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24384B - 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24384B CN107124384B CN201610105286.9A CN201610105286A CN107124384B CN 107124384 B CN107124384 B CN 107124384B CN 201610105286 A CN201610105286 A CN 201610105286A CN 107124384 B CN107124384 B CN 1071243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ard interval
- base station
- cluster
-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sub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该方法包括: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或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的配置信息。该方法中基站根据与终端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从而实现对保护间隔长度的灵活配置,有效降低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背景技术
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延)是衡量移动通信业务质量的重要性能指标。RTT即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的时间。这里,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处理解析后便立即发送确认。
现有的移动通信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随着硬件设备的小型化和智能化,未来的5G移动通信更多的是“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高速连接应用。如实时云计算、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在线游戏、远程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远程实时控制等业务。这些业务对时延比较敏感,也对时延提出更高的需求。目前业界提出要把现有通信系统的RTT降低到1ms的数量级,但现有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并不支持,一般RRT都在10ms及10ms以上,无法满足未来5G对通信系统的RRT的要求。
为缩短RTT时延,可将系统无线帧进行缩短,例如,将每个无线帧由LTE系统的10ms改为1ms,其中包含上行子帧、下行子帧,以及上下行子帧保护间隔(Guard Period)。传统的无线帧的上下行保护间隔是由小区覆盖距离所决定的,当无线帧长度大幅缩小后,假设小区覆盖距离不变的话,若继续采用传统方法,保护间隔开销所占比例将大幅增加,将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使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包括:
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或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包括:
对所述传播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排序处理,得到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
其中,所述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排序结果,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包括:
比较判断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传输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
确定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还包括:
在广播控制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下发当前调度子帧或后续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
其中,还包括:
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包括:
通过基站间接口或私有信令与所述基站的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包括:
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调度同一分簇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使得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还包括:
当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时,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每个簇内终端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簇对应的所述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出现的比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分簇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分簇模块包括:
处理子模块,用于对所述传播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排序处理,得到排序结果;
分簇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
其中,所述设置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设置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获取子模块包括:
比较判断单元,用于比较判断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传输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还包括:
配置信息下发模块,用于所述基站在广播控制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下发当前调度子帧或后续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的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协调模块,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协调模块包括:
协调子模块,用于通过基站间接口或私有信令与所述基站的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协调子模块包括:
第一协调单元,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调度同一分簇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使得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协调子模块还包括:
第二协调单元,用于当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时,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簇内终端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簇对应的所述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出现的比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基站根据与终端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从而实现对保护间隔长度的灵活配置,有效降低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的基本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间基本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间保护间隔的协调调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LTE系统的往返时延无法满足未来5G对通信系统往返时延的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实现对保护间隔长度的灵活配置,有效降低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包括:
步骤11,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2,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步骤13,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或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通过基站根据与终端的传播时延或时间提前量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从而实现对保护间隔长度的灵活配置,有效降低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步骤11中,基站可通过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的定位信息、上行参考符号功率、随机接入信号功率、或终端上报的传播时延或距离等确定多个终端与基站的传播时延或时间提前量或距离。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2可进一步包括:
步骤121,对所述传播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排序处理,得到排序结果;
步骤122,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
具体地,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这里,基站可根据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的终端的传播时延或时间提前量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
方法一:
例如,基站与终端A的距离为30km,与终端B的距离为20km,与终端C的距离为3km,与终端D的距离为2km,与终端E的距离为300m,与终端F的距离为200m;
则基站根据多个终端与基站的距离,按照距离的远近是否为同一数量级,将终端A和终端B配置为簇一,将终端C和终端D配置为簇二,将终端E和终端F配置为簇三。
方法二:
此外,基站还可进一步结合基站的最大覆盖半径或基站的最大覆盖半径对应的最大允许传输时延,以及系统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将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进行分簇。
例如,基站最大覆盖半径为30km,与终端A的距离为30km,与终端B的距离为20km,与终端C的距离为3km,与终端D的距离为2km,与终端E的距离为300m,与终端F的距离为200m;
则基站根据多个终端与基站的距离,按照距离的远近是否为同一数量级,将终端A和终端B配置为簇一,将终端C和终端D配置为簇二,将终端E和终端F配置为簇三。
进一步地,基站在对终端进行分簇时,还需要考虑在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中,有某个配置可满足簇内多个终端的最小保护间隔需求。例如,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簇内最小保护间隔需求。
簇内最小保护间隔=2×(簇内终端最大距离/光速)+设备处理时延
簇一的最小保护间隔为210us;簇二的最小保护间隔为30us;簇三的最小保护间隔为12us。
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为:配置a为250μs;配置b为40μs;配置c为15μs;
簇一可选配置a,簇二可选配置b,簇三可选配置c。分簇结果符合可选保护间隔配置制约。
当然,这里仅为一些示例,基站也可根据上述其他的分簇方式对多个终端进行分簇。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3可进一步包括:
步骤131,根据所述排序结果,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长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32,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步骤133,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或最长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通常1个TTI(TransmissionTime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即为1个子帧。
这里,以上述步骤12中的举例中的方法一为例,
基站根据每个分簇中多个终端的最大传输时延或最长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计算所需的最小保护间隔。例如,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簇内所需最小保护间隔。
簇内最小保护间隔=2×(簇内终端最大距离/光速)+设备处理时延
簇一的终端最大距离为30km,假设设备处理时延为10us,则簇一最小保护间隔为210us;簇二的终端最大距离为3km,假设设备处理时延为10us,则簇二的最小保护间隔为30us;簇三的终端最大距离为300m,假设设备处理时延为10us,则簇三的最小保护间隔为12us。
则可将簇一的保护间隔配置为210us,簇二的保护间隔配置为30us,簇三的保护间隔配置为12us。
此外,也可以根据上述步骤12中的举例中的方法二为例,
基站根据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将簇一的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a,其中a为250μs;将簇二的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b,其中b为40μs;将簇三的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c,其中c为15μs。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31可包括:
步骤1311,比较判断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传输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312,确定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4,所述基站在广播控制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下发当前调度子帧或后续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5,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优选地,所述步骤15可进一步包括:
步骤151,通过基站间接口或私有信令与所述基站的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51可包括:
步骤1511,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调度同一分簇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使得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例如,如图3所示,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一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如配置a,其中a为250μs,对小区边缘用户进行调度;这里的小区边缘用户为图3中与基站1连接的终端1,与基站2连接的终端2,与基站3连接的终端3。
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二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如配置c,其中c为15μs,对小区中心用户进行调度;这里的小区中心用户为图3中的与基站1连接的终端4,与基站2连接的终端5,与基站3连接的终端6。
也就是,如图4所示,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一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的子帧配置,结合图3也就是对小区边缘用户进行调度;
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二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的子帧配置,结合图3也就是对小区中心用户进行调度。
需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包含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中包括:上行子帧UL、下行子帧DL以及位于上行子帧UL和下行子帧DL之间的保护间隔GP。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51还可包括:
步骤1512,当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时,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基站1内所有用户均为小区中心用户,基站2内所有用户均为小区边缘用户,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则可统一采用相对保守的保护间隔配置方式,来避免基站之间的上下行时隙干扰。
这里,相对保守的保护间隔配置方式也就是保护间隔长度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这样来避免干扰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还可包括:
步骤16,根据每个簇内终端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簇对应的所述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出现的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若簇一内终端业务量远远大于簇二内终端的业务量,则可在若干连续调度子帧内,根据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分簇对应的保护间隔或子帧配置出现的比例。
举例说明,簇一内终端的总业务量为500MB,对应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A,簇二内终端的总业务量为100MB,对应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B,
这里,簇一内终端的总业务量与簇二内终端的总业务量比例为1:5;
则可在连续的12个调度子帧内,将其中的10个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为A,剩余2个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为B,在上述10个调度子帧内调度簇一内终端,剩余2个调度子帧内调度簇二内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若以孤岛方式部署基站无需进行站间子帧配置协调。
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通过基站根据与终端的传播时延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从而实现对保护间隔长度的灵活配置,有效降低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第二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21,用于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分簇模块22,用于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设置模块23,用于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或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获取模块21中,基站可通过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的定位信息、上行参考符号功率、随机接入信号功率、或终端上报的传播时延或距离等确定多个终端与基站的传播时延或时间提前量或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簇模块22可具体包括:
处理子模块,用于对所述传播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排序处理,得到排序结果;
分簇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
具体地,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这里,基站可根据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的终端的传播时延或时间提前量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
方法一:
例如,基站与终端A的距离为30km,与终端B的距离为20km,与终端C的距离为3km,与终端D的距离为2km,与终端E的距离为300m,与终端F的距离为200m;
则基站根据多个终端与基站的距离,按照距离的远近是否为同一数量级,将终端A和终端B配置为簇一,将终端C和终端D配置为簇二,将终端E和终端F配置为簇三。
方法二
此外,基站还可进一步结合基站的最大覆盖半径或基站的最大覆盖半径对应的最大允许传输时延,以及系统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将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进行分簇。
例如,基站最大覆盖半径为30km,与终端A的距离为30km,与终端B的距离为20km,与终端C的距离为3km,与终端D的距离为2km,与终端E的距离为300m,与终端F的距离为200m;
则基站根据多个终端与基站的距离,按照距离的远近是否为同一数量级,将终端A和终端B配置为簇一,将终端C和终端D配置为簇二,将终端E和终端F配置为簇三。
进一步地,基站在对终端进行分簇时,还需要考虑在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中,有某个配置可满足簇内多个终端的最小保护间隔需求。例如,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簇内最小保护间隔需求。
簇内最小保护间隔=2×(簇内终端最大距离/光速)+设备处理时延
簇一的最小保护间隔为210us;簇二的最小保护间隔为30us;簇三的最小保护间隔为12us。
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为:配置a为250μs;配置b为40μs;配置c为15μs;
簇一可选配置a,簇二可选配置b,簇三可选配置c。分簇结果符合可选保护间隔配置制约。
当然,这里仅为一些示例,基站也可根据上述其他的分簇方式对多个终端进行分簇。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设置模块23可具体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设置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或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通常1个TTI(TransmissionTime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即为1个子帧。
这里,以上述分簇模块22中的举例中的方法一为例,
基站根据每个分簇中多个终端的最大传输时延或最长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计算所需的最小保护间隔。例如,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簇内所需最小保护间隔。
簇内最小保护间隔=2×(簇内终端最大距离/光速)+设备处理时延
簇一的终端最大距离为30km,假设设备处理时延为10us,则簇一最小保护间隔为210us;簇二的终端最大距离为3km,假设设备处理时延为10us,则簇二的最小保护间隔为30us;簇三的终端最大距离为300m,假设设备处理时延为10us,则簇三的最小保护间隔为12us。
则可将簇一的保护间隔配置为210us,簇二的保护间隔配置为30us,簇三的保护间隔配置为12us。
此外,也可以根据上述步骤12中的举例中的方法二为例,
基站根据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将簇一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a,其中a为250μs;将簇二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b,其中b为40μs;将簇三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c,其中c为15μs。
更进一步地,所述获取子模块还可包括:
比较判断单元,用于比较判断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传输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还可具体包括:
配置信息下发模块24,用于所述基站在广播控制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下发当前调度子帧或后续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还可具体包括:
协调模块25,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更具体地,所述协调模块25还可包括:
协调子模块,用于通过基站间接口或私有信令与所述基站的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再具体地,所述协调子模块还可包括:
第一协调单元,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调度同一分簇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使得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例如,如图3所示,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一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如配置a,其中a为250μs,对小区边缘用户进行调度;这里的小区边缘用户为图3中与基站1连接的终端1,与基站2连接的终端2,与基站3连接的终端3。
基站1,基站2,基站3在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如配置c,其中c为15μs,对小区中心用户进行调度;这里的小区中心用户为图3中的与基站1连接的终端4,与基站2连接的终端5,与基站3连接的终端6。
也就是,如图4所示,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一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或包含相同保护间隔长度配置的子帧配置,结合图3也就是对小区边缘用户进行调度;
