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1424A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01424A CN107101424A CN201710521276.8A CN201710521276A CN107101424A CN 107101424 A CN107101424 A CN 107101424A CN 201710521276 A CN201710521276 A CN 201710521276A CN 107101424 A CN107101424 A CN 1071014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guidance tape
- heat exchanger
- air
-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14—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for load cargos on 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2—Details of 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在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热交换器与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设置在壳体的内部,风机的风机入口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热交换器;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而被分成多股气流方向不同的气流,各股气流通过不同接触处进入热交换器进行换热,保证了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速率,同时由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风机吹出的气体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形成的涡流,降低噪声,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卡车驻车空调在停车关闭发动机时使用,空调的电源可使用卡车上自带的电池组,与使用发动机空调相比,卡车在停车时使用驻车空调,可以减少发动机的碳排放,减少油耗,避免积炭,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对于环保和节能都有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在车辆上装载的可供驻车空调使用的动力能源有限,在当电池组作为能源时,在车辆长期驻车时,往往容易出现能源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制冷效果差,影响用户体验。
因此,设计对驻车空调系统进行合理优化,提升制冷效率,使得在相同供给能源下能为用户提供更持久的使用时长的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车载空调系统,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在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交换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热交换器与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设置在壳体的内部,风机的风机入口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热交换器;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热交换器、风机和至少一个叶片,并且将热交换器、风机和叶片设置在壳体围成的腔体内部,优选地,可以将风机设置为离心风机,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并且将热交换器设置为与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的风机入口直接与进风口相连通,风机工作后就可通过进风口直接将车载空调系统外部的空气吸入到蒸发器组件的内部,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叶片,使得通过风机吹出的高速空气在叶片的作用下改变了原先的流动方向,而被分成多股气流方向不同的气流,各股气流通过不同接触处进入热交换器进行换热,使得热交换器的受风量区域均匀,保证了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速率,有效地减少蒸发器组件耗电量,同时由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风机吹出的气体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之间形成的涡流,降低噪声,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提高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使得在相同供电能源的情况下,蒸发器组件可持续制冷更长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叶片为倾斜设置,从风机出口流出的气流被叶片导流至热交换器朝向风机的一面上各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风机的风机出口相对于整个风机来说较小,且风机出口一般均设置在整个风机的顶端,这样就会导致从风机中吹出的高风速的空气仅会沿风机出口的路径向热交换器方向吹去,而为了保证换热效率,热交换器的体积不适宜仅与风机出口的大小相适配,因此会出现热交换器的部分区域接触不到空气或接触到较少空气,而将叶片倾斜设置,使叶片向热交换器远离风机出口的方向倾斜,在从风机出口吹出的空气经过叶片时,空气会按照叶片的倾斜方向改变原先的路线,被均匀地划分为多股方向各不相同的气流,各股气流能吹向热交换器朝向风机的这一面的各处上,使得热交换器的各处均能与空气发生热交换,提升了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热交换器的宽度与壳体的宽度相等,使热交换器将壳体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热交换器的宽度设置为与壳体的宽度相等,使得热交换器将壳体的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风机和进风口在同一腔体中,而出风口则在另一腔体中,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之间无法直接连通,使得由风机吸入的空气只能通过热交换器才能由出风口排出,避免了由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未通过热交换器前流入到出风口一侧的可能发生,提升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器组件包括:上风道板,上风道板的一端与风机出口相连接,上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壳体与热交换器之间;下风道板,下风道板的一端与风机入口相连接,下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壳体与热交换器之间,使得在上风道板与下风道板之间形成风