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249308A - 植物栽培装置和植物栽培系统 - Google Patents

植物栽培装置和植物栽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49308A
CN107249308A CN201680009918.XA CN201680009918A CN107249308A CN 107249308 A CN107249308 A CN 107249308A CN 201680009918 A CN201680009918 A CN 201680009918A CN 107249308 A CN107249308 A CN 107249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box
plant
seedling rai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99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东夫
伊东一夫
中村龙彦
田中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Denki K K
Original Assignee
Ito Denki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Denki K K filed Critical Ito Denki K K
Publication of CN107249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493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01G31/02Special apparatus therefor
    • A01G31/04Hydroponic culture on conveyors
    • A01G31/042Hydroponic culture on conveyors with containers travelling on a belt or the like, or conveyed by cha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01G31/02Special apparatus therefor
    • A01G31/04Hydroponic culture o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A01G31/02Special apparatus therefor
    • A01G31/06Hydroponic culture on racks or in stacked contai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4Electric or magnetic or acoustic treatment of plants for promoting growth
    • A01G7/045Electric or magnetic or acoustic treatment of plants for promoting growth with electric ligh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9Receptacles for seedlings
    • A01G9/0295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nnected recepta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4Devices or systems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regulating temperature, illuminating, or watering, in greenhouses, forcing-fram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4Devices or systems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regulating temperature, illuminating, or watering, in greenhouses, forcing-frames, or the like
    • A01G9/2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4Devices or systems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regulating temperature, illuminating, or watering, in greenhouses, forcing-frames, or the like
    • A01G9/249Ligh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2Treatment of plants with carbon dioxid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9Receptacles for seedlings
    • A01G9/0299Handling or transporting of soil blocks or seedl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Ec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Hydroponics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安装工事、修理、局部改良和改修工事容易的植物栽培装置。多个育苗单元(2)直列地连接构成。育苗单元(2)具有两端开放且能够覆盖周面的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箱设置台、搬运装置、照明装置和供排水设备。育苗单元(2)的壳体连结而形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利用壳体内的搬运装置形成一连串的搬运机构,栽培箱放置于由壳体形成的一连串的筒状空间,栽培箱能够利用搬运机构跨壳体向下游侧移动。

Description

植物栽培装置和植物栽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续地栽培农作物等植物的植物栽培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装置和附带装置组合而构成的植物栽培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建筑物内连续地栽培农作物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装置使用于俗称为作物工厂的栽培形态。即,植物栽培装置是使用人工照明对作物给予适度的日照,并且将建筑物内或者室内保持为适于生长的温度或者湿度来培养作物的装置。
根据植物栽培装置,能够在适度地控制了日照、温度、水分、肥料浓度等的环境下栽培作物,所以与露地栽培相比收获所需的期间短。
此外,大多植物栽培装置通过水耕栽培来培养作物,比露地栽培清洁。而且,因为在室内栽培作物所以能够没有害虫、无农药地栽培作物。因此,植物栽培装置适于栽培生菜等不用剥皮就能吃的蔬菜。
专利文献1、2公开的植物栽培装置将以非常低速行进的输送装置为主体。而且,在输送装置的始端部载置种植有苗的栽培箱,使该栽培箱移动到生长区域。在生长区域中利用人工照明确保日照。而且,使上述的栽培箱装载于输送装置,并在生长区域中慢慢前进。
当栽培箱到达输送装置的末端时,苗成长为可收获的大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60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785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现有技术的植物栽培装置中,包括建筑物或者在建筑物内分隔而成的房间的整体是一个装置,建设工事、修理、局部改良或者改修工事将是一件大事。
此外,现有技术的植物栽培装置的建筑物内或者房间内的整体的环境保持为适于成为对象的植物的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因此,为了维持环境需要较多的热、冷,存在能量成本高的缺点。
此外,因为如上述那样现有技术的植物栽培装置的建筑物整体或者房间整体的环境保持为适于成为对象的植物的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所以难以混栽培养条件不同的植物。
例如,难以在相同的建筑物或者房间同时栽培喜好高温多湿的作物和喜好冷凉的环境的作物。
而且,现有技术的植物栽培装置中,菜粉蝶和蚜虫、蝗虫等有害昆虫等侵入建筑物内或者房间内是禁忌,在建筑物等的出入口和换气窗等能够采取严重的害虫侵入防止措施。万一,有害昆虫等侵入时,该驱除确实变得困难。即,植物栽培装置中,原则上不使用农药。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栽培作物数日。
本发明关注现有技术的植物栽培装置的上述问题点,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栽培装置,安装工事、修理、局部改良和改修工事变得容易,且能量成本能够降低,对有害昆虫等的应对也容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式是一种植物栽培装置,其具有:种植有植物的苗或者种子的多个栽培箱;用于对植物照射光的照明装置;和使栽培箱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移动的搬运机构,一边在栽培箱上使植物生长一边用搬运机构使栽培箱向下游侧移动,所述植物栽培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育苗单元,所述育苗单元具有两端开放且能够覆盖周面的壳体,多个育苗单元的壳体连结而形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所述栽培箱放置在由所述壳体形成的一连串的筒状空间中,所述栽培箱利用搬运机构跨壳体向下游侧移动。
本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由多个育苗单元构成,通过将育苗单元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作为栽培空间的筒状空间。此外,栽培箱利用搬运机构跨壳体向下游侧移动。
此处,各育苗单元能够在制造工厂制作。
本发明中,假设各育苗单元在制造工厂制作。然后,将在制造工厂制作的育苗单元搬入并连结于工事现场,完成植物栽培装置。
根据本发明,工事现场的作业大幅降低。因此,本发明的植物栽培装置的安装工事简单。
此外,如果将育苗单元拆下进行修理,则修理工事变得不是大事。
此外,能够通过改变连结的育苗单元的数量能够进行装置的全长和培养期间的变更。
进而,因为环境调节仅在一连串的筒状空间内进行即可,所以调节对象的空间小,环境调节所需的能量足够少。
本发明的植物栽培装置针对害虫侵入了的情况下的驱除是容易的。即,根据本发明,因为除了成为驱除对象的空间小之外,害虫的成虫、幼虫、卵等难以潜伏,所以害虫侵入了的情况下的驱除也变得容易。
优选在壳体内设置有照明装置。
优选除了上述结构,还由3个以上的育苗单元形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能够分别单独地拆装中间部的育苗单元。
根据本方式,维护变得容易。
优选相邻的壳体配置成端部相对的状态,在壳体的端部彼此之间插设连接部件而相邻的壳体彼此连接。
根据本方式,容易拆下设置于中间部分的壳体。
优选育苗单元的壳体直线地且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相邻的育苗单元的壳体彼此之间具有连接部件,相邻的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保持封闭性地构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
根据本方式,壳体彼此之间存在间隔。因此,能够在壳体彼此之间进行配管等的连接。
优选在育苗单元的壳体内内置有载置栽培箱的载置台和将栽培箱向下游侧按压的按压部件。
按压部件可以通过电动机或者空气压力、油压等动力进行动作,此外也可以依赖于手摇式那样的人力。
驱动按压部件的电动机等可以位于壳体内。此外,驱动按压部件的电动机等也可以位于壳体外。
优选在育苗单元的壳体内内置有将栽培箱向下游侧按压的按压部件,多个壳体的按压部件由连结部件连结,多个壳体的按压部件被相同的动力源驱动。
根据本方式,能够减少驱动按压部件的动力源的数量。
能够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在育苗单元的壳体内内置有将栽培箱向下游侧按压的按压部件和使按压部件移动的移动机构的一部分,在相邻的壳体之间具有在内置于相邻的壳体的移动机构之间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
根据本方式,能够减少驱动按压部件的动力源的数量。此外,由于动力传递部件设置于相邻的壳体之间,所以动力传递部件的拆装是容易的。
建议具有对一连串的筒状空间的至少一端侧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
根据本方式,能够封闭筒状空间。
优选开闭部件具有片状部件和使片状部件移动的移动机构,在片状部件设置有开口,通过使开口的位置与筒状空间一致来开放筒状空间,并且通过使开口以外的部位与筒状空间一致而筒状空间成为被封闭了的状态。
优选壳体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反射率为40%以上。
反射率根据光的波长而改变,本方式中以太阳光为基准。
优选栽培箱位于顶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壳体内,照明装置位于所述顶面且由多个发光元件构成,在顶面的顶点附近发光元件的配置密度比顶面的底襟区域低。
优选照明装置以微小时间间隔进行闪烁。
对植物照射连续地发光的照明的情况下,与对植物照射以肉眼不能识别的程度的微小时间间隔进行闪烁的光的情况下的生长状况相比,两者存在较大不同。因此,本方式中,照明装置采用以微小时间间隔进行闪烁的照明装置。根据本方式,能够使照明装置的消耗电力降低。
优选具有对壳体外周面进行水冷的水冷机构。
例如在壳体内内置有照明装置的情况下,因照明的发热而筒状空间内的温度过度上升。本方式,由于具有对壳体外周面进行水冷的水冷机构,所以能够抑制筒状空间内的过度上升。
由于照明大多情况下设置于壳体的顶部,所以优选对壳体的顶盖部分进行水冷。
优选在采用对壳体外周面进行水冷的结构的情况下,用具有保湿性的部件覆盖壳体的外周面,总是润湿壳体的外周面。
优选在壳体彼此之间至少存在下述的任一者。
(1)培养液的供给路径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2)从供给培养液的主配管分支出分支管的分支部
(3)培养液的排出路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4)照明的电配线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5)从照明的电配线的主线至各照明的分支部
(6)空调用管道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7)空调用管道的分支部
(8)二氧化碳配管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9)二氧化碳配管的分支部
(10)阀
(11)配电箱
(12)保险丝
优选具有保持多个壳体的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支承壳体的底的底支承部,壳体利用所述底支承部支承底,壳体可以在底支承部上滑动并在与筒状空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本方式中,壳体被底支承部支承。此外,由于壳体可以在底支承部上滑动并在与筒状空间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所以壳体的更换作业或者壳体的设置作业是容易的。即,本方式中,使壳体横向滑动来进行壳体的更换作业或者壳体的设置作业。
作为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特征在于多层和/或多列地设置有上述的植物栽培装置。
根据本方式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其他的、或者改良了上述系统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具有多个上述的植物栽培装置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空间的高度低的幼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和与所述幼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相比筒状空间的高度高的成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
根据本方式,配合苗的生长使用适当高度的植物栽培装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其他的或者改良了上述系统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一种具有如下的特征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构造和/或筒状空间内的环境不同的多个植物栽培装置。
其他的或者改良了上述系统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一种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构造和/或筒状空间内的环境不同的多个植物栽培装置,并且具有将栽培箱从一个植物栽培装置移载到其他的植物栽培装置的箱移换装置。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栽培箱从一个植物栽培装置移载到其他的植物栽培装置的作业。
其他的或者改良了上述系统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一种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植物栽培装置多层和/或多列地设置而成的植物栽培装置组,具有设置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组的附近的单元搬运装置,该单元搬运装置具有:能够插入到育苗单元的底侧的从下方保持育苗单元的叉形部;使叉形部升降的升降机构;和使叉形部沿着育苗单元的列移动的行走机构。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地进行育苗单元的设置作业和更换作业。
其他的或者改良了上述系统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一种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植物栽培装置多层和/或多列地设置而成的植物栽培装置组,在植物栽培装置组之上或者之下中的至少任一者设置有单独的输送装置。
优选输送装置用于搬运空的栽培箱和植物成熟了的栽培箱。
其他的或者改良了上述系统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一种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植物栽培装置多层和/或多列地设置而成的植物栽培装置组,在植物栽培装置组之上或者之下设置有下述的至少任一者。
(1)供电电缆
(2)培养液的流路
(3)二氧化碳的配管
(4)空调用管道
(5)信号线
