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9970B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59970B CN106559970B CN201510621959.1A CN201510621959A CN106559970B CN 106559970 B CN106559970 B CN 106559970B CN 201510621959 A CN201510621959 A CN 201510621959A CN 106559970 B CN106559970 B CN 1065599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dissipation module
- hole
- buckle
- clamping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包括一散热器、至少一弹片、至少一夹持件及一轴杆,所述散热器具有一基座及复数散热鳍片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穿孔,所述散热器的对应组设于所述弹片上,且所述弹片对应所述穿孔设置至少一卡扣柱,所述卡扣柱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并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处开设一槽孔并其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一凸部形成于所述夹持件相对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卡扣柱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轴杆贯穿所述散热器并所述轴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柱相连接,通过本发明的结构,可大幅减少工时,并增加组装便利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组合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大幅减少工时并增加组装便利性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计算机之运作速度不断地提高,并且计算机主机内部之电子组件的发热功率亦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计算机主机内部之电子组件过热问题,而导致电子组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地失效,所以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至计算机内部的电子组件将变得非常重要。
以中央处理器(CPU)为例,中央处理单元在运作之下,当中央处理器的温度一旦超出其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时,中央处理器极有可能会发生运算错误,或是暂时性地失效,如此将导致计算机主机宕机。此外,当中央处理器的温度远远超过其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时,甚至极有可能损坏中央处理器芯片之内部的晶体管,因而导致中央处理单元永久性地失效,如此一来就必须更换中央处理器,始能恢复计算机主机之正常运作。
熟知的散热模块结构主要包含有散热器与散热风扇两部分,且散热器具有两个热量接触面,第一个热量接触面是发热电子组件与散热器底部之间的热传导面,第二个热量接触面是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与散热风扇之间的热对流面;其中,为了发挥热传导的最大效能,散热器底部与发热电子组件之间的热传导面必须是呈紧密贴合状态,否则,无论散热模块的效能再高,一旦散热器底部与发热电子组件之间的热传导面有空隙时,其散热效能均会大打折扣。
扣具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将散热模块稳固的固定于发热电子组件之上,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散热器底部与发热电子组件之间紧密接触,以发挥热传导的最大效能;但熟知散热模块结构的扣具不仅结构型态复杂,而且所有的零件组件都必须各自进行组装,其间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人事成本非常高;此外,在组装上亦是繁杂,使用者或安装者于组装时必须先将散热单元(器)先置放于发热电子组件上,再一一将扣具或其他具扣持功能的组件分别的扣持散热单元,并藉以将散热单元与发热组件相结合,而拆卸时则在一一反向操作,因此造成在使用及组装上实质的不便及困扰。
综上所述,熟知的散热模块结构具有下列之缺点:
1.拆装复杂且非常不便;
2.大幅增加工时。
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惯用技术手段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减少工时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增加组装便利性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包括:一散热器,具有一基座及复数散热鳍片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穿孔;至少一弹片,所述散热器的对应组设于所述弹片上,且所述弹片对应所述穿孔设置至少一卡扣柱;至少一夹持件,所述卡扣柱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所述夹持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处开设一槽孔,并所述槽孔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一凸部形成于所述夹持件相对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卡扣柱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及一轴杆,其贯穿所述散热器,所述轴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柱相连接。
还包括有一固定件,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之两侧上。
所述弹片对应所述穿孔形成至少一孔洞,所述卡扣柱对应穿设所述穿孔及孔洞。
所述卡扣柱具有一本体,并所述本体两端分别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对应穿设所述孔洞并与一组合件相结合,所述自由端对应穿设所述穿孔且所述自由端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
所述散热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凹陷,所述穿孔对应形成于所述基座相对所述凹陷处。
更具有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夹持件之第一端,所述连接件呈ㄩ字型或U字型。
所述连接件中央处具有一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夹持件之第一端相连接。
所述散热器更具有一轴孔形成于所述等散热鳍片上,所述轴杆贯穿所述轴孔并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柱相连接。
所述固定件安装于一基板上。
通过前述结构的设计,所述散热模块更具有一基板,其中央处设置一热源,所述散热器对应组设于所述弹片上,并所述散热器底部与所述热源相接触,当一外力将所述夹持件的第一端向下扳动时,由于所述卡扣柱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透过所述夹持件的凸部与所述卡扣柱相接触并转动所述夹持件后,此时所述卡扣柱会透过所述夹持件之凸部的带动被向上拉起,而进而同时带动所述弹片向上拉起,令所述弹片对所述散热器产生一向上作用力以与所述散热器相抵触,如此一来,透过所述夹持件与所述卡扣柱的相互滑动配合设置,改善了熟知的散热模块将扣具固设于散热模块上时需透过繁复的零件及步骤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本发明的优点是可徒手操作并完成所述散热模块的结合,进以大幅减少工时,并增加组装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图;
