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6434B - 生物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生物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06434B CN107006434B CN201710257200.9A CN201710257200A CN107006434B CN 107006434 B CN107006434 B CN 107006434B CN 201710257200 A CN201710257200 A CN 201710257200A CN 107006434 B CN107006434 B CN 1070064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ological
- shell
- baffle
- shells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41000256618 Trichogramm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5000013601 egg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41000607479 Yersinia pes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575 pestic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24780 Urticar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346285 Ostrinia furnaca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8042 Zea may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824 Zea mays ssp. parviglum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2017 Zea mays subsp may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822 cor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746 feath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057636 Dracaena derem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1217 Infest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71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30—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容器,所述生物容器包括:两个半壳,每个半壳具有用于容纳生物的腔体,每个半壳具有开口,两个半壳的开口部能够相互接合而组合安装成一个壳体,安装状态下接合的两个半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分离;生物挡板,每个半壳在其开口处安装所述生物挡板,每个半壳与所述生物挡板限定的空间为用于容纳生物的腔体,所述生物挡板设置有供所述生物离开所述限定的空间的开口。本发明的生物容器能够保证生物被可靠地投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用于生物投放器的生物容器,尤其是该生物为赤眼蜂。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目前对害虫的防治主要有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在农药防治中通常使用无人机向植物喷洒化学药液或者播撒粉末药剂等,这种防治虫害的方法存在以下缺点: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农药的利用率低且容易被植物吸收。在食品安全受到共度关注的今天,使用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受欢迎且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目前,生物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将放置有生物或者生物卵体的生物容器通过人工悬挂到植物的植株上或者通过使用装载有生物投放器的无人机将生物容器投放到植物的种植地中或悬挂在植物的植株上来实现生物防治害虫的目的。
现有的能够配合无人机使用的生物容器存在以下缺点:装有生物的生物容器不易打开,打开后的生物容器无法悬挂在植株上。另外,某些生物需要以卵体的状态被容纳在目前的生物容器,在一段时间后,羽化的生物从生物容器离开。但是,现有的生物容器在投放阶段容易被完全打开而释放卵体,或者在投放后羽化的生物难以离开生物容器从而影响无人机的作业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前述提及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生物容器,具体如下所述。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生物容器,其包括:两个半壳,每个半壳具有用于容纳生物的腔体,每个半壳具有开口,两个半壳的开口部能够相互接合而组合安装成一个壳体,安装状态下接合的两个半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分离;
生物挡板,每个半壳在其开口处安装所述生物挡板,每个半壳与所述生物挡板限定的空间为用于容纳生物的腔体,所述生物挡板设置有供所述生物离开所述限定的空间的开口。
优选地,在两个半壳组合安装状态下,两个半壳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间隙,所述间隙能用于所述生物容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并且/或者
所述间隙用于供生物离开所述生物容器。
优选地,两个半壳中的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两个半壳中的另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能相互接合,从而实现两个壳体的组合安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以相对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突出的突起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以相对另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凹下的凹槽方式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以插入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式实现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接合。
