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370534A -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70534A
CN107370534A CN201610319480.7A CN201610319480A CN107370534A CN 107370534 A CN107370534 A CN 107370534A CN 201610319480 A CN201610319480 A CN 201610319480A CN 107370534 A CN107370534 A CN 107370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beam
reference signal
equipment
class
signal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194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弓宇宏
鲁照华
李儒岳
张淑娟
王小鹏
梅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31948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7053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84389 priority patent/WO20171940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370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70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用于所述第二设备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N为正整数;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问题。

Description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蜂窝网系统主要采用低频段(例如300MHz~3GHz)频谱,然而,随着通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低频段变得越来越拥挤,已经不足以满足未来通信的需求。
高频通信的特点在于具有比较严重的路损、穿透损耗,在空间传播与大气关系密切。由于高频信号的波长极短,可以应用大量小型天线阵,以使得波束赋形技术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波束方向,以窄波束技术优势提高高频信号的覆盖能力,弥补传输损耗,是高频通信的一大特点。
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采用基带预编码进行多天线数据复用传输,它能够较好地支持多流数据传输,因此能够较好地支持空分复用以及MIMO(Mutiple Input Mu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方案,但缺点是每个发送天线需要对应一个射频链路,成本太高。射频预编码又称为射频波束赋形,虽然节省了射频链路数量,但是波束赋形权值只应用在单流发送信号上,然后再通过多个天线发送出去,从而限制了系统复用容量。在高频通信系统中,由于采用了大天线阵列,为了继续支持MIMO多流传输,并且有效控制射频链路成本,相关技术中一种可行的方式是采用混合预编码结构,即同时采用基带预编码和射频预编码进行多天线数据复用传输。混合预编码结构下,一个射频链路对应一个天线阵列。然而,由于一个射频链路在同一个时刻只能打出一个波束,因此进行数据复用的多个波束必须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这增加了高频通信系统中波束训练的难度。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结构下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和反馈,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效率低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用于所述第二设备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N为正整数;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发送方式包括第一发送方式或者第二发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所述第二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经过第一类预编码和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仅经过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预编码为基带预编码,所述第二类预编码为射频预编码。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发送方式包括将第一设备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相同的发送方式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Q次重复发送分别位于Q个不同的时间单元集合,其中所述时间集合中包含至少一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发送方式为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的发送方式或者由网络侧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域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包括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
可选地,所述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由所述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相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可选地,所述子载波位置与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具有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由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预先约定或由网络侧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包括以下之一:
频域从低到高的每M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按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频域从高到低每M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按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其中,所述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和一个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所述M为大于1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包括:
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每N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为一个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按固定顺序对应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述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和相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不同的子载波组上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并按组内子载波顺序对应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
可选地,所述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分别位于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上分别以N个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
可选地,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与N个不同的子载波位置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位于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上发送。
可选地,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参考信号序列。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由伪噪声PN53439序列或CAZAC序列构成。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标识相关。
可选地,所述N的值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设备的射频链路端口数目、第一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二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一类预编码权值数目、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最大传输层数。
可选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者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
可选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可选地,所述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参考信号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信息、基于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和所述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包括:第二设备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所述第二设备根据在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N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域时间单元集合。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包括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
可选地,所述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由第二设备通过接收来自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得。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接收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根据预先约定的方式或通过接收来自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取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方式。
