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96865A - 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96865A CN106896865A CN201510958732.6A CN201510958732A CN106896865A CN 106896865 A CN106896865 A CN 106896865A CN 201510958732 A CN201510958732 A CN 201510958732A CN 106896865 A CN106896865 A CN 1068968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member
- deformation
- deformable member
- deformable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43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51 Alloy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49 leather substitu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08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可形变部件;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本申请提供的可形变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户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柔性屏由于外力的作用下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问世,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这些电子设备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显示屏也从液晶显示屏发展到LED显示屏,再到如今的OLED柔性屏,其中,柔性屏因其可弯曲、设备形态丰富、便携等特点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柔性屏的柔性,柔性屏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坍塌变形,例如:用户触摸柔性屏或者在柔性屏上进行手写操作时,柔性屏可能会在手指或者手写笔施加的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户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柔性屏由于外力的作用下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形变装置,用于支撑一种电子部件,所述装置包括:
可形变部件;
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
可选的,所述支撑部件的可形变度小于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可形变度,以限制除第一形变以外的形变,所述第一形变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的形变。
可选的,所述可形变部件为一个整体,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每一个都与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为条状。
可选的,所述可形变部件为片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固定在所述可形变部件的第一面上,其中,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大小保持不变。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相互接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所述可形变装置向所述支撑部件的一侧凸起。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相互之间设置第一间隙,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截面为第一形状,其中所述可形变装置变形时,所述可形变装置向所述可形变部件的一侧凸起的最大幅度为第一幅度,所述第一幅度与所述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形状相关。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嵌入所述可形变部件中,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所述可形变装置能够向所述可形变部件的任一侧凸起。
可选的,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外表面为平面,以使所述可形变部件能够与另一平面装置贴合。
可选的,所述可形变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覆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可形变部件为至少两个分离的子部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中的每两个支撑部件之间通过所述子部件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屏;
可形变装置,与所述柔性屏的非显示面贴合;
所述可形变装置包括:
可形变部件;
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可形变装置发生形变。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弹性结构框,用于固定所述柔性屏和所述可形变装置。
可选的,所述支撑部件的可形变度小于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可形变度,以限制除第一形变以外的形变,所述第一形变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的形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可形变装置包括:可形变部件;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通过至少两个支撑部件,对柔性屏进行支撑,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户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柔性屏由于外力的作用下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通过支撑部件支撑柔性屏处于稳定状态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形变装置的示意图;
图2-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第二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形变部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第三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户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柔性屏由于外力的作用下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形变装置的示意图。可形变装置包括:可形变部件1;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1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件2的可形变度小于可行变部件1的可形变度,以限制除所述第一形变以外的形变,其中,第一形变是指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的形变。
具体来讲,支撑部件2可以为刚性材料,以对可形变部件1提供支撑,刚性材料可以为金属、塑料,如:合金钢、碳纤增强复合材料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形变部件1可以为超薄编织布、超薄人造革、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可形变部件1也可以为柔性屏本身。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部件2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形状为条状,则在所述至少两个条状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第一形变是指可形变装置能够以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排列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由于支撑部件2不能发生形变,因此,可形变部件1只能沿支撑部件2的排列方向发生形变,而在其他方向上,由于支撑部件2的限制,不能发生形变。
接下来,对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通过可形变部件1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种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可形变部件1为片状,将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固定在可形变部件1的第一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部件2设置在所述可行变部件1的外表面上,由于支撑部件2不会发生形变,在可形变装置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所述可行变部件1的大小也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可形变装置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所述可行变部件1不会产生拉伸形变。
