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1610B - 通信节点、终端及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节点、终端及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51610B CN107251610B CN201680009667.5A CN201680009667A CN107251610B CN 107251610 B CN107251610 B CN 107251610B CN 201680009667 A CN201680009667 A CN 201680009667A CN 107251610 B CN107251610 B CN 1072516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ec
- network
- terminal
- mode
- signa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predictive techniques
- G10L19/16—Vocoder architecture
- G10L19/18—Vocoders using multiple modes
- G10L19/22—Mode decision, i.e. based on audio signal content versus external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predictive techniques
- G10L19/16—Vocoder architecture
- G10L19/173—Transcoding, i.e. converting between two coded representations avoiding cascaded coding-decoding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predictive techniques
- G10L19/16—Vocoder architecture
- G10L19/18—Vocoders using multiple modes
- G10L19/24—Variable rate codecs, e.g.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 qualities using a scalable representation such as hierarchical encoding or layered en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04W36/00224—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between packet switched [PS]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CSFB]
- H04W36/00226—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between packet switched [PS]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CSFB] wherein the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comprise IP multimedia system [IMS], e.g.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6—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radio link in the target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8—Service support devices;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s
- H04W88/181—Transcoding devices; Rate adapt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IMS节点(310)涉及在第1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一方的终端切换到与第1网不同的第2网时,判断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通信节点。判断单元(506)将表示第1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一方的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第2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的共同部分设定为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信令生成单元(510)生成用于向2个终端请求向设定的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信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在移动通信方式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控制的通信节点、终端及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移动通信方式中的语音通话,使用3GPP的电路交换(CS:Circuit Switching)网进行。近年来,在进行使用了3GPP的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ing)网的语音通话即VoLTE(Voice over Long TermEvolution;语音长期演进)服务。
但是,能接收到VoLTE服务的区域目前被限制。为此,在基于VoLTE的语音通话(以下,称为VoLTE通话)中出了VoLTE服务区域之外的情况下,需要切换为采用了以往的线路转换方式的通话。作为可进行这种切替的技术,有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SRVCC(Single RadioVoice Call Continuity;单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以下,用图1及图2,说明基于SRVCC的切换的动作。
图1表示3GPP的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一部分。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由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UTRAN的基站(e-node B)、PS网、CS网、CS网的基站子系统、以及IMS(IP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构成。
具体而言,在图1中,e-UTRAN是可提供VoLTE服务的无线接入网。PS网提供VoLTE服务,由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网关)、S-GW(ServingGateway;服务网关)及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构成。CS网由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MGW(Media GateWay;媒体网关)构成。CS网的基站子系统由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及node B构成。IMS进行呼叫控制等,由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及SCC AS(Service Centralization and Continuity Application Server;服务集中和连续性应用服务器)构成。再者,在图1及图2中,将MSC和MGW作为一个节点(MSC/MGW110)来表示,但它们也可以作为各个节点来表示。
在图1中,假设移动通信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即UE100及UE102最初分别连接到PS网(但是,UE102侧的无线接入网、基站及PS网未图示)。即,假设通过UE100和UE102在进行VoLTE通话。此时,假定在通话的中途UE100切换(HO:Hand Over)到CS网。
图1的以实线所示的路径A、路径B及路径C表示通话数据通过的路径。此外,图1的以虚线所示的200、202、204及206表示SRVCC切换处理中的信令通过的路径。
图2是表示SRVCC切换处理的动作的时序图。UE100及UE102最初分别连接到PS网(e-UTRAN),UE100和UE102之间的通话数据通过路径A来收发。如果UE100从e-UTRAN的覆盖区域离开,则e-node B探测该情况,经由MME、MSC/MGW110在RNC/node B之间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0。图2所示的步骤(以下,称为“ST”)200)。在ST200中,在node B和MSC/MGW110之间准备CS网中的数据路径,若准备结束,则从MME经由e-node B,对UE100发出命令(HO Command),以使其切换到UTRAN(CS网)侧。
在ST200的处理的同时,MSC/MGW110经由CSCF/SCC AS与UE102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2。图2所示的ST202)。由此,发出命令,以使得将UE102的通话数据的收发目的地从UE100切换到MSC/MGW110,路径B建立。
UE100在切换到UTRAN后,经由RNC/node B与MSC/MGW110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4。图2所示的ST204)。由此,路径C建立。
在路径C建立后,MSC/MGW110经由MME与P-GW/S-GW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6。图2所示的ST206)。由此,路径A被删除。
以上,说明了SRVCC切换的动作。
此外,作为改进SRVCC,缩短数据路径切替所需要的时间的方式,有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采用了ATCF(Access Transfer Control Function;接入传输控制功能)增强的SRVCC方式(eSRVCC:enhanced-SRVCC)。对于该eSRVCC的动作的一例,以下,用图3及图4来说明。
图3表示可进行eSRVCC的、3GPP的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一部分。与图1同样,图3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由e-UTRAN、e-node B、PS网、CS网、CS网的基站子系统、及IMS构成。这里,在IMS中,除CSCF及SCC AS之外,还存在ATCF(Access Transfer Control Function)及ATGW(Access Transfer GateWay;接入传输网关)。再者,在图3及图4中,将ATCF和ATGW作为一个节点(ATCF/ATGW320)来表示,但它们也可以作为各个节点来表示。此外,在图3中,有时将IMS的各节点集中作为IMS节点310来表示。
在图3中,假设UE100及UE102最初分别连接到PS网(但是,UE102侧的无线接入网、基站及PS网未图示)。即,假设通过UE100和UE102进行VoLTE通话。此时,假定在通话的中途UE100切换到CS网(HO:Hand Over)。
以图3的实线表示的路径A、路径B、路径C及路经D表示通话数据通过的路径。此外,以图3的虚线表示的300、302、304及306表示eSRVCC切换处理中的信令通过的路径。
图4是表示eSRVCC切换的动作的时序图。UE100及UE102最初分别连接着PS网(e-UTRAN)。在实现eSRVCC切换的系统中,在ATCF/ATGW320中,ATCF将IMS的信令(IMS信令)锚定(anchor),ATGW将通话数据锚定。即,UE100和UE102之间的通话开始时,通话开始的IMS信令由ATCF中继,在ATCF判断为需要ATGW中的通话数据的锚定的情况下,作为通话数据的锚定点,ATGW被分配。由此,UE100和UE102之间的通话数据通过路径A及路径B被收发。
若UE100从e-UTRAN的覆盖区域离开,则e-node B探测该情况,经由MME、MSC/MGW110在RNC/node B之间交换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300。图4所示的ST300)。在ST300中,在node B和MSC/MGW110之间准备CS网中的数据路径,若准备结束,则从MME经由e-node B,对UE100传送命令(HO Command),以使其切换到UTRAN(CS网)侧。
