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7055809B - 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 Google Patents

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55809B
CN107055809B CN201710030678.8A CN201710030678A CN107055809B CN 107055809 B CN107055809 B CN 107055809B CN 201710030678 A CN201710030678 A CN 201710030678A CN 107055809 B CN107055809 B CN 107055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groundwater
pipe
screen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06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55809A (zh
Inventor
杨博名
陈敬远
郭育嘉
陈博明
洪万墩
黄庆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rmosa Plast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ormosa Plast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5205331U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M527463U/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51118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619871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mosa Plastics Corp filed Critical Formosa Plast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55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5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55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5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redu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3/00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 E03B3/06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from underground
    • E03B3/08Obtaining and confining water by means of w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6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or leachat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包含移动式净水装置、抽取井管以及至少一根注入井管。抽取井管的第一管壁上具有多个第一井筛,每个第一井筛具有90度至360度的第一开筛角度。上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的第二管壁上具有多个第二井筛。每个第一井筛和每个第二井筛是相对设置,且每个第二井筛具有90度至270度的第二开筛角度。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具有高机动性,可稳定地下水流动方向、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以及提高抽取井管所抽取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借以增加地下水的现地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地下水整治设备,且特别是提供一种具有特定开筛角度之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背景技术
地下水因自然或人为活动引发质变,进而影响正常用途或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活环境。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业及农业废水、工业生产、运送或贮存造成化学物质渗透至地下,都可能使地下水的品质改变,造成地下水污染。特别在石化业工厂、加油站等场所的周遭地层土壤或地下水中,通常会有汽、柴油或有机溶剂渗入其中,容易使土壤及地下水受到污染。
地下水污染物种类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及放射性物质等。依其溶解于地下水的程度,可分为水相与非水相两大类。水相液体多为化学物质溶解于地下水中形成的溶液,并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方向而传输。非水相液体简称称为NAPL(non-aqueous phaseliquid),大多为不会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比水轻的称为LNAPL(light NAPL),会聚集在地下水位面之上,并沿着地下水面传输。比水重的称为DNAPL(dense NAPL),会穿过地下水面,积聚在含水层底部,或下渗至更深的地层。
为解决上述污染物的问题,公知技术提出了一种地下水循环设备,其包含净水装置、抽取管和注入管。其中净水装置设有净水槽、净水桶和药水槽,通过抽取管抽取地下水后输入至净水槽中,再通过药水槽添加药水至净水槽中与地下水污染物反应,以形成净水。将净水输出至净水桶,并通过注入管排入地下水层中。上述注入管可包含多个具有不同深度出水端的内管以及分布于注入管的管壁上的多个井筛。通过上述不同深度出水端的内管及井筛,可将净水从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层中排出,因此可形成三维的地下水流动方向,借此可有效局限地下水污染物的范围,进而提高地下水现地处理的效果。
然而,上述的地下水循环设备虽然可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垂直流动方向,但由于抽取管和注入管的井筛皆是全开筛(即开筛角度为360度),仍无法有效局限地下水污染物的范围,因此造成抽取管所抽取到的污染物比例较低,因此地下水现地处理效率有限。
