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4879B - 车辆地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地板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94879B CN106794879B CN201580055729.1A CN201580055729A CN106794879B CN 106794879 B CN106794879 B CN 106794879B CN 201580055729 A CN201580055729 A CN 201580055729A CN 106794879 B CN106794879 B CN 1067948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iffener
- floor
- channel
- vehicle
- channel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地板构造包括通道部(2)、前部地板(3)、向上弯曲部(5)、后部地板(4)和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通道部(2)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配置于中央。前部地板(3)向通道部(2)的两侧扩展。向上弯曲部(5)连续形成于通道部(2)以及前部地板(3)的后端。下部加强构件(6)接合于从通道部(2)向前部地板(3)连接的连续部的下表面。该下部加强构件(6)被配置成随着朝向向上弯曲部(5)而在车宽度方向上互相接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抑制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车室的地板面隆起的加强构件的车辆地板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产生前方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使车体的框架的一部分纵弯曲变形或将碰撞载荷向框架传递而使其分散,吸收碰撞的能量。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的车体下部构造,使左右的前侧部件在仪表板的位置向斜后方车外侧弯曲而与沿着车室的地板的左右两侧边缘的摇杆导轨结合,并且在车辆的行进方向上从前侧部件的弯曲部向斜后方车内侧延伸而在与前侧部件结合于摇杆导轨大致相同位置,包括以与摇杆导轨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弯曲的加强部件。加强部件为倒心形的截面形状,使车外侧的侧壁上边缘结合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并且将车内侧的侧壁上边缘结合于通道部的内部侧壁,形成闭合截面。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从而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例如将车辆的右前部错位碰撞的情况下,碰撞载荷通过前侧部件的弯曲部向摇杆导轨侧与加强部件侧分散,使车体下部构造的刚性提高。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地板构造,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将电池搭载于车体地板上的车辆。该车辆地板构造为了抑制在前方碰撞时电池向前方作用的惯性力使车体变形,在通道部的车宽度方向两侧,设有支撑向车体前方作用的载荷的通道部骨格构件。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98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20341号公报
但是,在前方碰撞中特别是错位碰撞的情况下,在右侧与左侧之间的通道部施加向车辆的行进方向作用的剪切载荷。结果,在地板面板施加扭曲,具有产生褶皱或地板面板隆起的情况。在地板面板隆起时,被固定于地板面板上的座位也隆起,向坐到该座位上的乘员给予被向上推那样的冲击并且给予车内空间被压碎那样的恐怖感。
然而,在为了抑制地板面板隆起而新设置加强构件的情况下,由于与其他的加强构件的接合部位的关系,不能将加强构件接合于期望的位置;具有现有的加强构件,所以难以确保载荷的传递路径等,改变其他的构件的接合部位或改变组装顺序等,难以追加加强构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能够不较大地改变现有的加强构件地追加加强构件、减轻在错位碰撞产生的隆起的车辆地板构造。
本发明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包括通道部、前部地板、向上弯曲部(kick-up portion)、后部地板和一对下部加强构件。通道部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配置于中央。前部地板向通道部的两侧扩展。向上弯曲部连续形成于通道部以及前部地板的后端。后部地板从向上弯曲部向后方扩展。下部加强构件接合于从通道部向前部地板连续的范围的下表面。一对下部加强构件被配置成随着朝向向上弯曲部而在车宽度方向上互相接近。
另外,也可以包括上部加强构件。上部加强构件接合于从下部加强构件的后端到后部地板的前端的范围的上表面,并将一对下部加强构件互相连结。
此时,一对下部加强构件的后端与上部加强构件的前端在下部加强构件与上部加强构件夹着通道部以及前部地板而三块重叠的状态下在至少一个部位被焊接。
还包括覆盖通道部的上部直到与下部加强构件的上边缘重叠的位置的通道加强构件,该通道加强构件被在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的两外侧的边缘部分别相对于下部加强构件的上边缘夹着通道部而三块重叠的状体下在至少一个部位被焊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地板构造,将通道部与连接于向通道部的两侧延伸的前部地板的下部加强构件以随着朝向向上弯曲部而在车宽度方向上互相接近的方式配置为V字形。因此,即使在车辆通过前方错位碰撞而受到偏斜的碰撞载荷的情况下,通道部的刚性通过下部加强构件而增加,并且一对下部加强构件朝向向上弯曲部被配置为V字形,所以也能够抑制前部地板的后方隆起。
另外,根据还包括上部加强构件的发明的车辆地板构造,以连结随着朝向向上弯曲部而在车宽度方向上互相接近的下部加强构件的方式配置上部加强构件,所以经由上部加强构件向相反侧的下部加强构件传递通过错位碰撞而偏斜地输入的碰撞载荷,能够减轻单侧的碰撞载荷。此时根据一对下部加强构件的后端与上部加强构件的前端在一对下部加强构件和上部加强构件夹着通道部以及前部地板而三块重叠的状态下被焊接的发明的车辆地板构造,下部加强构件与上部加强构件被直接地接合,刚性进而增加。