在ST300的处理的同时,MSC/MGW110对ATCF传送信令。由此从ATCF到ATGW的路径切替的指示被传送,ATGW的通话数据收发目的地从UE100切换到MSC/MGW110(图3所示的信令302。图4所示的ST302)。即,路径C建立。此外,若向ATGW的路径切替处理完成,则ATCF对SCC-AS发送通知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302。图4所示的ST302)。
UE100在切换到UTRAN后,经由RNC/node B与MSC/MGW110交换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304。图4所示的ST304)。由此,路径D建立。
在路径D建立后,MSC/MGW110经由MME与P-GW/S-GW交换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306。图4所示的ST306)。由此,路径B被删除。
以上,说明了eSRVCC切换的动作。
接着说明有关用于3GPP的语音通话的音声编解码器。
作为3GPP标准规范的编解码器,有非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窄带(NB:Narrowband)的多速率(Multi-Rate)编解码器即AMR(Adaptive Multi-Rate;自适应多速率)编解码器、以及非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宽带(WB:Wideband)的多速率编解码器即AMR-WB(AdaptiveMulti-Rate Wideband;自适应多速率宽带)编解码器。AMR编解码器及AMR-WB编解码器采用CELP(Code-Exited Linear Predictive)方式。此外,AMR编解码器及AMR-WB编解码器对CS网等的传输路径中可能产生的比特差错有抗性,对PS网中可能产生的分组丢失也有抗性,所以在CS网和PS网中都可利用。
此外,作为3GPP标准规范的另一编解码器,有非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EVS(EnhancedVoice Service;增强的语音服务)编解码器。EVS编解码器是,除了支持窄带、宽带之外,还支持超宽带(SWB:Super Wideband;超宽带)及全带(FB:Fullband;全带)的多速率编解码器,比特率也支持5.9kbps至128kbps。在EVS编解码器中,除上述的EVS原始的编解码模式(EVS主模式)之外,还支持AMR-WB互换模式(EVS AMR-WB互换模式)。在EVS编解码器的EVS主模式中,仅假定PS网中的利用,未假定比特差错,所以除了CELP方式,还使用将采用了使编码效率优先的算术符号的方式被编入在一部分中的、MDCT(Modified Discrete CosineTransform)方式。但是,在大约2014年9月左右也讨论过EVS编解码器的CS网中的支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6)。
再者,窄带(NB:Narrowband)编解码器是进行以8kHz采样的数字音响信号的编码及解码处理的编解码器。在窄带编解码器中,一般地具有300Hz~3.4kHz的频带,但频带不限于此,只要在0~4kHz的范围内即可。
此外,宽带(WB:Wideband;宽带)编解码器是进行以16kHz采样的数字音响信号的编码及解码处理的编解码器。在宽带编解码器中,一般地具有50Hz~7kHz的频带,但频带不限于此,只要在0~8kHz的范围内即可。
此外,超宽带(SWB:Super Wideband)编解码器是进行以32kHz采样的数字音响信号的编码及解码处理的编解码器。在超宽带编解码器中,一般地具有50Hz~14kHz的频带,但频带不限于此,只要在0~16kHz的范围内就不限于此。
此外,全带(FB:Fullband)编解码器是进行以48kHz采样的数字音响信号的编码及解码处理的编解码器。在超宽带编解码器中,一般地具有20Hz~20kHz的频带,但频带不限于此,只要在0~24kHz的范围内就不限定于此。
此外,多速率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比特率的编解码器。
此外,这里,“频带(或带宽)”是指成为编解码器的输入输出的信号的频带。
此外,编解码模式意味着,比特率或频带、EVS编解码器中的EVS主模式和EVSAMR-WB互换模式等的、构成编解码器的要素的子集(subset)。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56063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23.216 v12.2.0“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SRVCC)”
非专利文献2:3GPP TS23.237 v12.8.0“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ServiceContinuity”
非专利文献3:3GPP TS26.071 v12.0.0“Mandatory speech CODEC speechprocessing functions;AMR speech Codec;General description”
非专利文献4:3GPP TS26.171 v12.0.0“Speech codec speech processingfunctions;Adaptive Multi-Rate-Wideband(AMR-WB)speech codec;Generaldescription”
非专利文献5:3GPP TS 26.441 v12.1.0“Codec for Enhanced Voice Services(EVS);General overview”
非专利文献6:SP-140485,3GPP Work Item Description,“Support of EVS in3G Circuit-Switched Networks”
非专利文献7:3GPP TS26.201 v12.0.0“Speech codec speech processingfunctions;Adaptive Multi-Rate-Wideband(AMR-WB)speech codec;Frame structure”
非专利文献8:IETF RFC 4867“RTP Payload Format and File Storage Formatfor the Adaptive Multi-Rate(AMR)and Adaptive Multi-Rate Wideband(AMR-WB)AudioCodecs”
非专利文献9:3GPP TS26.445 v12.2.0“Codec for Enhanced Voice Services(EVS);Detailed algorithmic description”
非专利文献10:3GPP TS26.114 v12.9.0“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Multimedia Telephony;Media handling and interaction”
非专利文献11:3GPP TS26.103 v12.0.0“Speech codec list for GSM andUMTS”
发明内容
在图1或图3中,在UE100从PS网切换到CS网时,UE100使用的编解码器被再设定为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此时所再设定的编解码器,被认为与UE100在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不同,或即使相同,CS网中支持的模式(比特率或音频频带等)也与PS网不同。
可是,对于在UE从PS网切换到CS网时被再设定的编解码器或编解码模式与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或编解码模式不同的情况下的动作,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即使通信中的终端的一方使用的编解码器被再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通话质量的劣化而继续通信的通信节点、终端及通信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通信节点,涉及在第1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一方的终端切换到与所述第1网不同的第2网时,判断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通信节点。采用的结构包括:判断单元,将表示第1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一方的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第2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的共同部分设定为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以及生成单元,生成用于向2个终端请求向设定的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信令。
再者,这些概括性的或者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即使在通信中的终端的一方使用的编解码器被再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通话质量的劣化而继续通信。
从说明书和附图中将清楚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的更多的优点和效果。这些优点和/或效果可以由几个实施方式和说明书及附图所记载的特征来分别提供,不需要为了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同一特征而提供全部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3GPP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SRVCC切换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可进行eSRVCC的、3GPP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eSRVCC切换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IMS节点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动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SDP提议和应答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MSC/MGW110中的UE100支持的编解码器和CS网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比较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判断单元中的判断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MSC/MGW节点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动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终端(UE)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完成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经纬]
在图1或图3中,在UE100从PS网切换到CS网时,为了可进行UE100和UE102之间的继续通话,考虑下面的2个方法。第1种方法是在MSC/MGW110或ATCF/ATGW中进行转码(trans-coding)的方法。第2种方法是将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为与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相同的编解码器的方法。
在前者的进行转码的方法中,会发生转码造成的通话质量的劣化。
另一方面,在后者的变更编解码器的方法中,尽管不发生如进行转码的方法那样的通话质量的劣化,但由于用于变更UE102的编解码器的信令需要时间,通话中断的时间较长而不好。而且,在eSRVCC切换中,用于UE100的切换时的路径切替的信令在ATCF中终结,所以甚至无法传送用于变更UE102的编解码器的信令。即,在eSRVCC切换中,无法使用现有的信令来变更UE102的编解码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SRVCC切换或eSRVCC的切换过程中,MGW/MSC通过MME接受了PS->CS req消息(参照图2或图4)时,基于该消息之中包含的信息,UE预先确定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方法。消息之中包含的信息,例如是表示切换的UE支持的编解码器的信息、以及从IMS侧(SCC AS或ATCF/ATGW)接受的、表示UE在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
