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128167A - 供油口 - Google Patents

供油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28167A
CN107128167A CN201710069315.5A CN201710069315A CN107128167A CN 107128167 A CN107128167 A CN 107128167A CN 201710069315 A CN201710069315 A CN 201710069315A CN 107128167 A CN107128167 A CN 107128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oil
feed port
lid
air f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93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28167B (zh
Inventor
宫岛敦夫
若园幸典
畠中树
畠中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28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8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28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8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15/0350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2015/03523Arrangements of the venting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2015/03542Mounting of the venting means
    • B60K2015/03557Mounting of the venting mean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the venting device integrated in the fuel tank, e.g. vapor recovery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Pipe Accessorie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利用树脂来一体形成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的情况下能够对自通气管回流的流体进行控制的供油口。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形成为筒状,在该供油口主体的一端设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的喷嘴插入口,在该供油口主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灌装管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在该供油口主体的周面上设有回流口。树脂制的通气筒部一体形成于供油口主体的周面的外侧,该通气筒部的一端与回流口相连通,该通气筒部的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在该通气筒部的周面上设有通气中间开口。盖是如下那样的构件:用于封堵通气中间开口并配置于通气筒部的内部,具有比通气筒部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作为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

Description

供油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油口。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燃料供给口连接有与燃料箱相连接的灌装管和供燃料蒸气(vapour)自燃料箱回流的通气管。也就是说,在燃料供给中,通过使经由通气管回流的燃料蒸气自供油口的喷嘴插入口向外部流出,从而对燃料箱内的压力进行调整,以在燃料箱内储存期望的燃料。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为了对在通气管中流通的流量进行调整而在通气管设置节流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节流孔是通过使通气管本身缩径而形成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节流孔配置于通气管的内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将自通气管回流的燃料蒸气向灌装管侧引导而设有板、管等引导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56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508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正在推进供油口的树脂化,能够插入供油喷嘴且用于连接灌装管的部位(供油口主体)和用于连接通气管的部位(通气筒部)利用树脂形成为一体。从成形性的观点考虑,并不容易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在供油口的用于连接通气管的部位(通气筒部)形成节流孔。另外,也不容易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将作为独立构件的节流孔内置于供油口的用于连接通气管的部位(通气筒部)。并且,在一体形成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的情况下,难以一体形成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与通气筒部连续地形成的引导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利用树脂来一体形成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的情况下能够对自通气管回流的流体进行控制的供油口。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第一供油口