因此,目前亟需提出一种地下水整治设备,其可通过调整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的井筛的开筛角度以及其设置方式,以稳定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局限地下水污染物的范围以及增加抽取井管所抽取到的污染物比例。此外,上述地下水整治设备可具有高机动性以及在地下水整治设备外仍可持续进行地下水现地处理,以大幅提升地下水的整治(或称现地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主要可利用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的井筛的特定的设置方式及开筛角度,来提升地下水的现地处理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包含移动式净水装置、抽取井管以及至少一根注入井管。上述的移动式净水装置包含缓冲槽、反应槽以及至少一个注入槽。缓冲槽包含缓冲槽体,其与第一管路连通且第一管路设有第一马达。反应槽是经由第二管路与缓冲槽体连通,且反应槽包含反应槽体,以容置第一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上述至少一个注入槽可经由第三管路与反应槽体连通,其中每一个注入槽包含注入槽体,注入槽体可与第四管路连通,且第四管路可设有第二马达。上述的抽取井管是穿设于地表且经由第一管路与缓冲槽体连通,其中抽取井管的第一管壁上具有多个第一井筛,其与地表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深度,第一管路于抽取井管内的一端为入水口,入水口与地表相距第二深度,且每一个第一井筛具有90度至360度的第一开筛角度。上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是穿设于地表,且经由第四管路与注入槽体连通,其中第四管路在注入井管的一端为出水口,注入井管与抽取井管相隔预设距离,每一个注入井管的第二管壁上具有多个第二井筛,第二井筛与地表的最小距离为第三深度。每一个第一井筛和每一个第二井筛是相对设置,且每一个第二井筛具有90度至270度的第二开筛角度。此外,以地表至地下水位线的距离为第四深度,第一深度、第二深度和第三深度分别大于第四深度。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上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还包含移动装置,其中移动式净水装置可设于所述移动装置上。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前述抽取井管内可容置第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及/或前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内可容置第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第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和第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各自可为相同或不同。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第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和第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各自可包含多孔性载体和反应物。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上述反应物可包含微生物菌及/或营养剂。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上述反应物可包含吸附剂、氧化剂、还原剂、吸附剂与氧化剂之组合,或吸附剂与还原剂之组合。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前述预设距离可为3米至15米。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抽取井管的总抽取量等于前述注入井管的总注入量。
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具有高机动性、在地下水整治设备外持续进行地下水现地处理、稳定地下水流动方向、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以及增加抽取井管所抽取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等优点。因此,应用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可大幅提升地下水的整治效率。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所做的详细描述,可对本发明的情况有更佳的了解。需注意的是,根据业界的标准实务,各特征并未依比例绘示。事实上,为了使讨论更为清楚,各特征的尺寸都可任意地增加或减少。
图1是绘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装备的剖面图;
图2是绘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的部分俯视图;
图3是绘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所述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的部分俯视图;
图4是绘示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的注入井管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公开内容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特征。部件和安排的具体实例描述如下,以简化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当然,这些是仅仅是例示并且不意在进行限制。例如,在接着的说明中叙述在第二特征上方或上形成第一特征可以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以包括附加特征可以形成第一特征的形成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特征可以不直接接触。此外,本公开可以在各种例示重复元件符号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并不在本身决定所讨论的各种实施例和/或配置之间的关系。
此外,空间相对术语,如“之下”、“下方”、“低于”、“上方”、“高于”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简单说明如图中所示元件或特征对另一元件(多个)或特征(多个特征)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描述的位向,空间相对术语意欲包含元件使用或步骤时的不同位向。元件可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位),并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相对的空间描述,同样可以相应地进行解释。
