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065472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65472B
CN107065472B CN201710063862.2A CN201710063862A CN107065472B CN 107065472 B CN107065472 B CN 107065472B CN 201710063862 A CN201710063862 A CN 201710063862A CN 107065472 B CN107065472 B CN 1070654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
nip
fixing
transfer nip
fixing n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38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65472A (zh
Inventor
甲斐野俊也
浅见顺
梅原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065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65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65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65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由成像设备的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用于将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的操作完成后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阶段期间,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其可以采用电子照相方法或静电记录方法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型成像设备中,当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出现差别时,在一些情况下会产生缺陷图像。
也就是说,由于定影夹持部的定影辊或压辊的温度因大量通过记录材料或者大量通过次数而发生波动,热膨胀量根据情况而发生改变并且显现为外径的改变。因而,记录材料在定影夹持部处的传送速度发生改变,并且记录材料在转印夹持部处的传送速度存在差别。
如果定影夹持部的传送速度比转印夹持部的传送速度快,则在定影夹持部和转印夹持部之间记录材料被定影夹持部拉动,存在的担忧是,当在转印夹持部处将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未定影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上时,在图像中会出现干扰。
另一方面,如果定影夹持部传送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比转印夹持部传送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慢,则记录材料开始在定影夹持部和转印夹持部之间松垂。上述记录材料松垂的状态在下文中将描述为“记录材料形成弯曲部”。当记录材料形成上述弯曲部时,如果弯曲部变得过大,则记录材料可能强烈地压在用于引导记录材料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传送的传送引导件上并且被所述传送引导件摩擦。而且,如果过度地形成弯曲部,则记录材料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波动并且会被传送路径的顶部摩擦。结果,转印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像受到干扰,并且产生了缺陷图像。
因而,提出了如下建议,即通过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形成预定的弯曲部并且通过由此防止记录材料被拉动或松垂而抑制缺陷图像。
即,在定影夹持部和转印夹持部之间的传送引导件上设置用于检测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的弯曲部检测传感器和用于打开/关闭弯曲部检测传感器的弯曲部检测标记。随后,根据弯曲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定影夹持部的传送速度被切换至比转印夹持部的传送速度更慢的第一速度和比转印夹持部的传送速度更快的第二速度,并且弯曲量被维持处于预定范围内。通过这种弯曲部控制,当记录材料由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两者夹持/传送时,可以在保持弯曲量基本上恒定的同时形成图像(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H05-107966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H07-234604)。
然而,由于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的弯曲量始终是基本上恒定的,例如如果这种弯曲部的尺寸设置成较大,则当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时,在一些情况下,记录材料的后沿可能因记录材料的刚性而跳动。由于记录材料的这种跳动,存在的担忧是记录材料的图像表面可能受传输路径顶部等摩擦,并且引起缺陷图像。
为了解决记录材料的后沿跳动的这一问题,推荐的技术是将记录材料的弯曲部的尺寸设置为恒定的并且执行成像,并且切换定影夹持部的传送速度,使得在记录材料的后沿通过转印夹持部之前的预定时刻减小记录材料的弯曲部。结果,记录材料的后沿以记录材料的弯曲部较小的状态通过转印夹持部,并且防止了记录材料的后沿的跳动(日本专利号No.4136392)。
然而,需要响应于市场需求而处理各种介质,并且也需要处理较厚纸板上的成像。另一方面,需要减小成像设备的尺寸,并且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
图8A和8B示出了在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记录材料P的状态的示例性视图。图8A和8B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的问题,而非示出常规示例。因而,对于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组成部分相同的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促进减小设备的尺寸,需要使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更靠近彼此。由于使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的距离更靠近彼此,当从转印夹持部N1传送的记录材料P发生卷曲等时,记录材料的前沿不易于稳定且平滑地引入定影夹持部N2中。
为了将即使卷曲的记录材料P也稳定地引入定影夹持部中,由转印夹持部N1的夹持部切线Lt和定影夹持部N2的夹持部切线Lf形成的角度A需要设计成大于常规情况。通过如上地构建,记录材料的前沿可以容易地跟随传送引导件73,并且记录材料的前沿可以被稳定地引入定影夹持部N2中。在这种设备中,当供给纸板时,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记录材料的后沿Pe由于记录材料P的刚度(刚性)而有力地朝向夹持部切线Lf消除了弯曲部(参见图8A)。结果,记录材料的后沿Pe拍击在传送引导件73上,记录材料的后沿附近的未定影图像受到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缺陷图像(参见图8B)。