本发明的第一供油口包括:供油口主体,其为树脂制且形成为筒状,在该供油口主体的一端设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的喷嘴插入口,在该供油口主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灌装管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在该供油口主体的周面上设有回流口;通气筒部,其为树脂制且一体形成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周面的外侧,该通气筒部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口相连通,该通气筒部的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在该通气筒部的周面上设有通气中间开口;以及盖,其作为节流孔构件,用于封堵所述通气中间开口并配置于所述通气筒部的内部,该盖具有比所述通气筒部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
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形成为一体,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相对于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独立地形成。也就是说,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不具有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部位,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
并且,在通气筒部形成有用于配置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的通气中间开口。通气中间开口容易形成。因而,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也容易形成。
另外,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是将形成于通气筒部的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构件。也就是说,盖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盖构件发挥功能,并作为通气筒部中的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这样,通过针对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盖构件的盖附加节流孔功能,能够容易地在通气筒部设置节流孔构件。
并且,在要改变通气管线中的压损特性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作为节流孔的流路面积来进行。此时,只要谋求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的共用化并仅改变盖即可。因而,容易改变压损特性。
另外,随着燃料箱的移动、燃料的流通,通气管、灌装管会变动。与此相伴,会对连接有灌装管的供油口主体和连接有通气管的通气筒部作用欲使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相对移动的力。但是,由于两者形成为一体从而具有牢固的接合力,利用该接合力能够对抗上述力。在此,盖是将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盖构件,因此,不会对盖本身施加较大的负荷。因而,作为独立构件的盖不必相对于通气筒部进行牢固的接合。也就是说,不必对盖的接合力进行高精度的管理。
2.第二供油口
本发明的第二供油口包括:供油口主体,其为树脂制且形成为筒状,在该供油口主体的一端设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的喷嘴插入口,在该供油口主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灌装管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在该供油口主体的周面上设有回流口;通气筒部,其为树脂制且一体形成于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周面的外侧,该通气筒部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口相连通,该通气筒部的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在该通气筒部的周面上设有通气中间开口;以及盖,其用于封堵所述通气中间开口并配置于所述通气筒部的内部,该盖自所述通气中间开口通过所述回流口延伸到所述供油口主体的内部。所述盖将在所述通气筒部中流通的流体自所述回流口向朝向所述燃料供给口去的方向引导。
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形成为一体,具有引导功能的盖相对于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独立地形成。也就是说,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不具有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的部位,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
并且,在通气筒部形成有用于配置盖的通气中间开口。通气中间开口容易形成。因而,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也容易形成。
另外,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的盖是将形成于通气筒部的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构件。也就是说,盖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盖构件发挥功能,并作为供油口主体中的将流体自回流口向燃料供给口引导的引导件发挥功能。这样,通过针对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盖构件的盖附加引导功能,能够容易地对来自回流口的流体的流通进行引导。