本发明的一目的提供了一种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是利用移动式净水装置将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添加至地下水中,配合抽取井管和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的井筛的相对设置以及特定的开筛角度,以及调整抽取井管的总抽取量与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的总注入量相等,可达到高机动性、在地下水整治设备外持续进行地下水的现地处理、可稳定地下水流动方向、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以及增加抽取井管所抽取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等优点,进而增加地下水现地处理的效率。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地下水是指未经过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现地处理的地下水。而本发明此处所称的整治水则是经过本发明设备现地处理后的地下水。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高机动性是指本发明的移动式净水装置可承载于移动装置(如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105)上,因此可对不同地点的地下水进行现地处理。所述的移动装置可例如为台车或汽车等,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开筛角度是指在抽取井管或注入井管的管壁的圆周上,井筛所占据的弧度。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是指利用抽取井管和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的井筛的设置方式和特定的开筛角度,以及抽取井管和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相同的总抽取量和总注入量,使地下水具有规律的流动方向,进而可将地下水污染物局限于抽取井管附近,以提高抽取井管所抽取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包含多孔性载体和反应物。在一实施例中,多孔性载体可例如为陶瓷、水泥、石膏、石蜡或泥碳等,上述反应物可为微生物菌及/或营养剂。在另一实施例中,反应物可包含吸附剂、氧化剂、还原剂、吸附剂与氧化剂之组合,或吸附剂与还原剂之组合等。上述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可于反应物反应完毕后回收,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恢复反应物的活性,故可重复利用。
在一例子中,上述微生物菌可例如为分解地下水污染物的降解菌,而上述营养剂可包含帮助降解菌繁殖或增加其降解效率的成分。具体来说,营养剂可包括但不限于含碳、氮及/或磷之化合物,例如:大豆油、蓖麻油酸、月桂酸、豆蔻酸、油酸、镁盐或磷酸盐等。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地下水整治是指使用上述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与地下水污染物进行反应,进而清除地下水污染物。上述的反应可例如为降解菌分解地下水污染物的生物性反应。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三维局限空间是指由地下水的垂直和水平流动方向所形成的空间。
请参考图1,其是绘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装备的剖面图。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装备100包含移动式净水装置110、抽取井管150以及至少一根入井管160。上述的移动式净水装置110包含缓冲槽120、反应槽130以及至少一个注入槽140。
缓冲槽120包含缓冲槽体121,缓冲槽体121与第一管路111连通且第一管路111设有第一马达112。使用第一马达112从上述抽取井管150中抽取地下水,并将地下水容置于缓冲槽体121中。
反应槽130是经由第二管路113与缓冲槽体121连通,且反应槽130包含反应槽体131,以容置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
上述至少一个注入槽140可经由第三管路115与反应槽体131连通,其中每一个注入槽140包含注入槽体141,注入槽体141可与第四管路117连通,且第四管路117可设有第二马达114。如图1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绘示二个注入槽140,然而于本技术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应可了解,注入槽的数量可根据反应槽130的处理水量而增加或减少,具体来说,注入槽的数量可为1个、3个、4个或更多。
上述的抽取井管150是穿设于地表101且经由第一管路111与缓冲槽体121连通,其中抽取井管150的第一管壁151上具有多个第一井筛153,其与地表101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深度H1,第一管路111在抽取井管内的一端为入水口111A,且入水口111A与地表101相距第二深度H2。
上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160是穿设于地表101,且经由第四管路117与注入槽体141连通,其中第四管路117在注入井管160的一端为出水口117A,注入井管160与抽取井管150相隔预设距离D,每一根注入井管160的第二管壁161上具有多个第二井筛163,第二井筛163与地表101的最小距离为第三深度H3。在一实施例中,上述预设距离D可为3米至15米。以地表101至地下水位线103的距离为第四深度H4,第一深度H1、第二深度H2和第三深度H3分别大于第四深度H4。此外,抽取井管150的总抽取量等于注入井管160的总注入量。
在一实施例中,当移动式净水装置110设于移动装置105上时,移动装置105中的第一管路111和第四管路117,与移动装置105外的第一管路111的第四管路117可分别使用第一转接环116和第二转接环118连接,以延伸第一管路111至抽取井管150中,并延伸第四管路117至注入井管160中。
在一实施例中,抽取井管150和注入井管160内部可容置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其中反应槽130、抽取井管150和注入井管160中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可为相同或不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的具体组成已于前述内容说明,故此处不另赘述。在另一例子中,抽取井管150及/或注入井管160的内部未容置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
