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1192A - 液体消耗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消耗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31192A CN107031192A CN201610903855.4A CN201610903855A CN107031192A CN 107031192 A CN107031192 A CN 107031192A CN 201610903855 A CN201610903855 A CN 201610903855A CN 107031192 A CN107031192 A CN 1070311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ing
- liquid
- circuit
- ink
- conductive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9—Measur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体消耗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液体容器相对于导电部件的电连接性的技术。本发明的解决手段在于,液体消耗装置具备容纳液体的液体容器、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液体容器内的导电部件、向所述导电部件施加电压的电路基板、将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的布线以及保持所述电路基板的基板保持部件。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设置有所述布线经过的通孔,所述布线从所述通孔延伸并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消耗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驱动中液体被消耗的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方式,已知喷出墨水并形成图像的喷墨打印机(下面,也简称为“打印机”)。在打印机中存在电气地检测容纳在墨罐中的墨水的剩余量的打印机(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通常,在这样的打印机中,将用于构成电极针等端子部的导电部件被安装于墨罐,并经由该导电部件对墨罐内的墨水施加电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5-319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经由导电部件对墨罐内的墨水施加电压并检测墨水的剩余量等与墨水相关的信息的打印机中,为了提高其检测精度,希望良好地确保对该导电部件的电连接状态。尤其在打印机中,由于存在随着印刷处理而产生振动的情况,因此针对这样的振动等冲击,希望确保对导电部件的电连接而不被切断。另外,为了降低打印机的制造成本,还希望被构成为通过更简单的构成或者简单的连接方法能够确保与导电部件之间的电连接。如此,在打印机中,希望提高对被安装于墨罐的导电部件的电连接性。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打印机,是在电气地检测与作为耗材的液体相关的信息的液体消耗装置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消耗装置。该液体消耗装置可以具备液体容器、导电部件、电路基板、布线以及基板保持部件。所述液体容器中可以容纳有液体。所述导电部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内。所述电路基板可以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外部,并向所述导电部件施加电压。所述布线可以使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所述基板保持部件可以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和所述电路基板之间,并保持所述电路基板。可以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上设置经过所述布线的通孔。所述布线可以经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由于通过基板保持部件来引导布线的拉引,因此能够提高布线相对于导电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稳定性,并能够提高对导电部件的电连接性。另外,能够提高与电路基板连接时的布线的可处理性。
[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中,当向所述通孔的开口方向观察时,所述通孔可以具有不与所述电路基板重合的开口区域,所述布线可以经由所述开口区域向所述电路基板侧延伸出。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容易地将布线拉引到电路基板。
[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中,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布线经由连接部件连接,所述连接部件可以具有熔接有所述导电部件的熔接部位以及焊接有所述布线的焊接部位。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通过连接部件能够提高布线与导电部件之间的电连接性,并能够更牢固地连接布线与导电部件。
[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中,所述导电部件可以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液体容器的第一导电部件以及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布线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连接的第一布线以及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连接的第二布线,所述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可以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能够提高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相对于各导电部件的电连接性。另外,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的可处理性变得良好。
[5]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可以具备布线部件,所述布线部件包括所述第一布线、所述第二布线以及在中间进行所述第一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布线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的连接器部,所述电路基板可以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器部连接。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通过布线部件,能够容易进行各导电部件与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
[6]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具备多个所述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分别配置有经由所述布线部件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的一对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以面向于各所述液体容器的方式架设,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上,可以在与多个所述液体容器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根据该液体消耗装置,能够提高被安装在多个液体容器的每一个的一对导电部件的布线的连接性。
[7]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分别为柱状的部件,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以各自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方式被并列地插入到所述液体容器,所述第一布线与从所述液体容器突出的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后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布线与从所述液体容器突出的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后端部连接,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各自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容易进行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的拉引,并进一步提高电路基板和各导电部件之间的连接性。
[8]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中,所述连接部可以位于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各自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偏离的位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容易进行布线部件到连接部的拉引。
[9]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还可以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经由布线电缆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并利用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施加到所述导电部件的所述电压来检测与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能够提高与液体相关的信息的检测精度。
[10]在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中,所述控制部检测与容纳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液体的量相关的信息作为与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能够提高容纳在液体容器中的液体量的检测精度。
[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消耗装置的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可以具备布线连接工序、导电部件安装工序、基板配置工序以及布线工序。所述布线连接工序可以是将布线安装到导电部件的工序。所述导电部件安装工序可以是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器中的、容纳所述液体的区域内配置所述导电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所述基板配置工序可以是以使基板保持部件保持对所述导电部件施加电压的电路基板、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位于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液体容器之间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保持部件的工序。所述布线工序可以是以下工序:使所述布线经过设置于所述基板保持部件的通孔,从所述液体容器向所述电路基板拉引所述布线,并将所述布线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由此将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导电部件电连接。根据该方式的组装方法,能够使电路基板与导电部件的连接容易化,并提高对导电部件的电连接性。
[12]在上述方式的组装方法中,可以是: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第一导电部件以及第二导电部件,所述布线包括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所述布线连接工序是使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连接、使所述第二布线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连接的工序,所述布线工序是使所述第一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布线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的工序。根据该方式的组装方法,能够提高经由了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的、一对第一导电部件及第二导电部件和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性。
[13]在上述方式的组装方法中,所述布线连接工序可以包括:作为经由连接部件将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布线连接的工序的、将所述导电部件熔接到所述连接部件的工序;以及将所述布线焊接到所述连接部件的工序。根据该方式的组装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电部件和布线之间的连接性。