另外,随着燃料箱的移动、燃料的流通,通气管、灌装管会变动。与此相伴,会对连接有灌装管的供油口主体和连接有通气管的通气筒部作用欲使供油口主体和通气筒部相对移动的力。但是,由于两者形成为一体从而具有牢固的接合力,利用该接合力能够对抗上述力。在此,盖是将通气中间开口封堵的盖构件,因此,不会对盖本身施加较大的负荷。因而,作为独立构件的盖不必相对于通气筒部进行牢固的接合。也就是说,不必对盖的接合力进行高精度的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燃料管线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供油口的局部截面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供油口的轴向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供油口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料管线;2、燃料箱;4、供油喷嘴;11、111、供油口;12、灌装管;13、通气管线;13c、通气管;20、供油口主体;21、喷嘴插入口;22、燃料供给口;23、回流口;24、管卡定部;30、通气筒部;31、主体连结部;31a、大径内周面;31b、小径内周面;31c、最大径端部;32、通气连接部;33、通气中间开口;40、喷嘴引导件;60、密封构件;70、密封保持构件;80、嘴边配件;90、190、盖;91、191、筒部主体;91a、通孔;92、192、底部;93、193、大径环部;194、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燃料管线1的结构
参照图1来说明燃料管线1的结构。燃料管线1是在汽车中自供油口11起到内燃机(未图示)为止的管线。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燃料管线1的一部分的、供油口11与燃料箱2之间的部分进行说明。
燃料管线1至少包括燃料箱2、树脂制的供油口11、灌装管12、以及通气管线13。燃料箱2用于储存汽油等液体燃料。储存在燃料箱2中的液体燃料被向未图示的内燃机供给,为了驱动内燃机而使用该液体燃料。
供油口11设于汽车的能够供供油喷嘴4插入的外表面附近。在供油口11安装有未图示的供油盖。供油口11至少包括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
灌装管12将供油口11的供油口主体20和燃料箱2连接起来。向供油口11插入供油喷嘴4,并自供油喷嘴4供给液体燃料,从而液体燃料通过灌装管12而储存在燃料箱2中。在此,当液体燃料在燃料箱2中达到满箱时,会在灌装管12中储存液体燃料,在液体燃料接触供油喷嘴4的顶端时,会自动停止利用供油喷嘴4进行的液体燃料的供给(自动停止功能)。
通气管线13将燃料箱2和供油口11的通气筒部30连接起来。通气管线13是用于在液体燃料经由灌装管12向燃料箱2供给时将燃料箱2内的燃料蒸气排出到燃料箱2之外的管线。
通气管线13包括切断阀装置13a、连接器13b、以及通气管13c。切断阀装置13a配置于燃料箱2的上部,在切断阀装置13a为打开状态时,能够将燃料箱2内的燃料蒸气向供油口11侧排出。切断阀装置13a包括金属制的连接管。连接器13b连结于切断阀装置13a的连接管。该连接器13b例如为自日本特许第3775656号公报等所记载的连接器去掉流量控制阀后的结构等。也就是说,连接器13b以能够相对于切断阀装置13a的连接管装卸的方式进行设置。通气管13c将连接器13b和供油口11连接起来。
另外,在燃料供油过程中,在燃料箱2达到满箱而使自动停止功能工作时,液体燃料自燃料箱2经由通气管13c回流至供油口11。这样,供油过程中的燃料蒸气和自动停止时的液体的回流燃料在通气管13c中流通。
1-2.供油口11的结构
参照图2和图3来说明图1所示的供油口11的详细结构。供油口11包括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树脂制的通气筒部30、树脂制的喷嘴引导件40、橡胶制的密封构件60、密封保持构件70、金属制的嘴边配件80、以及树脂制的盖90。
供油口主体20为树脂制并形成为筒状。详细而言,供油口主体20沿轴向贯通地形成,在供油口主体20的两端具有开口部。供油口主体20的一端侧(图2和图3中的左侧)位于汽车的外表面侧,供油口主体20的另一端侧(图2和图3中的右侧)位于燃料箱2侧。
供油口主体20在一端具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4(图1所示)的喷嘴插入口21。供油口主体20在另一端具有用于向灌装管12(图1所示)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22。并且,供油口主体20在周面上的轴向中央附近的上方或侧方设有回流口23。
并且,在供油口主体20的外周面上且是在比回流口23靠燃料供给口22侧的位置形成有管卡定部24。管卡定部24形成为竹笋状、即在轴向上形成为多个凹凸状。在管卡定部24能嵌装灌装管12(图1所示)。因而,管卡定部24能够抑制灌装管12自供油口主体20脱落。另外,在管卡定部24的凹部嵌装有O形密封圈(未图示)。也就是说,O形密封圈将管卡定部24与灌装管12之间密封。
通气筒部30形成为筒状,并一体形成于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的外侧。通气筒部30的一端连接于供油口主体20的回流口23,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13c。通气筒部30包括主体连结部31和通气连接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连结部31和通气连接部32形成为L字状。
主体连结部31形成为直线地延伸的筒状,并以自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尤其是,主体连结部31配置为,在从供油口主体20和主体连结部31的径向观察时沿相对于供油口主体2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连结部31以沿与供油口主体20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但是,主体连结部31既可以形成于相对于中心轴线错开的位置,也可以沿相对于供油口主体20的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通气连接部32形成为直线地延伸的筒状,自主体连结部31的端部弯曲。通气连接部32的内径形成为与主体连结部31的内径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连接部32以与主体连结部31大致正交的方式弯曲。在通气连接部32的外周面形成有管卡定部32a。管卡定部32a形成为竹笋状、即在轴向上形成为多个凹凸状。在管卡定部32a能嵌装通气管13c。因而,管卡定部32a能够抑制通气管13c自通气连接部32脱落。另外,在管卡定部32a的凹部嵌装有O形密封圈(未图示)。也就是说,O形密封圈将管卡定部32a与通气管13c之间密封。
并且,在通气筒部30的周面设有通气中间开口33。通气中间开口33形成于主体连结部31和通气连接部32相连接的弯曲位置。更详细而言,通气中间开口33形成于主体连结部31中的与回流口23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主体连结部31在轴向的两端开口。并且,主体连结部31的一侧经由回流口23相对于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开口,主体连结部31的另一侧经由通气中间开口33相对于外部开口。
