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40152A -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40152A CN106740152A CN201610974693.3A CN201610974693A CN106740152A CN 106740152 A CN106740152 A CN 106740152A CN 201610974693 A CN201610974693 A CN 201610974693A CN 106740152 A CN106740152 A CN 1067401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charging
- contactors
- circuit
- ta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3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tored mechanically, e.g. in fly-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4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capaci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利用电动汽车内部现有的电路及辅助器件,包括两电机定子绕组,两电机逆变电路,冷却、机械装置等,再加入定子绕组分接抽头,通过接触器的开关控制,改变电路中电感值,以适应充电功率;其中,由含分接抽头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五组接触器构成可变电感组合1,由含分接抽头的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六组接触器构成可变电感组合2;此外,还需要添加用于切换充放电的接触器;该电路提高了电动汽车内部电路的集成度,减小了成本,增大了内部可利用的空间,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该电路用于为电动汽车的储能设备充电,同时兼顾储能设备为电机供电。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内的充电器作为电动汽车电池快速灵活充电以及推动电动汽车技术进步及其市场推广的关键部件之一,它的成本、体积、重量以及性能成为其开发的关键及制约因素。
根据充电电路与电机驱动电路的关系,当前车内充电机分为独立式和集成式。独立式充电装置是完全独立的充电装置,由外部交流3相或单相供电输入,充电器将其转化为符合电池充电标准的直流,完成充电功能;集成式充电装置是在已有驱动电机逆变器基础上增加额外的接触器和电力电子模块(如开关器件,驱动电路,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等)实现充电功能,部分地降低了成本、体积及重量,交流输入条件与直流输出规格与独立式充电装置类似。
有些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采用外加电感线圈的方式,构成充放电电路,为了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可以采用电机定子绕组作为充电电路的电感,但是该绕组的电感值较大,不利于使用,需要考虑一些办法减小该电感值,以适应于充电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利用定子绕组提高车载电路的集成度,同时解决绕组电感值对充电功率的适应性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包括:①含分接抽头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和与其连接的逆变电路;②含分接抽头的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和与其连接的逆变电路;③整流侧电机逆变器与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之间的解耦电容;④充电接口,如三相交流充电接口,单相交流充电接口;⑤车内储能设备,如:超级电容、蓄电池、飞轮储能、空气压缩储能等。
其中,所述整流侧电机,是指充电时用于整流的三相桥连接的电机;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是指充电时用于直直变换(DC/DC)的三相桥连接的电机;这两个电机不局限于驱动电机,也可为空调压缩机,或者满足该电路条件的电动汽车上的其他电机。
其中,所述车载式充电功率自适应的充放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交流电源接口;第二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驱动电机定子绕组的星形连接;第三组接触器,连接于储能设备正极,用于切断或导通储能设备与所述电机逆变器的连接,切换充电与放电状态下的电路连接;第四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绕组中性点,用于实现充电时的三路并联Buck变换或者三路交错Buck变换;第五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的分接抽头,用于充电时调整整流侧电路电感值;第六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的分接抽头,用于充电时调整直直变换侧电路电感值;所述解耦电容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之间,用于稳压。
其中,所述含分接抽头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五组接触器构成可变电感组合1,通过接触器的开关控制,可以改变电感值,用于适应不同的充电功率。同理,所述含分接抽头的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六组接触器构成可变电感组合2。
其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中的接触器开关状态,取决于使用者或者设计者的充电功率设定值;当需要大功率时,通过设置接触器的开关状态,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的总电感值减小;反之,则增大。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中的接触器开关状态,取决于使用者或者设计者的充电功率设定值;当需要大功率时,通过设置接触器的开关状态,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的总电感值减小;反之,则增大。