此外,综合的植物栽培系统的方式是一种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植物栽培装置多层和/或多列地设置而构成植物栽培装置组,具有筒状空间的高度低的幼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和与所述幼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相比筒状空间的高度高的成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存在构造和/或筒状空间内的环境不同的多个植物栽培装置,具有使栽培箱从一个植物栽培装置移载到其他的植物栽培装置的箱移换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植物栽培装置组的附近的单元搬运装置,该单元搬运装置具有:能够插入到育苗单元的底侧的从下方保持育苗单元的叉形部;使叉形部升降的升降机构;和使叉形部沿着育苗单元的列移动的行走机构,在植物栽培装置组之上或者之下的任一者设置单独的输送装置,在植物栽培装置组之上或者之下设置有下述的任一者。
(1)供电电缆
(2)培养液的流路
(3)二氧化碳的配管
(4)空调用管道
(5)信号线
优选筒状空间内的气压与大气相比保持为正压。
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具有进行送风而使筒状空间内的空气移动的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具有按照每个区域使送风量不同的送风量调节机构。
根据本方式,在筒状空间内引起风,制造接近自然的环境,能够在该环境下培养植物。
优选送风机构具有插通在筒状空间内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送风路径形成部件具有多个送风口,从该送风口向筒状空间内送风。
优选具有对送风口进行开闭或者开度调节的风量调节机构。
优选多个风机隔开间隔地且直列地内置在送风路径形成部件内,在上游侧的风机的送风侧与下游侧的风机的吸入侧之间具有送风口。
植物的培养需要10日至30日程度的日数。因此,筒状空间的全长是相当长的长度,送风路径形成部件也必须是相当长的长度。因此,仅在送风路径形成部件的端部设置风机来进行送风的结构中,难以将风送出到送风路径形成部件的末端。
因此,本方式中,采用在送风路径形成部件内隔开间隔且直列地内置多个风机的结构。
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具有向栽培箱供给培养液的培养液供给机构,培养液供给机构具有对供给到栽培箱的培养液的量进行调节的液量调节机构。
优选液量调节机构具有辅助泵,在多个育苗单元附属有辅助泵。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在栽培箱积存培养液,具有排出剩余的培养液的排出口,具有向栽培箱供给培养液的培养液供给机构,由所述培养液供给机构从偏倚在培养箱的一个边的位置向培养箱供给培养液,所述栽培箱的所述排出口位于偏倚在用于供给培养液的边一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在栽培箱设置有培养液从培养液供给机构被供给进来、且在培养箱内绕流至所述排出口的培养液流路。
根据本方式,培养液在栽培箱中流动,能够防止培养液滞留在特定的部位。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在栽培箱积存培养液,具有使栽培箱倾斜来排出培养液的培养箱倾斜机构。
培养箱倾斜机构例如如收获植物时那样在从筒状空间排出栽培箱时起作用。通过利用培养箱倾斜机构使栽培箱倾斜并排出培养液,栽培箱变轻,容易排出培养箱。此外,能够防止培养液溢出到外部的地上等。
优选作为植物栽培系统的结构,多层地设置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具有载置栽培箱并使其升降的升降装置。
优选作为植物栽培系统的结构,多层地设置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具有载置栽培箱并使其升降的升降装置,植物栽培装置的搬运机构具有进行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部件,该直线移动部件具有对箱卡合部,使对箱卡合部与栽培箱卡合来搬运栽培箱,升降装置中具有驱动植物栽培装置的搬运机构的搬运机构驱动装置。
优选搬运机构中具有搬运机构侧卡合部,搬运机构驱动装置中具有与所述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卡合的驱动侧卡合部,能够通过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和驱动侧卡合部在上下方向相对移动来进行卡合和卡合解除,使所述升降装置升降来进行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和驱动侧卡合部的卡合和卡合解除。
优选作为植物栽培系统的结构,多层地设置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具有载置栽培箱并使其升降的升降装置,栽培箱积存培养液,升降装置中具有使栽培箱来排出培养液的培养箱倾斜机构。
优选培养箱倾斜机构具有与箱卡合的倾斜用卡合部,在使所述倾斜用卡合部件与培养箱卡合了的状态下使升降部件上升,从而使培养箱倾斜。
优选具有使倾斜用卡合部向培养箱移动的移动机构,倾斜用卡合部从不能与培养箱卡合的位置移动到能够与培养箱卡合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植物栽培装置和植物栽培系统,安装工事、修理、局部改良和改修工事是容易的,且能够降低能量成本,对有害昆虫等的应对也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全景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模块化而体现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全景的立体图。
图3是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分图2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概念图。
图4是图2的植物栽培装置的成苗用支架的一部分和育苗单元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表示从育苗单元之间拆下了连接部件的状态,(b)是表示连结了育苗单元的状态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育苗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5的育苗单元中插入了栽培箱的状态下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育苗单元的内部构造和相邻的育苗单元彼此的关系的育苗单元的端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5的育苗单元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10是在图2的植物栽培装置中使用的栽培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至(d)是表示利用内置于图4的育苗单元中的搬运装置使栽培箱移动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2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成苗用支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图2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中采用的开闭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图2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中采用的开闭机构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育苗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6是内置于图15的育苗单元中的搬运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内置于育苗单元的搬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搬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a)表示拆下了动力传递部件的状态,(b)表示安装有动力传递部件的状态。
图1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概念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布局的俯视图。
图21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a)是表示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表示从育苗单元之间拆下了连接部件的状态,(b)是表示连结了育苗单元的状态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a)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的布局的主视图,(b)是其俯视图。
图23是从图22的A-A方向观察的截面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育苗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5(a)是表示图24的育苗单元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b)是其顶盖部的局部放大截面图,(c)是说明顶盖部内表面的发光元件的分布的说明图。
图26是内置于图24的育苗单元中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的分解截面立体图。
图28是图26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的送风口附近的截面图,(a)表示送风口全开的状态,(b)表示送风口半开的状态,(c)表示送风口全闭的状态。
图2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栽培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图29的栽培箱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中采用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升降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3(a)至(e)表示图22的植物栽培装置的动作,是表示在将栽培箱从筒状空间向升降装置侧取出之前使栽培箱倾斜来排出培养液时的工序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34(a)至(c)表示图22的植物栽培装置的动作,是表示将栽培箱从筒状空间向升降装置侧取出时的工序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35(d)至(e)表示接着图34的图22的植物栽培装置的动作,是表示将栽培箱从筒状空间向升降装置侧取出时的工序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36(a)至(e)是表示图34、图35的各工序中的搬运机构侧卡合部与驱动侧卡合部的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植物栽培装置,如图4那样直列(串联)连接相同的形状、构造的育苗单元2而形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在该筒状空间之中栽培植物。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直列连接了上述的育苗单元2的装置是一个单位的植物栽培装置1。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一个单位的植物栽培装置1如图1、图2那样在幼苗用支架103a和成苗用支架103b设置有多条,进而追加附带设备而构成综合的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100。
以下,为了区别两者,将前者称为“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将后者称为“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
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如图1、图2、图4、图5那样是多个育苗单元2直列连接而构成的。其中,图4、图5中,作图的关系上,图示成各个育苗单元2的全长比实际上短。实际的育苗单元2的全长比图1、图2所示那样长。
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中,混有由幼苗用育苗单元2a构成的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和由成苗用育苗单元2b构成的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但是幼苗用育苗单元2a和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高度不同,内部构造相同。因此,以下的说明是将幼苗用育苗单元2a和成苗用育苗单元2b统称为“育苗单元2”而进行说明的。其中,图3、图4、图5、图6中描绘的是成苗用育苗单元2b。
育苗单元2具有两端开放且能够覆盖周面的壳体5。
壳体5具有圆弧形状的顶盖部6、底面部10、将它们连接的纵壁状的侧面部7、8。壳体5具有3m前后的长度。壳体5的宽度是1m左右。壳体5的两端开放。将另一方面的开口称为导入开口50,并将其他称为排出侧开口51。
如图9所示,在顶盖部6的峰的部分设置有管36。在管36设置有多个小孔。在顶盖部6的檐的部分形成有冷却水回收用导水管37。
在壳体5的一方的侧面部7如图4、5那样设置有4个检查窗11。检查窗11是透明的,能够从外部观察壳体5的样子。此外,检查窗11是可开闭的,操作者能够将手伸入到壳体5内。
壳体5由有色的树脂或者金属制作,检查窗11以外的部分是不透明的。
在壳体5的内表面涂敷有反射性的涂料。因此,壳体5的内表面以太阳光为基准具有40%以上的反射率。此外,优选壳体5的内表面具有60%以上的反射率,进而推荐具有80%以上的反射率。
如图1、图2、图4那样,在壳体5设置于支架(幼苗用支架103a或者成苗用支架103b)的状态下,设置有检查窗11的侧面部7面向作业通路侧,其相反侧的侧面部8成为里侧,所以为了便于说明,将设置有检查窗11的侧面部7称为通路侧侧面部7,并将其相反侧称为里侧侧面部8。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那样,在壳体5内设置有箱设置台12、搬运装置15、照明装置16和供排水设备17。
箱设置台12能够在上面载置有后述的栽培箱38的状态下使栽培箱38滑动。
箱设置台12是将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制作的,在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带状地延伸的载置部14。
即,箱设置台12如图6、图8那样将平板的两端分别折弯成“コ”字状,具有平板状的基底部12a、从基底部12a的两端垂直立起的脚部12b、和从脚部12b水平地伸出的载置部14。
此外,在载置部14设置有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的一端利用未图示的铰链可摆动地固定于箱设置台12的载置部14,另一端侧以从载置部14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施力。在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具有限制开度的未图示的止动件。因此,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将铰链作为中心以构成载置部14的面与悬臂状地倾斜突出的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所成的角从30度至60度程度的开度为界限打开,不会打开至该范围以外。即,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在另一端侧从箱设置台12的载置部14突出了的状态下成为倾斜姿态。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时,沉入载置部14内,外力消失时,另一端侧再次从载置部14向外侧突出。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是具有止回功能的突起。
搬运装置15由2列的按压部件连结体20构成。按压部件连结体20是利用钢丝、链条、带等绳状体23将多个按压部件22结合而成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中,4个按压部件22隔开间隔利用钢丝结合。
按压部件22具有块状的主体部24,在各个主体部24设置有移动侧卡合突出部(对箱卡合部)21。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具有与上述的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同等的构造和功能。即,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的一端利用未图示的铰链可摆动地固定于主体部24,另一端侧以从主体部24向外侧突出地方式被施力。在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具有限制开度的未图示的止动件。因此,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将铰链作为中心以构成按压部件22的表面的面与悬臂状地倾斜突出的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所成的角从30度至60度程度的开度为界限打开,不会打开至该范围以外。即,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在另一端侧从主体部突出的状态下成为倾斜姿态。
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在垂直方向受到外力时,沉入主体部24的主体部分,外力消失时,另一端侧再次从主体部24向外侧突出。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是具有止回功能的突起。
如上述那样,按压部件22由绳状体23连结,在搬运装置15的两端的绳状体23的端部设置有卡合环27。
2列按压部件连结体20隔开一定的距离平行地配置。更具体而言,各按压部件连结体20位于由箱设置台12的脚部12b包围的区域且载置部14的内侧端部附近。
照明装置16是荧光灯或者LED,能够发出适于培养植物的波长的光。
供排水设备17由对栽培箱38供给培养液的供给侧配管31和回收从栽培箱溢流了的培养液的回收侧配管32构成。
供给侧配管31由一个主管33和从主管33分支出的多个分支管35构成。
回收侧配管32具有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
栽培箱38由如图10那样俯视时为四边形的容器部40和苗保持板41构成。
容器部40是不漏水的构造,且是上表面开放的箱(tray)。容器部40的开口部附近的面积制作得稍大。
容器部40的底如图10那样设置有凹凸形状。即,在容器部40的底平行且交替地设置有凸状部42和凹槽部43。凹槽部43的纵壁部分如后述那样作为卡合部45起作用。
苗保持板41是设置有多个开口的板。
接着,对构成育苗单元2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和栽培箱38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箱设置台12和搬运装置15配置于壳体5内底的位置。此外,如上述那样,2列按压部件连结体20位于箱设置台12的内侧部分。
箱设置台12在与壳体5内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稍微倾斜。
