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347815A -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47815A
CN107347815A CN201710776048.5A CN201710776048A CN107347815A CN 107347815 A CN107347815 A CN 107347815A CN 201710776048 A CN201710776048 A CN 201710776048A CN 107347815 A CN107347815 A CN 107347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mud
biological
earthworm
days
earthwo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760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封之强
封怡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77604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47815A/zh
Publication of CN107347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78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30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9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insects, e.g. bees or silkw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Zo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rd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1‑2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取来作为蚓床基质养殖蚯蚓。采用蚯蚓的生物作用对废弃物滤泥进行处理,蚯蚓在不断增殖的同时,废弃物滤泥中的物质不断被消耗和转化,即可实现废弃物滤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Description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养殖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背景技术
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在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身体呈圆筒状(与线形动物的圆柱形区别),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在第十一节以后,每节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没有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体表裸露,无角质层。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种,1837年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蚯蚓的运动和排泄物对改善土壤的质量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气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状态,对农业有重要作用。一只健康的蚯蚓每年能翻转一英亩中的20~40吨泥土。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甘蔗渣是甘蔗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物,其中含纤维素32%~48%、半纤维素19%~24%、木质素23%~32%、蛋白质约2%、灰分约2%~3%。2012~2013榨季,广西甘蔗处理量7500万吨,甘蔗渣的对蔗比约为23%(含水分约为48%),约产甘蔗渣1700万吨,滤泥产量(干滤泥计)约为97万吨。甘蔗渣的综合利用是甘蔗制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亚硫酸法滤泥是制糖工艺的清净工序中,甘蔗汁经澄清后由压滤机或真空吸滤机所排出的残渣。亚法滤泥中除含有大量的甘蔗纤维外,还富含易降解有机物、氮、磷、钙、钾等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目前,亚硫酸法生产甘蔗糖厂滤泥除了一小部分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外,一部分用于生产猪、牛、鸡、鸭、鱼等动物饲料,还有一部分直接施放农田,其它基本都处于废弃状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蚯蚓生物处理污泥技术是一种利用蚯蚓一微生物人工生态系统处理污泥的方法,它利用蚯蚓的生态功能 ,最终达到污泥减量、稳定和资源化 ,蚯蚓处理污泥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 、工艺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环境效益显著、能耗低、费用少等特点 ,在众多的污泥处理技术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利用碳酸法生产白糖的废弃物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采用蚯蚓的生物作用对废弃物滤泥进行处理,蚯蚓在不断增殖的同时,废弃物滤泥中的物质不断被消耗和转化,即可实现废弃物滤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1-2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得到蚓床基质;