如果采用该方法,MGW/MSC在UE确定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前,可以知道UE在PS中使用的编解码器。为此,当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CS网也可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将CS网中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统一在PS网侧,所以该方法是有用的。
可是,在非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任何有关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CS网中可能不支持的情况下的解决方法。因此,当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CS网中可能不支持的情况下,产生在CS网中,无法担保在PS网中的会话开始时协商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质量的课题。
此外,作为第二课题,在CS网中利用了EVS编解码器的情况下,根据编码方式,因在传输路径中发生的比特差错而解码未正确地进行,会发生质量劣化。
在非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在CS网中使用AMR-WB编解码器时,对于无容错性的比特附加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检测差错的方法。此外,在非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在使用AMR编解码器或AMR-WB编解码器时CS网中发生了差错的情况下,在将包含该差错的帧传送到PS网时,使用Q比特或SPEECH LOST(语音丢失)等,将在该帧中发生了差错的事实通知给PS网的终端的方法。
通过用这些方法,PS网的终端可将发生了差错的帧不解码地废弃。可是,在EVS编解码器的一部分中使用的、使用了将编码效率优先的算术符号的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已编码的一大半的比特中无容错性,所以使用了上述的CRC的方式的有效性较低。
因此,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即使当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CS网中可能不支持的情况下,在CS网中,也担保在PS网中的会话开始时协商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质量(即,通话质量)。此外,在使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算法)的编解码器(acodec utilizing the algorithm which is not robust against bit errors)被使用在有可能发生比特差错的网(例如,CS网)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质量的劣化而继续通信。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IMS节点310的结构的框图。“IMS节点”,例如指SCC AS或ATCF/ATGW。
IMS节点310具有接收单元500、发送单元502、存储单元504、判断单元506、策略参照单元508及信令生成单元510而构成。再者,除了图5所示的结构部分以外,IMS节点310还具备IMS节点以标准具有的功能。
接收单元500接收信令。接收单元500接收的信令中,例如,可列举表示PS网中的通信开始时的呼叫控制(会话建立)中的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会话描述协议)提议及SDP应答或其一部分的信息(即,表示PS网中的通信中终端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切换到CS网的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或表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等。
再者,取代表示切换到CS网的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接收单元500也可以从CS网(例如,MGW/MSC110)接收表示切换到CS网的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在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之间一致的编解码器及其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
发送单元502发送信令。在发送单元502发送的信令中,例如,可列举请求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编解码模式变更请求(模式变更请求)。
存储单元504存储从接收单元500输出的SDP提议及SDP应答的内容(即,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信息)。
判断单元506在发生了SRVCC切换或eSRVCC切换的情况下,切换的终端(图1或图3中为UE100)将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该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和切换目的地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进行比较。然后,判断单元506基于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比较结果、以及后述的策略参照单元508中参照的策略,判断是否需要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变更。
策略参照单元508参照服务运营商具有的策略。
信令生成单元510在判断单元506中判断为需要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情况下,生成包含编解码模式变更请求的信令。信令生成单元510将生成的信令输出到发送单元502。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一例的时序图。
在图6中,UE100最初位于PS网(LTE网)内,通过IMS节点310,与相同地位于PS网(LTE网)内的UE102进行会话建立(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根据SDP提议/SDP应答,确定在语音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ST601)。
这时,IMS节点310(存储单元504)存储在会话建立中终端间所交换的SDP提议及SDP应答的信息或其一部分(例如,仅SDP应答的内容)(ST602)。
图7表示会话建立中在终端间所交换的SDP提议及SDP应答的一例。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编解码器协商中,接受了SDP提议的UE选择是EVS编解码器的超宽带(SWB)(bw=swb)、且比特率9.6kbps~24.4kbps的范围(br=9.6-24.4),将选择的编解码模式记述在SDP应答中。IMS节点310的存储单元504至少存储该SDP应答的内容。
UE100在UE102和PS网(LTE网)中进行语音通话时(ST603),进行从PS网向CS网的SRVCC切换或eSRVCC切换。
具体而言,在SRVCC切换或eSRVCC的切换过程中,若UE100从e-UTRAN的覆盖区域离开,则e-node B对其进行探测,向MME发送HO Required消息(ST604),MME向MSC/MGW110发送PS->CS req消息(ST605)。再者,图6中,HO Required消息及PS->CS req消息是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的消息。例如,在PS->CS req消息中,包含表示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UE supported codec)的列表(Supported Codec List)。
若MGW/MSC110接受PS->CS req消息,则将PS->CS req消息中包含的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的列表和本网(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进行对照(比较)(ST606)。MGW/MSC110将表示对照的结果一致的编解码器及其编解码模式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发送到IMS节点310(ST607)。再者,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的发送方法,例如在IMS中可以使用SDP来发送,也可以是其他的方法。
图8表示MSC/MGW110中的、UE100支持的编解码器和CS网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对照(比较)结果的一例。即,图8所示的信息是,表示切换到CS网的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和表示在与表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之间相符的编解码器及其编解码模式的信息。
IMS节点310的判断单元506基于从MGW/MSC110接受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存储单元504中存储的SDP提议/SDP应答的内容(或其一部分)、策略参照单元508参照的服务运营商具有的策略,判断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即,UE100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以及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即,UE102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ST608)。再者,有关判断单元506中的判断处理的细节,将后述。
然后,IMS节点310对MSC/MGW110指示判断出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ST609)。此外,MSC/MGW110对CS网侧(RNC/node B)传送HO Req消息时,通知其选择由IMS节点310指示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ST610)。
在node B和MSC/MGW110之间准备CS网中的数据路径,若准备结束,则从MME经由e-node B,对UE100传送命令(HO Command),以使其切换到UTRAN(CS网)侧(ST611)。
在MGW/MSC110和IMS节点310之间进行IMS的会话转移(initiation of sessiontransfer;会话转移初始化)(ST612)。
UE100在切换到UTRAN(CS网)后,经由RNC/node B与MSC/MGW110交换信令(ST613)。由此,UE100和MSC/MGW110之间的通信路径被切换。
此外,发出使得将UE102的通话数据的通信路径从UE100切换到MSC/MGW110的命令,该通信路径被切换(ST614)。
此外,IMS节点310对PS网的UE102通知请求向ST608中判断出的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模式变更请求(ST615)。
再者,对PS网的模式变更请求的通知(ST615),如图6所示,可以在紧接进行了数据的通信路径的变更(Speech Data path switched;语音数据路径转换)后进行,也可以在数据的通信路径的变更前进行。
此外,模式变更请求可以包含在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有效载荷信头中,也可以包含在RTCP(RTP Control Protocol;RTP控制协议)中。例如,模式变更请求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9中记载的RTP有效载荷格式信头的CMR(Codec ModeRequest;编解码模式请求)字节来通知,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10中记载的RTCP(RTPControl Protocol;RTP控制协议)-APP的CMR来通知,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通知。
