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918165A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8165A
CN106918165A CN201510995336.0A CN201510995336A CN106918165A CN 106918165 A CN106918165 A CN 106918165A CN 201510995336 A CN201510995336 A CN 201510995336A CN 106918165 A CN106918165 A CN 1069181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uct
aperture
heat
cor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53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816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953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81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8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8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8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9Improving heat transf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芯体、阀组件和第一接口;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第一阻挡部位于各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第一孔道被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第一流通通道通过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阀组件位于第一接口与第一孔道之间,阀组件的第一流通区位于换热器芯体外部且与第一接口连通,阀组件的第二流通区与第一孔道连通。本发明外形尺寸小、抗振性能较好且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需要冷却,利用冷却液冷却是一种较常用的方式。通常的电池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的节流作用后进入换热器,发生蒸发后冷却冷却液,经冷却后的冷却液流到电池组对电池进行散热,冷却液流经电池组后温度升高,需要回到换热器进行冷却。类似原理,这些制冷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热泵机组、多联式空调、电动机热管理等。通常,流经膨胀阀的是制冷剂,流经换热器的是制冷剂与冷却液两种液体。制冷剂先经过膨胀阀,产生节流,从阀出来时处于汽液两相状态进入换热器。
现有换热器和膨胀阀都是单独的部件,通过管道连接。换热器与阀之间有较大间距,处于汽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会在其间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汽液分层,势必影响制冷效果。另外它还增加管路材料,使整个组件的抗振性较差,容易出现管路断裂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形尺寸小、抗振性能较好、换热性能较好的换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板片,所述板片包括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所述板片层叠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芯体、阀组件和连接通道;
所述板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板片,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和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层叠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层叠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阀组件和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流通区、节流区和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外部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节流区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和所述第二流通区之间。
所述阀组件包括阀座部,所述阀座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通区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第二流通区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内径;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安装板和连接通道,所述安装板和所述阀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连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换热器芯体之间,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流通区。
所述阀组件还包括阀芯组件,所述阀座部包括安装部、定位部以及形成于该阀座部中部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的贯穿孔,所述阀芯组件伸入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安装部组装固定,所述定位部包括凸起段和隔离段,所述定位部的凸起段伸入所述第一孔道中,且所述凸起段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内径,所述定位部的隔离段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外部,所述隔离段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隔离段隔离所述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一孔道。
所述阀座部与所述安装板组装固定,所述安装板包括固定所述阀座部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道相对应,所述阀座部自所述定位孔伸入所述第一孔道中;
或者所述阀座部为所述安装板的一部分;所述阀座部凸起于所述安装板平面,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反面,其中所述安装板的反面为朝向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一面。
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安装板并贯通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还包括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反面,所述连接槽自所述第一接口延伸至所述阀座部的第一开口,所述连接槽与所述换热器芯体之间形成所述连接通道,其中所述安装板的反面为朝向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一面。
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两侧,所述顶板与所述安装板层叠,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侧;
所述凸起段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凸起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所述隔离段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且所述隔离段邻近所述连接通道。
