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59441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359441A CN107359441A CN201710586982.0A CN201710586982A CN107359441A CN 107359441 A CN107359441 A CN 107359441A CN 201710586982 A CN201710586982 A CN 201710586982A CN 107359441 A CN107359441 A CN 1073594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body
- electric connector
- terminal
- insertion section
- main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遮蔽壳体、设置在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收容空间及收容导电端子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电路板具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小,以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形成位于所述插入部两侧的肩部,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所述插入部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直至所述肩部向前抵压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该电连接器可有效定位电路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上端子模块、中央屏蔽件、下端子模块、绝缘本体、下屏蔽板、上屏蔽板以及遮蔽壳体,该下端子模块包括有下绝缘件以及与下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下导电端子,该上端子模块包括有上绝缘件以及与上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上导电端子,该中央屏蔽件夹设于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之间,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安装于绝缘本体内,该下屏蔽板和上屏蔽板分别设置于绝缘本体的底面和表面上,该遮蔽壳体包覆住绝缘本体。所述插头连接器后端还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然而电路板通常不能可靠定位进而导致后续的焊接作业不便甚至电性连接不可靠。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定位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设置在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及收容导电端子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电路板具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小,以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形成位于所述插入部两侧的肩部,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所述插入部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直至所述肩部向前抵压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安装空间由上本体及下本体沿高度方向扣合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入部的宽度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宽度基本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于其后端设有向外侧突出的限位结构,所述肩部向前抵压于所述限位结构的后端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本体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结合部及位于其后侧的安装部,所述限位结构为所述上、下本体的安装部于其后端分别向外侧突出的上、下限位部中的至少其中一个。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且包括框体部及自所述框体部一体向后延伸且向外扩张形成的延伸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部的后表面抵接于所述限位结构前侧设置的阻挡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金属弹片具有贴附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且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将其顶壁及底壁分别贯穿的若干收容孔及暴露于对应的收容孔内的止挡面,所述内抵持弹片穿过对应的收容孔并突伸入收容空间内,所述止挡面紧邻对应的内抵持弹片后侧设置,以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互配的插拔过程中对所述内抵持弹片提供支撑。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对应收容孔内且向前凸伸的若干止挡部,每一所述止挡部具有倾斜延伸的所述止挡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抵持弹片包括自所述基片向着收容空间内延伸的第一倾斜部及自第一倾斜部的前端反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倾斜部,所述止挡面位于第一倾斜部后侧且紧邻其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电连接器的电路板可与绝缘本体进行有效定位,以便于后续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部分分解图;
图8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中锁扣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组装图;
图10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及电路板移除后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2中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设置在绝缘本体1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5及与所述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电路板6。
请图2至图6及图8至图1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呈椭圆形柱状设置的插接部111,所述插接部111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1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所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沿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11固定于所述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的前侧。所述插接部111形成在所述基座11的前侧部分,且插接部111的内部设有若干端子槽1111。
所述插接部111具有顶壁1112、与顶壁1112相对设置的底壁1113及与顶、底壁相连的侧壁1114,所述端子槽1111并未沿高度方向将插接部111对应的顶壁1112及底壁1113贯穿,也即,从上侧或下侧来看,所述导电端子2均未暴露于所述插接部111的顶壁1112或底壁1113外侧,因此在插接部111的上、下侧无需使用绝缘麦拉,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组装工序,使得产品组装更加简便,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所述顶壁1112及底壁1113的外表面分别具有朝向收容空间110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容纳区1115及贯穿形成的若干收容孔1116,所述容纳区1115分别向上或向下开放设置以收容金属弹片5,所述收容孔1116分别与同侧的容纳区1115相连通。所述顶壁1112及底壁1113上分别开设有一对相对设置且位于对应容纳区1115两侧的结合孔1117。