因而,由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越大,刚度变得越大,消除记录材料的弯曲部的力变得越强,会越易于出现缺陷图像。而且,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的距离越近,则由转印夹持部N1的夹持部切线Lt和定影夹持部N2的夹持部切线Lf形成的角度A越大,消除记录材料的弯曲部的力变得越强,会越易于出现缺陷图像,这是成问题的。
而且,如在日本专利号No.4136392中那样,即使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执行减小记录材料的弯曲部的控制,在纸板的情况下,也将因记录材料的刚度而朝向定影夹持部N2的夹持部切线Lf的切线方向消除弯曲部。因而,记录材料的后沿Pe拍击在传送引导件73上,并且不能抑制缺陷图像的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上述成像设备在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的时刻可以稳定记录材料的行为,并且可以抑制缺陷图像的出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上述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转印部件,转印部件与图像承载部件一同形成转印夹持部,并且在转印夹持部处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转印部件将图像承载部件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定影单元,定影单元相对于转印夹持部布置在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在定影夹持部处夹持并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定影单元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引导部件,引导部件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并且将记录材料引导至定影夹持部;弯曲量检测装置,弯曲量检测装置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并且在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跨越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二者的状态下检测记录材料的弯曲量;控制部,控制部基于弯曲量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而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其中,在用于将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的操作完成之后并且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阶段期间,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
参考附图,根据下文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3A和3B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弯曲部检测标记和弯曲部检测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A和5B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定影马达控制的时间图。
图6A、6B和6C是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传送薄纸/普通纸的期间纸的状态的说明性视图。
图7A、7B和7C是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传送纸板的期间纸的状态的说明性视图。
图8A和8B是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记录材料的后沿的行为的说明性视图,以用于描述本发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通过参考附图,下文将基于实施例详细地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图。该成像设备是电子照相型激光打印机并且根据从例如主机的外部装置(未示出)输入的图像信息而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当从外部装置输入打印指令时,该实施例中所示的成像设备60以预定速度(处理速度)沿着箭头方向转动/驱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鼓形电子照相感光体(下文称为感光鼓)61。感光鼓61具有感光鼓61的由充电器62均匀地充有预定极性/电势的外周表面(表面)。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的充电表面上,由作为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仪63写入图像信息。激光扫描仪63输出根据从外部装置输入至打印机的图像信息的信号而调制的激光束L。然后,激光扫描仪63利用激光束L扫描/曝光感光鼓61的充电表面。
结果,根据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64利用调色剂(显影剂)而显影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感光鼓6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旋转感光鼓61而送至位于感光鼓61的该表面和转印辊(转印部件)67的外周表面(表面)之间的转印夹持部N1,所述转印辊(转印部件)设置在该感光鼓61的所述表面对面。这是成像部的结构。
另一方面,堆叠在供给盒68的片材堆叠台68a上的记录材料P由在预定控制定时处驱动的供给辊69逐一地拾取,并且由传送辊对70送至对齐部。在对齐部处,记录材料P的前沿在对齐辊71和辊71a之间的夹持部处暂时停止,并且实施记录材料P的偏斜校正。而且,对齐传感器72设置在对齐部中,并且记录材料的前沿和后沿的到达时刻以及记录材料的长度被检测。之后,记录材料P从对齐部供给至转印夹持部N1。执行成像,从而通过由对齐传感器72检测记录材料的前沿,在记录材料P的前沿部分到达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感光鼓6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沿部分到达转印夹持部N1。
已经供给至转印夹持部N1的记录材料P由感光鼓61和转印辊67夹持/传送。随后,在记录材料P的传送过程中,通过施加至转印辊67的转印偏压将感光鼓6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与感光鼓61的表面分离的记录材料P被沿着传送引导件73传送至热定影设备74。
热定影设备(定影单元)74具有作为板形发热源的陶瓷加热器84、薄的环形带形的定影膜83、和压辊82。图2中,以预定力经由定影膜83将陶瓷加热器84压在压辊82上。结果,形成了定影夹持部N2。通过由定影夹持部N2将热和压力施加至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至记录材料P上,并且记录材料P从定影夹持部N2排出。从热定影设备74的定影夹持部N2排出的记录材料P被传送至排出辊75。并且,排出辊75将记录材料P排出至排出盘76上。在记录材料P已经与感光鼓61的表面分离之后,在感光鼓61的该表面上,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清洁器65而被移除并且被重复地提供用于成像。