此外,在图6中,数据路径上存在的节点也可以从IMS节点310接受指示而对UE102发送模式变更请求。例如,该数据路径上的节点可以是ATGW,也可以是MGW。例如,在ATGW使用RTP有效载荷格式信头的CMR字节通知模式变更请求的情况下,对于从MGW发送的数据,ATGW追加包含了模式变更请求的CMR字节。
接着,详细地说明IMS节点310的判断单元506中的判断。图9是表示判断单元506中的判断的一例的流程图。
判断单元506首先判断是否存在通过策略参照单元508参照的服务运营商的策略(本地策略)(ST900)。在存在服务运营商的策略的情况下(ST900:“是”),判断单元506判断使用遵循该策略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ST902)。IMS节点310根据需要对CS网侧或PS网侧、或这两者发送表示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信令消息。
例如,作为服务运营商的策略的一例,可列举所谓“如果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在CS网中也被支持,则在PS网中的会话建立时协商的编解码模式也可以按CS网侧的编解码模式盖写”的内容。例如,在比较了图7所示的SDP应答和图8所示的对照结果的情况下,相对于图7所示的SDP应答中记述的、会话建立时协商的EVS的比特率是从9.8kbps至24.4kbps来说,图8所示的CS网中支持的EVS的比特率是从5.9kbps至13.2kbps。这种情况下,在遵循上述策略的情况下,IMS节点310对于MSC/MGW110指示选择从5.9kbps至13.2kbps作为EVS的比特率,MSC/MGW110在对CS网侧发送HO Req时,通知选择从5.9kbps至13.2kbps作为EVS的比特率(ST610)。此外,IMS节点310对PS网侧通知将比特率的上限设定为13.2kbps(ST615)。
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服务运营商的策略的情况下(ST900:“否”),判断单元506判断由MSC/MGW110通知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ST607)所示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与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是否有共同部分(ST904)。
在有共同部分的情况下(ST904:“是”),判断单元506判断使用共同部分即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ST906)。IMS节点310对CS网侧或PS网侧、或这两者发送提醒共同部分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使用的信令消息。
例如,例如在比较了图7所示的SDP应答和图8所示的对照结果的情况下,EVS的比特率的共同部分是9.8kbps及13.2kbps。因此,IMS节点310对于MSC/MGW110指示仅使用9.8kbps及13.2kbps作为EVS的比特率,MSC/MGW110在向CS网侧发送HO Req时,通知仅选择9.8kbps及13.2kbps作为EVS的比特率(ST610)。此外,IMS节点310对PS网侧通知将比特率设定为9.8kbps及13.2kbps(ST615)。
再者,图9所示的ST906的处理,在ST900的判断中被确认存在的策略是所谓“如果PS网侧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在CS网侧中也被支持,则使用共同部分作为编解码模式”的内容的情况下,与ST902中进行的处理等价。
此外,共同部分也可以不是完全一致的部分,而是共同的上限值。例如,在比较了图7所示的SDP应答和图8所示的对照结果的情况下,EVS的比特率的上限是13.2kbps,所以在PS网侧传送将比特率的上限设为13.2kbps的通知。此外,在CS网侧使用的比特率的组合,如非专利文献11中记载的那样,有预先被确定数组的情况。例如,即使是EVS的情况,除了图8所示的组合、即{5.9kbps,7.2kbps,8.0kbps,9.6kbps,13.2kbps}之外,假设例如{8.0kbps,9.6kbps,13.2kbps}的组合被支持。这种情况下,作为比特率的下限值,也可以选择接近PS网中协商的比特率的下限值的后者的组合,即选择{8.0kbps,9.6kbps,13.2kbps}。
另一方面,在PS网及CS网中所使用的同一编解码器的编解码模式中无共同部分的情况下(ST904:“否”),判断单元506在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中存在与另一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的情况下,判断在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所示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之中是否存在有互换性的编解码器(ST908)。即,判断单元506在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中存在互换模式的情况下,判断在CS网中是否可变更为该互换模式。
在CS网中可变更为该互换模式的情况下(ST908:“是”),判断单元506判断为使用互换模式的编解码器(ST910)。IMS节点310向CS网侧或PS网侧、或这两者发送提醒互换模式的编解码器的使用的信令消息(ST610,ST615)。
如上述那样,EVS编解码器也支持AMR-WB互换模式。因此,IMS节点310在ST910中,对于MSC/MGW110指示使用EVS的AMR-WB互换模式,MSC/MGW110在对CS网侧发送HO Req时,通知变更为EVS的AMR-WB互换模式(ST610)。此外,IMS节点310对PS网侧通知EVS的AMR-WB互换模式,并且通知将比特率的上限设定为12.65kbps(参照图8)(ST615)。
再者,图9所示的ST910的处理,在ST900的判断中被确认了存在的策略是所谓“PS网侧使用的编解码器中存在与另一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的情况下,在CS网中变更为该互换模式”的内容的情况下,与ST902中进行的处理等价。
另一方面,在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中不存在与另一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的情况下,或在CS网中不可变更为互换模式的情况下(ST908:“否”),判断单元506判断为在CS网中使用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在PS网和CS网之间进行转码(ST912)。
再者,图9所示的ST912的处理,在ST900的判断中被确认了存在的策略是所谓“进行转码”的内容的情况下,与ST902中进行的处理等价。
此外,在ST912中,取代转码,也可以进行会话的再协商,根据再协商的结果,将UE102的编解码器变更为CS网中可支持的编解码器。
此外,数据路径上存在的节点从IMS节点接受进行转码的指示而进行转码即可。例如,进行转码的节点可以是ATGW,也可以是MGW。
以上,说明了IMS节点310的判断单元506中的判断。
这样一来,IMS节点310的判断单元506在进行PS网中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一方的终端切换到CS网时,将表示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切换后的一方的终端(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的共同部分设定为上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然后,IMS节点310的信令生成单元510生成用于向该2个终端请求向设定的上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信令。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上述共同部分即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即使在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CS网中可能不支持的情况下,也可以在CS网中,担保PS网中的会话开始时协商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质量。
此外,在上述共同部分不存在的情况下,IMS节点310的判断单元506在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中存在与另一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并且在已切换的一方的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中包含该另一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将该另一编解码器或与另一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设定为上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服务运营商的策略存在的情况下,根据该策略而设定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UE的切换目的地的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与PS网中的通信开始时的会话建立时协商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脱离服务运营商的策略及会话建立时协商的内容的事情而继续通信。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通信中的终端的一方使用的编解码器被再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通话质量劣化而继续通信。
(实施方式2)
相对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IMS节点310判断向CS网的终端的切换时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情况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MSC/MGW110判断向CS网的终端的切换时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情况。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SC/MGW110的结构的框图。
MSC/MGW110具有接收单元1000、发送单元1002、存储单元1004、判断单元1006、策略参照单元1008及信令生成单元1010而构成。再者,除了图10所示的结构单元之外,MSC/MGW110还具备MSC/MGW以标准具有的功能。
接收单元1000接收信令。接收单元1000接收的信令中,例如,可列举从IMS节点310接受的、表示PS网中的通信开始时的呼叫控制(会话建立)中的SDP提议及SDP应答的内容或其一部分的信息(即,表示PS网中的通信中终端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从MME接受的、包含表示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的列表的PS->CS req消息等。
发送单元1002发送信令。在发送单元1002发送的信令中,例如,可列举请求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编解码模式变更请求(模式变更请求)、以及对于IMS节点310请求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的查询。
存储单元1004存储从接收单元1000输出的、SDP提议及SDP应答的内容或其一部分、以及从CS网发送的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信息。此外,存储单元1004也可以存储表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
判断单元1006在发生了SRVCC切换或eSRVCC切换的情况下,比较切换的终端(图1或图3中为UE100)在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该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以及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然后,判断单元1006基于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比较结果、以及后述的策略参照单元1008中参照的策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
