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347744A -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47744A
CN107347744A CN201710664223.1A CN201710664223A CN107347744A CN 107347744 A CN107347744 A CN 107347744A CN 201710664223 A CN201710664223 A CN 201710664223A CN 107347744 A CN107347744 A CN 107347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water
long
tailed anchovy
ba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642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惠明
顾树信
顾海龙
朱爱琴
陆继华
沈林宏
戴玉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lso Food Import & Expor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lso Food Import & Expor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lso Food Import & Expor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lso Food Import & Expor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642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4774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347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77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①:池塘条件及配套设施的选择;所述的池塘条件包括位置的选择、养殖池、备用水源池、生物饵料配套池、大规格鲚种培育池和尾水处理池;所述的配套设施包括增氧设施、自动监测设备和备用发电机组;步骤②:鲚种培育;包括清塘消毒、注水、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和鲚种放养;步骤③:商品鲚养成;包括放养选择、饵料鱼培育和日常管理;步骤④:疾病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具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缩短了培养周期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长江刀鲚的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渔业的病害种类和病害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水质污染、种质退化、药物、饲料质量下降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从1988年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广东等10 余省市的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水域中,流行鱼类暴发性鱼病;该病来势凶猛,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危害种类繁多,因此鱼类疾病防治一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长江刀鲚,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一起被誉为“长江三鲜”,为长江三鲜之首;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江刀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长江刀鲚产量逐年下降;长江刀鲚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随着长江刀鲚资源的衰竭,长江刀鲚养殖和生态修复已成必然,且养殖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熟化与推广,长江刀鲚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疾病的发生,部分单位养殖成活率不升反降,2016年养殖的长江刀鲚的出现爆发性死亡,损失严重,养殖成活率不足40%,产量急剧下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其特征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池塘条件及配套设施的选择;所述的池塘条件包括位置的选择、养殖池、备用水源池、生物饵料配套池、大规格鲚种培育池和尾水处理池;各个池的建设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所述的配套设施包括增氧设施、自动监测设备和备用发电机组;配套设施应该按照各个池的要求同时配置。
步骤②:鲚种培育;包括清塘消毒、注水、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和鲚种放养;