可选地,所述发送方式包括第一发送方式或者第二发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所述第二类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经过第一类预编码和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仅经过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预编码为基带预编码,所述第二类预编码为射频预编码。
可选地,所述发送方式包括将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相同的发送方式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Q次重复发送分别位于Q个不同的时间单元集合,其中所述时间集合中至少包含一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参考信号序列。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由PN53439序列或CAZAC序列构成。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标识相关。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预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可选地,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从低到高的每M个连续的子载波位置按照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从高到低的每M个连续的子载波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其中,所述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和一个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所述M为大于1的整数。
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每N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为一个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按固定顺序对应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述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和相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不同的子载波组上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并按组内子载波顺序对应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
可选地,所述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分别位于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不同的等间隔子载波位置对应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上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所在的子载波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波束标识范围,并且当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所在的子载波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在所述波束标识范围内的盲检测确定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子载波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者波束标识范围,并且当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在所述波束标识范围内盲检测确定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确定射频链路端口对应的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
可选地,所述N的值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一设备用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最大射频链路端口数目、第一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二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一类预编码权值数目、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最大传输层数。
可选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者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可选地,所述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参考信号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信息、基于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和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设置在第一设备,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用于所述第二设备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N为正整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设置在第二设备,包括:接收模块,用于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在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N为正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用于所述第二设备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N为正整数;
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
通过本发明,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高频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训练过程,通过将发送波束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波束绑定的方式,使得接收侧能够通过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所在的频域位置或者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就能确定接收到的发送波束或发送波束范围和/或发送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因为降低了接收侧对发送波束的盲检测复杂度,并且使接收侧能区别来自不同射频链路端口的发送波束,以便将用于多天线数据传输复用的波束及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给发送侧,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位于发射端的混合预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与子载波位置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来自不同射频链路的发送波束与子载波位置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频域不同子载波位置对应时域多个发送波束的一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频域子载波位置与来自不同链路的不同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信号端口与射频链路之间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信号端口与频域子载波位置之间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基站占用不同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发送参考信号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第一设备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参考信号端口用于第二设备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N为正整数;
步骤S104,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用于第二设备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N为正整数。
通过上述步骤,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高频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训练过程,通过将发送波束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波束绑定和/或发送参考信号的资源与发送波束绑定的方式,使得接收侧能够通过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所在的频域位置和/或时间单元或者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就能确定接收到的发送波束或发送波束范围和/或发送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由此降低了接收侧对发送波束的盲检测复杂度,并且使接收侧能区别来自不同射频链路端口的发送波束,以便将用于多天线数据传输复用的波束及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给发送侧,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效率低的问题。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到的“时间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时域最小时间单元,例如所述时间单元可以是一个符号或者是由固定数目个符号组成的一个子帧等;本发明中提到的“时间单元集合”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时间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所述时间单元可能是多个连续的时间单元或者是非连续的时间单元。
可选地,上述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基站等,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也是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下行链路发送端(基站侧)将参考信号端口(包括:参考信号)下发给终端侧(第二设备),终端侧再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给基站侧。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应用在接收端,或终端侧。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2,第二设备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