策略参照单元1008参照服务运营商具有的策略。
信令生成单元1010在判断单元1006中判断为需要变更编解码模式的情况下,生成包含编解码模式变更请求的信令。此外,信令生成单元1010对于IMS节点310,生成用于接受SDP提议/SDP应答的内容或其一部分的信令(查询)。信令生成单元1010将生成的信令输出到发送单元502。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一例的时序图。再者,在图11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6)同样的处理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1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UE100最初位于PS网(LTE网)中,与位于相同PS网(LTE网)中的UE102进行语音通话。
MSC/MGW110的存储单元1004存储在ST605中从MME接受的PS->CS req消息中包含的、表示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的信息(Supported Codec List;支持的编解码列表)。
MGW/MSC110的信令生成单元1010生成在ST601中请求在UE100和UE102之间交换的SDP提议/SDP应答的内容或其一部分的、对IMS节点310的查询消息。生成的查询消息从MGW/MSC110向IMS节点310发送(ST1101)。再者,该查询消息可以是IMS信令,也可以是其他的方法。
若IMS节点310在ST1101中查询消息,则向MGW/MSC110发送包含所保持的SDP提议/SDP应答的内容或其一部分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ST1102)。MGW/MSC110的存储单元1004存储接受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
MGW/MSC110的判断单元1006基于从IMS节点310接受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信息(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的列表、本网(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以及策略参照单元508参照的服务运营商具有的策略,判断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即,UE100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以及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即,UE102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ST1103)。
再者,判断单元1006中的判断处理,与实施方式1(例如,参照图9)是同样的,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然后,MGW/MSC110在对CS网侧(RNC/node B)传送HO Req消息时,包含判断出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来通知(ST610)。此外,MGW/MSC110对IMS节点310通知在判断出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之中、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ST1104)。在向IMS节点310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的通知中,可用使用IMS信令,也可以是其他的方法。
此外,MGW/MSC110对PS网的UE102通知请求向在ST1103中判断出的编解码模式变更的模式变更请求(ST1105)。
再者,如图11所示,对PS网的模式变更请求的通知(ST1105),可以在紧接进行了数据的通信路径的变更(Speech Data path switched)之后进行,也可以在数据的通信路径的变更前进行。
此外,模式变更请求可以包含在RTP有效载荷信头中,也可以包含在RTCP中。例如,模式变更请求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9中记载的RTP有效载荷格式信头的CMR(Codec ModeRequest)字节来通知,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10中记载的RTCP-APP的CMR来通知,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通知。
此外,在图11中,模式变更请求可以从MGW/MSC110发送,也可以从ATGW发送。例如,在ATGW使用RTP有效载荷格式信头的CMR字节通知模式变更请求的情况下,ATGW对于从MGW发送的数据,追加包含了模式变更请求的CMR字节。
此外,例如,在服务运营商的策略是所谓“进行会话的再协商,变更PS网侧的编解码器”的内容的情况下,MGW/MSC110在确定P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前通过IMS节点310对UE102发送SDP提议,在从UE102经由IMS节点31接受了SDP应答后,也可以发送包含CS侧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HO req消息。
这样一来,MGW/MSC110的判断单元1006在PS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一方的终端切换到CS网时,将表示PS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切换后的一方的终端(UE1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的共同部分,设定为上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然后,MGW/MSC110的信令生成单元1010生成用于向该2个终端请求向设定的上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变更的信令。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使用上述共同部分即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即使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CS网中可能不支持的情况下,在CS网中,也可以担保在PS网中的会话开始时协商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质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即使UE的切换目的地的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与在PS网中的通信开始时的会话建立时协商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脱离服务运营商的策略及会话建立时协商的内容的事情而继续通信。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通信中的终端的一方使用的编解码器被再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通话质量劣化而继续通信。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发生了对UE100的SRVCC切换或eSRVCC切换时,作为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如EVS主模式那样,UE100选择了使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算法)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抑制CS网中比特差错造成的影响的方法。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UE100、102(终端)的结构的框图。UE100、102有接收单元1200、发送单元1202、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判断单元1208、命令发送单元1210、以及通知收发单元1212而构成。再者,除了图12所示的结构单元之外,UE100、102还具备终端以标准具有的功能。
接收单元1200接收通信数据及信令等。在接收单元1200接收的信令中,例如,可列举用于从切换到CS网的通信对象终端(或者,数据路径上的通信节点)通知通信对象终端切换到CS网、或者需要限制编解码器的编码方式的信令。
发送单元1202发送通信数据及信令等。在发送单元1202发送的信令中,例如,可列举用于对于位于PS网中的通信对象终端通知本机切换到CS网、或者需要限制编解码器的编码方式的信令。
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检测因切换等的本机的连接目的地网(PS网或CS网)。
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检测由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检测出的连接目的地网所使用的编解码器。
判断单元1208基于由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检测出的连接目的地网及由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检测出的编解码器,判断是否需要限制本机及通信对象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中使用的编码方式。例如,在本机已从PS网向CS网切换时,在由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检测出的CS网所使用的编解码器是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编码方式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判断单元1208判断为需要限制编码方式。
命令发送单元1210,例如,在本机切换到CS网,判断单元1208中判断为需要限制编码方式的情况下,或者本机位于PS网中,在后述的通知收发单元1212中从通信对象终端(位于CS网中)接收到连接目的地网的通知(或用于通知编码方式的限制的信令)的情况下,将用于限制在连接目的地网中所使用的编码方式的内部命令发送到编码器(未图示)。
通知收发单元1212通过接收单元1200从通信对象终端接收连接目的地网的通知(用于限制编码方式的信令)。此外,例如,在本机切换到CS网,判断单元1208中判断为需要限制编码方式的情况下,通知收发单元1212对于位于PS网中的通信对象终端,生成用于通知本机切换到CS网、或者需要限制编解码器的编码方式的信令。该信令通过发送单元1202通知给通信对象终端。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UE100的动作。
例如,在图6及图11中,UE100接受从eNB向CS网的切换的命令(HO Command)(ST611),在将连接目的地变更为RNC/node B的情况下(ST613),UE100的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用基站信息等,检测连接目的地网被变更为CS网。
此外,在图6及图11中,在UE100连接到RNC/node B的过程中(例如,ST613),UE100的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检测在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通过MGW/MSC110对RNC/node B通知UE100在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例如,ST610)。再者,UE100在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设定方法,可以是实施方式1、2中说明的方法,也可以是其他方法。
例如,假设对于UE100,CS网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是EVS主模式的9.6kbps及13.2kbps。如上述那样、CS网是在传输路径中引起比特差错的网,EVS主模式是未假定比特差错的编解码模式。因此,这种情况下,UE100的判断单元1208基于由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检测出的CS网的信息、以及由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检测出的编解码器的信息,检测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的EVS主模式的9.6kbps及13.2kbps在可能产生比特差错的CS网中被使用的事实。即,判断单元1208判断为需要限制在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编码方式。
