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3526B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53526B CN106553526B CN201510621422.5A CN201510621422A CN106553526B CN 106553526 B CN106553526 B CN 106553526B CN 201510621422 A CN201510621422 A CN 201510621422A CN 106553526 B CN106553526 B CN 1065535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planet
- ring
- power
- input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699 differen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gea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48/11—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having intermeshing planet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差速器包括:第一和第二行星架、第一和第二行星轮、第一和第二齿圈,第一和第二行星轮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行星架上,第一和第二行星轮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齿圈啮合,且第二行星轮还与第一行星轮啮合,且第一行星轮与第二行星轮的公转半径不同;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联动;多个输入轴,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动力输出轴联动,其余的输入轴设置成与动力输出轴联动;第一电动发电机,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本发明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动力驱动系统、具有该动力驱动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发明人所了解的一种差速器技术中,差速器包括主减速器的从动齿轮(主减从动齿轮)、行星齿轮、中心轮等,行星齿轮通过方轴、轴套安装在从动齿轮的副板上,且与中心轮啮合,用转动副和平面移动副实现其转动和移动功能,中心轮通过角向定位销和圆柱副或花键与左右两半轴连接,达到输出转矩的目的。这种差速器取消了原有的差速器左右壳体、行星齿轮轴等构件,改用方轴和轴套直接将行星轮安装在主减速器的从动齿轮的副板上,有效地减少了差速器的零件数目,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
但是,这种差速器利用了对称式锥齿轮结构实现轮间差速,只是针对传统的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的部分创新,并不能真正解决这种差速器结构轴向尺寸过大、壳体及锥齿轮质量大以及可靠性相对偏差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驱动系统,该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所述差速器的两个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构成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且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半径不同;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多个输入轴,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其余的所述输入轴设置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第一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差速器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实现差速功能,结构紧凑、简单。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齿圈联动,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齿圈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出部为左半轴齿轮,所述第二输出部为右半轴齿轮;以及
所述第一齿圈上设置有第一外齿,所述第二齿圈上设置有第二外齿,所述第一外齿与所述左半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外齿与所述右半轴齿轮啮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成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同步器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且用于接合所述空套从动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所述固定从动齿轮与所述其余的输入轴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以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
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和所述固定从动齿轮分别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个输入轴包括:
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固定主动齿轮包括:固定在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一固定主动齿轮以及固定在第二输入轴上的第二固定主动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入轴为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通过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主动齿轮联动;或者
所述第二输入轴为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通过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主动齿轮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
发动机;以及
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接合部分、第二接合部分和第三接合部分,所述第三接合部分设置成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三接合部分相连,所述第一输入轴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相连,所述第二输入轴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齿圈朝向所述第二齿圈的端面与所述第二齿圈朝向所述第一齿圈的端面处在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每一个均包括:
主体平板部和设置在所述主体平板部的外周沿的环形侧壁部,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齿,所述主体平板部与所述环形侧壁部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第一齿圈的空腔和所述第二齿圈的空腔朝向彼此以构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行星轮以及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轮收纳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在轴向上的厚度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与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完全啮合,且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向一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或者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分别向两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较厚的行星轮的公转半径小于较薄的行星轮的公转半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较厚的行星轮对应的齿圈为小齿圈,较薄的行星轮对应的齿圈为大齿圈,所述大齿圈的外径大于所述小齿圈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厚度,所述第一齿圈为小齿圈,所述第二齿圈为大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公转半径小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半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公转轴线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轴线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均为圆柱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第一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一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每个所述第二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二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齿圈联动,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齿圈联动;第二电动发电机和第三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二电动发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部联动,所述第三电动发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部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第三输入轴,所述第三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和所述第三输入轴之间通过三离合器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齿圈与左前轮联动,所述第二齿圈与右前轮联动;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
第四电动发电机和第五电动发电机,所述第四电动发电机与左后轮联动,所述第五电动发电机与右后轮联动;以及
防滑同步器,所述防滑同步器设置成可选择性地同步所述左后轮和右后轮,从而使得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同步旋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动力驱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的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的平面原理简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的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5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的位置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啮合原理简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齿圈或第二齿圈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齿圈或第二齿圈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该动力驱动系统1000可应用于车辆中。
如图13-图18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主要包括差速器100、变速器104和第一电动发电机401,变速器104连接在差速器100与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之间。
下面首先根据图示实施例对差速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对于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其它构造将在详细介绍差速器100构造之后描述。
下面首先根据图示实施例对差速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对于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其它构造将在详细介绍差速器100构造之后描述。
下面结合图1-图12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进行详细描述,该差速器100可以用于轮间差速或轴间差速,以用于轮间差速为例,该差速器100能够使左右驱动车轮在车辆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行驶时以不同的角速度滚动,以保证两侧驱动轮与地面间作纯滚动运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差速器100可以包括第一行星架11、第一行星轮12和第一齿圈13以及第二行星架21、第二行星轮22和第二齿圈23。