(2)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对场地进行除草、碾压整平,周围挖好排水沟,蚓床间行距为40~45cm,行距中央开挖宽、深均为25~30cm的土槽,蚓床宽130~150cm,高35~40cm,上层采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下层铺设高为20~40cm步骤(1)得到的蚓床基质;
(3)投放商品蚯蚓种苗或种用蚯蚓种苗,投放量控制在每亩300~400kg;
(4)日常管理:夏季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5~40cm,做好遮阳和勤浇水工作以调节温、湿度,1~2天于傍晚浇水1次;冬天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0~40cm,5~10天浇水一次,20~30天加新的蚓床基质1次;平日控制环境温度在18~26℃,蚓床基质含水量为60~75%;
(5)投喂饲料,每月2次,投喂前先翻蚓床,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6)采收,一年采收4~6次,夏季40~50天采收一次,春、秋季60~80天采收一次,每次采收后补充蚓床基质,并调整养殖密度,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亚硫酸法滤泥是指甘蔗糖厂在制糖过程中采用石灰和二氧化硫作为澄清剂进行蔗汁澄清处理所产生的滤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由于混合汁所含的蛋白质、果胶质、有机酸等非糖分有机物质对煮糖结晶不利,因此,须对混合汁进行澄清处理。即向混合汁加入氢氧化钙、二氧化硫、磷酸等物质,使蛋白质、果胶质、有机酸等非糖分有机物沉淀下来,沉淀物通过压滤机或真空吸滤机或离心分离设备而得到的滤渣,称为滤泥,它是甘蔗制糖的大宗副产品之一。
滤泥含有甘蔗纤维、蔗糖、带有蔗蜡的凝结胶体、蛋白质、磷酸钙,还夹带随甘蔗带来的砂土,其中多数成分来自甘蔗,钙质物多数是在蔗汁澄清处理时加入的。就物理性质而言,滤泥是松软,略似海绵的物质,具有多孔性,颜色为淡黄、暗褐以至黑色。在干燥时可以立即吸收大量的水分。初出厂的滤泥含水分约50-70%,经过在大气中长期自然干燥后,水分含量可减少到 15%。滤泥的单位体积的重量很小,每吨含65%水分的滤泥,其体积约占 1.6m³。不同制糖工艺滤泥的成分如下表所示:
亚硫酸法滤泥的碳氮比(是指有机物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值)更有利于蚯蚓的养殖。
垛体的高度为70-100公分。
复合生物菌是由解磷解钾菌、白地霉、光合菌和酵母菌制成,它们的重量配比为2.8-3:0.6-1.4:2.2-2.8:1.2-1.8,放入由玉米粉10-18%、蛋白胨2-6%、碳酸钙2-6%、蔗糖6-14%和余量为纯水的培养基中培养,在23-28℃下发酵8-12天即可。
解磷解钾菌在亚硫酸法滤泥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蚯蚓的生长和发育。解磷解钾菌可将亚硫酸法滤泥中不被蚯蚓吸收的无效钾和无效磷,转化为可被蚯蚓吸收利用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同时释效亚硫酸法滤泥中硅、锰、锌、钼等多种元素,提高营养水平;解钾、解磷细菌在生命活动中产生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有效地刺激蚯蚓生长发育。
白地霉,英文学名:Geotrichum candidum,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地霉属,真菌一种。白地霉的形态特征介于酵母菌和霉菌之间,繁殖方式以裂殖为主,少数菌株间有芽生孢子。生长温度范围在 5 ℃-38 ℃, 最适生长温度为25 ℃。生长pH范围在3-11,最适pH为5-7,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单株白地霉具有一定程度的表型可变性,同种内不同菌株呈现遗传多态性,菌落颜色从白色到奶油色,少数菌株为浅褐色或深褐色,质地从油脂到皮膜状。白地霉能水解蛋白,其中多数能液化明胶、胨化牛奶,少数只能胨化牛奶,不能液化明胶。此菌生长温度范围在5℃~38℃,最适温度为25℃。生长pH范围在3-11,最适pH为5-7。白地霉的菌体蛋白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及饲料用,也可用于提取核酸。白地霉还能合成脂肪,能利用糖厂、酒厂及其他食品厂的有机废水生产饲料蛋白。
光合菌(英文名: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bbr. name: 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其广泛存在于地球生物圈的各处。在水产养殖中,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实现充当饵料、净化水质、预防疾病、作为饲料添加剂等功能,它的诸多特性。光合细菌如果增殖,其它的有益微生物也会增殖。本申请的解磷解钾菌以光合菌分泌的氨基酸为食饵 ,它既能溶解不溶性磷,又能与固氮菌共生,使其固氮能力成倍提高。本光合细菌是由自然界和养殖池塘中分离出来,并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经过人工选育和繁殖扩增制成的液体和固体生物制剂。