步骤③:商品鲚养成;包括放养选择、饵料鱼培育和日常管理;三者之间,日常管理应该贯穿养殖的整个环节,保持良好的习惯,有利于长江刀鲚的养殖。
步骤④:疾病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述的预防和治疗没有先后顺序,两者应该互相作用,有利于长江刀鲚的养殖。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①,所述的位置的选择,应选择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方,不仅有利于注排水,更加便于鱼种、饲肥料、商品鱼的运送和正常的生产管理;
所述的养殖池,面积为2000-3300m2,形状为长方形,长和宽之比为2.2-3.5,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池坡用绿纱或尼龙筛绢网片护坡,独立对称设置进、排水闸门和进、排水管,排污孔设在养殖池池底的低端,采用管径25-35cm的聚乙烯管与排水系统相接,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全部用管径30-40cm的聚乙烯管,排水管出口处设溢水口控制水位,池深2.0-2.8m,最高养殖水体保持在1.8-2.5m,池面采用超强尼龙线设置简易防鸟设施,池四周采用丝网或绿纱网片阻拦各类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所述的备用水源池,能够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备用水源池中需在进水口区域,规划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同时进行水体持续曝气,建立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冬季作为储备水源;
所述的生物饵料配套池,按主养池1:3配套,并按长江刀鲚养殖进程和规格进行塘口安排,养殖过程中依据鲚种培育和商品鲚养成2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均需分3-5批培育生物饵料;
所述的大规格鲚种培育池,面积配备,按主养池面积的30﹪~40﹪;
所述的尾水处理池,根据养殖池面积和养殖期间换水量确定尾水处理池的大小,面积为主养池的10﹪~20﹪,采用曝气、颗粒过滤、沉淀技术,建立生态处理系统;
所述的增氧设施,增氧方式为微孔增氧、水车式或者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每2000m2设置1台,叶轮式增氧机每3000m2设置1台,根据现场条件设置微孔增氧;
所述的自动监测设备,采用互联网技术,配备水质在线自动检测设备,每天24小时对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实时监测和预警,显示常规理化指标。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②,所述的清塘消毒,新建的养殖池,需注满池水15天左右,老旧池塘需清除过多的淤泥,晒塘15天以上注入新水,然后用带水生石灰、氯制剂、碘制剂或茶籽饼消毒;
所述的注水,鲚种下池前10天注入新水,用1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采用备用水源池中经充分曝气、消毒的水,春秋水深1.2m以上,夏冬季份水深1.8m以上,水体的溶解氧应在6mg/L以上,pH为6.8-8.5;
所述的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生物饵料培育以鱼虫培育为主,所述的鱼虫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
所述的鲚种放养,包括苗种来源、鲚种消毒、放养密度、水温要求、生物饵料和放养后管理;所述的苗种来源,选择6-8cm,规格整齐,活力好的长江刀鲚;所述的鲚种消毒,首先在10-12‰食盐水中消毒30min以上,再用装有配制好10-12‰食盐水的容器移入养殖池;所述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8cm的,放养密度为3-5尾/m2,规格为8-12cm的,放养密度为2-4尾/m2;所述的水温要求,长江刀鲚放养或移池时,温差应控制在2℃范围内;所述的生物饵料,以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的鱼虫为主;所述的放养后管理,鲚种入池后,次日上午开始投喂生物饵料鱼虫或小鱼苗,鱼虫投喂密度为5-8ind/ml,每天8:00和17:00投喂,投喂前饵料用5‰食盐水消毒2-3min,鲚种下池集群后,开始投喂微囊颗粒饲料,按照“慢-快—慢”方式进行,日投喂量为1%-3%,视水温高低进行调整,投喂小鱼苗时,应选择长条形,规格小于鲚种的1/5,3-5d投喂1次,投喂量视吃食情况增减,饵料投喂做到定时、定质、定量,高温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2-3次,冬春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1-2次,每次添加0.1-0.2m,达到最大水位后每次换水0.2m,保证水质清新,对于水质清瘦的塘口,严格控制青苔的兹生,同时,应定期、定量追施有机肥,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更有得于鲚种的生活和生长,每月进行杀虫灭菌1次,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③,商品鲚养成是将体长约10cm及以上规格的鲚种饲养成体重100g以上的商品鱼的过程,需1-1.5年;
所述的放养选择,鲚种体长长至10-16cm,体重在2.8-12.6g时,用密眼网捕获,然后将鲚种带水操作,转至事先准备好的养殖池中,放养密度是主养池为1.5-2.5尾/m2,套养池为0.2-0.3尾/m2