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蒸发器组件还包括上风道板和下风道板,上风道板与下风道板的两端均分别与风机出口和热交换器相连接,上风道板与风机的顶部相接触,并且上风道板和下风道板与热交换器相连接的两端均伸入到壳体与热交换器之间,并将热交换器进行良好固定,在上风道板和下风道板之间形成风道,使得空气由风机出口进入到风道,沿风道之间流向风道尽头的热交换器上,通过设置风道将空气的行程路线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避免了空气在风机与热交换器之间流窜,提升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下风道板包括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第一下风道板与热交换器相连接,第二下风道板与风机相连接;其中,第一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0度至30度之间,第二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风道板包括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第一下风道板与热交换器相连接,第二下风道板与风机相连接,并且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分别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不相等,第一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0度至30度之间,第二下风道板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将第二夹角设置为1至3倍的第一夹角,使得第二夹角大于等于第一夹角,第一下风道板与第二下风道板之间朝向风道内侧形成的夹角小于等于180度,保证了风道内在第一下风道板与第二下风道板的连接处可向外凸出,扩大了风道内的体积,保证了有更多的空气能通过风机吹相热交换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下风道板投影到壳体上的长度为0.4倍至0.6倍的风道的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下风道板投影到壳体上的长度设置为0.4倍至0.6倍的风道的长度,使得第二下风道板投影到壳体上的长度也设置为0.6倍至0.4倍的风道的长度,保证了第一下风道板与第二下风道板的长度相当,能尽可能的确保风道的体积最大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在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垂直的竖直截面上,以第一预设宽度为弦长在风机出口上做出虚拟扇形,虚拟扇形的圆心角为60度至120度之间,叶片的一端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叶片的另一端朝向热交换器的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第一预设宽度一般为风机设计之初即有,该第一预设宽度与风机的型号等有关,将第一预设宽度作为弦长做出一个虚拟扇形,并且在确定该虚拟扇形的圆心角的情况下,可求得该虚拟扇形的半径,进而可得出该虚拟扇形的圆心并可将该扇形画出,而将叶片的一端设置在该虚拟扇形的弧上,叶片的另一端朝向热交换器的方向延伸,通过将叶片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使得各个叶片距离风机出口的中心的距离不相同,从风机出口中出吹的风的速度及风量实际在各处也不相同,在靠近风机出口的中心区域的风量大且风速高,而远离风机出口的中心区域的风量和风速则逐渐下降,因此保证了设置在风机出口中心位置处的叶片距离风机出口的直线距离最远,而设置在远离风机出口中心位置处的叶片距离风机出口的直线距离最近,使得从风机中吹出的被各个叶片均匀地进行导流,保证了在各个叶片之间的形成的气流的流量与流速相等,进而吹到热交换器上的空气相当,保证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叶片的数量为N个,N个叶片依次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N个叶片将虚拟扇形的弧分隔成N+1段弧长,且N+1段弧长之间为等比数列,其中等比数列的比例系数为1至1.5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叶片的数量设置为N个,且N个叶片的起始端都设置在虚拟扇形上,N个叶片将虚拟扇形的弧分隔成N+1段弧长,且N+1段弧长之间为等比数列,其中等比数列的比例系数为1至1.5之间,且等比数列的起始为与上风道板相接触的弧度,该弧度在沿相邻叶片到热交换器上的距离最短,因此该弧度的弧长为最小弧长,该弧度之后弧度的弧长依次按照等比数列进行设置,这样就保证了在由风机出口吹向热交换器的最远处的空气能拥有最大的风量,保证了风量在风道内的损耗后依旧能有足够的空气吹到热交换器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N个叶片中包括第一叶片,第一叶片与上风道板之间距离小于任意其他叶片与上风道板之间距离,第一叶片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三夹角为5度至45度之间;在N个叶片中还包括第二叶片,第二叶片与上风道板之间距离大于任意其他叶片与上风道板之间距离,第二叶片与壳体之间具有第四夹角,第四夹角大于等于第三夹角且小于等于第二夹角;N个叶片与壳体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三夹角且小于等于第四夹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为最靠近上风道板的叶片,第二叶片则为最靠近下风道板的叶片,第一叶片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即第一叶片与水平切线之间的夹角),第二叶片与壳体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四夹角(即第二叶片与水平切线之间的夹角),将第一夹角限制在5度至45度之间,第四夹角大于等于第三夹角且小于等于第二夹角,并且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的其他叶片与水平切线之间的夹角均在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之间,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分析,得到各个叶片的倾斜角度,将叶片的角度设置为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之间可以保证流经各个叶片之间的空气能按照风量和风速进行合理规划,保证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板,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开设在底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外壳和底板,外壳和底板共同围成一个腔体将热交换器、风机等设置在内部,并且使得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开设在底板上,保证了出风口和进风口均能对安装车载空调系统的车辆的驾驶室进行循环降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壳上设置有绝热层;上风道板上设置有绝热层;和/或下风道板上设置有绝热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