步骤S204,第二设备根据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其中,N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信号”和“参考信号端口”可以相互等价;“射频链路”和“射频链路端口”可以相互等价。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为参考信号的发送端,第二设备为参考信号的接收端,例如在蜂窝网系统下行链路传输中,第一设备为基站,对应地第二设备为终端;在蜂窝网系统上行链路传输中,第一设备为终端,对应地第二设备为基站;在设备与设备(D2D,Device toDevice)的通信环境中,第一设备为终端1,对应地第二设备为终端2。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网络侧信令通知通常由基站下发给终端。
第一类发送波束是指第一设备将参考信号经过第一类预编码和第二类预编码之后发送给第二设备;第二类发送波束是指第一设备将参考信号仅经过第二类预编码之后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第一类预编码为基带预编码或称之为数字预编码,第二类预编码为射频预编码或称之为模拟预编码。
可选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参考信号序列,其中参考信号序列由伪噪声序列(Pseudo-noise Sequence,简称为PN53439序列)或Zadoff-Chu序列(简称为ZC序列)构成,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第一类发送波束或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其中,ZC序列是一种典型的恒包络零自相关(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简称为CAZAC)序列。
可选的,参考信号的生成还与第一类发送波束或第二类发送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标识相关。
可选的,N的值等于发送端射频链路数,或者第一类发送波束数目,或者第二类发送波束数目,或者第一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或者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或者通信系统中多天线数据复用最大允许的传输层数。
本实施例包括以下两种实现方式,具体为:
方式一:
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将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
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第一设备在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集合上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集合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指定的子载波位置也包括频域所有子载波位置。
可选地,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设备发送波束在指定的时间单元集合上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二设备也要基于波束的方式进行参考信号端口的接收,这时不同的接收波束下,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即通常情况下,第二设备具有多少个接收波束就要求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多少次参考信号端口。这里接收波束是指,接收设备(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每一个加权值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可选的,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按照相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与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的,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每M个连续的子载波位置按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波束,M个第一类波束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和一个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这种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一类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更适合只支持单层数据传输的情况。
或者可选的,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每N个连续的子载波位置为一个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按固定顺序对应N个不同的第一类波束,N个不同的第一类波束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预编码和一个相同的第一类预编码,不同的子载波组上的第一类波束对应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其中,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上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分别在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上进行发送。这种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一类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更适合多天线数据多层复用传输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预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第二设备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参考信号端口,基于所述指定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地包括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所在的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波束标识范围,对于后者情况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盲检测的方式从波束标识范围中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优选地,第二设备还可以从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进一步地第二设备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方式二:
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将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
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第一设备在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集合上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集合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可选的,指定的子载波位置也包括频域所有子载波位置。
可选地,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时间单元集合上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二设备也要基于波束的方式进行参考信号端口的接收,这时不同的接收波束下,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即通常情况下,第二设备具有多少个接收波束就要求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多少次参考信号端口。这里接收波束是指,接收设备(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加权处理,每一个加权值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第一设备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上以N个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分别发送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
或者,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优选地,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与N个不同的子载波位置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预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第二设备接收N个参考信号端口,基于参考信号端口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地包括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者波束标识范围,对于后者情况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盲检测的方式从波束标识范围中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可选的,第二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第二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进一步地第二设备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表格信息、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信息、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端口信息、基于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和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中的饿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或者N个参考信号端口在频域按照固定顺序分别对应不同的子载波位置,例如第二设备在等间隔的位置上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接收端可以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子载波位置就可以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二类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的结构框图,可以设置在发送端、基站侧,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30,用于将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或者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
接收模块32,用于接收第二设备根据第一类发送波束反馈的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根据第二类发送波束反馈的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用于第二设备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N为正整数。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的结构框图,可以设置在接收端、终端侧,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40,用于接收第一设备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或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