以下配合图1说明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的运作方式。特别说明的是,使用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前,可先在预定抽取地下水和注入整治水处,钻凿预定数量的地下水井,以利于后续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的设置。钻凿地下水井的方法应为本技术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故此处不另赘述。
如图1所示,地下水是通过第一井筛153从抽取井管150中,利用第一马达112经第一管路111被抽取至缓冲槽体121中(如地下水流动方向107所示)。由于抽取井管150中容置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部分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会随着地下水一起被抽取至缓冲槽体121中,因此地下水在缓冲槽体121中已经开始进行地下水整治。之后,经由第二管路113输送缓冲槽体121中的地下水(及部分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至反应槽体131中,使地下水与反应槽体131中所容置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接触,以进行地下水整治,进而形成整治水。接着,将整治水输送至注入槽体141中,并利用第二马达114经由第四管路117将整治水注入至注入井管160中,且注入井管160中的整治水会通过第二井筛163流入地下水层中(如地下水流动方向109所示)。此外,注入井管160中也容置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因此可再加强地下水现地处理的效果。再者,由于流入地下水层的整治水中仍含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凭借所含的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133,整治水在回到地下水层后也可持续进行地下水现地处理,以清除地下水层中的污染物,进而可提高地下水的整治效率。
接下来,请参考图2,其是绘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200的部分俯视图。在图2中,为简化说明,仅绘示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200的抽取井管250和注入井管260。在此实施例中,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200包含一根抽取井管250和一根注入井管260。
在图2中,分别以线段A-A’、线段B-B’、线段C-C’、线段D-D’、线段E-E’、线段F-F’以及线段G-G’,将代表抽取井管250和注入井管260的圆各自划分为八个虚拟部分,以详细说明后述第一井筛253和第二井筛263的特定开筛角度的作用。如图2所示,第一井筛253是设置于抽取井管250的第一管壁251上,第二井筛263是设置于注入井管260的第二管壁261上,且第一井筛253和第二井筛263相对设置。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井筛253是沿线段C-C’的端点C和线段D-D’的端点D所形成的圆弧而设置,以形成90度的开筛角度。第二井筛263是沿线段G-G’的端点G’和线段F-F’的端点F’所形成的圆弧而设置,以形成90度的开筛角度。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井筛253的开筛角度可为90度至36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而第二井筛263的开筛角度可为从线段F-F’的端点F’与线段G-G’的端点G’所形成90度的开筛角度,至从线段F-F’的端点F与线段G-G’的端点G所形成的270度的开筛角度(如图2的箭头271所示的范围)之间的任何角度。
在另一例子中,第一井筛253的开筛角度可为360度,也就是第一井筛253系环绕抽取井管250的第一管壁251设置,而第二井筛263的开筛角度可维持90度。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200是同时经由抽取井管250抽取地下水以及经由注入井管260注入整治水,其中地下水是经由第一井筛253进入抽取井管250中,整治水是经由第二井筛263排放回地下水层中,且地下水的总抽取量与整治水的总注入量相等。在图2中,地下水的流动方向273被局限于第一井筛253和第二井筛263之间。
因此,通过第一井筛253和第二井筛263相对设置的方式、特定开筛角度,以及同时抽取与注入等量的地下水和整治水,可使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200具有稳定地下水流向,并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的作用。此外,第一井筛253和第二井筛263的开筛角度越小,越能集中并稳定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减少地下水的扰动,因此可使抽取井管250抽取到更多的地下水污染物。
接下来,请参考图3,其是绘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所述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300的部分俯视图。与图2相同,为简化说明此处仅绘示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300的抽取井管350和多根注入井管360。如图3所示,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300包含抽取井管350和四个注入井管(例如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D),其中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D系彼此等间距并与抽取井管350相隔固定的预设距离D而设置。在此实施例中,预设距离D为5米。在其他实施例中,预设距离D可介于3米至15米间的任意距离,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各自可等间距或不等距设置,且注入井管的数量也可依据实际需求而调整。
特别说明的是,若上述预设距离D小于3米,会因为第一井筛353和第二井筛(例如第二井筛363A、第二井筛363B、第二井筛363C以及第二井筛363D)过于接近,而使得地下水的抽取效率不佳,因此无法有效提高地下水的整治效率。另一方面,若上述预设距离D大于15米,由于第一井筛353和第二井筛(例如第二井筛363A、第二井筛363B、第二井筛363C以及第二井筛363D)过于远离,无法有效控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因此无法达到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的功效,故也无法提高地下水的整治效率。