外壳、上风道板上和下风道板上分别设置有绝热层,由于车载空调系统是安装在车辆的顶部的,而车辆顶部处于被太阳直接照射,受车外环境温度影响大,车外的高温容易传递到外壳和风道内,所以在外壳外侧及风道外侧包裹一层绝热层,有效地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了高温传递到蒸发器组件内部的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系统,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系统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器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车辆的驾驶室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系统,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或具有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系统,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或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根据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风机,20壳体,202外壳,204底板,206进风口,208出风口,30上风道板,40下风道板,402第一下风道板,404第二下风道板,50叶片,60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及车载空调系统。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车载空调系统,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20,在壳体20上开设有进风口206和出风口208;热交换器60,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热交换器60与进风口206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10,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风机10的风机入口与进风口206相连通,风机10的风机出口朝向热交换器60;至少一个叶片50,设置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60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包括壳体20、热交换器60、风机10和至少一个叶片50,并且将热交换器60、风机10和叶片50设置在壳体20围成的腔体内部,优选地,可以将风机10设置为离心风机10,壳体20上开设有进风口206和出风口208,并且将热交换器60设置为与进风口206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风机10的风机入口直接与进风口206相连通,风机10工作后就可通过进风口206直接将车载空调系统外部的空气吸入到蒸发器组件的内部,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6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叶片50,使得通过风机10吹出的高速空气在叶片50的作用下改变了原先的流动方向,而被分成多股气流方向不同的气流,如图1中的箭头均表示空气在蒸发器组件内部的流动方向,各股气流通过不同接触处进入热交换器60进行换热,使得热交换器60的受风量区域均匀,保证了能最大效率的提高热交换器60的换热速率,有效地减少蒸发器组件耗电量,同时由于通过热交换器60的空气更加均匀,可以减少风机10吹出的气体在风机出口与热交换器60之间形成的涡流,降低噪声,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提高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使得在相同供电能源的情况下,蒸发器组件可持续制冷更长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叶片50为倾斜设置,从风机出口流出的气流被叶片50导流至热交换器60朝向风机10的一面上各处。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风机10的风机出口相对于整个风机10来说较小,且风机出口一般均设置在整个风机10的顶端,这样就会导致从风机10中吹出的高风速的空气仅会沿风机出口的路径向热交换器60方向吹去,而为了保证换热效率,热交换器60的体积不适宜仅与风机出口的大小相适配,因此会出现热交换器60的部分区域接触不到空气或接触到较少空气,而将叶片50倾斜设置,使叶片50向热交换器60远离风机出口的方向倾斜,在从风机出口吹出的空气经过叶片50时,空气会按照叶片50的倾斜方向改变原先的路线,被均匀地划分为多股方向各不相同的气流,各股气流能吹向热交换器60朝向风机10的这一面的各处上,使得热交换器60的各处均能与空气发生热交换,提升了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热交换器60的宽度与壳体20的宽度相等,使热交换器60将壳体20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
在该实施例中,将热交换器60的宽度设置为与壳体20的宽度相等,使得热交换器60将壳体20的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风机10和进风口206在同一腔体中,而出风口208则在另一腔体中,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之间无法直接连通,使得由风机10吸入的空气只能通过热交换器60才能由出风口208排出,避免了由进风口206进入的空气在未通过热交换器60前流入到出风口208一侧的可能发生,提升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蒸发器组件包括:上风道板30,上风道板30的一端与风机出口相连接,上风道板30的另一端伸入到壳体20与热交换器60之间;下风道板40,下风道板40的一端与风机入口相连接,下风道板40的另一端伸入到壳体20与热交换器60之间,使得在上风道板30与下风道板40之间形成风道。
在该实施例中,蒸发器组件还包括上风道板30和下风道板40,上风道板30与下风道板40的两端均分别与风机出口和热交换器60相连接,上风道板30与风机10的顶部相接触,并且上风道板30和下风道板40与热交换器60相连接的两端均伸入到壳体20与热交换器60之间,并将热交换器60进行良好固定,在上风道板30和下风道板40之间形成风道,使得空气由风机出口进入到风道,沿风道之间流向风道尽头的热交换器60上,通过设置风道将空气的行程路线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避免了空气在风机10与热交换器60之间流窜,提升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下风道板40包括第一下风道板402及第二下风道板404,第一下风道板402与热交换器60相连接,第二下风道板404与风机10相连接;其中,第一下风道板402与壳体2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第一夹角θ为10度至30度之间,第二下风道板404与壳体20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δ,第二夹角δ为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下风道板40包括第一下风道板402及第二下风道板404,第一下风道板402与热交换器60相连接,第二下风道板404与风机10相连接,并且第一下风道板402及第二下风道板404分别与壳体20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不相等,第一下风道板402与壳体20之间为第一夹角θ,第一夹角θ为10度至30度之间,第二下风道板404与壳体20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δ,第二夹角δ为第一夹角θ的1倍至3倍之间,将第二夹角δ设置为1至3倍的第一夹角θ,使得第二夹角δ大于等于第一夹角θ,第一下风道板402与第二下风道板404之间朝向风道内侧形成的夹角小于等于180度,保证了风道内在第一下风道板402与第二下风道板404的连接处可向外凸出,扩大了风道内的体积,保证了有更多的空气能通过风机10吹相热交换器60。