即,沿着箱设置台12的2列延伸的载置部14在横向上稍微倾斜,通路侧侧面部7比里侧侧面部8低。
因此,如图9那样在箱设置台12设置栽培箱38时,栽培箱38在横向上稍微倾斜。
搬运装置15如后述那样由动力传递部件28连结,能够通过起动未图示的电动机而使按压部件22在壳体5的长边方向(连接两端开口的方向)上行走。
供排水设备17的供给侧配管31的主管33位于里侧侧面部8的上端附近。
此外,供排水设备17的分支管35在箱设置台12之上开口。
供排水设备17的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安装在通路侧侧面部7的附近且高度方向上低的位置。
照明装置16设置于壳体5的内侧且顶盖部6的内侧。照明装置16的安装位置是能够对箱设置台12上的栽培箱38照射光的位置。
接着说明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
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是直列连接多个育苗单元2而构成的。多个育苗单元2是相同的形状、构造,在一个育苗单元2的壳体5的排出侧开口51连接有育苗单元2的壳体5的导入开口50。
实际上,使育苗单元2的壳体5彼此在隔开间隙的状态下相对,在两者之间安装连接部件55来将壳体5彼此连接。连接部件55如图4、图5那样是带(belt),如图4、图12那样一端固定于幼苗用支架103a和成苗用支架103b的柱107。连接部件55的宽度比壳体5短。具体而言,是30cm至80cm程度。
连接部件55是带状的,卷绕在壳体5彼此的间隙部分。
即,育苗单元2的壳体5如图4、图5那样直线状地排列。此处,一个育苗单元2的壳体5的排出侧开口51与相邻的育苗单元2的壳体5的导入开口50之间隔开手能够进入的程度的间隔。具体而言,配置成隔开10cm至40cm程度的间隔与壳体5的排出侧开口51相邻的育苗单元2的端部成为相对的状态。
而且,如图8那样在相邻的育苗单元2之间连接配线和配管等。
具体而言,供排水设备17的供给侧配管31的主管33彼此连接。顶盖部6的冷却水回收用导水管37在育苗单元2之间连接(未图示)。照明装置16的供电线在育苗单元2之间连接(未图示)。
各壳体5内的供排水设备17由未图示的连接器等连接,构建成一连串的供排水线。即,供给侧配管31的主管33与两端相邻的育苗单元2的主管33连接,构建成一连串的供水线。
同样,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也与两端相邻的育苗单元2的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连接,构建成一连串的排水线。
根据需要下述的部件或者部分配置于相邻的育苗单元2之间。
(1)培养液的供给路径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2)从供给培养液的主配管分支出分支管的分支部
(3)培养液的排出路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4)照明的电配线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5)从照明的电配线的主线至各照明的分支部
(6)空调用管道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7)空调用管道的分支部
(8)二氧化碳配管的连接部和/或合流部
(9)二氧化碳配管的分支部
(10)阀
(11)配电箱
(12)保险丝
此外,相邻的壳体5内的按压部件连结体20彼此连接。具体而言,设置于按压部件连结体20的端部的卡合环27彼此由动力传递部件28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部件28是连接卡合环27彼此的连接配件,在轴向上传递动力。
连接成一连串的按压部件连结体20的两端卷绕在辊30a、30b上。
其结果是,连接壳体5内的搬运装置15,多个壳体5内的搬运装置15如图11那样构成一连串的搬运机构19。
辊30a、30b能够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在正反两方向旋转。通过使辊30a、30b旋转,按压部件连结体20移动,按压部件22在壳体5内直线移动。
此外,一个壳体5内的箱设置台12的长边方向端部和相邻的壳体5内的箱设置台12的长边方向端部位于靠近的位置,多个壳体5内的箱设置台12的载置部14构成一连串的箱行走面。
而且,在两个育苗单元2的壳体5之间从外侧安装有连接部件55。
多个育苗单元2的壳体5由连接部件55连结的结果是在其内部形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60。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两端设置某种门或者盖。因此,筒状空间60成为大致封闭空间,但是筒状空间的密封度没有那么高。
在各壳体5内的照明装置16连接有供电线25,能够按照各育苗单元2进行点亮、熄灭。此外,照度能够按照各壳体5进行调节。再者,调节照度的强度开关(volume)(未图示)和保险丝(fuse)位于两个育苗单元2的壳体5之间。
栽培箱38载置于箱设置台12,但是上述的供排水设备17的分支管35在栽培箱38之上开口。因此,从分支管35排出培养液时,排出的培养液全部进入栽培箱38中。
此外,由于栽培箱38为倾斜姿态,所以剩余的培养液从边上溢流到栽培箱38的通路侧侧面部7侧,由于在通路侧侧面部7的附近且高度方向上低的位置设置有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所以溢流出的培养液回收到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
此外,设置于顶盖部6的峰的部分的管36被连结在一起,构建成一连串的冷却水供给线。
冷却水供给线能够防止因设置于各壳体5内的照明装置16而筒状空间60内的温度过度上升,从设置于管36的孔排放水,来冷却壳体5的顶盖部6。排放的水在圆弧状的顶盖部6流动,并被回收到冷却水回收用导水管37。
接着,说明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功能。
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中,从一连串的筒状空间60的一端侧(上游侧端部)插入栽培箱38。而且,在栽培箱38预先种植有生菜等植物的苗。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育苗单元2的箱设置台12设置有4台栽培箱38。进入一个育苗单元2中的栽培箱38的数量是任意的,但是推荐为2个至6个程度。
栽培箱38如图7、图9那样以倾斜姿态载置于壳体5内的箱设置台12上。
而且,利用供排水设备17的供给侧配管31向栽培箱38供给培养液,溢流出的培养液回收到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因此,栽培箱38内总是被培养液充满。
此外,利用照明装置16供给苗的成长所需的光。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的内表面涂敷有反射性的涂料,所以射到壳体5的内壁上的光也反射照射苗。
进而,利用未图示的空调设备等来调节筒状空间60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再者,根据防止外部空气的侵入来维持筒状空间60内的环境的目的、和防止尘埃等侵入筒状空间60内的目的,优选筒状空间60与大气相比保持为大致正压。
设置于筒状空间60内的栽培箱38每一定时间向下游侧移动。例如每24小时使搬运装置15动作,使栽培箱38移动到与排出侧开口51侧相邻的育苗单元2。
接着,参照图11说明使栽培箱38移动时的动作。
栽培箱38如上述那样载置于箱设置台12上,能够在箱设置台12的载置部14上滑动。
此外,在箱设置台12的载置部14的内侧具有搬运装置15的2列按压部件连结体20,栽培箱38的边部如图7那样覆盖在按压部件连结体20之上。
该状态下,使辊30a、30b旋转而使搬运装置15的按压部件连结体20在图11(a)的箭头的方向上动作。即,使未图示电动机旋转,以使得搬运装置15的按压部件22在壳体5内从导入开口50侧向排出侧开口51侧移动。
此处,搬运装置15的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如图11(a)那样突出,成为倾斜姿态。此外,栽培箱38的底如图10那样为凹凸形状。
因此,使搬运装置15的按压部件22从导入开口50侧向排出侧开口51侧移动时,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的突端部与凹槽部43的纵壁部分(卡合部45)卡合,如图11(b)那样使栽培箱38从导入开口50侧推动到排出侧开口51侧。
其结果是,在各育苗单元2内,各栽培箱38向下游侧移动。而且,位于各育苗单元2最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栽培箱38进入相邻的育苗单元2。
即,栽培箱38从初始的育苗单元2的箱设置台12向下游侧换乘到育苗单元2的箱设置台12上,跨育苗单元2进行移动。即,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结合有各壳体5内的搬运装置15的一系列的搬运机构19,育苗单元2利用搬运机构19跨育苗单元2移动到下游侧。
本实施方式中,将各育苗单元2内的栽培箱38利用一系列的搬运机构19依次送出到之前的育苗单元2。从上游侧向育苗单元2搬入新的栽培箱38。
之后,如图11(c)那样,使辊30a、30b反转,而使搬运装置15向反方向移动,使未图示的电动机旋转以使得按压部件22从排出侧开口51侧向导入开口50侧移动。
此时,搬运装置15的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与栽培箱38的底碰撞,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从倾斜姿态时倾斜的下侧与栽培箱38抵接。因为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的倾斜面与栽培箱38抵接,所以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被倾斜的垂直方向分力向下方按压。此处,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以从主体部分向外侧突出地方式被施力,但是当在垂直方向受到外力时,沉入按压部件22的主体部24。
因此,如图11(c)(d)那样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通过栽培箱38的凸部之下,新的栽培箱38和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恢复图11(a)的关系。
再者,通过按压部件22从排出侧开口51侧移动到导入开口50侧,栽培箱38受到从排出侧开口51侧向导入开口50侧的力,但是,在载置部14设置有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固定侧卡合突出部18从载置部14向外侧突出而具有止回功能,阻止栽培箱38从排出侧开口51侧移动到导入开口50侧。
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中,花费10日至30日程度的日数将栽培箱38从始端送到末端。然后,在末端取出栽培箱38,收获成长了的植物,或者再次将栽培箱38搬入其他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而使苗进一步长大。
即,在位于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始端的育苗单元2插入种植有苗的栽培箱38,使照明装置16点亮来对苗的叶子照射光,从苗的根吸收栽培箱38的培养液来培育苗。然后,驱动搬运装置15,使栽培箱38在筒状空间60内慢慢移动。然后,当栽培箱38到达一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或者通过多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到达末端时,苗成长成能够供食用的程度,从栽培箱38收获并出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中,调节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温度时,辅助地从冷却水供给线的管36排放水,抑制由照明装置16引起的过度的升温。
接着,说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100。
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具有24条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箱搬入装置101、箱移换装置102、箱搬出装置112、开闭部件118和箱搬运输送机140。此外,包括空调设备122和二氧化碳供给设备123。
24条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详细内容是,由幼苗用育苗单元2a构成的16条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和由成苗用育苗单元2b构成的8条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
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分别设置于幼苗用支架103a和成苗用支架103b,构成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
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将16条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在幼苗用支架103a上排列2列8层,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将8条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在成苗用支架103b上排列2列4层。
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的各装置的配置如图2所示,从图2的左端依次设置有箱搬入装置101、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箱移换装置102、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和箱搬出装置112。此外,在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的两端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闭部件118。
箱搬运输送机140位于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之上。空调设备122和二氧化碳供给设备123位于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之下。
此外,供电电缆、构成培养液的流路的外部配管、二氧化碳的配管、空调用管道、信号线等也都位于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之下。
根据需要下面的部件或者部分配置于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之下。
(1)供电电缆
(2)培养液的流路
(3)二氧化碳的配管
(4)空调用管道
(5)信号线
如上述那样,幼苗用育苗单元2a和成苗用育苗单元2b仅高度不同,其他的构造和功能相同。
因此,幼苗用支架103a和成苗用支架103b仅层数和各层的高度不同,其他的构造相同。
因此,以两者为代表对成苗用支架103b进行说明。
成苗用支架103b是将8条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设置2列4层而构成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的架子,如图12那样具有多个柱107和保持部件108。
各柱107在多个高度的位置连结。各柱107任一者都是独立的。保持部件108安装于柱107,如图12那样以柱107为中心具有4个区域的底支承部110a、b、c、d。各底支承部110a、b、c、d是水平的。
成苗用支架103b中,设置2列4层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所以安装有4层保持部件108。
各柱107的保持部件108的间隔比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高度稍高。
此外,各柱107的间隔与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长度相等。在安装有各柱107的保持部件108的各层设置有连接部件55。
此外,在成苗用支架103b的侧面侧的上部设置有导轨111a、111b,在该导轨111a、111b安装有升降装置115。升降装置115通过手动或者电动沿着导轨111a、111b行走。
升降装置115是在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而旋转的滚筒141上卷绕有升降钢丝116的装置。
在升降钢丝116上悬吊有叉形(fork)部件142。叉形部件142的侧面形状为大致“L”形,如叉车的爪那样,具有多个水平板143悬臂状地伸出的叉形部145。
即,叉形部件142从连接部146平行且悬臂状地安装有2个水平板143,延长部144从连接部146向斜上方延伸。叉形部145的宽度比育苗单元2的全长短。
而且,在延长部144的前端安装有升降钢丝116。
升降钢丝116安装于叉形部145能够保持水平姿态的位置。
如图13那样,开闭部件118在上下水平且平行地配置有卷取滚筒(roller)146a、146b,在两个卷取滚筒146a、146b卷绕有片(sheet)147。片147在一部分设置有开口148。
卷取滚筒146a、146b在滚筒主体内置有电动机,通过使内部的电动机旋转,卷取滚筒146a、146b旋转。其结果是片147移动而开口148的位置改变。
箱搬运输送机140是滚筒输送机(辊式输送机)。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那样,以保持部件108的柱107为中心,在底支承部110a、b、c、d的一个和相邻的柱107的保持部件108的底支承部110a、b、c、d的一个上载置一个成苗用育苗单元2b。即,本实施方式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柱107之间且高度方向上下的保持部件108之间成为单元设置空间。
而且,在载置于单元设置空间的状态下,相邻的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壳体5彼此隔开间隙地相对,在该相对部分安装有连接部件55。
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在成苗用支架103b的各单元设置空间设置成苗用育苗单元2b,且使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排列2列4层。
再者,成苗用育苗单元2b对于单元设置空间的设置顺序如下所述。
即,使成苗用育苗单元2b逐个地放在叉形部件142的叉形部145上,使升降装置115升降并且使升降装置115沿着导轨111a、111b行走,使成苗用育苗单元2b移动到应该设置的单元设置空间之前。此时,叉形部145的高度比安装于柱107的保持部件108高。
然后,按压叉形部件142使升降钢丝116为倾斜姿态,使叉形部145进入保持部件108之间。之后,使升降装置115动作而使叉形部件142下降,将成苗用育苗单元2b从叉形部145移载到保持部件108上。
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在幼苗用支架103a上设置有2列8层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幼苗用支架103a的保持部件108的数量和间隔与上述的成苗用支架103b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箱搬入装置101、箱移换装置102和箱搬出装置112都是箱搬运用的升降电梯,升降台125、126、127设置有2组。而且,箱搬入装置101、箱移换装置102和箱搬出装置112是升降装置。
箱搬入装置101、箱移换装置102和箱搬出装置112都是利用未图示的升降链等使升降台125、126、127升降。
在升降台125、126、127上分别装载有滚筒输送装置130、131、132,能够通过动力搬入和排出升降台125、126、127上的栽培箱38。