结合图1和图2的实施例,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均可以构造为圆形的板状结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为分体式结构,由于单独小部件成型相对容易,因此将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分别单独加工可以简化制造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如图3并结合图1、图2和图9所示,第一行星轮12设置在第一行星架11上,例如,每个第一行星轮12配置有一个第一行星轮轴14(图9所示),第一行星轮轴14的两个端部分别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上,如第一行星轮轴14的两个端部可通过轴承而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上彼此对应的轴孔内,此时第一行星轮12可固定于对应的第一行星轮轴14上。当然,第一行星轮轴14的两个端部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2也可以是固定连接的,例如第一行星轮轴14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2上彼此对应的轴孔焊接固定,此时第一行星轮12可转动地套设在对应的第一行星轮轴14上,例如第一行星轮12可通过轴承而可转动地套装在第一行星轮轴14上。由此,通过第一行星轮轴14可以实现连接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的目的,从而使得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保持同速、同向运动(即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联动)。而且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以很好地对第一行星轮轴14进行支承/固定,防止第一行星轮轴14与单个行星架脱离连接而导致差速器100失效。
第一行星轮12与第一齿圈13啮合,具体可为内啮合形式,即第一行星轮12位于第一齿圈13的内侧并与第一齿圈13上的齿啮合。第一行星轮12优选为多个,并且沿周向等间距分布在第一齿圈13内侧,例如,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行星轮12可为三个,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行星轮12之间间隔角度为120°。
类似地,如图3并结合图1、图2和图9所示,第二行星轮22设置在第二行星架21上,例如,每个第二行星轮22配置有一个第二行星轮轴24,如第二行星轮轴24的两个端部可通过轴承而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上彼此对应的轴孔内,此时第二行星轮22可固定于对应的第二行星轮轴24上。当然,第二行星轮轴24的两个端部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2也可以是固定连接的,例如第二行星轮轴24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2上彼此对应的轴孔焊接固定,此时第二行星轮22可转动地套设在对应的第二行星轮轴24上,例如第二行星轮22可通过轴承而可转动地套装在第二行星轮轴24上。由此,通过第二行星轮轴24可以实现连接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的目的,从而使得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保持同速、同向运动。而且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以很好地对第二行星轮轴24进行支承/固定,防止第二行星轮轴24与单个行星架脱离连接而导致差速器100失效。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持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能够同速、同向运动,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将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直接固定连接,也就是说,上面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的同速、同向运动可以是通过第一行星轮轴14和第二行星轮轴24来实现的,而该实施例可以直接通过设置中间部件实现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的同速、同向运动,例如该中间部件可以位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之间并且分别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焊接固定。
第二行星轮22与第二齿圈23啮合,具体可为内啮合形式,即第二行星轮22位于第二齿圈23的内侧并与第二齿圈23上的齿啮合。第二行星轮22优选为多个,并且沿周向等间距分布在第二齿圈23内侧,例如,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行星轮22可为三个,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行星轮22之间间隔角度为12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的平面原理简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行星轮12与第二行星轮22之间的啮合关系以及第一行星轮12与第一齿圈13、第二行星轮22与第二齿圈23的啮合关系,由于图3为平面图,并且同时示出了上述三种啮合关系,因此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表示或暗示各部件的实际空间布置位置。
在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均为多个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多个第一行星轮12和多个第二行星轮22分别对应地啮合。例如,如图1、图2和图8所示,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均为三个,则第一个第一行星轮12可与对应的第一个第二行星轮22啮合,第二个第一行星轮12可与对应的第二个第二行星轮22啮合,第三个第一行星轮12可与对应的第三个第二行星轮22啮合,这样存在多组彼此啮合的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在差速器100传输动力时,动力在多组彼此对应啮合的第一行星轮12与第二行星轮22之间传递将更加稳定、可靠。
此外,在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均为多个的另一个实施例,多个第一行星轮12和多个第二行星轮22沿周向交替布置,并且任意相邻的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啮合。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行星轮12和多个第二行星轮22沿周向交替布置并形成一个环形,每一个第一行星轮12都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行星轮22啮合,同样地,每一个第二行星轮22都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一行星轮12啮合。
其中,参照图3的实施例,第一行星轮12的公转轴线O与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轴线O重合。
特别地,如图1-图3、图8-图10所示,第一行星轮12与第二行星轮22啮合配合。换言之,对于第一行星轮12而言,其不仅与第一齿圈13啮合,同时还与第二行星轮22啮合,对于第二行星轮22而言,其不仅与第二齿圈23啮合,同时还与第一行星轮12啮合。
