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54528B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Google Patents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54528B CN107054528B CN201710080712.2A CN201710080712A CN107054528B CN 107054528 B CN107054528 B CN 107054528B CN 201710080712 A CN201710080712 A CN 201710080712A CN 107054528 B CN107054528 B CN 1070545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cker arm
- gland
- arm
- guide
- groov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摇臂包括独立的左摇臂和右摇臂,左摇臂或右摇臂上分别设置导凸,前、后压盖的限位槽分别与导凸相配合,上固定轴或下固定轴穿过前压盖、后压盖和车头管,将上摇臂或下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同组的左摇臂、右摇臂之间之间设置二次减震结构。本发明通过活动连接的两个摇臂结构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一刚性摇臂结构,使车体摇摆倾斜机构中的受力更加均匀分散,减小对应单个支撑部件的尺寸以节省材料、降低车重,更易于制造。二次减震结构也能够起到二次减震的作用,减小复杂路面行驶时的车体震动,提高驾驶者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具有多级减震结构的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摩托车通常采用两轮或三轮结构,位于前方的车轮则为摩托车的转向机构,驾驶者通过操作转动车把来改变摩托车的行进方向,三轮结构的摩托车较双轮结构更容易被驾驶者掌握。而传统的三轮摩托车普遍采用单轮在前、双轮在后的结构,这种结构则存在转向稳定性问题,不能在车速高的情况下进行转弯,否则会发生侧翻;另外,传统的三轮摩托车也只能够适用于较为平坦的路面,在路面有较大起伏时,传统三轮车的前轮和后轮的减震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各个摩托车厂商开始探索研发双前轮的摩托车,采用并排设置的左前轮和右前轮,后轮则为单轮,左前轮和右前轮同为转向机构,同时引导车辆转向,车辆的整体重心分布更加合理,行驶时也更加稳定。
在比亚乔公司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315376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该摩托车中设置有车架、两个前转向轮、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车架且刚性连接至支撑组件的转向管,每个支撑组件各自用于每个转向轮,转向组中包括转向管、两个侧柱和与转向管、侧柱分别连接的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而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起到了支撑车体的作用,在摩托车行驶时,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同时随转弯或路面起伏而相对转向管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车体的稳定。
在雅马哈公司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4487331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左前轮和右前轮、与左右前轮分别连接的左缓冲装置和右缓冲装置、连接左右缓冲装置和车头管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又包括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左侧向部和右侧向部,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分别与车头管、左侧向部、右侧向部相连接,在车辆行驶时,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随车辆转弯或路面起伏而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车体稳定。
在上述两个专利文件中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都采用了类似摇摆倾斜机构,在上横向部(上前横臂、上后横臂)、下横向部(下后横臂、下后横臂)、左侧向部(侧柱)和右侧向部(侧柱)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当车辆的行驶状况发生改变时,该平行四边形发生形变,从而能够与行驶状况相适应。
但是,现有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所采用的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都为刚性杆状结构,使用中由该刚性杆状结构需承载车架及驾驶者的重量,因而为了获得相应的支撑强度,防止使用中发生断裂,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必须要达到足够大的尺寸,以满足杆状结构的中间受力位置具有足够大的实心断面,该部件需要经过相对复杂的加工工艺才能获得。另外该摇摆倾斜机构中形成的上述平行四边形结构本身只起到适应性形变的作用,而不具备任何减震结构,车辆行驶中的震动仍然全部依靠传统减震器来解决,当路面状况较差时,仍会有较大震动反馈至驾驶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固定轴将左摇臂和右摇臂与车头管相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为相互独立的活动结构,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置导凸,且左摇臂上的各导凸与右摇臂上的各导凸对应对称,在左摇臂和右摇臂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前压盖和后压盖,前、后压盖上分别设置限位槽,左摇臂和右摇臂前表面的导凸与前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后表面的导凸与后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设置贯通的导槽,前、后压盖之间通过对应穿过左摇臂或右摇臂上导槽的固定柱相连接,固定轴被包围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并与车头管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以固定轴为轴、在导凸和限位槽及导槽和固定柱的配合约束下转动。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左摇臂和右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左摇臂和右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上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所述的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对应位置导凸所在圆弧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摇臂和右摇臂对应于导凸位置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的两固定槽之间设置轴承,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所述的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
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上摇臂、下摇臂、侧柱和减震器;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侧柱包括左侧柱和右侧柱,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个摇臂采用上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
所述的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分别采用上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下前摇臂又包括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下固定轴同时穿过连接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下前摇臂、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所述的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下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下前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下后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下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之间、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的两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下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所述的上