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4568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64568B CN106664568B CN201580041199.5A CN201580041199A CN106664568B CN 106664568 B CN106664568 B CN 106664568B CN 201580041199 A CN201580041199 A CN 201580041199A CN 106664568 B CN106664568 B CN 1066645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terminal
- lbt
- transmission
- base station
- pus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0678 band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172132 Mus musculus Eif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96310 SIB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31 aggre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eriod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即使是在用户终端实施LBT的情况下,也抑制产生UL信号的干扰。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用户终端是能够使用非授权带域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处理单元,通过在感测子帧中进行LBT(对话前监听(Listen Before Talk))而检测非授权带域的信道状态;控制单元,将预定的子帧作为所述感测子帧来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基于所述LBT的结果,在所述感测子帧中发送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下一代的通信系统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成为规范(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址方式,在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中使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在上行线路(上行链路)中使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有时还称为LTE advanced或者LTE 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且成为标准(Rel.10/11)。
在LTE-A系统中,正在研究在具有半径为几公里左右的宽范围的覆盖范围区域的宏小区内,形成具有半径为几十米左右的局部的覆盖范围区域的小型小区(例如,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等)的HetNet(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此外,还研究在HetNet中,在宏小区(宏基站)和小型小区(小型基站)间不仅利用同一频带的载波,还利用不同频带的载波。
进一步,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Rel.12以后)中,还研究LTE系统不仅在对通信运营商(operator)授权的频带(授权带域(Licensed band))中运行,在非授权的频带(非授权带域(Unlicensed band))中也运行的系统(LTE-U:非授权LTE(LTE Unlicensed))。在LTE-U的运行中,将以与授权带域LTE(Licensed LTE)的协作作为前提的方式称为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d-Assisted Access))或者LAA-LTE。另外,有时也将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统称为“LAA”、“LTE-U”、“U-LTE”等。
授权带域是被许可由特定的运营商独占使用的带域,另一方面,非授权带域(也被称为非授权带域(Unlicensed band))是能够不限定于特定运营商而设置无线台的带域。作为非授权带域,正在研究利用例如可使用Wi-Fi(注册商标)或蓝牙(注册商标)的2.4GHz带域或5GHz带域、可使用毫米波雷达的60GHz带域等。还研究在小型小区中应用这样的非授权带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LTE中,授权带域中的运行成为前提,因此对各运营商分配不同的频带。但是,非授权带域不同于授权带域,并不仅限定于特定的运营商的使用。此外,非授权带域不同于授权带域,并不限定于特定的无线系统(例如,LTE、Wi-Fi等)的使用。因此,存在某运营商在LAA中利用的频带与其他运营商在LAA或Wi-Fi中利用的频带重叠的可能性。
设想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系统(LTE-U)的情况下,在不同的运营商或非运营商间不相互协调/协作进行无线接入点(也称为AP、TP)或无线基站(eNB)的设置。此时,由于不能进行紧密的小区规划以及不能进行干扰控制,因此在非授权带域中,不同于授权带域,存在产生较大的互扰的顾虑。
为了避免非授权带域中的互扰,正在研究LTE-U基站/用户终端在信号的发送前进行监听(Listening;感测(sensing)),确认其他基站/用户终端是否在进行通信。也将该监听操作称为LBT(对话前监听(Listen Before Talk))。
在LAA系统中为了避免UL信号(上行信号)的干扰,要求导入用户终端中的面向UL的LBT(UL-LBT)功能。但是,当前没有研究UL-LBT,还没有提案UL-LBT后的发送控制。尤其,在通过UL-LBT而判断为能够进行UL发送之后进行现有的发送过程中,存在直到实际进行UL发送为止需要较大的延迟的问题。因该延迟,存在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即使是在用户终端实施LBT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用户终端是能够使用非授权带域与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接收处理单元,通过在感测子帧中进行LBT(对话前监听(ListenBefore Talk))而检测非授权带域的信道状态;控制单元,将预定的子帧作为所述感测子帧来控制;以及发送单元,基于所述LBT的结果,在所述感测子帧中发送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即使是在用户终端实施LBT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利用LTE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利用LTE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的LBT的操作主体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的用于LBT的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UL-LBT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半静态地变更LBT期间的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的数据发送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非授权带域中的UL信号的分配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MCS的通知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现有的PHICH用资源的指令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nDMRS的通知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的无线通信系统(LTE-U)的运行方式的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在非授权带域中利用LTE的方案,设想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或独立(SA:Stand Alone)等多个方案。
图1A表示利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应用载波聚合(CA)的方案。CA是将多个频率块(还称为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载波、小区等)汇集而进行宽带化的技术。各CC具有例如最大20MHz的带宽,在汇集最多5个CC的情况下实现最大100MHz的宽带域。
在图1A所示的例中,表示了在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和/或小型小区以及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应用CA的情况。当应用CA的情况下,由1个无线基站的调度器控制多个CC的调度。因此,CA也可以被称为基站内CA(eNB内CA(intra-eNB CA))。
此时,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可以专用于DL传输的载波(方案1A),也可以利用TDD(方案1B)。专用于DL传输的载波也称为附加下行链路(SDL:补充下行链路(Supplemental Downlink))。另外,在授权带域中,能够利用FDD和/或TDD。
此外,能够设为从一个发送接收点(例如,无线基站)将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进行发送接收的结构(同位(co-located))。此时,该发送接收点(例如,LTE/LTE-U基站)能够利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两者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或者,还能够设为从不同的发送接收点(例如,将一方设为无线基站,将另一方设为连接到无线基站的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分别发送接收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的结构(非同位(non-co-located))。
图1B表示利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而应用双重连接(DC)的方案。DC在将多个CC(或小区)汇集而进行宽带化这一点上与CA相同。另一方面,在CA中,以CC(或小区)间通过理想回程(Ideal backhaul)而连接,且能够进行延时非常小的协调控制作为前提,相对于此,在DC中,设想小区间通过不能忽略延时的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而连接的情形。
因此,在DC中,小区间在不同的基站中被运行,用户终端连接到在不同的基站中运行的不同频率的小区(或CC)而进行通信。因此,在应用DC的情况下,多个调度器独立设置,该多个调度器对各自管辖的1个以上的小区(CC)的调度进行控制。因此,DC也被称为基站间CA(eNB间CA(inter-eNB CA))。另外,在DC中,也可以对独立设置的每个调度器(即基站)应用载波聚合(eNB内CA(Intra-eNB CA))。
在图1B所示的例中,表示了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应用DC的情况。此时,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小型小区也可以利用专用于DL传输的载波(方案2A),也可以利用TDD(方案2B)。另外,在利用授权带域的宏小区中,能够利用FDD和/或TDD。
在图1C所示的例中,应用利用非授权带域运行LTE的小区单体进行操作的独立(SA)。在此,独立(Stand Alone)意味着没有应用CA或DC就能够实现与终端的通信。此时,非授权带域能够通过TDD载波运行(方案3)。