然后,UE100的命令发送单元1210对于UE100的编码器发送限制编码方式的内部命令,以使其仅用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编码。
此外,在图6及图11中,在MGW/MSC110和IMS节点310之间进行IMS的会话转移(initiation of session transfer)(ST612)。MGW/MSC110或ATGW(IMS节点310)的信令生成单元510、1010(参照图5及图10)生成并发送对于UE102通知UE100连接到CS网的信令、或者通知限制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编码方式的(用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编码)的信令。
即,在判断为UE100中需要编码方式的限制的情况下,用于通知UE100连接到CS网的信令、或用于通知限制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编码方式的信令,由在UE100及UE102的数据路径上存在的通信节点生成,被发送到UE102。
该信令可以包含在RTP有效载荷信头中,也可以包含在RTCP中。例如,信令也可以在非专利文献9记载的RTP有效载荷格式信头的CMR(Codec Mode Request)字节的字段或比特中追加使用用于通知通信对象(图6及图11中为UE100)连接到CS网、或者限制编码方式的功能。或者,在该信令的通知中,也可以在非专利文献10记载的RTCP-APP的CMR中追加使用用于通知通信对象连接到CS网、或者限制编码方式的新字段。或者,该信令也可以用IMS信令等的其他方法来通知。
此外,通知UE100连接到CS网或限制编码方式的信令被发送的定时,可以与图6及图11所示的模式变更请求的发送定时同时,也可以是不同的定时。
此外,在该信令中,也可以隐含或明示地包含CS网中EVS主模式被使用的事实。此外,也可以从UE100向UE102发送通知UE100连接到CS网或限制编码方式的信令。
在另一方面,切换到CS网的UE100的通信对象终端即UE102的通知收发单元1212,若接受通知UE100连接到CS网、或限制编码方式的信令,则检测在CS网中移动的UE100使用EVS主模式进行通信的事实。然后,UE102的判断单元1208判断为需要编码方式的限制,命令发送单元1210对于UE102的编码器(未图示),发送限制编码方式的内部命令,以使其仅用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编码。
再者,如上述那样,在CS网中使用EVS主模式时发送内部命令,使得仅用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编码的方式,不仅用于在SRVCC切换或eSRVCC切换时,例如,也可以用于UE100从最初就连接到CS网时。此外,对连接到PS网的通信对象(例如UE102)通知UE100连接到CS网的方法,不仅在SRVCC切换或eSRVCC切换时使用,例如,也可以从UE100连接到CS网、UE102连接到PS网时的通信开始时就使用。
此外,“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也可以是EVS AMR-WB互换模式。这种情况下,在UE100中,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1204检测向UE100的CS网的连接,在编解码器检测单元1206检测到EVS作为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命令发送单元1210对于编码器发送内部命令,使得将编码方式变更为AMR-WB互换模式。此外,用于对该情况的UE102的通知的信令,也可以不是通知UE100进行了切换到CS网的信令,而是所谓将EVS主模式切换为AMR-WB互换模式的切替请求。
在该切替请求的通知中,可使用非专利文献9中记载的RTP有效载荷格式信头的CMR字节,也可以使用非专利文献10中记载的RTCP-APP的CMR。或者,该切替请求也可以使用IMS信令等的其他方法来通知。此外,切替请求被发送的定时可以与图6及图11所示的模式变更请求的发送定时同时,也可以是不同的定时。此外,切替请求也可以从UE100向UE102发送。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到CS网的UE在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如EVS主模式那样,在被设定了使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算法)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UE100、102对编码器进行指示,使得其使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算法)。
这样,通过限制在CS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所用的编码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连接到CS网的UE被设定了使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CS网中比特差错造成的影响。即,即使在CS网中利用了EVS编解码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应于传输路径中发生比特差错正确地进行解码,防止质量劣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有可能产生比特差错的网中被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质量的劣化而继续通信。
再者,在通信开始时的基于IMS的会话建立时(例如,图6及图11的ST601),考虑在提供服务的运营商间使用的对有效载荷格式的策略不同的情况。例如,该策略意味着表示使用非专利文献9中记载的EVS编解码器的RTP有效载荷格式中的、紧凑格式和信头全格式两者的方式、还是仅使用信头全格式的方式的策略,或者意味着表示使用非专利文献8中记载的AMR或AMR-WB编解码器的RTP有效载荷格式中的、Bandwidth-Efficient模式的方式、还是使用Octet-Aligned Mode模式的方式的策略。在有关该有效载荷格式的策略不同的情况下,IMS节点310允许策略的差异,例如ATGW等数据路径上存在的节点也可以变更有效载荷格式(传输格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再者,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ATCF/ATGW320、MSC/MGW110、SCC AS/CSCF分别作为一个节点来说明。但是,ATCF/ATGW320、MSC/MGW110、SCC AS/CSCF也可以由彼此通过接口连接的2个以上的各个节点构成。即,也可以在ATCF和ATGW之间、MSC和MGW之间、以及SCC AS和CSCF之间的各自中,使上述的功能分散在多个节点中。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主要使用有关语音的编解码器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即使涉及音乐、音响、图像等,本发明的一方式也可适用。
此外,本发明的一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实施。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用硬件构成的例子说明了本发明的一方式,但也可以在与硬件的协同中通过软件实现本发明。
此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集成电路控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也可以包括输入和输出。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此外,集成电路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使用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Processor)。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方式,即使UE的切换目的地即CS网中支持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与在通信开始时的会话建立中协商的编解码器/编解码模式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脱离在服务运营商的策略或会话建立中协商的内容而继续通信。此外,即使在连接到CS网的UE使用了采用不具有比特容错性的方式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对进行抑制了CS网中的比特差错造成的影响的通信也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102 UE
200,202,204,206,300,302,304,306 信令
110 MSC/MGW
310 IMS节点
320 ATCF/ATGW
500,1000,1200 接收单元
502,1002,1202 发送单元
504,1004 存储单元
506,1006,1208 判断单元
508,1008 策略参照单元
510,1010 信令生成单元
1204 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
1206 编解码器检测单元
1210 命令发送单元
1212 通知收发单元
Claims (12)
1.一种通信节点,是在第1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第一终端切换到与所述第1网不同的第2网时,判断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通信节点,包括:
判断单元,将表示所述第1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所述第一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和表示所述第2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的共同部分设定为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以及
生成单元,生成用于向所述2个终端请求向设定的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信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节点,
所述判断单元在所述共同部分不存在的情况下,
在所述第1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包含与第二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并且在所述第一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所述第2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中包含所述第二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终端以及所述第一终端的通信对象终端即第二终端中使用所述第二编解码器或所述第一编码器中的与所述第二编解码器的互换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节点,
所述判断单元在存在服务运营商的策略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策略设定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在不存在所述策略的情况下,将所述共同部分设定为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
4.一种第一终端,是在第1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切换到与所述第1网不同的网的第一终端,包括:
连接目的地检测单元,检测基于切换的连接目的地网;
编解码器检测单元,检测在所述连接目的地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
判断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到的连接目的地网和所述检测到的编解码器,在所述检测到的编解码器是采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编码方式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在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中使用的编码方式的限制;以及