开闭部件118分别设置于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的两端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的两端。而且,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端部的开口被开闭部件118的片147封闭。
此外,能够通过使开闭部件118的片147的开口148与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端部的位置一致来开放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端部。
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在前半部分使幼苗成长到某程度的大小,并将其在后半部分进一步培养成可收获的大小。
即,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中,在未图示的作业区域,在栽培箱38中种植幼苗。
然后,将该状态的栽培箱38载置在箱搬入装置101的升降台125上。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升降台125装载有滚筒输送装置130,所以能够通过起动滚筒输送装置130来将栽培箱38从外部引入升降台125。
而且,使升降台125上升至规定的高度,使滚筒输送装置130起动而从升降台125排出栽培箱38,并搬入到任意的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始端部的幼苗用育苗单元2a。再者,如上述那样,在始端部的幼苗用育苗单元2a的导入开口50具有开闭部件118,通过使开闭部件118的片147的开口148与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端部的位置一致来打开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始端部。而且,从片147的开口148将栽培箱38导入幼苗用育苗单元2a,之后使片147的开口148的位置移动来关闭幼苗用育苗单元2a的端部。
预先编程是否将栽培箱38插入任意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中,在将栽培箱38载置于箱搬入装置101的升降台125上之后的一系列动作自动地被实施。
即,升降台125自动地上升而停止在规定的位置,片147移动而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端部打开,使滚筒输送装置130起动,将栽培箱38导入幼苗用育苗单元2a,之后关闭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端部。
在各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中插入栽培箱38,在各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中,将幼苗培育至某程度的大小。
即,将幼苗用育苗单元2a内的照明装置16点亮来对苗的叶子照射光,从苗的根吸收栽培箱38的培养液来培育苗。然后,驱动搬运装置15,使箱38在筒状空间60内慢慢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即,箱38跨幼苗用育苗单元2a依次向下游侧移动。而且,当栽培箱38到达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末端时,苗成长至接近壳体5的顶部。
到达了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末端的栽培箱38载置于箱移换装置102的升降台126,并被移载到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上。
即,在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末端的幼苗用育苗单元2a的排出侧开口51设置有开闭部件118,该开闭部件118的开口148的位置移动来打开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的末端而栽培箱38从幼苗用育苗单元2a排出,并载置于箱移换装置102的升降台126上。
然后,箱移换装置102根据预先输入的程序进行升降,并停止在特定的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高度。
进而之后,利用设置于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始端部的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导入开口50处的开闭部件118自动地打开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始端部,升降台126的滚筒输送装置131起动将栽培箱38导入成苗用育苗单元2b,之后自动关闭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始端部。
之后,苗在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生长。此处,因为构成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壳体5的高度高,所以能够将苗培育大。
到达了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末端的栽培箱38载置于箱搬出装置112的升降台127上,使升降台127下降之后利用滚筒输送装置132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被排出。
该一连串的动作也自动地实施。
即,在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末端的成苗用育苗单元2b的排出侧开口51设置有开闭部件118,该开闭部件118自动地动作来打开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b的末端。然后,栽培箱38从成苗用育苗单元2b排出,并载置于箱搬出装置112的升降台127上,使升降台127下降之后利用滚筒输送装置132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被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的培养植物的空间不限定于筒状空间60,控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的空间狭小。因此,控制这些所需的能量少。
此外,在害虫侵入到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内的情况下,能够使一条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运转停止来进行害虫驱除,损害不会扩散。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中,应保持清洁的空间不限定于筒状空间60,所以不需要采取现有的植物工厂那样的严格的害虫侵入防止措施、或者设置大型的清浄装置。
因此,还能够在废工厂或者仓库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来生产作物。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的培养植物的空间不限定于筒状空间60,因此能够在一个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培养不同的植物。
设置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的情况下,预先在工厂制造育苗单元2和支架103,并将其搬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由此能够完成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因此,施工现场的作业降低。
此外,使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转移时也同样,拆下育苗单元2进行搬运,同样,支架103也拆下进行搬运,能够在新的设置场所再次构建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
因此,制造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所需的工事期间和移筑期间短。因此,在闲置工厂等暂时设置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例如也能够仅在一季制造植物。
还可考虑租赁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来有效利用闲置地的商业模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各育苗单元2在使端部彼此相对的状态下载置于架状的保持部件108上,用单独的连接部件55将育苗单元2的端部彼此连接。因此,拆下连接部件55后,各育苗单元2的卡合解除,能够单独地拆下育苗单元2。因此,在育苗单元2发生来故障的情况下,能够拆下发生了故障的育苗单元2,进行修理或者更换成新的育苗单元2。即,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利用3个以上的育苗单元2形成有一连串的筒状空间60,但是能够单独地拆装中间部的育苗单元2。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搬运装置15被电动机驱动,用于驱动搬运装置15的动力不限定于电动机,也可以利用空气压力或者油压。
此外,也可以插入把手,使该把手旋转来驱动搬运装置15。
此外,如图15、图16所示的育苗单元150那样,也可以搬运装置154在内部具有驱动源。
图15、图16所示的搬运装置154包括2列环状体152和驱动两者的驱动机构。
环状体152是带或者链条。环状体152具有多个移动侧卡合突出部21。
各环状体152悬挂在驱动侧旋转体153与从动侧旋转体155之间。其中,驱动侧旋转体153和从动侧旋转体155是滑轮或者链轮齿。
2列环状体152隔开一定的距离平行地配置,在两个驱动侧旋转体153彼此之间插通有驱动轴156,在两个从动侧旋转体155之间插通有连动轴(未图示)。
在驱动轴156上卡合有未图示的电动机,能够使驱动轴156在正反两方向旋转。因此,两个环状体152能够在正反两方向旋转。
此外,图15、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各壳体5中内置有电动机,但是也可以在相邻的育苗单元150之间传递动力。
例如如图17、图18那样,使用双联旋转体160a、160b。而且,在双联旋转体160a、160b的各一者的旋转体上悬挂环状体152。而且,用带或者链条等的动力传递部件161将育苗单元150的双联旋转体160a与其他的育苗单元150的双联旋转体160b之间连接。
图17、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具有动力传递部件161的构造,动力传递部件161在内置于相邻的壳体5的移动机构之间传递动力。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从育苗单元2的搬入至搬出的一系列动作全部通过自动控制进行,但是也可以手动实施几个工序或者全部的工序来实施。
此外,图2的布局是假设将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设置于地上的空仓库等而得到的,但是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的设置场所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将综合植物栽培装置100设置于地下隧道或者不使用的地下街。
该情况下的布局如图19那样,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箱移换装置102、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箱搬出装置112和箱搬运输送机140设置于地下。
而且,箱搬入装置101的搬入口135设置于地上。
图19的布局中,在地上将苗种植在栽培箱38中,用箱搬入装置101将栽培箱38卸下到地下,将栽培箱38搬入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使苗成长。
如果苗成长则用箱搬出装置112排出栽培箱38,并将其放在箱搬运输送机140上使其移动到箱搬入装置101侧。然后,将栽培箱38载置于箱搬入装置101,运出到地上。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直线地配置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5和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组106,但是也能够如图20所示的布局那样,采用具有弯曲部的布局。
即,作为箱移换装置102使用可改变栽培箱38的行进方向的载置,改变行进方向而将下游侧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搬入栽培箱38。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系统)100由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a和3个种类的成苗用育苗单元2b构成,但是也可以由更多种类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构成。
即,具有高度等构造或者温度设定、湿度设定、照度、培养液的种类等筒状空间60内的环境不同的多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还可以具有将栽培箱从一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改变载置于其他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的箱移换装置。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55是带状的,但是也可以是图21所示那样的模塑物。连接部件170是与壳体5类似的截面形状,具有圆弧形状的顶盖部176和纵壁状的侧面部177、178。在连接部件170没有底面部。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所述的方法,即:在单元设置空间设置育苗单元2时,用叉形部件142吊挂育苗单元2,使育苗单元2从叉形部件142改变载置于保持部件108上,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方案。例如也可以以某种方法将育苗单元2放在保持部件108的端部,使育苗单元2横着滑动从而将育苗单元2设置于单元设置空间。
即,可以通过在底支承部110上使壳体5滑动,并使壳体5在与筒状空间6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将育苗单元2设置于单元设置空间。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筒状空间60的气压保持为正压,但是筒状空间60的压力也可以与大气压相同。
进而,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对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发挥同样的功能的部件添加相同的编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2表示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
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独立的双系统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1a、201b夹着通路相对地配置。
双系统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1a、201b的构造和功能相同。
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都是由5条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返回用升降装置203、箱搬运输送机140、空调装置205和培养液供给装置206构成。
其中,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中,使用图29、图30所示那样的栽培箱90。
构成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育苗单元3如图24、图25所示。即,育苗单元3具有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壳体5。而且,在壳体5内设置有箱设置台61、直线移动部件62、照明装置243(图25)和供排水设备63。
而且,育苗单元3在壳体5内内置有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
育苗单元3具有两端开放且能够覆盖周面的壳体5。
壳体5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圆弧形状的顶盖部6。顶盖部6由不锈钢等不易生锈且热传导性优良的材料制作。
如图25那样顶盖部6的外周面被保湿部件240覆盖。保湿部件240是无纺布等布或者垫等,在顶盖部6的外周面形成薄的水层。
本实施方式中,也在顶盖部6的峰的部分设置有管36,能够从管36放水来冷却顶盖部6。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顶盖部6的外周面设置有保湿部件240,所以顶盖部6成为总是湿润的状态,夺走气化热来冷却顶盖部6。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那样构成顶盖部6的金属板上直接安装有照明基板241。照明基板241在薄的树脂制的基板上安装有LED243作为发光元件。
因此,LED243产生的热直接加热在构成顶盖部6的金属板上,并向外部散热。
本实施方式中,LED243被控制成以微小时间间隔进行闪烁。即,以肉眼感觉到连续发光那样的程度的间隔进行闪烁。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顶盖部6的内表面安装有反射板242。反射板242具有沿着顶盖部6的内表面的圆弧的圆弧状,覆盖顶盖部6的内侧整个面。但是,在LED243存在的部分中,在反射板242设置有孔245,LED243的光经由该孔245照射到栽培箱90上。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板242的外侧(栽培箱90侧)还设置有透明树脂246。透明树脂246也覆盖反射板242的孔245的部分,防止水侵入LED243侧。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顶盖部6的内表面的发光元件(LED243)的分布不一样。
具体而言,在顶面的顶点附近,LED243的配置密度比在顶面的底襟区域低。
即,本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位于弯曲成圆弧状的壳体5内。此处,如图25(c)的A区域那样,位于顶面的顶点附近的LED243朝向正下方地照射光。因此,位于顶面的顶点附近的LED243照射栽培箱90的中央区域。
与此不同,如图25(c)的B区域那样,设置于底襟的部分的LED243在倾斜方向照射光。因此,设置于底襟部分的LED243照射从栽培箱90的端部至中央区域的区域。
因此,在顶盖部6的内表面均匀地分布发光元件时,栽培箱90的中央区域的光量比在边部多。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顶面的顶点附近的LED243的每单位面积的个数少。
箱设置台61在如之前的实施方式那样上面放置有栽培箱90的状态下,能够使栽培箱90滑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特有的结构在载置部14设置有多个滚子66。