图2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的无线通信系统(LTE-U)的运行方式的一例。在上述图1A、图1B所示的CA/DC的运行方式中,例如,如图2所示,能够将授权带域CC(宏小区)作为主小区(PCell)而利用,将非授权带域CC(小型小区)作为副小区(SCell)而利用。在此,主小区(PCell)是在进行CA/DC的情况下管理RRC连接或切换的小区,且是需要来自用户终端的数据、反馈信号等的UL传输的小区。主小区中上下行链路均始终被设定。副小区(SCell)是在应用CA/DC时对主小区追加而设定的其他小区。副小区中不仅能够只设定下行链路,还能够同时设定上下行链路。
另外,将如上述图1A(CA)或图1B(DC)所示,以在LTE-U的运行中有授权带域的LTE(授权LTE(Licensed LTE))作为前提的方式称为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d-AssistedAccess))或LAA-LTE。另外,有时也将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统称为“LAA”、“LTE-U”、“U-LTE”等。
在LAA中,授权带域LTE以及非授权带域LTE协作而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在LAA中,当利用授权带域的发送点(例如,无线基站)和利用非授权带域的发送点分开的情况下,能够设为通过回程链路(例如,光纤或X2接口等)而连接的结构。
然而,在现有的LTE中,由于以授权带域中的运行作为前提,因此对各运营商分配有不同的频带。但是,非授权带域不同于授权带域,不限于仅特定的运营商的使用。因此,存在某运营商在LTE-U中利用的频带与其他运营商在LAA或Wi-Fi系统中利用的频带重叠的可能性。
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的情况下,还设想在不同的运营商或非运营商之间,不进行同步、协调和/或协作等而运行。此时,在非授权带域中,由于多个运营商或系统共享利用同一频率,因此存在产生互扰的顾虑。
在此,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的Wi-Fi系统中,实施资源分配,以使在预定的期间为特定的用户而使用全部带域。因此,在Wi-Fi中,为了避免用户终端、接入点等的发送信号的冲突,采用基于LBT(对话前监听(Listen Before Talk))机制的载波检测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载波监听多址/冲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Avoidance))。具体来说,各发送点(TP:Transmission Point)、接入点(AP:Access Point)或Wi-Fi终端(STA:站点(Station))在进行发送之前执行监听(CCA:空闲信道评估(ClearChannel Assessment)),若没有检测到超过预定级别的信号,则进行发送。
以上,设想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的LTE/LTE-A系统(例如,LAA系统)中也需要LBT。通过LAA系统导入LBT,能够避免LAA和Wi-Fi之间的干扰。此外,能够避免LAA系统间的干扰。即使是在按运行LAA系统的每个运营商独立地进行能够连接的用户终端的控制的情况下,不需要通过LBT而掌握各自的控制内容也能够降低干扰。
在使用LBT的LTE系统中,LTE-U基站和/或用户终端在非授权带域小区中发送信号之前进行监听(LBT),若没有检测到来自其他系统(例如,Wi-Fi)或不同LAA的发送点的信号,则在非授权带域中实施通信。例如,在LBT中所测量的接收功率为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信道是空闲状态(LBT_idle),进行发送。“信道为空闲”换句话说是信道没有被预定的系统所占用,也称为信道空着(clear)、信道为自由(free)等。
另一方面,在监听的结果,检测到来自其他系统或不同LAA的发送点的信号的情况下,实施如下等处理:(1)通过DFS(动态频率选择(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而转移到其他载波;(2)进行发送功率控制(TPC);(3)将发送设为待机(停止)。例如,在LBT中所测量的接收功率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信道是忙碌状态(LBT_busy),不进行发送。在LBT_busy的情况下,经过预定的回退时间后才能够利用该信道。另外,基于LBT的信道的空闲状态/忙碌状态的判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图3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的LBT的操作主体的说明图。在图3中,示出了形成非授权带域小区的无线基站(eNB)、用户终端(UE)以及它们之间的下行链路(DL)/上行链路(UL)。在非授权带域小区中,在信号发送前实施监听(LBT),确认其他系统(例如,Wi-Fi)或不同LAA(LTE-U)的发送点是否在进行通信。图3A是关于DL以及UL双方,eNB实施LBT的例。此时,在eNB通过LBT而判断为信道是空着(clear)状态之后,eNB对UE通知预定的信号(例如,UL许可),从而UE能够发送UL。另一方面,图3B是发送侧实施LBT的例。此时,在DL发送时由eNB进行LBT,在UL发送时由UE进行LBT。在此,将用于由用户终端实施的UL的LBT称为UL-LBT。
在如图3B所示那样发送侧实施LBT的情况下,若UL-LBT的结果为LBT_idle,则UE能够进行UL发送。在现有的LTE系统中,上行发送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首先,用户终端通过在预先指定的UL子帧中发送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或者使用了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RAP:Random Access Preamble),从而发送上行调度请求。接收到请求的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UL许可(UL grant),用户终端使用基于该许可的资源而发送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但是,在LBT的结果为LBT_idle的情况下,能够占用该信道的时间有限。例如,在欧州的情况下,存在最大信道占用时间为1ms至10ms这样的规定。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UL-LBT的结果为LBT_idle的情况下,实际上在PUSCH中发送UL数据为止花费时间。这样,若从UL-LBT空着时间,则因与LBT有关的信道占用时间的限制,存在不能充分利用UL资源的顾虑。因此,要求在UL-LBT结束后尽早进行数据发送。尤其,通过UL-LBT而判断为能够进行UL发送之后进行现有的发送过程的话,存在实际上进行UL发送为止需要较大的延迟这样的问题。因为该延迟,存在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的顾虑。
因此,本发明人想到了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用户终端实施LBT的情况下,降低直到UL发送为止的延迟。具体而言,想到了用户终端基于UL-LBT的结果,在实施了UL-LBT的子帧内,将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发送给无线基站。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UL-LBT后用户终端能够迅速地进行UL发送,所以在非授权带域中的LTE系统中,能够抑制直到UL发送为止的延迟的增大,能够抑制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举例说明在以授权带域的存在作为前提的LTE-U的运行方式(LAA)中利用LBT的情况,但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此外,设想用户终端实施LBT,无线基站不实施LBT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能够由无线基站实施LBT。
图4是表示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LTE/LTE-A的系统中的用于LBT的帧结构的一例的图。1个子帧(1ms)由2个时隙构成,1个时隙相当于0.5ms。此外,1个时隙由7个OFDM码元(在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为6个码元)构成,1个OFDM码元相当于66.7μs+TCP(TCP:循环前缀长度)。
此外,对各子帧赋予的字符表示子帧的类别,“D”表示下行(DL)子帧,“U”表示上行(UL)子帧,“S”表示特殊子帧或者进行基于LBT的感测的子帧(也称为感测子帧)。另外,图4中的子帧结构(D、U、S的排列顺序)是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现有(Rel.11)的TDD UL/DL结构(TDD UL/DL设定(TDD UL/DL configuration))中的特殊子帧由DwPTS(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Slot))、GP(保护期间(Guard Period))以及UpPTS(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link Pilot TimeSlot))构成。另一方面,本发明中的感测子帧由LBT(LBT期间)、GP(保护间隔(Guard Period))以及报告(Report)(报告期间)构成。即,由于本发明中的感测子帧结构与现有的特殊子帧结构类似,所以能够降低用户终端的安装成本。
LBT期间用于用户终端检测信道状态。具体而言,在LBT期间中,用户终端实施监听(LBT)。在此,用户终端也可以在感测子帧中,不同于特殊子帧,不试行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接收以及解调/解码。
GP用作用户终端用于从监听切换到报告的发送的保护期间来使用。此外,根据GP的长度,决定该服务小区的小区覆盖范围半径。在想要增大小区半径的情况下,需要比较长的GP。另一方面,在小区半径小的情况下,短的GP就足够。即,GP是发送接收的切换用的保护期间。
报告期间是用于发送用于在感测子帧之后的UL子帧中进行发送的反馈信息的期间。反馈信息用于用户终端发送PUSCH,并由无线基站接收该PUSCH。也就是说,是与PUSCH发送有关的有用的信息。作为该有用的信息的候选,例如,有调度请求(SR:SchedulingRequest)/随机接入前导码(RAP:Random Access Preamble)等。根据这些,能够请求UL许可,在感测之后实施数据发送。此外,作为有用的信息的候选,有资源块(RB:ResourceBlock)、MCS(解调和调制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与PUSCH的解调相关的参数。通过使用这些,不使用UL许可就能够在感测之后实施数据发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UL-LBT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首先,用户终端取得感测模式(步骤S1)。如后所示,用户终端通过隐式或者显式的通知而取得感测模式,或者根据预定的规则而计算并取得感测模式。
在此,感测模式是指与基于LBT的感测的结构有关的信息。换言之,感测模式是与用户终端进行LBT的定时有关的信息。感测模式例如由感测子帧和进行感测的周期(也称为感测子帧的周期、感测周期)的组合构成。感测模式也可以表现为(“对应于感测子帧的子帧”、“感测周期”)。例如,在任意的子帧中每1ms进行感测的情况下的感测模式也可以表现为(任意的子帧、1ms)。另外,感测模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
用户终端基于感测模式,判定当前的子帧是否为感测子帧(步骤S2)。在当前的子帧不是感测子帧的情况下(步骤S2-否),在下一个子帧中再次实施步骤S2。
在当前的子帧为感测子帧的情况下(步骤S2-是),实施UL-LBT(步骤S3)。并且,基于UL-LBT的结果,判定信道是否为自由(步骤S4)。在判定为信道不自由的情况下(步骤S4-否),在下一个子帧中再次实施步骤S2。另外,在步骤S1中由用户终端计算出感测模式的情况下,在判定为信道不自由时,可以重新实施步骤S1(图5的虚线)。
在判定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步骤S4-是),在之后的UL子帧中实施UL发送(步骤S5)。
无线基站可以使用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或广播信息(例如,SIB1),对用户终端通知与感测的结构有关的信息(例如,对应于感测子帧的子帧的信息、感测子帧的周期等)或与感测子帧结构有关的信息(例如,在感测子帧中包含的各期间(LBT、GP、报告(Report))的长度)。