喷嘴引导件40形成为筒状,用于对插入到供油口主体20中的供油喷嘴4(图1所示)进行引导。喷嘴引导件40内插到供油口主体20中。喷嘴引导件40自喷嘴插入口21侧插入并配置于比回流口23靠喷嘴插入口21侧的位置。
喷嘴引导件40包括大径部41、凸缘部42以及锥部43。大径部4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与供油口主体20的位于回流口23附近的部分的内径大致一致。凸缘部42以自大径部41的靠喷嘴插入口21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凸缘部42抵接于供油口主体20的内周面的台阶部。并且,在凸缘部42和供油口主体20上设有能够相互在周向上卡定的凹凸部(未图示)。也就是说,凸缘部42以规定的相位定位于供油口主体20。
锥部43以自大径部41向燃料供给口22侧缩径的方式形成。锥部43的小径开口位于回流口23附近。并且,锥部43的小径开口相对于大径部41向远离回流口23的方向偏心。也就是说,锥部43的小径开口较大程度地离开回流口23,而位于供油口主体20的内周面上的与回流口23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面附近。
锥部43的小径开口具有比供油喷嘴4的顶端略大的内径。也就是说,锥部43具有将供油喷嘴4的顶端自大径部41向锥部43的小径开口引导的功能,且具有在插入有供油喷嘴4的状态下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供油喷嘴4的功能。
密封构件60为例如O形密封圈等环状构件。密封构件60嵌入于供油口主体20的内周面,并配置在与密封保持构件70的端面相接触的位置。密封保持构件70配置于供油口主体20的内周面的靠喷嘴插入口21侧的位置,并配置于比密封构件60靠喷嘴插入口21侧的位置。也就是说,通过使密封保持构件70和供油口主体20在轴向上夹持密封构件60,从而将密封构件60定位。
嘴边配件80形成为筒状并安装于供油口主体20的喷嘴插入口21侧。嘴边配件80接触于喷嘴引导件40的凸缘部42,由此将喷嘴引导件40定位。另外,嘴边配件80具有防止供油喷嘴4直接接触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的功能。因此,嘴边配件80包括形成为一体的内周部和外周部。
嘴边配件80的内周部81位于供油口主体20的靠喷嘴插入口21侧的部位的内周侧,并位于密封保持构件70的内周侧。嘴边配件80的外周部82位于供油口主体20的靠喷嘴插入口21侧的部位的外周侧。并且,嘴边配件80的内周部81接触于密封构件60,从而防止燃料自嘴边配件80与供油口主体20之间向外部泄漏。另外,在嘴边配件80的内周部81形成有内螺纹,从而能够螺纹接合于供油盖(未图示)。
盖90形成为有底筒状。盖90将通气筒部30的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且盖90的顶端侧部分配置于通气筒部30的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盖90在通气筒部30的内部作为具有比通气筒部30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的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
1-3.主体连结部31和盖90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主体连结部31和盖90的详细结构。如上所述,主体连结部31具有通气中间开口33且与回流口23相连通。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形成为台阶状。详细而言,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包括大径内周面31a、小径内周面31b以及最大径端部31c。
大径内周面31a是位于自主体连结部31的中央附近偏靠通气中间开口33侧的位置的内周面。小径内周面31b是位于自主体连结部31的中央附近偏靠回流口23侧的位置的内周面。最大径端部31c位于最靠通气中间开口33侧的位置,是直径比大径内周面31a的直径大的内周面。在此,通气连接部32连接于大径内周面31a。
如上所述,盖90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并配置于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盖90包括筒部主体91、底部92、以及大径环部93。
筒部主体91形成为圆筒状,筒部主体91的顶端侧(与底部92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开口。另外,筒部主体91的外径与主体连结部31的内径大致相等。详细而言,筒部主体91的外径略小于主体连结部31的大径内周面31a的直径且略大于主体连结部31的小径内周面31b。尤其是,筒部主体91的外径以筒部主体91能够压入于小径内周面31b的程度,相对于小径内周面31b形成为大径。
筒部主体91的顶端位于主体连结部31的小径内周面31b。也就是说,筒部主体91的顶端位于比回流口23靠供油口主体20外侧的位置。并且,在筒部主体91的周面上具有沿筒部主体91的径向贯通筒部主体91的通孔91a。通孔91a配置于与通气连接部32相连通的位置。并且,通孔91a的流路面积小于通气连接部32的流路面积。也就是说,通孔91a作为节流孔部位发挥功能。
底部92将筒部主体91的一端封堵并具有自筒部主体91的一端沿径向扩展的凸缘。底部92的凸缘在整周上熔接于通气中间开口33的端面。
大径环部93与筒部主体91同轴地配置于筒部主体91的靠底部92侧的部分的外周侧。大径环部93自底部92算起的长度为非常小的长度。也就是说,与筒部主体91相比,大径环部93非常短。大径环部93接触于主体连结部31的最大径端部31c。
也就是说,在筒部主体91的顶端侧部分被压入到小径内周面31b的状态下进行嵌合,且在大径环部93接触于最大径端部31c的状态下进行嵌合。通过如此设置,盖90相对于主体连结部31同轴地被定位。并且,通过将底部92的凸缘熔接于通气中间开口33的端面,从而使盖90一体地接合于主体连结部31。
并且,通过使筒部主体91的通孔91a小于通气筒部30的流路面积,从而使通孔91a作为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也就是说,能够利用盖90来对在通气筒部30中流通的流量进行控制。
2.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和图6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油口111。供油口111仅在盖190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油口11不同。因此,以下仅说明盖190。