[14]在上述方式的组装方法还可以包括电缆布线工序,所述电缆布线工序经由布线电缆将所述电路基板与控制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利用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施加到所述液体的所述电压检测与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根据该方式的组装方法,能够使电路基板和控制部的电连接容易。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式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是全部是必须,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进行其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的替换、限定内容的部分删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将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上述的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组合而作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本发明也能够通过能够液体消耗装置或者液体消耗装置的组装方法以外的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通过电气检测与液体相关的信息的检测装置、其检测装置的组装方法、具备了多个液体容器的液体容纳单元、液体容纳单元的组装方法、与液体容器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其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或者安装方法、液体消耗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消耗装置的布线方法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构成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罐单元时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罐单元时的简要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罐单元的内部单元时的简要立体图;
图5是内部单元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6是墨罐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7是墨罐的示意右侧视图;
图8是墨罐的示意截面图;
图9是示出电路基板的简要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示出电路基板的构成的简图;
图11是基板保持部件的简要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罐单元的组装以及连接工序的流程的工序图;
图13是示出连接部件相对于束的安装工序的第一简图;
图14是示出连接部件相对于束的安装工序的第二简图;
图15是示出固定部件相对于束的安装工序、以及一对端子针相对于束的安装工序的简图;
图16是示出端子组件相对于墨罐的安装工序的简图;
图17是示出墨罐相对于基板保持部件的安装工序以及电路基板相对于基板保持部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图;
图18是示出束相对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工序的第一简图;
图19是示出束相对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工序的第二简图;
图20是示出束相对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工序的第三简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布线电缆相对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工序的简图;
图22是示出连接部件的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工序图;
图23是示出连结部件的切出工序以及连结部件的弯曲加工工序的简图;
图24是示出第一镀金处理工序以及第二镀金处理工序的简图;
图25是示出打印机的电构成的第一简图;
图26是示出打印机的电构成的第二简图;
图27的(A)~(G)是示出墨水的检测处理中的各种电压的变化的时序图;
图2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简要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安装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3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简要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安装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32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电路构成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面的顺序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1.打印机的简要构成:
A2.罐单元的简要构成:
A3.墨罐的构成:
A4.电路基板的简要构成:
A5.基板保持部件的简要构成:
A6.罐单元的组装以及与印刷部之间的连接:
A7.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A8.用于墨水检测的电路构成以及墨水检测方法:
A9.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A1.打印机的简要构成: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的构成的简要立体图。在图1中图示有当打印机10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时表示重力方向的箭头G。本说明书中,“上”或者“下”是指,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表示以重力方向为基准的上下方向。另外,在图1中图示有表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箭头X、Y、Z。箭头X表示从打印机10的正面侧朝向其相反侧的背面侧的水平的方向,其中,打印机10的正面侧设置为用户提供的操作部(省略图示)并排出印刷纸张PP。与箭头X平行的方向是打印机10的前后方向。箭头Y表示当正对打印机10的正面时从左侧向右侧的水平的方向。与箭头Y平行的方向是打印机10的横向(宽度方向)。箭头Z表示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表示打印机10的高度方向。在本说明书中,箭头X、Y、Z的方向(正方向)是指箭头X、Y、Z的前端所指的方向,箭头X、Y、Z的相反方向是指其相反的方向。即使在本说明书中参照的各图中,也以处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打印机10的设置姿势为基准适当地图示有四个箭头G、X、Y、Z。
打印机10是喷墨打印机,对作为印刷介质的印刷纸张PP喷出墨滴,并在印刷纸张PP的印刷面上形成图像。打印机10是消耗作为液体的墨水的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方式。打印机10具有罐单元20以及印刷部30。罐单元20通过螺丝紧固等来可拆装地安装在印刷部30的右侧面。罐单元20在其壳部21的内部容纳有多个墨罐22,并从各墨罐22向印刷部30供给用于印刷处理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罐单元20具有四个墨罐22,分别容纳有青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颜色的墨水。墨罐22相当于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下位概念。在后面叙述罐单元20的构成。
印刷部30在作为树脂制的中空箱体的壳部31的内部具有控制部32、印刷头部33以及运送机构34。控制部32由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以及主存储装置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32通过中央处理装置将各种程序读入到主存储装置并执行来发挥各种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2基于从控制部32的外部输入的印刷数据来控制印刷部30的各构成部,并作为执行印刷处理的印刷处理部而发挥功能。另外,控制部32具有与罐单元20的电路部(省略图示)之间交换电信号并检测与容纳在各墨罐22的墨水相关的信息的功能(后面叙述细节)。
印刷头部33具备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室以及与墨水室连通且向下方开口的喷嘴(省略图示)。印刷头部33在控制部32的控制下例如通过由压电元件向墨水施加压力等公知方法从喷嘴喷出墨水室的墨水。另外,印刷头部33在控制部32的控制下在箭头Y的正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直线地往复移动。本实施方式中,与箭头Y平行的方向是打印机10的主扫描方向。印刷部30作为用于使印刷头部33移动的驱动机构而具备用于印刷头部33的移动的轨道、产生驱动力的马达以及传递其驱动力的滑轮(省略图示以及详细的说明)。印刷头部33经由具有挠性的多个树脂制的管(省略图示)从罐单元20的各墨罐22接受墨水的供给。
运送机构34具备运送印刷纸张PP的运送辊以及驱动运送辊的驱动马达,在控制部32的控制下,以预定的运送速度运送印刷纸张PP。当打印机10执行印刷处理时,在箭头X的相反方向上,从印刷头部33的下方的区域朝向被设置在壳部31的正面的开口部35运送印刷纸张PP。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箭头X平行的方向是打印机10的副扫描方向。当执行印刷处理时,控制部32在副扫描方向上运送印刷纸张PP,在主扫描方向上使印刷头部33往复移动,并在根据印刷数据决定的时刻使印刷头部33朝向印刷纸张PP的印刷面喷出墨滴。
A2.罐单元的简要构成: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罐单元20时的简要立体图。在图2中图示有壳部21的盖部21c被打开且墨罐22的帽部件59c被拆卸后的状态。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关闭了盖部21c的状态的罐单元20时的简要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罐单元20的内部单元25时的简要立体图。图5是内部单元25的示意分解立体图。这里,罐单元20的正面是指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的面,是构成打印机10的右侧面的面。另外,罐单元20的背面是指箭头Y的方向侧的面,是当被安装在打印机10时朝向印刷部30侧的面。在罐单元20中,与箭头Y平行的方向是其前后方向,与箭头X平行的方向是其宽度方向。
如上所述,多个墨罐22被容纳在罐单元20的壳部21(图2)。壳部21由树脂制的中空箱体构成,其背面侧整体开口(图3)。多个墨罐22在壳部21内在箭头X的方向上被排列成一列(图2)。
多个窗部21w被设置在壳部21的正面侧的壁部。多个窗部21w作为被排列在箭头X的方向上的通孔而设置。窗部21w与各墨罐22一一对应地设置,使得从壳部21的外部能够观察到各墨罐22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用户能够经由窗部21w目视确认被容纳在各墨罐22的墨水的液面的位置(后面叙述细节)。
盖部21c被设置在壳部21的上表面部(图2)。盖部21c通过铰链机构21h来打开关闭。罐单元20被构成为当盖部21c被打开时在各墨罐22中朝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墨水注入部59的上端部露出到壳部21的外部。打印机10的用户通过打开盖部21c并从墨水注入部59拆卸帽部件59c,能够从罐单元20的外部向各墨罐22内注入墨水。在后面叙述墨罐22的构成的细节。
在罐单元20中,各墨罐22、电路基板23以及基板保持部件24被一体化并构成内部单元25(图4、图5)。在内部单元25中,各墨罐22在彼此几乎相邻的状态下在箭头X的方向上排列一列。在各墨罐22安装用于电气地检测内部的墨水的一对端子针64a、64b,在该端子针64a、64b安装有用于与电路基板23电连接的线束65(下面,简称为“束65”)。在后面叙述端子针64a、64b以及束65的细节。
电路基板23被配置在基板保持部件24之上。基板保持部件24以横跨各墨罐22之上的方式被架设,并被螺丝紧固到各墨罐22。由此,各墨罐22被一体地连结。在内部单元25中,电路基板23以中间隔着基板保持部件24的方式配置在各墨罐22之上。在基板保持部件24上,电路基板23以横跨各墨罐22的方式在箭头X的方向上延伸。本说明书中的“延伸”是指在某一个方向上不断开而连续地连接的状态。
被安装在各墨罐22的束65分别经由设置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通孔81而被拉引至电路基板23,并与电路基板23连接(图4)。在后面叙述束的布线方法的细节。此外,布线电缆26独立地与电路基板23连接(图3、图4)。电路基板23经由其布线电缆26也与印刷部30的控制部32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电缆26由柔性扁平电缆(FFC)构成。
A3.墨罐的构成:
参照图6~图8,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墨罐22的构成进行说明。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时的墨罐22的示意分解立体图。图7是墨罐22的简要右侧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A-A剖开下的墨罐22的简要截面图。在图7以及图8中示意性示出在墨罐22中容纳有墨水IK的状态。
墨罐22作为具有六个面部41~46的中空容器而构成(图6、图7)。第一面部41构成朝向下方的底面部,第二面部42构成朝向上方的上表面部。第三面部43与第一面部41以及第二面部42交叉且构成位于罐单元20的正面侧的正面部。第四面部44与第一面部41以及第二面部42交叉且构成朝向第三面部43的相反的方向的背面部,在打印机10中朝向印刷部30侧。第五面部45与上述的四个面部41~44中的每一个交叉、且构成当正对第三面部43时位于左侧的左侧面部。第六面部46与四个面部41~44中的每一个交叉、且构成当正对第三面部43时位于右侧的右侧面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两个面部“交叉”是指两个面部实际上相互交叉的状态、一个面部的延长面与其他的面部交叉的状态以及两个面部的延长面之间交叉的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状态。因此,例如在彼此交叉的两个面部之间,在该两个面部交叉的角部可以存在构成曲面或者斜面的倒角部。
墨罐22通过壳部件50以及片部件51来构成主体部(图6)。壳部件50是构成墨罐22的主体部的中空的箱体。壳部件50的第六面部46侧的整体向箭头X的方向开口,围绕壳部件50的内部空间50s的外壁部47分别构成第六面部46以外的五个面部41~45。壳部件50例如通过尼龙或者聚丙烯等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型来制作。
片部件51是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的部件,以密封壳部件50的开口部整体的方式接合并构成墨罐22的第六面部46(图6)。片部件51例如通过由尼龙或者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的膜部件来构成。片部件51例如通过熔敷而被接合到壳部件50。此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片部件51的图示,并通过斜阴影线来示出熔敷了片部件51的区域。