其中,所述电机定子绕组的抽头,是一个适应于充电功率的固定分接抽头,还可以是由电机定子绕组引出的多个抽头。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和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电路构成升压整流电路,实现电感线圈与功率自动匹配、PWM整流功能、电压升压功能以及输入电流的主动功率校正功能。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电路构成三路Buck电路,实现基于三路并联Buck电路的功率自适应直直变换。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连接于外部交流电源接口,其包括三个分别串联在每相中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以及并联于三相的电感线圈1,当所述交流电源接口接入三相交流时,三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以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的开关器件进行PWM整流。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连接于外部交流电源接口,其包括三个分别串联在每相中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以及并联于三相的电感线圈1,当所述交流电源接口接入单相交流时,单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中对应的线圈以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中对应的开关器件进行PWM整流。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中,电动汽车处于行驶模式时(电动汽车行驶或驱动电机处于运转或待运转状态),所述第一、四、五、六组接触器断开,所述第二、三组接触器闭合,此时所述电机均处于可被驱动状态(满足电动汽车行驶的同时空调正常运行);电动汽车处于充电时,所述第二、三组接触器断开,所述第一、四组接触器闭合,根据用户的充电功率需求,设定所述第五组接触器与所述第六组接触器的开关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提出了一种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即在当前车载集成式充电电路的基础上,利用电机定子绕组作为电感,再加入定子绕组分接抽头,通过接触器的开关控制,改变电路中电感值,可以适应储能设备的充电要求,同时提高了电动汽车内部电路的集成度,减小了成本,增大了内部可利用的空间,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的三相交流充电等效电路。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的单相交流充电等效电路。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的放电等效电路。
图5为电机定子绕组固定分接抽头示意图。
图6为电机定子绕组多个分接抽头示意图。
附图中所列部件列表如下所示:
01:单相电源接口; 02:三相电源接口;
11:第一组接触器; 12:第二组接触器;
13:第三组接触器; 14:第四组接触器;
15:第五组接触器; 16:第六组接触器;
21:整流侧电机; 22:直直变换侧电机;
31:耦合电容;
41:整流侧电机逆变电路; 42:整流侧电机逆变电路;
51:储能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主要由共享电路,辅助器件,附加器件,以及接触器等组成:
共享电路:(1)整流侧电机逆变器,包括开关器件(IGBT或2OSFET或GTO或晶闸管等)及其组成的模块,触发电路,采样电路,数字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所需不同电压的电源转换电路,等等;(2)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与整流侧电机逆变器相同);(3)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与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
辅助器件:(1)机械及散热装置,如起机械支撑作用的汽车框架,散热冷却装置,起固定作用的螺丝;(2)两个逆变器中间并联的稳压电容。
附加器件:(1)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分接抽头;(2)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分接抽头。
接触器:接触器主要用于电动汽车充电与行驶状态的电路切换。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车载式充电功率自适应的充放电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车内充放电电路包括:①介于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与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42)之间的电容C1(31),用于稳压;②第一组接触器(11),连接于所述交流电源接口(01/02)和所述整流侧电机(21)定子绕组,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交流电源接口;③第二组接触器(12),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21)定子绕组,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整流侧电机(21)定子绕组的星形连接;④第三组接触器(13),连接于储能设备(51)正极,用于切断或导通储能设备(51)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42)的连接,切换充电与放电状态下的电路连接;⑤第四组接触器(14),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22)中性点,用于切换充电与放电状态,实现充电时的三路并联Buck变换或者三路交错Buck变换;⑥第五组接触器(15),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21)的分接抽头,用于充电时调整整流侧电路电感值;⑦第六组接触器(16),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22)的分接抽头,用于充电时调整直直变换侧电路电感值。
