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331793A -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31793A
CN107331793A CN201710614191.4A CN201710614191A CN107331793A CN 107331793 A CN107331793 A CN 107331793A CN 201710614191 A CN201710614191 A CN 201710614191A CN 107331793 A CN107331793 A CN 107331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layer
metal layer
hearth electrode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141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31793B (zh
Inventor
季渊
沈伟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Yung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Maizhi Microphotoelectric Co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Maizhi Microphotoelectric Co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Maizhi Microphotoelectric Co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141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317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31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1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31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17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涉及硅基有机发光领域,其中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包括第一金属层、连接孔、透明绝缘膜、有机接触层,硅基底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连接孔设置于透明绝缘膜中,有机接触层通过连接孔连接至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连接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第一金属层和有机接触层的连接孔设置在底电极的边缘位置或四角位置且突出于发光区。绝缘钝化物包覆有机接触层的外围边缘。本发明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将反光层下移,通孔偏置并且对电极进行覆盖绝缘钝化物处理,极大提高了有机发光层铺设时的平整度并减小了电极厚度,提高了发光效率和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基有机发光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硅基有机发光的器件结构中,阳极一般为三层或五层结构,通常为钛、氮化钛、铝、钛、氮化钛的垂直五层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629667B”发明名称为“硅基顶发射有机发光微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中公开了这种结构,其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连接阳极的通孔设置在阳极中间,容易造成底电极表面或侧面不平整,如图1所示。另外,五层垂直的阳极结构总体高度较高,在阳极上铺设有机发光层时,也容易形成不平和褶皱,影响发光效率。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将反光层下移,通孔偏置并且对电极进行覆盖绝缘钝化物处理,极大提高了有机发光层铺设时的平整度并减小了电极厚度,提高了发光效率和良品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有机发光层铺设时的平整度和减小厚度,如何提高了发光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可将通孔偏置并且对底电极进行钝化物覆盖处理,进一步地,将反光层下移。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包括硅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电极包括第一金属层、连接孔、透明绝缘膜、有机接触层,所述硅基底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所述连接孔设置于透明绝缘膜中,所述有机接触层通过连接孔连接至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连接至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端,所述有机接触层的材料为ITO、Cr、Mo、Ni、Pt、Au、Cu、Ti、W、Zr、Ta、ZrOx、VOx、MoOx、AlOx、ZnOx、MoN、TiNx、TiSixNy、WSix、WNx、WSixTy、TaNx、TaSixNy、SiOx、SiNx、SiC、C60单质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底电极还包括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有机接触层和第一金属层之间,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在同一水平高度错开设置且不相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被透明绝缘膜所包含。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接触层非常薄且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其厚度不超过50nm。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绝缘膜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化硅,且厚度不超过2μ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材料为Al或Ag,且厚度不小于50nm;所述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可选择性地包覆有硅基接触层,所述硅基接触层的材料为Cr、Ti、Ta、Ni、W或其氧化物或氮化物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且厚度不大于100nm。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接触层的外围边缘由绝缘钝化物包覆,使所述有机接触层中未被包覆的区域形成发光区,所述绝缘钝化物为氧化硅、氮化硅、光致抗蚀剂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进一步地,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有机接触层的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底电极的边缘位置或四角位置且突出于所述发光区。
进一步地,所述底电极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上的底电极部分被所述绝缘钝化物包覆。
进一步地,设置在底电极边缘位置的通孔的数量为1-4个,且通孔大小不超过1um。
进一步地,所有通孔突出不必全部朝向一个方向。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所述硅基底上生长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步骤2、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上方生长所述第一金属层;
步骤3、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方生长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
步骤4、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中制作所述连接孔;
步骤5、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上方制作所述有机接触层;
进一步地,若所述底电极中含有所述第二金属层,则在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含:
步骤3.1、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中生长所述第二金属层;
步骤3.2、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生长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层形成所述透明绝缘膜;
若所述底电极中含有所述绝缘钝化物,则在步骤5之后还包含:
步骤5.1、在所述有机接触层边缘制作所述绝缘钝化物。
本发明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将反光层下移,通孔偏置并且对电极进行覆盖绝缘钝化物处理,极大提高了有机发光层铺设时的平整度并减小了电极厚度,提高了发光效率和良品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有机发光器件的单个底电极的剖面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具有绝缘钝化物包覆的单个底电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具有绝缘钝化物包覆的单个底电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具有绝缘钝化物包覆且连接孔偏置的单个底电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具有绝缘钝化物包覆且连接孔偏置的单个底电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俯视图;
图5(b)是本发明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俯视图;
图5(c)是本发明又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像素阵列俯视图;
图7(a)是本发明又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俯视图;
图7(b)是本发明又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单个底电极俯视图;
图8(a)是本发明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像素阵列俯视图;
图8(b)是本发明又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像素阵列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实施例一:
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的底电极01,包括硅基底10,所述底电极01包括第一金属层11、连接孔12、透明绝缘膜13、有机接触层14,所述硅基底10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所述连接孔12设置于透明绝缘膜13中,所述有机接触层14通过连接孔12连接至第一金属层11,所述第一金属层11通过金属导线和内部通孔连接至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的输出端31,所述有机接触层14的材料为ITO、Cr、Mo、Ni、Pt、Au、Cu、Ti、W、Zr、Ta、ZrOx、VOx、MoOx、AlOx、ZnOx、MoN、TiNx、TiSixNy、WSix、WNx、WSixTy、TaNx、TaSixNy、SiOx、SiNx、SiC、C60单质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所述第一金属层11用于提供反射面,入射光线41透过有机接触层14在第一金属层11形成反射后再次透过有机接触层14向电极外出射。
进一步地,有机接触层14非常薄且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其厚度为不超过50nm,优选值为5~10nm。
进一步地,透明绝缘膜13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化硅,且厚度不超过2μm,优选值为1μm。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11的材料为Al或Ag,且厚度不小于50nm,优选值为500nm~800nm;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11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可包覆有硅基接触层,所述硅基接触层的材料为Cr、Ti、Ta、Ni、W或其氧化物或氮化物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且厚度不大于100nm,优选为20~50nm。
实施例二:
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的底电极01,包括硅基底10,所述底电极01包括第一金属层11、连接孔12、透明绝缘膜13、有机接触层14、第二金属层15,所述硅基底10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所述连接孔12设置于透明绝缘膜13中,所述有机接触层14通过连接孔12连接至第一金属层11,所述第二金属层15设置于有机接触层14和第一金属层11之间,所述连接孔12与所述第二金属层15在同一水平高度错开设置且不相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12被透明绝缘膜13所包含。所述第一金属层11通过金属导线和内部通孔连接至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的输出端31,所述有机接触层14为ITO、Cr、Mo、Ni、Pt、Au、Cu、Ti、W、Zr、Ta、ZrOx、VOx、MoOx、AlOx、ZnOx、MoN、TiNx、TiSixNy、WSix、WNx、WSixTy、TaNx、TaSixNy、SiOx、SiNx、SiC、C60单质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所述第二金属层15用于提供反射面,入射光线41透过有机接触层14在第二金属层15形成反射后再次透过有机接触层14向电极外出射。所述第一金属作为导电层。
进一步地,有机接触层14非常薄且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其厚度为不超过50nm,优选值为5~10nm。
进一步地,透明绝缘膜13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化硅,且厚度不超过2μm,优选值为1μm。
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5的材料为Al或Ag,且厚度不小于50nm,优选值为500nm~800nm。进一步地,第一金属层11和第二金属层15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可包覆有硅基接触层,所述硅基接触层的材料为Cr、Ti、Ta、Ni、W或其氧化物或氮化物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且厚度不大于100nm,优选为20~50nm。进一步地,第二金属层可仅包含了上边缘和/或下边缘的硅基接触层而不具有中间层。
实施例三:
如图3(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底电极01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有机接触层14的外围边缘由绝缘钝化物16包覆,使有机接触层14中未被包覆的区域形成发光区,所述绝缘钝化物16为氧化硅、氮化硅、光致抗蚀剂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实施例四:
如图3(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底电极01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有机接触层14的外围边缘由绝缘钝化物16包覆,使有机接触层14中未被包覆的区域形成发光区,所述绝缘钝化物16为氧化硅、氮化硅、光致抗蚀剂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实施例五:
如图4(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底电极01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连接第一金属层11和有机接触层14的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的边缘位置或四角位置且突出于发光区。
进一步地,底电极01的顶视图如图5(a)-(c)所示,底电极01的周围包覆有绝缘钝化物16,突出部分为91,连接孔12上的底电极部分被绝缘钝化物16包覆。图5(a)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缘位置的顶视图,图5(b)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角位置的顶视图,图5(c)为另一种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角位置的顶视图。
进一步地,图6示意了由若干底电极01构成的像素阵列,在该阵列中,连接孔12突出于底电极01的位置位于底电极01的左侧和上侧。在其他示例中,连接孔12突出于底电极01的位置可位于底电极01的右侧或下侧。
进一步地,所述底电极01具有凹陷部,图7(a)-(b)给出了两种示例。图7(a)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缘位置且具有凹陷部92的顶视图,图7(b)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角位置且具有凹陷部92的顶视图。
进一步地,所述底电极01的凹陷部92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91相嵌,图8示意了两种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的实施例。在图8(a)中,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缘位置且其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在图8(b)中,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的边角位置且其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在其他示例中,底电极的凹陷部可设置于底电极的任意边缘位置且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