在墨罐22中,墨水容纳部54以及大气导入部55被形成在壳部件50和片部件51之间的内部空间50s(图6)。墨水容纳部54是能够贮存墨水IK的中空部位,在墨罐22中具有最大的空间容积(图7)。大气导入部55构成用于从墨罐22的外部向墨水容纳部54导入大气(空气)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气导入部55被形成在墨水容纳部54的上方的区域以及背面侧的区域。
大气导入部55包含多个大气流路56以及多个大气室57。多个大气流路56是在壳部件50中通过以片部件51覆盖与片部件51相面对设置的流路槽来构成的管状的流路(图7)。各大气流路56被构成为在箭头Y的方向以及箭头Z的方向多次弯折,以避免当墨罐22旋转时墨水IK经由大气导入部55泄露到外部。多个大气室57中的每一个是与各大气流路56连通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中空部位。各大气室57具有比各大气流路56大的容积,以使得能够贮存从墨水容纳部54流入的墨水IK。
大气导入部55经由大气吸入部58与墨罐22的外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气吸入部58作为向箭头Y的相反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管而被形成在墨罐22的上端部(图6、图7)。从大气吸入部58吸入的空气通过图7中以箭头AR表示的路径流入到墨水容纳部54。
在墨罐22中设置有用于向墨水容纳部54注入墨水IK的墨水注入部59。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注入部59作为具有与墨水容纳部54连通的通孔59h的圆筒状的部位而被构成。墨水注入部59在第二面部42的靠近第三面部43侧的位置朝向上方突出,使得用户容易使用。
如上所述,在罐单元20中,当壳部21的盖部21c被打开时,墨水注入部59的上端开口部露出到外部(图2)。在墨水注入部59的上端开口部通常气密地安装有帽部件59c。帽部件59c例如通过尼龙或者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来制作。打印机10的用户能够通过从墨水注入部59拆卸帽部件59c来将墨水IK补充到墨水容纳部54。
在墨罐22的第四面部44的下端形成有墨水出口部60(图6、图7)。墨水出口部60作为具有与墨水容纳部54的下端部连通的通孔的圆筒状的管部而被构成,并且在第四面部44的下端部从壳部件50的外壁部47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突出。墨水出口部60经由管(省略图示)与印刷头部33(图1)连接。从墨水出口部60向印刷头部33供给墨水容纳部54的墨水IK。
墨罐22的至少构成第三面部43的壳部件50的外壁部47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构成为透明或者半透明,以能够从外侧目视确认墨水容纳部54中的墨水IK的液面(图6)。在罐单元20的壳部21设置有窗部21w,以能够从壳部21的外部观察第三面部43的其部位(图2)。当用户向墨罐22补充墨水IK等时,能够经由该窗部21w目视确认被容纳在墨罐22的墨水量。
在第三面部43的壁面设置有标记部61(图2、图7)。标记部61示出墨水容纳部54中的墨水IK的液面的上限位置。标记部61例如可以作为第三面部43的壁面上的凸部或者凹部而被形成,也可以通过印刷或者密封件的粘贴来形成。罐单元20的窗部21w被形成为能够从罐单元20的外部能够目视确认标记部61(图2)。
在墨罐22安装有端子组件63(图6)。端子组件63具备第一端子针64a、第二端子针64b、束65、两个连接部件68以及固定部件69。端子组件63具有的一对端子针64a、64b在箭头Z的方向上从墨罐22的上端部插入到墨水容纳部54内,并用于电气地检测墨水容纳部54中的墨水IK(后面叙述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根端子针64a、64b通过以轴状笔直地延伸的圆柱状的导电部件来构成。各端子针64a、64b例如通过不锈钢来构成。各端子针64a、64b的一侧端部被配置在墨水容纳部54内,各端子针64a、64b的另一侧端部被配置在墨罐22的外部(图7、图8)。下面,将各端子针64a、64b的两个端部中的、被配置在墨水容纳部54内的箭头Z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将被配置在墨罐22的外部的箭头Z的方向侧的端部称为“后端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针64a比第二端子针64b长(图6、图8)。
束65具有第一布线66a、第二布线66b以及连接器部67(图6)。第一布线66a以及第二布线66b具有中心由铜等构成的导线。该导线的外周被乙烯树脂等绝缘部件覆盖。第一布线66a的一侧端部经由连接部件68与第一端子针64a的后端部连接。同样,第二布线66b的一侧端部也经由连接部件68与第二端子针64b的后端部连接。关于连接部件68在后面叙述。第一布线66a以及第二布线66b的各自的另一侧端部与作为端子部的连接器部67连结。连接器部67与电路基板23具有的电路侧连接部75(后面叙述)连接。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23与用于墨水的检测的端子针64a、64b经由连接部件68和束65的各布线66a、66b而被连接。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打印机10中产生的振动等冲击导致其电连接被解除。另外,能够降低针对端子针64a、64b的电接触点中的电阻。如此,利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束65以及连接部件68的连接结构与例如利用不与端子针64a、64b接合而利用弹簧的弹性来电连接的弹簧接触点的结构相比发挥更良好的优越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68被配置在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下方,通过基板保持部件24来保护束65与一对端子针64a、64b之间的连接构造。
固定部件69是树脂制的板状部件,是用于通过两根螺钉S1将端子组件63固定在墨罐22的辅助部件。在固定部件69上,第一通孔69a以及第二通孔69b以在箭头X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当罐单元20组装时,束65的第一布线66a通过第一通孔69a,束65的第二布线66b通过第二通孔69b(后面叙述细节)。另外,在固定部件69的夹着第一通孔69a以及第二通孔69b的两侧设置有螺钉S1经过的第三通孔69c以及第四通孔69d。关于端子组件63的组装方法在后面叙述。
在墨罐22的壳部件50上,在构成第二面部42的外壁部47的靠近第四面部44的端部位置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第一圆筒部48a以及第二圆筒部48b(图6)。通过第一圆筒部48a以及第二圆筒部48b的中心的筒孔与墨水容纳部54连通(图8)。第一端子针64a的前端部经由第一圆筒部48a的筒孔而被插入到墨水容纳部54。第二端子针64b的前端部经由第二圆筒部48b的筒孔而被插入到墨水容纳部54。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罐22中,在第一圆筒部48a的筒孔的底部以及第二圆筒部48b的筒孔的底部配置有圆环形的密封部件70(图6、图8)。各端子针64a、64b经过被设置在各密封部件70的中央的通孔而被插入到墨水容纳部54内。各密封部件70的内周面气密地与各端子针64a、64b的外周面相接,各密封部件70的下端部用于密封墨水容纳部54(图8)。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罐22中,通过各密封部件70来提高墨水容纳部54的气密性,并提高各端子针64a、64b的固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罐22中,端子组件63隔着台座部件71被安装于壳部件50(图6)。台座部件71是用于固定端子组件63的树脂制的辅助部件,在与端子组件63的固定部件69具有的四个通孔69a~69d对应的位置具有四个通孔71a~71d。当端子组件63被安装到壳部件50时,内部具有台座部件71的通孔71a、71b的两个突起部以嵌合的方式分别容纳于第一圆筒部48a以及第二圆筒部48b的筒孔内(图8)。并且,在台座部件71之上层叠固定部件69,螺钉S1被插入到台座部件71的通孔71c和固定部件69的通孔69c。同样,螺钉S1也被插入到台座部件71的通孔71d和固定部件69的通孔69d。
在本实施方式的各端子针64a、64b上,在与其中心轴方向正交的径向上设置有突出为檐状的缘部72(图6)。缘部72例如通过被安装在各端子针64a、64b的主体的E环或者C环来构成。在墨罐22中,通过各端子针64a、64b的缘部72与台座部件71的通孔71a、71b的周缘部卡定,各端子针64a、64b在高度方向上被定位(图8)。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壳部件50突出的各端子针64a、64b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基本相同,另一方面,第一端子针64a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二端子针64b的前端部低的位置。墨水容纳部54内的各端子针64a、64b的前端部的高度位置优选根据能够检测出被容纳在墨水容纳部54的墨水量成为预定量的位置来决定。其预定量可以是根据向用户通知补充墨水的时刻而设定的。
A4.电路基板的简要构成:
参照图9以及图10,对电路基板23的简要构成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电路基板23的外观构成的简要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电路基板23的构成的简图。在图10中示意性地图示有与电路基板23连接的各连接器部67以及布线电缆26,并以单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电路基板23的电连接路径。
电路基板23具有箭头X的方向上长、箭头Y的方向上短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外周轮廓,并具有罐单元20中的朝向上方的第一面23a以及其相反侧的第二面23b。电路基板23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的印刷基板构成。电路基板23可以通过硬质的刚性基板来构成,也可以通过具有挠性的柔性印刷基板构成。在电路基板23的第一面23a配置有多个电路侧连接部75、电缆连接部76以及电路部77。
多个电路侧连接部75被与罐单元20具有的多个墨罐22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四个墨罐22设置四个电路侧连接部75。下面,将四个电路侧连接部75的每一个区别开而称为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与被安装在对应的墨罐22的束65的连接器部67连接。
在罐单元20中,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被配置在与自身连接的墨罐22的上方(图4)。当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观察时,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与位于最跟前的墨罐22的连接器部67连接。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与位于从跟前侧开始第二个的墨罐22的连接器部67连接。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与位于从跟前侧开始第三个的墨罐22的连接器部67连接。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与位于从跟前侧开始第四个的墨罐22的连接器部67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23中,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以及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被设置在靠近箭头X的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图9、图10)。另一方面,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以及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被设置在靠近箭头X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在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之间设置有电缆连接部76。电缆连接部76与用于与印刷部30的控制部32之间交换电信号的布线电缆26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23中,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和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分别向箭头Y的相反方向开口,以从箭头Y的方向与连接器部67连接。另外,电缆连接部76也同样向箭头Y的相反方向开口,以从箭头Y的方向与布线电缆26连接。与此相对,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在箭头X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开口,以从箭头X的方向与连接器部67连接。关于该理由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23中,在箭头X的方向上,与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与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之间的距离相比,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与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之间的距离大。在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与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之间的中央区域设置有电路部77。
在电路部77,通过被集中配置在上述的中央区域的多个电子元件来构成具有各种功能的多个电路。电路部77包含交流生成电路78。交流生成电路78产生用于检测各墨罐22中的墨水的交流电压。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以及电缆连接部76的每一个经由被印刷在主体基板的表层或者内部层上的布线与电路部77的交流生成电路78电连接。交流生成电路78包含选择电路79,在交流生成电路78中生成的交流电压通过选择电路79按照从电路侧连接部75a~75d之中选择地一个个顺序被施加。关于电路部77中的用于墨水检测的电路构成的细节以及打印机10中的墨水的检测方法的细节在后面叙述。