在本实施例中,电动汽车已有的器件:①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连接于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21),用于所述储能设备(51)的能量传递给所述整流侧电机,或者用于所述交流电源接口(01/02)的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起到整流、功率因数校正等功能;②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电路(42),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22),用于所述储能设备(51)的能量传递给所述整流侧电机(22),或者用于控制对所述储能设备充电时的电流、电压,把稳压电容(31)侧的能量传递给储能设备;③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21),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用于为所述电机(21)产生电磁转矩驱动电动汽车行驶,或者用于整流时升压;④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22),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42),用于为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产生电磁转矩驱动电动汽车行驶,或者用于充电时减小电流纹波。
其中,所述整流侧电机,是指充电时用于整流的三相桥所连接的电机;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是指充电时用于直直变换(DC/DC)的三相桥所连接的电机;这两个电机不局限于驱动电机,也可为空调压缩机,或者满足该电路条件的电动汽车上的其他电机。
其中,所述含分接抽头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五组接触器构成可变电感组合1,通过接触器的开关控制,可以改变电感值,用于适应不同的充电功率。同理,所述含分接抽头的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六组接触器构成可变电感组合2。
其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中的接触器开关状态,取决于使用者或者设计者的充电功率设定值;当需要大功率时,通过设置接触器的开关状态,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的总电感值减小;反之,则增大。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中的接触器开关状态,取决于使用者或者设计者的充电功率设定值;当需要大功率时,通过设置接触器的开关状态,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的总电感值减小;反之,则增大。
其中,所述电机定子绕组的抽头,是一个适应于充电功率的固定分接抽头(图5),还可以是由电机定子绕组引出的多个抽头(图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通过所述电源接口,连接于外部交流电源。当所述交流电源接口接入三相交流电时,三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的电路进行PWM整流;当所述交流电源接口接入单相交流电时,单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中对应的线圈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对应的两个桥臂电路进行PWM整流。
当充电时,若电源接口接入三相交流,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三相逆变桥均参与工作,实现PWM整流的功能,同时实现电网侧输入电流的主动功率因数校正的功能以及逆变桥输出电压的升压功能。PWM的基本思想是,将正弦低频调制信号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平均值用一段等幅值的脉宽来表示,按照正弦信号和三角波信号比较的方法对拓扑中的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的六个开关器件进行PWM控制,同时由于可变电感组合1的储能及滤波作用,就可以实现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的功能,直流输出侧电压较之交流输入侧线电压体现升压能力,同时实现三相输入各相电流与电压基本达到同频率同相位的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若电源接口接入单相交流,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41)三相逆变桥中的两相参与工作,与其相连接的可变电感组合1中对应两路参与工作。此时为单相H桥完成PWM整流及升压功能,同时也可以实现输入电流的功率因数校正的功能。
充电时,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器(42)的六个开关器件及六个反并联二极管中,只用到了上桥臂的三个开关器件,下桥臂的三个反并联二极管,而上桥臂的三个反并联二极管及下桥臂的三个开关器件处于非导通状态。其中一个上桥臂的开关器件及相应的下桥臂的反并联二极管形成一路单管Buck电路,进而由上桥臂的三个开关器件及下桥臂的相应的三个反并联二极管组成三路单管Buck电路,该三路Buck电路或者实现三个开关器件同时开通同时关断模式的并联Buck变换,或者实现交错并联Buck变换。其中每一路的Buck电路即为常见的单管Buck降压电路。
上述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工作模式如下:
1、电动汽车处于行驶模式时(电动汽车行驶或驱动电机处于运转或待运转状态),接触器11、14、15、16断开,接触器12、13闭合,此时所述电机均处于可被驱动状态(满足电动汽车行驶的同时空调正常运行),等效电路见图4。
2、电动汽车处于充电模式时:
A、当所述交流充电接口接入三相交流电时,接触器12、13断开,接触器11、14闭合。根据用户的充电功率需求,设定接触器15、16的状态,等效电路见图2。三相交流电02接入如图2中所示,三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电路41的开关器件进行PWM整流,可以实现输入侧电流功率因数及谐波的要求以及直流侧电压的提升,通过所述中间电容31之后,再通过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电路42的开关器件及可变电感组合2,实现三路并联Buck功能,或者实现三路交错Buck功能,达到降压、稳流的目的,以满足给电池充电的电压电流要求。