基站1,基站2,基站3在第二调度子帧内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的子帧配置,结合图3也就是对小区中心用户进行调度。
需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包含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中包括:上行子帧UL、下行子帧DL以及位于上行子帧UL和下行子帧DL之间的保护间隔GP。
再具体地,所述协调子模块还可包括:
第二协调单元,用于当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时,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基站1内所有用户均为小区中心用户,基站2内所有用户均为小区边缘用户,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则可统一采用相对保守的保护间隔配置方式,来避免基站之间的上下行时隙干扰。
这里,相对保守的保护间隔配置方式也就是保护间隔长度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这样来避免干扰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还可包括:
调整模块26,用于根据每个簇内终端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簇对应的所述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出现的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若簇一内终端业务量远远大于簇二内终端的业务量,则可在若干连续调度子帧内,根据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分簇对应的保护间隔或子帧配置出现的比例。
举例说明,簇一内终端的总业务量为500MB,对应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A,簇二内终端的总业务量为100MB,对应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为B,
这里,簇一内终端的总业务量与簇二内终端的总业务量比例为1:5;
则可在连续的12个调度子帧内,将其中的10个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为A,剩余2个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为B,在上述10个调度子帧内调度簇一内终端,剩余2个调度子帧内调度簇二内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若以孤岛方式部署基站无需进行站间子帧配置协调。
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通过基站根据与终端的传播时延或时间提前量或距离,对终端进行分簇处理,从而实现对保护间隔长度的灵活配置,有效降低系统开销以及系统内站间干扰风险,同时降低往返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如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1)
1.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包括: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包括:
对所述传播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排序处理,得到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排序结果,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包括:
比较判断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传输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
确定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广播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下发当前调度子帧或后续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包括:
通过基站间接口或私有信令与所述基站的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包括:
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调度同一分簇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使得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还包括:
当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时,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每个簇内终端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簇对应的所述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出现的比例。
11.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基站连接的多个终端与所述基站的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分簇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播时延、时间提前量或距离的一种或多种将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其中每个簇内包括至少一个终端;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设置每个簇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其中,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簇模块包括:
处理子模块,用于对所述传播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排序处理,得到排序结果;
分簇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对所述多个终端进行分簇,得到至少一个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获取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本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
设置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以及所述可选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设置每个簇内对应的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长度配置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子模块包括:
比较判断单元,用于比较判断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传输时延的长短、时间提前量的大小或距离的远近的一种或多种;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簇内的终端对应的最长传输时延、最大时间提前量或最远距离的一种或多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信息下发模块,用于所述基站在广播控制信道或公共控制信道中下发当前调度子帧或后续调度子帧的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协调模块,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调模块包括:
协调子模块,用于通过基站间接口或私有信令与所述基站的相邻基站进行协调,对于同一调度子帧时刻,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调子模块包括:
第一协调单元,用于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调度同一分簇的一个或多个终端,使得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或包含相同的保护间隔配置的子帧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调子模块还包括:
第二协调单元,用于当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同一调度子帧时刻内无法调度同一分簇的终端时,所述基站与相邻基站在所述同一调度子帧时刻采用所调度的终端所属的多个分簇对应的最大保护间隔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簇内终端业务量的比例,调整不同簇对应的所述保护间隔配置信息或包含保护间隔配置信息的子帧配置信息出现的比例。