如图3所示,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可以构成差速器100的两个动力输出端,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则对应构成差速器100的动力输入端(例如,此时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以刚性连接在一起),这样外部动力源输出的动力可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输入,经过差速器100的差速作用后可分别从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输出。此时,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可连接诸如发动机、电机等动力源,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可通过齿轮传动结构与对应的半轴相连,半轴再与对应的车轮相连,但不限于此。
下面以该差速器100应用于轮间差速,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构成差速器100的动力输出端,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构成差速器100的动力输入端为例简单说明差速器100的工作原理,其中此时第一齿圈13可通过外齿与左半轴相连,左半轴可与左侧车轮相连,第二齿圈23可通过外齿与右半轴相连,右半轴可与右侧车轮相连,动力源如发动机和/或电机输出的动力可通过主减速器的减速作用后输出至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若此时车辆行驶在平整的路面且没有转弯,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理论上转速相同,此时差速器100不起差速作用,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同速、同向转动,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同速、同向转动,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只公转、不自转。若此时车辆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或者车辆转弯行驶,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理论上转速不同,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的转速也不同,即存在转速差,此时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在公转的同时也自转,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的自转会使得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中的一个增速、另一个减速,增速的齿圈与减速的齿圈的转速差即为左右车轮的转速差,从而实现差速作用。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利用行星差速原理,在结构和连接形式上空间利用率更高,轴向尺寸更小,并且在生产和装配上更具有优势。这样的结构形式不但可以避免锥形齿轮轴向以及径向上的尺寸缺陷,附加地还可以更好地利用主减从动齿轮内部中空的空间,实现更好地空间利用率,极大地方便了差速器100总成的整车布置以及对重量大小的限制,同时也具备了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佳的传动效率,有利于提高动力传动链的可靠性和过弯时的动力输出流畅性,这相对于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而言更具有实用性。
特别地,第一行星轮12与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不同,即参见图3所示,第一行星轮12的公转半径指的是第一行星轮12绕公转轴线O公转的半径R1,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指的是第二行星轮22绕公转轴线O公转的半径R2,参见图3所示,R1≠R2,如R2>R1。即,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轨迹在径向上是错开的。在本发明的示例中,第一行星轮12的公转半径相对较小,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相对较大。
由于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不同,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圈13的内径尺寸和第二齿圈23的内径尺寸也是不同的,公转半径小的行星轮(例如第一行星轮12)对应的齿圈的内径尺寸较小,即对应半径相对较小的小齿圈(如第一齿圈13),公转半径较大的行星轮(例如第二行星轮22)对应的齿圈的径向尺寸较大,即对应半径较大的大齿圈(如第二齿圈23),这使得大齿圈23和小齿圈13在径向上错开,避免齿圈与行星轮等运动部件之间发生运动干涉,从而有效减小第一齿圈12和第二齿圈22的轴向间隙,例如参照图3、图5-图6,该轴向间隙即为D,通过减少轴向间隙D,从而使得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更小,结构更紧凑。
下面对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的构造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为对称结构,换言之,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对称设置,这样能够增加齿圈的通用性,降低成本。
参照图5并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齿圈13朝向第二齿圈23的端面B1(参照图2)与第二齿圈23朝向第一齿圈13的端面B2(参照图1)处在同一平面B3(参照图5)内,换言之,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端面B1、端面B2同时处在平面B3内,即与B3是重合的,由此第一齿圈13与第二齿圈23在轴向上的间隙D为零(如图5所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使差速器100的体积更小巧、结构更紧凑,方便整个动力传动系统的布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中半径相对较小的一个齿圈如小齿圈13至少部分地嵌入半径尺寸较大的一个齿圈如大齿圈23内,此时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在轴向上的间隙D可以理解为负,由此同样可以减小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同时通过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可以更好地保护两齿圈内的零部件。
当然,可选地,参照图6所示,第一齿圈13与第二齿圈23在轴向上也可以错开并间隔一定距离D。可以理解的是,单从缩小差速器100轴向尺寸这一角度而言,图5实施例的间隙D为零以及图7实施例的间隙D为负是优于图6实施例的(图6实施例的间隙D为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3(结合图1-图2、图5-图7)的间隙D指的是第一齿圈13的环形侧壁部162和第二齿圈23的环形侧壁部162之间的距离。例如参见图1-图3、图5-图7的实施例,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都包括主体平板部161和环形侧壁部162。
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参见图11和图12的实施例中,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中的每一个还进一步包括环形凸缘部163,环形凸缘部163从环形侧壁部162的端面向远离主体平板部161的方向延伸,在图11的实施例中,环形凸缘部163的内径可与环形侧壁部162的外径大体相等,这样环形凸缘部163在径向上相当于向外突出环形侧壁部162(即第一齿圈13或第二齿圈23的外周面)。而在图12的实施例中,环形凸缘部163外径可与环形侧壁部162的外径大体相等,而环形凸缘部163的内径可以大于环形侧壁部162的内径,也就是说,环形凸缘部163的厚度比环形侧壁部162的厚度要薄一些。