此外,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在载置部14设置有固定侧卡合突出部67。固定侧卡合突出部67的整体由弹簧钢制作。固定侧卡合突出部67的一端固定于箱设置台61的载置部14且另一端侧从载置部14向外侧突出。固定侧卡合突出部67在另一端侧从箱设置台61的载置部14突出了的状态下成为倾斜姿态。固定侧卡合突出部67在垂直方向受到外力时,沉入载置部14内,外力消失时,另一端侧再次从载置部14向外侧突出。
本实施方式中,直线移动部件(按压部件)62是方棒状的长条体。直线移动部件62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是相当于按压部件连结体20的部件,配置有2列。直线移动部件62可以说是长度长的按压部件。
在直线移动部件62设置有移动侧卡合突出部(对箱卡合部)68。移动侧卡合突出部68具有与上述的固定侧卡合突出部67同等的构造和功能。
各育苗单元3直列排列,前后排列的育苗单元3的直线移动部件62由未图示的结合配件连接。
但是,在配置于最靠下游侧的育苗单元3中,在直线移动部件62的端部设置有图24、34所示那样的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具有两个侧壁72a、72b和前壁71,是形成有在上下贯通的四边形的开口73的部件。此外,在前壁71形成有沿着纵向延伸的隙缝74。因此,在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前端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开口,而且在其里侧具有由侧壁72a、72b和前壁71包围的空间(开口73)。
供排水设备63由向栽培箱90供给培养液的供给侧配管31和回收从栽培箱溢流的培养液的回收侧配管32构成。
供给侧配管31由一个主管33和从主管33分支出的多个分支管35构成。
分支管35是树脂或者橡胶制的管。在分支管35安装有将管的一部分压得偏平来调节分支管35的有效开度的节流部件76。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节流部件76增减分支管35的有效开度,调节培养液的供给量。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壳体5的外侧设置有小型泵77,小型泵77的排出侧与供给侧配管31的主管33连接。优选驱动小型泵77的电动机能够任意地改变直流电动机等的转速。即,优选能够控制小型泵77的转速来调节培养液的供给量。
回收侧配管32具有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本实施方式的供排水设备63中,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和供给侧配管31如图24、图25那样位于偏倚在壳体5的相同侧的侧面部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和供给侧配管31位于通路侧。
如上述那样,因为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独立的双系统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1a、201b隔着通路相对地配置,所以属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1a的育苗单元3和属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1b的育苗单元3的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及供给侧配管31成为与之前不同的位置关系。即左右位置反转。
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育苗单元3中,在壳体5内内置有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由利用树脂制作的主管80、设置于主管80的周围的多个风量调节机构81和内置于主管80的小型风机85构成。
在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的主管80如图27那样设置有多个送风口84。送风口84是圆形的开口。
风量调节机构81是切下短的比主管80稍微粗的径的树脂管、且在轴向上形成有隙缝82的机构。风量调节机构81的截面形状是“C”状。
风量调节机构81安装于主管80的送风口84。即,风量调节机构81在卷绕于主管80的周围的状态下安装于主管80。
风量调节机构81相对于主管80可旋转,能够调节送风口84的开度。即,如图28(a)那样能够通过使隙缝82与送风口84的位置一致来使送风口84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为100%。此外,如图28(c)那样使隙缝82绕到送风口84的相反侧时,能够封闭送风口84。如图28(b)那样能够通过使隙缝82的一部分与送风口84一致来限制送风口84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
在主管80直列地连接有内径大的粗管83,在该粗管83内内置有小型风机85。驱动小型风机85的电动机86能够任意地改变直流电动机等的转速。小型风机85是轴流风机。
育苗单元3直线地连接,此时也连接相邻的主管80。因此,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筒状空间60内连通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的主管80。
接着,说明栽培箱90。栽培箱90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如图29那样由俯视时为四边形的容器部40和苗保持板41构成。
容器部40是不漏水的构造,且是上表面开放的箱(tray)。容器部40的开口部附近的面积制作得稍大。
本实施方式中,在容器部40设置有溢流管部91a、91b。溢流管部91a、91b设置于偏倚在容器部40的一个边的位置。
即,容器部40的平面形状是长方形,具有相对的长边92a、92b和短边93a、93b。由长边92a、92b和短边93a、93b包围的区域成为储液部。
溢流管部91a、91b是容器部40的底,设置于偏倚在短边93a的位置。
溢流管部91a、91b是在上下贯通的管状的部位,前端侧位于从容器部40的立起的位置。溢流管部91a、91b作为排出剩余的培养液的排出口起作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容器部40的底设置有流路形成壁95a、95b、95c。
流路形成壁95a、95b、95c都是与容器部40的长边92a、92b平行地延伸,与容器部40的短边93a、93b交替接触。
即,流路形成壁95a以靠近溢流管部91a、91b一侧的短边93a为始端与长边92a平行地延伸,到达另一短边93b的附近。流路形成壁95a的前端不到达另一短边93b,在流路形成壁95a的前端与容器部40的另一短边93b之间具有空隙96a。
流路形成壁95b以另一短边93b为始端与长边92a平行地延伸,到达靠近溢流管部91a、91b一侧的短边93a的附近。流路形成壁95b的前端不到达短边93a,在流路形成壁95b的前端与容器部40的短边93a之间具有空隙96b。
流路形成壁95c以靠近溢流管部91a、91b一侧的短边93a为始端与长边92a平行延伸,到达另一短边93b的附近。流路形成壁95c的前端不到达另一短边93b,在流路形成壁95c的前端与容器部40的另一短边93b之间具有空隙96c。
关注于从容器部40的底的中心至溢流管部91a的区域时,中央部的空隙96b与由流路形成壁95b和流路形成壁95a形成的去往侧流路97a连接。此外,去往侧流路97a与空隙96a连接。而且,空隙96a与由流路形成壁95a和容器部40的长边92a形成的返回侧流路97b连接,到达溢流管部91a。
即,中央部的空隙96b与溢流管部91a之间通过由去往侧流路97a、空隙96a和返回侧流路97b形成的一连串的流路连接。
对于从容器部40的底的中心至溢流管部91b的区域也同样,中央部的空隙96b与由流路形成壁95b和流路形成壁95c形成的去往侧流路97c连接。此外,去往侧流路97c与空隙96c连接。而且,空隙96c与由流路形成壁95c和容器部40的长边92b形成的返回侧流路97d连接,到达溢流管部91b。
即,中央部的空隙96b与溢流管部91b之间通过由去往侧流路97c、空隙96c和返回侧流路97d形成的一连串的流路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部的空隙96b滴下培养液。本实施方式中,从用于供给培养液的部位至溢流管部91a、91b之间通过直列的流路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从用于供给培养液的部位至溢流管部91a、91b的流路是以由直线状地延伸的流路形成壁95a、b、c构成的直线为基调的流路,但是也可以使流路形成壁曲线地延伸,并使流路为曲线流路。
接着,说明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
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具有利用链条或者钢丝等悬挂而进行升降的升降台125,在该升降台设置有输送装置180、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培养箱倾斜机构182和导水管183。
输送装置180由隔开一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带行走部件185a、185b构成。
带行走部件185a,185b以设置于电动机内置滚筒195的两端部的滑轮部件193为驱动源,具有带186进行卡合来改变带186的行走的多个从动滑轮188a、b、c、d和支承培养箱的载荷的多个滚子190。
即,从动滑轮和滚子悬臂状地支承于滑轮支承板191。而且,带186架设在滑轮部件193和从动滑轮188a、b、c、d上。
通过输送装置180驱动电动机内置滚筒195,平行地配置的两个带186行走。
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具有隔开一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前后方向驱动装置。
前后方向驱动装置是将带215架设在设置于电动机内置滚筒210的两端的驱动侧滑轮部件211与设置于空转滚筒212的两端的从动侧滑轮部件213之间。其中,带215是齿形带,驱动侧滑轮部件211和从动侧滑轮部件213是齿形带轮。
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在上述的前后方向驱动装置的带215上安装有驱动侧卡合部件216。驱动侧卡合部件216是大致“T”字状的部件,由长条的延长棒部217和位于延长棒部217的前端且在与延长棒部217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驱动侧卡合部218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延长棒部217是带状的钢材。
延长棒部217以带状钢材的宽度方向为纵向姿态,使长边方向朝向水平方向地使用。而且,在延长棒部217的前端一体地设置有驱动侧卡合部218。
本实施方式的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中,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固定于前后方向驱动装置的带215上,通过驱动电动机内置滚筒210而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
驱动侧卡合部件216与未图示的引导件卡合,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被引导。
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设置于升降台125上,所以通过使升降台125升降也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
接着,说明培养箱倾斜机构182。培养箱倾斜机构182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一个棒。
具体而言,培养箱倾斜机构182由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使倾斜用卡合部件直线移动的驱动机构221和引导倾斜用卡合部件220在直线方向上移动的引导部件(未图示)构成。
倾斜用卡合部件220是长条的部件,在下表面形成有齿条222。而且,在该齿条222上卡合有小齿轮223。小齿轮223由齿轮传动电动机(geared motor)225驱动。
因此,驱动齿轮传动电动机225使小齿轮223旋转时,与小齿轮223卡合的齿条222直线移动,倾斜用卡合部件220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移动。
此外,齿条222设置于升降台125的靠近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位置。因此,驱动齿轮传动电动机225使倾斜用卡合部件220移动到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侧时,倾斜用卡合部件220进入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育苗单元3侧。
培养箱倾斜机构182设置于升降台125,所以通过使升降台125升降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接着,说明升降台125上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
如上述那样,在升降台125设置有输送装置180、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培养箱倾斜机构182和导水管183。
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如图31那样,在升降台125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导水管183。图31中在升降台125的左端具有导水管183,该导水管183向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侧直线状地延伸。
另一方面,在升降台12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培养箱倾斜机构182。即,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台125的两侧具有导水管183和培养箱倾斜机构182。
而且,在由导水管183和培养箱倾斜机构182夹着的区域具有输送装置180和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
更具体而言,在由导水管183和培养箱倾斜机构182夹着的内侧具有输送装置180,而且在其内侧具有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
即,输送装置180如上述那样由隔开一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带行走部件185a、185b构成,该带行走部件185a、185b的一个位于导水管183的旁边,另一个位于培养箱倾斜机构182的旁边。
而且,在由一对带行走部件185a、185b包围的区域具有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即,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具有一对前后方向驱动装置,一个前后方向驱动装置位于带行走部件185a的旁边,另一个前后方向驱动装置位于带行走部件185b的旁边。
返回用升降装置203不具有培养箱倾斜机构182、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和导水管183,在升降台127设置有输送装置180。
箱搬运输送机140是滚筒输送机(辊式输送机),也可以是带式输送机。
箱搬运输送机140在使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上升至最上层时与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输送装置180连成一排,能够载置从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排出的栽培箱90并使其移动到返回用升降装置203侧。
此外,在使返回用升降装置203的升降台127上升至最上层时返回用升降装置203的输送装置180和箱搬运输送机140连成一排,能够将栽培箱90从箱搬运输送机140交接到返回用升降装置203。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中,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箱搬运输送机140都是由具有气密性的外壁材料包围,确保与外部之间的气密性。此外,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和箱搬运输送机140连通。因此,利用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和箱搬运输送机140形成一连串的空气流路。
而且,箱搬运输送机140的末端部经由管道226与空调装置205的吸气侧连接。
此外,空调装置205的排气侧利用管道等与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筒状空间60内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的主管80连接。
接着,说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功能。如上述那样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中,独立的双系统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1a、201b隔着通路相对地配置,所以统称两者表示为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
首先,说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栽培箱90的流动。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中,栽培箱90如图22(a)的箭头那样搬运栽培箱90。
即,栽培箱90被搬入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具体而言,使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下降到最下部。然后,由未图示的搬运装置搬运栽培箱90,将栽培箱90放置在升降台125上。此时,驱动输送装置180将栽培箱90引入升降台125侧。
接着,使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上升到最上层,将栽培箱90从升降台125改变载置于箱搬运输送机140。
然后,驱动箱搬运输送机140将栽培箱90交接到返回用升降装置203的升降台127上。
之后,使返回用升降装置203的升降台127下降到所需的层,并将栽培箱90搬入到所需的层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
然后,一边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内培养植物一边使栽培箱90移动到下游侧。栽培箱90到达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时使栽培箱90移动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然后,使升降台125下降到最下层,驱动输送装置180将栽培箱90从升降台125排出。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特征性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中,在将到达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的栽培箱90取出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时,在末端的育苗单元3内使栽培箱90向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侧倾斜,排出育苗单元3内的培养液。