命令发送单元,在判断为需要所述编码方式的限制的情况下,将用于限制所述编码方式的内部命令发送到编码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终端,
所述第1网是分组交换网,所述连接目的地网是线路交换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终端,还包括:
生成单元,在判断为需要所述编码方式的限制的情况下,生成用于对通信对象终端即第二终端通知已切换到所述连接目的地网、或需要所述编码方式的限制的信令;以及
发送单元,将所述信令发送到所述第二终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终端,
在判断为需要所述编码方式的限制的情况下,
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终端已切换到所述连接目的地网、或需要所述编码方式的限制的信令,由所述2个终端的数据路径上存在的通信节点生成,被发送到所述第一终端的通信对象终端即第二终端。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第一终端,
接受了所述信令的所述第二终端将用于限制所述编码方式的内部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二终端内的编码器。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第一终端,
所述信令包含在RTP即实时传输协议的有效载荷信头中。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第一终端,
所述信令包含在RTCP即实时传输协议控制协议中。
11.一种通信控制方法,是在第1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第一终端切换到了与所述第1网不同的第2网时,判断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通信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表示所述第1网中的通信中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表示所述第一终端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第2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信息的共同部分设定为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
生成用于向所述2个终端请求向设定的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及编解码模式的变更的信令。
12.一种通信控制方法,是在第1网中进行通信的2个终端之中,切换到与所述第1网不同的网的第一终端中的通信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基于切换的连接目的地网,
检测在所述连接目的地网中使用的编解码器,
基于所述检测到的连接目的地网和所述检测到的编解码器,在所述检测到的编解码器是采用没有比特容错性的编码方式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所述2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中使用的编码方式的限制,
在判断为需要所述编码方式的限制的情况下,将用于限制所述编码方式的内部命令发送到编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02810 | 2015-05-20 | ||
JP2015-102810 | 2015-05-20 | ||
PCT/JP2016/001495 WO2016185649A1 (ja) | 2015-05-20 | 2016-03-16 | 通信ノード、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51610A CN107251610A (zh) | 2017-10-13 |
CN107251610B true CN107251610B (zh) | 2020-09-25 |
Family
ID=57319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096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51610B (zh) | 2015-05-20 | 2016-03-16 | 通信节点、终端及通信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11988B2 (zh) |
JP (1) | JP6787884B2 (zh) |
CN (1) | CN107251610B (zh) |
WO (1) | WO201618564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78100B1 (en) | 2016-03-16 | 2019-04-30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ME) management of an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media session service level for a user equipment (UE) |
RU2727794C1 (ru) * | 2017-05-18 | 2020-07-24 | Фраунхофер-Гезелльшафт Цур Фердерунг Дер Ангевандтен Форшунг Е.Ф. | Управляющее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US10778729B2 (en) * | 2017-11-07 | 2020-09-15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Codec parameter adjustment based on call endpoint RF condi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1611909B2 (en) * | 2018-09-07 | 2023-03-21 | Apple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ran-assisted codec adaptation capabilities in IMS multimedia telephony sessions |
JP7523267B2 (ja) | 2020-07-10 | 2024-07-26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通信制御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4441A (zh) * | 2000-08-14 | 2003-11-05 | 诺基亚公司 | 提供模式选择进程的通信系统与方法 |
CN103548369A (zh) * | 2011-06-09 | 2014-01-2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
WO2015025454A1 (ja) * | 2013-08-22 | 2015-02-26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音声符号化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56612B1 (en) * | 1999-02-24 | 2005-02-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all routing and codec negotiation in hybrid voice/data/internet/wireless systems |
KR100659197B1 (ko) * | 2000-09-05 | 2006-12-21 | 유티스타콤코리아 유한회사 | 통합 인터넷 프로토콜 망에서의 보코딩 방법 |
US6879600B1 (en) * | 2002-06-03 | 2005-04-12 | Sprint Spectrum,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ssion arbitration |
US20040131051A1 (en) * | 2002-09-06 | 2004-07-08 | Rafi Rabipour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
US7443879B2 (en) * | 2002-11-14 | 2008-10-28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 agents through employment of codec format unsupported by one of the user agents |
US7680143B2 (en) * | 2002-12-12 | 2010-03-16 | Rpx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ing session acceleration techniques for media oriented negotiation acceleration |
EP1582046B1 (en) * | 2003-01-09 | 2008-03-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ec selection |
WO2004075582A1 (en) * | 2003-02-21 | 2004-09-02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odec-bypass connection |
US7305230B2 (en) * | 2003-07-01 | 2007-12-04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mobile server |
WO2005096585A1 (en) * | 2004-03-04 | 2005-10-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node for selecting a codec type or configuration by extending the list comprising codecs for transcoder/tandem free operation by further codecs supported by the node |
US7602901B1 (en) * | 2004-07-21 | 2009-10-13 | Sprint Spectrum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alling-party identification and/or calling-party or called-party ringback services |
US8700729B2 (en) * | 2005-01-21 | 2014-04-15 | Robin Du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redentials through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06135334A2 (en) * | 2005-06-15 | 2006-12-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dec rate adaptation as a function of air-interface as wel as network in a packet-based network |
EP1902381A4 (en) * | 2005-07-11 | 2009-06-24 | Packetvideo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FER |
US7974270B2 (en) * | 2005-09-09 | 2011-07-05 | Kineto Wireless, Inc. | Media route optimization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s |
JPWO2007034809A1 (ja) * | 2005-09-20 | 2009-03-26 | 大正製薬株式会社 | 組み換え蛋白質産生のための宿主細胞 |