另外,在对小区内的用户终端应用相同的结构(例如,感测的结构、感测子帧结构等)的情况下,称为该结构是小区固有结构。此外,在各用户终端中应用不同的结构的情况下,称为该结构是用户固有。
本发明主要与图5中的步骤S5相关。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基于UL许可而实施数据发送。此时,用户终端在与实施了UL-LBT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作为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发送与UL许可有关的信息。
首先,说明感测子帧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实施方式1.1)。在实施方式1.1中,用户终端在通过LBT期间中的监听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中,发送SR/RAP而请求UL许可。在此,映射SR/RAP的无线资源为了降低用户终端间的冲突可能性而随机选择。例如,可以在报告期间的范围内沿着时间或者频率方向随机地选择无线资源,也可以随机地选择应用于无线资源的码资源。无线基站对发送来SR/RAP的1个或者多个用户终端调度UL许可。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在图6的例中,示出了某无线帧和该帧中的2个用户终端(UE 1、2)的感测子帧所包含的码元。
UE 1以及2判断为在LBT期间中信道自由,在报告期间内随机地决定发送定时。在图6中,UE 1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1个OFDM码元而对无线基站(eNB)发送SR/RAP,UE 2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3个OFDM码元而对无线基站(eNB)发送SR/RAP。其结果,在从感测子帧起预定时间后(例如,4ms后),eNB对UE 1以及2发送UL许可。该UL许可例如包括分配PUSCH的资源块(RB)、MCS、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用资源的指令(PHICH资源指示(PHICH resource indication))等。接收到UL许可的UE 1以及2基于该UL许可而发送PUSCH,且在预定子帧后从eNB被通知了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重发控制。
接着,说明感测子帧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实施方式1.2)。在实施方式1.2中,用户终端在通过LBT期间中的监听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中的第1个OFDM码元,发送SR/RAP而请求UL许可。另外,发送SR/RAP的码元并不限定于报告期间中的第1个OFDM码元,也可以是与其他用户终端的LBT期间重复的码元。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在图7的例中,示出了某无线帧和该帧中的2个用户终端(UE 1、2)的感测子帧所包含的码元。此外,UE 1的LBT期间被设定为比UE 2的LBT期间短。具体而言,UE 1的LBT期间和保护期间之和比UE 2的LBT期间和保护期间之和短。
UE 1判断为在LBT期间中信道自由,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1个OFDM码元而发送SR/RAP。另一方面,UE 2受到由UE 1所发送的SR/RAP的干扰的影响,判断为在LBT期间中信道忙碌。其结果,在从感测子帧起预定时间后(例如,4ms后),eNB对UE 1发送UL许可。接收到UL许可的UE 1基于该UL许可而发送PUSCH,且在从预定的子帧后从eNB被通知了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重发控制。
这样,在实施方式1.2中,基本上LBT期间最短的用户终端发送SR/RAP,获得发送PUSCH的权利。因此,为了在多个用户终端中保障发送机会的公平性,优选LBT期间被半静态地变更。
图8是表示半静态地变更LBT期间的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在图8的例中构成为,在某感测子帧中,UE 1的LBT期间比UE 2短,但在其他感测子帧中,UE 1的LBT期间比UE2长,在用户终端间确保了发送机会的公平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用户终端请求固有的UL许可的情况。在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基于UL许可而实施数据发送,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组事先通知多个UL许可,各用户终端选择希望利用的UL许可的情况。在此,用户终端组是指被提示了公共的多个UL许可的1个以上的用户终端。
因为在用户终端间使用同一UL许可,从而有可能发生冲突(竞争(contention)),所以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被称为冲突型PUSCH发送(基于竞争的PUSCH发送(contention-based PUSCH transmission))。此外,也将对用户终端组公共地通知的UL许可称为冲突型许可(CB许可)、公共UL许可等。由于CB许可能够构成为表示相同时间中的不同频率资源,所以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
CB许可的检测基于与各CB许可对应的预定的识别符而进行。在此,预定的识别符例如也可以被称为CB-RNTI(基于竞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Contention-Based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由于通常的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使用对每个用户终端进行设定的C-RNTI(小区RNTI)而被发送,所以优选CB-RNTI被设定为与各用户终端的C-RNTI不同。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的数据发送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
首先,无线基站将可利用的CB-RNTI通知给用户终端组(步骤S11)。CB-RNTI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广播信息(例如,SIB1)等而被通知。此外,作为可利用的CB-RNTI,可以被通知多个CB-RNTI。
接收到CB-RNTI的用户终端基于该CB-RNTI而开始CB许可用的PDCCH的监视(步骤S12)。被通知为可利用多个CB-RNTI的用户终端可以监视多个CB-RNTI表示的各PDCCH的全部,也可以监视一部分PDCCH。另外,PDCCH也可以包括EPDCCH(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无线基站在预定的定时将CB许可发送给用户终端组(步骤S13)。检测(接收)到与被通知的可利用的CB-RNTI对应的CB许可的用户终端开始信道的感测(步骤S14)。具体而言,在检测到CB许可之后的感测子帧中的LBT期间,实施感测。
在LBT的结果,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选择任一个CB许可,通知表示在报告期间所选择的CB许可的信息。之后,基于所选择的CB许可,使用预定的无线资源而实施PUSCH发送(步骤S15)。
另外,图9的步骤S14-S15对应于图5的步骤S2-S5。此外,图9的步骤S11-S13优选在图5的步骤S2之前进行。
以下,举具体例说明第二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感测子帧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实施方式2.1)。在实施方式2.1中,预定的用户终端组预先接收多个公共的UL许可(CB许可)。用户终端在通过LBT期间中的监听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中,发送表示所选择的CB许可的信息。在此,映射表示所选择的CB许可的信息的无线资源为了降低用户终端间的冲突可能性而随机地选择。例如,可以在报告期间的范围内沿着时间或者频率方向随机地选择无线资源,也可以随机地选择应用于无线资源的码资源。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UE 1以及2判断为在LBT期间中信道自由,在报告期间内随机地决定发送定时。在图10中,UE 1发送表示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1个OFDM码元而选择的CB许可的信息,UE 2发送表示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3个OFDM码元而选择的CB许可的信息(分别表示UL许可1、UL许可2的信息)。并且,UE 1以及2基于各自选择的CB许可而发送PUSCH,且在预定的子帧后从eNB被通知了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重发控制。
在此,表示CB许可的信息是无线基站能够掌握用户终端选择了哪个CB许可的信息。例如,可以是对多个CB许可单独地附加的索引,也可以是与各CB许可表示的无线资源的RB有关的信息(例如,RB的开始位置、RB的数目、RB的带宽)。另外,也可以与表示CB许可的信息一同,通知例如NAV(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BSR(缓冲器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等其他有用的信息。
接着,说明感测子帧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实施方式2.2)。在实施方式2.2中,预定的用户终端组预先接收多个公共的UL许可(CB许可)。用户终端在通过LBT期间的监听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中的第1个OFDM码元,发送表示所选择的CB许可的信息。另外,发送表示CB许可的信息的码元并不限定于报告期间中的第1个OFDM码元,也可以是与其他用户终端的LBT期间重复的码元。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在图11的例中,UE 1的LBT期间被设定为比UE 2的LBT期间短。
UE 1判断为在LBT期间信道自由,发送表示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1个OFDM码元而选择的CB许可(UL许可1)的信息。另一方面,UE 2受到由UE 1所发送的信号的干扰的影响,判断为在LBT期间信道忙碌。UE 1基于上述CB许可而发送PUSCH,且在预定的子帧后从eNB被通知了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重发控制。
这样,在实施方式2.2中,基本上LBT期间最短的用户终端获得发送PUSCH的权利。为了在多个用户终端中保障发送机会的公平性,如图8所示,优选LBT期间被半静态地变更。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能够省略从SR/RAP的发送到UL许可的接收为止的时间。因此,用户终端能够低延迟地发送PUSCH,能够抑制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用户终端可以选择多个CB许可并使用。由此,在实施方式2.1的情况下,UL许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变大,但通过使用多个UL许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送数据。此外,在实施方式2.2的情况下,由于通过LBT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特定的用户终端能够使用被分配的多个UL许可的全部而在短时间内发送较大的数据,所以能够提高该终端的上行吞吐量以及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用户终端请求固有或者共享的UL许可的情况。在以下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同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用户终端不使用UL许可就实施数据发送。此时,用户终端作为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决定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例如,分配PUSCH的资源块(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等),在与实施了UL-LBT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将该信息发送给无线基站。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换句话说是PUSCH的发送所需的信息。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UE判断为在LBT期间信道自由,在报告期间内,发送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等,在之后的UL子帧中,基于这些信息而发送PUSCH。