所述的饵料鱼培育,饵料鱼培育时间的长短,依饵料鱼品种习性、生长速度、饵料鱼适口性的要求以及饲养条件与技术水平而异,饵料鱼培育期一般为20-60d,将小鱼苗养成全长为1.0-3.0cm的适口鱼种;
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饵料投喂、投喂技术、水质调控和巡池;所述的饵料投喂,主养池以生物饵料为主;所述的投喂技术,投喂次数应根据水温、刀鲚池饵料鱼密度、生长速度和天气灵活掌握,水温较高时,刀鲚快速生长期内,最好每3-5d投喂1次,使池塘中的饵料鱼苗保持合理的密度,保证刀鲚每天都能吃饱,10月份以后水温下降,刀鲚生长速度减慢,摄食减少,在不超出池塘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多投放饵料鱼,一般5-7d投放1次,养殖期间,投喂时间间隔不能过长,避免在塘载饵料鱼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投喂,易造成刀鲚暴食而受伤害,甚至造成刀鲚死亡,投喂鱼虫时,每隔1-2d投喂1次,随着温度降低,逐步改为5-7d投喂1次,刀鲚鱼种刚下池时或在1-4月份,选择鱼虫、小规格饵料鱼作为饵料,刀鲚鱼种规格长至15cm以上时,饵料鱼体长应为刀鲚体长1/10-1/5,投饵料鱼时,适量搭配不同规格的饵料鱼,确保刀鲚在饲养条件下,饵料充足、适口,饵料鱼投喂前必须先进行杀虫、灭菌处理,投喂小虾、鱼虫应使用5‰食盐水消毒3-5min,套养池,一般不需投喂,在生物饵料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补充;所述的水质调控,特别应注意刀鲚鱼种刚进池塘的初期,由于池塘中饵料鱼苗密度大,更要控制好水质,避免缺氧,使刀鲚鱼种能够尽快适应和不出现浮头,整个饲养过程中水体溶氧最低保持在6mg/L以上,才有利于刀鲚摄食、生长,每口池塘还需按每1320m2配备1kw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施,春末和夏季每天中午12-15时开机增氧,7~8月份,每天后半夜须勤开增氧机,如遇特殊天气,傍晚开机至太阳出,为保持水质清新,要适时注意加水换水,饲养期间水体透明度要求保持在40cm左右,透明度太低会影响刀鲚觅食,也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定期查看和测定水质指标,抽检水质氨氮、亚氮的指标,溶解氧应在6-8mg/L,PH为6.8-8.5,水温12-28℃,氨氮≤0.05mg/L,亚氮≤0.01mg/L,定期泼洒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一般每7-10天使用有益生物菌1次,加速营养物质循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促进动物消化的吸收,刺激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抑制各种病菌,正常情况下,每3-4天换1次水,换水量最多不超过养殖池水的1/5,注换水时,随时跟踪水源水温,池水温差控制在2℃以内,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或养殖后期,增加换水次数,应改为每1-3d注换水1次,日换水逐渐增加到养殖池水的1∕4,同样控制温差在2℃以内,养殖后期随着池内有机物的累积,应增加换水次数、换水量以及水的混浊度,并保持一定速度的微流水;所述的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水色,刀鲚活动状态,摄食情况,巡池时尽量注意减少对刀鲚的惊吓,及时捞出病损鱼,并弄清原因,每半月镜检1次,发病塘口,按需跟踪检查,每天检测氨氮、亚盐指标1次,每月进行1次疾病预防,杀灭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建立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档案,对苗种投放、饲料、渔药投入品使用进行记录。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④,所述的预防,严格消毒鱼池和工具,工具采用10‰盐水进行消毒,定期监测水质,对人员进出进行管理,定期对对刀鲚进行病毒、病原菌检测;所述的治疗,渔药的使用符合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要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缩短了培养周期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池塘条件及配套设施的选择;所述的池塘条件包括位置的选择、养殖池、备用水源池、生物饵料配套池、大规格鲚种培育池和尾水处理池;所述的配套设施包括增氧设施、自动监测设备和备用发电机组;
所述的位置的选择,应选择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方,不仅有利于注排水,更加便于鱼种、饲肥料、商品鱼的运送和正常的生产管理;
所述的养殖池,面积为2000-3300m2,形状为长方形,长和宽之比为2.2-3.5,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池坡用绿纱或尼龙筛绢网片护坡,独立对称设置进、排水闸门和进、排水管,排污孔设在养殖池池底的低端,采用管径25-35cm的聚乙烯管与排水系统相接,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全部用管径30-40cm的聚乙烯管,排水管出口处设溢水口控制水位,池深2.0-2.8m,最高养殖水体保持在1.8-2.5m,池面采用超强尼龙线设置简易防鸟设施,池四周采用丝网或绿纱网片阻拦各类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所述的备用水源池,能够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备用水源池中需在进水口区域,规划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同时进行水体持续曝气,建立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冬季作为储备水源;