优选地,在所述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在两个半壳的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形成有沿着开口边缘的所述间隙。
优选地,每个所述半壳的重心位于所述半壳的底部,使得所述半壳在上述分离的状态下其开口能够以自动朝上的方式被放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半壳内设置有配重或者每个所述半壳的底部为实体,使得每个所述半壳的重心位于所述半壳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生物挡板向所述半壳的开口上方突起,以将落在所述生物挡板上的液体向所述生物挡板之外的区域引导。
优选地,所述生物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等距离设置的所述开口;并且/或者
所述生物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连接线的连线部,所述连接线用于连接两个半壳。
优选地,所述半壳为半球壳;并且/或者
所述生物容器为赤眼蜂蜂巢。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球形生物容器,其包括:两个半球壳,所述两个半球壳组合形成球形壳体,每个所述半球壳具有容纳生物的腔体,所述球形壳体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分解为所述两个半球壳;
生物挡板,所述半球壳的半球面侧安装有所述生物挡板,所述生物挡板设置有供所述生物离开所述腔体的孔。
所述半球壳的球壳底部设置有配重部。
所述生物挡板具有朝向所述腔体外侧的中央突起。
所述生物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连接线的开孔。
一个所述半球壳上的半球面侧的周缘设置有安装棱,另一个所述半球壳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安装棱的凹槽,两个所述半球壳通过将所述安装棱容纳于所述凹槽中接合形成所述球形壳体。
在组合形成所述球形壳体的所述两个半球壳之间设置有供所述生物离开所述生物容器的间隙。
所述生物容器为赤眼蜂蜂巢。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采用了生物挡板,因此,能够保证生物容器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半壳空间,使得分离后的半壳能承受冲击、保证完整性,保护了半壳内的生物。另外,生物挡板上设置的开口又使得生物能顺利地从分离后的半壳中自由离开。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生物容器能够很容易地分解打开,并且打开后能够方便地悬挂于植物上。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生物容器即使在没有分解打开的状态下,生物也能够从生物容器的间隙爬出,从而实现生物防止虫害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的生物挡板向半壳的开口上方突起,能够防治水滴等进入生物容器的内部。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半壳的重心位于半壳的底部,使得半壳在分离的状态下其开口能够以自动朝上的方式被放置。该结构的设计使得半壳从空中飞落的过程中,时刻保证半壳底部朝下,避免了生物挡板先着地落入水中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的生物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等距离设置的开口,所述开口能够确保生物容器的空气流通,同时也可以供半壳内部的生物爬出。
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半壳为半球壳,本发明的生物容器为由两个半球壳组合安装成的一个球形壳体。该球形壳体结构的设计能够使得生物容器方便地在投放器的轨道上行走,从而配合投放器及无人机实现高效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打开后省略生物挡板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沿与生物挡板垂直的面切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的生物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生物容器;110-第一半球壳体;111-第一半球壳体周缘;112-分离连接部;113-安装棱;114-第一挡板安装环槽;120-第二半球壳体;121-第二半球壳体周缘;122-壳体安装槽;123-第二挡板安装环槽;130-连接线;140-生物挡板;141-十字形开孔;142-长方形开口;150-间隙;160-第一腔体;170-第二腔体;180-第二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生物容器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生物容器包括两个半壳、生物挡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生物容器100优选地为球形壳体结构,两个半壳优选地为第一半球壳体110、第二半球壳体120。球形壳体结构的设计有利于生物容器在投放器的轨道上的输送和行走。本实施方式优选地包括连接线130以及生物挡板140。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优选地以卡固方式接合。当球形壳体结构分解打开时,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之间优选地由连接线130连接。连接线130能够用于将分解开的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悬挂于植物植株。
图3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打开后省略生物挡板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沿与生物挡板垂直的面切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在两个半壳组合安装状态下,两个半壳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间隙,所述间隙用于所述生物容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所述间隙用于供生物离开所述生物容器。两个半壳中的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两个半壳中的另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能相互接合,从而实现两个壳体的组合安装。