所述板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板片,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所述第四板片,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与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四板片层叠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不同侧,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阀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为流体通道;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的连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连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所述第一外接管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管、所述第二外接管和所述阀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外接管和所述第二外接管之间为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孔道的内径,所述第二外接管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二孔道中邻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所述第四板片的第二阻挡部还开设有贯通孔,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管口与所述贯通孔相通,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管壁与所述第二阻挡部密封固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
所述第二外接管伸入所述第二孔道的端部包括有翻边,所述翻边具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翻边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贯通孔周边的第二阻挡部的反面密封固定或者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翻边不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贯通孔周边的第二阻挡部的正面密封固定;其中所述第二阻挡部的反面为背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正面为朝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的一侧;
或者所述第二阻挡部包括有翻边,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翻边位于所述贯通孔周边,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翻边具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外接管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外壁密封固定;或者所述第二外接管不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内壁密封固定。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阀组件与换热器芯体直接集成在一起,省去阀组件与换热装置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并通过第三板片分隔第一流通通道,以增长流动路径,从而实现换热装置在外形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满足所需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安装板的侧面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被剖切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换热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其中一个板片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外接管与第二阻挡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外接管与第二阻挡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外接管与第二阻挡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11为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二外接管与第二阻挡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其中两个板片层叠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板片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换热装置100包括换热器芯体11、阀组件12、安装板13、顶板(未显示)、底板14、第一外接管15、第二外接管16、第三外接管17和第四外接管18。换热器芯体11两侧分别由顶板和底板14抵接,安装板13与顶板抵接。参照图2,安装板13包括多个安装孔132、用于固定安装第一外接管15的第一通孔137、用于固定安装第二外接管16的第二通孔133、用于固定安装第三外接管17的第三通孔(未显示)以及用于固定安装第四外接管18的第四通孔(未显示)。换热装置100的第一外接管15与换热装置的连接口为第一接口,第二外接管16与换热装置的连接口为第二接口,图上所示第一接口为第一通孔137,图上所示第二接口为第二通孔133,第一接口与换热器芯体之间连接阀组件12,第一接口与阀组件12之间为连接通道151(参见图3),第一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之间为流体通道。安装板13还包括有连接槽134,连接槽134位于安装板13的反面且自第一通孔137延伸至阀组件12,连接槽134用于形成连接通道151。其中安装板的反面为朝向换热器芯体11的一面。应当知道,第一接口与阀组件之间可不设置连接通道,第一接口可直接位于阀组件上。
为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换热器芯体内部结构,请参照图3和图4,图3为换热装置100的局部立体剖视示意图,图4为换热装置100’的局部立体剖视示意图。换热器芯体11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板片,板片包括多个第一板片111、多个第二板片112和至少一个第三板片113;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层叠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第一板片111、第二板片112各自包括第一孔口23、第二孔口24、第三孔口25、第四孔口26,各板片上的第一孔口23对齐形成第一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二孔口24对齐形成第二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三孔口25对齐形成第三孔道,各板片上的第四孔口26对齐形成第四孔道。其中,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孔道、第二孔道和第一流通通道相连通,第三孔道、第四孔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连通。第三板片113包括第一阻挡部19a和第二孔口24,第三板片113的第二孔口24与第一板片111的第二孔口24、第二板片112的第二孔口24对齐形成第二孔道,第一阻挡部19a位于第三板片与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23对应位置,换热器芯体11的第一孔道被第一阻挡部19a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一流通通道通过该第三板片113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101和第二换热段102,第一换热段101与第一流通通道的一端连通,第二换热段102与第一流通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换热段101和第二换热段102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换热器芯体通过第一阻挡部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有助于在保持换热装置结构较小的情况下,增长流体的流动路径,以使换热装置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满足一定要求,使其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3,换热器芯体11还可包括有至少一个第四板片114,第四板片114的结构大多数可参照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第四板片114还包括第二阻挡部19b和第一孔口23,第四板片114的第一孔口23与第一板片111的第一孔口23、第二板片112的第一孔口23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换热器芯体11的第二孔道被第四板片114的第二阻挡部19b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子孔道。