B、当所述交流充电接口接入单相交流电时,接触器12、13断开,接触器11、14闭合。根据用户设置的充电功率需求,设定接触器15、16的状态,等效电路见图3。单相交流电01接入如图3中所示,单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的其中两个绕组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电路41的、与绕组对应的桥臂进行PWM整流,可以实现输入侧电流功率因数及谐波的要求以及直流侧电压的提升,通过所述中间电容31之后,再通过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电路42的开关器件及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实现三路并联Buck功能,或者实现三路交错Buck功能,达到降压、稳流的目的,以满足给电池充电的电压电流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为实现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提出了一种含分接抽头的拓扑结构,利用电动汽车中现有的部分(主要是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开关器件、无源元件、电子电路,如所述电机(21、22)的定子绕组,以及所述电机逆变器(41、42)的功率开关管及其驱动电路及其他电路等,另外还有冷却系统/装置、机械部件等等),再添加两电机分接抽头以及相应的接触器,组成两组可变电感组合,使电机定子绕组可以为电动汽车充电使用,提高了电动汽车内部电路的集成度,减小了成本,增大了内部可利用的空间,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包括:由含分接抽头的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与第五组接触器构成的可变电感组合1,由含分接抽头的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与所述第六组接触器构成的可变电感组合2,两个电机逆变电路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介于两电机逆变电路中间的耦合电容,储能设备,交流充电接口;
其中,所述电机定子绕组的抽头,是一个适应于充电功率的固定分接抽头,也可以是由电机定子绕组引出的多个抽头。
其中,所述整流侧电机,是指充电时用于整流的三相桥连接的电机;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是指充电时用于直直变换(DC/DC)的三相桥连接的电机;这两个电机不局限于驱动电机,也可为空调压缩机,或者满足该电路条件的电动汽车上的其他电机;
其中,所述电动汽车车载式充电功率自适应的充放电电路还包括:
第一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交流电源接口;
第二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驱动电机定子绕组的星形连接;
第三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储能设备正极,用于切断或导通所述储能设备与所述电机逆变器的连接,切换充电与放电状态下的电路连接;
第四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绕组中性点,用于实现充电时的三路并联Buck变换或者三路交错Buck变换;
第五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的分接抽头,用于充电时调整整流侧电路电感值;
第六组接触器,连接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定子绕组的分接抽头,用于充电时调整直直变换侧电路电感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中的接触器开关状态,取决于使用者或者设计者的充电功率设定值;当需要大功率时,通过设置接触器的开关状态,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的总电感值减小;反之,则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中的接触器开关状态,取决于使用者或者设计者的充电功率设定值;当需要大功率时,通过设置接触器的开关状态,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的总电感值减小;反之,则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动汽车处于行驶模式时(电动汽车行驶或驱动电机处于运转或待运转状态),所述第一、四、五、六组接触器断开,所述第二、三组接触器闭合,此时所述电机均处于可被驱动状态(满足电动汽车行驶的同时空调正常运行);电动汽车处于充电时,所述第二、三组接触器断开,所述第一、四组接触器闭合,根据用户的充电功率需求,设定所述第五组接触器与所述第六组接触器的开关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与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电路共同实现PWM整流功能、电压升压功能以及输入电流主动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感组合2与所述直直变换侧电机逆变电路共同实现三路并联Buck变换或者三路交错Buck变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连接于外部交流电源,其包括:三个分别串联在每相中的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分别并联于三相定子绕组的所述电感线圈,以及对应的接触器;当所述交流电源为三相输入时,三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电路进行PWM整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连接于外部交流电源,其包括:三个分别串联在每相中的所述整流侧电机定子绕组,分别并联于三相定子绕组的所述电感线圈,以及对应的接触器;当所述交流电源为单相输入时,单相交流电通过所述可变电感组合1的其中两组及所述整流侧电机逆变器电路中的对应两路进行PWM整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74693.3A CN106740152A (zh) | 2016-11-06 | 2016-11-06 |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74693.3A CN106740152A (zh) | 2016-11-06 | 2016-11-06 |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40152A true CN106740152A (zh) | 2017-05-31 |
Family
ID=5897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74693.3A Pending CN106740152A (zh) | 2016-11-06 | 2016-11-06 |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74015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50645A (zh) * | 2019-09-10 | 2019-11-15 | 长沙牛米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电动汽车 |
CN111873830A (zh) * | 2020-09-11 | 2020-11-0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双电机驱动与车载充电集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47108A (ja) * | 1994-08-02 | 1996-02-16 | Meidensha Corp | 発電装置 |