进一步地,设置在底电极边缘位置的通孔的数量为1-4个,且通孔大小不超过1um。
进一步地,所有通孔突出不必全部朝向一个方向。
进一步地,绝缘钝化物16包覆底电极01边缘处形成斜面,所述斜面与平面的夹角小于75度。
进一步地,绝缘钝化物16包覆底电极01的边缘范围小于1微米且高度小于0.5微米,且绝缘钝化物16包覆底电极01之上的表面粗糙程度小于1纳米。
实施例六:
如图4(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底电极01与实施例四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连接第一金属层11和有机接触层14的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的边缘位置或四角位置且突出于发光区。
进一步地,底电极01的顶视图如图5(a)-(c)所示,底电极01的周围包覆有绝缘钝化物16,突出部分为91,连接孔12上的底电极部分被绝缘钝化物16包覆。图5(a)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缘位置的顶视图,图5(b)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角位置的顶视图,图5(c)为另一种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角位置的顶视图。
进一步地,图6示意了由若干底电极01构成的像素阵列,在该阵列中,连接孔12突出于底电极01的位置位于底电极01的左侧和上侧。在其他示例中,连接孔12突出于底电极01的位置可位于底电极01的右侧或下侧。
进一步地,所述底电极01具有凹陷部,图7(a)-(b)给出了两种示例。图7(a)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缘位置且具有凹陷部92的顶视图,图7(b)为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角位置且具有凹陷部92的顶视图。
进一步地,所述底电极01的凹陷部92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91相嵌,图8示意了两种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的实施例。在图8(a)中,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01边缘位置且其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在图8(b)中,连接孔12设置在底电极的边角位置且其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在其他示例中,底电极的凹陷部可设置于底电极的任意边缘位置且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
进一步地,设置在底电极边缘位置的通孔的数量为1-4个,且通孔大小不超过1um。
进一步地,所有通孔突出不必全部朝向一个方向。
进一步地,绝缘钝化物16包覆底电极01边缘处形成斜面,所述斜面与平面的夹角小于75度。
进一步地,绝缘钝化物16包覆底电极01的边缘范围小于1微米且高度小于0.5微米,且绝缘钝化物16包覆底电极01之上的表面粗糙程度小于1纳米。
实施例七:
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至六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在底电极01上制作有机材料,所述有机材料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
进一步地,在有机材料上制作顶电极。
进一步地,在顶电极上制作薄膜封装层。
进一步地,在顶电极和薄膜封装层之间还可以制作滤色层。
实施例八: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1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硅基底10上生长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
步骤2、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上方生长所述第一金属层11;
步骤3、在第一金属层上11方生长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13;
步骤4、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13中制作所述连接孔12;
步骤5、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13上方制作所述有机接触层14;
进一步地,若所述底电极10中含有所述第二金属层,则在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含:
步骤3.1、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中生长所述第二金属层15;
步骤3.2、在所述第二金属层15上生长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层;
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层形成所述透明绝缘膜13;
进一步地,若所述底电极10中含有所述绝缘钝化物16,则在步骤5之后还包含:
步骤5.1、在所述有机接触层14边缘制作所述绝缘钝化物16。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包括硅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电极包括第一金属层、连接孔、透明绝缘膜、有机接触层,所述硅基底中含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所述连接孔设置于透明绝缘膜中,所述有机接触层通过所述连接孔连接至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连接至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端,所述有机接触层的材料为ITO、Cr、Mo、Ni、Pt、Au、Cu、Ti、W、Zr、Ta、ZrOx、VOx、MoOx、AlOx、ZnOx、MoN、TiNx、TiSixNy、WSix、WNx、WSixTy、TaNx、TaSixNy、SiOx、SiNx、SiC、C60单质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电极还包括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有机接触层和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在同一水平高度错开设置且不相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层被透明绝缘膜所包含。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接触层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且其厚度不超过50n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绝缘膜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化硅,且厚度不超过2μm。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料为Al或Ag,且厚度不小于50nm;所述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可选择性地包覆有硅基接触层,所述硅基接触层的材料为Cr、Ti、Ta、Ni、W或其氧化物或氮化物或上述材料的任意比例的混合物,且厚度不大于100nm。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接触层的外围边缘由绝缘钝化物包覆,使所述有机接触层中未被包覆的区域形成发光区,所述绝缘钝化物为氧化硅、氮化硅、光致抗蚀剂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有机接触层的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底电极的边缘位置或四角位置且突出于所述发光区。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电极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相邻底电极的突出部相嵌。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上的底电极部分被所述绝缘钝化物包覆。
10.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所述硅基底上生长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步骤2、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上方生长所述第一金属层;
步骤3、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方生长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
步骤4、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中制作所述连接孔;