处理模块42,用于根据N个参考信号端口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其中,N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为参考信号的发送端,第二设备可以为参考信号的接收端,例如在蜂窝网系统下行链路传输中,第一设备为基站,对应地第二设备为终端;在蜂窝网系统上行链路传输中,第一设备为终端,对应地第二设备为基站;在设备与设备(D2D,Device to Device)的通信环境中,两者都是终端,第一设备为终端1,对应地第二设备为终端2。上述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应用常用不限于此。
可选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是指第一设备将参考信号经过第一类预编码和第二类预编码之后发送给第二设备;第二类发送波束是指第一设备将参考信号仅经过第二类预编码之后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第一类预编码为基带预编码或称之为数字预编码,第二类预编码为射频预编码或称之为模拟预编码。
可选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参考信号序列,其中参考信号序列由PN53439序列或ZC序列构成,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第一类发送波束或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其中,ZC序列是一种典型的恒包络零自相关(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简称为CAZAC)序列。
可选的,参考信号的生成还与第一类发送波束或第二类发送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标识相关。
可选的,N的值等于发送端射频链路数,或者第一类发送波束数目,或者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数目,或者第一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或者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或者通信系统中多天线数据复用最大允许的传输层数。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完成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实现方式,具体为:
方式一:
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将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
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第一设备在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集合上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集合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指定的子载波位置也包括频域所有子载波位置。
可选地,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设备发送波束在指定的时间单元集合上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二设备也要基于波束的方式进行参考信号端口的接收,这时不同的接收波束下,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即通常情况下,第二设备具有多少个接收波束就要求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多少次参考信号端口。这里接收波束是指,接收设备(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每一个加权值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可选的,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按照相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与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的,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每M个连续的子载波位置按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波束,M个第一类波束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和一个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这种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一类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更适合只支持单层数据传输的情况。
或者,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每N个连续的子载波位置为一个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按固定顺序对应N个不同的第一类波束,N个不同的第一类波束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预编码和一个相同的第一类预编码,不同的子载波组上的第一类波束对应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其中,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上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分别在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上进行发送。这种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一类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更适合多天线数据多层复用传输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预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第二设备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参考信号端口,基于所述指定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地包括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所在的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波束标识范围,对于后者情况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盲检测的方式从波束标识范围中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优选地,第二设备还可以从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进一步地第二设备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方式二:
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将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
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第一设备在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集合上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集合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可选的,指定的子载波位置也包括频域所有子载波位置。
可选地,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时间单元集合上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二设备也要基于波束的方式进行参考信号端口的接收,这时不同的接收波束下,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即通常情况下,第二设备具有多少个接收波束就要求第一设备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发送多少次参考信号端口。这里接收波束是指,接收设备(第二设备)对接收到的信道进行加权处理,每一个加权值对应一个接收波束。
第一设备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上以N个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分别发送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
或者,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优选地,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与N个不同的子载波位置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预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好的或者由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二设备。
第二设备接收N个参考信号端口,基于参考信号端口估计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地包括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端口的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者波束标识范围,对于后者情况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盲检测的方式从波束标识范围中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可选的,第二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第二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进一步地第二设备将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第一设备,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表格信息、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信息、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端口信息、基于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和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中的饿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可选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在频域按照固定顺序分别对应不同的子载波位置,例如第二设备在等间隔的位置上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接收端可以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子载波位置就可以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的第二类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包括具体操作的执行主体可以是设置在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模块或单元,或者是设置在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控制端上的模块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可选实施例,包括多个具体实施例,用于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和解释。