这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23中,选择电路79被配置在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与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之间,并被设置在电路基板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由此,降低与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之间的布线距离的偏差,并抑制因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的设置位置引起的墨水IK的检测误差的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隔着选择电路79而在两侧设置有相同数量的电路侧连接部75,因此能够更显著地获得其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以位于对应的墨罐22的上方的方式被设置在电路基板23上(图4)。因此,抑制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与对应的墨罐22之间的距离的偏差的产生,并抑制由于其偏差引起的墨水IK的检测误差的产生。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23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基板保持部件24上的电路基板23的配置位置的定位部80。在电路基板23上,作为定位部80而设置有在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的长边部上向箭头Y的方向局部地凹陷的两个凹部。两个定位部80分别设置在箭头X的方向以及相反方向上的靠近两个短边部的位置。在两个定位部80上嵌合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两个突起部。
A5.基板保持部件的简要构成:
图11是示出从上方观察基板保持部件24时的简要立体图。基板保持部件24是树脂制的板状部件,具有罐单元20的朝向上方的上表面24a以及朝向下方的墨罐22侧的下表面24b。在基板保持部件24上,多个通孔81在箭头Y的方向上的中央部沿箭头X的方向排列。多个通孔81与罐单元20具有的多个墨罐22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四个墨罐22而设置有四个通孔81。下面,将四个通孔81的每一个区别开而称为第一通孔81a、第二通孔81b、第三通孔81c以及第四通孔81d。
在罐单元20中,各通孔81a~81d被设置在与自身连接的墨罐22的上方(图4、图5、图11)。当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观察基板保持部件24时,第一通孔81a位于最跟前。第二通孔81b位于从跟前侧起第二个的位置。第三通孔81c位于从跟前侧起第三个的位置。第四通孔81d位于从跟前侧起第四个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通孔81a~81d位于对应的一对端子针64a、64b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被安装在对应的墨罐22的束65的一对布线66a、66b经过各通孔81a~81d,并被向上方的电路基板23侧拉引。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上表面24a设置有四个爪部82。各爪部82被一一设置于四个通孔81a~81d每一个,并且在各通孔81a~81d的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的周缘部以向各通孔81a~81d延伸的方式以爪状突起。各爪部82通过其前端部受阻于电路基板23的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的长边部来与电路基板23卡合,将电路基板23固定在基板保持部件24上。本说明书中的“卡合”是指以限制对象物向某方向的移动的方式与该对象物关联。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上表面24a上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两个突起部83。各突起部83被设置在与上述的电路基板23的定位部80对应的位置,当电路基板23被固定且保持在基板保持部件24上时,各突起部83嵌入到分别对应的定位部80内。由此,限制电路基板23朝向箭头X的正方向以及相反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上表面24a上设置有间隔壁部84。间隔壁部84被设置在第四通孔81d的箭头X的相反方向侧,向箭头Z的方向突起,并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延伸。间隔壁部84具有引导从第四通孔81d延伸出的一对布线66a、66b以及布线电缆26的功能,并具有抑制两者的电干扰的功能(后面叙述细节)。
在间隔壁部84的箭头X的相反方向侧设置有用于引导布线电缆26的拉引的两个板状部位85a、85b(图11)。第一板状部位85a被设置在间隔壁部84的旁边。第一板状部位85a在箭头Y的方向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板状部位85a的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的一端被连结且固定到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主体部,与此相对,箭头Y的方向侧的另一端没有被固定。由此,第一板状部位85a能够在箭头Z的方向上弹性地挠曲变形。在第一板状部位85a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在下方使布线电缆26经过的空间,当布线电缆26被拉引时,第一板状部位85a从上方推入布线电缆26(图4)。第二板状部位85b相对于第一板状部位85a被设置在箭头X的相反方向侧,并在箭头X的相反方向上水平地延伸(图11)。从第一板状部位85a的位置拉引到第二板状部位85b侧的布线电缆26通过被卷绕在第二板状部位85b,来向箭头Y的相反方向折回(图4)。
在基板保持部件24的箭头Y的方向侧的端部,作为通孔的多个螺丝孔86在箭头X的方向上被排列一列。多个螺丝孔86以与罐单元20具有的多个墨罐22的每一个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四个墨罐22对应地设置四个螺丝孔86。基板保持部件24通过经过各螺丝孔86的螺钉S2(在后面参照的图17中图示出)来被螺丝紧固到各墨罐22。在基板保持部件24的箭头X的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作为通孔的两个螺丝孔87。基板保持部件24通过经过各螺丝孔87的螺钉(省略图示)来被螺丝紧固到罐单元20的壳部21。
在基板保持部件24的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的长边部设置有朝向箭头Z的相反方向垂下的多个垂下壁部88。多个垂下壁部88与罐单元20具有的多个墨罐22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四个墨罐22对应地设置四个垂下壁部88。当向箭头Y的方向观察罐单元20时,各垂下壁部88被形成在与对应的墨罐22重合的位置(图3)。更具体而言,各垂下壁部88被形成在与对应的墨罐22中的一对端子针64a、64b和束65的连接部位重合的位置。由此,能够在罐单元20中提高对该连接部位的保护。
A6.罐单元的组装以及与印刷部之间的连接:
依次参照图12~图21对打印机10的制造工序所包含的罐单元20的组装以及连接工序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罐单元20的组装以及连接工序的流程的工序图。在工序1中组装端子组件63。具体而言,首先,连接部件68被安装到束65,接着,固定部件69被安装到束65,并且一对端子针64a、64b经由连接部件68而被安装到束65。
图13以及图14是示出连接部件68相对于束65的安装工序的简图。图13示出连接部件68被安装到束65之前的状态,图14示出连接部件68被安装到束65的一对布线66a、66b的每一个之后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13,对连接部件68的构成进行说明。连接部件68通过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金属板构成。连接部件68优选由主要成分与端子针64a、64b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在本说明书中,“主要成分”是指重量比率占50%以上的材料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材68通过不锈钢构成。连接部件68具有位于长边方向上的一侧端部的第一部位91、位于另一侧端部的第二部位92以及位于第一部位91与第二部位92之间的中间部位93。
第一部位91与第二部位92彼此基本平行,中间部位93与第一部位91和第二部位92两者以基本直角交叉。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具有折弯成曲柄状的形状,通过第三部位93介于第一部位91和第二部位92之间来形成台阶。此外,第一部位91与第二部位92可以不是严格地彼此平行,可以为彼此的延长面交叉的配置角度。中间部位93只要以在第一部位91和第二部位92之间形成台阶的方式与第一部位91以及第二部位92交叉即可,相对于第一部位91以及第二部位92可以不是严格地直角交叉。
在连接部件68中,在第一部位91连接端子针64a、64b,在第二部位92连接布线66a、66b。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针64a、64b被熔接到第一部位91。另外,各布线66a、66b的前端从绝缘覆膜露出的导线部90被焊接到第二部位92。
在连接部件68的第二部位92为了提高布线66a、66b的连接性而形成有通孔94以及镀金层95。关于通孔94的作用在后面叙述。镀金层95为了更好的承载焊料而被设置。镀金层95被形成在第二部位92的一侧的面92s上。该一侧的面92s是当将连接部件68设为第二部位92位于下方且第一部位91位于上方的水平的配置姿势时朝向上方的面。以下,也将该面92s称为“镀金面92s”。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中,镀金层95被部分形成,并不被形成在第一部位91以及中间部位9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镀金层95在镍(Ni)镀金层之上重叠金(Au)镀金层来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通过所谓多腔来有效地制造。关于连接部件68的制造工序在后面叙述。
参照图14,对布线66a、66b相对于连接部件68的焊接工序进行说明。该工序中,首先,各布线66a、66b的导线部90的前端从镀金面92s侧插入到被设置在连接部件68的第二部位92的通孔94。然后,从通孔94向镀金面92s侧延伸出的导线部90朝向与第一部位91相反的方向弯折。在该状态下,以覆盖通孔94整体的方式配置焊料96。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镀金面92s的表层上形成镀金层95,因此能够提高焊料96相对于连接部件68的粘接性。另外,由于在布线66a、66b的导线部90卡合到连接部件68的通孔94的状态下被焊接,因此能够提高布线66a、66b相对于连接部件68的接合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镀金面92s与第一部位91之间存在通过中间部位93形成的台阶,因此在焊接时,能够抑制在第一部位91上错误地附着焊料96。
图15是依次示出固定部件69相对于束65的安装工序以及一对端子针64a、64b相对于束65的安装工序的简图。在图15中,如箭头所示,从纸面左侧向纸面右侧依次图示有各工序。
固定部件69通过使被安装了连接部件68的第一布线66a经过第一通孔69a、使被安装了连接部件68的第二布线66b经过第二通孔69b,来被安装到束65。在固定部件69被安装到束65的状态下,端子针64a、64b分别被熔接到各连接部件68的第一部位91。连接部件68以第一部位91以及第二部位92在沿着端子针64a、64b的中心轴的轴向排列的方式笔直地安装到端子针64a、64b的后端部。并且,连接部件68的第二部位92的镀金面92s的相反侧的第一部位91的面91s被熔接到各端子针64a、64b。下面,也将该面91s称为“接合面91s”。通过熔接,在接合面91s形成构成连接部件68的金属材料与构成各端子针64a、64b的金属材料融合的溶融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68在接合面91s被熔接到端子针64a、64b,由此第二部位92的布线66a、66b的接合部位配置在端子针64a、64b的轴线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66a、66b的连接部位被配置在端子针64a、64b的径向上的里侧的位置。由此,端子组件63被更小且紧凑地集中。另外,该接合部位不向端子针64a、64b的径向上突出,由此抑制对该连接部位的没有预期的接触等,因此能够获得对该连接部位的高的保护。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针64a、64b优选通过电阻熔接来熔接到连接部件68。当电阻熔接时,高电流流动在使连接部件68的平板状的第一部位91与端子针64a、64b中构成曲面的后端部侧面接触的熔接部位。只要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就能够在电阻熔接时使高电流集中地流动在接触面积小的一处熔接部位。因此,能够提高连接部件68与各端子针64a、64b之间的接合强度。此外,各端子针64a、64b相对于连接部件68的熔接方法并不限于电阻熔接,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熔接。例如,可以通过激光熔接来熔接。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接合部位不分散,因此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在各端子针64a、64b被安装到束65之后,由于固定部件69被卡定于各端子针64a、64b的缘部72,因此能够抑制从束65脱落。如以上那样,在端子组件63被组装之后,在工序2中,在各墨罐22安装其端子组件63(图12)。
图16是示出工序2的端子组件63相对于墨罐22的安装工序的简图。在工序2中,首先,在墨罐22的第一圆筒部48a的筒孔内以及第二圆筒部48b的筒孔内分别配置密封部件70,在第一圆筒部48a以及第二圆筒部48b之上安装台座部件71。然后,经由台座部件71的第一通孔71a,第一端子针64a被插入到第一圆筒部48a的筒孔内,经由台座部件71的第二通孔71b,第二端子针64b被插入到第二圆筒部48b的筒孔内。接着,固定部件69被层叠在台座部件71之上,固定部件69与台座部件71通过两根螺钉S1而被螺丝紧固,端子组件63相对于墨罐22的安装工序完成。在接着的工序3中,各墨罐22被安装到基板保持部件24,在工序4中,电路基板23被安装到基板保持部件24(图12)。
图17是示出各墨罐22相对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安装工序以及电路基板23相对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安装工序的简图。在工序3中,从各墨罐22的上方安装基板保持部件24。这时,被安装在各墨罐22的束65的一对布线66a、66b经过基板保持部材24的对应的各通孔81,从下表面24b侧拉引至上表面24a侧。然后,螺钉S2经过基板保持部件24的各螺丝孔86,基板保持部件24被螺丝紧固到各墨罐22。由此,各墨罐22以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下被连结。在工序4中,在基板保持部件24之上安装电路基板23。这时,电路基板23通过电路基板23的定位部80与对应的突起部83嵌合而被定位。另外,电路基板23通过基板保持部件24的多个爪部82的卡合来被固定在基板保持部件24之上。在工序5中,各墨罐22的束65与电路基板23连接(图12)。