以下,参照图33进行说明。
在将到达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的栽培箱90导入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时,如图33(a)那样使升降台125移动而使升降台125的高度与相应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高度一致。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升降台125具有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但是因为倾斜用卡合部件220引入升降台125的区域内,位于不能与栽培箱90卡合的位置,所以即使使升降台125升降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也不与育苗单元3和栽培箱90碰撞。
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也同样,驱动侧卡合部件216进入升降台125的区域内,即使使升降台125升降驱动侧卡合部件216也不与育苗单元3和栽培箱90碰撞。
接着,驱动齿轮传动电动机225使小齿轮223旋转,使与小齿轮223卡合的齿条222直线移动而使倾斜用卡合部件220前进,如图33(b)那样使倾斜用卡合部件220插入到末端的育苗单元3内。
倾斜用卡合部件220如图33(b)那样,绕入与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相对一侧的栽培箱90之下。
其结果是,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从不能与栽培箱90卡合的位置移动到能够与栽培箱90卡合的位置。
然后,在该状态下,如图33(c)那样,使升降台125稍微上升。其结果是,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伴随升降台125的上升而上升,仅抬起栽培箱90的单侧。
因此,栽培箱90向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侧倾斜,排出内部的培养液。
排出结束时,如图33(d)那样,使升降台125下降,使栽培箱90返回原来的姿态。
接着,如图33(e)那样,接着使齿轮传动电动机225逆旋转,使小齿轮223旋转,使与小齿轮223卡合的齿条222直线移动而使倾斜用卡合部件220后退,使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从育苗单元3内返回升降台125侧。
接着,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的栽培箱90从育苗单元3被引入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
以下参照图34、图35、图36进行说明。
图34(a)表示使倾斜用卡合部件220从育苗单元3内返回升降台125侧之后的升降台125和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与末端的育苗单元3的关系。
此外,图36(a)表示此时的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和末端的育苗单元3的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关系。
将末端的栽培箱90引出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侧时,如图34(b)那样使升降台125稍微上升。
其结果是,如图34(b)、图36(b)那样驱动侧卡合部件216与升降台125一起上升。
接着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前进。
具体而言,驱动电动机内置滚筒210使带215行走,使固定于带215的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移动到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侧。
此处,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的育苗单元3设置有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通过先使升降台125上升,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高度变得比育苗单元3侧的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高(图36(b))。
因此,即使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移动到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侧,驱动侧卡合部件216也不与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碰撞(图36(c))。
然后,如图34(b)、图36(c)那样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驱动侧卡合部218到达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正上方的位置。
接着,使升降台125下降。其结果是,如图34(c)、图36(d)那样,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前端部分从上部侧进入贯通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上下的四边形的开口73。其中,在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前壁71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隙缝74,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延长棒部217通过该隙缝74。
接着,如图35(d)、图36(e)那样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后退。此处,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前端部分(驱动侧卡合部218)进入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开口73,驱动侧卡合部218与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卡合,所以随着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后退育苗单元3的直线移动部件62直线移动而被引入升降台125侧。
其结果是,与直线移动部件62的移动侧卡合突出部(驱动侧卡合部)68卡合而各育苗单元3内的栽培箱90进入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侧,如图35(d)那样前端的栽培箱90被引入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侧。
之后,如图35(e)那样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向育苗单元3侧前进,使直线移动部件62返回育苗单元3内。
这以后,进行与上述的工序相反的工序。具体而言,使升降台125上升而将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前端部分(驱动侧卡合部218)从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开口73拔出,进而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后退返回升降台125侧。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一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全部育苗单元3中具有直线移动部件62,全部的直线移动部件62利用连接配件直列连接。因此,通过利用升降台125侧的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使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末端的育苗单元3的直线移动部件62直线移动,全部的育苗单元3内的直线移动部件62移动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侧。其结果是,全部的育苗单元3内的栽培箱90移动到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侧。
之后,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前进而使直线移动部件62返回育苗单元3内,与之前的工序相反地使升降台125上升,从而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的驱动侧卡合部218上升而将其从搬运机构侧卡合部70的开口73拔出。
进而之后,使驱动侧卡合部件216后退返回到升降台125侧。
接着,说明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内培育植物时的各部分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中,能够在筒状空间60内的所需的区域产生风。
即,本实施方式的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具有空调装置205,空调装置205的排气侧利用管道等与各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筒状空间60内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的主管80连接。
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以在轴向上贯通筒状空间60的方式配置,在中途部分设置有小型风机85。更具体而言,在各个构成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育苗单元3设置有一个小型风机85。
而且,在主管80设置有多个送风口84。即,从一个育苗单元3的小型风机85的排出侧至下一个育苗单元3的小型风机85的吸入侧之间设置有多个送风口84。
因此,即使空调装置205的排出侧的压力不足,也能够用中途的小型风机85增压,从各送风口84向筒状空间60送风。
此外,因为能够使送风口84的开度从全闭变化为全开,所以能够对需要的场所送风。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手动来调节送风口84的开度,但是也推荐使用电动阀等来远程操作送风口84的开度的方法。
此外,还推荐在送风口84设置通过动力驱动的气窗(louver),定期地改变送风方向。
送风量的控制能够基于对电动机供给的电流、电动机的转速、送风方向这样的信息来进行。
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可以设置多个。例如将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设置成多系统,可以改变在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流动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也可以设置多个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将其中一个或者多个用作吸引用。例如如果是二氧化碳浓度高的区域则用吸引用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吸引并置换该区域的空气。
此外,因为在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设置有多个小型风机85,在小型风机85彼此之间设置有送风口84,所以有时因小型风机85的送风强度而一部分的送风口84成为有负压倾向。
例如在一个小型风机85的送风弱、且之前的小型风机85的吸引力强的情况下,设置于两个小型风机85之间的送风口84成为有负压倾向,吸引筒状空间60内的空气。
因此,可以故意使送风口84有负压倾向来吸引筒状空间60内的空气,引起风使二氧化碳等扩散。
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的截面形状是任意的。
从送风口84排放的送风在送风口84的附近局部地产生风。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进行送风而使筒状空间内的空气活动的送风机构,送风机构能够按照各个区域使送风量不同,能够局部地产生风。
远离送风口84附近的区域时,空气的流动变得缓慢,在筒状空间60整体扩散而筒状空间60的压力上升。
此处,筒状空间60在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开口,而且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和箱搬运输送机140连通形成有一连串的空气流路。
而且,箱搬运输送机140的末端部经由管道226与空调装置205的吸气侧连接。因此,从空调装置205的排出侧出来的送风从送风路径形成部件65的送风口84进入筒状空间60,而且经由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和箱搬运输送机140返回空调装置205。即,使空气在包括空调装置205在内的一连串的循环路径循环。
接着说明培养液。
本实施方式中,在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下部具有培养液供给装置206。培养液供给装置206包括未图示的培养液箱和泵。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上部设置有补给用罐(未图示),连接有补给用罐和附属于各育苗单元3的小型泵77。
从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泵对补给用罐(未图示)供给培养液,总是在补给用罐中贮存有一定水位的培养液。
而且,通过重力下落从补给用罐向小型泵77供给培养液,在小型泵77加压后的培养液被供给到供给侧配管31的主管33。然后,从分支管35向各栽培箱90供给培养液。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各栽培箱90的溢流管部91a、91b相同的短边93a侧且两个溢流管部91a、91b之间供给培养液。即,对空隙96a供给培养液。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容器部40的底的中心至溢流管部91a的区域形成有从空隙(培养液滴下的区域)96b至溢流管部91a的1个流路。
在从容器部40的底的中心至溢流管部91b的区域也同样形成有从中央部的空隙96b(培养液滴下的区域)至溢流管部91b的一个流路。
因此,供给到空隙96b的培养液不停滞地流到溢流管部91a、91b,回收到培养液回收用导水管46中,并经由未图示的配管返回营养液供给装置206。
推荐小型泵77采用小型的离心泵,但是也能够使用齿轮泵等排出量与转速成比例的泵。例如如果使用齿轮泵,则能够精密地控制对各栽培箱90供给的培养液的量。此外,推荐小型泵77内置有止回阀的泵。上述的齿轮泵等首先具有止回功能的方面上也推荐。
在上升的筒状空间60内产生的风和向栽培箱90供给的培养液的量能够通过远程操作进行,或者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
此外,也可以与互联网连接,从远离的地方调节风和培养液。
优选例如小型风机85的转速、送风口84的开度等能够远程操作。优选例如与互联网等连接,能够从远离的地方调节送风量等。推荐在经由互联网调节送风量等的情况下,设置监视综合植物栽培装置200的各部分和内部的栽培箱90的摄像机。
此外,也推荐根据植物的种类、季节、筒状空间60内的部位等,预先对送风量的变化设置程序,根据该程序改变送风量。因为根据筒状空间60距返回用升降装置203的距离来决定例如植物成长为何种程度,所以设置程序以使得仅在特定的区域仅特定的时间产生特定风量的风,根据该程序使送风量变化。
培养液的供给量也同样,优选与互联网等连接,能够从远离的地方调节小型泵77的转速等。
此外,也推荐根据植物的种类、季节、筒状空间60内的部位等,预先对培养液的供给量设置程序,根据该程序使小型泵77的转速等变化。例如设置程序以使得仅在特定的区域仅特定的时间多供给培养液,根据该程序使小型泵77的转速变化。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装载有驱动搬运机构的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而且,使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的升降台125停止于所需的层,并使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的驱动侧卡合部218与育苗单元3侧的直线移动部件62卡合,使育苗单元3的直线移动部件62直线移动而使全部的育苗单元3内的栽培箱90前进。
根据该结构,能够用一台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使多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直线移动部件62动作,部件数量足够少。
此外,因为动力部分位于筒状空间60之外所以维护容易。
再者,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使升降台125升降来进行驱动侧卡合部218与育苗单元3侧的直线移动部件62的卡合、分离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通过在驱动侧卡合部218设置卡盘等来进行与直线移动部件62的卡合、分离。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从筒状空间60取出栽培箱90之前使全栽培箱90倾斜来排出培养液。而且,使栽培箱90倾斜的装置装载于导入-排出侧升降装置202。
根据该结构,能够用一台搬运机构驱动装置181使多个单位植物栽培装置1的栽培箱90倾斜,部件数量足够少。
此外,因为动力部分位于筒状空间60之外所以维护容易。
再者,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升降台125升降,抬起栽培箱90的一端,使栽培箱90倾斜,但是也可以在升降台125上另外装载气缸或者凸轮等升降机构,利用该升降机构抬起栽培箱90的一端。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顶盖部6的内表面设置有LED243等发光部件。因此,发光部件的高度(相对于栽培箱90的高度)总是一定的,不能变化。
与之相对地,能够采用能够改变发光部件的高度的结构。例如苗小的情况下,降低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发光部件的高度靠近苗。此外,优选位于难以照射苗的位置的发光部件熄灭或者调暗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单位植物栽培装置
1a 幼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
1b 成苗用单位植物栽培装置
2、3、150 育苗单元
2a 幼苗用育苗单元
2b 成苗用育苗单元
5 壳体
11 检查窗
12 箱设置台
15、154 搬运装置
16 照明装置
17 供排水设备
19 搬运机构
20 按压部件连结体
22 按压部件
21 移动侧卡合突出部
28、161 动力传递部件
36 管
37 冷却水回收用导水管
38、90 栽培箱
55,170 连接部件
60 筒状空间
62 直线移动部件
65 送风路径形成部件
70 搬运机构侧卡合部
81 风量调节机构
84 送风口
85 小型风机
91a、91b 溢流管部
100 综合植物栽培装置
101 箱搬入装置
102 箱移换装置
103a 幼苗用支架
103b 成苗用支架