请参图4至图7及图9所示,所述插接部111还具有分别位于对应收容孔1116内且向前凸伸的若干止挡部1118,每一所述止挡部1118具有倾斜延伸的止挡面1119,且所述止挡面1119暴露于对应的收容孔1116内。其中,位于顶壁1112上的止挡面1119自对应止挡部1118的上表面的前端向前且向下延伸,位于底壁1113上的止挡面1119自对应止挡部1118的下表面的前端向前且向上延伸。
所述基座11具有自插接部111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延伸部112,所述一对延伸部112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113。所述基座11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开槽114,一对所述开槽114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向前延伸至所述插接部111,并且在插接部111的两侧与收容空间110横向连通。
所述上、下本体12、13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结合部121、131及位于其后侧的安装部122、132。其中所述上本体12还具有自其结合部121的下表面向下突伸形成若干第一突柱123以及自其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一收容孔124,所述第一突柱123及第一收容孔124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所述上本体12还具有自其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的第一收容槽125,所述第一收容槽125位于所述第一收容孔124前方。所述下本体13的结合部131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若干第二突柱133以及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二收容孔134,所述第二突柱133及第二收容孔134也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所述下本体13还具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收容槽135,所述第二收容槽135位于所述第二收容孔134前方。
在上、下本体12、13扣合至锁扣件3的上下两侧后,所述第一突柱123、第一收容孔124与第二突柱133、第二收容孔134沿横向方向对齐,且第一突柱123向下穿过锁扣件3后插入至第二收容孔134内,第二突柱133向上穿过锁扣件3后插入至第一收容孔124内,如此,形成交叉插入配合的固定结构。
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位于其后端的限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由上本体12的安装部122于其后端向外侧突出的上限位部1221及下本体13的安装部132于其后端向外侧突出的下限位部1321组装扣合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为上、下限位部1221、1321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安装部122、132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前侧部1222、1322,所述上、下限位部1221、1321向外突出于对应的前侧部1222、1322设置。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前侧部1222、1322于横向方向上的侧缘对齐。
请参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还具有自其后端面14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15,所述安装空间15由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沿高度方向扣合形成,以收容所述电路板6。同时,所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组装后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缺部16,一对所述缺部16分别侧向向外开放,且所述缺部16沿前后方向与对应侧的所述开槽114相连通。另外,上限位部1221与下限位部1321组装扣合后形成沿前后方向将该限位结构贯穿的插孔17,所述插孔17也与所述缺部16相连通,然该插孔17沿横向方向并未向外开放。
请参照图4至图7并结合图11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且与标准的USB Type C的端子排佈一致。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分别镶埋固定于上本体12和下本体13内,以形成上端子组件和下端子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均具有十二根导电端子,其分别依次为:第一个接地端子(Gnd)、第一对高速讯号端子(TX1+-,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第一个电源端子(Power/VBUS)、一个功能侦测端子(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低速讯号端子(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一个扩充端子(SBU1,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第二个电源端子(Power/VBUS)、第二对高速讯号端子(RX2+-,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高速讯号)及第二个接地端子(Gnd),并且两个电源端子之间的信号端子(功能侦测端子、低速信号端子及扩充端子)可根据应用需要来设置。
第一端子组21中的导电端子2与第二端子组22中的对应导电端子2呈镜像设置。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上本体12或下本体13内的固持部202及自固持部202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具有位于其自由端的接触部2011,所述接触部2011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突伸。
请参图3、图4及图7所示,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上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的电源端子相对应的位置处并未设置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孔部,而其他端子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孔部126、136。
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
所述导电端子2的尾部203包括位于前部的夹持部2031及位于后部的末端部2032,所述夹持部2031的顶面或底面为与电路板6相抵接的接触面,于高度方向上,所述末端部2032相较于其对应的夹持部2031远离电路板6设置,且与电路板6之间形成有容锡槽2033。
其中,第一端子组21中导电端子2的夹持部2031的底面为接触面,第二端子组22中导电端子2的夹持部2031的顶面为接触面,如此以将电路板6夹置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相对设置的夹持部2031之间,并在夹持部2031的后侧形成所述容锡槽2033,以使其与电路板6焊接后的焊锡饱满,进而使得电性连接更加可靠。
请参照图4至图8并结合图11所示,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材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锁扣臂32以及自基部31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以供焊接于电路板6上的焊脚33,从而使得锁扣件3兼具接地效果。所述锁扣件3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焊脚33同向延伸且位于电路板6的同侧,如此以便于制造及与电路板6的焊接作业。所述基部31整体呈片状设计,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所述基部31两侧同向延伸而成,且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外侧,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基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