酵母菌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人类直接食用量最大的一种微生物。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一般为1~5微米′5~30微米。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结构。酵母菌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中,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的能力,可将酵母分成三类:形成孢子的株系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酵母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分和B族维生素等,以及酶、辅酶、核糖核酸、甾醇和一些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能提高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
生物制剂为木瓜酵素或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取含有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木瓜酵素(Papain)为存在于木瓜中的一种蛋白质分解酵素,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消化食物、修复组织等生命活动的一种必需物质。木瓜是食物的同时也是植物药,它们具有药食同源的道理。木瓜酵素能帮助消化、吸收,还可以分解蛋白质、糖类及脂肪这三大营养素的植物,尤其是清宿便排肠毒和分解腰腹部脂肪效果显著,这是木瓜酵素的主要功能。木瓜酵素制备方法生木瓜打碎,加入5-8倍水,再加入生木瓜重量百分比2%-3%的食盐和3-5%的米醋,置入陶罐腌制10-15天,过滤得到木瓜酵素。
多酚氧化酶(外文名:polyphenol oxidase)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多酚氧化酶(,PPO)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甚至在土壤中腐烂的植物残渣上都可以检测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由于其检测方便,是被最早研究的几类酶之一。自1883年Yoghid发现日本漆树液汁变硬可能和某种活性物质相关,1938年Keilin D.和Mann G.研究了蘑菇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和纯化,得到多酚氧化酶并将这类酶称为polyphenol oxidase。多酚氧化酶又称儿茶酚氧化酶,酪氨酸酶,苯酚酶,甲酚酶,邻苯二酚氧化还原酶,是六大类酶中的第一大类氧化还原酶。
本申请将生物制剂(木瓜酵素或多酚氧化酶)喷洒到发酵滤泥中,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有多元功能的酵素生态系统,可抑制有害微生物,尤其是病原菌和腐败细菌的活动,从而促进蚯蚓快速生长的效果。
步骤(5)中,投喂的饲料是质量比为8:5:2的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玉米淀粉糖渣经过发酵后得到的混合料。
农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或大豆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禽畜粪便为牛粪、马粪、猪粪和鸡粪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玉米淀粉糖渣是玉米淀粉在制糖工业或发酵企业制糖工段经双酶法制糖后过滤糖液得到的滤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将多种有益菌混合制成复合生物菌,具有改善养殖环境和促进蚯蚓生长发育的作用,各菌株通过功能上的协同互补,其作用相比单一菌株更明显;
2、本发明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采用蚯蚓的生物作用对废弃物滤泥进行处理,蚯蚓在不断增殖的同时,废弃物滤泥中的物质不断被消耗和转化,即可实现废弃物滤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3、采用独特的蚓床基质,不仅对废弃物进行了重新利用,保护了环境,且所含营养成分丰富、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不良微生物、病原体、杂菌感染源和有害残留物质等含量较少,改善了蚯蚓生长环境,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生长速度和产量;
4、本申请的解磷解钾菌以光合菌分泌的氨基酸为食饵,它既能溶解不溶性磷,又能与固氮菌共生,使其固氮能力成倍提高,同时释效亚硫酸法滤泥中硅、锰、锌、钼等多种元素,提高营养水平,补充了蚯蚓生长中的无机元素以及有机物的需求;
5、解钾、解磷细菌在生命活动中产生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有效地刺激蚯蚓生长发育;
6、本申请将生物制剂(木瓜酵素或多酚氧化酶)喷洒到发酵滤泥中,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有多元功能的酵素生态系统,可抑制有害微生物,尤其是病原菌和腐败细菌的活动,从而促进蚯蚓快速生长的效果;
7、此外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解决了部分地区难以养殖蚯蚓的问题,使得蚯蚓养殖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了蚯蚓养殖业的发展;
8、本发明工艺步骤简单、原料丰富、廉价易得,管理方便,促进了蚯蚓养殖业的发展,且产出的蚯蚓个体大、色泽鲜艳、 体内无毒害元素残留、营养价值高,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1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垛体的高度为70公分,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得到蚓床基质;