第三板片113和第四板片114位于换热器芯体中部区域或者说均离顶板或底板一定距离设置,并将第一流通通道分隔为三个换热段,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101、第二换热段102和第三换热段103,第一换热段101与第一流通通道的一端连通,第三换热段103与第一流通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换热段102位于第三板片113和第四板片114之间,第一换热段101内流体流动方向与第二换热段102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反,第二换热段102内流体流动方向与第三换热段103内流体流动方向相反。换热器芯体内部通过加设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将第一流通通道分隔成至少三个换热段,使换热装置结构较小的情况下,有效地增长了流体的流动路径,保证换热装置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满足一定要求,使其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
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大致为同样的结构。为了便于理解,以下仅对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中某一个板片2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板片20为近似方形结构,板片20包括板平面21和翻边22,翻边22位于板平面21的周边。在板平面21的其中两个靠近角部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孔口23和第二孔口24,在板平面21的另两个靠近角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凸出于板平面21一定高度的两个凸台231。在凸台231上形成有第三孔口25和第四孔口26。第一孔口23和第二孔口24可位于板片的同一侧或者对角侧。第三孔口25和第四孔口26同样可位于板片20的同一侧或者对角侧。相邻板片层叠在一起时,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之间的翻边的一部分相互紧密抵接。
结合参照图2和图6,阀组件12和第一接口位于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阀组件12包括第一流通区121、节流区123和第二流通区122,第一流通区121位于换热器芯体11外部且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二流通区122和第一孔道相连通,具体的,第二流通区122可直接位于第一孔道中或者第二流通区122位于第一孔道上方,节流区123位于第一流通区121和第二流通区122之间。阀组件12包括阀芯组件120和阀座部131,阀芯组件120与阀座部131密封配合;阀座部131包括与第一流通区121连通的第一开口131c和与第二流通区连通的第二开口131d,第二开口131d的内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安装板的连接槽自第一接口延伸至第一开口,以使连接通道与第一流通区相通;阀座部131还包括安装部131a、定位部131b以及形成于该阀座部中部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的贯穿孔138,阀芯组件120伸入贯穿孔138并与安装部131a组装固定,定位部131b包括凸起段131b2和隔离段131b1,定位部131b的凸起段131b1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凸起段131b1的端部位于第一孔道中,凸起段131b2外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且凸起段131b1的端部与第三板片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板片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定位部131b的隔离段131b2位于换热器芯体外部,隔离段131b2尤其位于顶板与安装板之间,且隔离段131b1靠近连接通道151,隔离段131b1与安装部131a之间形成第一开口131c,隔离段131b1隔离连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凸起段131b1位于第一孔道中,可缩短制冷剂进入第一流通通道的路径,防止经阀组件后的制冷剂在较长管路中出现气液分离;隔离段131b2隔离连接通道与第一孔道,防止制冷剂不经过阀组件直接进入第一孔道;另外,制冷剂进入换热器芯体时,制冷剂大部分为液体,液体密度远大于气体,为了防止制冷剂气化后,体积迅速膨胀,流速急剧增加,因此,凸起段131b1与第三板片之间的距离较小,可以降低气体的流速,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具体的,阀芯组件120与阀座部131可为组装固定,例如阀芯组件的一部分与阀座部131的安装部131a为螺纹配合,具体地,阀座部131位于安装部131a位置的贯穿孔中的一部分内壁135设置有螺纹接口部,阀芯组件的一部分外壁设置有与螺纹接口部相配合的螺纹部,以实现两者的组装固定。阀芯组件120还包括阀针和节流孔,阀针与节流孔相配合形成节流区123,节流区123位于第一流通区121和第二流通区122之间,且节流区123可以连通第一流通区121和第二流通区122,节流区123大小可变,第二流通区122中流体的流量受控于节流区123的大小,节流区的大小由阀针和节流孔的位置决定。阀组件12具体可为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可依据工况对阀针进行移动,进而自动调整节流区大小,从而实现流量的自动变化。第一流通区121可为多个,方便流体从连接通道流入阀组件。阀组件12与安装部131a之间以及阀组件12与定位部131b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圈,以保证各通道之间的密封性。阀组件与换热器芯体直接集成与一起,使阀组件的第二流通区直接位于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孔道中,使阀组件与换热器芯体之间无需管路连接,使经阀组件节流后的制冷剂直接进入换热器芯体,避免经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汽液分层,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另外,还有助于增强整个换热装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阀座部131为安装板13的一部分;阀座部131凸起于安装板13平面,安装部131a位于安装板的正面,定位部131b位于安装板的反面,定位部131b伸入第一孔道中,定位部131b隔离连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且定位部131b的外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阀座部131与安装板13为组装固定,安装板13包括固定阀座部131的定位孔,定位孔的位置与第一孔道相对应,阀座部131自定位孔伸入第一孔道中;阀座部131的定位部131b隔离连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且定位部131b的外径小于第一孔道的内径。阀座部与安装板分体设置或一体设置可满足不同的制造及安装需求,定位部的外径小于第一孔道内径可使流体自阀组件的第二流通区流出后还能回流进入被定位部拦阻的板片通道,避免板片通道的浪费。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板片、第四板片为大小和第一板片、第二板片近似相同的方形结构,结构中大多数可参照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大致位于换热器芯体的中部区域,第三板片、第四板片同样包括有板平面21、翻边22和凸台231,凸台231凸出于板平面21一定高度且凸台231位于板平面21的其中两个角落,第三板片113的第一孔口23和第四板片114的第二孔口24可位于凸台或板平面,同样的,第一阻挡部19a和第二阻挡部19b也可位于凸台或板平面,凸台231包括凸起于板平面21的凸面和与该凸面相对的凹面。第一阻挡部19a、第二阻挡部19b可以是第三板片113或第四板片114的一部分,也可与第三板片113或第四板片114的板平面或凸台的凹面焊接固定。