步骤5、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上方制作所述有机接触层;
若所述底电极中含有所述第二金属层,则在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含:
步骤3.1、在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中生长所述第二金属层;
步骤3.2、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生长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层;
所述第一氧化硅或氮化硅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层形成所述透明绝缘膜;
若所述底电极中含有所述绝缘钝化物,则在步骤5之后还包含:
步骤5.1、在所述有机接触层边缘制作所述绝缘钝化物。
CN201710614191.4A 2017-07-25 2017-07-25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3317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4191.4A CN107331793B (zh) 2017-07-25 2017-07-25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14191.4A CN107331793B (zh) 2017-07-25 2017-07-25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31793A true CN107331793A (zh) 2017-11-07
CN107331793B CN107331793B (zh) 2019-06-14

Family

ID=60227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14191.4A Active CN107331793B (zh) 2017-07-25 2017-07-25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3179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4605A (zh) * 2004-03-17 2007-03-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KR20090003590A (ko) * 2007-07-03 2009-0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00025664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TW201248966A (en) * 2011-05-31 2012-12-01 Seiko Epson Corp Organic EL device
US20160225828A1 (en) * 2015-02-03 2016-08-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06654071A (zh) * 2017-03-09 2017-05-10 南京迈智芯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与封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4605A (zh) * 2004-03-17 2007-03-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KR20090003590A (ko) * 2007-07-03 2009-01-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00025664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TW201248966A (en) * 2011-05-31 2012-12-01 Seiko Epson Corp Organic EL device
US20160225828A1 (en) * 2015-02-03 2016-08-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06654071A (zh) * 2017-03-09 2017-05-10 南京迈智芯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与封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31793B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294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0495719C (zh) 带有黑矩阵的平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26190A (zh) 显示装置
CN109725764A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03779501B (zh) 一种改善视角特性的顶发射oled器件
CN106206620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器件
DE102012109143B4 (de)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WO2020244110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37419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with organic material structure on upper and lower portions of an inorganic layer and lower portion of second substrate
CN109638078A (zh) Tft的制备方法、tft、oled背板和显示装置
CN109216407A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114524A1 (de) Optoelektronischer halbleiterchip mit einer ald-schicht verkapselt und entsprechendes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CN110047892A (zh)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2655118A (zh) 一种amoled器件及制作方法
WO2015040104A1 (de)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bauelementes
US20200119301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encapsulation layer with varying ratios of carbon to silicon and oxygen to silicon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0414814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with passivation structure
CN107331793A (zh) 一种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底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6488147U (zh) 封装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09713153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11619A (zh) Oled对位标记、柔性oled显示面板及其形成方法
DE102014110054A1 (de) Opto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gruppe
EP1655746A3 (en) Integrated spiral inductor including a shielding layer
CN107221610A (zh) 一种提高性能的硅基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E112019007980B4 (de) Optoelektronisches Halbleiter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Halbleiterbauel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0

Address after: No.18 Meilin street,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Jiangning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Yungua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06, 16, morning glory road, Qinhuai District, Jiangsu, Nanjing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MAIZHI XINWEI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