盖190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并配置于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盖190包括筒部主体191、将筒部主体91的一端封堵的底部192、大径环部193、以及引导部194。筒部主体191、底部192以及大径环部193实质上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90的筒部主体91、底部92以及大径环部93相同。
但是,筒部主体191的顶端穿过回流口23延伸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也就是说,筒部主体191在主体连结部31的全长上配置在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并自回流口23突出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
引导部194设于筒部主体191的顶端侧,并位于比回流口23靠供油口主体20内部的位置。引导部194位于由喷嘴引导件40的锥部43偏心而形成的外侧区域。也就是说,引导部194位于锥部43的外周区域中的较宽阔的区域。并且,引导部194以向燃料供给口22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引导部194将在通气筒部30中流通的流体自回流口23向朝向燃料供给口22去的方向引导。
这样,利用盖190的引导部194来抑制来自通气管13c的回流阻碍供油口主体20的燃料的流动。并且,在停止自供油喷嘴4供给燃料时,能够利用引导部194抑制燃料自通气筒部30向喷嘴插入口21侧的逆喷射(日文:噴き返し)。
3.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供油口111中,盖190的筒部主体191具有通孔91a。通孔91a的流路面积小于通气筒部30的流路面积。由此使通孔91a作为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除此以外,还能够将通孔91a的流路面积设为使通孔91a的内径与通气筒部30的通气连接部32的内径相同。在该情况下,盖190不作为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而仅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
4.实施方式的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供油口11包括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树脂制的通气筒部30、盖90,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供油口111包括树脂制的供油口主体20、树脂制的通气筒部30、盖190。供油口主体20形成为筒状,在供油口主体20的一端设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4的喷嘴插入口21,在供油口主体2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灌装管12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22,在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上设有回流口23。通气筒部30一体形成于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的外侧,使通气筒部30的一端与回流口23相连通,使通气筒部30的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13c,在通气筒部30的周面上设置通气中间开口33。盖90、190是如下那样的构件: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并配置于通气筒部30的内部,具有比通气筒部30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作为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
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形成为一体,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90、190相对于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独立地形成。也就是说,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不具有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部位,因此能够易于形成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
并且,在通气筒部30形成有用于配置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90、190的通气中间开口33。通气中间开口33容易形成。因而,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也容易形成。
另外,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90、190是将形成于通气筒部30的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构件。也就是说,盖90、190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盖构件发挥功能,并作为通气筒部30中的节流孔构件发挥功能。这样,通过针对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盖构件的盖90、190附加节流孔功能,能够易于在通气筒部30设置节流孔构件。
并且,在要改变通气管线13中的压损特性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节流孔的流路面积来进行。此时,只要谋求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的共用化并仅改变盖90、190即可。因而,容易改变压损特性。
另外,随着燃料箱2的移动、燃料的流通,通气管13c、灌装管12会变动。与此相伴,会对连接有灌装管12的供油口主体20和连接有通气管13c的通气筒部30作用欲使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相对移动的力。但是,由于两者形成为一体从而具有牢固的接合力,利用该接合力能够对抗上述力。在此,盖90、190是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盖构件,因此,不会对盖90、190本身施加较大的负荷。因而,作为独立构件的盖90、190不必相对于通气筒部30进行牢固的接合。也就是说,不必对盖90、190的接合力进行高精度的管理。