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60集成了感光鼓61、充电器62、显影器64和清洁器65,并且形成了处理盒66。处理盒66可拆卸地附接至构成了打印机壳体的成像设备60。
在成像设备60内设置有冷却风扇77。该冷却风扇77酌情转动,并且将外部空气吸入至成像设备60中,而且冷却例如成像部和电子器械基板的温度升高部位。在冷却风扇77附近,设置环境检测部件78,并且在冷却风扇77吸入成像设备外部的空气时,环境检测部件检测成像设备所安装的环境的温度/湿度。随后,检测结果被反馈至热定影设备74的温度控制序列。
在供给盒68的片材堆叠台68a上,设置了用于装载不同尺寸的各种记录材料的可动管控引导件(未示出)。管控引导件根据记录材料P的尺寸而移动,并且记录材料P装载在片材堆叠台68a上,从而可以由供给辊69从供给盒68中逐一地拾取不同尺寸的各种记录材料。
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是用于A4尺寸片材的成像设备,并且其打印速度为63张片材(A4尺寸)/分钟。
(2)转印夹持部/定影夹持部之间的结构
随后,参考图2,将描述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的结构。图2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用于说明背景技术问题的图8A和8B中的结构。
转印夹持部N1是用于在将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61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的同时传送记录材料P的部分,如上所述。而且,定影夹持部N2是相对于转印夹持部N1设置在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在夹持/传送记录材料P的同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的部分。
在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设置了传送引导件73和定影入口引导件79,以作为用于将记录材料P引导至定影夹持部N2的引导部件。传送引导件73设置在转印夹持部N1的出口侧上,并且将与转印夹持部N1分离的记录材料P平滑地引导至定影夹持部入口。而且,传送引导件73和定影入口引导件79形成为具有轻微弯曲的形状,从而使得如果在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在记录材料P中形成弯曲部,则可以适应弯曲的记录材料。如图8A和8B中所示,使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更靠近彼此,以便促进减小尺寸。使由转印夹持部N1的夹持部切线Lt和定影夹持部N2的夹持部切线Lf形成的角度A更大,从而甚至还可以将卷曲的记录材料P稳定地引入至定影夹持部N2。通过如上地构建,记录材料的前沿可以更容易地跟随传送引导件73和定影入口引导件79,并且可以将记录材料的前沿稳定地引入至定影夹持部N2。
如图3A和3B所示,在该传送引导件73的传送表面上,设置了作为弯曲量检测装置的弯曲量检测机构80A。当记录材料P以由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二者夹持的状态传送时,该弯曲量检测机构80A检测在记录材料P中形成的弯曲量。
弯曲量检测机构80A包括弯曲部检测标记80和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弯曲部检测标记80包括杆形部件,杆形部件能够围绕其一端作为中心摆动,而另一端设置成突出至传送引导件73的传送表面。弯曲部检测标记80由弹簧部件(未示出)推动,并且根据在记录材料P中形成的弯曲量而摆动。弯曲部检测标记80的一端关闭/打开具有光断路器的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位置S(光路),以用于检测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是否已经超出预定值。即,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根据弯曲部检测标记80的摆动运动而执行打开/关闭。
弯曲量是弯曲部(弯部)和传送引导件73之间的距离,所述弯曲部(弯部)由位于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的记录材料P形成。通过使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减缓至低于转印夹持部N1的传送速度,弯曲量(弯量)增大,而通过使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加快至高于转印夹持部N1的传送速度,弯曲量减少。此处,最小的弯曲量Lmin指代在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记录材料P绷紧为直线的状态。而且,最大的弯曲量Lmax指代由位于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的记录材料P形成的弯曲部变得更大并且记录材料P的一部分接触传送引导件73或定影入口引导件79。
(3)弯曲部控制
随后,参考图4,将描述该实施例中的弯曲部检测控制的控制系统。图4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设置在成像设备60中的控制部40具有计时器41、CPU42和存储器43。作为时刻检测装置的对齐传感器72、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和定影马达M2连接至控制部40。
对齐传感器72相对于转印夹持部N1设置在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检测记录材料P通过的时刻。计时器41对控制部40的控制所需的每个时刻进行计数。CPU42执行控制部40的控制所需的各种计算。存储器43记录记录材料信息和用于控制记录材料P的前沿/后沿的由对齐传感器72检测得的通过时刻所需的信息。
通过用户从设置在成像设备60中的信息输入部44或者通过检测装置(未示出)的检测信息而将与记录材料P的刚度相关的信息(即,记录材料的尺寸或重量(基重)信息)输入至控制部40中。
控制部40确定如下情况:相对于根据从信息输入部44输入的记录材料信息提前确定的基准,所传送的记录材料P是刚度大的记录材料还是刚度小的记录材料。在该实施例中,记录材料信息是关于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如果基重处于提前确定的值或者更大,则确定记录材料具有大的刚度,而如果基重小于提前确定的所述值,则确定记录材料具有小的刚度。
即,根据关于记录材料P的重量(基重)的输入信息,确定所传送的记录材料P是(1)刚度小的“薄纸/普通纸”记录材料还是(2)刚度大的“纸板”记录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确定基重小于90(g/m2)的记录材料P是(1)刚度小的“薄纸/普通纸”记录材料P,并且确定基重为90(g/m2)或更大的记录材料P是(2)刚度大的“纸板”记录材料P。然而,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用于确定“薄纸/普通纸”和“纸板”的基重的阈值设定为90(g/m2),但是该阈值不限于此。
而且,即使基重相同,刚度也可不同,因而还可以包括记录材料的类型作为信息,以具有根据类型的基重信息。
随后,将利用图2和4描述弯曲部控制。
控制部40中的基本控制使得,根据弯曲量检测机构80A的检测信号,相对于转印夹持部N1的传送速度控制定影夹持部N2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并且将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
感光鼓61和转印辊67由鼓马达M1转动/驱动。转印辊67可以通过与感光鼓61的摩擦力而实施从动旋转。热定影设备74的压辊82由定影马达M2驱动,定影膜83通过与压辊82的摩擦力而驱动/转动。鼓马达M1和定影马达M2分别由CPU42驱动/控制。