接下来,对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在第一面上的固定方式进行说明。一种可能的情况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相互接触,即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中的任意两个支撑部件2之间没有间隙,则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所述可形变装置可以向所述支撑部件2的一侧凸起,而不可以向可形变部件1的一侧凸起。可见,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相互接触可以对柔性屏起到支撑作用。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相互之间设置第一间隙,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截面为第一形状,其中,所述可形变装置变形时,所述可形变装置向所述可形变部件1的一侧凸起的最大幅度为第一幅度,所述第一幅度与所述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形状相关。也就是说,可形变装置可以向所述支撑部件2的一侧凸起,而可形变装置在向可形变部件1的一侧凸起时,凸起的最大幅度与第一间隙及第一形状相关。
具体的,对于第一间隙,假设支撑部件2的厚度固定,则第一间隙越大,凸起的幅度越大;反之,第一间隙越小,凸起的幅度越小。举例来讲,假设支撑部件2的厚度为d,则第一间隙应该小于2*d,使得可形变装置在向可形变部件1的一侧凸起时,通过相邻的两个支撑部件2接触,能够对可形变装置凸起的幅度进行限制。例如:支撑部件2的厚度为0.5mm,则第一间隙可以设置为0.2mm或者0.4mm,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对于第一形状,举例来讲,假设第一种情况为: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相互之间设置第一间隙,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为第一形状为矩形条;第二种情况为: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相互之间设置第一间隙,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为第一形状为圆角矩形条;则由于相邻两个支撑部件2之间的抵触,在第一间隙相同时,第二种情况凸起的最大幅度大于第一种情况凸起的幅度。
进一步,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支撑部件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矩形、正方形或圆角矩形。其中,支撑部件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正方形时,可以增加支撑部件2与可行变部件1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部件2与可形变部件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复合挤出、复合热压、热压粘合或精密嵌件注塑,将支撑部件2设置在可形变部件1的第一面上。
其中,复合挤出是指将可形变部件1和支撑部件2,利用复合挤出的方式加工,然后裁切整形。复合热压是指将可形变部件1和支撑部件2裁切好,然后利用加热加压的压制工艺制成。热压粘合是指可形变部件1、支撑部件2和黏合剂利用和加热加压的压制工艺制成。精密嵌件注塑是指利用可形变部件1和支撑部件2裁切好,然后固定在模具型腔内,精密注塑而成。
例如:将合金钢的矩形条和TPU材料,利用复合挤出的方式加工,然后裁切整形;又例如:将合金钢的矩形条单面热压粘合在超薄纤维编织布或超薄人造革上,以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形变装置;又例如:将碳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圆角柱形条和TPU材料,利用精密嵌件注塑,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形变装置。
第二种连接方式,如图2所示,为可形变装置的截面图。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嵌入所述可形变部件1。
具体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所述可形变装置能够向所述可形变部件1的任一侧凸起。如图2所示的可形变装置,可形变装置既可以向可形变部件1的一侧凸起,又可以向可形变部件1的另一侧凸起。
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一种可能的情况为:所述可形变部件1的外表面为平面,以使所述可形变部件1能够与另一平面装置贴合,如图2和图3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平面装置可以为柔性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形变装置作为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则将可形变装置与柔性屏的非显示面贴合时,可形变装置中的支撑部件2既可以对柔性屏起到支撑作用,又可以在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可形变装置发生形变,并带动柔性屏发生形变。则在可形变部件1的外表面为平面时,能够使可形变部件和柔性屏更好的贴合。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为:如图4所示,所述可形变部件1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所述第一部分11包覆在所述支撑部件2上,所述第二部分12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之间,所述第二部分12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件2的厚度。在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发生形变的为第二部分12,通过减小第二部分12的厚度,相较于可形变部件1的外表面为平面的情况,可形变装置更容易产生形变,即可形变装置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就能够发生形变,从而提升可形变装置的可操作性。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支撑部件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圆形,也可以为图4中的圆角矩形。其中,支撑部件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角矩形或者圆形时,可以使可形变材料均匀的包覆在支撑部件上,使得支撑部件2与可形变部件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复合挤出、复合热压或精密嵌件注塑,将支撑部件2嵌入所述可形变部件1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连接方式和第二种连接方式中,所述可形变部件1为一个整体,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的每一个都与所述可形变部件1连接。
接下来对第三种连接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种连接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可形变部件为至少两个分离的子部件13,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中的每两个支撑部件2之间通过所述子部件13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2中的每两个支撑部件2之间通过所述子部件13连接。
在第三种连接方式中,可形变装置可以向所述可形变部件1的任一侧凸起。且通过在每两个支撑部件2之间通过子部件13连接,能够减小可形变装置的厚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复合热压或精密嵌件注塑,将支撑部件2与子部件13连接在一起。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包括:柔性屏20;可形变装置21,与所述柔性屏20的非显示面贴合;所述可形变装置21包括:可形变部件;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可形变装置21发生形变。
对于可形变装置21,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进行说明,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在将可形变装置21与柔性屏20的非显示面贴合后,在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可形变装置21发生形变。
具体的,可形变装置21可以发生第一形变,第一形变是指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可形变装置21发生的形变。由于支撑部件的可形变度小于可行变部件的可形变度,因此,可形变装置21可以限制可形变装置21产生除所述第一形变以外的形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为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还包括:弹性结构框22,用于固定所述柔性屏20和所述可形变装置21。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如下一个或多个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可形变装置包括:可形变部件;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通过至少两个支撑部件,对柔性屏进行支撑,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用户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柔性屏由于外力的作用下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摸或者手写时,通过支撑部件支撑柔性屏处于稳定状态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可形变装置,用于支撑一种电子部件,所述装置包括:
可形变部件;