所述第一安装部以相对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突出的突起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以相对另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凹下的凹槽方式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以插入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式实现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接合。在所述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在两个半壳的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形成有沿着开口边缘的所述间隙。优选地,该球形壳体结构的第一半球壳体110的半球面侧的第一半球壳体周缘111上具有多个沿球面延伸的分离连接部112,分离连接部112的外壁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安装棱113。第二半球壳体120的内壁设置有周向延伸的壳体安装槽122。安装棱113到第一半球壳体周缘111的距离大于壳体安装槽122到第二半球壳体周缘121的距离。因此,当将第一半球壳体110与第二半球壳体120结合,使安装棱113进入壳体安装槽122内时,第一半球壳体110与第二半球壳体120之间形成间隙150。该间隙150既能满足球形壳体结构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空气流通,同时,球形壳体结构内的生物也可以通过该间隙150爬出球形壳体结构以实现防虫害的目的。
通过挤压或者碰撞,能够比较容易的分解这种卡固连接的球形壳体结构。因此本发明的生物容器能够使用在能够进行自动投放和悬挂的生物投放器中。该生物投放器能够悬挂在无人机下方,以配合无人机实施植保作业。
在第一半球壳体110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半球壳体周缘111平行的第一挡板安装环槽114。在第二半球壳体120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半球壳体周缘121平行的第二挡板安装环槽123,并且壳体安装槽122位于第二半球壳体周缘121与第二挡板安装环槽123之间。
在第一半球壳体110的第一挡板安装环槽114中安装生物挡板140,由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生物挡板140形成第一腔体160。在第二半球壳体120的第二挡板安装环槽123中安装生物挡板140,由第二半球壳体120和生物挡板140形成第二腔体170。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用于盛放生物或者生物卵。
图5为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的生物挡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生物挡板向所述半壳的开口上方突起,以将落在所述生物挡板上的液体向所述生物挡板之外的区域引导。所述生物挡板上优选地设置有多个等距离设置的所述开口。所述生物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连接线的连线部,所述连接线用于连接两个半壳。优选地,生物挡板140设置为中央凸起的圆片状结构。在生物挡板140的中央设置有十字形开孔141,连接线130通过该十字形开孔141连接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在挡板140上,围绕十字形开孔141设置有多个开口142。开口142的作用是能够使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并且当生物容器投放于农田或者悬挂于植物植株上时,生物可以通过开口142爬出。当生物挡板140安装于半球壳体上时,生物挡板140的中央凸起朝向半球壳体的外侧。这种凸起结构的设计能够防止雨水通过开口142滴入壳体内部而伤害到生物或者生物卵。
每个所述半壳的重心位于所述半壳的底部,使得所述半壳在上述分离的状态下其开口能够以自动朝上的方式被放置。每个所述半壳内设置有配重或者每个所述半壳的底部为实体,使得每个所述半壳的重心位于所述半壳的底部。优选地,在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的底部均设置有配重部180。该配重部180可通过将半球壳体的底部设置为实体结构而实现,也可以通过在半球壳底部安装配重件来实现。该配重部180在生物容器的投放过程中起到配重作用,使得生物容器在下降过程中时刻保证半球壳体底部朝下,生物挡板侧朝上。当植物种植地中有积水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投放到植物种植地中的生物容器的生物挡板140侧先落入水中。如果生物容器的生物挡板侧140先落入积水中,积水会通过开口142进入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内部而伤害到生物或者生物卵。同时,配重部180可以起到不倒翁的作用,即使生物容器在水中浸泡很长时间,也能保证生物挡板侧始终朝上。
优选地,本发明的生物容器由可降解材料制成,这样既避免了残壳回收的繁重工作,也不会对环境和农田造成污染。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容器设置为球形壳体结构,便于在投放过程中生物容器能够方便地在投放器的轨道上行走,从而配合投放器及无人机实现高效的作业,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的生物容器也可以设置为例如圆柱形等其他形状的结构。
下面以赤眼蜂为例,对本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赤眼蜂能够寄生于玉米螟,因此能够用于防治玉米螟虫害。使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时,通常采用将赤眼蜂卵放置于生物容器,然后将生物容器放置于玉米田中或者将生物容器悬挂于玉米植株上。因此,以下可以将本发明的生物容器描述为一种赤眼蜂蜂巢。
该赤眼蜂蜂巢设置为例如直径为3.9cm的球形壳体结构,该球形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半球壳体110、第二半球壳体120、连接线130以及生物挡板140。第一半球壳体110上具有三个沿球面延伸的支撑弧面,在支撑弧面上形成有周向延伸的安装棱113。安装棱113的高度例如设置为2mm。第二半球壳体120的内壁设置有周向延伸的壳体安装槽122。安装槽122的槽深例如相应地设置为2mm。安装棱113到第一半球壳体周缘111的距离比壳体安装槽122到第二半球壳体周缘121的距离大大约1mm到2mm。因此,当将第一半球壳体110与第二半球壳体120结合,使安装棱113进入壳体安装槽122内时,第一半球壳体110与第二半球壳体120之间有1mm到2mm的间隙150。由于赤眼蜂的幼虫较小,该间隙150能满足赤眼蜂的幼虫从赤眼蜂蜂巢壳体内爬到赤眼蜂蜂巢壳体外以寻找寄生对象。另外,赤眼蜂蜂巢可以通过该间隙150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以满足赤眼蜂卵羽化过程对空气的需求。另外,由于安装槽122的深度较浅,安装棱113卡固在安装槽122的部分较小,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挤压或者碰撞将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分解打开。