以下,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知的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在此,叙述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也可以包括其他信息。
RB能够基于用户终端通过LBT而感测的上行链路的带宽而决定。因此,RB可以使用非授权带域的全部带宽,也可以使用预定的子带的带宽。
图13是表示UL信号在非授权带域中的分配的一例的图。在该例中,在某子帧中,UE1使用子带1的RB而发送,UE 2使用子带2的RB而发送。此外,在不同的子帧中,UE 3使用全部带宽的RB而发送。另外,UL信号的分配并不限定于图13的例,也可以是用户终端数目或带宽等不同、各RB的分配不同的结构。
MCS例如通过以下的式1而求出。
(式1)
MCS=f(期望的BLER、SINR)
在此,f表示预定的函数。BLER表示块错误率(Block Error Rate),例如,能够根据总接收块数目和包括错误的块数目而求出。SINR=PT/PI,PT是用户终端的发送功率,PI是由用户终端所估计的干扰功率。干扰功率例如能够根据预定的期间中的非授权带域的测量结果而估计。
用户终端计算这些值,并对无线基站反馈特定的MCS。MCS例如是表示预定的调制方案以及编码率的组合的MCS索引(MCS index)。
此外,MCS也可以通过以下的式2而求出。
(式2)
MCS=最新的DCIMCS-Deltaoffset
在此,最新的DCIMCS是在使用PDCCH而接收到的最新的DCI中包含的MCS。此外,Deltaoffset是表示最新的DCIMCS和应用于用户终端发送的PUSCH的MCS的差分的值。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MCS的通知的一例的图。在LBT的结果为自由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例如基于式2,使用在1个子帧前的PDCCH中包含的最新的DCIMCS而计算Deltaoffset,并在报告期间发送Deltaoffset。
接着,叙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PHICH用资源的指令,但之前说明PHICH用资源的指令的现有方法。图15是表示现有的PHICH用资源的指令的一例的图。
首先,无线基站(eNB)将UL许可(例如,DCI 0/4)发送给用户终端。该UL许可包括与在UL发送中使用的DM-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的循环移位相关的值即nDMRS。
接着,用户终端(UE)基于UL许可,在PUSCH中发送UL数据。无线基站基于是否能够准确地接收该UL数据,在PHICH中发送HARQ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在此,由于被分配ACK/NACK的无线资源与nDMRS关联,所以用户终端能够基于nDMRS而监视合适的PHICH。
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不利用UL许可,所以如下决定nDMRS。在第三实施方式中,nDMRS可以作为固定值(例如,nDMRS=0)来决定。由此,能够降低涉及nDMRS的信令量。该结构适合只有1个用户终端实施PUSCH的发送的情况。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nDMRS也可以与预定的参数关联。例如,nDMRS可以映射到对每个用户终端进行设定的C-RNTI(小区RNTI),也可以映射到表示子带的子带索引。由此,能够降低涉及nDMRS的信令量。该结构适合多个用户终端实施PUSCH的发送的情况。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nDMRS也可以由用户终端所选择。该选择可以随机进行,也可以基于预定的参数(例如,C-RNTI)而进行。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nDMRS的通知的一例的图。如图16所示,用户终端将所选择的nDMRS反馈给无线基站。
以下,举具体例说明第三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感测子帧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实施方式3.1)。在实施方式3.1中,用户终端在通过LBT期间的监听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发送利用于PUSCH的解调的信息(例如,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C-RNTI等)。另外,也可以与利用于PUSCH的解调的信息一同发送其他有用的信息。在此,在报告期间映射各种信息的无线资源为了降低用户终端间的冲突可能性而随机地选择。例如,可以在报告期间的范围内沿着时间或者频率方向随机地选择无线资源,也可以随机地选择应用于无线资源的码资源。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小区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UE 1以及2判断为在LBT期间中信道自由,在报告期间内随机地决定发送定时。在图17中,UE 1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1个OFDM码元而发送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UE 2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3个OFDM码元而发送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C-RNTI等)。并且,UE 1以及2基于上述信息而发送PUSCH,且在预定的子帧后从eNB被通知了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重发控制。
接着,说明感测子帧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实施方式3.2)。在实施方式3.2中,用户终端在通过LBT期间中的监听而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中的第1个OFDM码元而发送利用于PUSCH的解调的信息。另外,发送利用于PUSCH的解调的信息的码元并不限定于报告期间中的第1个OFDM码元,也可以是与其他用户终端的LBT期间重复的码元。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LBT、GP以及报告(Report)的长度为用户终端固有长度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在图18的例中,UE 1的LBT期间被设定为比UE 2的LBT期间短。
UE 1判断为在LBT期间中信道自由,使用报告期间内的第1个OFDM码元而发送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C-RNTI等)。另一方面,UE 2受到由UE 1所发送的信号的干扰的影响,判断为在LBT期间信道忙碌。UE 1基于上述信息而发送PUSCH,且在预定的子帧后从eNB被通知了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进行重发控制。
这样,在实施方式3.2中,基本上LBT期间最短的用户终端获得发送PUSCH的权利。为了在多个用户终端中保障发送机会的公平性,如图8所示,优选LBT期间被半静态地变更。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图19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例如包含LTE系统、超3G(SUPER3G)、LTE-A系统等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应用将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作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设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和/或双重连接(DC)。此外,图19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能够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例如,LTE-U基站)。另外,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等。
图19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内,配置有用户终端20。例如,考虑在授权带域中利用宏小区C1,在非授权带域(LTE-U)中利用小型小区C2的方式。此外,考虑在授权带域中利用小型小区的一部分,在非授权带域中利用其他小型小区的方式。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到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的双方。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者DC而同时使用利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例如,能够从利用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1对用户终端20发送与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2(例如,LTE-U基站)有关的辅助信息(例如,DL信号结构)。此外,在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中进行CA的情况下,能够设为由1个无线基站(例如,无线基站11)控制授权带域小区以及非授权带域小区的调度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设为用户终端20不连接到无线基站11,而是连接到无线基站12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使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2与用户终端20通过独立(Stand-alone)连接的结构。此时,无线基站12控制非授权带域小区的调度。