在此实施例中,抽取井管350的第一井筛353系与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D的第二井筛363A、第二井筛363B、第二井筛363C以及第二井筛363D分别相对设置。第一井筛353的开筛角度为360度,且第二井筛363A、第二井筛363B、第二井筛363C以及第二井筛363D的开筛角度各自为90度,其中开筛角度之定义悉如图2所示,此处不另说明。此外,如图3所绘示之抽取井管350的总抽取量,与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D之总注入量相同。
如图3所示,虽然抽取井管350之第一井筛353的开筛角度为360度,然由于抽取井管350的周围设置有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D,共四根注入井管。因此对于个别的注入井管360A、注入井管360B、注入井管360C和注入井管360D的第二井筛363A、第二井筛363B、第二井筛363C以及第二井筛363D(开筛角度为90度)来说,第一井筛353的开筛角度可视为90度。也就是说,如图3的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可将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区域a、区域b、区域c以及区域d),且其流动方向(例如流动方向373A、流动方向373B、流动方向373C和流动方向373D)皆被局限于第一井筛353和个别的第二井筛之间。因此,本实施例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300仍然可以达到稳定地下水流动方向,借以使抽取井管350抽取到较多地下水污染物。
上述图1至图3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是以移动式净水装置添加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至地下水中,并利用抽取井管和注入井管的设置方式、第一井筛和第二井筛的特定的设置方式及开筛角度,以及地下水的总抽取量与整治水的总注入量相等的特性,可达到高机动性、在地下水整治设备外持续进行地下水现地处理、稳定地下水的水平的流动方向,以减少地下水的扰动、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以及提高抽取井管所抽取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等的功效,因此可大幅提高地下水的整治效率。
接下来,请参考图4,其是绘示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400的注入井管460的剖面图。在图4中,注入井管460包含多个第四管路(第四管路417A、第四管路417B和第四管路417C)以及多个衬垫(衬垫470、衬垫480以及衬垫490),且衬垫470、衬垫480以及衬垫490是设置于注入井管460中,以将注入井管460分隔为空间470A、空间480A以及空间490A。此处所称的第四管路是与前述的第四管路117相同,其是与注入槽(未绘示)连通,以将整治水注入至注入井管460中。上述注入整治水的多个管路的出水口可设置于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层。举例而言,第四管路417A、第四管路417B和第四管路417C分别具有出水口419A、出水口419B以及出水口419C,其中出水口419A位于空间470A中,出水口419B位于空间480A中,以及出水口419C位于空间490A中。此外,空间470A、空间480A以及空间490A的注入井管460的管壁461上包含至少一个井筛(例如井筛463A、井筛463B和井筛463C)。
上述出水口还可配合不同深度的井筛,增加地下水垂直的流动方向,而使地下水污染物仅于三维局限空间中流动。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整治水可经由第四管路417A注入至空间470A中,并通过井筛463A排出注入井管460(如流动方向500所示);整治水也可经由第四管路417B注入至空间480A中,并通过井筛463B排出注入井管460(如流动方向510所示);或者,整治水还可经由第四管路417C注入至空间490A中,并通过井筛463C排出注入井管460。由于井筛463A、井筛463B和井筛463C分别位于注入井管460的不同高度的管壁上,因此所排出的整治水可分别位于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层,进而提供了地下水垂直的流动方向。
配合如图1至图4的实施例,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可控制地下水的三维(水平和垂直)流动方向,因此可将进一步局限地下水污染物于三维局限空间中,以更提高地下水的现地处理效率。
以下利用多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
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的距离
为测量本发明的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适当的设置距离(即前述的预设距离D),本发明以注入井管为中心,分别在其二侧不同距离设置多根抽取井管,并于注入井管中添加浓度为3wt.%的过氧化氢(H2O2)作为追踪物质。根据下表1,在距离注入井管3米至15米的抽取井管,皆可测量到浓度至少7mg/L的过氧化氢,显示本发明的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在相距3米至15米的距离内,可有效局限过氧化氢的流动范围。因此,后述实施例是以上述范围的距离设置抽取井管与注入井管。
Figure GDA0002428795390000121
开筛角度对抽取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的影响
实施例1
实施例1是使用如图1所示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100的等倍(100倍)缩小模型,以进行地下水的现地处理的模拟,其中地下水含有溴化钠做为追踪物质,其起始浓度为3重量%。根据所抽取的地下水中的溴化钠浓度与其起始浓度的比例,可得知地下水污染物的抽取比例,而具体的开筛角度、注入井管的数量以及评价结果详列于表2,此处不另赘述。
实施例2至3和比较例1至2
实施例2至3和比较例1至2是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100进行,惟实施例2至3和比较例1至2是改变注入井管的开筛角度,其具体的设备参数以及评价结果列于表2。
表2
Figure GDA0002428795390000131
评价方式
地下水污染物比例
本发明此处所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是指抽取井管所抽取的地下水中污染物所占有的比例,其是于地下水中加入起始浓度为3重量%的溴化钠,并根据所抽取的地下水中所含的溴离子浓度,相对于其起始浓度的比例,以判定所抽取的地下水污染物的比例。上述溴离子浓度是以溴离子电极(型号:STARA324;厂牌﹔Thermo ORINO)量测。在此评价方式中,抽取井管可抽取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越高,越能有效地进行地下水整治,因此地下水污染物比例越高越佳。