此处,CPU42驱动感光鼓61和转印辊67,从而在转印夹持部N1处以预定传送速度v0(mm/s)传送记录材料P。而且,CPU42通过切换定影马达M2的转动速度而控制定影夹持部N2处的传送速度v(mm/s),以便将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之间的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
具体地,根据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信号,通过将定影马达M2的转数切换至R1和R2中的任一个而控制定影夹持部N2处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v。压辊82的外径通过记录材料P的类型、片材通过情况、根据环境温度的热膨胀、和固体变动而被较大地改变。考虑压辊82的外径中的所有前述改变,定影马达M2的转数R1是在定影夹持部N2处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v快于转印夹持部N1处的传送速度v0时的转数。此时假定定影夹持部N2处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为v1(mm/s)。而且,考虑压辊82的外径中的所有前述改变,定影马达M2的转数R2是在定影夹持部N2处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v慢于转印夹持部N1处的传送速度v0时的转数。此时假定定影夹持部N2处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为v2(mm/s)。如上所述,通过根据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信号经由转数R1和R2控制定影马达M2的旋转速度,可以控制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
(3-1)薄纸的弯曲部控制
将参考图5A和6A-6C描述当CPU42经由信息输入部44确定被传送的记录材料是“薄纸/普通纸”时的弯曲部控制。图5A是在薄纸/普通纸的片材供给中定影马达M2的旋转速度切换控制的时间图。图6A至6C示出了当供给薄纸/普通纸时记录材料在每个时刻的状态。
即,当供给薄纸/普通纸时,在记录材料P的前沿到达定影夹持部N2之后的预定阶段期间,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在这种弯曲部形成区(弯曲部形成阶段)期间,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被控制,以实现使记录材料P不接触传送引导件73的弯曲量。
随后,在弯曲部形成区已经过去并完成之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增大地控制,使得在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和转印夹持部N1之间记录材料P不接触引导部件。
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增大地控制的该时刻设定在自对齐传感器72检测到记录材料P的前沿或后沿的通过起已经过去预定时间之后。
下文将给出更具体的描述。
在记录材料P的前沿已经通过对齐传感器72(=t0)之后,在记录材料P的前沿进入定影夹持部N2中时的t1时刻启动弯曲部控制。在记录材料P刚刚进入定影夹持部N2中之后,由记录材料形成的弯曲量小,因此弯曲部检测标记80未屏蔽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位置S,并且弯曲部检测传感器检测到OFF状态。CPU42将定影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R2,以增大弯曲量。由于在定影夹持部N2处的由转数R2确定的传送速度v2慢于在转印夹持部N1处的传送速度v0,因此弯曲量逐渐增大。当弯曲量增大时,弯曲部检测标记80屏蔽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位置S。随后,由于弯曲部检测传感器检测到ON状态,因此CPU42将定影马达M2的转数切换至R1。由于定影夹持部N2处的对应于转数的传送速度v1快于转印夹持部N1处的传送速度v0,因此弯曲量减少。通过重复上述操作,弯曲部检测标记80的一端可以维持在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位置S附近(如图6A中所示),并且可以稳定地形成记录材料P的弯曲部。
随后,基于记录材料P的尺寸信息以及由对齐传感器72获得的记录材料P的前沿/后沿的通过信息,CPU42设定在记录材料P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的时刻弯曲部控制停止的时刻t2。当到达该设定t2时,CPU42停止弯曲部控制,并且将定影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R3。该转数R3被设定为这样的转数,使得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v3(mm/s)变得大于转印夹持部N1处的传送速度v0。而且,t1和R3设定的程度使得弯曲量不变为Lmin。
此处,转数R3可以是处于固定值的转数。然而,作为构成定影夹持部N2的辊的压辊82的外径因为热膨胀等而改变。因而,为了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稳定弯曲量,可以使用根据压辊82的外径而改变的转数R3。例如,在定影夹持部N2处的传送速度v变为基本上等于转印夹持部N1处的传送速度v0时的转数R0可以根据弯曲部控制区期间定影马达M2的转数R1和R2中的每一个的负荷比(duty ratio)而算出,并且通过以一定比例增大R0获得的转数可以用作R3。
而且,可以进行选择,以便检测压辊82的温度,根据所述温度预测压辊82的外径,以及选择转数R3,使得定影夹持部N2处的传送速度v仅比转印夹持部N1处的速度v0快预定速度。通过使用定影马达M2的上述转数R3,压辊82的热膨胀的影响变少,并且可以稳定记录材料的后沿的行为。
通过如上进行加速控制,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的时刻(=t3,图6B)弯曲量可以小于弯曲部控制区期间(图6A)的弯曲量。结果,可以抑制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图6C)时由记录材料后沿的跳动引起的缺陷图像。
(3-2)纸板的弯曲部控制
随后,将参考图5B、7A、7B和7C描述当CPU42根据从信息输入部44输入的记录材料信息而确定所传送的记录材料是(2)“纸板”时的弯曲部控制。图5B是在纸板的片材供给中定影马达M2的旋转速度切换控制的时间图。图7A、7B和7C示出了当供给纸板时记录材料在每个时刻的状态。
基于提前确定的基准,在所传送的记录材料是刚度大的记录材料时,即根据从信息输入部44输入的记录材料信息确定所传送的记录材料是纸板时,控制部40执行用于纸板的模式。
即,当供给纸板时,在记录材料P的前沿到达定影夹持部N2之后的预定阶段期间,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在该弯曲部形成区期间,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被控制,以实现使记录材料P不接触传送引导件73的弯曲量。这种弯曲部形成区与薄纸或普通纸的弯曲部形成区相同。
随后,在弯曲部形成区已经过去之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下降,以便增大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使得记录材料P的一部分接触传送引导件73。与传送引导件73接触的位置设定成使得与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相比,该接触形成在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
在记录材料P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控制部40执行对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的减速控制的时刻设定在自对齐传感器72检测到记录材料P的前沿或后沿通过后已经过去预定时间的时刻。