生物挡板140设置为中央凸起的直径为3.5cm的圆形挡片。在圆形挡片的中间设置有十字形开孔141,在十字形开孔141的周围设置有例如五个长5mm、宽0.5mm的长方形开口142。这五个长方形开孔142以十字形开孔141为中心等距离排布,并且长方形开口142的长度方向沿圆形挡片的径向布置。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可以通过这五个长方形开口142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当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内的赤眼蜂卵羽化为幼虫时,可以通过这五个长方形开口142爬出。圆形挡片中央向外凸起的设计能够防止水滴流入第一腔体160和第二腔体170内部,而且长方形开口142的长度沿圆形挡片径向布置的设计,也有利于防止水滴的流入。
连接线130设置为长度为40cm尼龙线。该尼龙线通过生物挡板140的十字形开孔141将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连接在一起。
使用生物投放器对赤眼蜂蜂巢进行投放,从生物投放器投放出的赤眼蜂蜂巢绝大多数被生物投放器分解为由连接线130连接的将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通过连接线130赤眼蜂蜂巢悬挂于植物植株上,待赤眼蜂卵羽毛成幼虫后,从生物挡板140的长方形开口142爬出。而未被分解打开的赤眼蜂蜂巢散落在玉米地中,待赤眼蜂卵羽毛成幼虫后,也会从第一半球壳体110和第二半球壳体120之间的间隙150爬出。从而实现生物防治虫害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容器包括:
两个半壳,每个半壳具有用于容纳生物的腔体,每个半壳具有开口,两个半壳的开口部能够相互接合而组合安装成一个壳体,安装状态下接合的两个半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分离;
生物挡板,每个半壳在其开口处安装所述生物挡板,每个半壳与所述生物挡板限定的空间为用于容纳生物的腔体,所述生物挡板设置有供所述生物离开所述限定的空间的开口;
其中,两个半壳中的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两个半壳中的另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能相互接合,从而实现两个壳体的组合安装,
所述第一安装部以相对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突出的突起方式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以相对另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凹下的凹槽方式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以插入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式实现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半壳组合安装状态下,两个半壳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间隙,所述间隙用于所述生物容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并且/或者
所述间隙用于供生物离开所述生物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半壳的开口边缘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在两个半壳的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之间形成有沿着开口边缘的所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半壳的重心位于所述半壳的底部,使得所述半壳在上述分离的状态下其开口能够以自动朝上的方式被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半壳内设置有配重或者每个所述半壳的底部为实体,使得每个所述半壳的重心位于所述半壳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挡板向所述半壳的开口上方突起,以将落在所述生物挡板上的液体向所述生物挡板之外的区域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挡板上设置有多个等距离设置的所述开口;并且/或者
所述生物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连接线的连线部,所述连接线用于连接两个半壳。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壳为半球壳;并且/或者
所述生物容器为赤眼蜂蜂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57200.9A CN107006434B (zh) | 2017-04-19 | 2017-04-19 | 生物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57200.9A CN107006434B (zh) | 2017-04-19 | 2017-04-19 | 生物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06434A CN107006434A (zh) | 2017-08-04 |
CN107006434B true CN107006434B (zh) | 2022-06-28 |
Family
ID=59446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57200.9A Active CN107006434B (zh) | 2017-04-19 | 2017-04-19 | 生物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0064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12558B (zh) * | 2018-06-30 | 2021-04-20 | 深圳高科新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虫卵释放球 |
CN109315360A (zh) * | 2018-11-27 | 2019-02-12 | 沈阳金丰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生物投放容器 |
CN110150235B (zh) * | 2019-06-14 | 2024-03-15 | 郑州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多天/多次自动化投放黑水虻小幼虫的方法及其投虫系统 |
CN110294126A (zh) * | 2019-07-31 | 2019-10-01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和方法 |
CN110745243B (zh) * | 2019-11-13 | 2023-03-28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利用无人机投放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方法 |