另外,通气筒部30包括自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向外侧延伸的主体连结部31和自主体连结部31的端部弯曲且与通气管13c相连接的通气连接部32。通气中间开口33设于主体连结部31和通气连接部32相连接的弯曲位置。
通过使通气筒部30弯曲,能够抑制来自通气管13c的回流阻碍供油口主体20的燃料的流动。并且,能够在停止自供油喷嘴4供给燃料时,抑制燃料自通气筒部30向喷嘴插入口21侧的逆喷射。在此,通常,并不容易将通气筒部30弯曲。但是,通过使通气中间开口33形成于主体连结部31与通气连接部32之间的弯曲位置,能够将模具自通气中间开口33插入并利用该模具来形成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因而,容易形成弯曲了的通气筒部30。
另外,盖90、190形成为具有顶端开口的有底筒状。盖90、190的底部92、192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盖90、190的筒部主体91、191具有形成在周面上且沿径向贯通筒部主体91、191的通孔91a。盖90、190与主体连结部31同轴地配置于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通孔91a具有比通气连接部32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并配置于与通气连接部32相连通的位置。
在筒部主体91、191形成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通孔91a是非常容易的。因而,在通气筒部30配置作为节流孔构件的盖90、190是非常容易的。
另外,盖90、190的顶端侧部分以接触于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的状态进行嵌合。在此,在通气筒部30的内部,回流的流体不会自盖90、190的顶端侧部分的周围向回流口23侧流通,而是会可靠地在盖90、190的内部流通。也就是说,在通气连接部32中回流的流体若不通过通孔91a,就不会向回流口23流通。因而,能够如设计值那样可靠地发挥通孔91a的节流效果。
另外,盖90、190的根部侧以与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仅盖90、190的筒部主体91、191的一部分嵌合于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因而,盖90、190相对于主体连结部31的组装较容易,能够使盖90、190的顶端侧部分可靠地嵌合于主体连结部31。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供油口111中,盖190自通气中间开口33通过回流口23延伸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并且,盖190将在通气筒部30中流通的流体自回流口23向朝向燃料供给口22去的方向引导。
这样,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形成为一体,具有引导功能的盖190相对于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独立地形成。也就是说,形成为一体的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不具有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的部位,因此能够易于形成供油口主体20和通气筒部30。
另外,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的盖190是将形成于通气筒部30的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构件。也就是说,盖190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盖构件发挥功能,并作为供油口主体20中的将流体自回流口23向燃料供给口22引导的引导件发挥功能。这样,通过针对作为将通气中间开口33封堵的盖构件的盖190附加引导功能,能够容易地对来自回流口23的流体的流通进行引导。
并且,通气中间开口33设于主体连结部31和通气连接部32相连接的弯曲位置。并且,作为引导件发挥功能的盖190在主体连结部31的全长上配置在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并自回流口23突出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由此,形成弯曲了的通气筒部30并能够安装盖190。

Claims (8)

1.一种供油口(11、111),其中,
该供油口(11、111)包括:
供油口主体(20),其为树脂制且形成为筒状,在该供油口主体(20)的一端设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4)的喷嘴插入口(21),在该供油口主体(2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灌装管(12)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22),在该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上设有回流口(23);
通气筒部(30),其为树脂制且一体形成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的外侧,该通气筒部(30)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口(23)相连通,该通气筒部(30)的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13c),在该通气筒部(30)的周面上设有通气中间开口(33);以及
盖(90、190),其作为节流孔构件,用于封堵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并配置于所述通气筒部(30)的内部,该盖(90、190)具有比所述通气筒部(30)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油口(11、111),其中,
所述通气筒部(30)包括:
主体连结部(31),其自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向外侧延伸;和
通气连接部(32),其自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端部弯曲且与所述通气管(13c)相连接,