参照图18~图20,对束65相对于电路基板23的连接工序进行说明。图18中示出电路基板23的各电路侧连接部75与对应的束65的连接器部67被连接之后的状态。在图19中取出图18中所示的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和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的附近区域A而示出。在图20中取出图18中所示的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和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的附近区域B而示出。
经过了基板保持部件24的第一通孔81a的束65的连接器部67与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连接(图18、图19)。经过了基板保持部件24的第二通孔81b的束65的连接器部67与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连接。经过了基板保持部件24的第三通孔81c的束65的连接器部67与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连接(图18、图20)。经过了基板保持部件24的第四通孔81d的束65的连接器部67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束65的布线66a、66b经过基板保持部件24的各通孔81a~81d并被向电路基板23拉引。因此,由于无需使布线66a、66b绕入到基板保持部件24的外周缘部,因此能够不会向布线66a、66b施加多余的负载而拉引布线66a、66b,并且能够紧凑地布置布线66a、66b。另外,由于能够将布线66a、66b收纳在基板保持部件24之上,因此能够抑制布线66a、66b被某物挂住并被拉扯等某些外力施加到布线66a、66b或者其连接部位而导致的不良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向箭头Z的相反方向观察时,形成有各通孔81a~81d不与电路基板23不重合的间隙,并且能够从该间隙使各布线66a、66b延伸出。因此,在连接工序中,能够减少施加到布线66a、66b的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向箭头Z的相反方向观察时,从箭头Y的相反方向与连接器部67连接的电路侧连接部75a~75c位于从各端子针64a、64b的中心轴偏离的位置,并被设置在箭头X的方向或者箭头X的相反方向上相对于对应的各通孔81a~81c偏离的位置。因此,当束65的连接时,从相对于电路侧连接部75a~75c的连接方向偏离的位置拉引各布线66a、66b。更具体而言,各布线66a、66b在被从各通孔81a~81c引出之后,被向箭头X的方向或者箭头X的相反方向引导,并被向对应的电路侧连接部75侧拉引。由此,由于使布线66a、66b具有松弛(游动)并使束65的连接器部67顺利地与对应的电路侧连接部75a~75c连接,因此减少施加到布线66a、66b的负载。关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也能够获得如下面那样的相同的效果。
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从箭头X的相反方向与连接器部67连接。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对应的第四通孔81d位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的箭头Y的相反方向侧,并在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的连接方向偏离的位置开口。因此,从第四通孔81d引出的布线66a、66b暂且被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引导之后,向箭头X的方向反转并被拉引至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侧。由此,能够在使布线66a、66b具有松弛的状态下使束65的连接器部67顺利地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连接,降低施加到布线66a、66b上的负载。除此之外,位于电路基板23的箭头X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的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开口,由此能够将电路基板23的该端部周围的区域有效地用作用于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连接的布线66a、66b的拉引的空间。此外,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连接的束65的布线66a、66b沿着设置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间隔壁部84而被配置。由此,例如抑制布线66a、66b的配置位置混乱、或者多余的外力施加到布线66a、66b等。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较近的距离相邻的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与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的组中,与各个连接的布线66a、66b被向彼此离开的方向拉引。更具体而言,与第一电路侧连接部75a连接的布线66a、66b被布置在箭头X的方向上,与第二电路侧连接部75b连接的布线66a、66b被布置在箭头X的相反方向上。在以较近的距离相邻的第三电路侧连接部75c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的组中也是同样的。由此,能够抑制与以较近的距离设置的一组电路侧连接部75的每一个连接的束65之间的布线66a、66b的缠绕、以及它们之间的电气干扰的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束65的布线66a、66b在相互扭转的状态下被拉引。由此,容易进行布线66a、66b的处理。
通过以上的工序1~工序5(图12)来构成罐单元20的内部单元25(图4)。在工序6中,内部单元25被容纳到壳部21的内部并被螺丝紧固。由此,罐单元20完成(图3)。此后,在工序7中,罐单元20的电路基板23与印刷部30的控制部32(图1)经由布线电缆26而被电连接。
图21是用于说明布线电缆26相对于电路基板23的连接工序的简图。在图21中,箭头的后侧取出布线电缆26被连接之前的内部单元25中的电缆连接部76的附近区域而图示,箭头的前侧图示有布线电缆26被连接之后的相同的区域。在工序7中,布线电缆26被从壳部21的背面侧的开口向内部单元25引入,在箭头Y的方向上与电缆连接部76连接。此时,布线电缆26首先从箭头Y的方向被卷绕在第二板状部位85b,并被向箭头X侧拉引。然后,被引导到第一板状部位85a的下方,通过第一板状部位85a被固定,并沿着间隔壁部84而被引导至电缆连接部76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布线电缆26连接的电缆连接部76以向箭头Y的相反方向开口的方式被安装在电路基板23上。因此,即便在内部单元25被容纳在壳部21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将布线电缆26连接到电缆连接部7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电缆连接部76的旁边的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与电缆连接部76不同,向箭头X的相反方向开口。由此,抑制布线电缆26的布线路径与连接到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的束65的布线66a、66b的布线路径彼此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电缆26以及与第四电路侧连接部75d连接的束65的布线66a、66b以隔着设置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间隔壁部84的方式并列地配置。由此,抑制布线电缆26与该布线66a、66b之间的电气干扰。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布线电缆26如上所述被第一板状部位85a以及第二板状部位85b引导并被保持,因此即便在布线电缆26被拉到壳部21的外部,也能够抑制与电缆连接部76之间的连接的解除。
通过以上的工序,罐单元20被组装,并与印刷部30电连接,由此打印机10完成。
A7.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依次参照图22~图24,对连接部件68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连接部件68的制造工序的流程的工序图。在该制造工序中,通过多腔来一次性制造多个连接部件68。
参照图23,对图22中所示的工序1以及工序2进行说明。在工序1中,从金属板切出连结部件100(图23的纸面上端)。连结部件100是平板状的部件,并具有支承部101、多个基材部68s以及多个连结部103。支承部101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在支承部101中,在连结部件100的搬运时使用的多个通孔104被在其长边方向上排列一列。在支承部101一侧的长边上,多个基材部68s以空开预定间隔排列在长边方向上的状态下经由连结部103而被连结。各基材部68s是构成连接部件68的部位。各基材部68s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并在其长边方向与支承部10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状态下与支承部101连结。连结部103作为连结部件100与各基材部68s的上端部之间的细窄部而被形成。在工序1中,还在靠近各基材部68s的下端部的位置通过冲切加工来形成通孔94。各基材部68s的下端侧的部位是成为连接部件68的第二部位92的部位。
在工序2中,在被连结到连结部件100的状态下对各基材部68s实施一次性的弯曲加工(图23的纸面下端)。由此,各基材部68s被折弯为曲柄状,并形成第一部位91、第二部位92以及中间部位93。
参照图24,对图22中所示的工序3以及工序4进行说明。在工序3中,对被连结到连结部件100的多个基材部68s的第二部位92实施第一镀金处理(图24的纸面左侧)。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镀金处理中,通过把持机构110来把持连结部件100的支承部101,使各基材部68s的下端侧的第二部位92浸渍在镀金槽111的镀金液中。这时,各基材部68s的中间部位93优选位于相比镀金槽111的液面靠上方的位置。通过第一镀金处理,第二部位92被第一镀金层95a覆盖。第一镀金层95a是用于提高通过第二镀金处理来形成的第二镀金层95b相对于基材部68s的紧密性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镀金层95a是Ni镀金层。
在工序4中,针对各基材部68s的第二部位92实施第二镀金处理(图24的纸面右侧)。在第二镀金处理中,通过喷射器112来向第二部位92的镀金面92s喷出镀金液,由此在第一镀金层95a之上形成第二镀金层95b。第二镀金层95b为了更好地进行焊料相对于第二部位92的乘载而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镀金层95b是Au镀金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序3以及工序4的各镀金处理之前,在工序2中连结部件100被进行弯曲加工,并在各基材部68s的中央部形成有构成台阶的中间部位93。在工序3以及工序4的各镀金处理中,中间部位93作为用于抑制镀金液附着到第一部位91的保护壁部而发挥功能。因此,抑制由于镀金液附着到第一部位91而导致各端子针64a、64b相对于第一部位91的接合性以及电连接性的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工序3以及工序4中的各镀金处理之前形成通孔94,因此在通孔94的内周面也能够形成镀金层95a、95b。因此,能够提高焊料相对于该内周面的紧贴性。
在工序5(图22)中,连结部件100的各连结部103被切断,由此从支承部101切离各基材部68s。由此,连接部件68完成。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由于能够通过多腔方式制造连接部件68,因此效率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仅对第二部位92实施部分的镀金处理,因此能够降低连接部件68的制造成本。除此之外,如上所述,抑制镀金处理中镀金液附着到第一部位91,并能够抑制连接部件68的性能的降低。
A8.用于墨水检测的电路构成以及墨水检测方法:
参照图25~图27,对用于打印机10中的墨水IK的检测的电路构成以及墨水IK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图25以及图26是示出打印机10的电构成的简图。图25以及图26中除了以下点不同以外示出有相同的构成。在图25中图示有交流生成电路78经由选择电路79而与多个墨罐22的一对端子针64a、64b电连接的构成。在图26中示出交流生成电路78仅与通过选择电路79来选择的一个墨罐22的一对端子针64a、64b电连接的状态的构成,为了便于说明,省略选择电路79的图示。另外,在图25中省略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的电路构成的图示,与此相对,在图26中详细地图示有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的电路构成。此外,在图25以及图26中,VDD示出与电路基板23连接的电源的高电位侧的电位。另外,VSS示出其低电位侧的电位,是基准电位(接地)。即使在下面参照的附图中也使用相同的符号。
参照图25。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罐单元20的电路基板23设置有交流生成电路78,交流生成电路78包含选择电路79。交流生成电路78经由布线电缆26而与控制部32电连接,并接收来自控制部32的电信号。交流生成电路78的选择电路79经由束65与安装于各墨罐22的第二端子针64b电连接。选择电路79例如通过由模拟开关等构成的多路器电路来构成。选择电路79经由布线电缆26来接收来自从控制部32的电信号。当进行墨水IK的检测时,选择电路79基于从控制部32接收的电信号,将交流电压施加到从多个墨罐22之中周期性地依次选择的一个。
打印机10还具有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作为用于墨水检测的电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与交流生成电路78一起被设置在电路基板23上。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与交流生成电路78电连接,并利用交流生成电路78中生成的交流电压而生成判定用电压VJ。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经由布线电缆26而向控制部32输出生成的判定用电压VJ。控制部32基于判定用电压VJ检测墨罐22的墨水IK。
参照图26。交流生成电路78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以及电容C1。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端子针64b连接,另一端经由第二电阻R2而与基准电位VSS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电阻R2来构成基准电位供给部。电容C1被连接到第一端子针64a与基准电位VSS之间。此外,在电路基板23中,电容C1与被连接的多个墨罐22的每一个对应都一一设置(图25)。由此,能够稳定各墨罐22中的墨水IK的检测精度。