具体实施例1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位于发射端的混合预编码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中,Ns是发送流数/层数,NRF是射频链路数,Nt是每个射频链路(Radio Frequency Chain,简称为RF链路)对应的发送天线数。基带预编码如图5中所示,射频预编码又叫射频波束赋形仅指在RF阶段作相位调整,即相位的波束赋形。
混合预编码的一个特点是,基带预编码由于是在基带域进行的,因此能够做到不同的子载波进行不同的基带预编码,而射频预编码由于是在射频域进行的,因此无法做到按子载波进行预编码,因此在射频阶段每个时刻一个射频链路只能打出一个射频波束。
发送端的参考信号采用上述混合预编码结构,先经过基带预编码,然后再经过射频预编码,形成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发送出去。假设发射端的射频链路数NRF等于4,其中基带预编码的码字共有4个,射频波束赋形权值共有2个,于是每个射频链路上形成的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个数为8个。
下面以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进一步细化说明。
基站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发送相同的波束,其中发送相同的波束的两个子载波间隔为4,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与子载波位置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假设8个波束的波束标识分别为0~7,在波束训练时间单元t上,参考信号在子载波4k上按照波束0发送,在子载波4k+1上按照波束1发送,在子载波4k+2上按照波束2发送,在子载波4k+3上按照波束3发送。
此时,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来自不同射频链路的发送波束与子载波位置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对应地发送端混合预编码架构下不同波束的子载波位置分配,如图7所示,每个链路的波束0在子载波位置4k上同时发送,每个链路的波束1在子载波位置4k+1上同时发送,每个链路的波束2在子载波位置4k+2上同时发送,每个链路的波束3在子载波位置4k+3上同时发送。
由于发送端的每个射频链路下共有8个发送波束,因此仅用一个波束训练时间单元无法完成所有波束下全部的信道质量信息测量,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频域不同子载波位置对应时域多个发送波束的一种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波束训练时间单元t+k上,发送端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在子载波4k、子载波4k+1、子载波4k+2、子载波4k+3上分别发送波束4、5、6、7。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标识,例如在子载波位置4k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波束标识仅可能是0和4,即子载波位置4k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波束标识范围是{0,4},由于参考信号的生成通常是跟波束标识相关的,因此接收端可以利用相关的方式进行盲检测确定某一时刻子载波位置4k上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波束标识是0还是4,同理在其它的子载波位置上也按照上述这种方式确定参考信号的发送波束标识。进一步地,如果参考信号的生成还跟射频链路端口相关的话,那么接收端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确定该参考信号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然后,接收端将所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标识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相关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具体实施例2
发送端的参考信号采用上述混合预编码结构,先经过基带预编码,然后再经过射频预编码,形成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发送出去。假设发射端的射频链路数NRF等于4,其中基带预编码的码字共有2个,射频波束赋形权值共有2个,于是每个射频链路上形成的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个数为4个。
下面以发送端为基站,接收端为终端,进一步细化说明。
基站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发送相同的波束,其中发送相同的波束的两个子载波间隔为16,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频域子载波位置与来自不同链路的不同波束之间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如图9所示,假设每个链路上4个波束的波束标识分别为0~3,参考信号在子载波16k~16k+3上分别按照来自射频链路0~3的波束0发送,在子载波16k+4~16k+7上分别按照来自射频链路0~3的波束1发送,在子载波16k+8~16k+11上分别按照来自射频链路0~3的波束2发送,在子载波16k+12~16k+1515上分别按照来自射频链路0~3的波束3发送。即来自射频链路0上的波束固定地在子载波位置16k+4i(i=0,1,2,3)上发送,来自射频链路1上的波束固定地在子载波位置16k+4i+1上发送,来自射频链路2上的波束固定地在子载波位置16k+4i+2上发送,来自射频链路3的波束固定地在子载波位置16k+4i+3上发送。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标识以及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然后,接收端将所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标识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具体实施例3
发送端的数据传输采用如图5所示的混合预编码结构,但是参考信号的发送仅经过射频预编码就发送,也可以理解参考信号所经过固定的基带预编码,例如基带预编码为单位矩阵。假设发射端的射频链路数NRF等于4,其中基带预编码的码字共有2个,射频波束赋形权值共有2个,于是每个射频链路上形成的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个数为4个。假设每个射频链路上的波束的波束标识为0~3。
发送端发送N个参考信号端口,其中N的值等于射频链路数NRF的值,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固定顺序分别与NRF个射频链路对应,即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固定顺序分别从NRF个射频链路中发出,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信号端口与射频链路之间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0所示,每个波束训练时间单元上,发送端最多同时发出NRF个波束,这NRF个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这NRF个波束分别与N个参考信号端口一一对应。由于每个射频链路具有4个波束,则发送端至少需要4个波束训练时间单元才能将N个参考信号按照每个射频链路中的所有波束发送一遍。
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不同的参考信号序列,其中参考信号序列由PN53439序列或ZC序列构成,参考信号的生成与射频链路端口相关。优选地,参考信号的生成与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端口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发送端还可以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时间单元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波束标识,或者若参考信号的生成与波束标识相关,则接收端也可以利用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标识范围,进而采用相关的方式进行盲检测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波束标识。然后,接收端将所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推荐的数据传输采用的基带预编码权值相关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端口相关信息、基于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和基带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具体实施例4
发送端的数据传输采用如图5所示的混合预编码结构,但是参考信号的发送仅经过射频预编码就发送,或者可以理解参考信号所经过固定的基带预编码,例如基带预编码为单位矩阵。假设发射端的射频链路数NRF等于4,其中基带预编码的码字共有2个,射频波束赋形权值共有2个,于是每个射频链路上形成的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个数为4个。假设每个射频链路上的波束的波束标识为0~3。
发送端发送N个参考信号端口,其中N的值等于射频链路数NRF的值,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固定的顺序分别与NRF个射频链路对应,即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固定的顺序分别从NRF个射频链路中发出。每个波束训练时间单元上,发送端最多同时发出NRF个波束,这NRF个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这NRF个波束分别与N个参考信号端口一一对应。由于每个射频链路具有4个波束,则发送端至少需要4个波束训练时间单元才能将N个参考信号按照每个射频链路中的所有波束发送一遍。
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N个参考信号序列,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占用不同的子载波位置,每个参考信号端口在频域以等间隔的方式占用不同的子载波位置,等间隔的方式指每间隔固定的子载波数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参考信号端口与频域子载波位置之间具有固定的映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1所示,假设具有4个参考信号端口,这4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在在子载波4k~4k+3上发送。优选地,参考信号的生成与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