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设于所述主体连结部(31)和所述通气连接部(32)相连接的弯曲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油口(11、111),其中,
所述盖(90、190)形成为具有顶端开口的有底筒状,
所述盖(90、190)的底部(92、192)用于封堵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
所述盖(90、190)的筒部(91、191)具有形成在周面上且沿径向贯通筒部(91、191)的通孔(91a),
所述盖(90、190)与所述主体连结部(31)同轴地配置于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
所述通孔(91a)具有比所述通气连接部(32)的流路面积小的流路面积,并配置于与所述通气连接部(32)相连通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油口(11、111),其中,
所述盖(90、190)的顶端侧部分以接触于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的状态进行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油口(11、111),其中,
所述盖(90、190)的根部侧部分以与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口(111),其中,
所述盖(190)自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通过所述回流口(23)延伸到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
所述盖(190)将在所述通气筒部(30)中流通的流体自所述回流口(23)向朝向所述燃料供给口(22)去的方向引导。
7.一种供油口(111),其中,
该供油口(111)包括:
供油口主体(20),其为树脂制且形成为筒状,在该供油口主体(20)的一端设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4)的喷嘴插入口(21),在该供油口主体(2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向灌装管(12)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口(22),在该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上设有回流口(23);
通气筒部(30),其为树脂制且一体形成于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的外侧,该通气筒部(30)的一端与所述回流口(23)相连通,该通气筒部(30)的另一端连接于通气管(13c),在该通气筒部(30)的周面上设有通气中间开口(33);以及
盖(190),其用于封堵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并配置于所述通气筒部(30)的内部,该盖(190)自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通过所述回流口(23)延伸到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
所述盖(190)将在所述通气筒部(30)中流通的流体自所述回流口(23)向朝向所述燃料供给口(22)去的方向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油口(111),其中,
所述通气筒部(30)包括:
主体连结部(31),其自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周面向外侧延伸;和
通气连接部(32),其自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端部弯曲且与所述通气管(13c)相连接,
所述通气中间开口(33)设于所述主体连结部(31)和所述通气连接部(32)相连接的弯曲位置,
所述盖(190)在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全长上配置在所述主体连结部(31)的内部,并自所述回流口(23)突出到所述供油口主体(20)的内部。
CN201710069315.5A 2016-02-26 2017-02-08 供油口 Active CN1071281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5143 2016-02-26
JP2016035143A JP6585522B2 (ja) 2016-02-26 2016-02-26 給油口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8167A true CN107128167A (zh) 2017-09-05
CN107128167B CN107128167B (zh) 2019-05-31

Family

ID=5972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9315.5A Active CN107128167B (zh) 2016-02-26 2017-02-08 供油口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85522B2 (zh)
CN (1) CN10712816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7606A (zh) * 2018-12-05 2020-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装置
CN113085539A (zh) * 2019-12-23 2021-07-0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树脂制加油管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2658B2 (ja) * 2019-11-27 2023-05-29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供給装置用の燃料通路の封止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5504A (en) * 1987-08-31 1988-08-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por venting valve for vehicle fuel system
US4836835A (en) * 1986-03-31 1989-06-06 Stant Inc. Vacuum-actuated vapor recovery system