(2)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对场地进行除草、碾压整平,周围挖好排水沟,蚓床间行距为40~45cm,行距中央开挖宽、深均为25~30cm的土槽,蚓床宽130~150cm,高35~40cm,上层采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下层铺高为20~40cm步骤(1)得到的蚓床基质;
(3)投放商品蚯蚓种苗或种用蚯蚓种苗,投放量控制在每亩300~400kg;
(4)日常管理:夏季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5~40cm,做好遮阳和勤浇水工作以调节温、湿度,1~2天于傍晚浇水1次;冬天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0~40cm,5~10天浇水一次,20~30天加新的蚓床基质1次;平日控制环境温度在18~26℃,蚓床基质含水量为60~75%;
(5)投喂饲料,每月2次,投喂前先翻蚓床,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6)采收,一年采收4~6次,夏季40~50天采收一次,春、秋季60~80天采收一次,每次采收后补充蚓床基质,并调整养殖密度,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亚硫酸法滤泥是指甘蔗糖厂在制糖过程中采用石灰和二氧化硫作为澄清剂进行蔗汁澄清处理所产生的滤泥。
复合生物菌是由解磷解钾菌、白地霉、光合菌和酵母菌制成,它们的重量配比为2.8-3:0.6-1.4:2.2-2.8:1.2-1.8,放入由玉米粉10-18%、蛋白胨2-6%、碳酸钙2-6%、蔗糖6-14%和余量为纯水的培养基中培养,在23-28℃下发酵8-12天即可。
生物制剂为木瓜酵素。木瓜酵素制备方法生木瓜打碎,加入5-8倍水,再加入生木瓜重量百分比2%-3%的食盐和3-5%的米醋,置入陶罐腌制10-15天,过滤得到木瓜酵素。
步骤(5)中,投喂的饲料是质量比为8:5:2的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玉米淀粉糖渣经过发酵后得到的混合料。
农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按重量比1:1混合。
所述禽畜粪便为牛粪和马粪按重量比1:1混合混合。
玉米淀粉糖渣是玉米淀粉在制糖工业或发酵企业制糖工段经双酶法制糖后过滤糖液得到的滤渣。
实施例2:
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1.5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垛体的高度为80公分,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得到蚓床基质;
(2)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对场地进行除草、碾压整平,周围挖好排水沟,蚓床间行距为40~45cm,行距中央开挖宽、深均为25~30cm的土槽,蚓床宽130~150cm,高35~40cm,上层采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下层铺高为20~40cm步骤(1)得到的蚓床基质;
(3)投放商品蚯蚓种苗或种用蚯蚓种苗,投放量控制在每亩300~400kg;
(4)日常管理:夏季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5~40cm,做好遮阳和勤浇水工作以调节温、湿度,1~2天于傍晚浇水1次;冬天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0~40cm,5~10天浇水一次,20~30天加新的蚓床基质1次;平日控制环境温度在18~26℃,蚓床基质含水量为60~75%;
(5)投喂饲料,每月2次,投喂前先翻蚓床,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6)采收,一年采收4~6次,夏季40~50天采收一次,春、秋季60~80天采收一次,每次采收后补充蚓床基质,并调整养殖密度,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亚硫酸法滤泥是指甘蔗糖厂在制糖过程中采用石灰和二氧化硫作为澄清剂进行蔗汁澄清处理所产生的滤泥。
复合生物菌是由解磷解钾菌、白地霉、光合菌和酵母菌制成,它们的重量配比为2.8-3:0.6-1.4:2.2-2.8:1.2-1.8,放入由玉米粉10-18%、蛋白胨2-6%、碳酸钙2-6%、蔗糖6-14%和余量为纯水的培养基中培养,在23-28℃下发酵8-12天即可。
生物制剂为多酚氧化酶,含有果胶酶和中性蛋白酶。
步骤(5)中,投喂的饲料是质量比为8:5:2的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玉米淀粉糖渣经过发酵后得到的混合料。
农作物秸秆为水稻秸秆和大豆秸秆按重量比1:1混合混合。
所述禽畜粪便为猪粪和鸡按重量比1:1混合混合。
玉米淀粉糖渣是玉米淀粉在制糖工业或发酵企业制糖工段经双酶法制糖后过滤糖液得到的滤渣。
实施例3:
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2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垛体的高度为90公分,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得到蚓床基质;
(2)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对场地进行除草、碾压整平,周围挖好排水沟,蚓床间行距为40~45cm,行距中央开挖宽、深均为25~30cm的土槽,蚓床宽130~150cm,高35~40cm,上层采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下层铺高为20~40cm步骤(1)得到的蚓床基质;