在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利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在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利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利用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能够设为在无线基站11与无线基站12之间(或者,两个无线基站12之间)进行有线连接(光纤、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家庭基站(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当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可以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还包含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带宽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组成的带域,多个终端利用相互不同的带域,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以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组合。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预定的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此外,通过PBCH而传输同步信号或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等。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EPDCCH(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Channel))等。通过PDCCH而传输包括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而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目。通过PHICH而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EPDCCH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进行频分复用,可以与PDCCH同样地用于传输DCI等。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通过PU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而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送达确认信号等。通过PRACH而传输用于建立与小区的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RA前导码)。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包括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以及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将要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给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发送处理,并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被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并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广播信息等),对用户终端20通知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系统信息)。在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中,例如,包括上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等。
此外,可以在授权带域中,从无线基站(例如,无线基站11)对用户终端20发送与非授权带域的通信有关的辅助信息(例如,DL TPC信息等)。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被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并将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进行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进行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进行了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来自用户终端20的包括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的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在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给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预定的接口而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而与相邻无线基站10发送接收(回程信令)信号。例如,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在与相邻无线基站10之间发送接收TDD UL/DL结构、特殊子帧结构、感测子帧结构、感测模式等。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21中,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
如图21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具有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和接收处理单元304。
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对在PDSCH中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在PDCCH和/或扩展PDCCH(EPDCCH)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的调度(例如,资源分配)进行控制。此外,还进行系统信息、同步信号、C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SI-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等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的控制。此外,对上行参考信号、在PUSCH中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在PUCCH和/或PUSCH中发送的上行控制信号、在PRACH中发送的RA前导码等的调度进行控制。另外,在由一个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对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进行调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1对授权带域小区以及非授权带域小区的通信进行控制。控制单元3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此外,控制单元301也可以决定用户终端20使用的感测模式和/或感测子帧结构,并将所决定的感测模式和/或感测子帧结构输出到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对映射单元303进行控制以使映射包括这些信息的信号。
控制单元301基于从接收处理单元304输入的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以及接收处理单元304进行控制,以使对用户终端20的PUSCH进行解调。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在预定的信息为调度请求(SR:SchedulingRequest)/随机接入前导码(RAP:Random Access Preamble)的情况下,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以及映射单元303进行控制,以使将表示合适的无线资源的UL许可发送给用户终端20,对接收处理单元304进行控制,使得通过该无线资源而解调PUSCH(第一实施方式)。
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控制,以使选择合适的用户终端组,并对这些公共地通知多个UL许可(CB许可)(第二实施方式)。此时,在预定的信息为表示CB许可的信息的情况下,控制接收处理单元304通过该CB许可表示的无线资源解调PUSCH。另外,控制单元301实施控制,以使预先将与CB许可对应的预定的识别符(例如,CB-RNTI)通知给用户终端组。
此外,在预定的信息为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例如,分配PUSCH的资源块(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等)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1控制接收处理单元304通过该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解调PUSCH(第三实施方式)。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生成DL信号(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下行参考信号等),并输出到映射单元303。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生成用于通知下行信号的分配信息的DL分配以及用于通知上行信号的分配信息的UL许可。此外,对下行数据信号,根据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等,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者信号生成电路。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映射单元3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电路或者映射器。
接收处理单元304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UL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在PUSCH中发送的数据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此外,接收处理单元304也可以使用接收到的信号而测量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另外,处理结果或测量结果也可以输出到控制单元301。接收处理单元304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测量器或者信号处理/测量电路。
接收处理单元304取得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并输出到控制单元301。此外,接收处理单元3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通过预定的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而接收PUSCH并进行解调。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有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以及应用单元205。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由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构成。
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后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在非授权带域中进行UL/DL信号的发送接收。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也能够在授权带域中进行UL/DL信号的发送接收。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并将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202进行放大,并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23中,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
如图23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具有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以及接收处理单元404。