交流生成电路78(图26)还包含周期信号产生部201以及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周期信号产生部201通过能够基于控制部32的控制而在各种时刻生成预定的周期信号的信号生成器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周期信号产生部201通过PWM电路来构成。以下,也可以将周期信号产生部201的输出称为PWM输出。
预定电位供给部203例如通过p沟道型FET来构成。预定电位供给部203的栅极端子与周期信号产生部201连接,源极端子与VDD连接。预定电位供给部203的漏极端子与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阻R2连接。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在周期信号产生部201生成的预定的周期信号的一个周期中的第一期间经由第一电阻R1将第二端子针64b与比基准电位VSS高电位的预定电位VDD连接。另外,在一个周期内的第二期间,切断第二端子针64b与预定电位VDD之间的连接。
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包括开关电路213以及滤波电路214。开关电路213具有控制端子S。开关电路213的控制端子S与交流生成电路78中的第一以及第二电阻R1、R2的连接点连接,开关电路213根据该连接点的电位V2而在接通和断开之间切换。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将第一电阻R1与第二端子针64b之间的电压V1在开关电路213变成接通的特定的时刻传递给滤波电路214。下面,也可以将该电压V1称为检测电压V1。
滤波电路214对从开关电路213传送的电压进行滤波并输出。滤波电路214包含电阻R4和电容C4。电阻R4的一端与开关电路213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VSS连接。电阻R4与电容C4之间的连接点的电位是滤波电路214的输出电压,是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的输出电压。下面,也可以将该输出电压称为判定用电压VJ。基准电位VSS以及预定电位VDD经由布线电缆26被从电源供给。
图27的(A)~(G)是示出墨水的检测处理中的各种电压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在图27的(A)栏中周期信号产生部201的输出的时间变化作为PWM输出而被示出。在图27的(B)栏中放大图示有由(A)栏的PWM输出的双点划线围绕的范围A。在图27的(C)栏中以实线示出检测出墨水IK时的检测电压V1的变化,以虚线示出没有检测出墨水IK时的检测电压V1的变化。在图27的(D)栏中示出用于控制开关电路213的动作的电位V2的变化。在图27的(E)栏中以实线和单点划线示出检测出不同种类的墨水IK时的检测电压V1的变化,以虚线示出没有检测出墨水IK时的检测电压V1的变化。在图27的(F)栏中示出开关电路213的输出(对滤波电路214的输入)的变化,在图27的(G)栏中示出作为滤波电路214的输出电压的判定用电压VJ的变化。
周期信号产生部201通过来自控制部32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周期信号振荡的开始和停止。周期信号产生部201在从控制部32接收振荡的指示的期间(时刻t1~t2),输出周期性地重复输出VSS电平的电位的第一期间T1以及输出VDD电平的电位的第二期间T2的信号。周期信号产生部201当从控制部32接收振荡的停止的信号时停止振荡,并作为输出而输出VDD电平的信号(时刻t2~t3)。下面,将接收振荡的指令的期间称为周期信号区间。周期信号产生部201例如在周期信号区间以相同的占空比(50%)周期性地重复第一期间T1以及第二期间T2。周期信号区间的长度优选被预先设定为能够执行针对一个墨罐22的墨水检测的时间。
在交流生成电路78中,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基于周期信号产生部201的PWM输出来控制接通和断开。具体而言,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在栅极端子为VSS电平的第一期间T1时变成接通,在栅极端子为VDD电平的第二期间T2时变成断开。其结果是,漏极端子在第一期间T1变为VDD,在第二期间T2,漏极端子变成高阻抗状态。因此,在第一期间T1,第二端子针64b经由第一电阻R1与VDD连接,在第二期间T2,成为其连接被切断的状态。此外,在第一期间T1,由于第二电阻R2也与VDD连接,因此经由第二电阻R2从VDD向VSS流动电流。由于该电流使交流生成电路78的消耗电流增加,因此为了防止消耗电流的增加,优选尽量增大第二电阻R2的值。
当一对端子针64a、64b与墨水IK相接时,一对端子针64a、64b经由墨水IK而电导通。因此,在第一期间T1,电流以VDD→预定电位供给部203→第一电阻R1→第二端子针64b→墨水IK→第一端子针64a→电容C1→VSS的路径流动。通过在该路径流动电流,电容C1被充电,电容C1的电位逐渐接近VDD,在第一期间T1中检测电压V1逐渐接近VDD(图27的(C)栏)。
在第二期间T2中,由于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处于断开,因此从VDD流动的电流消失,被充电的电容C1在电路系统中变成最高电位。其结果是,电流以电容C1→第一端子针64a→墨水IK→第二端子针64b→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VSS的路径流动,在第一期间T1被充电到电容C1的电荷被放电。能够解释为:第二电阻R2作为经由第一电阻R1将第二端子针64b与VSS连接的基准电位供给部来发挥功能。由于电容C1的电位伴随着放电逐渐降低,因此在第二期间T2中检测电压V1逐渐接近VSS(图27的(C)栏)。
在第一期间T1中在墨水IK中流动的电流与在第二期间T2中在墨水IK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流动的方向相反。即,在PWM输出周期性地重复第一期间T1与第二期间T2的周期信号区间,在墨水IK中流动交流电流。
接着,对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的动作进行说明。用于控制开关电路213的电位V2基于图27的(B)栏中所示的PWM输出如(D)栏中所示那样变化。具体而言,当PWM输出为VDD电平时,由于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变成断开,因此电位V2经由第二电阻R2接近VSS。另一方面,当PWM输出为VSS电平时,由于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变成接通,因此电位V2变成VDD。
开关电路213被构成为:当电位V2超过预定的阈值而接近VDD时处于断开,当低于预定的阈值而接近VSS时处于接通。因此,在电位V2接近VSS的第二期间T2时,滤波电路214被从开关电路213传递检测电压V1。另一方面,在电位V2变成VDD的第一期间T1时,由于检测电压V1的传递被切断,因此开关电路213的输出变成不稳定状态。因此,如图27的(F)栏所示,在第二期间T2时,作为开关电路213的输出V3来表现为检测电压V1。
这里,在图27的(E)栏中,实线示出电阻大的颜料类墨水的检测电压V1,单点划线示出与颜料类墨水比电阻小的染料类墨水的检测电压V1。如此,检测电压V1与墨水IK的种类对应而成为不同的值。如上所述,开关电路213的输出被传送到滤波电路214而被滤波,并生成判定用电压VJ。其结果是,如图27的(G)栏中所示,生成与墨水IK的种类对应而具有不同的电平的稳定的判定用电压VJ。具体而言,染料类墨水示出最大的电位(单点划线),颜料类墨水示出比染料类墨水低的电位(实线)。
控制部32能够基于判定用电压VJ的值针对各墨罐22的每个检测在第二端子针64b的前端部的位置是否存在墨水IK。即,能够检测在各墨罐22的墨水容纳部54是否容纳有预定量以上的墨水IK。另外,通过使用A/D转换器检测判定用电压VJ的电平的差异也能够检测墨水IK的种类。如此,控制部32通过向墨罐22的一对端子针64a、64b施加交流电压,能够检测被容纳在墨罐22的墨水IK的量以及墨水IK的种类等与墨水IK相关的信息。
A9.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电路基板23与墨罐22的一对端子针64a、64b通过束65被电连接,并抑制由于不能预期的冲击等导致的其电连接的解除。另外,经由接部件68将束65与一对端子针64a、64b连接,由此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经由基板保持部件24的通孔81而拉引束65,由此提高束65的布线66a、66b的可处理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中,通过电路基板23的电路部77和电路侧连接部75a~75d的配置构成,抑制墨水IK的检测精度的降低。除此之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能够发挥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B.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8、图29,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68A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8是示出未使用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A的简要立体图。图29是示出连接部件68A被安装到一对端子针64a、64b以及束65的一对布线66a、66b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材68A的构成除了下面说明的内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的构成是同样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打印机10中,能够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使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A中,第一部位91A中的与第二部位92A的镀金面92s相同侧的面是与各端子针64a、64b接合的接合面91As。在夹着连接部件68A的中心轴CX的两侧,在第一部位91A设置有沿着各端子针64a、64b的侧面弯曲的保持部115。在连接部件68A中,由于能够通过保持部115来增加相对于各端子针64a、64b的接触面积以及熔接面积,因此与各端子针64a、64b之间的接触电阻被降低,并提高了各端子针64a、64b的保持性。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A中,中间部位93A在第一部位91A与第二部位92之间不形成台阶,当将连接部件68A水平配置时,中间部位93A位于与第一部位91A和第二部位92相同的高度。在中间部位93A设置有两个突起壁部116。两个突起壁部116通过将夹着连接部件68A的中心轴CX而设置于中间部位93A的两侧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状部位向镀金面92s侧的方向基本直角地弯折来形成。当在第一部位91A接合各端子针64a、64b时,第一部位91A侧的各突起壁部116的端面与各端子针64a、64b的端面接触。由此,各突起壁部116作为连接部件68A相对于各端子针64a、64b的定位部而发挥功能。
如果使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A,则束65相对于各端子针64a、64b的连接性提高。除此之外,如果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A,则能够起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C.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0、图31,针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68B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0是示出未使用状态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B的简要立体图。图31是示出连接部件68B被安装到一对端子针64a、64b以及束65的一对布线66a、66b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材68B的构成除了下面说明的内容以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A的构成几乎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B中,在第二部位92B设置有侧壁部118,侧壁部118是被设置在中间部位93A的两个突起壁部116的一部分延长至第二部位92B而成。当在第二部位92B焊接有束65的布线66a、66b时,镀金面92s的焊料96成为被侧壁部118夹着的状态。即,侧壁部118作为保护布线66a、66b的连接部位的保护壁部而发挥功能。如果使用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68B,则束65相对于各端子针64a、64b的连接性以及焊料96的接合部位的保护性提高。除此之外,如果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部材68B,则能够发挥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D.第四实施方式: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用于墨水IK的检测的打印机的电路构成的简图。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如下面说明的那样,除了交流生成电路78C的构成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的构成基本相同。在第四实施方式的交流生成电路78C中省略第二电阻R2,除了预定电位供给部203之外,还设置通过n沟道型FET来构成的基准电位供给部204。两个电位供给部203、204如以下那样互补地驱动。当周期信号产生部201输出的PWM输出为第一期间T1时,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处于接通且基准电位供给部204处于断开,在电容C1经由第一电阻R1以及墨水IK而流动电流。另一方面,当PWM输出为第二期间T2时,预定电位供给部203处于断开,基准电位供给部204处于接通。由此,从在第一期间T1被充电的电容C1经由墨水IK以及第一电阻R1而流动电流。即便是这样的构成,也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地生成能够检测与墨水IK相关的信息的检测电压V1。如果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交流生成电路78C,则能够使交流生成电路78C的构成简单化。
E.变形例:
E1.变形例1: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通过由两根圆柱状的导电部件构成的端子针64a、64b对墨罐22的墨水IK施加电压。与此相对,也可以通过与端子针64a、64b不同的构成的导电部件对墨罐22的墨水IK施加电压。例如,可以使用棱柱形状的导电部件,也可以使用板形状的导电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使板状或者棒状的部件弯曲的构成或者卷绕成线圈状的构成。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端子针64a、64b的后端部向墨罐22的外部突出。与此相对,可以使用于向墨水IK施加电压的导电部件的整体容纳在墨罐22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各布线66a、66b被引入到墨罐22的内部的构成。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两根端子针64a、64b并列地从上方插入到墨罐22内。与此相对,两根端子针64a、64b可以从墨罐22的侧方插入到内部,也可以沿着彼此交叉的方向插入到墨罐22内。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两根端子针64a、64b对墨水IK施加电压。与此相对,可以仅使用两根端子针64a、64b中的任何一根对墨水IK施加电压。在该情况下,例如为了当向墨水IK施加电压时经由墨水IK流动电流而在墨罐22中形成有其他的布线系统。
E2.变形例2: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束65具有的一对布线66a、66b分别经由连接部件68、68A、68B与一对端子针64a、64b连接。与此相对,可以是一对布线66a、66b中的仅任何一个通过连接部件68与对应的端子针连接。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68、68A、68B被熔接到端子针64a、64b,并被焊接到布线66a、66b。与此相对,连接部件68、68A、68B可以同时被熔接到端子针64a、64b与布线66a、66b,也可以同时被焊接到端子针64a、64b与布线66a、66b。或者,连接部件68、68A、68B只要能够确保电连接,则也可以通过其他接合方法来连接。
E3.变形例3: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被安装到墨罐22的一对端子针64a、64b经由作为布线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束65与电路基板23电连接。与此相对,一对端子针64a、64b可以分别替代束65而通过两根布线独立地与电路基板23连接。另外,在该情况下,电路基板23的电路侧连接部75可以被省略,各布线直接焊接到电路基板23的布线部等来连接。
E4.变形例4: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为了墨水的检测,对容纳在墨罐22中的墨水IK施加交流电压。与此相对,可以不对容纳在墨罐22中的墨水IK施加交流电压而是施加直流电压。在该情况下,控制部32例如可以基于在施加了直流电压时在两根端子针64a、64b之间被检测的电阻值,检测墨水IK的有无以及墨水IK的种类等的与墨水相关的信息。
E5.变形例5: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各端子针64a、64b通过不锈钢来构成。与此相对,各端子针64a、64b可以通过不锈钢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来构成。各端子针64a、64b例如可以通过铁、铜、碳、或者以这些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来构成。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68、68A、68B通过与各端子针64a、64b相同的不锈钢来构成。与此相对,连接部件68、68A、68B可以通过不锈钢以外的如前面叙述的金属材料来构成。另外,被形成在连接部件68、68A、68B的镀金层95并不限于Ni镀金层以及Au镀金层,根据连接部件68、68A、68B的构成材料的种类,可以适当地选择镀金的种类以及方法。
E6.变形例6: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一对布线66a、66b同时经过设置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对应的一个通孔81。与此相对,一对布线66a、66b可以分别经过设置于基板保持部件24的不同的通孔。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基板保持部件24的各通孔81a~81d被设置在从对应的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偏离的位置。与此相对,各通孔81a~81d可以被形成为位于对应的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的下方、或者各电路侧连接部75a~75d的开口方向的前面。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当向箭头Z的相反方向观察时,基板保持部件24的各通孔81a~81d被形成为其开口区域的一部分从电路基板23超出。与此相对,当向箭头Z的相反方向观察时,基板保持部件24的各通孔81a~81d可以被形成在开口区域整体被电路基板23覆盖的位置。
E7.变形例7: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具备四个墨罐22。与此相对,打印机10具备的墨罐22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打印机10可以只具备一个墨罐22。或者,可以具备2~3个墨罐22,也可以具备五个以上。打印机10可以具备k(k是2以上的整数)个墨罐22、k组端子针64a、64b以及k个束53,并具有在电路基板23上设置K个电路侧连接部75的构成。
E8.变形例8: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部可以适当地进行省略或者变形。例如,可以省略固定部件69以及台座部件71中的任何一个、或者这两者。另外,可以省略基板保持部件24的间隔壁部84、板状部位85a、85b、垂下壁部88等。可以省略各端子针64a、64b的缘部7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23以被架设在各墨罐22之上的方式在箭头X的方向上延伸。与此相对,电路基板23可以不在箭头X的方向上延伸,可以使被分割成多个的电路基板23在基板保持部件24之上沿箭头X的方向上排列。除此之外,电路基板23以及基板保持部件24可以不配置在墨罐22的上方,例如可以配置在背面侧。
E9.变形例9: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罐单元20的组装工序可以适当地交换顺序,也可以省略。例如,可以交换工序2和工序3,端子组件63经由通孔81被安装到与基板保持部件24连结的状态的各墨罐22。另外,可以交换工序3与工序4的顺序,保持有电路基板23的状态的基板保持部件24被螺丝紧固到各墨罐22。除此之外,在工序1中,固定部件69可以在连接部件68被安装到束65之后被安装到束65。
E10.变形例10: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可以具有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或者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墨水的检测的电路构成以外的电路构成,可以通过除了参照图27说明之外的方法来检测墨水。例如,如上所述,可以具有产生用于墨水检测的直流电压的电路构成,并对墨水施加直流电压。
E11.变形例11: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电路基板23的电路部77设置有包含选择电路79的交流生成电路78以及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与此相对,在电路基板23的电路部77仅设置有选择电路79,其他电路可以设置在从电路基板23离开的部位。例如,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05可以设置于印刷部30。
E12.变形例12: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本申请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方式说明了作为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10的构成。与此相对,本申请发明可以应用于喷墨打印机以外的液体消耗装置。例如,可以应用到用于喷射高压的水的液体喷射装置等。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或者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构成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实现上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能够对与发明的概要的栏中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适当进行替换、组合。另外,除非在本说明书中说明了其必要技术特征,否则能够进行适当删除。
符号说明
10...打印机,20...罐单元,21...壳部,21c...盖部,21w...窗部,21h...铰链机构,22...墨罐,23...电路基板,23a、23b...面,24...基板保持部件,24a、24b...面,25...内部单元,26...布线电缆,30...印刷部,31...壳部,32...控制部,33...印刷头部,34...运送机构,35...开口部,41~46...面部,47...外壁部,48a、48b...圆筒部,50...壳部件,50s...内部空间,51...片部件,54...墨水容纳部,55...大气导入部,56...大气流路,57...大气室,58...大气吸入部,59...墨水注入部,59c...帽部件,59h...通孔,60...墨水出口部,61...标记部,63...端子组件,64a、64b...端子针,65...束,66a、66b...布线,67...连接器部,68、68A、68B...连接部件,68s...基材部,69...固定部件,69a~69d...通孔,70...密封部件,71...台座部件,71a~71d...通孔,72...缘部,75(75a~75d)...电路侧连接部,76...电缆连接部,77...电路部,78、78C...交流生成电路,79...选择电路,80...定位部,81(81a~81d)...通孔,82...爪部,83...突起部,84...间隔壁部,85a、85b...板状部位,86、87...螺丝孔,88...垂下壁部,90...导线部,91、91A...第一部位,91s、91As...接合面,92、92A、92B...第二部位,92s...镀金面,93...中间部位,94...通孔,95、95a、95b...镀金层,96...焊料,100…连结部件,101...支承部,103...连结部,104...通孔,110...把持机构,111...镀金槽,112...喷射器,115...保持部,116...突起壁部,118...侧壁部,201...周期信号产生部,203...预定电位供给部,204...基准电位供给部,205...判定用电压生成部,213...开关电路,214...滤波电路,C1、C4...电容,IK...墨水,PP...印刷纸张,R1、R2、R4...电阻,S...控制端子,S1、S2...螺钉,VSS...基准电位,VDD...高电位侧电位。
Claims (14)
1.一种液体消耗装置,包括:
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中容纳液体;
导电部件,所述导电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内;
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外部,并对所述导电部件施加电压;
布线,所述布线将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以及
基板保持部件,所述基板保持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和所述电路基板之间,并保持所述电路基板,
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上设置所述布线经过的通孔,
所述布线经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当向所述通孔的开口方向观察时,所述通孔具有不与所述电路基板重合的开口区域,
所述布线经由所述开口区域向所述电路基板侧延伸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布线经由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熔接有所述导电部件的熔接部位以及焊接有所述布线的焊接部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液体容器的第一导电部件以及第二导电部件,
所述布线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连接的第一布线以及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连接的第二布线,
所述第一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布线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具备布线部件,所述布线部件具有所述第一布线、所述第二布线以及在中间进行所述第一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布线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的连接器部,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器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包括多个所述液体容器,
各所述液体容器配置有经由所述布线部件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的一对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
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以面向于各所述液体容器的方式被架设,
在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上,在与多个所述液体容器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分别为柱状的部件,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以各自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方式被并列地插入到所述液体容器,
所述第一布线与从所述液体容器突出的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后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布线与从所述液体容器突出的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后端部连接,
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各自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