接收端接收参考信号端口,根据接收参考信号端口的子载波位置确定发送参考信号端口的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端口,采用相关的方式进行盲检测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端口的波束的波束标识。然后,接收端将所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推荐的数据传输采用的基带预编码权值相关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端口相关信息、基于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和基带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具体实施例5
发送端的数据传输采用如图5所示的混合预编码结构,但是参考信号的发送仅经过射频预编码就发送,也可以理解参考信号所经过的基带预编码为单位矩阵。假设发射端的射频链路数NRF等于4,其中基带预编码的码字共有2个,射频波束赋形权值共有2个,于是每个射频链路上形成的混合预编码下的波束个数为4个。假设射频链路j上的波束的波束标识分别为4j+q,其中j的取值为[0,3],q的取值为[0,3],j和q均为整数。
发送端发送N个参考信号端口,其中N的值等于射频链路数NRF*Nt的值,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固定顺序分别与NRF个射频链路上的波束一一对应。
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不同的参考信号序列,其中参考信号序列由PN53439序列或ZC序列构成,参考信号的生成与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的端口确定发送该参考信号的波束的波束标识,并通过该标识确定波束来自的射频链路,然后,接收端将所获得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发送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信息之一: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推荐的数据传输采用的基带预编码权值相关信息、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端口相关信息、基于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和基带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
具体实施例6
基站在指定的子载波位置上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或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参考信号。其中,子载波位置由基站和终端预先约定好或由基站通过信令通知给终端。
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基站占用频域不同的子载波位置同时向UE按照波束发送参考信号,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问题,同时有效节省了多个基站向同一个UE服务情况下的波束训练时间。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基站占用不同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发送参考信号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2所示,基站1和基站2都能够向UE提供服务,基站1和基站2分别占用频率的子载波位置2k和2k+1向UE发送参考信号。
其中基站1或基站2向UE发送参考信号的方式以及反馈方式可以参考本发明前面实施例1~4中的方法。
实施例4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S1,将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或者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
S2,接收第二设备根据第一类发送波束反馈的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根据第二类发送波束反馈的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用于第二设备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N为正整数。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将第一设备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第一类发送波束或者第二类发送波束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接收第二设备根据第一类发送波束反馈的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根据第二类发送波束反馈的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其中,N个参考信号端口用于第二设备测量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N为正整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5)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用于所述第二设备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N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发送方式包括第一发送方式或者第二发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所述第二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经过第一类预编码和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仅经过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预编码为基带预编码,所述第二类预编码为射频预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发送方式包括将第一设备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相同的发送方式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次重复发送分别位于Q个不同的时间单元集合,其中所述时间集合中包含至少一个时间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发送方式为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的发送方式或者由网络侧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 参考信号资源包括: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域时间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包括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由所述第一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所述第二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相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载波位置与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具有对应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由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预先约定或由网络侧通过信令通知给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以下之一:
频域从低到高的每M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按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频域从高到低每M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按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其中,所述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和一个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所述M为大于1的整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 关系包括:
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每N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为一个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按固定顺序对应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述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和相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不同的子载波组上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并按组内子载波顺序对应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分别位于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上分别以N个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在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发送相同的参考信号端口。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与N个不同的子载波位置一一对应。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位于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上发送。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参考信号序列。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由伪噪声PN53439序列或CAZAC序列构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的波束标 识相关。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标识相关。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的值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设备的射频链路端口数目、第一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二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一类预编码权值数目、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最大传输层数。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者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参考信号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信息、基于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和所述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3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N个 参考信号端口;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在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N为正整数。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包括: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和/或时域时间单元。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频域子载波位置包括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载波位置和/或时间单元由第二设备通过接收来自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得。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在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等间隔的子载波位置上接收所述参考信号端口。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预先约定的方式或通过接收来自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取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方式。