(3)投放商品蚯蚓种苗或种用蚯蚓种苗,投放量控制在每亩300~400kg;
(4)日常管理:夏季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5~40cm,做好遮阳和勤浇水工作以调节温、湿度,1~2天于傍晚浇水1次;冬天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0~40cm,5~10天浇水一次,20~30天加新的蚓床基质1次;平日控制环境温度在18~26℃,蚓床基质含水量为60~75%;
(5)投喂饲料,每月2次,投喂前先翻蚓床,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6)采收,一年采收4~6次,夏季40~50天采收一次,春、秋季60~80天采收一次,每次采收后补充蚓床基质,并调整养殖密度,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亚硫酸法滤泥是指甘蔗糖厂在制糖过程中采用石灰和二氧化硫作为澄清剂进行蔗汁澄清处理所产生的滤泥。
复合生物菌是由解磷解钾菌、白地霉、光合菌和酵母菌制成,它们的重量配比为2.8-3:0.6-1.4:2.2-2.8:1.2-1.8,放入由玉米粉10-18%、蛋白胨2-6%、碳酸钙2-6%、蔗糖6-14%和余量为纯水的培养基中培养,在23-28℃下发酵8-12天即可。
生物酶为多酚氧化酶,含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步骤(5)中,投喂的饲料是质量比为8:5:2的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玉米淀粉糖渣经过发酵后得到的混合料。
农作物秸秆为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按重量比1:1混合混合。
所述禽畜粪便为马粪和猪粪按重量比1:1混合混合。
玉米淀粉糖渣是玉米淀粉在制糖工业或发酵企业制糖工段经双酶法制糖后过滤糖液得到的滤渣。
实施例4:
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1.5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垛体的高度为100公分,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得到蚓床基质;
(2)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对场地进行除草、碾压整平,周围挖好排水沟,蚓床间行距为40~45cm,行距中央开挖宽、深均为25~30cm的土槽,蚓床宽130~150cm,高35~40cm,上层采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下层铺高为20~40cm步骤(1)得到的蚓床基质;
(3)投放商品蚯蚓种苗或种用蚯蚓种苗,投放量控制在每亩300~400kg;
(4)日常管理:夏季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5~40cm,做好遮阳和勤浇水工作以调节温、湿度,1~2天于傍晚浇水1次;冬天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0~40cm,5~10天浇水一次,20~30天加新的蚓床基质1次;平日控制环境温度在18~26℃,蚓床基质含水量为60~75%;
(5)投喂饲料,每月2次,投喂前先翻蚓床,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6)采收,一年采收4~6次,夏季40~50天采收一次,春、秋季60~80天采收一次,每次采收后补充蚓床基质,并调整养殖密度,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亚硫酸法滤泥是指甘蔗糖厂在制糖过程中采用石灰和二氧化硫作为澄清剂进行蔗汁澄清处理所产生的滤泥。
复合生物菌是由解磷解钾菌、白地霉、光合菌和酵母菌制成,它们的重量配比为2.8-3:0.6-1.4:2.2-2.8:1.2-1.8,放入由玉米粉10-18%、蛋白胨2-6%、碳酸钙2-6%、蔗糖6-14%和余量为纯水的培养基中培养,在23-28℃下发酵8-12天即可。
生物酶为多酚氧化酶,含有纤维素酶、果胶酶和中性蛋白酶。
步骤(5)中,投喂的饲料是质量比为8:5:2的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玉米淀粉糖渣经过发酵后得到的混合料。
农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大豆秸秆按重量比1:1:1:1混合。
禽畜粪便为牛粪、马粪、猪粪和鸡粪按重量比1:1:1:1混合。
玉米淀粉糖渣是玉米淀粉在制糖工业或发酵企业制糖工段经双酶法制糖后过滤糖液得到的滤渣。
对比试验:
选取四亩地,分别采用实施例1-4的养殖蚯蚓方法和采用目前市场上多数田间堆土粗放养殖的方式饲养蚯蚓,用“大平3号”蚯蚓试验(大平3号蚯蚓是采用日本品种大平2号和北星2号进行杂交并经多年提纯复壮选育而成,大平3号具有以下特征:外表基本与大平2号相仿,色泽鲜红,平均个体重0.4克,最大个体达1.5克),以每亩300kg的量投放,用上述方法进行饲养60天,下表为两组对比数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照组
初始重量(kg) 300 300 300 300 300
60天后重量(kg) 2568 2775 2517 2826 1539
增重比例 8.56 9.25 8.39 9.42 5.13
生病率(‰) 1.02 0.91 1.08 0.87 7.83
由上表可看出本申请实施例1-4的蚯蚓养殖方法最终获得产量可比普通养殖产量提高了差不多一倍,而且不易得病,产出的蚯蚓色泽鲜艳、活性高。
分别取实施例1-4和对照组里的蚯蚓各2kg,测量其干重体内的营养物质成分,下表为对比数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对照组
蛋白质含量(%) 60.1 62.4 59.8 63.5 51.8
脂肪含量(%) 8.2 7.6 7.9 7.2 9.8
碳水化合物含量(%) 13.7 15.2 14.1 15.5 11.2