为满足安装需求,第一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可位于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参照图4和图7,图7为换热装置100”的局部立体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外接管与第二外接管之间为流体通道,第一外接管15和第二外接管16位于换热器芯体11的不同侧。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外接管15与安装板13的第一通孔组装固定,第二外接管16与第一孔道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二外接管16与底板组装固定;流体通道包括连接通道151、第一流通区121、节流区123、第二流通区122、第一孔道邻近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一换热段101、第二孔道、第二换热段102、第一孔道邻近底板的子孔道。或者如图7所示,第一外接管15与安装板13的第一通孔组装固定,第二外接管16与第二孔道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二外接管16与底板14组装固定,流体通道包括连接通道151、第一流通区121、节流区123、第二流通区122、第一孔道邻近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一换热段101、第二孔道邻近安装板的子孔道、第二换热段102、第一孔道邻近底板的子孔道、第三换热段103、第二孔道邻近底板的子孔道。
返回参照图3,第一外接管15和第二外接管16位于换热器芯体11的同一侧。具体的,第一外接管15、第二外接管16均与安装板13组装固定;第四板片114的第二阻挡部19b还开设有贯通孔191,第二外接管16的外径小于第二孔道的内径,第二外接管16的一端伸入至第二孔道中相对远离安装板13的子孔道110,第二外接管16与第二阻挡部19b密封固定,以使第二外接管16的第二接口与第二阻挡部的贯通孔191相连通。第二外接管16与第二阻挡部例如为焊接固定,以使第二外接管内流体与第二孔道邻近安装板的子孔道隔离。以下列举第二外接管16与第二阻挡部的几种焊接方式,但并不受限于此。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外接管16伸入所述第二孔道的端部包括有翻边161,翻边具有配合部;第二外接管16的翻边伸入贯通孔191,配合部与贯通孔191周边的第二阻挡部的反面密封固定或者第二外接管16的翻边不伸入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贯通孔周边的第二阻挡部的正面密封固定。或者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阻挡部19b还包括有翻边161,第二阻挡部19b的翻边19b1位于贯通孔191周边,第二阻挡部的翻边具有配合部;第二外接管16伸入贯通孔,配合部与第二外接管16的外壁密封固定;或者第二外接管16不伸入贯通孔,配合部与第二外接管16的内壁密封固定。第二阻挡部的反面朝向底板,正面朝向安装板。
板片结构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包括其他结构,例如板片上设置有五个孔口,以方便在换热装置同一侧布置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
为了增加板片之间的扰流能力,可通过在板片上设置波纹凸起或凹凸坑或其他结构来增加扰流能力。例如,板片包括位于板平面中部区域的主换热区域,板片的主换热区域形成有各自凸出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的板平面的波纹凸起,以图5所示的板片为例,板片20的主换热区域上形成有多个凸出于板平面21一定距离的波纹凸起27,相对应的,在板片20的反面上形成有下凹于板平面一定距离的凹坑。进一步的,波纹凸起27为包括一个弯曲部28的单人字形波纹凸起,人字形波纹凸起27延伸至板平面21与翻边22的交汇处,以使经波纹凸起扰流的流体可尽量散布至板片边缘,从而使两相邻板片20之间形成的热交换区域较大且使流体能够在板片的边缘部分流动均匀,以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性能。各人字形波纹凸起27相互间隔一定距离排列,各人字形波纹凸起27之间形成为供流体流通的板平面21。进一步的,主换热区域的各人字形波纹凸起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各人字形波纹凸起27的宽度大致相同,波纹凸起27的凸起与板平面21的高度与凸台231凸起于板平面21的高度相同。参照图12,波纹凸起27的凸起高度h≤0.9mm,例如波纹凸起高度范围为0.6-0.9mm。波纹凸起27的周期为m,该波纹周期指该波纹每隔距离m重复出现一次,周期m≤8mm,更为具体的波纹密度(即波纹凸起高度/周期)k<0.15。通过波纹凸起高度和周期两个条件的约束,可以平衡换热性能和流阻这两个重要参数。满足上述要求的波纹可称为浅密波纹,可使两个板片之间有足够多的接触点和接触面积,同时使板片层叠形成的换热器的爆破压力可以达到5Mpa以上。另外,上述浅密波纹能够使流体在通道内分成更细更多的支流,从而提高流体在流体通道内分布的均匀性,尤其适合于单边流,即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位于同一侧。除此以外,浅密波纹的板片加工方便,容易冲压成形,有效地避免了因波纹凸起高度过大而导致的冲压减薄率的升高,从而避免换热装置承压能力差而造成内漏的情况。换热装置在具有上述浅密波纹的情况下,可有利改善流体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换热装置换热性能并使蒸发器出口气体具有一定的过热度。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3和图14,以板片20’为例,板片20’的结构大多数参照板片20,其中,人字形波纹凸起27的两人字边中间区域形成有平台29,平台区29的宽度d范围为0.2-2mm,具体可为1mm。波纹凸起27的波峰处的平台区29能够保证板片层叠时两板片接触处是面接触,以保证板片之间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保证板片焊接过程中焊点的强度,使换热装置的爆破压力较高。应当知道,人字形波纹不限于上述所提的单人字形,也可为两个或多个人字形波纹,或者其他形式波纹,例如半人字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板片,所述板片包括多个第一板片和多个第二板片,所述板片层叠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芯体、阀组件和第一接口;
所述板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板片,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和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设置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过所述第三板片分隔为至少两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阀组件和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阀组件包括第一流通区、节流区和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流通区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外部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节流区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区和所述第二流通区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组件包括阀座部,所述阀座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通区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第二流通区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内径;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安装板和连接通道,所述安装板和所述阀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连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换热器芯体之间,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流通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件还包括阀芯组件,所述阀座部包括安装部、定位部以及形成于该阀座部中部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的贯穿孔,所述阀芯组件伸入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安装部组装固定,所述定位部包括凸起段和隔离段,所述定位部的凸起段伸入所述第一孔道中,且所述凸起段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内径,所述定位部的隔离段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外部,所述隔离段与所述安装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隔离段隔离所述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一孔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座部与所述安装板组装固定,所述安装板包括固定所述阀座部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道相对应,所述阀座部自所述定位孔伸入所述第一孔道中;