所述的生物饵料配套池,按主养池1:3配套,并按长江刀鲚养殖进程和规格进行塘口安排,养殖过程中依据鲚种培育和商品鲚养成2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均需分3-5批培育生物饵料;
所述的大规格鲚种培育池,面积配备,按主养池面积的30﹪~40﹪;
所述的尾水处理池,根据养殖池面积和养殖期间换水量确定尾水处理池的大小,面积为主养池的10﹪~20﹪,采用曝气、颗粒过滤、沉淀技术,建立生态处理系统;
所述的增氧设施,增氧方式为微孔增氧、水车式或者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每2000m2设置1台,叶轮式增氧机每3000m2设置1台,根据现场条件设置微孔增氧;
所述的自动监测设备,采用互联网技术,配备水质在线自动检测设备,每天24小时对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实时监测和预警,显示常规理化指标。
步骤②:鲚种培育;包括清塘消毒、注水、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和鲚种放养;
所述的清塘消毒,新建的养殖池,需注满池水15天左右,老旧池塘需清除过多的淤泥,晒塘15天以上注入新水,然后用带水生石灰、氯制剂、碘制剂或茶籽饼消毒;
所述的注水,鲚种下池前10天注入新水,用1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采用备用水源池中经充分曝气、消毒的水,春秋水深1.2m以上,夏冬季份水深1.8m以上,水体的溶解氧应在6mg/L以上,pH为6.8-8.5;
所述的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生物饵料培育以鱼虫培育为主,所述的鱼虫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
所述的鲚种放养,包括苗种来源、鲚种消毒、放养密度、水温要求、生物饵料和放养后管理;所述的苗种来源,选择6-8cm,规格整齐,活力好的长江刀鲚;所述的鲚种消毒,首先在10-12‰食盐水中消毒30min以上,再用装有配制好10-12‰食盐水的容器移入养殖池;所述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8cm的,放养密度为3-5尾/m2,规格为8-12cm的,放养密度为2-4尾/m2;所述的水温要求,长江刀鲚放养或移池时,温差应控制在2℃范围内;所述的生物饵料,以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的鱼虫为主;所述的放养后管理,鲚种入池后,次日上午开始投喂生物饵料鱼虫或小鱼苗,鱼虫投喂密度为5-8ind/ml,每天8:00和17:00投喂,投喂前饵料用5‰食盐水消毒2-3min,鲚种下池集群后,开始投喂微囊颗粒饲料,按照“慢-快—慢”方式进行,日投喂量为1%-3%,视水温高低进行调整,投喂小鱼苗时,应选择长条形,规格小于鲚种的1/5,3-5d投喂1次,投喂量视吃食情况增减,饵料投喂做到定时、定质、定量,高温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2-3次,冬春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1-2次,每次添加0.1-0.2m,达到最大水位后每次换水0.2m,保证水质清新,对于水质清瘦的塘口,严格控制青苔的兹生,同时,应定期、定量追施有机肥,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更有得于鲚种的生活和生长,每月进行杀虫灭菌1次,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步骤③:商品鲚养成;包括放养选择、饵料鱼培育和日常管理;
所述的商品鲚养成是将体长约10cm及以上规格的鲚种饲养成体重100g以上的商品鱼的过程,需1-1.5年;
所述的放养选择,鲚种体长长至10-16cm,体重在2.8-12.6g时,用密眼网捕获,然后将鲚种带水操作,转至事先准备好的养殖池中,放养密度是主养池为1.5-2.5尾/m2,套养池为0.2-0.3尾/m2
所述的饵料鱼培育,饵料鱼培育时间的长短,依饵料鱼品种习性、生长速度、饵料鱼适口性的要求以及饲养条件与技术水平而异,饵料鱼培育期一般为20-60d,将小鱼苗养成全长为1.0-3.0cm的适口鱼种;
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饵料投喂、投喂技术、水质调控和巡池;所述的饵料投喂,主养池以生物饵料为主;所述的投喂技术,投喂次数应根据水温、刀鲚池饵料鱼密度、生长速度和天气灵活掌握,水温较高时,刀鲚快速生长期内,最好每3-5d投喂1次,使池塘中的饵料鱼苗保持合理的密度,保证刀鲚每天都能吃饱,10月份以后水温下降,刀鲚生长速度减慢,摄食减少,在不超出池塘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多投放饵料鱼,一般5-7d投放1次,养殖期间,投喂时间间隔不能过长,避免在塘载饵料鱼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投喂,易造成刀鲚暴食而受伤害,甚至造成刀鲚死亡,投喂鱼虫时,每隔1-2d投喂1次,随着温度降低,逐步改为5-7d投喂1次,刀鲚鱼种刚下池时或在1-4月份,选择鱼虫、小规格饵料鱼作为饵料,刀鲚鱼种规格长至15cm以上时,饵料鱼体长应为