根据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实施例1至3利用抽取井管和注入井管的井筛的特定设置方式以及开筛角度,可使抽取井管抽取到较高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得知,抽取井管和注入井管的开筛角度越小,越容易得到较高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
然而,根据表2的比较例1和2可知,若注入井管的开筛角度大于270度时,抽取井管可抽取到的污染物比例变低,因此会影响地下水的整治效率。
应用本发明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使用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处理地下水污染物,并可通过移动式净水装置提高地下水整治设备的机动性。此外,也可通过特定的抽取井管和至少一个注入井管的设置方式、第一井筛和第二井筛的相对设置、第一井筛和第二井筛特定的开筛角度以及同时抽取和注入相同的地下水量,以达到稳定地下水流动方向、局限地下水污染物范围、提高抽取井管抽取到的地下水污染物比例以及在地下水整治设备外持续进行地下水现地处理,进而可增加地下水的整治效率。
前述内容概述多个实施例的特征,以使于本技术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可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情况。本技术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应可轻易利用本发明作为基础,设计或润饰其他工艺及结构,借以执行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相同的目的及/或达到相同的优点。本技术领域一般技术人员也应可了解,上述相等的结构并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下,其可经润饰、取代或替换。

Claims (9)

1.一种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移动式净水装置,包含:
缓冲槽,包含缓冲槽体,其中所述缓冲槽体与第一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一管路设有第一马达;
反应槽,经由第二管路与所述缓冲槽体连通,其中所述反应槽包含反应槽体,以容置第一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以及
至少一个注入槽,经由第三管路与所述反应槽体连通,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注入槽的每一个包含注入槽体,所述注入槽体与第四管路连通,且所述第四管路设有第二马达;
抽取井管,穿设于地表且经由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缓冲槽体连通,其中所述抽取井管的第一管壁上具有多个第一井筛,所述多个第一井筛与所述地表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深度,所述第一管路在所述抽取井管内的一端为入水口,且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地表相距第二深度,且每个所述第一井筛具有90度至360度的第一开筛角度;
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穿设于所述地表且经由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注入槽体连通,其中所述第四管路在所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内的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与所述抽取井管相隔预设距离,所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的每一根的第二管壁上具有多个第二井筛,所述多个第二井筛与所述地表的最小距离为第三深度,每个所述第一井筛和每个所述第二井筛是相对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井筛具有90度至270度的第二开筛角度,且
其中以所述地表至地下水位线的距离为第四深度,所述第一深度、所述第二深度和所述第三深度分别大于所述第四深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移动式净水装置设于所述移动装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取井管内容置第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及/或所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内容置第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所述第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和所述第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各自为相同或不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所述第二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和所述第三可再利用型缓释试剂各自包含多孔性载体和反应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物包含微生物菌及/或营养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物包含吸附剂、氧化剂、还原剂、所述吸附剂与所述氧化剂的组合,或所述吸附剂与所述还原剂的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3米至15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取井管的总抽取量等于所述至少一根注入井管的每一根的注入量的总和。
CN201710030678.8A 2016-04-15 2017-01-17 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Active CN107055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5331U TWM527463U (zh) 2016-04-15 2016-04-15 高效能多角度井篩地下水整治設備
TW105205331 2016-04-15
TW105111885A TWI619871B (zh) 2016-04-15 2016-04-15 高效能多角度井篩地下水整治設備
TW105111885 2016-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5809A CN107055809A (zh) 2017-08-18
CN107055809B true CN107055809B (zh) 2020-07-07