图2A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3的立体分解图;
图9A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3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3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4的立体分解图;
图10B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4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2A、2B、3,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示意图及剖视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模块2组合结构,包括一散热器21、至少一弹片23、至少一夹持件25及一轴杆26,所述散热器21具有一基座211及复数散热鳍片213设置于所述基座211上,所述散热器2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凹陷214,至少一穿孔212对应形成于所述基座211相对所述凹陷214处,所述基座211相对所述等散热鳍片213之另一侧与一热源4相接触;
所述弹片23安装于一基板3上,所述散热器21对应组设于所述弹片23上,并所述弹片23对应所述穿孔212设置至少一卡扣柱24,且所述散热器21具有一轴孔215形成于所述等散热鳍片213上,所述轴杆26贯穿所述轴孔215与所述散热器21相结合,且所述轴杆26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柱24相连接;
所述卡扣柱24顶端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25上,所述夹持件25具有一第一端251及一第二端252,所述第二端252处开设一槽孔253,且所述槽孔253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254,一凸部255形成于所述夹持件25相对所述容置空间254内,所述卡扣柱24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254内。
参阅图4、5、6并一并参阅图1,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实施例1的侧视示意图及剖视图,透过本发明此结构的设计,当一外力将所述夹持件25的第一端251向下扳动时,由于所述卡扣柱24顶端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25上,透过所述夹持件25的凸部255与所述卡扣柱24相接触并转动所述夹持件25后,此时所述卡扣柱24会透过所述凸部255的带动被向上拉起,进而同时带动所述弹片23向上拉起,令所述弹片23对所述散热器21产生一向上作用力以与所述散热器21相抵触,如此一来,透过所述夹持件25与卡扣柱24的相互滑动配合设置,改善熟知的散热模块将扣具固设于散热模块上时必须透过繁复的零件及步骤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本发明之优点可令使用者或现场组装人员,仅需透过徒手操作即可将所述散热模块2进行拆卸或结合之工作,进以大幅减少工时,并增加组装便利性。
实施例2
参阅图7,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图,所述散热模块组合结构部份组件及组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散热模块组合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弹片23对应所述穿孔212形成至少一孔洞231,所述卡扣柱24具有一本体241,并所述本体241两端分别具有一固定端242及一自由端243,所述固定端242对应穿设所述弹片23之孔洞231并与一组合件28相结合,所述自由端243对应穿设所述基座211的穿孔212,并且所述自由端243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25上。
当一外力将所述夹持件25的第一端251向下扳动时,由于所述自由端243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25上,透过所述夹持件25的凸部255与所述自由端243相接触并转动所述夹持件25后,此时所述自由端243会透过所述凸部255的带动被上拉起,进而同时带动所述弹片23向上拉起,以令所述弹片23对所述散热器21产生一向上作用力以与所述散热器21相抵触,如此通过过所述凸部255与所述自由端243的相互接触且滑动配合的设置,改善了熟知的散热模块将扣具固设于散热模块上时必须透过繁复的零件及步骤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本发明的优点是可徒手操作并完成所述散热模块2的结合,进以大幅减少工时,并增加组装便利性。
实施例3
参阅图8、9A、9B,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3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示意图,所述散热模块组合结构部份组件及组件间之相对应的关系与前述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散热模块组合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散热模块2更具有一连接件27连接所述夹持件25之第一端25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7呈ㄩ字型,但并不引以为限,于实际实施时,任何可达到令所述散热器两侧设置的两夹持件25之第一端251相连接的结构,如所述连接件27呈U字型或其他任一形状皆可达到相同功效。
其中,所述连接件27中央处具有一握持部271,所述握持部271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一第一连接部272及一第二连接部273,所述第一、二连接部272、273分别与所述散热器21两侧的夹持件25之第一端251相连接。
故透过本实施例的结构,用户可徒手握住所述握持部271并透过一外力将所述连接件27向下扳动,由于所述卡扣柱24与所述夹持件25呈滑动配合设置,通过所述夹持件25的凸部255与所述卡扣柱24相接触并转动所述夹持件25后,此时所述卡扣柱24会通过所述凸部255的带动被向上拉起,进而同时带动所述弹片23向上拉起,以令所述弹片23对所述散热器21产生一向上作用力以与所述散热器21相抵触,同样可达到徒手操作并完成所述散热模块2的结合,进以大幅减少工时,并增加组装便利性。
实施例4
最后,参阅图10A、10B,为本发明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的实施例4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所述散热模块组合结构部份组件及组件间之相对应的关系与前述散热模块组合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本散热模块组合结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基板3上还设置有一固定件22,所述弹片23设置于所述固定件22之两侧上,所述散热器21对应组设于所述弹片23上,并所述弹片23对应所述穿孔212设置所述卡扣柱24,透过本实施例的结构设计,同样也可达到前述之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习知具有下列优点:
1.大幅减少工时;
2.增加组装便利性。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9)