DE102005050588B4 (de) * | 2005-10-21 | 2010-07-08 | Siemens Ag | Signalisierung bezüglich des Aufbaus von H.324 Videotelefonie zwischen einer Mediagateway und einem Controller |
PL1954769T3 (pl) * | 2005-11-02 | 2013-03-29 | Sun Chemical Corp | Farby do drukowania fleksograficznego i grawiurowego dla nietkanych podłoży |
US7835346B2 (en) * | 2006-01-17 | 2010-11-16 | Genband Us Llc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viding transcoder free operation (TrFO) and interworking betwee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UMA) an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legs using a media gateway |
US7787377B2 (en) * | 2006-02-03 | 2010-08-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elective redundancy for Voice over Internet transmissions |
EP3641239B1 (en) * | 2006-02-10 | 2022-08-03 | III Holdings 2,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mobile devices |
EP2055036B1 (en) * | 2006-08-21 | 2012-05-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dapting transmission of encoded media |
EP2107818B1 (en) * | 2007-02-02 | 2019-01-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Gsm bearer set up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KR101167523B1 (ko) * | 2008-01-17 | 2012-07-20 |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적 멀티-레이트 코덱 비트 레이트 제어 |
US8064907B2 (en) * | 2008-04-29 | 2011-11-22 | Kineto 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controller selection in a voice over long term evolution via generic access system |
US20100172332A1 (en) * | 2009-01-07 | 2010-07-08 | Rao Anil M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vocoder mode in a packet switched voice wirelss network |
KR101523590B1 (ko) * | 2009-01-09 | 2015-05-2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통합 인터넷 프로토콜망의 코덱 모드 제어방법 및 단말기 |
US9007914B2 (en) * | 2009-09-30 | 2015-04-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rate adaptation across network configurations |
WO2011095221A1 (en) * | 2010-02-05 | 2011-08-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monitoring a quality of media transfer in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based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8548460B2 (en) * | 2010-05-25 | 2013-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ec deployment using in-band signals |
EP3554127B1 (en) * | 2010-11-10 | 2020-09-0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and coding mode selection method |
KR101843052B1 (ko) * | 2011-10-25 | 2018-03-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로 다른 망들을 이용한 음성 호의 연속성 제공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US9848339B2 (en) * | 2011-11-07 | 2017-12-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oice service solutions for flexible bandwidth systems |
CN102448135A (zh) * | 2011-11-17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单无线语音连续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
US9456388B2 (en) * | 2011-11-30 | 2016-09-2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Network nod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4221429B (zh) * | 2012-04-17 | 2019-04-05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利用活跃编解码器选择在接入网之间的呼叫的srvcc切换 |
EP2890096A4 (en) * | 2012-08-24 | 2016-06-08 | Nec Corp | REMOTE COMMUNICATION SYSTEM, SERVER DEVICE, REMOT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US8483699B1 (en) * | 2012-08-29 | 2013-07-09 | Sprint Spectrum L.P. | Codec sel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8908605B1 (en) * | 2012-10-09 | 2014-12-09 | Sprint Spectrum L.P. | Coordination of codec assignment and radio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9526037B2 (en) * | 2013-02-04 | 2016-12-20 | Apple Inc. | SRVCC handover indication for remote party to voice call |
US9338718B2 (en) * | 2013-03-14 | 2016-05-10 | Apple Inc. | Voice call resumption on a legacy network |
US9386563B1 (en) * | 2013-04-11 | 2016-07-05 | Sprint Spectrum L.P. | Coordination of codec consistency based on cross-carrier assignment |
US9467480B2 (en) * | 2013-09-16 | 2016-10-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ectively multiplexing incoming WebRTC traffic and/or de-multiplexing outgoing WebRTC traffic by a client-based WebRTC proxy on behalf of a WebRTC multimedia client application |
US9712425B2 (en) * | 2014-05-23 | 2017-07-1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aintaining optimal media routing |
US20160204908A1 (en) * | 2015-01-14 | 2016-07-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aptive multi-rate partial decode |
-
2016
- 2016-03-16 CN CN201680009667.5A patent/CN10725161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3-16 JP JP2017518732A patent/JP678788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3-16 WO PCT/JP2016/001495 patent/WO201618564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10-19 US US15/788,722 patent/US1091198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4441A (zh) * | 2000-08-14 | 2003-11-05 | 诺基亚公司 | 提供模式选择进程的通信系统与方法 |
CN103548369A (zh) * | 2011-06-09 | 2014-01-2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
WO2015025454A1 (ja) * | 2013-08-22 | 2015-02-26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音声符号化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Incorporating EVS into MTSI;Ericsson LM, Fraunhofer IIS,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okia;《3GPP TSG-SA4 Meeting #81 》;20141104;第1-5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185649A1 (ja) | 2016-11-24 |
JPWO2016185649A1 (ja) | 2018-03-08 |
US10911988B2 (en) | 2021-02-02 |
CN107251610A (zh) | 2017-10-13 |
US20180041924A1 (en) | 2018-02-08 |
JP6787884B2 (ja) | 2020-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65719B2 (en) | Service capabiliti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 |
US11647428B2 (e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JP6434601B2 (ja) |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通信方法 | |
CN107251610B (zh) | 通信节点、终端及通信控制方法 | |
JP6312121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呼をスイッチング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WO2015174018A1 (ja) |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シグナリング処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