x从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环形件的外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x-1比较器;
与第x环形件外壁对应的第2x-1从控制器包括第2x-1比较器和第2x-1从调节器;
第2x-1比较器具有两个信号输入端,其中一者连接第2x从调节器的信号输出端以接受检测到的第x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另一者连接检测第x环形件内壁表面温度的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比较器比较判断第x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与第x环形件外壁表面温度,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第2x-2比较器;
第2x-1从调节器具有:
两个信号输入端,一者连接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所述媒质比较器或所述微分器的判断结果,另一者连接所述第2x-1比较器的信号输出端,接收第2x-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
两个信号输出端,一者连接与第x个环形件内壁相对应的第二加热部件电路的从触发器,根据所述媒质比较器或微分器的判断结果、第2x-1比较器的判断结果以控制与第x环形件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功率电路的从触发器;另一者连接第2x-2比较器,所述2x-1从调节器还将检测到的当前状态第x环形件的内壁表面温度传递至第2x-2比较器。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存有温度保护上限图,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中设有加热时间标定的加热炉中温度上限值;
在对环形件进行加热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实时判断当前状态热媒介质的温度是否高于所述温度保护上限图对应的温度上限值,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断开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动力部件与电源之间的电路。
26.如权利要求17至25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闭柱体,设于各所述环形件的内圈中间位置;
各所述第二加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封闭柱体的外表面,且分别正对相应所述环形件内壁。
CN201610355966.6A 2016-05-25 2016-05-25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Active CN107436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55966.6A CN107436613B (zh) 2016-05-25 2016-05-25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55966.6A CN107436613B (zh) 2016-05-25 2016-05-25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6613A true CN107436613A (zh) 2017-12-05
CN107436613B CN107436613B (zh) 2020-01-31

Family

ID=60454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55966.6A Active CN107436613B (zh) 2016-05-25 2016-05-25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3661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7006A (zh) * 2021-01-19 2021-04-16 中广核久源(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大滞后加热系统的恒温控制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0539A (ja) * 1996-08-15 1998-03-03 Nippon Seiko Kk 矯正焼戻し装置
CN103088200A (zh) * 2012-12-31 2013-05-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炉
CN203444367U (zh) * 2013-08-20 2014-02-19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控制联轴器加热温度的装置
CN104801942A (zh) * 2015-03-31 2015-07-29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轧机水平辊的辊环的热拆方法
CN204673231U (zh) * 2015-06-15 2015-09-30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0539A (ja) * 1996-08-15 1998-03-03 Nippon Seiko Kk 矯正焼戻し装置
CN103088200A (zh) * 2012-12-31 2013-05-08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加热炉
CN203444367U (zh) * 2013-08-20 2014-02-19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控制联轴器加热温度的装置
CN104801942A (zh) * 2015-03-31 2015-07-29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轧机水平辊的辊环的热拆方法
CN204673231U (zh) * 2015-06-15 2015-09-30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轴承加热装置及轴承加热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7006A (zh) * 2021-01-19 2021-04-16 中广核久源(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大滞后加热系统的恒温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6613B (zh) 2020-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TE412936T1 (de) Heizsystemsteuerung auf der basis der erforderlichen heizleistung
CN107436038B (zh) 一种用于环形件的加热控制方法及加热控制系统
CN104534868A (zh) 热冲压成型板料加热炉
CN107145174A (zh) 一种热处理用真空炉分区温度控制系统
CN107436613A (zh) 用于至少两个以上环形件同时加热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5171908B (zh) 一种蒸养方法及装置
CN108592043B (zh) 一种垃圾处理的控制系统
CN106282533B (zh) 一种加热炉的待轧温度控制方法
CN204281793U (zh) 一种曲轴热处理装置
CN109684728A (zh) 一种石墨电感应加热器用高温曲线实现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02021660A (zh) 多晶硅坩埚烧结炉
CN102586553B (zh) 高精度钛合金电阻加热炉
CN105884182B (zh) 一种退火炉智能温控系统
CN209960963U (zh) 热处理窑炉
CN203155748U (zh) 电磁感应加热炉
CN117588937A (zh) 回转窑实时温度控制系统、方法与存储介质
CN103397153B (zh) 一种等温空气循环热处理电炉
CN207294848U (zh) 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
CN202099187U (zh) 电加热升降式退火炉
CN104089482B (zh) 一种无芯电炉烘炉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烘炉工艺
CN103335520A (zh) 一种集中控制的快速降温固化炉装置
CN205510430U (zh) 一种永磁体恒温加热装置
CN205185034U (zh) 一种蒸养装置
CN113789436A (zh) 大气环境下工件加热循环系统
WO2019163607A1 (ja) 金属精錬炉の操業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830026 No. 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Ji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30026 No. 107, Shanghai Road, Urumq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XINJIANG GOLDWIND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