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可形变度小于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可形变度,以限制除第一形变以外的形变,所述第一形变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的形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部件为一个整体,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每一个都与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为条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部件为片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固定在所述可形变部件的第一面上,其中,在所述装置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大小保持不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相互接触,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所述可形变装置向所述支撑部件的一侧凸起。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相互之间设置第一间隙,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截面为第一形状,其中,所述可形变装置变形时,所述可形变装置向所述可形变部件的一侧凸起的最大幅度为第一幅度,所述第一幅度与所述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一形状相关。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嵌入所述可形变部件中,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所述可形变装置能够向所述可形变部件的任一侧凸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外表面为平面,以使所述可形变部件能够与另一平面装置贴合。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覆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形变部件为至少两个分离的子部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中的每两个支撑部件之间通过所述子部件连接。
1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屏;
可形变装置,与所述柔性屏的非显示面贴合;
所述可形变装置包括:
可形变部件;
至少两个支撑部件,通过所述可形变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可形变装置发生形变。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弹性结构框,用于固定所述柔性屏和所述可形变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可形变度小于所述可形变部件的可形变度,以限制除第一形变以外的形变,所述第一形变为所述至少两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带动所述装置发生的形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58732.6A CN106896865B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58732.6A CN106896865B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96865A true CN106896865A (zh) | 2017-06-27 |
CN106896865B CN106896865B (zh) | 2020-07-24 |
Family
ID=59190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58732.6A Active CN106896865B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89686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37618A1 (zh) * | 2019-05-31 | 2020-12-03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支撑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3330500A (zh) * | 2019-05-31 | 2021-08-31 |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升降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18631A1 (en) * | 2006-07-24 | 2008-01-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Display device |
CN101689338A (zh) * | 2007-04-25 | 2010-03-31 | 聚合物视象有限公司 | 包括具有压力分散工具的柔性显示器的电子装置 |
CN102239683A (zh) * | 2008-06-06 | 2011-11-09 | 创造者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器的保护 |
CN103514812A (zh) * | 2012-06-28 | 2014-01-15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CN204229762U (zh) * | 2014-05-13 | 2015-03-25 | 王傲立 | 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使用的柔性屏幕 |
-
2015
- 2015-12-18 CN CN201510958732.6A patent/CN1068968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018631A1 (en) * | 2006-07-24 | 2008-01-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Display device |
CN101689338A (zh) * | 2007-04-25 | 2010-03-31 | 聚合物视象有限公司 | 包括具有压力分散工具的柔性显示器的电子装置 |
CN102239683A (zh) * | 2008-06-06 | 2011-11-09 | 创造者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器的保护 |
CN103514812A (zh) * | 2012-06-28 | 2014-01-15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CN204229762U (zh) * | 2014-05-13 | 2015-03-25 | 王傲立 | 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使用的柔性屏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37618A1 (zh) * | 2019-05-31 | 2020-12-03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支撑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3330500A (zh) * | 2019-05-31 | 2021-08-31 |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升降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3330501A (zh) * | 2019-05-31 | 2021-08-31 |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96865B (zh) | 2020-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79023B (zh) | 一种曲面屏幕和平面显示模组全贴合的方法及一体屏 | |
WO2012029347A1 (ja) | ガラス複合体、ガラス複合体を用いた電子機器、及び、入力装置 | |
EP3783423B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bonding the same | |
CN105929892A (zh) | 电子设备 | |
CN106980406A (zh) | 触摸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
KR20200001238U (ko) | 곡선형 물체를 라미네이팅하기 위한 라미네이팅 장치 | |
CN204883111U (zh) | 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03635043B (zh) | 电子设备壳体及其制造方法、具有该壳体的电子设备 | |
CN106896865A (zh) | 一种可形变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03038244U (zh) | 利用触摸屏与显示屏的框贴方法生产的触摸屏显示器 | |
US9662861B2 (en) | Hous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composite board, and housing | |
CN103065843B (zh) |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 |
CN105246276A (zh) | 一种电子设备外壳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108822760B (zh) | 异方性导电胶以及利用异方性导电胶接合的基板结构 | |
CN108314300B (zh) | 曲面玻璃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 |
KR102279065B1 (ko) | 투명 신축성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3631437A (zh) | 用于显示屏的保护面板及装有该保护面板的电子产品 | |
CN203734751U (zh) | 电视机前框和电视机前框的装配设备 | |
CN207690047U (zh) | 一种全贴合显示装置 | |
CN108515756B (zh) | 曲面复合盖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8143265U (zh) | 终端及其终端面板 | |
CN107257397B (zh) | 盖板组件的制造方法 | |
CN207242410U (zh) | 一种保护膜及移动终端 | |
CN106808783A (zh) | 一种基板贴合方法 | |
CN106935430B (zh) | 按键模组及应用该按键模组的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