37.基于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包括第一发送方式或者第二发送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一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所述第二类发送方式为第一设备将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以第二类发送波束发送给第二设备。
38.基于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经过第一类预编码和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为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仅 经过第二类预编码加权后的信号。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预编码为基带预编码,所述第二类预编码为射频预编码。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包括将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按照相同的发送方式重复发送Q次,其中Q为大于1的整数。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次重复发送分别位于Q个不同的时间单元集合,其中所述时间集合中至少包含一个时间单元。
4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分别为N个参考信号序列。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由PN53439序列或CAZAC序列构成。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相关。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标识相关。
4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预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4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48.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49.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端口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由预先约定的方式确定或者通过接收网络侧的信令通知获知。
50.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以下之一:
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从低到高的每M个连续的子载波位置按照固定顺序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从高到低的每M个连续的子载波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
其中,所述M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M个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和一个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所述M为大于1的整数。
51.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频域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每N个连续的所述子载波位置为一个子载波组,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按固定顺序对应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述N个不同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和相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不同的子载波组上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不同的第一类预编码权值并按组内子载波顺序对应相同的第二类预编码权值。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子载波组内的N个子载波分别位于N个不同的时间单元。
53.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不同的等间隔子载波位置对应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
54.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包括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中在同一个时间单元上所述N个参考信号端口对应N个不同的第二类发送波束。
55.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所在的子载波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波束标识范围,并且当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所在的子载波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在所述波束标识范围内的盲检测确定第一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
56.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子载波位置确定所述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
57.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或者波束标识范围,并且当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进一步通过在所述波束标识范围内盲检测确定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
58.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
59.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确定发送所述第二类发送波束所在的射频链路端口,并采用盲检测的方式确定射频链路端口对应的发送波束的波束标识。
60.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的值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一设备用于发送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的最大射频链路端口数目、第一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二类发送波束数目、第一类预编码权值数目、第二类预编码权值数目、最大传输层数。
61.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或者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所在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射频链路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发送波束下所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一组第一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63.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标识信息、参考信号端口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所述参考信号端口对应的子载波位置信息、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信息、基于所述一个或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和第一类预编码权值下的信道质量信息,其中所述一组第二类发送波束中的波束分别来自不同的射频链路端口,其中,一组表示多个。
64.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第一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N个参考信号端口按照指定的发送方式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发送给第二设备,其中,所述参考信号端口用于所述第二设备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 态信息,所述N为正整数;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
65.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N个参考信号端口;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在所述指定的参考信号资源上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端口测量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将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N为正整数。
CN201610319480.7A 2016-05-13 2016-05-13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73705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9480.7A CN107370534A (zh) 2016-05-13 2016-05-13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PCT/CN2017/084389 WO2017194028A1 (zh) 2016-05-13 2017-05-15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9480.7A CN107370534A (zh) 2016-05-13 2016-05-13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70534A true CN107370534A (zh) 2017-11-21

Family

ID=60266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19480.7A Pending CN107370534A (zh) 2016-05-13 2016-05-13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70534A (zh)