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下风道板402投影到壳体20上的长度W1为0.4倍至0.6倍的风道的长度W。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下风道板402投影到壳体20上的长度W1设置为0.4倍至0.6倍的风道W的长度,使得第二下风道板404投影到壳体20上的长度也设置为0.6倍至0.4倍的风道的长度,保证了第一下风道板402与第二下风道板404的长度相当,能尽可能的确保风道的体积最大化。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H,在与进风口206的进风方向相垂直的竖直截面上(如图1至图3所示的平面),以第一预设宽度H为弦长在风机出口上做出虚拟扇形,虚拟扇形的圆心角γ为60度至120度之间,叶片50的一端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叶片50的另一端朝向热交换器60的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H,第一预设宽度H一般为风机10设计之初即有,该第一预设宽度H与风机10的型号等有关,将第一预设宽度H作为弦长做出一个虚拟扇形,并且在确定该虚拟扇形的圆心角γ的情况下,可求得该虚拟扇形的半径,R=H/(2*Sin(γ/2)),进而可得出该虚拟扇形的圆心O所在位置,并可将该虚拟扇形ABO画出,而将叶片50的一端设置在该虚拟扇形ABO的弧上,叶片50的另一端朝向热交换器60的方向延伸,通过将叶片50设置在虚拟扇形ABO的弧上,使得各个叶片50距离风机出口的中心的距离不相同,从风机出口中出吹的风的速度及风量实际在各处也不相同,在靠近风机出口的中心区域的风量大且风速高,而远离风机出口的中心区域的风量和风速则逐渐下降,因此保证了设置在风机出口中心位置处的叶片50距离风机出口的直线距离最远,而设置在远离风机出口中心位置处的叶片50距离风机出口的直线距离最近,使得从风机10中吹出的被各个叶片50均匀地进行导流,保证了在各个叶片50之间的形成的气流的流量与流速相等,进而吹到热交换器60上的空气相当,保证了蒸发器组件的制冷换热效率。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叶片50的数量为N个,N个叶片50依次设置在虚拟扇形的弧上,N个叶片50将虚拟扇形的弧分隔成N+1段弧长,且N+1段弧长之间为等比数列,其中等比数列的比例系数为1至1.5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将叶片50的数量设置为N个,且N个叶片50的起始端都设置在虚拟扇形上,N个叶片50将虚拟扇形的弧分隔成N+1段弧长,且N+1段弧长之间为等比数列,其中等比数列的比例系数为1至1.5之间,且等比数列的起始为与上风道板30相接触的弧度,该弧度在沿相邻叶片50到热交换器60上的距离最短,因此该弧度的弧长为最小弧长,该弧度之后弧度的弧长依次按照等比数列进行设置,这样就保证了在由风机出口吹向热交换器60的最远处的空气能拥有最大的风量,保证了风量在风道内的损耗后依旧能有足够的空气吹到热交换器60上。
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将叶片50的数量设置为2个,2个叶片将AB弧分隔成3段即弧AC、弧CD、弧DB,使得三段弧的长度之比为等比数列,其中,CD=K*AC,DB=K*CD=K2*AC,其比例系数为K的取值范围为1~1.5之间。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在N个叶片50中包括第一叶片,第一叶片与上风道板30之间距离小于任意其他叶片50与上风道板30之间距离,第一叶片与壳体20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α,第三夹角α为5度至45度之间;在N个叶片50中还包括第二叶片,第二叶片与上风道板30之间距离大于任意其他叶片50与上风道板30之间距离,第二叶片与壳体20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β,第四夹角β大于等于第三夹角α且小于等于第二夹角;N个叶片50与壳体20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第三夹角α且小于等于第四夹角β,各个叶片的长度相等且均为L。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叶片为最靠近上风道板30的叶片50,第二叶片则为最靠近下风道板40的叶片50,第一叶片与壳体20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α(即第一叶片与水平切线之间的夹角),第二叶片与壳体20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四夹角β(即第二叶片与水平切线之间的夹角),将第一夹角限制在5度至45度之间,第四夹角β大于等于第三夹角α且小于等于第二夹角,并且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的其他叶片50与水平切线之间的夹角均在第三夹角α和第四夹角β之间,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分析,得到各个叶片50的倾斜角度,将叶片50的角度设置为第三夹角α和第四夹角β之间可以保证流经各个叶片50之间的空气能按照风量和风速进行合理规划,保证了蒸发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壳体20包括外壳202和底板204,进风口206和出风口208均开设在底板204上。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外壳202和底板204,外壳202和底板204共同围成一个腔体将热交换器60、风机10等设置在内部,并且使得进风口206和出风口208均开设在底板204上,保证了出风口208和进风口206均能对安装车载空调系统的车辆的驾驶室进行循环降温。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外壳202上设置有绝热层;上风道板30上设置有绝热层;和/或下风道板40上设置有绝热层。
在该实施例中,在外壳202、上风道板30上和下风道板40上分别设置有绝热层,由于车载空调系统是安装在车辆的顶部的,而车辆顶部处于被太阳直接照射,受车外环境温度影响大,车外的高温容易传递到外壳202和风道内,所以在外壳202外侧及风道外侧包裹一层绝热层,有效地减少能量损失,降低了高温传递到蒸发器组件内部的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系统,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系统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蒸发器组件的进风口206和出风口208均与所述车辆的驾驶室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系统,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或具有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系统,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或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蒸发器组件,用于车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
