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3781A - 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93781A CN107093781A CN201610090907.0A CN201610090907A CN107093781A CN 107093781 A CN107093781 A CN 107093781A CN 201610090907 A CN201610090907 A CN 201610090907A CN 107093781 A CN107093781 A CN 1070937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low
- end plate
- cell assembly
- s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739 ne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由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集合体、收容电池集合体的箱体、以及对电池集合体冷却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设置在箱体与电池集合体之间,并具有流动有气体的冷却通道,以使气体在对电池集合体进行冷却时不与电池集合体直接接触。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中,在箱体与电池集合体之间设置冷却系统,从而解决了电池模组中电路板和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同时气体流通在冷却系统中,直接避免气体与单体电池表面直接接触,从而不会带入外界的灰尘及湿气,保护了电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低压电池系统未设计风冷系统以至于电路板和大功率器件的发热问题无法解决。或者设计有风冷系统,通常是在电池壳体周围设置通风管道,并同时设置导流口,这样虽然散热效果好,但风会接触到电池单体,从而导致外界空气中的灰尘或者湿气进入电池单体表面,容易引起短路,影响电池寿命。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解决电池模组中电路板和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散热效果好且不会将气体引入单体电池表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由至少一个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集合体、收容电池集合体的箱体、以及对电池集合体冷却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设置在箱体与电池集合体之间,并具有流动有气体的冷却通道,以使气体在对电池集合体进行冷却时不与电池集合体直接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中,在箱体与电池集合体之间设置冷却系统,从而解决了电池模组中电路板和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同时气体流通在冷却系统中,直接避免气体与单体电池表面直接接触,从而不会带入外界的灰尘及湿气,保护了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其中为了清楚可见,未示出箱体;
图2是图1中的冷却系统的组装图;
图3是图2的一变形例;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其中为了清楚可见,只示出箱体的上盖板;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的又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并示出了整个箱体;
图6是图4中的第一通流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的箱体与第二通流板的拆分图,其中为了清楚可见,示出了第二通流板的下表面的具体结构;
图8是图2的一变形例。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电池集合体 356 上表面
11 单体电池 36 第二通流板
111 大面 361 第二凸檐
2 箱体 3611 侧壁
21 上盖板 362 第二凹部
211 第一开口 363 第一通流孔
212 第二开口 364 第二通流孔
22 下盖板 365 第二凸柱
23 卡扣 366 支撑柱
3 冷却系统 367 上表面
31 第一端板 368 下表面
32 第二端板 C 冷却通道
33 第一侧板 C1 进口
34 第二侧板 C2 出口
35 第一通流板 4 密封座
351 第一凸檐 41 卡槽
3511 侧壁 42 穿孔
352 第一凹部 5 连接片
353 第一开孔 F 散热片
354 第二开孔 P 导管
355 第一凸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
参照图1至图7,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包括由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1组成的电池集合体1、收容电池集合体1的箱体2、以及对电池集合体1冷却的冷却系统3。冷却系统3设置在箱体2与电池集合体1之间,并具有流动有气体(未示出)的冷却通道C,以使气体在对电池集合体1进行冷却时不与电池集合体1直接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中,在箱体2与电池集合体1之间设置冷却系统3,从而解决了电池模组中电路板和大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同时气体流通在冷却系统3中,直接避免气体与单体电池表面直接接触,从而不会带入外界的灰尘及湿气,保护了电池。在此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电池模组不仅适用于低压电池系统,还可适用于任何其它合适的电池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模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以及图8,冷却系统3可包括:框体,围绕电池集合体1设置,且冷却通道C形成于框体内。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框体可用于从四周接触并固定电池集合体1,以避免电池集合体1散开,同时经由框体与电池集合体1的接触而增强了冷却通道C对电池集合体1的传导换热。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框体由导管P环绕电池集合体1而成,且导管P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C。其中,导管P的两端分别作为如下所述的进口C1和出口C2。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框体由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以及第二侧板34构成。第一端板31位于组成电池集合体1的最外侧一个单体电池11的大面111的外侧;第二端板32与第一端板31相对设置于电池集合体1的另一侧;第一侧板33连接第一端板31的一端与第二端板32的一端;第二侧板34与第一侧板33相对设置,连接第一端板31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32的另一端。其中,第一端板31、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和第二侧板34中的至少一个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C。