刀鲚体长1/10-1/5,投饵料鱼时,适量搭配不同规格的饵料鱼,确保刀鲚在饲养条件下,饵料充足、适口,饵料鱼投喂前必须先进行杀虫、灭菌处理,投喂小虾、鱼虫应使用5‰食盐水消毒3-5min,如果饵料鱼规格过大,刀鲚无法捕食而影响正常生长,而这些饵料鱼又多占用池塘有限的水体,如果饵料鱼规格太小,刀鲚要进食很多尾饵料鱼才吃饱,既消耗体力,也影响生长,这时则应补充适量较大规格的饵料鱼让大规格的刀鲚捕食,套养池,一般不需投喂,在生物饵料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补充;所述的水质调控,特别应注意刀鲚鱼种刚进池塘的初期,由于池塘中饵料鱼苗密度大,更要控制好水质,避免缺氧,使刀鲚鱼种能够尽快适应和不出现浮头,整个饲养过程中水体溶氧最低保持在6mg/L以上,才有利于刀鲚摄食、生长,每口池塘还需按每1320m2配备1kw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施,春末和夏季每天中午12-15时开机增氧,7~8月份,每天后半夜须勤开增氧机,如遇特殊天气,傍晚开机至太阳出,为保持水质清新,要适时注意加水换水,饲养期间水体透明度要求保持在40cm左右,透明度太低会影响刀鲚觅食,也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定期查看和测定水质指标,抽检水质氨氮、亚氮的指标,溶解氧应在6-8mg/L,PH为6.8-8.5,水温12-28℃,氨氮≤0.05mg/L,亚氮≤0.01mg/L,定期泼洒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一般每7-10天使用有益生物菌1次,加速营养物质循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促进动物消化的吸收,刺激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抑制各种病菌,正常情况下,每3-4天换1次水,换水量最多不超过养殖池水的1/5,注换水时,随时跟踪水源水温,池水温差控制在2℃以内,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或养殖后期,增加换水次数,应改为每1-3d注换水1次,日换水逐渐增加到养殖池水的1∕4,同样控制温差在2℃以内,养殖后期随着池内有机物的累积,应增加换水次数、换水量以及水的混浊度,利用刀鲚的自然属性,保持一定速度的微流水,对提高刀鲚的养殖更具效果;所述的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水色,刀鲚活动状态,摄食情况,巡池时尽量注意减少对刀鲚的惊吓,及时捞出病损鱼,并弄清原因,每半月镜检1次,发病塘口,按需跟踪检查,每天检测氨氮、亚盐指标1次,每月进行1次疾病预防,杀灭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建立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档案,对苗种投放、饲料、渔药投入品使用进行记录;
步骤④:疾病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述的预防,严格消毒鱼池和工具,工具采用10‰盐水进行消毒,定期监测水质,对人员进出进行管理,定期对对刀鲚进行病毒、病原菌检测,检测方法参照《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所述的治疗,渔药的使用符合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刀鲚常见病害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和非侵截性疾病,用常规杀菌、杀虫、生物制剂和抗应激药物进行治疗,以中药制剂为主,使用的药物应有“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和执行标准号齐全且高效、低毒、低残留。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描述,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5)

1.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其特征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池塘条件及配套设施的选择;所述的池塘条件包括位置的选择、养殖池、备用水源池、生物饵料配套池、大规格鲚种培育池和尾水处理池;所述的配套设施包括增氧设施、自动监测设备和备用发电机组;
步骤②:鲚种培育;包括清塘消毒、注水、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和鲚种放养;
步骤③:商品鲚养成;包括放养选择、饵料鱼培育和日常管理;
步骤④:疾病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①,所述的位置的选择,应选择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环境安静的地方,不仅有利于注排水,更加便于鱼种、饲肥料、商品鱼的运送和正常的生产管理;
所述的养殖池,面积为2000-3300m2,形状为长方形,长和宽之比为2.2-3.5,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池坡用绿纱或尼龙筛绢网片护坡,独立对称设置进、排水闸门和进、排水管,排污孔设在养殖池池底的低端,采用管径25-35cm的聚乙烯管与排水系统相接,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全部用管径30-40cm的聚乙烯管,排水管出口处设溢水口控制水位,池深2.0-2.8m,最高养殖水体保持在1.8-2.5m,池面采用超强尼龙线设置简易防鸟设施,池四周采用丝网或绿纱网片阻拦各类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所述的备用水源池,能够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备用水源池中需在进水口区域,规划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同时进行水体持续曝气,建立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冬季作为储备水源;