或者所述阀座部为所述安装板的一部分;所述阀座部凸起于所述安装板平面,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安装板的正面,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反面,其中所述安装板的反面为朝向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一面。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安装板并贯通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还包括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反面,所述连接槽自所述第一接口延伸至所述阀座部的第一开口,所述连接槽与所述换热器芯体之间形成所述连接通道,其中所述安装板的反面为朝向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一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两侧,所述顶板与所述安装板层叠,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侧;
所述凸起段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凸起段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板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所述隔离段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且所述隔离段邻近所述连接通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板片,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所述第四板片,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与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应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四板片层叠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对齐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层叠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挡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相邻的子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为多个换热段,相邻换热段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8.如权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不同侧,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阀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间为流体通道;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的连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连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所述第一外接管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外接管、所述第二外接管和所述阀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外接管和所述第二外接管之间为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孔道的内径,所述第二外接管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二孔道中邻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所述第四板片的第二阻挡部还开设有贯通孔,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管口与所述贯通孔相通,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管壁与所述第二阻挡部密封固定;所述流体通道包括所述连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区、所述节流区、所述第二流通区、所述第一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邻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一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二孔道远离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一侧的子孔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接管伸入所述第二孔道的端部包括有翻边,所述翻边具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翻边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贯通孔周边的第二阻挡部的反面密封固定或者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翻边不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贯通孔周边的第二阻挡部的正面密封固定;其中所述第二阻挡部的反面为背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正面为朝向所述阀组件所在换热器芯体的一侧;
或者所述第二阻挡部包括有翻边,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翻边位于所述贯通孔周边,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翻边具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外接管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外壁密封固定;或者所述第二外接管不伸入所述贯通孔,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内壁密封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片包括板平面和翻边,所述板片的板平面上形成有各自凸出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的板平面的波纹凸起;所述波纹凸起为包括至少一个弯曲部的人字形波纹凸起,人字形波纹凸起延伸至所述板平面与翻边的交汇处;
所述人字形波纹凸起的凸起高度h≤0.9mm,人字形波纹凸起的周期m≤8mm;和/或所述人字形波纹凸起的弯曲部为平台区,所述平台区的宽度d范围为0.2-2mm。