在一实施例中,冷却系统3中的第一端板31、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或第二侧板34只有一个内部中空,该内部中空的一个自身形成冷却通道C。补充说明的是,如下所述的进口C1和出口C2同时设置在该内部中空的一个上。
在一实施例中,冷却系统3中的第一端板31、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或第二侧板34至少有两个内部均中空,该内部中空的至少两个均自身形成冷却通道C,或互相连通形成冷却通道C。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冷却系统3中的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内部均中空,且互相连通形成冷却通道C。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构成的框体可一体制成也可分体制成。当框体分体制成时,第一端板31可与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中的一个一体制成,且第二端板32与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中的另一个一体制成,从而形成两个L形的半框体,然后两个L形的半框体连接在一起;或者,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中的一个与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一体制成,形成一个U形半框体,然后U形半框体再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中的另一个连接在一起;或者,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中的一个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一体制成,形成一个U形半框体,然后然后U形半框体再与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中的另一个连接在一起;或者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各自独立制成,然后再对应连接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和图7,箱体2还可包括:上盖板21。参照图4、图5和图6,冷却系统3还可包括:第一通流板35,位于电池集合体1与箱体2的上盖板21之间,且第一通流板35与上盖板2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通道,以对电池集合体上部进行散热,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和图6,第一通流板35具有:第一凸檐351,从第一通流板35的上表面356的四周向上凸出形成,第一凸檐351的周壁3511与第一通流板35的上表面356形成第一凹部352,且第一通流板35的第一凹部352与上盖板21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通道与冷却通道C及外界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和图6,第一通流板35还具有:第一开孔353,贯通设置在第一通流板35上且连通于冷却通道C的进口C1;以及第二开孔354,贯通设置在第一通流板35上,且连通于冷却通道C的出口C2。在第一通流板35上通过设置第一开孔353和第二开孔354以使第一导流通道与冷却通道C及外界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和图6,第一通流板35的第一凹部352上还可设置有多个第一凸柱355以将导流通道划分为不同的引流槽道。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7,箱体2还可包括:下盖板22。冷却系统3还可包括:第二通流板36,位于箱体2的下盖板22之上,且第二通流板36与下盖板22形成有第二导流通道,以对电池集合体下部进行散热,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二通流板36可具有;第二凸檐361,从第二通流板36的下表面368的四周向下凸出形成,第二凸檐361的周壁3611与第二通流板36的下表面368形成第二凹部362,且第二通流板36的第二凹部362与下盖板22形成第二导流通道,第二导流通道与冷却通道C及外界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二通流板36还具有:第一通流孔363,连通于冷却通道C的进口C1;以及第二通流孔364,连通于冷却通道C的出口C2。在第二通流板36上通过设置第一通流孔363和第二通流孔364以使第二导流通道与冷却通道C及外界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当冷却系统3只有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内部中空时,第一端板31与第二端板32可通过第一导流通道和/或第二导流通道连通。相应地,当冷却系统3只有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内部中空时,第一侧板33与第二侧板34可通过第一导流通道和/或第二导流通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当冷却系统3的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内部均中空,且第一端板31、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以及第二侧板34互相连通时,第一端板31与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以及第二侧板34形成冷却通道C;此时,第一端板31与第二端板32也可同时与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连通以在单体集合体1的前、后、左、右、上、下几个面上分别进行冷却。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二通流板36的第二凹部362上还可设置有多个第二凸柱365以将导流通道划分为不同的引流槽道。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第二通流板36的上表面367上还设置有支撑柱366,用于支撑电池集合体1。
在一实施例中,箱体2具有开口。冷却通道C通过箱体的开口与外界相连通。进一步地,参照图4、图5和图7,开口包括:第一开口211;以及第二开口212。参照图1至图5,冷却通道C具有:进口C1,与第一开口211连通以引入外部气体;以及出口C2,与第二开口212连通以供冷却通道C内的气体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进口C1可设置在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或第二侧板34上;出口C1可设置在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或第二侧板34上。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进口C1和出口C1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冷却通道C的实际构成进行适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1可设置在箱体2的上盖板21或下盖板22上。第二开口212可设置在箱体2的上盖板21或下盖板22上。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212的具体位置也需根据冷却通道C的实际构成进行适当设置,且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212中的一个作为入口,而另一个作为出口,以保证冷却通道C与外界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上盖板21、第一端板31、下盖板22、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可设置有散热片。