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分别采用上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上前摇臂又包括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上后摇臂包括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上固定轴同时穿过连接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上前摇臂、右上前摇臂、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所述的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上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上前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上后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上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之间、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之间的两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上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所述的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组前轮的摇臂结构中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同组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中,摇臂为独立且活动连接的左摇臂和右摇臂,采用了上述结构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则在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之间、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之间灵活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从而通过活动连接的两段杆结构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一刚性杆状结构,使车体摇摆倾斜机构中的受力更加均匀分散,在现有技术的抗弯折设计处引入活动连接固定,通过弹性部件实现相对形变,从而可以在提高车体性能的同时减小对应支撑部件的尺寸以节省材料、降低车重。通过前、后压盖和导凸之间的配合来限定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同组两段摇臂中各段的移动幅度和角度,同时加强了上摇臂和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并将受力均匀分散到轴承和前、后压盖,消除了摩托车在启动、急加速和急减速情况下车头管与上、下摇臂连接位置的应力集中,增强了部件间连接的可靠性。另外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之间、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之间的二次减震结构也能够起到二次减震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减小复杂路面行驶时的车体震动,提高驾驶者的舒适度。本发明中的二次减震结构设置在同组左摇臂、右摇臂的相对端,弹簧通过预紧螺栓安装在对应的槽孔内,从而将弹簧隐藏,提高了部件的整合度,减小了减震结构的体积,预紧后的两弹簧之间通过凸凹铰接头相互配合,既能在使用中保证弹簧具有足够的支撑和减震强度,又便于生产加工、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各部件方向均以摩托车在向前正常行驶时的方向为前向,与该方向背离的方向为后向;本发明中的左向和右向均与位于摩托车驾驶位置的驾驶者视角相对应。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包括左摇臂1和右摇臂2,固定轴3将左摇臂和右摇臂与车头管相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为相互独立的活动结构,左摇臂1和右摇臂2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置导凸4,且左摇臂上的各导凸与右摇臂上的各导凸对应对称,在左摇臂和右摇臂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前压盖5a和后压盖5b,前、后压盖上分别设置限位槽6,左摇臂和右摇臂前表面的导凸4与前压盖的限位槽6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后表面的导凸与后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设置贯通的导槽7,前、后压盖之间通过对应穿过左摇臂或右摇臂上导槽的固定柱8相连接,固定轴3被包围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并与车头管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以固定轴3为轴、在导凸4和限位槽6及导槽7和固定柱8的配合约束下转动。
左摇臂和右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左摇臂和右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固定轴为同轴设置。
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对应位置导凸所在圆弧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摇臂和右摇臂对应于导凸位置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19,固定槽的底面是与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的两固定槽之间设置轴承18,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12、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13、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14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15。弹簧通过预紧螺栓安装在对应的槽孔内,从而将弹簧隐藏,提高了部件的整合度,减小了减震结构的体积,预紧后的两弹簧之间通过凸凹铰接头相互配合,既能在使用中保证弹簧具有足够的支撑和减震强度,又便于生产加工、安装和拆卸。
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上摇臂、下摇臂、侧柱和减震器;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侧柱包括左侧柱和右侧柱,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个摇臂采用上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即摇臂结构中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固定轴将左摇臂和右摇臂与车头管相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为相互独立的活动结构,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置导凸,且左摇臂上的各导凸与右摇臂上的各导凸对应对称,在左摇臂和右摇臂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前压盖和后压盖,前、后压盖上分别设置限位槽,左摇臂和右摇臂前表面的导凸与前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后表面的导凸与后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设置贯通的导槽,前、后压盖之间通过对应穿过左摇臂或右摇臂上导槽的固定柱相连接,固定轴被包围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并与车头管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以固定轴为轴、在导凸和限位槽及导槽和固定柱的配合约束下转动。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的上摇臂和下摇臂可以根据需求单独采用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也可以同时采用上述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在上、下摇臂都采用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时,还可以采用双下摇臂、单上摇臂的的三摇臂结构,单下摇臂、双上摇臂的三摇臂结构或者双下摇臂、双上摇臂的四摇臂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第一实施例即为双下摇臂、单上摇臂的结构。