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进风口处的进风方向相平行;
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风机的风机入口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风机的风机出口朝向所述热交换器;
至少一个叶片,设置在所述风机出口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为倾斜设置,从所述风机出口流出的气流被所述叶片导流至所述热交换器朝向所述风机的一面上各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宽度与所述壳体的宽度相等,使所述热交换器将所述壳体内部阻挡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
上风道板,所述上风道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出口相连接,所述上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下风道板,所述下风道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入口相连接,所述下风道板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使得在所述上风道板与所述下风道板之间形成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风道板包括第一下风道板及第二下风道板,所述第一下风道板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所述第二下风道板与所述风机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下风道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10度至30度之间,所述第二下风道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的1倍至3倍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风道板投影到所述壳体上的长度为0.4倍至0.6倍的所述风道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出口的宽度为第一预设宽度,在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垂直的竖直截面上,以所述第一预设宽度为弦长在所述风机出口上做出虚拟扇形,所述虚拟扇形的圆心角为60度至120度之间,所述叶片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虚拟扇形的弧上,所述叶片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的数量为N个,N个所述叶片依次设置在所述虚拟扇形的弧上,N个所述叶片将所述虚拟扇形的弧分隔成N+1段弧长,且N+1段所述弧长之间为等比数列,其中所述等比数列的比例系数为1至1.5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N个所述叶片中包括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上风道板之间距离小于任意其他所述叶片与所述上风道板之间距离,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5度至45度之间;
在N个所述叶片中还包括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上风道板之间距离大于任意其他所述叶片与所述上风道板之间距离,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大于等于所述第三夹角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N个所述叶片与所述壳体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所述第三夹角且小于等于所述第四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板,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开设在底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绝热层。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道板上设置有绝热层;和/或所述下风道板上设置有绝热层。
13.一种车载空调系统,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空调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载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所述车辆的驾驶室相连通。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或包括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车载空调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21276.8A CN107101424A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21276.8A CN107101424A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01424A true CN107101424A (zh) | 2017-08-29 |
Family
ID=59663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21276.8A Pending CN107101424A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10142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33237A (zh) * | 2017-11-02 | 2018-04-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空调器及应用其的车辆 |
CN108386913A (zh) * | 2018-03-01 | 2018-08-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及空调系统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35046A (en) * | 1990-05-04 | 1992-08-04 | Valeo Thermique Habitacle | Heating and/o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having two air fans |