下文将给出更具体的描述。
在纸板的情况中,基于记录材料P的尺寸信息以及由对齐传感器72获得的记录材料P的前沿的通过信息(=t0),CPU42设定在记录材料P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的时刻弯曲部控制停止的时刻t5。CPU42执行的弯曲部控制等同于“薄纸/普通纸”的供给中从记录材料的前沿进入定影夹持部N2中的时刻t1至弯曲部控制停止时的时刻t2执行的弯曲部控制、直至达到该设定t5(图7A)。
在到达预定时刻t5时,CPU42停止弯曲部控制,并且将定影马达M2的转数改变为转数R4,使得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v4变得慢于转印夹持部N1的传送速度v0。对于时刻t5和对于定影马达M2的转数R4,设定数值,使得在记录材料P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t3,图7B)弯曲量变为Lmax,即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传送引导件73。
此处,定影马达M2的转数R4可以是固定值,但是可以等同于“薄纸/普通纸”的传送中的转数R3那样使用根据压辊82的热膨胀而改变的转数。更详细地说,通过利用在弯曲部控制阶段期间定影马达M2的转数R1和R2的负荷比以及压辊温度的检测结果,可以使用使定影夹持部N2的传送速度v变为仅比转印夹持部N1的传送速度v0慢预定速度的转数R4。通过使用这样的转数R4,压辊的热膨胀变得影响较少,并且可以使记录材料P的一部分稳定地接触传送引导件73。
这种减速控制将抑制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后立刻通过由纸板的大刚度引起的强力以解决弯曲部而使记录材料后沿Pe拍击在传送引导件73上引起的缺陷图像的出现。通过前述减速控制,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t3,图7B),记录材料P的一部分接触传送引导件73。因而,由于即使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图7C)之后,通过使用其接触点作为支点,记录材料P也不能快速地改变状态,因此记录材料的后沿Pe可以平滑地落在传送引导件73上。
因而,在记录材料P离开转印夹持部N1的时刻记录材料P的一部分接触传送引导件73的位置可以尽可能地更靠近转印夹持部N1,并且传送引导件73等设计成使得接触形成在弯曲部检测标记80的上游侧。
如上所述,在传送“薄纸/普通纸”时,记录材料P被传送,使得记录材料不接触传送引导件73,同时在转印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N2处形成弯曲部。另一方面,在传送“纸板”时,实施传送,使得记录材料的后沿Pe在正要离开转印夹持部N1之前接触传送引导件73的一部分。通过如上所述根据记录材料P的重量(基重)在记录材料的后沿Pe离开转印夹持部N1时控制状态,可以分别控制“薄纸/普通纸”和“纸板”的记录材料的后沿Pe的行为,并且可以防止缺陷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环形带形的定影膜83、与定影膜83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84、以及经由定影膜83与加热器84一同形成定影夹持部N2的压辊82的设备示出为热定影设备74。然而,热定影设备不限于此,只要由定影马达M2驱动的旋转体构建为具有弹性层、并且该旋转体被加热、并且弹性层引起热膨胀即可。例如,热定影设备可以是这样的设备,该设备包括环形带形的定影膜、由定影膜所包含并且通过辐射热加热定影膜内表面的加热器、与定影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部件、以及经由定影膜与夹持部形成部件一同形成夹持部的压辊。而且,热定影设备也可以是这样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自加热的环形带形带、与环形带形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部件、以及经由该膜与夹持部形成部件一同形成夹持部的压辊。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由对齐传感器72获得的记录材料前沿的通过时刻作为起始点而进行计算的方法,描述了在弯曲部控制停止时的时刻t2和t5,但是可以通过使用由对齐传感器72获得的记录材料后沿Pe的通过时刻作为起始点而计算时刻t2和t5。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处理盒的单色成像设备,但是也可以采用使用中间转印带或转印传送带类型的彩色成像设备。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组合弯曲部检测标记80和弯曲部检测传感器81而检测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但是用于检测弯曲量的单元不限于此,而是例如也可以使用光学传感器来检测弯曲量。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最宽泛地理解,以涵盖所有这些修改、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14)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
转印部件,转印部件与图像承载部件一同形成转印夹持部,并且在转印夹持部处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转印部件将图像承载部件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定影单元,定影单元相对于转印夹持部布置在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在定影夹持部处夹持并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定影单元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引导部件,引导部件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并且将记录材料引导至定影夹持部;
弯曲量检测装置,弯曲量检测装置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并且在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跨越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二者的状态下检测记录材料的弯曲量;以及
控制部,控制部基于弯曲量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而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