另外,根据还包括通道加强构件的发明的车辆地板构造,被沿着车辆行进方向的两外侧的边缘部相对于下部加强构件的上边缘夹着通道部而三块重叠地被焊接。通过将左右两侧的下部加强构件直接地接合于通道加强构件并将一对下部加强构件一体化,从而通道部的扭曲刚性增加。因此,通过错位碰撞而输入有偏斜的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前部地板隆起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地板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F3-F3线的车辆地板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F4-F4线的车辆地板构造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1的车辆地板构造的通道部的后端侧放大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5中的F6部放大的角落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5中的F7-F7线的角落部周边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对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有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1的整体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地板面板1具有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配置的通道部2,前部地板3向其两侧扩展。地板面板1在安装前部座位的前部地板3与安装后部座位的后部地板4之间,以后部地板4侧升高一级的方式设有向上弯曲部5。该地板面板1吸收前方碰撞引起的冲击,特别抑制在错位碰撞时通道部2扭曲从而前部地板3隆起那样变形。
图1所示的地板面板1包括通道部2、前部地板3、向上弯曲部5、后部地板4和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为了便于说明实施方式,将车辆的行进方向设为基准而定义“前”以及“后”,从乘坐该车辆的乘员观察而定义“右”以及“左”、将重力设为基准而定义“上”以及“下”。另外,在车宽度方向上定义“内”以及“外”。
图2是从前部地板3到向上弯曲部5的范围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通道部2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而被配置于中央。图3是沿着通道部2与前部地板3的车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前部地板3与通道部2的左右两侧的下边缘连续,向两侧扩展。图4是沿着通道部2以及向上弯曲部5的车辆行进方向的剖视图。如图2以及图4所示,向上弯曲部5被形成为与通道部2以及前部地板3的后端连续,形成从前部地板3的后端向上竖起到通道部2的上部21的高度的前壁51。图1以及图4所示那样后部地板4从向上弯曲部5向后方扩展。
另外,如图2所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1在左右的前部地板3的外侧分别具有侧门框31。各侧门框31的上边缘被接合于前部地板3的外边缘。进而,具有在车宽度方向上分别向左右从通道部2延伸到侧门框31的一对第1横向部件32以及第2横向部件33。
第1横向部件32被配置于前部地板3的靠前位置,第2横向部件33被配置于前部地板3的靠后位置、第1横向部件32与向上弯曲部5之间。第1横向部件32以及第2横向部件33都被接合于前部地板3的上表面,图1所示那样形成为从前部地板3隆起。前部座位利用而该第1横向部件32以及第2横向部件33固定。向上弯曲部5如图4所示那样夹着加强构件52,在后方接合有后横向部件53。
如图3所示,下部加强构件6被接合于从通道部2向前部地板3连续的范围、即遍及通道部2的左右的侧壁22以及被连接于它们的前部地板3的内侧端的范围的下表面,设有一对。如图2所示,该设置的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被配置为随着朝向向上弯曲部5而在车宽度方向上互相接近的所谓的“V字形”。如图2所示,下部加强构件6从与前部地板3的第1横向部件32相邻的部分越过第2横向部件33而延伸。下部加强构件6的后端61也可以延伸到向上弯曲部5。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中,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地板面板1进而包括上部加强构件7。图5是整体地表示向上弯曲部5的周边的立体图。上部加强构件7被接合于从下部加强构件6的后端61到后部地板4的前端41的范围的上表面。具体地说,被接合于下部加强构件6的后端61所位于的前部地板3、位于它们之间的通道部2、通道部2的两侧的向上弯曲部5的前壁51、以及后部地板4的前端41。
此时,重叠于前部地板3的上部加强构件7的前端71与下部加强构件6的后端61一起夹着前部地板3三块重叠地接合(例如,点焊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该领域通过作为一般的接合方法的点焊接使其接合的情况为例进行以下的说明。由此,上部加强构件7将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互相连结。在各图中,通过T表示三块重叠地点焊接的部位,通过W表示两块重叠地点焊接的部位。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地板面板1在通道部2的上部21具有通道加强构件8。通道加强构件8覆盖通道部2的上部21直到与下部加强构件6的沿着通道部2的内侧延伸的上边缘62重叠的位置。在该通道加强构件8,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的两外侧的边缘部81夹着通道部2的侧壁22分别相对于下部加强构件6的上边缘62三块重叠地被点焊接。
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具有该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1具有:前部地板3以向向上弯曲部5的两外侧蔓延的方式延伸的侧地板34;和通过从该侧地板34连接于后部地板4的侧壁54形成的向上弯曲横部55。将向上弯曲部5与向上弯曲横部55以及连接于它们的前部地板3以及侧地板34总称为角落部50。
图6是对向上弯曲横部55的周边进行放大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上表面上接合有以从前部地板3以及向上弯曲部5的前壁51蔓延到侧地板34以及向上弯曲横部55的侧壁54的方式形成的角落加强构件11。如图6所示,侧门框31延伸到侧地板34的外侧。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设有角落加强构件11的前部地板3的下表面与侧门框31的内侧面之间,接合有下部支架12。图7是沿着车宽度方向的下部支架12以及其周边的剖视图。下部支架12在沿着向上弯曲部5的前壁51的方向上延伸,以从下方支撑角落部50的方式被安装。角落加强构件11与下部支架12重叠的部分夹着前部地板3以及侧地板34而被三块重叠地点焊接。由此,向上弯曲部5的前壁51被间接地连结于侧门框31。另外,在图7中图示于角落加强构件11与下部支架12的接合部(三块重叠点焊接部T)的正下的是侧部件9。
根据这样构成的车辆地板构造,在车辆产生前方碰撞、特别是错位碰撞、从前方受到向左右的任意一方偏斜的碰撞载荷时,载荷通过输入有碰撞载荷一侧的下部加强构件6向通道部2与向上弯曲部5的交叉部传递。下部加强构件6以V字形配置有一对,所以也从向上弯曲部5向成对的相反侧的下部加强构件6传递。结果,可通过下部加强构件6抑制由施加于通道部2的剪切载荷引起从而通道部2扭曲、通道部2的侧壁22向外侧打开而引起前部地板3隆起。