散热片F与所述各板直接接触以对各板进行降温,从而间接的降低了流通在各板内部的气体的温度进而对电池集合体1降温。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片F可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但不仅限如此,还可选取其它材料,只要保证制成的散热片F能够导热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7,箱体2可具有:卡扣23,设置在靠近电池集合体1头部处的箱体2上。参照图4和图5,电池模组还可包括:密封座4和连接片5。密封座4可具有:卡槽41,与箱体2的卡扣23卡接配合,进而密封整个箱体2;以及穿孔42。连接片5穿过密封座4的穿孔42以与箱体2内部的电池集合体1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密封座4可由橡胶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可为空气或惰性气体。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由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1)组成的电池集合体(1)、收容电池集合体(1)的箱体(2)、以及对电池集合体(1)冷却的冷却系统(3),其特征在于,冷却系统(3)设置在箱体(2)与电池集合体(1)之间,并具有流动有气体的冷却通道(C),以使气体在对电池集合体(1)进行冷却时不与电池集合体(1)直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冷却系统(3)包括:框体,围绕电池集合体(1)设置,且冷却通道(C)形成于框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框体由导管(P)环绕电池集合体(1)而成,且导管(P)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C)。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框体由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以及第二侧板(34)构成;
第一端板(31)位于组成电池集合体(1)的最外侧一个单体电池(11)的大面(111)的外侧;
第二端板(32)与第一端板(31)相对设置于电池集合体(1)的另一侧;
第一侧板(33)连接第一端板(31)的一端与第二端板(32)的一端;以及
第二侧板(34)与第一侧板(33)相对设置,连接第一端板(31)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32)的另一端;
其中,第一端板(31)、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和第二侧板(34)中的至少一个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C)。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冷却系统(3)中的第一端板(31)、第一侧板(33)、第二端板(32)或第二侧板(34)至少有两个内部均中空,该内部中空的至少两个均自身形成冷却通道(C),或互相连通形成冷却通道(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冷却系统3中的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内部均中空,且互相连通形成冷却通道(C)。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箱体(2)还包括:上盖板(21);
冷却系统(3)还包括:
第一通流板(35),位于电池集合体(1)与箱体(2)的上盖板(21)之间,且第一通流板(35)与上盖板(2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一通流板(35)具有:
第一凸檐(351),从第一通流板(35)的上表面(356)的四周向上凸出形成,第一凸檐(351)的周壁(3511)与第一通流板(35)的上表面(356)形成第一凹部(352),且第一通流板(35)的第一凹部(352)与上盖板(21)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通道与冷却通道(C)及外界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箱体(2)还包括:下盖板(22);
冷却系统(3)还包括:
第二通流板(36),位于箱体(2)的下盖板(22)之上,且第二通流板(36)与下盖板(22)形成有第二导流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二通流板(36)具有:
第二凸檐(361),从第二通流板(36)的下表面(368)的四周向下凸出形成,第二凸檐(361)的周壁(3611)与第二通流板(36)的下表面(368)形成第二凹部(362),且第二通流板(36)的第二凹部(362)与下盖板(22)形成第二导流通道,第二导流通道与冷却通道(C)及外界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90907.0A CN107093781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90907.0A CN107093781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93781A true CN107093781A (zh) | 2017-08-25 |
CN107093781B CN107093781B (zh) | 2024-04-02 |
Family
ID=59646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90907.0A Active CN107093781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93781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33867A (ja) * | 2018-02-01 | 2019-08-08 |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 電池組付構造体 |
CN112687983A (zh) * | 2020-12-29 | 2021-04-20 | 叶作乾 | 一种双散热式新能源电池固定箱 |
CN114665183A (zh) * | 2020-12-22 | 2022-06-2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WO2022244992A1 (ko) * | 2021-05-20 | 2022-11-24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78635A1 (ja) * | 2006-12-27 | 2008-07-03 |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
CN101814620A (zh) * | 2009-02-25 | 2010-08-25 |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 电池组 |
CN102569935A (zh) * | 2012-02-15 | 2012-07-11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软包装电池组的散热铝板 |
CN202905921U (zh) * | 2012-10-31 | 2013-04-24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车载电池组冷却系统 |
CN203225318U (zh) * | 2013-03-27 | 2013-10-0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模组 |