WO (1) WO201719402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0905A1 (zh) * 2017-11-24 2019-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174532A1 (zh) * 2018-03-15 2019-09-19 索尼公司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224754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425083A (zh) * 2018-07-05 2021-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WO2025020888A1 (zh) * 2023-07-26 2025-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参考信号接收方法和相关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12C (zh) * 1995-07-07 2002-12-18 英国国防部 相控阵雷达的电路模件
CN101170310A (zh) * 2007-11-29 2008-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模混合自动增益控制装置
CN101568034A (zh) * 2002-01-31 2009-10-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消除成块假象的滤波方法和用于编码视频数据的编码器
CN102130664A (zh) * 2010-01-18 2011-07-20 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率转换装置及方法
CN103873215A (zh) * 2012-12-17 2014-06-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184561A (zh) * 2014-01-13 2014-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编码导频处理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04303477A (zh) * 2012-05-10 2015-01-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模拟和数字混合波束成形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521155A (zh) * 2012-07-31 2015-04-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波束成形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5144600A (zh) * 2013-05-31 2015-12-09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大型天线阵列的混合数字和模拟波束成形
US20160119910A1 (en) * 2014-10-24 2016-04-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election Using Multiple Frequenc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61325A1 (en) * 2013-11-04 2016-09-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12C (zh) * 1995-07-07 2002-12-18 英国国防部 相控阵雷达的电路模件
CN101568034A (zh) * 2002-01-31 2009-10-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消除成块假象的滤波方法和用于编码视频数据的编码器
CN101170310A (zh) * 2007-11-29 2008-04-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模混合自动增益控制装置
CN101170310B (zh) * 2007-11-29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模混合自动增益控制装置
CN102130664A (zh) * 2010-01-18 2011-07-20 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率转换装置及方法
CN104303477A (zh) * 2012-05-10 2015-01-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模拟和数字混合波束成形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521155A (zh) * 2012-07-31 2015-04-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波束成形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3873215A (zh) * 2012-12-17 2014-06-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144600A (zh) * 2013-05-31 2015-12-09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大型天线阵列的混合数字和模拟波束成形
CN104184561A (zh) * 2014-01-13 2014-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编码导频处理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US20160119910A1 (en) * 2014-10-24 2016-04-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Selection Using Multiple Frequencies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0905A1 (zh) * 2017-11-24 2019-0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842470A (zh) * 2017-11-24 2019-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174532A1 (zh) * 2018-03-15 2019-09-19 索尼公司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1456789B2 (en) 2018-03-15 2022-09-27 Son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US12074672B2 (en) 2018-03-15 2024-08-27 Sony Group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12425083A (zh) * 2018-07-05 2021-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CN112425083B (zh) * 2018-07-05 2023-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CN111224754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224754B (zh) * 2018-11-23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2063116B2 (en) 2018-11-23 2024-08-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5020888A1 (zh) * 2023-07-26 2025-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参考信号接收方法和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94028A1 (zh) 2017-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8665B2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design for cellula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mmWave systems
US12184374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0917159B2 (en) Beam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916820B2 (e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s and device
CN108260217B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和通信节点
CN102550079B (zh) 用于经协调的发射系统的非对称反馈
US12218782B2 (en)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beam information
CN109891819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23828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的探测方法和用于所述探测方法的装置
CN108667496B (zh) 一种获取、反馈发送波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JP5591399B2 (ja)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行列を獲得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07370534A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US10484061B2 (en) Enhanced transmit point (TRP) beam grouping based on UE beams
US916675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400852B (zh) 一种大尺度信道参数的指示、确定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0838862B (zh)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0164723A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CN107888255B (zh) 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基站和终端
CN119402154A (zh) 一种参考信号的接收、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7888259A (zh) 一种天线波束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Herranz et al. A 3GPP NR compliant beam management framework to simulate end-to-end mmWave networks
CN108631891A (zh) 通信节点间链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EP4518475A1 (en) Codebook-based precoding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342868B (zh) 一种大尺度mimo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034006A (zh) 信道状态测量导频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