2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权利要求20所述的保护间隔设置的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05286.9A CN107124384B (zh) | 2016-02-25 | 2016-02-25 | 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05286.9A CN107124384B (zh) | 2016-02-25 | 2016-02-25 | 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24384A CN107124384A (zh) | 2017-09-01 |
CN107124384B true CN107124384B (zh) | 2019-10-01 |
Family
ID=59717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05286.9A Active CN107124384B (zh) | 2016-02-25 | 2016-02-25 | 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2438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40049196A1 (en) * | 2020-12-24 | 2024-02-08 | Zte Corporation | Frame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56204B (zh) * | 2018-12-24 | 2021-08-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接入方法、装置、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系统 |
CN113727356B (zh) * | 2021-08-26 | 2023-11-21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通信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
CN116074960B (zh) * | 2023-03-06 | 2023-06-02 | 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波束定向自组网的时隙收发状态分配方法 |
CN119210675A (zh) * | 2023-06-27 | 2024-1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5305A (zh) * | 2006-01-17 | 2007-07-25 |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方法 |
CN101594178A (zh) * | 2008-05-30 | 2009-12-02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无线通信设备及其收发方法 |
CN101594705A (zh) * | 2008-05-30 | 2009-12-02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的定时调整方法及基站 |
CN101795473A (zh) * | 2009-02-03 | 2010-08-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特殊子帧配置方式及时域资源使用方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CN101997600A (zh) * | 2009-08-27 | 2011-03-3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减小移动通信系统中保护时间间隔的方法和基站 |
-
2016
- 2016-02-25 CN CN201610105286.9A patent/CN1071243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5305A (zh) * | 2006-01-17 | 2007-07-25 |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方法 |
CN101594178A (zh) * | 2008-05-30 | 2009-12-02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无线通信设备及其收发方法 |
CN101594705A (zh) * | 2008-05-30 | 2009-12-02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的定时调整方法及基站 |
CN101795473A (zh) * | 2009-02-03 | 2010-08-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特殊子帧配置方式及时域资源使用方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CN101997600A (zh) * | 2009-08-27 | 2011-03-3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减小移动通信系统中保护时间间隔的方法和基站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40049196A1 (en) * | 2020-12-24 | 2024-02-08 | Zte Corporation | Frame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24384A (zh) | 2017-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24384B (zh) | 一种保护间隔设置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 |
CN106255213B (zh) | 一种配置时域调度单元的方法及基站 | |
CN103781181B (zh) | 一种tdd系统用户调度方法、装置、系统和基站 | |
IN2011KN03541A (zh) | ||
WO2009142559A9 (en) | Uplink coordinated inter-cell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
AU201920708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channel and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12138087A3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이종셀간 간섭조정을 위한 제어정보의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 |
CN106301696B (zh) | 一种超低时延业务的突发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CN110225547A (zh) | 一种调度请求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WO2019028925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
AU2003291599A1 (en) | Method and arragement for minimizing intracell interferenec in a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 |
CN109728927A (zh) | 时延优化方法、业务调度方法及存储介质 | |
WO2006091809A3 (en) | Scheduling of acknowledgement in systems supporting frame aggregation | |
JP6898035B2 (ja) | クロスキャリア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12866125B (zh) |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6254038B (zh) | 通信方法与设备 | |
GB2440978B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data flow and methods therefor | |
CN105101418B (zh) | 一种确定参考子帧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01883400B (zh) | 无线局域网中的数据发送方法以及访问控制设备 | |
CN105376800B (zh) | 一种微基站的组网通信方法、系统和集中控制设备 | |
CN103716411B (zh) | 一种基于SGWM的230 MHz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远程通信方法 | |
CN107295643A (zh) | 一种调度方法、装置和设备 | |
WO2019115225A3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source schedul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4935643B (zh) | 一种数字集群系统数据帧动态缓冲处理方法 | |
CN102377717B (zh) | 一种指示控制信道传输格式的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