另外,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1进而包括上部加强构件7,所以所配置的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被结合为一体,由此使刚性增加,容易使错位碰撞产生的偏斜的碰撞载荷向地板面板1整体扩散。而且,通过具有覆盖通道部2的上部21的通道加强构件8,能够使作用于通道部2的剪切载荷向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分散。此时,下部加强构件6的后端61夹着前部地板3而被三块重叠地点焊接于上部加强构件7的前端71,由此下部加强构件6被与上部加强构件7直接地接合,另外,下部加强构件6的上边缘62夹着通道部2的侧壁22而被三块重叠地点焊接于通道加强构件8的边缘部81,由此下部加强构件6被与通道加强构件8直接地接合。结果,地板面板1的整体的刚性增加,并且错位碰撞产生的偏斜的碰撞载荷容易从一对下部加强构件6的一方向另一方传递,能够抑制地板面板1的变形。
进而,在该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中,包括角落加强构件11以及下部支架12,所以通过被配置为V字形的下部加强构件6的单侧的下部加强构件6斜斜地向向上弯曲部5传递的碰撞载荷的车宽度方向成分被经由角落加强构件11以及下部支架12从向上弯曲部5向侧门框31传递。此时,角落加强构件11以及下部支架12夹着前部地板3以及侧地板34而三块重叠地点焊接,容易传递被输入到向上弯曲部5的碰撞载荷。结果,地板面板1的刚性进而增加。
以上,对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1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下部加强构件6,地板面板1的刚性增加,能够防止前部地板3隆起那样的变形。上部加强构件7、通道加强构件8、角落加强构件11以及下部支架12进而提高设有下部加强构件6而产生的效果。另外,加上上述以外的加强构件并不改变该发明的本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构件彼此的接合,作为一例对使用了点焊接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点焊。作为将各构件接合的方法,除了通过TIG焊接、MIG焊接、激光焊接等焊接使其接合以外,只要能够充分得到接合强度,并不限定于焊接,也可以通过粘接和/或钎焊等其他的方法使其接合。
符号说明
1…(具有车辆地板构造的)地板面板
2…通道部 21…上部
22…侧壁 3…前部地板
4…后部地板 5…向上弯曲部
55…向上弯曲横部 6…下部加强构件
61…后端 62…上边缘
7…上部加强构件 71…前端
8…通道加强构件 81…边缘部。
Claims (4)
1.一种车辆地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部,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配置于中央;
前部地板,向所述通道部的两侧扩展;
向上弯曲部,连续形成于所述通道部以及所述前部地板的后端;
后部地板,从所述向上弯曲部向后方扩展;
一对下部加强构件,接合于从所述通道部向所述前部地板连续的范围的下表面;以及
上部加强构件,所述上部加强构件接合于从所述下部加强构件的后端到所述后部地板的前端的范围的上表面,所述上部加强构件将一对所述下部加强构件互相连结,
所述下部加强构件被配置成随着朝向所述向上弯曲部而在车宽度方向上互相接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地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加强构件与所述上部加强构件夹着所述通道部以及所述前部地板而三块重叠的状态下,所述下部加强构件的后端与所述上部加强构件的前端在至少一个部位被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地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地板构造包括通道加强构件,所述通道加强构件覆盖所述通道部的上部直到与所述下部加强构件的上边缘重叠的位置,
所述通道加强构件被在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的两外侧的边缘部分别相对于所述下部加强构件的所述上边缘夹着所述通道部而三块重叠的状态下在至少一个部位被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地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地板构造包括通道加强构件,所述通道加强构件覆盖所述通道部的上部直到与所述下部加强构件的上边缘重叠的位置,
所述通道加强构件被在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的两外侧的边缘部分别相对于所述下部加强构件的所述上边缘夹着所述通道部而三块重叠的状态下在至少一个部位被焊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09841 | 2014-10-14 | ||
JP2014209841A JP6421534B2 (ja) | 2014-10-14 | 2014-10-14 | 車両フロア構造 |
PCT/JP2015/078816 WO2016060090A1 (ja) | 2014-10-14 | 2015-10-09 | 車両フロア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4879A CN106794879A (zh) | 2017-05-31 |
CN106794879B true CN106794879B (zh) | 2019-04-19 |
Family
ID=55746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55729.1A Active CN106794879B (zh) | 2014-10-14 | 2015-10-09 | 车辆地板构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21534B2 (zh) |
CN (1) | CN106794879B (zh) |
PH (1) | PH12017500703B1 (zh) |
RU (1) | RU2660199C1 (zh) |
WO (1) | WO201606009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3584B2 (ja) * | 2016-08-26 | 2020-08-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733849B1 (ja) * | 2018-11-06 | 2020-08-05 |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 フロアトンネル |
JP7331448B2 (ja) * | 2019-05-15 | 2023-08-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7248609B2 (ja) | 2020-02-05 | 2023-03-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JP7464561B2 (ja) * | 2021-04-05 | 2024-04-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ボディ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2333A (en) * | 1987-08-11 | 1991-03-2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Under frame of a motor vehicle |