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包括车头管9、上摇臂、下摇臂、侧柱和减震器(未图示);其中车头管内设置前轮的转向轴;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侧柱包括左侧柱20a和右侧柱20b,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包括独立的左上摇臂1a和右上摇臂2a,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对邻近端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置导凸4,且左上摇臂上的各导凸与右上摇臂上的各导凸对应对称,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邻位置的前后侧分别设置前压盖5a和后压盖5b,前、后压盖各自朝向上摇臂的一侧分别设置限位槽6,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前表面的导凸4与前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后表面的导凸与后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分别设置贯通的导槽7,前、后压盖之间通过对应穿过左上摇臂或右上摇臂上导槽的固定柱8相连接,上固定轴3a被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包围且穿过前压盖和后压盖后与车头管固定连接,通过上固定轴和前、后压盖将左上摇臂、右上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上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使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上的导凸能够在限位槽中沿内侧壁滑动,上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下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上摇臂上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较小时,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对前、后压盖能够转过的角度就更大,具有更大的活动裕量,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较大时,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对前、后压盖能够转过的角度相对较小,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选用不同的转过角度,同时配以对应的二次减震结构进行弹性受力补偿。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上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下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固定槽内的轴承可为平行设置的多个。通过轴承支撑上固定轴,将受力分散,也提高了左上摇臂、右上摇臂与上固定轴之间的相对转动性能。
本实施例中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上设置的导槽分别为两个,远离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的长度大于接近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长度,但远离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所在圆与接近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所在圆同轴,同样为上固定轴的轴心。
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分别采用上述的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下前摇臂又包括左下前摇臂1c和右下前摇臂2c,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1d和右下后摇臂2d,下固定轴3b同时穿过连接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下前摇臂、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与车头管9活动连接。
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下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下前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下后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下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之间、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的两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下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固定槽中的轴承为平行设置的多个。
左下前摇臂和左下后摇臂之间设置连接棱柱17,右下前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设置连接棱柱17,从而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在上摇臂和双下摇臂中的至少一组摇臂结构中设置二次减震结构10,根据需要还可将所有摇臂结构中都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12、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13、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14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15。弹簧通过预紧螺栓安装在对应的槽孔内,从而将弹簧隐藏,提高了部件的整合度,减小了减震结构的体积,预紧后的两弹簧之间通过凸凹铰接头相互配合,既能在使用中保证弹簧具有足够的支撑和减震强度,又便于生产加工、安装和拆卸。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的第二实施例即为双下摇臂、双上摇臂的结构。本发明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包括车头管9、上摇臂、下摇臂、侧柱和减震器(未图示);其中车头管内设置前轮的转向轴;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侧柱包括左侧柱20a和右侧柱20b,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包括独立的左上摇臂1a和右上摇臂2a,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对邻近端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置导凸,且左上摇臂上的各导凸与右上摇臂上的各导凸对应对称,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邻位置的前后侧分别设置前压盖5a和后压盖5b,前、后压盖各自朝向上摇臂的一侧分别设置限位槽,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前表面的导凸与前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后表面的导凸与后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分别设置贯通的导槽,前、后压盖之间通过对应穿过左上摇臂或右上摇臂上导槽的固定柱8相连接,上固定轴3a被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包围且穿过前压盖和后压盖后与车头管固定连接,通过上固定轴和前、后压盖将左上摇臂、右上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上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分别采用上述的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上前摇臂又包括左上前摇臂1a和右上前摇臂2a,上后摇臂包括左上后摇臂1b和右上后摇臂2b,上固定轴3a同时穿过连接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上前摇臂、右上前摇臂、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与车头管9活动连接。
上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使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上的导凸能够在限位槽中沿内侧壁滑动,上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下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上摇臂上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较小时,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前、后压盖能够转过的角度就更大,具有更大的活动裕量,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较大时,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前、后压盖能够转过的角度相对较小,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选用不同的转过角度,同时配以对应的二次减震结构进行弹性受力补偿。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上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下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固定槽内的轴承可为平行设置的多个。通过轴承支撑上固定轴,将受力分散,也提高了左上摇臂、右上摇臂与上固定轴之间的相对转动性能。