8.如从属于权利要求5的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位于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各自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偏离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经由布线电缆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并利用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施加到所述导电部件的所述电压来检测与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检测与容纳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液体的量相关的信息作为与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
11.一种液体消耗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
布线连接工序,在导电部件上安装布线;
导电部件安装工序,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器中的、容纳所述液体的区域内配置所述导电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基板配置工序,以使基板保持部件保持对所述导电部件施加电压的电路基板、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位于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液体容器之间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保持部件;以及
布线工序,使所述布线经过设置于所述基板保持部件的通孔,从所述液体容器向所述电路基板拉引所述布线,并将所述布线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由此将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导电部件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
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第一导电部件以及第二导电部件,
所述布线包括第一布线以及第二布线,
所述布线连接工序是使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连接、使所述第二布线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连接的工序,
所述布线工序是使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二布线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的工序。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
所述布线连接工序包括:作为经由连接部件将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布线连接的工序的、将所述导电部件熔接到所述连接部件的工序;以及将所述布线焊接到所述连接部件的工序。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
还包括电缆布线工序,所述电缆布线工序经由布线电缆将所述电路基板与控制部电连接,所述控制部利用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施加到所述液体的所述电压检测与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02499 | 2016-01-08 | ||
JP2016002499A JP6651856B2 (ja) | 2016-01-08 | 2016-01-08 | 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31192A true CN107031192A (zh) | 2017-08-11 |
CN107031192B CN107031192B (zh) | 2020-11-03 |
Family
ID=59275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03855.4A Active CN107031192B (zh) | 2016-01-08 | 2016-10-17 | 液体消耗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40294B2 (zh) |
JP (1) | JP6651856B2 (zh) |
CN (1) | CN10703119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93086B2 (en) | 2020-01-20 | 2024-05-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50228B2 (ja) | 2017-03-27 | 2021-10-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JP7031132B2 (ja) | 2017-03-27 | 2022-03-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US10493765B2 (en) | 2017-03-27 | 2019-12-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
JP2018161874A (ja) | 2017-03-27 | 2018-10-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JP6942988B2 (ja) | 2017-03-27 | 2021-09-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WO2019026121A1 (en) * | 2017-07-31 | 2019-02-0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AND ASSOCIATED SYSTEM |
US10784495B2 (en) * | 2018-09-19 | 2020-09-2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individual battery cell circuit protection |
JP7415718B2 (ja) * | 2020-03-24 | 2024-01-1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配管接続判定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915A (ja) * | 1991-07-29 | 1993-02-09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残量検出方法 |
US20130258009A1 (en) * | 2005-12-26 | 2013-10-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board mounted on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
CN104290452A (zh) * | 2013-07-18 | 2015-01-21 |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CN104417049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打印头单元、以及驱动基板 |
CN104802518A (zh) * | 2014-01-24 | 2015-07-2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 |
US20150251426A1 (en) * | 2014-03-06 | 2015-09-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of forming stacked wi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head, wiring mounting structure, and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150343779A1 (en) * | 2014-05-30 | 2015-12-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
-
2016
- 2016-01-08 JP JP2016002499A patent/JP665185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0-17 CN CN201610903855.4A patent/CN107031192B/zh active Active
- 2016-12-06 US US15/370,346 patent/US1004029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915A (ja) * | 1991-07-29 | 1993-02-09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残量検出方法 |
US5250957A (en) * | 1991-07-29 | 1993-10-05 | Alps Electric Co., Ltd. | Method of detecting an ink residual quantity in an ink jet printer |
US20130258009A1 (en) * | 2005-12-26 | 2013-10-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board mounted on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
CN104290452A (zh) * | 2013-07-18 | 2015-01-21 |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
CN104417049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打印头单元、以及驱动基板 |
CN104802518A (zh) * | 2014-01-24 | 2015-07-2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 |
US20150251426A1 (en) * | 2014-03-06 | 2015-09-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of forming stacked wi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head, wiring mounting structure, and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150343779A1 (en) * | 2014-05-30 | 2015-12-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93086B2 (en) | 2020-01-20 | 2024-05-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121765A (ja) | 2017-07-13 |
US10040294B2 (en) | 2018-08-07 |
CN107031192B (zh) | 2020-11-03 |
JP6651856B2 (ja) | 2020-02-19 |
US20170197429A1 (en) | 2017-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31192A (zh) | 液体消耗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
CN201432474Y (zh) | 流体盒及喷墨打印机 | |
CN106799890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US20100091070A1 (en) | Circuit Board and Liquid Supplying Unit | |
CN102161276B (zh) |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 |
JP5541030B2 (ja) | 印刷装置、印刷材カートリッジ、回路基板およびアダプター | |
CN111546777A (zh) | 打印机和液体供给装置 | |
CN109572205A (zh) | 液体供应装置 | |
US9669622B2 (en) | Liquid detecting unit and liquid jetting device | |
JP2016055444A (ja) |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及び、電気接続体 | |
JPWO2017115583A1 (ja) |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 |
JP3890943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
JP5541029B2 (ja) | 印刷装置、印刷材カートリッジ、回路基板およびアダプター | |
JP2016005897A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と液体収納容器の電気接続方法 | |
JP2017123302A (ja) | 液体消費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接続部材、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接続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4696525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6055446A (ja) | 液体収容体と電気接続体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 |
JP6728780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6197378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
CN105966073A (zh) | 盒单元和液体喷射系统 | |
CN105984233A (zh) | 液体消耗装置 | |
JP2017121766A (ja) | 液体消費装置 | |
JPWO2017115581A1 (ja) |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 |
JP2016176828A (ja) | 液体消費装置 | |
CN109334260A (zh) |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