控制单元401从接收处理单元404取得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CCH/EPDCCH中发送的信号)以及下行数据信号(在PDSCH中发送的信号)。控制单元401基于下行控制信号、或判定了对于下行数据信号的重发控制的需要与否的结果等,控制上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进行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以及映射单元403的控制。控制单元4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此外,控制单元401具有掌握从应用单元205输入的UL数据的缓存量的功能,在有UL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在感测子帧中使接收处理单元404实施UL-LBT。另外,在没有UL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接收处理单元404实施UL-LBT。
在此,控制单元401将预定的子帧作为感测子帧来控制。例如,控制单元401也可以通过无线基站10的通知而掌握感测模式,并基于该感测模式而实施感测子帧的控制。
控制单元401在使接收处理单元404实施了UL-LBT的结果,判断为信道自由的情况下,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以及映射单元403进行控制,以使在与实施了UL-LBT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与PUSCH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以及映射单元403进行控制,以使在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发送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随机接入前导码(RAP:Random Access Preamble)(第一实施方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以及映射单元403进行控制,以使在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发送表示预先从无线基站10对预定的用户终端组公共地通知的多个UL许可(CB许可)中的至少1个CB许可的信息(第二实施方式)。另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接收处理单元404被通知了检测到CB许可的情况下,使接收处理单元404实施UL-LBT。例如,控制单元401也可以控制接收处理单元404在检测到CB许可后的感测子帧中实施LBT。
此外,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以及映射单元403进行控制,以使在感测子帧的报告期间发送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例如,分配PUSCH的资源块(RB)、MCS、PHICH用资源的指令等)(第三实施方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以及映射单元403进行控制,以使通过发送给无线基站10的与PUSCH发送有关的信息表示的无线资源而发送PUSCH。
另外,控制单元401优选进行控制,以使在感测的结构、感测子帧结构等为小区固有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报告期间内的随机的无线资源(例如,随机地决定的OFDM码元)而发送预定的信息。此外,控制单元401优选进行控制,以使在感测的结构、感测子帧结构等为用户终端固有的情况下,在报告期间内的较早的定时(例如,最初的OFDM码元)发送预定的信息。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UL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数据信号、上行参考信号等),并输出到映射单元403。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上行控制信号。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例如,控制单元401在从无线基站10被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含有UL许可的情况下,指示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者信号生成电路。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中生成的上行信号映射到无线资源,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203。映射单元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电路或者映射器。
接收处理单元404对在授权带域、非授权带域中发送的DL信号(例如,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SCH中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处理单元404在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TDD UL/DL结构、特殊子帧结构、感测子帧结构、感测模式等的情况下,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此外,接收处理单元404也可以使用接收到的信号而测量接收功率(RSRP)或信道状态。另外,处理结果或测量结果也可以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接收处理单元404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测量器或者信号处理/测量电路。
接收处理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将预定的子帧(例如,特殊子帧)作为感测子帧,在非授权带域中实施LBT,并将LBT的结果(例如,信道状态是空着还是忙碌的判定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此外,接收处理单元404基于与各CB许可对应的预定的识别符(例如,CB-RNTI)而检测CB许可。检测到CB许可的情况也可以通知给控制单元40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以及软件的任意的组合而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并不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上结合的1个装置而实现,也可以将物理上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使用有线或者无线而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而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使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硬件而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通过包括处理器(CPU)、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一级保持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而实现。
在此,处理器或存储器等通过用于信息通信的总线而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盘、光盘、ROM、EPROM、CD-ROM、RAM、硬盘等存储介质。此外,程序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而从网络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包括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以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通过上述的硬件而实现,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所执行的软件模块而实现,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而实现。处理器通过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控制用户终端的整体。此外,处理器从存储介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出到存储器,并根据这些而执行各种处理。在此,该程序只要是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在存储器中存储且在处理器中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关于其他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实现。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明显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本发明可以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而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是例示说明,对于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4年7月31日申请的特愿2014-156210。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6)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单元,在发送信号前,所述接收单元进行监听;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监听的结果,发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以及与所述PUSCH的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
实施所述监听的期间与发送所述预定的信息的报告期间包含在预定的期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的信息包含所述PUSCH的解调所需的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发送所述PUSCH而不依赖于UL许可。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在所述报告期间内随机决定的码元中发送所述预定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在所述报告期间内的最初的码元中发送所述预定的信息。
6.一种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发送信号前,进行监听的步骤;以及
基于监听的结果,发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以及与所述PUSCH的发送有关的预定的信息的步骤,
实施所述监听的期间与发送所述预定的信息的报告期间包含在预定的期间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56210 | 2014-07-31 | ||
JP2014156210 | 2014-07-31 | ||
PCT/JP2015/068210 WO2016017327A1 (ja) | 2014-07-31 | 2015-06-24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64568A CN106664568A (zh) | 2017-05-10 |
CN106664568B true CN106664568B (zh) | 2021-06-29 |
Family
ID=55217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41199.5A Active CN106664568B (zh) | 2014-07-31 | 2015-06-24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170265225A1 (zh) |