本实施例中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上设置的导槽分别为两个,远离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的长度大于接近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长度,但远离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所在圆与接近上固定轴轴心的两个导槽所在圆同轴,同样为上固定轴的轴心。
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分别采用上述的本发明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下前摇臂又包括左下前摇臂1c和右下前摇臂2c,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1d和右下后摇臂2d,下固定轴3b同时穿过连接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下前摇臂、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与车头管9活动连接。
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下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下前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下后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下固定轴3b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之间、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的两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下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固定槽中的轴承为平行设置的多个。
左下前摇臂和左下后摇臂之间设置连接棱柱17,右下前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设置连接棱柱17,从而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在双上摇臂和双下摇臂中的至少一组摇臂结构中设置二次减震结构10,二次减震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结构相同,根据需要还可将所有摇臂结构中都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弹簧通过预紧螺栓安装在对应的槽孔内,从而将弹簧隐藏,提高了部件的整合度,减小了减震结构的体积,预紧后的两弹簧之间通过凸凹铰接头相互配合,既能在使用中保证弹簧具有足够的支撑和减震强度,又便于生产加工、安装和拆卸。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然会利用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a,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前轮的摇臂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固定轴将左摇臂和右摇臂与车头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左摇臂和右摇臂为相互独立的活动结构,左摇臂和右摇臂的前、后表面上分别设置导凸,且左摇臂上的各导凸与右摇臂上的各导凸对应对称,在左摇臂和右摇臂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前压盖和后压盖,前、后压盖上分别设置限位槽,左摇臂和右摇臂前表面的导凸与前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后表面的导凸与后压盖的限位槽相配合;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设置贯通的导槽,前、后压盖之间通过对应穿过左摇臂或右摇臂上导槽的固定柱相连接,固定轴被包围设置在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并与车头管连接,左摇臂和右摇臂分别以固定轴为轴、在导凸和限位槽及导槽和固定柱的配合约束下转动;左摇臂和右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左摇臂和右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上固定轴为同轴设置;左摇臂和右摇臂上对应位置导凸所在圆弧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摇臂和右摇臂对应于导凸位置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的两固定槽之间设置轴承,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左摇臂和右摇臂之间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
3.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上摇臂、下摇臂、侧柱和减震器;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侧柱包括左侧柱和右侧柱,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个摇臂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下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分别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下前摇臂又包括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下后摇臂包括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下固定轴同时穿过连接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下前摇臂、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下前摇臂和下后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下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下前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下后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下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左下前摇臂和右下前摇臂之间、左下后摇臂和右下后摇臂之间的两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下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摇臂为两个,分别为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设置在车头管的前后两侧,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分别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的摇臂结构;上前摇臂又包括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上后摇臂包括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上固定轴同时穿过连接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的前、后压盖以及连接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的前、后压盖,将左上前摇臂、右上前摇臂、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与车头管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上设置的导凸为圆弧状,前后压盖内侧的限位槽为圆形,各导凸的外侧壁与限位槽的内侧壁相贴合,上前摇臂和上后摇臂上的导槽分组沿圆弧设置,导槽的圆弧设置轨迹、导凸所在圆弧、限位槽和上固定轴为同轴设置;上前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上后摇臂上同组对应设置的两导凸所在圆弧对应角度之和的上限为圆周与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相对最大转动角度之差;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固定槽,固定槽的底面是与上固定轴同轴设置的圆弧面;分别设置在左上前摇臂和右上前摇臂之间、左上后摇臂和右上后摇臂之间的两固定槽内设置轴承,上固定轴与轴承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摇臂和下摇臂中至少有一组前轮的摇臂结构中设置二次减震结构,上述二次减震结构包括:同组左摇臂和右摇臂的相邻端端面上分别设置的槽孔、分设在两侧槽孔内的两段弹簧、两弹簧相对端成对设置的相互配合的凸凹铰接头和将弹簧与对应槽孔相固定的预紧螺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80712.2A CN107054528B (zh) | 2017-02-15 | 2017-02-15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80712.2A CN107054528B (zh) | 2017-02-15 | 2017-02-15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54528A CN107054528A (zh) | 2017-08-18 |
CN107054528B true CN107054528B (zh) | 2023-01-13 |