1.一种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包括:
一散热器,具有一基座及复数散热鳍片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穿孔;
至少一弹片,所述散热器系对应组设于所述弹片上,并所述弹片对应所述穿孔设置至少一卡扣柱;
至少一夹持件,所述卡扣柱系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所述夹持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处开设一槽孔,并所述槽孔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一凸部形成于所述夹持件相对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卡扣柱系嵌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及
一轴杆,其系贯穿所述散热器,所述轴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柱相连接;
当一外力将所述夹持件的第一端向下扳动时,由于所述卡扣柱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透过所述夹持件的凸部与所述卡扣柱相接触并转动所述夹持件后,此时所述卡扣柱会透过所述凸部的带动被向上拉起,进而同时带动所述弹片向上拉起,令所述弹片对所述散热器产生一向上作用力以与所述散热器相抵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还包括有一固定件,所述弹片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两侧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其中所述弹片对应所述穿孔形成至少一孔洞,所述卡扣柱对应穿设所述穿孔及孔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其中所述卡扣柱具有一本体,并所述本体两端分别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对应穿设所述孔洞并与一组合件相结合,所述自由端对应穿设所述穿孔且所述自由端呈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夹持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其中所述散热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凹陷,所述穿孔对应形成于所述基座相对所述凹陷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还包括有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夹持件之第一端,所述连接件呈ㄩ字型或U字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件中央处具有一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夹持件之第一端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一轴孔形成于所述复数散热鳍片上,所述轴杆贯穿所述轴孔并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柱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块组合结构,其中所述固定件安装于一基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21959.1A CN106559970B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21959.1A CN106559970B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9970A CN106559970A (zh) | 2017-04-05 |
CN106559970B true CN106559970B (zh) | 2018-12-04 |
Family
ID=5841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1959.1A Active CN106559970B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5997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01404Y (zh) * | 2006-04-27 | 2007-05-16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器固定装置 |
CN201341292Y (zh) * | 2009-02-05 | 2009-11-0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器扣具的均力单元 |
CN104080310B (zh) * | 2013-03-27 | 2017-04-12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组合结构 |
CN104144590B (zh) * | 2013-05-08 | 2017-07-25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结合结构 |
CN205249673U (zh) * | 2015-09-25 | 2016-05-18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
2015
- 2015-09-25 CN CN201510621959.1A patent/CN10655997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9970A (zh) | 2017-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221038A (en) | Fan module | |
US10021813B2 (en) | Thermal module assembling structure | |
TW201237603A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 |
TWI475952B (zh) | 散熱模組與電子裝置 | |
CN106559970B (zh)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
TWM591754U (zh) | 散熱模組固定結構 | |
CN205249673U (zh) | 散热模块组合结构 | |
CN101583262A (zh) | 液冷式散热装置 | |
TW201302036A (zh) | 散熱裝置及其風扇固定架 | |
CN104144590B (zh) | 散热模组结合结构 | |
TWI441590B (zh) | 電子模組 | |
CN201479525U (zh) | 枢接单元及其支架结构 | |
TWI492035B (zh) | 基座及具有該基座的散熱裝置 | |
CN101730442B (zh) | 散热组件扣具及散热装置 | |
TWI553457B (zh) | 散熱模組組合結構 | |
TWM516182U (zh) | 散熱模組組合結構 | |
CN103096674B (zh) | 固定机构、电子装置及固定电子组件的方法 | |
CN110149780B (zh) | 散热器扣具及散热模块装置 | |
CN103025125A (zh) | 散热结构及其所使用的背板 | |
TW201126127A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CN104080310B (zh) | 散热装置组合结构 | |
TWI444131B (zh) | 散熱結構及其所使用的背板 | |
TWI337063B (en) | Fixing device | |
CN102738097B (zh) | 散热装置组合结构 | |
CN101631446A (zh) | 散热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