CN1768462A (zh) * | 2003-02-04 | 2006-05-03 | 通达商业集团国际公司 | 具有通信能力的自适应感应电源 |
US20070053217A1 (en) * | 2005-09-02 | 2007-03-08 | Lear Corporation | Converter for automotive use |
CN101039091A (zh) * | 2006-09-25 | 2007-09-19 | 魏明 | 用多个开关元件实现有载调压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178308Y (zh) * | 2008-04-25 | 2009-01-07 | 华北电力大学 | 电压扰动补偿装置 |
CN102255542A (zh) * | 2011-07-20 | 2011-11-2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带抽头电感的单级升压逆变器 |
US20110316461A1 (en) * | 2010-06-29 | 2011-12-29 | Ac Propulsion, Inc. | Open Delta Motor Drive With Integrated Recharge |
CN202333949U (zh) * | 2011-11-16 | 2012-07-11 | 长沙佳利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混合储能充电系统 |
CN102935812A (zh) * | 2012-09-18 | 2013-02-20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220vac/380vac充电功能的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 |
EP2580085A1 (fr) * | 2010-06-14 | 2013-04-17 | Renault S.A.S. | Circuit electrique mixte a fonction d'onduleur et de convertisseur alternatif-continu et procede de diagnostic d'un tel circuit |
CN103368239A (zh) * | 2012-04-04 | 2013-10-23 | 沃尔沃汽车公司 | 用于对电池充电并用于驱动三相电机的电路 |
CN103764433A (zh) * | 2011-08-29 | 2014-04-3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用于在使用电驱动装置的组件的情况下对电驱动装置的电池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770656A (zh) * | 2012-10-24 | 2014-05-07 | 伊顿公司 | 一种集成驱动/充电装置 |
CN103931093A (zh) * | 2011-11-18 | 2014-07-16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对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牵引电池充电的设备和方法 |
US20160049809A1 (en) * | 2013-03-28 | 2016-02-18 | Nec Corporation | Storage battery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storage battery |
CN105691217A (zh) * | 2014-11-29 | 2016-06-2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充电与驱动于一体的电动汽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743175A (zh) * | 2016-04-07 | 2016-07-06 | 东南大学 | 一种新型集成充电机功能的电动车驱动系统 |
CN105946849A (zh) * | 2016-06-27 | 2016-09-21 | 山东大学 | 一种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综合变换系统拓扑结构及方法 |
-
2016
- 2016-11-06 CN CN201610974693.3A patent/CN10674015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47108A (ja) * | 1994-08-02 | 1996-02-16 | Meidensha Corp | 発電装置 |
CN1768462A (zh) * | 2003-02-04 | 2006-05-03 | 通达商业集团国际公司 | 具有通信能力的自适应感应电源 |
US20070053217A1 (en) * | 2005-09-02 | 2007-03-08 | Lear Corporation | Converter for automotive use |
CN101039091A (zh) * | 2006-09-25 | 2007-09-19 | 魏明 | 用多个开关元件实现有载调压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178308Y (zh) * | 2008-04-25 | 2009-01-07 | 华北电力大学 | 电压扰动补偿装置 |
EP2580085A1 (fr) * | 2010-06-14 | 2013-04-17 | Renault S.A.S. | Circuit electrique mixte a fonction d'onduleur et de convertisseur alternatif-continu et procede de diagnostic d'un tel circuit |
US20110316461A1 (en) * | 2010-06-29 | 2011-12-29 | Ac Propulsion, Inc. | Open Delta Motor Drive With Integrated Recharge |
CN102255542A (zh) * | 2011-07-20 | 2011-11-2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带抽头电感的单级升压逆变器 |
CN103764433A (zh) * | 2011-08-29 | 2014-04-30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用于在使用电驱动装置的组件的情况下对电驱动装置的电池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
CN202333949U (zh) * | 2011-11-16 | 2012-07-11 | 长沙佳利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混合储能充电系统 |