其中,在用于将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的操作完成之后并且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阶段期间,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大于基准值或者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以及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小于基准值或者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小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不接触引导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大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减小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从而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并且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小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增大定影夹持部处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不接触引导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减小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并且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小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增大定影夹持部处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不接触引导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预定范围设置成使得记录材料不接触引导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成像设备构建成使得转印夹持部的夹持部切线和定影夹持部的夹持部切线彼此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定影单元具有环形带形的定影膜、以及压辊,所述压辊与定影膜的外表面接触并且在压辊自身和定影膜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定影单元还具有与定影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经由定影膜通过在加热器和压辊之间施加压力而形成定影夹持部。
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
转印部件,转印部件与图像承载部件一同形成转印夹持部,并且在转印夹持部处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转印部件将图像承载部件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记录材料上;
定影单元,定影单元相对于转印夹持部设置在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在定影夹持部处夹持并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定影单元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
引导部件,引导部件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并且将记录材料引导至定影夹持部;
弯曲量检测装置,弯曲量检测装置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并且在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跨越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二者的状态下检测记录材料的弯曲量;以及
控制部,控制部基于弯曲量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而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控制部控制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
其中,在用于将正被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弯曲量维持在预定范围内的操作已经完成之后并且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阶段期间,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大于基准值或者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基准值,则控制部减小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以及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小于基准值或者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小于基准值,则控制部增大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大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减小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并且如果记录材料的刚度小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增大定影夹持部处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不接触引导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减小定影夹持部处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的一部分接触引导部件;并且如果记录材料的基重小于基准值,则控制部执行控制以增大定影夹持部处的传送速度,使得在直至记录材料的后沿离开转印夹持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在转印夹持部和弯曲部检测装置之间记录材料不接触引导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定影单元具有环形带形的定影膜、以及压辊,所述压辊与定影膜的外表面接触并且在压辊自身和定影膜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定影单元还具有与定影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经由定影膜通过在加热器和压辊之间施加压力而形成定影夹持部。
CN201710063862.2A 2016-02-05 2017-02-04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7065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0762 2016-02-05
JP2016020762A JP6639251B2 (ja) 2016-02-05 2016-02-0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65472A CN107065472A (zh) 2017-08-18
CN107065472B true CN107065472B (zh) 2020-01-21

Family

ID=59496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3862.2A Active CN107065472B (zh) 2016-02-05 2017-02-04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69953B2 (zh)
JP (1) JP6639251B2 (zh)
CN (1) CN1070654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41867A (ja) * 2017-02-28 2018-09-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29169B2 (ja) * 2017-08-31 2021-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材判別装置