CN117158385B (zh) * | 2023-10-08 | 2024-03-12 | 浙江三利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黑水虻养殖饲料中的永久性辅料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05287U (zh) * | 1991-11-18 | 1992-05-27 | 章大霖 | 冰箱、冰柜除臭杀菌器 |
EP1533245A1 (en) * | 2003-11-13 | 2005-05-25 | Soremartec S.A. | A container for food products |
CN101516743A (zh) * | 2006-07-27 | 2009-08-26 | 邦格雷恩公司 | 尤其用于食品的包括覆盖有罩壳的挠性内封盖的包装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97782B1 (en) * | 2000-05-09 | 2002-06-04 | Eric S. Cope | Butterfly rearing kit |
WO2006032709A1 (es) * | 2004-08-13 | 2006-03-30 | Zobele España, S.A. | Aparato difusor de múltiples sustancias volátiles |
US10258027B2 (en) * | 2010-10-15 | 2019-04-16 |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 Autodissemination of an insect-growth regulator for insect management |
MX368342B (es) * | 2014-03-25 | 2019-09-30 | Magic Production Group M P G S A | Producto alimenticio envasado, particularmente producto de confiteria. |
CN203913001U (zh) * | 2014-06-04 | 2014-11-05 | 陈文龙 | 天敌昆虫培养装置的顶盖 |
CN105394025B (zh) * | 2015-09-21 | 2018-08-21 | 江苏大学 | 一种无人机用可降解球体自动投放装置 |
CN205250210U (zh) * | 2015-11-27 | 2016-05-25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赤眼蜂释放器 |
CN105613483B (zh) * | 2015-11-30 | 2018-08-28 | 沈阳金丰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赤眼蜂投放器 |
CN205813410U (zh) * | 2016-07-15 | 2016-12-21 | 吉林农业大学 | 一种防治水田作物害虫的双层镂空球状赤眼蜂放蜂器 |
CN205813301U (zh) * | 2016-07-15 | 2016-12-21 | 吉林农业大学 | 一种防治旱地作物害虫的双层镂空球状赤眼蜂放蜂器 |
CN106332868A (zh) * | 2016-09-07 | 2017-01-18 | 曹萍 | 一种球形装置 |
CN206674840U (zh) * | 2017-04-19 | 2017-11-28 | 沈阳金丰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生物容器 |
-
2017
- 2017-04-19 CN CN201710257200.9A patent/CN1070064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05287U (zh) * | 1991-11-18 | 1992-05-27 | 章大霖 | 冰箱、冰柜除臭杀菌器 |
EP1533245A1 (en) * | 2003-11-13 | 2005-05-25 | Soremartec S.A. | A container for food products |
CN101516743A (zh) * | 2006-07-27 | 2009-08-26 | 邦格雷恩公司 | 尤其用于食品的包括覆盖有罩壳的挠性内封盖的包装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06434A (zh) | 2017-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06434B (zh) | 生物容器 | |
US4691665A (en) | Hummingbird feeder | |
US10849315B2 (en) | Oriole bird feeder with tapered port access channel and integrated perch | |
US20060037546A1 (en) | Bird feeder | |
US20110277691A1 (en) | Hummingbird Feeding System | |
US4798172A (en) | Birdfeeder | |
JP5430582B2 (ja) | 有害生物駆除用装置 | |
CN209390921U (zh) | 蜂箱马蜂抓捕器 | |
KR200470440Y1 (ko) | 벌 사양용 벌통 | |
US20150289497A1 (en) | Airborne insect controller | |
EP2415346A2 (en) | Trap for insects | |
US20170013821A1 (en) | Insect Elimination Assembly | |
CN206674840U (zh) | 生物容器 | |
CN210226601U (zh) | 一种赤眼蜂投放设备 | |
US9713326B2 (en) | Insect bait application device | |
CN207784076U (zh) | 蚊蝇诱捕器 | |
CN203302198U (zh) | 诱捕飞行昆虫的多功能诱捕桶 | |
CN204907605U (zh) | 一种苍蝇诱捕器 | |
CN213523515U (zh) | 适于投放水田的赤眼蜂蜂卵的人工蜂巢 | |
CN111657247A (zh) | 杀虫剂分配设备和方法 | |
CN105191892B (zh) | 一种多功能蚊蝇仿生诱捕器 | |
CN213523514U (zh) | 适于投放水田的赤眼蜂蜂卵的人工蜂巢 | |
US20170020119A1 (en) | Insect Attractant and Capture System | |
US20240224949A1 (en) | Hyper-realistic hummingbird feeder | |
CN213639357U (zh) | 适于投放水田的赤眼蜂蜂卵的人工蜂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Cheng Guangyuan Inventor after: Lei Jian Inventor after: Wang Haiqiang Inventor after: Gao Yuebo Inventor after: Lu Xin Inventor after: Mao Gang Inventor before: Cheng Guangyuan Inventor before: Lei Jian Inventor before: Wang Haiqiang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