JPH0599444A (ja) * | 1991-10-09 | 1993-04-20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2276974A (ja) * | 2001-03-14 | 2002-09-25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EP1701041A2 (en) * | 2005-02-04 | 2006-09-13 | Matsushita Electrical Industrial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CN2886397Y (zh) * | 2006-03-12 | 2007-04-04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JP2010117110A (ja) * | 2008-11-14 | 2010-05-27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WO2018003103A1 (ja) * | 2016-06-30 | 2018-01-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207065936U (zh) * | 2017-06-30 | 2018-03-02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
2017
- 2017-06-30 CN CN201710521276.8A patent/CN10710142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35046A (en) * | 1990-05-04 | 1992-08-04 | Valeo Thermique Habitacle | Heating and/o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having two air fans |
JPH0599444A (ja) * | 1991-10-09 | 1993-04-20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2276974A (ja) * | 2001-03-14 | 2002-09-25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EP1701041A2 (en) * | 2005-02-04 | 2006-09-13 | Matsushita Electrical Industrial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CN2886397Y (zh) * | 2006-03-12 | 2007-04-04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JP2010117110A (ja) * | 2008-11-14 | 2010-05-27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WO2018003103A1 (ja) * | 2016-06-30 | 2018-01-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207065936U (zh) * | 2017-06-30 | 2018-03-02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33237A (zh) * | 2017-11-02 | 2018-04-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空调器及应用其的车辆 |
CN107933237B (zh) * | 2017-11-02 | 2023-09-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空调器及应用其的车辆 |
CN108386913A (zh) * | 2018-03-01 | 2018-08-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及空调系统 |
CN108386913B (zh) * | 2018-03-01 | 2024-05-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及空调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97044A (zh) | 风管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8193570A1 (ja) | 車両空調設備 | |
CN106225072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换热结构 | |
CN108644905A (zh) |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
CN205980017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1043668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6196305A (zh) |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 |
CN205579766U (zh) | 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 |
CN107741064A (zh) | 一种带新风热回收系统的空调室外机 | |
CN109340909A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916993A (zh) | 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 |
CN209246250U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6222507U (zh) | 空调器 | |
CN105189158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07101424A (zh)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
CN107120724A (zh) | 贯流风叶及空调 | |
CN207065936U (zh)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
CN207094809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 |
CN21157526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7225019U (zh) | 车载空调及其离心风机安装结构 | |
CN215336694U (zh) | 一种天花机面板、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7120873A (zh) |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 |
CN205403096U (zh) |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 |
CN109935938A (zh) | 储能电池系统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08266802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