所述基部31包括沿横向延伸且呈条状的固定部311、相对设置于所述固定部311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突伸部312、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若干穿孔313及开孔314,所述突伸部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锁扣臂32的延伸方向相反,具体来讲,所述突伸部312自所述固定部311的两侧向外且向后突伸形成,所述焊脚33自相应的突伸部312向后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沿横向方向排列,且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数量均为一对,且一对所述开孔314分别位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也即一对所述穿孔313位于一对所述开孔314之间,且所述开孔314于横向方向上向外侧开放。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分别供上、下本体12、13上的对应第一突柱123、第二突柱133插入并穿过。
所述基部31还具有位于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前方的横梁315,组装时,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锁扣臂32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且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所述横梁315的上、下两侧分别收容于上、下本体12、13的第一、第二收容槽125、135内。
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蔽壳体4为抽引而成的无缝式结构,其包括框体部41及自所述框体部41向后延伸的延伸部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42为自框体部41一体向外扩张形成的膨大结构,其中所述延伸部42的高度较所述框体部41的高度大,并且所述延伸部42于高度方向上向外扩张的距离较其于横向方向上向外扩张的距离大。
所述遮蔽壳体4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其中所述框体部41套设于所述基座11及上、下本体12、13的结合部121、131外,所述延伸部42套设于所述安装部122、132的前侧部1222、1322外侧,且其后表面420抵接于所述上、下限位部1221、1321前侧设置的阻挡面1223、1323。另外,所述延伸部42与所述前侧部1222、1322的侧缘之间具有间隙422(如图11所示),所述延伸部42向后延伸以使其后表面420位于所述突伸部312的后侧,所述突伸部312收容于所述缺部16内并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进入所述间隙422内,且其侧壁3120与所述延伸部42的内壁面抵压以实现电性接触,并且在该抵压结合处将锁扣件3与遮蔽壳体4镭焊焊接,以进一步加强电连接器100的电磁屏蔽效果。所述焊脚33收容并定位于对应的插孔17内,且其外侧被上、下限位部1221、1321形成所述插孔17的侧壁所阻挡限位。
请参照图3至图7、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弹片5的数量为一对,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具有贴附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侧的基片51、自基片51两侧弯折固定至绝缘本体1的所述结合孔1117内的固定片52、自基片51向前延伸且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53、自基片51向外侧(向上或向下)弯折突伸的若干外抵持弹片54。所述基片51呈连续的弯折状,所述内抵持弹片53与外抵持弹片54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且所述内抵持弹片53用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所述外抵持弹片54向外抵接所述遮蔽壳体4的内壁(遮蔽壳体4的顶壁和/或底壁的内表面),以形成接地效果。
所述内抵持弹片53包括自基片51向着收容空间110内延伸的第一倾斜部531及自第一倾斜部531的前端反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倾斜部532,所述第一倾斜部531与第二倾斜部532的连接处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
当每一所述金属弹片5放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容纳区1115内时,所述金属弹片5于前后方向上位于导电端子2的前方,所述基片51位于所述容纳区1115内,所述内抵持弹片53穿过对应的收容孔1116并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件相抵接。
所述绝缘本体1的止挡面1119的延伸方向与对应内抵持弹片53的第一倾斜部531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所述止挡部1118位于所述内抵持弹片53后方,其中止挡面1119位于对应的第一倾斜部531后侧且紧邻第一倾斜部531设置,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互配的插拔过程中,所述止挡面1119可于后侧对所述内抵持弹片53的第一倾斜部531提供支撑以进行抵挡,以防止在与对接连接器互配对接的过程中将金属弹片5插跨。
所述电路板6具有主体部61、自主体部6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插入部62及分别设置于其上、下侧的若干焊垫63,所述插入部62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所述主体部61的宽度小,因此在所述主体部61的前端形成位于插入部62两侧的肩部610。所述插入部62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倒角621,如此以利于其插入。如图11所示,当电路板6组装入绝缘本体1后端的安装空间15内时,所述电路板6的前表面60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限位结构的后端面前方,所述插入部62向前插入安装空间15直至所述肩部610向前抵压于上限位部1221和/或下限位部1321的后端面(也即绝缘本体1的限位结构的后端面),也即所述延伸部42的后表面420与电路板6的肩部610分别抵接于限位结构的前、后端面。所述插入部62的宽度与所述安装空间15的宽度基本一致,如此以有效定位电路板6,便于后续的焊接作业。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设置在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之间的一对金属弹片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及收容导电端子且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端子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具有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小,以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形成位于所述插入部两侧的肩部,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安装空间,所述插入部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直至所述肩部向前抵压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安装空间由上本体及下本体沿高度方向扣合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宽度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宽度基本一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于其后端设有向外侧突出的限位结构,所述肩部向前抵压于所述限位结构的后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本体均具有位于其前侧的结合部及位于其后侧的安装部,所述限位结构为所述上、下本体的安装部于其后端分别向外侧突出的上、下限位部中的至少其中一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且包括框体部及自所述框体部一体向后延伸且向外扩张形成的延伸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后表面抵接于所述限位结构前侧设置的阻挡面。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金属弹片具有贴附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基片及自所述基片向前延伸且向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的若干内抵持弹片,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将其顶壁及底壁分别贯穿的若干收容孔及暴露于对应的收容孔内的止挡面,所述内抵持弹片穿过对应的收容孔并突伸入收容空间内,所述止挡面紧邻对应的内抵持弹片后侧设置,以在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互配的插拔过程中对所述内抵持弹片提供支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对应收容孔内且向前凸伸的若干止挡部,每一所述止挡部具有倾斜延伸的所述止挡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抵持弹片包括自所述基片向着收容空间内延伸的第一倾斜部及自第一倾斜部的前端反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倾斜部,所述止挡面位于第一倾斜部后侧且紧邻其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86982.0A CN107359441A (zh) | 2017-07-18 | 2017-07-18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86982.0A CN107359441A (zh) | 2017-07-18 | 2017-07-18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359441A true CN107359441A (zh) | 2017-11-17 |