JP7172336B2 (ja) * 2018-09-19 2022-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85501B2 (ja) * 2018-12-10 2024-05-1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05381B2 (ja) * 2019-03-13 202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4846A (ja) * 2020-09-28 2022-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002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3176388A (zh) * 2011-12-21 2013-06-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1156A (ja) * 1986-01-10 1987-07-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75669A (ja) * 1989-08-17 1991-03-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07966A (ja) 1991-10-15 1993-04-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34604A (ja) 1994-02-23 1995-09-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97481A (ja) * 1996-05-08 1997-11-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6392B2 (ja) * 2002-02-19 2008-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16184A (ja) * 2002-02-21 2003-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345506A (ja) * 2004-05-31 2005-12-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3655A (ja) 2004-07-09 2006-01-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3928A (ja) * 2004-11-25 2006-06-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375A (ja) * 2005-03-23 2006-10-0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09172B2 (en) * 2005-03-29 2008-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78497B2 (ja) * 2005-05-06 2012-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49837A (ja) * 2005-06-14 2006-1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8083A (ja) * 2005-08-26 2007-03-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JP5825881B2 (ja) * 2010-09-08 2015-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8763A (ja) * 2012-05-16 2013-11-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1088B2 (ja) * 2013-04-25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0026A (zh) * 2004-11-04 2006-05-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3176388A (zh) * 2011-12-21 2013-06-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69953B2 (en) 2018-01-16
US20170227897A1 (en) 2017-08-10
JP2017138545A (ja) 2017-08-10
CN107065472A (zh) 2017-08-18
JP6639251B2 (ja) 2020-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65472B (zh) 成像设备
JP45903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465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647019B (zh) 成像装置
JP2009196803A (ja) 用紙搬送装置
US118358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hanges discharge conveyance speed according to a distance between a sheet or image leading edge and a nip portion
JP20111283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50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6902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 unit that controls drive unit and conveyance portion
CN107589640B (zh) 成像设备
JP69726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3929A (ja) 用紙のカール矯正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03149960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223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56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4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88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053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0506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060A (ja) 屈曲搬送路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183590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5016491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376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00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9995B2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