108 保持部件
110a、b、c、d 底支承部
112 箱搬出装置
118 开闭部件
125 升降台
181 搬运机构驱动装置
182 培养箱倾斜机构
216 驱动侧卡合部件
220 倾斜用卡合部件
243 LED。

Claims (24)

1.一种植物栽培装置,其具有:种植有植物的苗或者种子的多个栽培箱;用于对植物照射光的照明装置;和使栽培箱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移动的搬运机构,一边在栽培箱上使植物生长一边用搬运机构使栽培箱向下游侧移动,所述植物栽培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育苗单元,所述育苗单元具有两端开放且能够覆盖周面的壳体,
多个育苗单元的壳体连结而形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
所述栽培箱放置在由所述壳体形成的一连串的筒状空间中,所述栽培箱利用搬运机构跨壳体向下游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育苗单元的壳体直线地且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相邻的育苗单元的壳体彼此之间具有连接部件,相邻的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保持封闭性地构成一连串的筒状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育苗单元的壳体内内置有载置栽培箱的载置台和将栽培箱向下游侧按压的按压部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筒状空间内的气压与大气相比保持为正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进行送风而使筒状空间内的空气移动的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具有按每个区域使送风量不同的送风量调节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送风机构具有插通在筒状空间内的送风路径形成部件,送风路径形成部件具有多个送风口,从该送风口向筒状空间内送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送风口进行开闭或者开度调节的风量调节机构。
8.如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风机隔开间隔且直列地内置于送风路径形成部件内,在上游侧的风机的送风侧与下游侧的风机的吸入侧之间具有送风口。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栽培箱供给培养液的培养液供给机构,
培养液供给机构具有对供给到栽培箱的培养液的量进行调节的液量调节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液量调节机构具有辅助泵,在多个育苗单元上附属有辅助泵。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栽培箱能够积存培养液,
具有排出剩余的培养液的排出口,
具有向栽培箱供给培养液的培养液供给机构,
利用所述培养液供给机构,从偏倚在培养箱的一个边的位置向培养箱供给培养液,
所述栽培箱的所述排出口位于偏倚在用于供给培养液的边一侧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栽培箱设置有培养液从培养液供给机构被供给进来、且在培养箱内绕流至所述排出口的培养液流路。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栽培箱能够积存培养液,
具有使栽培箱倾斜而排出培养液的培养箱倾斜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栽培箱位于顶面弯曲成圆弧状的壳体内,照明装置在所述顶面且由多个发光元件构成,
在顶面的顶点附近发光元件的配置密度比顶面的底襟区域低。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
照明装置以微小时间间隔闪烁。
16.一种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层和/或多列地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
17.一种植物栽培系统,其具有多个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所述植物栽培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空间的高度低的幼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和与所述幼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相比筒状空间的高度较高的成苗用的植物栽培装置。
18.一种植物栽培系统,其具有多个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所述植物栽培系统的特征在于:
具有构造和/或筒状空间内的环境不同的多个植物栽培装置,并且具有将栽培箱从一个植物栽培装置移载到其他植物栽培装置中的箱移换装置。
19.一种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层地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并且具有载置栽培箱并使其升降的升降装置。
20.一种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层地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并且具有载置栽培箱并使其升降的升降装置,
植物栽培装置的搬运机构具有进行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部件,该直线移动部件具有对箱卡合部,使对箱卡合部与栽培箱卡合地搬运栽培箱,
升降装置中具有驱动植物栽培装置的搬运机构的搬运机构驱动装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搬运机构上具有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在搬运机构驱动装置上具有与所述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卡合的驱动侧卡合部,
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和驱动侧卡合部能够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来进行卡合和卡合解除,
使所述升降装置升降来进行搬运机构侧卡合部和驱动侧卡合部的卡合和卡合解除。
22.一种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层地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植物栽培装置,并且具有载置栽培箱并使其升降的升降装置,
栽培箱能够积存培养液,
升降装置中具有使栽培箱倾斜来排出培养液的培养箱倾斜机构。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培养箱倾斜机构具有与培养箱卡合的倾斜用卡合部,
在使所述倾斜用卡合部件与培养箱卡合了的状态下使升降部件上升,并使培养箱倾斜。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植物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倾斜用卡合部向培养箱移动的移动机构,倾斜用卡合部从不能与培养箱卡合的位置移动到能够与培养箱卡合的位置。
CN201680009918.XA 2015-02-13 2016-02-12 植物栽培装置和植物栽培系统 Pending CN1072493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7018 2015-02-13
JP2015-027018 2015-02-13
JP2015-031151 2015-02-19
JP2015031151 2015-02-19
JP2015-076117 2015-04-02
JP2015076117 2015-04-02
PCT/JP2016/054131 WO2016129674A1 (ja) 2015-02-13 2016-02-12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栽培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49308A true CN107249308A (zh) 2017-10-13

Family

ID=56614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9918.XA Pending CN107249308A (zh) 2015-02-13 2016-02-12 植物栽培装置和植物栽培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035624A1 (zh)
EP (1) EP3257367A4 (zh)
JP (4) JP6876891B2 (zh)
KR (1) KR20170117420A (zh)
CN (1) CN107249308A (zh)
WO (2) WO2016129673A1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4682A (zh) * 2017-12-29 2018-05-25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次智慧型的叶类农作物无土栽培生产组合架
CN108094184A (zh) * 2017-12-29 2018-06-01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保持无死角光照的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8222574A (zh) * 2017-12-29 2018-06-29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除尘的高折光率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8252545A (zh) * 2017-12-29 2018-07-06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除冰雪的高折光率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8278013A (zh) * 2017-12-29 2018-07-13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型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9006232A (zh) * 2018-05-04 2018-12-18 铜仁市万山区恒利达种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瓠子栽培方法
CN110301342A (zh) * 2019-07-31 2019-10-08 宁波金辉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植物生长栽培机
CN111918550A (zh) * 2018-02-07 2020-11-10 青川投资控股公司 立式水耕栽培系统及立式水耕栽培方法
CN112293238A (zh) * 2019-07-29 2021-02-02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植物栽培系统
CN112868427A (zh) * 2021-01-27 2021-06-0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垂直化绿植栽培养护装置
CN113716244A (zh) * 2021-06-24 2021-11-30 哈尔滨理工大学 厨余垃圾桶
CN114916427A (zh) * 2021-12-30 2022-08-19 浙江震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运送设备及使用所述运送设备的智能型植物培育系统
CN114916428A (zh) * 2021-12-30 2022-08-19 浙江震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植物培育层以及智能型植物培育塔
CN115956498A (zh) * 2023-01-04 2023-04-14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一种立体栽培系统、栽培方法及除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8541A (zh) * 2013-08-14 2022-07-05 有限会社日本通商 水栽培系统和设置有水栽培系统的植物工厂
US10485193B2 (en) * 2015-05-28 2019-11-26 Robert V. Neuhoff, JR. Automated hydroponics system and method
US10390504B2 (en) * 2016-07-08 2019-08-27 Stephen A. Dufresne Multilevel mobile gutter system for growing indoor vegetation
DK179090B1 (en) * 2016-06-17 2017-10-23 Ellepot As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a length of growth medium cut into pieces of suitable size into a propagation tray
GB2551802B (en) * 2016-06-30 2021-10-13 Growpura Ltd A system and method of growing plants in the absence of soil
NL2018002B1 (en) * 2016-12-14 2018-06-26 Logiqs B V System for cultivating plants or vegetables
JOP20190123A1 (ar) * 2017-06-14 2019-05-28 Grow Solutions Tech Ll أنظمة وطرق للاتصال عبر مسار بعربة صناعية
US10568275B2 (en) 2017-06-14 2020-02-25 Grow Solutions Tech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temperature control in a grow pod
US10421618B2 (en) 2017-06-14 2019-09-24 Grow Solutions Tech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leaning a tray in a grow pod
JOP20190171A1 (ar) 2017-06-14 2019-07-09 Grow Solutions Tech Llc أنظمة وطرائق لتوفير تدفق الهواء في أصيص زراعة
JP7033291B2 (ja) * 2017-06-30 2022-03-10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システム及び植物栽培方法
JP2019024452A (ja) * 2017-08-02 2019-02-21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栽培方法
CN107247436A (zh) * 2017-08-14 2017-10-13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植物共享柜和植物共享系统
US10806099B2 (en) 2017-08-24 2020-10-20 Vertical Air Solu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arbon dioxide and circulating air for a vertical gardening system
US10694682B2 (en) 2017-08-24 2020-06-30 Vertical Air Solu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arbon dioxide and circulating air for a vertical gardening system
CN108834681B (zh) * 2018-06-06 2023-09-26 贵州光合新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装备化多功能光照种植工厂
JP6867031B2 (ja) * 2017-12-11 2021-04-28 株式会社恵葉&菜健康野菜 水耕栽培プランター用ラック、および水耕栽培システム
CN115443897A (zh) 2018-02-01 2022-12-09 Lysaa控股公司 高密度植物培养系统以及相关装置和方法
JP7287646B2 (ja) * 2018-02-09 2023-06-06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製造方法
SG11202001345TA (en) * 2018-03-15 2020-03-30 Plants Laboratory Inc Plant cultivation method, pla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rack
KR102728964B1 (ko) * 2018-03-21 2024-11-12 엠제이엔엔 엘엘씨 통제된 환경 농업을 위한 수직 재배 타워 컨베이어 시스템
CA3097969C (en) * 2018-04-23 2023-01-24 Plantx Corp. Cultivation device
IL260144B2 (en) * 2018-06-19 2023-04-01 Arkadi Buberman A modular and automatic system for growing plants
JP2019216685A (ja) * 2018-06-22 2019-12-26 菱熱工業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植物栽培方法
GB201813025D0 (en) * 2018-08-10 2018-09-26 Jones Food Company Ltd Hydroponics growing system and method
JP7123779B2 (ja) * 2018-12-13 2022-08-23 株式会社プランテックス 植物栽培装置
JP7123780B2 (ja) * 2018-12-13 2022-08-23 株式会社プランテックス 植物栽培装置
CA3130769C (en) * 2019-02-19 2023-09-26 Hydrogreen, Inc. Hydroponic grower
JP2020141566A (ja) 2019-03-04 2020-09-10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栽培トレイ及び植物栽培装置
FR3096869B1 (fr) * 2019-06-04 2023-03-24 Smart Farming System Rayonnage de culture hors sol, unité particulièrement destinée à être comprise dans un tel rayonnage, module de culture hors sol comprenant une telle unité et système de culture hors sol comprenant aux moins deux tels rayonnages.