CN201510995336.0A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 Active CN106918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5336.0A CN106918165B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5336.0A CN106918165B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165A true CN106918165A (zh) 2017-07-04
CN106918165B CN106918165B (zh) 2020-06-16

Family

ID=59454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5336.0A Active CN106918165B (zh) 2015-12-25 2015-12-25 一种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8165B (zh)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152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集成组件
WO2019047720A1 (zh) * 2017-09-11 2019-03-1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
CN109489313A (zh) * 2017-09-11 2019-03-1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
CN109520176A (zh) * 2017-09-19 2019-03-2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CN109728376A (zh) * 2017-10-30 2019-05-0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板组件及电池组件
CN110186300A (zh) * 2019-06-27 2019-08-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WO2020238781A1 (zh) * 2019-05-24 2020-12-0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CN112283985A (zh) * 2020-11-20 2021-01-29 海力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组件
CN113074567A (zh) * 2020-01-03 2021-07-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
CN113074568A (zh) * 2020-01-03 2021-07-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
EP3690360A4 (en) * 2017-09-30 2021-07-14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COOLING PACKAGE AND BATTERY PACKAGE
CN113280675A (zh) * 2020-02-20 2021-08-20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13465416A (zh) * 2020-03-30 2021-10-0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WO2021218985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113669958A (zh) * 2020-04-30 2021-11-1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3669960A (zh) * 2020-04-30 2021-11-1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113804027A (zh) * 2020-05-27 2021-12-1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
CN113804025A (zh) * 2020-05-27 2021-12-1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3804026A (zh) * 2020-05-27 2021-12-1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3970265A (zh) * 2020-07-25 2022-01-2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4279111A (zh) * 2020-09-28 2022-04-0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节流装置
WO2022083674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5143668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WO2023227010A1 (zh) * 2022-05-25 2023-11-30 上海摩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组件安装压块及光伏支架
WO2024028676A1 (en) * 2022-08-05 2024-02-08 Ufi Innovation Center S.R.L. Liquid-cooled condenser
US11990595B2 (en) 2022-09-14 2024-05-21 Ampaire, Inc. High efficiency cold plate
WO2024172558A1 (ko) * 2023-02-16 2024-08-22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159988B2 (en) 2022-09-14 2024-12-03 Ampaire, Inc. High efficiency cold plat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8914A (zh) * 2011-01-14 2013-09-25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CN203231672U (zh) * 2011-08-31 2013-10-09 贝洱两合公司 蒸发器、用于机动车的系统以及机动车空调
CN204757769U (zh) * 2015-07-09 2015-11-1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5121992A (zh) * 2013-02-14 2015-12-02 舒瑞普国际股份公司 用于过冷的开口
CN105115343A (zh) * 2015-09-14 2015-12-02 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以及应用该换热板的换热器
US20150369115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8914A (zh) * 2011-01-14 2013-09-25 贝洱两合公司 热交换器
CN203231672U (zh) * 2011-08-31 2013-10-09 贝洱两合公司 蒸发器、用于机动车的系统以及机动车空调
CN105121992A (zh) * 2013-02-14 2015-12-02 舒瑞普国际股份公司 用于过冷的开口
US20150369115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CN204757769U (zh) * 2015-07-09 2015-11-1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5115343A (zh) * 2015-09-14 2015-12-02 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以及应用该换热板的换热器

Cited B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152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集成组件
WO2019047720A1 (zh) * 2017-09-11 2019-03-1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
CN109489313A (zh) * 2017-09-11 2019-03-1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
US11300336B2 (en) 2017-09-11 2022-04-12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luid control assembly