VB、VD含量(mg/kg) 28.1 29.3 28.5 29.8 21.7
锌铅铬铜重金属元素含量(μg/g) 58 57 57 57 207
由上表可看出本申请实施例1-4的蚯蚓养殖方法最终获得产量可比普通养殖的营养价值更高,而且重金属元素含量低,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Claims (10)

1.一种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每立方亚硫酸法滤泥加入复合生物菌1-2公斤并充分混合,再堆成条状山形垛体,每5-6天翻堆1次,翻堆2-5次,发酵温度控制在50-60℃,发酵20-40天,得到发酵滤泥;待垛体温度降到常温后,再取生物制剂和发酵滤泥按质量比1:100喷洒,混合均匀后得到蚓床基质;
(2)改造中低产弃荒田地为蚯蚓养殖饲养场,对场地进行除草、碾压整平,周围挖好排水沟,蚓床间行距为40~45cm,行距中央开挖宽、深均为25~30cm的土槽,蚓床宽130~150cm,高35~40cm,上层采用农作物秸秆覆盖,下层铺设高为20~40cm步骤(1)得到的蚓床基质;
(3)投放商品蚯蚓种苗或种用蚯蚓种苗,投放量控制在每亩300~400kg;
(4)日常管理:夏季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5~40cm,做好遮阳和勤浇水工作以调节温、湿度,1~2天于傍晚浇水1次;冬天蚓床基质厚度保持在30~40cm,5~10天浇水一次,20~30天加新的蚓床基质1次;平日控制环境温度在18~26℃,蚓床基质含水量为60~75%;
(5)投喂饲料,每月2次,投喂前先翻蚓床,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6)采收,一年采收4~6次,夏季40~50天采收一次,春、秋季60~80天采收一次,每次采收后补充蚓床基质,并调整养殖密度,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硫酸法滤泥是指甘蔗糖厂在制糖过程中采用石灰和二氧化硫作为澄清剂进行蔗汁澄清处理所产生的滤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垛体的高度为70-100公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生物菌是由解磷解钾菌、白地霉、光合菌和酵母菌制成,它们的重量配比为2.8-3:0.6-1.4:2.2-2.8:1.2-1.8,放入由玉米粉10-18%、蛋白胨2-6%、碳酸钙2-6%、蔗糖6-14%和余量为纯水的培养基中培养,在23-28℃下发酵8-12天即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制剂为木瓜酵素或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取含有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瓜酵素制备方法生木瓜打碎,加入5-8倍水,再加入生木瓜重量百分比2%-3%的食盐和3-5%的米醋,置入陶罐腌制10-15天,过滤得到木瓜酵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投喂的饲料是质量比为8:5:2的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玉米淀粉糖渣经过发酵后得到的混合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或大豆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禽畜粪便为牛粪、马粪、猪粪和鸡粪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淀粉糖渣是玉米淀粉在制糖工业或发酵企业制糖工段经双酶法制糖后过滤糖液得到的滤渣。
CN201710776048.5A 2017-08-31 2017-08-31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Pending CN1073478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6048.5A CN107347815A (zh) 2017-08-31 2017-08-31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6048.5A CN107347815A (zh) 2017-08-31 2017-08-31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7815A true CN107347815A (zh) 2017-11-17

Family

ID=60290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76048.5A Pending CN107347815A (zh) 2017-08-31 2017-08-31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4781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4328A (zh) * 2017-12-07 2018-06-01 广西武宣金泰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牛粪结合凉粉加工厂凉粉草渣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18160681A (zh) * 2024-04-15 2024-06-11 宁夏万牧山农牧有限公司 一种牛的饲喂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4142A (zh) * 2007-06-20 2007-11-21 上海裕麒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循环再利用方法