US20220232786A1 (en) * 2019-06-12 2022-07-28 Robert W. Noble Improved Automated Horticulture System
EP4007069A4 (en) 2019-07-31 2023-01-25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21029173A (ja) * 2019-08-23 2021-03-01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製造方法
DE102019122887A1 (de) * 2019-08-27 2021-03-04 ZiVo Engineering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fzucht und Behandlung von Pflanzen in einer klimatisierten Pflanzenzucht-Vorrichtung
US11570958B2 (en) * 2019-09-20 2023-02-07 Mjnn Llc Catch mechanism facilitating loading of vertical grow towers onto grow lines in a vertical farm system
CA3154567A1 (en) * 2019-10-16 2021-04-22 Francois Tremblay Grow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KR20210060937A (ko) 2019-11-19 2021-05-27 주식회사 포에스에스 소비 예측을 반영한 축산물 온라인 거래 시스템
GB2590712B (en) * 2019-12-30 2023-11-22 Seven Seas Productions Ltd Hydroponic apparatus
EP3903573A1 (en) * 2020-04-03 2021-11-03 Artechno Holding BV Bench for carrying trays on which crops to be grown are located
CA3190624A1 (en) * 2020-08-13 2022-02-17 Ocado Innovation Limited Storage system, methods and devices
US11877548B2 (en) 2020-09-24 2024-01-23 Cyclofields Indoor Farming Closed loop vertical disengageable aeroponic growing system
JPWO2022092030A1 (zh) * 2020-10-28 2022-05-05
CN112262684B (zh) * 2020-11-16 2022-06-17 新田县恒丰粮油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的红薯幼苗智能栽培装置
KR102320518B1 (ko) * 2021-01-08 2021-11-02 이경녕 식물재배 시스템
WO2022217138A1 (en) 2021-04-09 2022-10-13 Grow Glide Inc. Air flow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orticulture racks
DE102021110717A1 (de) * 2021-04-27 2022-10-27 Reinhard Bott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aufzucht von pflanzen in einem geschlossenen innenraum
EP4082330A1 (de) 2021-04-29 2022-11-02 P9 Group AG Mikroklimatisches gewächshaus mit automatisiertem wachstumsbereich und einer vielzahl von keimtischen
JP7440097B2 (ja) * 2021-10-07 2024-02-28 兼弥産業株式会社 園芸用トレイ及び植物の栽培方法
CA3238934A1 (en) * 2021-11-23 2023-06-01 Shawn Jenkins Processe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creasing nutrient digestibility of materials with endogenous enzymes of hydroponically germinated seeds
JP2024540633A (ja) * 2021-11-23 2024-10-31 ハイドログリー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水耕栽培されたセルロース性材料中の乾物を増加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セ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US20230309477A1 (en) * 2022-04-04 2023-10-05 Laurus Inc. Automated vertical micro-farm
CN114617059B (zh) * 2022-04-14 2024-02-27 北京金晟达生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塔的培育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5152614A (zh) * 2022-08-03 2022-10-11 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植物栽培装置及植物栽培方法
WO2024117696A2 (ko) * 2022-12-01 2024-06-06 오유진 회전식 스마트팜 수경재배시스템
CH720874A1 (de) * 2023-06-20 2024-12-30 Ferag Ag System und Vorrichtung zur Aufzucht von Lebewesen in einer kontrollierten Umgebung
CN116897747B (zh) * 2023-08-10 2024-03-22 东北农业大学 四点式垂直立体育秧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42337A (zh) * 1974-04-26 1975-11-17
JPS62126919A (ja) * 1985-11-26 1987-06-09 諏訪 賢太郎 野菜等植物の育成装置
CN1084347A (zh) * 1992-04-10 1994-03-30 魏启星 栽培管理农作物用的综合系统
JP2000209970A (ja) * 1999-01-26 2000-08-02 Shin Meiwa Ind Co Ltd 立体式水耕栽培設備
CN1831418A (zh) * 2000-07-07 2006-09-13 宇宙设备公司 植物栽培方法、栽培设备和它的照明设备
CN102686102A (zh) * 2009-11-12 2012-09-19 新成长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水耕栽培蔬菜的自动化系统
CN203951981U (zh) * 2013-05-27 2014-11-26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
CN204272854U (zh) * 2014-08-13 2015-04-22 温立刚 全封闭有机蔬菜工业化生产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8826A (zh) * 1973-10-13 1975-06-09
JPS5389567A (en) * 1977-01-14 1978-08-07 Takeaki Kashiwara Rack supporting mechanism
JPS5538425Y2 (zh) * 1977-10-27 1980-09-08
JPS5816054U (ja) * 1981-07-21 1983-02-01 滋賀県 水耕栽培用植木鉢
JPS59120034A (ja) * 1982-12-27 1984-07-11 日立照明株式会社 電照栽培方法
JPS59196061U (ja) * 1983-06-13 1984-12-26 株式会社 ナベ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裁培装置
JPS6339518A (ja) * 1986-08-05 1988-0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
JP2594614B2 (ja) * 1988-05-16 1997-03-26 藤田 光夫 ハニカム型水耕栽培装置
JPH0331843U (zh) * 1989-08-04 1991-03-28
JPH03105253U (zh) * 1990-02-16 1991-10-31
US5252108A (en) * 1990-05-10 1993-10-12 Banks Colin M Hydroponic fa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H0718278Y2 (ja) * 1992-12-02 1995-05-01 矢崎化工株式会社 高密度型栽培装置
JPH0684838U (ja) * 1993-05-26 1994-12-06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養液栽培装置
JPH078113A (ja) * 1993-06-29 1995-01-13 Tetsuo Nomoto 人工植物育成装置
US5673511A (en) * 1995-12-28 1997-10-07 Holtkamp Greenhouses, Inc. Plant stand with self-watering trays
JP3596362B2 (ja) * 1999-07-23 2004-12-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植物苗保存棚
JP2001095383A (ja) * 1999-10-04 2001-04-10 Cosmo Plant Kk 植物の栽培装置
US6374537B1 (en) * 2000-03-23 2002-04-23 Cherry Creek Systems System for conveying plant trays in a greenhouse
TW423954B (en) * 2000-05-30 2001-03-01 Li Jian Shing Automatic sprout cultivating equipment
JP2004049130A (ja) * 2002-07-22 2004-02-19 Nisshin Steel Co Ltd 高設栽培棚の高さ調整機構及び横つなぎ材並びに埋没防止板
JP2004344086A (ja) * 2003-05-23 2004-12-09 Inayoshi Shubyo Kk 水耕栽培方法並びに装置
JP2005034043A (ja) * 2003-07-14 2005-02-10 Satoshi Takano 土耕植物栽培プラント
US20060277825A1 (en) * 2003-09-04 2006-12-14 Sanders Larry E Plant pot drainage tray
JP3104416U (ja) * 2004-04-02 2004-09-16 禎彦 上田 簡易組み立て、移動式農業用ハウス
JP2006320314A (ja) * 2005-04-19 2006-11-30 Tsujiko Co Ltd 照明装置
JP5057882B2 (ja) * 2007-08-07 2012-10-24 株式会社フェアリー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植物の水耕栽培装置
ES2457315T3 (es) * 2009-12-21 2014-04-25 Fraunhofer Usa Inc. Sistema de cultivo de plantas en cascada y bandeja para plantas
JP5613429B2 (ja) * 2010-03-25 2014-10-22 三共空調株式会社 立体栽培装置
US20130205664A1 (en) * 2010-05-19 2013-08-15 Suntory Holdings Limited Plant cultivation container
JP5696848B2 (ja) * 2011-09-06 2015-04-08 株式会社大気社 植物栽培棚装置
JP2013094166A (ja) * 2011-11-04 2013-05-20 Koichi Nakayama 銀イオンとペルチェ素子を用いたスプラウトの栽培方法及び銀イオンとペルチェ素子を用いたスプラウトの栽培装置
JP2013158317A (ja) * 2012-02-07 2013-08-19 Kyoto Univ 完全制御型植物工場における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栽培方法
JP5400979B2 (ja) * 2012-03-30 2014-01-29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施設
JP6012279B2 (ja) * 2012-06-13 2016-10-25 株式会社生物機能工学研究所 栽培装置
JP2014027922A (ja) * 2012-06-26 2014-02-13 Showa Denko Kk 植物栽培装置
JP3180721U (ja) * 2012-10-22 2013-01-10 林銘村 水耕栽培液体供給装置
JP5856691B2 (ja) * 2012-10-24 2016-02-10 学校法人玉川学園 照明装置および植物栽培装置
JP5465770B1 (ja) * 2012-12-13 2014-04-09 三和農林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
JP2014143926A (ja) * 2013-01-28 2014-08-14 Mebiol Kk 植物栽培システムおよび植物栽培方法
JP2014176336A (ja) * 2013-03-14 2014-09-25 Saijo Sangyo Joho Shien Center 送風管、送風システム及び花芽分化促進システム、並びに、風量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42337A (zh) * 1974-04-26 1975-11-17
JPS62126919A (ja) * 1985-11-26 1987-06-09 諏訪 賢太郎 野菜等植物の育成装置
CN1084347A (zh) * 1992-04-10 1994-03-30 魏启星 栽培管理农作物用的综合系统
JP2000209970A (ja) * 1999-01-26 2000-08-02 Shin Meiwa Ind Co Ltd 立体式水耕栽培設備
CN1831418A (zh) * 2000-07-07 2006-09-13 宇宙设备公司 植物栽培方法、栽培设备和它的照明设备
CN102686102A (zh) * 2009-11-12 2012-09-19 新成长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水耕栽培蔬菜的自动化系统
CN203951981U (zh) * 2013-05-27 2014-11-26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装置
CN204272854U (zh) * 2014-08-13 2015-04-22 温立刚 全封闭有机蔬菜工业化生产系统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4682A (zh) * 2017-12-29 2018-05-25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次智慧型的叶类农作物无土栽培生产组合架
CN108094184A (zh) * 2017-12-29 2018-06-01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保持无死角光照的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8222574A (zh) * 2017-12-29 2018-06-29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除尘的高折光率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8252545A (zh) * 2017-12-29 2018-07-06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除冰雪的高折光率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08278013A (zh) * 2017-12-29 2018-07-13 三明市瑞雪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型无土栽培生产厂房结构
CN111918550B (zh) * 2018-02-07 2021-09-10 青川投资控股公司 立式水耕栽培系统及立式水耕栽培方法
CN111918550A (zh) * 2018-02-07 2020-11-10 青川投资控股公司 立式水耕栽培系统及立式水耕栽培方法
CN109006232A (zh) * 2018-05-04 2018-12-18 铜仁市万山区恒利达种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瓠子栽培方法
CN112293238A (zh) * 2019-07-29 2021-02-02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植物栽培系统
CN110301342A (zh) * 2019-07-31 2019-10-08 宁波金辉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植物生长栽培机
CN112868427A (zh) * 2021-01-27 2021-06-0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垂直化绿植栽培养护装置
CN112868427B (zh) * 2021-01-27 2022-03-01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垂直化绿植栽培养护装置
CN113716244A (zh) * 2021-06-24 2021-11-30 哈尔滨理工大学 厨余垃圾桶
CN114916427A (zh) * 2021-12-30 2022-08-19 浙江震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运送设备及使用所述运送设备的智能型植物培育系统
CN114916428A (zh) * 2021-12-30 2022-08-19 浙江震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植物培育层以及智能型植物培育塔
CN115956498A (zh) * 2023-01-04 2023-04-14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一种立体栽培系统、栽培方法及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57367A1 (en) 2017-12-20
WO2016129674A1 (ja) 2016-08-18
KR20170117420A (ko) 2017-10-23
WO2016129673A1 (ja) 2016-08-18
JP6876891B2 (ja) 2021-06-02
JP6865974B2 (ja) 2021-04-28
EP3257367A4 (en) 2018-10-24
JP2019115365A (ja) 2019-07-18
JP6746056B2 (ja) 2020-08-26
JPWO2016129673A1 (ja) 2017-11-24
JPWO2016129674A1 (ja) 2017-11-24
US20180035624A1 (en) 2018-02-08
JP2019141082A (ja)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65974B2 (ja) 植物栽培装置、並びに、植物栽培方法
RU2762415C2 (ru)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ая моду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вертикальными фермами
CN108024508A (zh) 高密度园艺种植系统、方法和设备
JP3952220B2 (ja) 栽培棚
KR101263859B1 (ko) 무인식물재배장치
US9901045B2 (en) Hydroponic cultivation method
KR101571548B1 (ko) 식물공장 자동화장치
JP2016150001A (ja)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栽培システム
JP4279379B2 (ja) 植物栽培装置
KR102376675B1 (ko) 버섯 재배 장치
KR20200140747A (ko) 코코배지를 활용한 다단형 식물재배기
KR20230157765A (ko) 트레이 유니트 기반의 식물재배 장치
JP2019062825A (ja) 植物搬送システム
GB2601048A (en) Crop prod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2019136028A (ja)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植物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