JPH0769246A (ja) * | 1993-09-01 | 1995-03-1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ロアトンネル部構造 |
CN1415511A (zh) * | 2001-10-31 | 2003-05-0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机动车前体结构 |
CN1608926A (zh) * | 2003-10-16 | 2005-04-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JP2007216903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02574552A (zh) * | 2009-11-05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16484B2 (ja) * | 1989-12-22 | 1998-10-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部構造 |
US7270369B2 (en) * | 2004-09-22 | 2007-09-18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
RU56320U1 (ru) * | 2005-05-11 | 2006-09-10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 Передняя часть кузов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JP5272877B2 (ja) * | 2009-04-24 | 2013-08-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構造 |
-
2014
- 2014-10-14 JP JP2014209841A patent/JP6421534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0-09 RU RU2017116526A patent/RU2660199C1/ru active
- 2015-10-09 CN CN201580055729.1A patent/CN106794879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09 WO PCT/JP2015/078816 patent/WO20160600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04-12 PH PH12017500703A patent/PH12017500703B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2333A (en) * | 1987-08-11 | 1991-03-2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Under frame of a motor vehicle |
JPH0769246A (ja) * | 1993-09-01 | 1995-03-14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ロアトンネル部構造 |
CN1415511A (zh) * | 2001-10-31 | 2003-05-0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机动车前体结构 |
CN1608926A (zh) * | 2003-10-16 | 2005-04-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JP2007216903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CN102574552A (zh) * | 2009-11-05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21534B2 (ja) | 2018-11-14 |
BR112017007820A2 (pt) | 2018-01-16 |
WO2016060090A1 (ja) | 2016-04-21 |
RU2660199C1 (ru) | 2018-07-05 |
JP2016078539A (ja) | 2016-05-16 |
PH12017500703A1 (en) | 2017-10-09 |
CN106794879A (zh) | 2017-05-31 |
PH12017500703B1 (en) | 2017-10-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4879B (zh) | 车辆地板构造 | |
JP6284556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5963060B2 (ja) | 車体後部のフロア構造 | |
US20130241233A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103391874A (zh) |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 |
CN107074288B (zh) | 车辆前体结构 | |
KR102630556B1 (ko) | 차체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 |
CN107054474B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JP5061557B2 (ja) | 自動車のバンパ構造 | |
EP3782881B1 (en) |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 |
JP6079708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9421815B (zh) | 车体构造 | |
JP2021054389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506429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5299170B2 (ja) | 車体構造 | |
JP201218794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6852138B (zh) | 车辆地板构造 | |
JP2014118009A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TWI240689B (en) |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KR101659951B1 (ko) |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 |
JP2013119337A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5364761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 | |
JP5002550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2649410A (zh) | 车辆保险杠 | |
JP6016245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