CN104521060A (zh) * | 2012-05-11 | 2015-04-15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冷却通道贯通型二次电池模块 |
WO2015065043A1 (ko) * | 2013-10-30 | 2015-05-0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차 전지용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
CN105070959A (zh) * | 2015-07-17 | 2015-11-18 | 新乡市新能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包热平衡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 |
CN204947033U (zh) * | 2015-07-21 | 2016-01-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二次电池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609703U (zh) * | 2016-02-18 | 2016-09-2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 |
-
2016
- 2016-02-18 CN CN201610090907.0A patent/CN1070937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78635A1 (ja) * | 2006-12-27 | 2008-07-03 |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
CN101814620A (zh) * | 2009-02-25 | 2010-08-25 |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 电池组 |
CN102569935A (zh) * | 2012-02-15 | 2012-07-11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软包装电池组的散热铝板 |
CN104521060A (zh) * | 2012-05-11 | 2015-04-15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冷却通道贯通型二次电池模块 |
CN202905921U (zh) * | 2012-10-31 | 2013-04-24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车载电池组冷却系统 |
CN203225318U (zh) * | 2013-03-27 | 2013-10-02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模组 |
WO2015065043A1 (ko) * | 2013-10-30 | 2015-05-0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차 전지용 프레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
CN105070959A (zh) * | 2015-07-17 | 2015-11-18 | 新乡市新能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包热平衡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 |
CN204947033U (zh) * | 2015-07-21 | 2016-01-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二次电池模组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33867A (ja) * | 2018-02-01 | 2019-08-08 |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 電池組付構造体 |
US11394071B2 (en) | 2018-02-01 | 2022-07-19 | Aisin Keikinzoku Co., Ltd. | Battery assembly structure |
JP7278028B2 (ja) | 2018-02-01 | 2023-05-19 |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 電池組付構造体 |
CN114665183A (zh) * | 2020-12-22 | 2022-06-2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CN112687983A (zh) * | 2020-12-29 | 2021-04-20 | 叶作乾 | 一种双散热式新能源电池固定箱 |
CN112687983B (zh) * | 2020-12-29 | 2022-06-21 | 厦门派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散热式新能源电池固定箱 |
WO2022244992A1 (ko) * | 2021-05-20 | 2022-11-24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93781B (zh) | 2024-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93781A (zh) | 电池模组 | |
JP2019530191A (ja) |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走行用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
CN106558659A (zh) | 电池包和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 |
CN205609703U (zh) | 电池模组 | |
CN106935928A (zh) | 用于控制水冷电池系统中的冷却剂的温度的设备及其方法 | |
CN109952002A (zh) | 一种冷却散热箱体及散热控制方法 | |
CN109585727B (zh) | 电池箱体 | |
CN106659064A (zh) |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充电机机柜及充电机 | |
WO2023030204A1 (zh) | 电池箱与电池包 | |
CN106871230A (zh) | 散热单片及电热油汀 | |
CN210669578U (zh) |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 |
CN105284002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池组 | |
CN106450567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7825775U (zh) | 充电设备 | |
CN110137390A (zh) | 动力电池模块、电池单体及电池单体上盖 | |
CN109936962A (zh) | 充电桩电源模块的散热结构 | |
WO2023151721A2 (zh) | 一种电动车散热防水充电器 | |
CN219892325U (zh) | 电池包 | |
CN201877543U (zh) | 动力蓄电池封装模块的散热系统 | |
CN208111493U (zh) | 一种动力电池模块、电池单体及电池单体上盖 | |
CN205985102U (zh) | 动力电池包以及具有它的汽车 | |
CN205919283U (zh) | Led灯自呼吸对流散热壳体 | |
CN216250956U (zh) | 一种铝型材液冷集成电池包下箱体 | |
KR101914993B1 (ko) | 전기 차량용 배터리 쿨러 | |
CN207801862U (zh) | 光伏组件用接线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