JP (2) | JP6609252B2 (zh) |
CN (1) | CN106664568B (zh) |
WO (1) | WO20160173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6222B (zh) * | 2014-11-06 | 2019-04-0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信道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
EP3203794B1 (en) * | 2014-11-26 | 2021-11-10 | Nanchang Coolpa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 Coexistence of lte and other systems |
EP3313518A1 (en) * | 2015-06-29 | 2018-05-02 | Galderma Research & Development | Cgrp receptor antagonist compounds for topical treatment of skin disorders |
WO2017052193A1 (ko) | 2015-09-21 | 2017-03-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비면허 대역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10200164B2 (en) | 2015-09-22 | 2019-02-05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Carrier activation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US10172124B2 (en) | 2015-09-22 | 2019-01-01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Carrier selection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CN108476101B (zh) | 2015-10-17 | 2021-07-16 | 康卡斯特有线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 局部子帧和全子帧中的控制信道配置 |
US10694393B2 (en) * | 2015-11-10 | 2020-06-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Uplink and/or downlink signaling related to different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
JP6593450B2 (ja) * | 2015-11-12 | 2019-10-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6817772B (zh) * | 2015-11-27 | 2020-04-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US10548121B2 (en) | 2016-02-03 | 2020-01-28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Downlink and uplink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0257855B2 (en) * | 2016-02-04 | 2019-04-09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Multi-carrier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0812982B2 (en) * | 2016-02-05 | 2020-10-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utonomous uplink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
EP3417666B1 (en) | 2016-02-18 | 2022-02-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arameters for transmitting on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WO2017175196A1 (en) * | 2016-04-08 | 2017-10-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power control on unlicensed carriers |
US11943772B2 (en) * | 2016-04-22 | 2024-03-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performing unscheduled uplink transmissions on an unlicensed band |
US10200992B2 (en) | 2016-05-06 | 2019-02-05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Uplink signal starting posi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EP3455985B1 (en) | 2016-05-11 | 2022-03-09 | Convida Wireless, LLC | New radio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WO2017201654A1 (zh) * | 2016-05-23 | 2017-11-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WO2017221871A1 (ja) * | 2016-06-20 | 2017-12-28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EP3476170B1 (en) * | 2016-06-22 | 2021-07-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grant for listen-before-talk 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 attempts |
US10517021B2 (en) | 2016-06-30 | 2019-12-24 | Evolve Cellular Inc. |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
KR20250004181A (ko) | 2016-08-11 | 2025-01-07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뉴 라디오를 위한 유연한 프레임 구조에서의 빔포밍 스위핑 및 트레이닝 |
US11147062B2 (en) | 2016-10-14 | 2021-10-12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Dual connectivity power control for wireless network and wireless device |
US10624125B2 (en) * | 2016-10-26 | 2020-04-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semi-autonomously scheduling an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
US10848977B2 (en) | 2016-11-02 | 2020-11-24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Dual connectivity with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
US20180124831A1 (en) | 2016-10-29 | 2018-05-0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Dual connectivity scheduling request for wireless network and wireless device |
WO2018128580A1 (en) * | 2017-01-09 | 2018-07-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liable dynamic indication for semi-persistent csi-rs |
CN108541074B (zh) | 2017-03-06 | 2023-10-3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发射端及接收端 |
WO2018175477A1 (en) * | 2017-03-24 | 2018-09-27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artial uplink subframe transmissions on unlicensed carriers |
WO2018207371A1 (ja) * | 2017-05-12 | 2018-11-15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11108729B (zh) * | 2017-05-12 | 2022-07-19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WO2019013512A1 (ko) | 2017-07-12 | 2019-01-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Nrs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nb-iot 기기 |
CN110476389B (zh) * | 2017-07-12 | 2022-08-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接收nrs的方法及nb-iot设备 |
CN111164920B (zh) * | 2017-08-09 | 2023-04-18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US11184776B2 (en) * | 2018-07-16 | 2021-11-23 | Kt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unlicensed band |
WO2020068251A1 (en) * | 2018-09-27 | 2020-04-02 | Convida Wireless, Llc | Sub-band operations in unlicensed spectrums of new radio |
JP7161549B2 (ja) | 2018-09-27 | 2022-10-26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WO2020091582A1 (ko) | 2018-11-02 | 2020-05-07 |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 비면허 대역에서 bwp(대역폭 파트)를 기초로 물리 채널 및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장치 |
KR102636046B1 (ko) * | 2019-01-09 | 2024-02-14 |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 비면허 대역에서 전송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채널 액세스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장치 |
US11631018B2 (en) | 2020-06-01 | 2023-04-18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Performing enhanced exception processing using cognitive automation tools |