所述的生物饵料配套池,按主养池1:3配套,并按长江刀鲚养殖进程和规格进行塘口安排,养殖过程中依据鲚种培育和商品鲚养成2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均需分3-5批培育生物饵料;
所述的大规格鲚种培育池,面积配备,按主养池面积的30﹪~40﹪;
所述的尾水处理池,根据养殖池面积和养殖期间换水量确定尾水处理池的大小,面积为主养池的10﹪~20﹪,采用曝气、颗粒过滤、沉淀技术,建立生态处理系统;
所述的增氧设施,增氧方式为微孔增氧、水车式或者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每2000m2设置1台,叶轮式增氧机每3000m2设置1台,根据现场条件设置微孔增氧;
所述的自动监测设备,采用互联网技术,配备水质在线自动检测设备,每天24小时对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实时监测和预警,显示常规理化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②,所述的清塘消毒,新建的养殖池,需注满池水15天左右,老旧池塘需清除过多的淤泥,晒塘15天以上注入新水,然后用带水生石灰、氯制剂、碘制剂或茶籽饼消毒;
所述的注水,鲚种下池前10天注入新水,用1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采用备用水源池中经充分曝气、消毒的水,春秋水深1.2m以上,夏冬季份水深1.8m以上,水体的溶解氧应在6mg/L以上,pH为6.8-8.5;
所述的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生物饵料培育以鱼虫培育为主,所述的鱼虫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
所述的鲚种放养,包括苗种来源、鲚种消毒、放养密度、水温要求、生物饵料和放养后管理;所述的苗种来源,选择6-8cm,规格整齐,活力好的长江刀鲚;所述的鲚种消毒,首先在10-12‰食盐水中消毒30min以上,再用装有配制好10-12‰食盐水的容器移入养殖池;所述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为5-8cm的,放养密度为3-5尾/m2,规格为8-12cm的,放养密度为2-4尾/m2;所述的水温要求,长江刀鲚放养或移池时,温差应控制在2℃范围内;所述的生物饵料,以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的鱼虫为主;所述的放养后管理,鲚种入池后,次日上午开始投喂生物饵料鱼虫或小鱼苗,鱼虫投喂密度为5-8ind/ml,每天8:00和17:00投喂,投喂前饵料用5‰食盐水消毒2-3min,鲚种下池集群后,开始投喂微囊颗粒饲料,按照“慢-快—慢”方式进行,日投喂量为1%-3%,视水温高低进行调整,投喂小鱼苗时,应选择长条形,规格小于鲚种的1/5,3-5d投喂1次,投喂量视吃食情况增减,饵料投喂做到定时、定质、定量,高温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2-3次,冬春季节,每星期加注新水1-2次,每次添加0.1-0.2m,达到最大水位后每次换水0.2m,保证水质清新,对于水质清瘦的塘口,严格控制青苔的兹生,同时,应定期、定量追施有机肥,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更有得于鲚种的生活和生长,每月进行杀虫灭菌1次,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③,商品鲚养成是将体长约10cm及以上规格的鲚种饲养成体重100g以上的商品鱼的过程,需1-1.5年;
所述的放养选择,鲚种体长长至10-16cm,体重在2.8-12.6g时,用密眼网捕获,然后将鲚种带水操作,转至事先准备好的养殖池中,放养密度是主养池为1.5-2.5尾/m2,套养池为0.2-0.3尾/m2
所述的饵料鱼培育,饵料鱼培育时间的长短,依饵料鱼品种习性、生长速度、饵料鱼适口性的要求以及饲养条件与技术水平而异,饵料鱼培育期一般为20-60d,将小鱼苗养成全长为1.0-3.0cm的适口鱼种;
所述的日常管理,包括饵料投喂、投喂技术、水质调控和巡池;所述的饵料投喂,主养池以生物饵料为主;所述的投喂技术,投喂次数应根据水温、刀鲚池饵料鱼密度、生长速度和天气灵活掌握,水温较高时,刀鲚快速生长期内,最好每3-5d投喂1次,使池塘中的饵料鱼苗保持合理的密度,保证刀鲚每天都能吃饱,10月份以后水温下降,刀鲚生长速度减慢,摄食减少,在不超出池塘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多投放饵料鱼,一般5-7d投放1次,养殖期间,投喂时间间隔不能过长,避免在塘载饵料鱼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投喂,易造成刀鲚暴食而受伤害,甚至造成刀鲚死亡,投喂鱼虫时,每隔1-2d投喂1次,随着温度降低,逐步改为5-7d投喂1次,刀鲚鱼种刚下池时或在1-4月份,选择鱼虫、小规格饵料鱼作为饵料,刀鲚鱼种规格长至15cm以上时,饵料鱼体长应为刀鲚体长1/10-1/5,投饵料鱼时,适量搭配不同规格的饵料鱼,确保刀鲚在饲养条件下,饵料充足、适口,饵料鱼投喂前必须先进行杀虫、灭菌处理,投喂小虾、鱼虫应使用5‰食盐水消毒3-5min,套养池,一般不需投喂,在生物