Family

ID=59599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0678.8A Active CN107055809B (zh) 2016-04-15 2017-01-17 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558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8049B (zh) * 2017-10-26 2021-03-19 南京大学 基于多孔介质三维微观结构模型的dnapl迁移数值模拟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2232A1 (en) * 1998-06-29 2001-07-04 VRM Enterprises Pty.Ltd.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
JP2010024773A (ja) * 2008-07-23 2010-02-04 Ihi Corp 下水管路用浄水装置及び下水管路用浄水方法
CN102923822A (zh) * 2012-11-08 2013-02-1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处理地下水氟污染的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
CN103880142A (zh) * 2014-03-28 2014-06-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区域含水层原位镀铁除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2232A1 (en) * 1998-06-29 2001-07-04 VRM Enterprises Pty.Ltd. 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
JP2010024773A (ja) * 2008-07-23 2010-02-04 Ihi Corp 下水管路用浄水装置及び下水管路用浄水方法
CN102923822A (zh) * 2012-11-08 2013-02-1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处理地下水氟污染的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法
CN103880142A (zh) * 2014-03-28 2014-06-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区域含水层原位镀铁除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5809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omba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field applications of nano-, micro-, and millimetric zero-valent ir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aquifers
EP3105190B1 (en) Treatment of aquifer matrix back diffusion
CN102774965A (zh) 一种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原位修复系统
CN110355193A (zh) 一种基于动态地下水循环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方法
CN103920703B (zh) 一种修复污染土壤的高级氧化还原原位治理系统及方法
CN109279701B (zh) 一种去除地下水中氯代烃的修复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ritchley et al. Stimulating in situ denitrification in an aerobic, highly permeable municipal drinking water aquifer
CN113399448A (zh) 一种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装置
CN102690012A (zh) 一种解决亚硝酸盐积累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方法
CN107662989A (zh) 一种受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修复系统
Maamoun et al. Effect of nano zero valent iron delivery method into porous media on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
CN107055809B (zh) 高效能多角度井筛地下水整治设备
Eyitayo et al. Produced 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Ting et al. A simulation study of mercury immobilization in estuary sediment microcosm by activated carbon/clay-based thin-layer capping under artificial flow and turbation
JP2009154044A (ja) 原位置バイオレメディエーションによる汚染土壌の浄化方法
TWI619871B (zh) 高效能多角度井篩地下水整治設備
CN110615509A (zh) 一种含水层原位生成纳米磁铁矿除砷方法
CN110357241A (zh) 利用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地下水的方法
CN204434397U (zh) 一种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物异位修复装置
CN202688099U (zh) 一种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原位修复系统
JP2011173037A (ja) 土壌または地下水の浄化方法、および微生物用栄養組成物の濃度確認方法
CN214004164U (zh) 有机污染地下水原位处理设备
US20090232603A1 (en) In Situ Remediation Methods Using Electron Donors And Dispersant Gas
TWM527463U (zh) 高效能多角度井篩地下水整治設備
Azaroual et al. Reactive transfer of pollutants through the unsaturated soil zone during an artificial aquifer recharge proc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