US11678369B2 (en) | 2020-12-10 | 2023-06-13 |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 Wireless channel monitoring, acquisition, and usage |
US11758583B2 (en) * | 2020-12-10 | 2023-09-12 |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 Wireless channel monitor system and channel use |
US11464044B2 (en) | 2020-12-10 | 2022-10-04 |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 Wireless channel monitoring, acquisition, and alignment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4661A (zh) * | 2009-10-14 | 2010-03-17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长期演进系统中的随机接入方法 |
CN101754329A (zh) * | 2008-12-10 | 2010-06-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1827425A (zh) * | 2010-04-21 | 2010-09-08 |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发送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
CN101932023A (zh) * | 2009-06-19 | 2010-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的不连续接收方法、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2333341A (zh) * | 2010-07-13 | 2012-01-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CN103167423A (zh) * | 2011-12-16 | 2013-06-19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集群系统中监听用户终端的小区切换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3313380A (zh) * | 2012-03-16 | 2013-09-1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上行调度的方法及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78258B2 (en) * | 2010-03-05 | 2013-07-02 | Intel Corporation | Techniques to reduce false detection of control channel messag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6059656B (zh) * | 2011-03-24 | 2019-06-2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发送/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US20120307919A1 (en) | 2011-06-06 | 2012-12-06 | Jukka Tapio Ranta | Control of Cell Search Procedure |
CN103765824B (zh) | 2011-07-14 | 2017-03-22 | 美国博通公司 | 用于在系统的未许可频带上提供灵活时间共享方案的方法和装置 |
JP5898874B2 (ja) * | 2011-07-15 | 2016-04-06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8867521B2 (en) | 2011-08-26 | 2014-10-21 | Broadcom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
GB2497780B (en) * | 2011-12-21 | 2014-02-26 | Broadcom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sensing operation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communications |
EP2818019A1 (en) | 2012-02-24 | 2014-12-3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Random access in dynamic and shared spectrums |
KR102108698B1 (ko) * | 2014-05-08 | 2020-05-07 |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 통신 효율성 향상 |
US9860776B2 (en) * | 2014-06-20 | 2018-01-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elf-jamming of transmissions on adjacent carriers |
US20160278088A1 (en) * | 2015-03-17 | 2016-09-22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LBT Operation Based on Channel Activity and/or Traffic Load |
EP3295727B1 (en) * | 2015-05-14 | 2020-01-29 | Intel IP Corporation | Contention free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ontrol channel (pusch) transmission using listen before talk |
-
2015
- 2015-06-24 US US15/500,216 patent/US2017026522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6-24 WO PCT/JP2015/068210 patent/WO20160173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6-24 JP JP2016538220A patent/JP660925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6-24 CN CN201580041199.5A patent/CN106664568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0-25 JP JP2019193917A patent/JP6865504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29 US US16/776,019 patent/US1149042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54329A (zh) * | 2008-12-10 | 2010-06-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1932023A (zh) * | 2009-06-19 | 2010-1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载波聚合的不连续接收方法、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1674661A (zh) * | 2009-10-14 | 2010-03-17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长期演进系统中的随机接入方法 |
CN101827425A (zh) * | 2010-04-21 | 2010-09-08 |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发送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
CN102333341A (zh) * | 2010-07-13 | 2012-01-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CN103167423A (zh) * | 2011-12-16 | 2013-06-19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集群系统中监听用户终端的小区切换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3313380A (zh) * | 2012-03-16 | 2013-09-1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上行调度的方法及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InterDigital.L1 channel design for D2D communication.《3GPP TSG-RAN WG1 Meeting #75 R1-135606》.2013,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865504B2 (ja) | 2021-04-28 |
JPWO2016017327A1 (ja) | 2017-05-25 |
JP2020025318A (ja) | 2020-02-13 |
CN106664568A (zh) | 2017-05-10 |
WO2016017327A1 (ja) | 2016-02-04 |
JP6609252B2 (ja) | 2019-11-20 |
US11490421B2 (en) | 2022-11-01 |
US20170265225A1 (en) | 2017-09-14 |
US20200170041A1 (en) | 2020-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65504B2 (ja) |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873214B2 (ja) |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6538013B (zh) |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6664649B (zh) |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
CN107124916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432015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6479963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9980274B2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6121917A1 (ja) |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457102B2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7409411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US11184123B2 (en) |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7110961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WO2015174328A1 (ja) |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EP3413669A1 (en)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7736063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