US5186220A (en) * 1990-07-04 1993-02-16 Blau Kg Filling nipple for a fuel tank
CN202827127U (zh) * 2012-09-25 2013-03-27 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汽油车加油口部装置
US20150240764A1 (en) * 2011-12-22 2015-08-27 Eaton Corporation Liquid trap with integral jet pump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2979Y2 (zh) * 1975-02-24 1980-10-08
JPH06227270A (ja) * 1993-02-05 1994-08-1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アース構造
JP3508331B2 (ja) * 1995-10-11 2004-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ューエルタンク装置
JP4482806B2 (ja) * 2004-08-31 2010-06-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流量制御バルブ
US7617851B2 (en) * 2004-05-28 2009-11-17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Refueling vapor recovery system
DE102011009745B4 (de) * 2011-01-28 2012-09-13 Kautex Textron Gmbh & Co. Kg Einfüllstutzen für einen Nebenflüssigkeitsbehälter
JP5974780B2 (ja) * 2012-09-28 2016-08-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ィラーネック
DE102014104822A1 (de) * 2014-04-04 2015-10-08 Veritas Ag Befüllkopf für einen Flüssigkeitstan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6835A (en) * 1986-03-31 1989-06-06 Stant Inc. Vacuum-actuated vapor recovery system
US4765504A (en) * 1987-08-31 1988-08-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por venting valve for vehicle fuel system
US5186220A (en) * 1990-07-04 1993-02-16 Blau Kg Filling nipple for a fuel tank
US20150240764A1 (en) * 2011-12-22 2015-08-27 Eaton Corporation Liquid trap with integral jet pump
CN202827127U (zh) * 2012-09-25 2013-03-27 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汽油车加油口部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7606A (zh) * 2018-12-05 2020-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装置
CN111267606B (zh) * 2018-12-05 2022-10-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供油装置
CN113085539A (zh) * 2019-12-23 2021-07-0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树脂制加油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3085539B (zh) * 2019-12-23 2024-04-2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树脂制加油管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49341A (ja) 2017-08-31
CN107128167B (zh) 2019-05-31
JP6585522B2 (ja) 2019-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116931A1 (en) Suction-Type oil filter unit for transmissions 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07128167A (zh) 供油口
JP3429758B2 (ja) 内燃機関用燃料レールアセンブリジョイント
KR101462182B1 (ko) 액체 분리기
CN103813921B (zh) 燃料箱的排气阀装置
CN107000582A (zh) 树脂制供油口
CN101265833A (zh) 带阀的冷却喷雾器
US10626005B2 (en) Fueling device
KR20200135366A (ko) 유체 디바이스
CN1257068C (zh) 用于将燃油从油箱输送至内燃机的装置
US20190292990A1 (en) Housing of a gasket for a turbomachine injector
CN108349380A (zh) 无盖供油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137488A (ja) 燃料タンク
JP6637803B2 (ja) 給油口
CN105840366B (zh) 压力调整装置
US8978704B2 (en) Pulsation damper of a vehicle braking system
US20180281587A1 (en) Fueling apparatus
JP4406830B2 (ja) フィラーパイプ
CN215371143U (zh) 一种泄压阀装置
CN102312763A (zh) 内燃发动机的燃料喷射器
KR101737624B1 (ko) 필러넥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809004A (zh) 加注器颈部件
CN108778814A (zh) 吹气模制成的入口止回阀支承件
CN105020439B (zh) 单向阀
CN110114127A (zh) 具有扩散器的过滤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