饵料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补充;所述的水质调控,特别应注意刀鲚鱼种刚进池塘的初期,由于池塘中饵料鱼苗密度大,更要控制好水质,避免缺氧,使刀鲚鱼种能够尽快适应和不出现浮头,整个饲养过程中水体溶氧最低保持在6mg/L以上,才有利于刀鲚摄食、生长,每口池塘还需按每1320m2配备1kw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施,春末和夏季每天中午12-15时开机增氧,7~8月份,每天后半夜须勤开增氧机,如遇特殊天气,傍晚开机至太阳出,为保持水质清新,要适时注意加水换水,饲养期间水体透明度要求保持在40cm左右,透明度太低会影响刀鲚觅食,也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定期查看和测定水质指标,抽检水质氨氮、亚氮的指标,溶解氧应在6-8mg/L,PH为6.8-8.5,水温12-28℃,氨氮≤0.05mg/L,亚氮≤0.01mg/L,定期泼洒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一般每7-10天使用有益生物菌1次,加速营养物质循环,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促进动物消化的吸收,刺激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抑制各种病菌,正常情况下,每3-4天换1次水,换水量最多不超过养殖池水的1/5,注换水时,随时跟踪水源水温,池水温差控制在2℃以内,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或养殖后期,增加换水次数,应改为每1-3d注换水1次,日换水逐渐增加到养殖池水的1∕4,同样控制温差在2℃以内,养殖后期随着池内有机物的累积,应增加换水次数、换水量以及水的混浊度,并保持一定速度的微流水;所述的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水色,刀鲚活动状态,摄食情况,巡池时尽量注意减少对刀鲚的惊吓,及时捞出病损鱼,并弄清原因,每半月镜检1次,发病塘口,按需跟踪检查,每天检测氨氮、亚盐指标1次,每月进行1次疾病预防,杀灭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建立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档案,对苗种投放、饲料、渔药投入品使用进行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④,所述的预防,严格消毒鱼池和工具,工具采用10‰盐水进行消毒,定期监测水质,对人员进出进行管理,定期对对刀鲚进行病毒、病原菌检测;所述的治疗,渔药的使用符合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要求。
CN201710664223.1A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Pending CN1073477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64223.1A CN107347744A (zh)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64223.1A CN107347744A (zh)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7744A true CN107347744A (zh) 2017-11-17

Family

ID=60286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64223.1A Pending CN107347744A (zh) 2017-08-07 2017-08-07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4774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0109A (zh) * 2021-03-24 2021-07-09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种二龄长江刀鲚套养在暗纹东方鲀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CN115281124A (zh) * 2022-08-10 2022-11-04 梁富利 一种鱼类立体生态混养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2930A (ja) * 1983-09-16 1985-04-11 大機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養魚用水の処理方法
CN203040422U (zh) * 2013-01-31 2013-07-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刀鲚苗种池塘培育中敌害防治装置
CN103636540A (zh) * 2013-12-18 2014-03-19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大棚生态早繁方法
CN103960173A (zh) * 2013-01-29 2014-08-06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长江刀鲚二龄鱼种和脊尾白虾半咸水生态养殖技术
CN105875443A (zh) * 2015-01-12 2016-08-2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 一种长江刀鲚土池半流水养殖方法