Family
ID=59598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80712.2A Active CN107054528B (zh) | 2017-02-15 | 2017-02-15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545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31769B (zh) * | 2017-03-22 | 2022-11-22 |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
TWI775617B (zh) * | 2021-09-24 | 2022-08-21 | 張卉錚 | 車輛避震平衡機構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645252A1 (en) * | 2008-11-26 | 2010-05-26 | Dennis Gazarek | Wheeled tilting apparatus |
CN201670311U (zh) * | 2010-05-07 | 2010-12-15 | 于金君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CN103153769A (zh) * | 2010-07-16 | 2013-06-12 | 比亚乔公司 |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 |
CN103287532A (zh) * | 2012-03-01 | 2013-09-11 | 李华宁 | 前驱中向后摆三轮自行车 |
CN104487331A (zh) * | 2012-12-21 | 2015-04-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 |
CN204750418U (zh) * | 2015-06-17 | 2015-11-11 | 嵊州市中工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反向三轮车上的前置两轮机构 |
CN205131489U (zh) * | 2015-11-14 | 2016-04-06 | 嵊州市中工电气有限公司 | 具有前转向立柱的反向三轮车及其前转向立柱 |
CN205440689U (zh) * | 2016-03-14 | 2016-08-10 |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 休闲摇摆车摇摆机构 |
EP3069977A1 (en) * | 2015-03-18 | 2016-09-21 | Honda Motor Co., Ltd. | Rocking vehicle |
CN106218782A (zh) * | 2016-08-31 | 2016-12-14 | 郑州锐图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倒三轮支撑结构 |
CN206634128U (zh) * | 2017-02-15 | 2017-11-14 |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52666A (ja) * | 2008-08-29 | 2010-03-11 | D Art:Kk | 前二輪自動三輪車の前輪操舵機構及び前二輪自動三輪車 |
JP2012006539A (ja) * | 2010-06-28 | 2012-01-12 | Kimiya Kano | 双輪装置 |
JP2014133488A (ja) * | 2013-01-10 | 2014-07-24 | Hisayoshi Kanega | 三輪自動車 |
JP2015037928A (ja) * | 2013-07-16 | 2015-02-26 | レスク株式会社 | スイングロック装置付き車両 |
JP6256921B2 (ja) * | 2015-02-10 | 2018-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揺動型車両 |
JP6118830B2 (ja) * | 2015-02-10 | 2017-04-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揺動型車両 |
-
2017
- 2017-02-15 CN CN201710080712.2A patent/CN1070545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645252A1 (en) * | 2008-11-26 | 2010-05-26 | Dennis Gazarek | Wheeled tilting apparatus |
CN201670311U (zh) * | 2010-05-07 | 2010-12-15 | 于金君 |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 |
CN103153769A (zh) * | 2010-07-16 | 2013-06-12 | 比亚乔公司 |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 |
CN103287532A (zh) * | 2012-03-01 | 2013-09-11 | 李华宁 | 前驱中向后摆三轮自行车 |
CN104487331A (zh) * | 2012-12-21 | 2015-04-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 |
EP3069977A1 (en) * | 2015-03-18 | 2016-09-21 | Honda Motor Co., Ltd. | Rocking vehicle |
CN204750418U (zh) * | 2015-06-17 | 2015-11-11 | 嵊州市中工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反向三轮车上的前置两轮机构 |
CN205131489U (zh) * | 2015-11-14 | 2016-04-06 | 嵊州市中工电气有限公司 | 具有前转向立柱的反向三轮车及其前转向立柱 |
CN205440689U (zh) * | 2016-03-14 | 2016-08-10 |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 休闲摇摆车摇摆机构 |
CN106218782A (zh) * | 2016-08-31 | 2016-12-14 | 郑州锐图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倒三轮支撑结构 |
CN206634128U (zh) * | 2017-02-15 | 2017-11-14 |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新型摩托车前轮轴内转向装置;正威;《摩托车信息》;20030901(第09期);说明书第2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54528A (zh) | 2017-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75535B2 (en) | Vehicle | |
JP2649398B2 (ja) | 自動車の車輪独立懸架装置 | |
US4429760A (en) | Rear-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a tricycle vehicle | |
CN108502077B (zh) |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摇摆悬挂系统 | |
US12054212B2 (en) | Front chassis system of tilting vehicle | |
CN109878616A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 |
CN102416834A (zh) | 无人车悬挂系统 | |
CN107031769A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 |
CN107054528B (zh)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
CN210027728U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 |
US20040188167A1 (en) | Reinforcing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and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06585810A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
CN105936298A (zh) | 一种转向平稳的四轮机动车 | |
TWI809203B (zh) | 用於機動車輛之具有兩個前轉向輪和中央減震器組件的前導輪架以及包括該前導輪架的機動車輛 | |
CN216102565U (zh) | 一种驾驶模式可切换的反向三轮车 | |
CN113734335A (zh) | 一种驾驶模式可切换的反向三轮车 | |
CN110182291B (zh) | 偏心式转向总成及三轮摩托车 | |
CN207141268U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 |
CN109572891A (zh) | 一种具有自动平衡装置的车辆 | |
CN210027727U (zh) |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 |
CN206634128U (zh) | 前轮的摇臂结构及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 |
US11407468B2 (en) | Multifunctional vehicle | |
CN108162707B (zh) | 机动车前轮可正立跳动的独立悬架机构及转向机构 | |
JP2019031183A (ja) | 懸架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雪上車、及び不整地走行車 | |
CN210027770U (zh) | 用于双轴转向的转向装置及三轮摩托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