CN103931093A (zh) * | 2011-11-18 | 2014-07-16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对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牵引电池充电的设备和方法 |
CN103368239A (zh) * | 2012-04-04 | 2013-10-23 | 沃尔沃汽车公司 | 用于对电池充电并用于驱动三相电机的电路 |
CN102935812A (zh) * | 2012-09-18 | 2013-02-20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具有220vac/380vac充电功能的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装置 |
CN103770656A (zh) * | 2012-10-24 | 2014-05-07 | 伊顿公司 | 一种集成驱动/充电装置 |
US20160049809A1 (en) * | 2013-03-28 | 2016-02-18 | Nec Corporation | Storage battery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storage battery |
CN105691217A (zh) * | 2014-11-29 | 2016-06-2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充电与驱动于一体的电动汽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743175A (zh) * | 2016-04-07 | 2016-07-06 | 东南大学 | 一种新型集成充电机功能的电动车驱动系统 |
CN105946849A (zh) * | 2016-06-27 | 2016-09-21 | 山东大学 | 一种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综合变换系统拓扑结构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刘人玮等: "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电流型PWM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现代电力》 * |
赵剑飞等: "电动汽车用充电器与驱动器一体化拓扑研究", 《电子器件》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50645A (zh) * | 2019-09-10 | 2019-11-15 | 长沙牛米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电动汽车 |
CN111873830A (zh) * | 2020-09-11 | 2020-11-0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双电机驱动与车载充电集成系统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87722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多模式功率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539833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开绕组永磁电驱重构型车载充电系统 | |
US11855543B2 (en) |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power system and vehicle | |
CN102826054B (zh) | 一种电动汽车多功能集成电力电子系统 | |
JP7110099B2 (ja) | 1又は複数の誘導巻線を有する誘導負荷用のコントローラ | |
CN106849305A (zh) |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式充电功率自适应的充放电电路 | |
CN106452279B (zh) | 集成充电功能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
Tan et al. | Top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bidirectional 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 |
CN103647483B (zh) | 一种集成开关磁阻电机驱动和电池充电的功率变换装置 | |
CN106655433A (zh) | 一种电感参数可变的车载集成式电路 | |
Sam et al. | Bidirectional integrated on-board chargers for electric vehicles—a review | |
US11518246B2 (en) | Electric drive system, powertrain, and electric vehicle | |
CN104578253B (zh) | 一种具有高频三角变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机驱动dc/dc变换装置 | |
CN112224058B (zh) | 能量转换装置、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2224050B (zh) | 能量转换装置、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104494457B (zh) | 一种电流源型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传送驱动装置及方法 | |
CN209516951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集成多模式功率转换器 | |
CN206099839U (zh) | 集成充电功能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 | |
CN202872438U (zh) | 一种双绕组驱动/隔离变压220vac充电一体化装置 | |
CN106549443A (zh) | 一种独立四驱电动汽车车载集成式并联充电电路 | |
CN113602115A (zh) | 一种计及二次功率纹波抑制的电动汽车集成充电系统 | |
CN106740152A (zh) | 一种电动汽车采用分接抽头的车载集成式充放电电路 | |
CN112224055B (zh) | 能量转换装置、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2389177B (zh) | 集成式电驱动系统与包括该系统的电动车辆 | |
CN102931716B (zh) | 一种双绕组驱动/隔离变压220vac充电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