CN105981657A (zh) * 2015-02-02 2016-10-05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 刀鱼温室大棚规模化生态养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2930A (ja) * 1983-09-16 1985-04-11 大機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養魚用水の処理方法
CN103960173A (zh) * 2013-01-29 2014-08-06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长江刀鲚二龄鱼种和脊尾白虾半咸水生态养殖技术
CN203040422U (zh) * 2013-01-31 2013-07-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刀鲚苗种池塘培育中敌害防治装置
CN103636540A (zh) * 2013-12-18 2014-03-19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大棚生态早繁方法
CN105875443A (zh) * 2015-01-12 2016-08-2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 一种长江刀鲚土池半流水养殖方法
CN105981657A (zh) * 2015-02-02 2016-10-05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 刀鱼温室大棚规模化生态养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楼宝: "《常见海水鱼类养殖百问百答》", 31 January 2017 *
福建海水养殖/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福建海水养殖》", 31 July 2005 *
羊茜: "《鳜鱼这样养殖就赚钱》", 30 April 2015 *
钱银龙: "《全国水产养殖主推技术》", 30 April 2014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0109A (zh) * 2021-03-24 2021-07-09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种二龄长江刀鲚套养在暗纹东方鲀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CN113080109B (zh) * 2021-03-24 2023-02-10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种二龄长江刀鲚套养在暗纹东方鲀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CN115281124A (zh) * 2022-08-10 2022-11-04 梁富利 一种鱼类立体生态混养方法
CN115281124B (zh) * 2022-08-10 2024-12-24 梁富利 一种鱼类立体生态混养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2386A (zh) 一种适合高盐度海水养殖对虾的方法
CN105941214A (zh) 一种降低鱼类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并提高养殖产量的方法
CN103299936B (zh) 一种四鳃鲈鱼人工培育方法
CN103478020A (zh) 河蟹、小龙虾、鳜鱼混养方法
CN100534296C (zh) 一种美国鲥鱼生态型养殖方法
CN102106291B (zh) 一种适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苗种的培育方法
CN103583431B (zh) 池塘主养黄颡鱼混养其它吃食性鱼类方法
CN105981664B (zh) 一种鲟鱼苗培育方法及其培育池
CN103503820A (zh) 采用循环水养殖兼繁殖系统促使洄游性鱼类自然繁殖的方法
CN104082253B (zh) 水蛭与螺类、水草共栖围隔围栏高产养殖方法
CN105638525B (zh) 一种大泷六线鱼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法
CN105254015B (zh) 湖泊水生态治理的食物链重建方法
CN103385195A (zh) 淡水龙虾的养殖方法
CN104137797A (zh) 南美白对虾的淡水生态养殖方法
CN101946728B (zh) 科学利用秋季炮头青虾苗进行高产大规格养殖方法
CN106561501A (zh) 利用循环水系统培育黄颡鱼“全雄1号”规格苗的方法
CN104542368A (zh) 沼虾塘套养泥鳅养殖方法
CN101341857A (zh) 海水池塘对虾生态调控养殖方法
CN114982685A (zh) 一种罗氏沼虾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
CN107347744A (zh) 一种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方法
CN109089957A (zh) 一种提高斑马鱼幼鱼成活率的养殖方法及装置
CN104642089B (zh) 一种江蓠与石斑鱼的混养方法
CN107279003A (zh) 一种小龙虾与罗氏沼虾轮作养殖的方法
CN111280101A (zh) 小龙虾车间早春繁育的方法
CN108770742A (zh) 一种罗氏沼虾高成活率的育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