Family
ID=60284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86982.0A Pending CN107359441A (zh) | 2017-07-18 | 2017-07-18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359441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0805A (zh) * | 2018-11-30 | 2019-02-26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560405A (zh) * | 2018-11-28 | 2019-04-0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4759385A (zh) * | 2022-04-29 | 2022-07-15 | 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355688Y (zh) * | 2009-01-18 | 2009-12-0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4953338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
CN205282695U (zh) * | 2015-12-02 | 2016-06-01 | 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6207669A (zh) * | 2015-04-30 | 2016-12-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205944522U (zh) * | 2015-11-01 | 2017-02-08 | 常熟精微康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6271979U (zh) * | 2016-12-23 | 2017-06-20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 |
CN206271989U (zh) * | 2016-12-08 | 2017-06-20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 |
CN207098119U (zh) * | 2017-07-18 | 2018-03-13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17
- 2017-07-18 CN CN201710586982.0A patent/CN10735944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355688Y (zh) * | 2009-01-18 | 2009-12-0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4953338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
CN106207669A (zh) * | 2015-04-30 | 2016-12-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205944522U (zh) * | 2015-11-01 | 2017-02-08 | 常熟精微康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5282695U (zh) * | 2015-12-02 | 2016-06-01 | 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6271989U (zh) * | 2016-12-08 | 2017-06-20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 |
CN206271979U (zh) * | 2016-12-23 | 2017-06-20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 |
CN207098119U (zh) * | 2017-07-18 | 2018-03-13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0405A (zh) * | 2018-11-28 | 2019-04-0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390805A (zh) * | 2018-11-30 | 2019-02-26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390805B (zh) * | 2018-11-30 | 2024-01-30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4759385A (zh) * | 2022-04-29 | 2022-07-15 | 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N114759385B (zh) * | 2022-04-29 | 2024-04-02 | 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59451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09811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543507U (zh) | 电连接器 | |
US8834203B2 (en) | Connector having power terminals and data terminals on separate sides of a terminal part | |
CN104810635B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6461134U (zh) | 插头连接器 | |
TW201505289A (zh) | 電連接器 | |
CN105261892A (zh) | 电连接器 | |
TWI836327B (zh) | 插頭連接器、插座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
CN107359441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856266A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627197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106961031A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709807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09811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27198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709811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81895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820177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5509074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9786233U (zh) | 一种用于pcb板的连接端子 | |
CN204517008U (zh) | 电连接器绝缘本体 | |
CN20682014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0623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340782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