CN109520176B (zh) * 2017-09-19 2021-03-2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CN109520176A (zh) * 2017-09-19 2019-03-2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US11476514B2 (en) 2017-09-30 2022-10-18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cool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assembly
EP3690360A4 (en) * 2017-09-30 2021-07-14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COOLING PACKAGE AND BATTERY PACKAGE
CN109728376A (zh) * 2017-10-30 2019-05-0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板组件及电池组件
WO2020238781A1 (zh) * 2019-05-24 2020-12-03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
CN110186300A (zh) * 2019-06-27 2019-08-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CN113074567A (zh) * 2020-01-03 2021-07-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
CN113074568A (zh) * 2020-01-03 2021-07-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
CN113280675A (zh) * 2020-02-20 2021-08-20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US12305931B2 (en) 2020-03-30 2025-05-20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r
CN113465416A (zh) * 2020-03-30 2021-10-0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WO2021197282A1 (zh) * 2020-03-30 2021-10-0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EP4130629A4 (en) * 2020-03-30 2024-04-24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R
CN113669960A (zh) * 2020-04-30 2021-11-1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113669957A (zh) * 2020-04-30 2021-11-1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113669958A (zh) * 2020-04-30 2021-11-1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2366417B2 (en) 2020-04-30 2025-07-22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Heat exchange device
WO2021218985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113804025A (zh) * 2020-05-27 2021-12-1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3804026A (zh) * 2020-05-27 2021-12-1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3804027A (zh) * 2020-05-27 2021-12-1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
CN113970265A (zh) * 2020-07-25 2022-01-2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4279111A (zh) * 2020-09-28 2022-04-0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节流装置
CN114485222A (zh) * 2020-10-23 2022-05-1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4485222B (zh) * 2020-10-23 2025-06-06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WO2022083674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2283985A (zh) * 2020-11-20 2021-01-29 海力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组件
CN115143668A (zh) * 2021-03-30 2022-10-04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CN115143668B (zh) * 2021-03-30 2024-06-1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WO2023227010A1 (zh) * 2022-05-25 2023-11-30 上海摩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组件安装压块及光伏支架
WO2024028676A1 (en) * 2022-08-05 2024-02-08 Ufi Innovation Center S.R.L. Liquid-cooled condenser
US11990595B2 (en) 2022-09-14 2024-05-21 Ampaire, Inc. High efficiency cold plate
WO2024172558A1 (ko) * 2023-02-16 2024-08-22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8165B (zh)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8165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05373470U (zh) 一种换热装置
US20160138871A1 (en) Duplex heat exchanger
CN106918255A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JP2013107619A (ja) 車両用コンデンサ
EP2792988B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WO2019207838A1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3429981A (zh) 用于车辆的板式热交换器和空调回路
CN102869942A (zh) 车室内热交换器
JPWO2019193713A1 (ja) 分配器及び熱交換器
TWI768340B (zh) 熱交換器及冷凍循環裝置
KR20230068815A (ko) 차량용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의 냉매모듈
KR20160147475A (ko) 캔형 열교환기
CN108613437A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912929A (zh) 温控系统
CN103542619A (zh) 热交换器结构
CN103912928A (zh) 温控系统
CN119317547A (zh) 流体管理模块,特别用于车辆
US6230787B1 (en) Stack type evaporator
CN205373471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6402355B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103912930A (zh) 温控系统
JP2008309348A (ja) 熱交換器の継ぎ手構造
US11698234B2 (en) Distributo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03797827U (zh) 温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