CN106172246A (zh) * 2016-07-15 2016-12-07 广西陆川泰任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蚯蚓的养殖方法
CN106508821A (zh) * 2016-11-29 2017-03-22 朱少忠 木薯淀粉厂废水结合城市垃圾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06719445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朱少忠 糖蜜酒精废液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06720928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朱少忠 利用碳酸法生产白糖的废弃物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4142A (zh) * 2007-06-20 2007-11-21 上海裕麒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循环再利用方法
CN106172246A (zh) * 2016-07-15 2016-12-07 广西陆川泰任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蚯蚓的养殖方法
CN106508821A (zh) * 2016-11-29 2017-03-22 朱少忠 木薯淀粉厂废水结合城市垃圾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06719445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朱少忠 糖蜜酒精废液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06720928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朱少忠 利用碳酸法生产白糖的废弃物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4328A (zh) * 2017-12-07 2018-06-01 广西武宣金泰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牛粪结合凉粉加工厂凉粉草渣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18160681A (zh) * 2024-04-15 2024-06-11 宁夏万牧山农牧有限公司 一种牛的饲喂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3363B (zh) 以食用菌菌糠为原料分级发酵生产牛羊全价饲料的方法
CN102617208B (zh) 一种食用菌菌渣有机肥原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1365728B1 (ko) 친환경 유기 액체 비료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5199962B (zh) 一种微生物秸秆腐熟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671860A (zh) 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91802A (zh) 茶粕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
CN103232944A (zh) 一种秸秆与粪便混合堆肥微生物菌剂
CN107840762A (zh) 一种利用牛粪制作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5176881A (zh) 一种生产活性生物有机肥的高效工程菌剂及其生产活性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10256145A (zh) 一种烟草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47785A (zh) 一种含有甲壳素的环保酵素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93711A (zh) 一种牛、羊粪便发酵复合菌、制备方法以及使用所述复合菌发酵制备有机肥的方法
CN107840720A (zh) 一种利用猪粪制作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6719445A (zh) 糖蜜酒精废液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04304666A (zh) 一种复合微生物发酵秸秆生产饲料的方法
CN107954759A (zh) 一种利用沼气渣制作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8033854B (zh) 一种利用兔粪制作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6554230A (zh) 莲藕专用肥的生产方法
CN106508821A (zh) 木薯淀粉厂废水结合城市垃圾养殖蚯蚓的方法
CN106747904A (zh) 香蕉专用肥的生产方法
CN105886436A (zh) 用于降解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组合物或复合菌剂
CN105037045B (zh) 一种大豆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6518536B (zh) 桑树专用肥的生产方法
CN106883065A (zh) 一种水葫芦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47815A (zh) 利用生物菌和生物制剂处理亚硫酸法滤泥养殖蚯蚓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