但是,需要说明,在图1-图3、图5-图7实施例的齿圈结构中,其两个齿圈之间的间隙D指代两个齿圈的环形侧壁部162之间的间隙。而图11和图12实施例中的齿圈结构,其两个齿圈之间的间隙D指代两个齿圈的环形凸缘部163之间的间隙。
对于小齿圈嵌入大齿圈的实施例,如图1-图2且结合图3所示,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主体平板部161和设置在主体平板部161的外周沿的环形侧壁部162,主体平板部161与环形侧壁部162可以是一体成型部件。环形侧壁部162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轮齿,其中参见图4所示,半径相对较小的一个齿圈如第一齿圈13(即小齿圈13)的环形侧壁部162至少部分地嵌入半径相对较大的一个齿圈如第二齿圈23(即大齿圈23)的环形侧壁部162内。
当然,对于小齿圈嵌入大齿圈的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图11-图12中的齿轮结构,例如大齿圈采用图11或图12中的齿圈结构,即大齿圈具有环形凸缘部163,而小齿圈则可采用图1-图3实施例的普通齿圈结构(没有环形凸缘部163),此时小齿圈的环形侧壁部162可以至少部分地嵌入大齿圈的环形凸缘部内。或者,小齿圈和大齿圈都可以采用图11和图12中的齿圈结构,此时小齿圈的环形凸缘部163可以至少部分地嵌入大齿圈的环形凸缘部内,但不限于此。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虽然给出了几种小齿圈嵌入大齿圈的实施例,但是这并非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一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上述内容之后,充分了解齿圈的嵌入原理,可以对上述小齿圈和/或大齿圈在结构上作出相似的修改,这同样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3所示,主体平板部161与环形侧壁部162之间限定出空腔A1、A2(参见图3),具体来讲,第一齿圈13的主体平板部161与环形侧壁部162之间限定出空腔A1,第二齿圈23的主体平板部161与环形侧壁部162之间限定出空腔A2,第一齿圈13内的空腔A1与第二齿圈23内的空腔A2朝向彼此以构成安装空间A(参见图3),其中第一行星架11和第一行星轮12以及第二行星架21和第二行星轮22收纳在安装空间A内,这样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充当外部壳体的功用,能够保护收纳在其中的行星架和行星轮,提高寿命。而且配合第一齿圈13的端面B1和第二齿圈23的端面B2平齐或者配合尺寸较小的小齿圈13至少部分嵌入尺寸较大的大齿圈23的实施方式,可以使得安装空间A相对较为封闭,外部杂物不易进入到安装空间A内而影响运动部件,保证了差速器100的稳定工作。
下面对第一行星轮12与第二行星轮22的啮合关系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行星轮12与第二行星轮22在轴向上的厚度不同(参见图10),这样对差速器100轴向尺寸的缩小有一定帮助。进一步,较薄的行星轮如第二行星轮22的轮齿与较厚的行星轮如第一行星轮12的轮齿完全啮合,且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向一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或者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分别向两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在本发明的示例中,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只向一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例如结合图9和图10所示,较厚的第一行星轮12向左侧延伸超出较薄的第二行星轮22,较厚的第一行星轮12的右侧面与较薄的第二行星轮22的右侧面可以基本是平齐的,这样有利于对差速器100轴向尺寸的控制。
由于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不同,对于行星轮厚度不同的实施例,其较厚的行星轮如第一行星轮12的公转半径要小于较薄行星轮如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并且,较厚的行星轮如第一行星轮12对应的齿圈为径向尺寸较小的小齿圈如第一齿圈13,较薄的行星轮如第二行星轮22对应的齿圈为径向尺寸相对较大的大齿圈如第二齿圈23,大齿圈23的外径(外表面)大于小齿圈13的外径(外表面)。例如在本发明的示例中,第一行星轮12的厚度大于第二行星轮22的厚度,从而较厚的第一行星轮12对应的第一齿圈13为小齿圈,较薄的第二行星轮22对应的第二齿圈23为大齿圈,并且第一行星轮12的公转半径小于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公转半径较小的行星轮与半径相对较小的一个齿圈啮合,此时,公转半径较小的行星轮是厚度相对较厚的行星轮,该行星轮的一部分是与半径相对较小的一个齿圈的内齿啮合的,其另一部分是与公转半径较大的行星轮即较薄的行星轮啮合的。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大齿圈23的内径大于小齿圈13的外径,这里的大齿圈23的内径指的是大齿圈23内齿的齿顶圆的径向尺寸,换言之,大齿圈23的内齿的齿顶圆的直径要大于小齿圈13的外径。这样小齿圈13可以整体或者至少一部分嵌入大齿圈23内,即上述的轴向间隙D缩小为负数(即小齿圈13嵌入大齿圈23),由此两个齿圈即两种行星齿轮不会发生运动干涉或滑擦,这样增加了差速器100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使内部空间相对更加封闭,保护内部的行星架和行星轮等部件。
下面对差速器100的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3所示,差速器100还包括差速器输入轴31、32和差速器输出轴41、42,差速器输入轴31、32分别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相连,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行星架11的右侧连接有一个差速器输入轴31,第二行星架21的左侧连接有另一个32差速器输入轴。差速器输出轴41、42分别与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相连,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齿圈13的右侧连接有一个差速器输出轴41,第二齿圈23的左侧连接有另一个差速器输出轴42。差速器输入轴31、32、差速器输出轴41、42、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可同轴布置。
进一步,如图3所示,差速器输入轴包括:第一差速器输入轴31和第二差速器输入轴32,第一差速器输入轴31与第一行星架11相连,第二差速器输入轴32与第二行星架21相连,差速器输出轴可以包括:第一差速器输出轴41和第二差速器输出轴42,第一差速器输出轴41与第一齿圈13相连,第二差速器输出轴42与第二齿圈23相连,第一差速器输入轴31和第二差速器输入轴32以及第一差速器输出轴41和第二差速器输出轴42均可为空心轴结构,其中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差速器输出轴41同轴地套设在第一差速器输入轴31上,第二差速器输出轴42同轴地套设在第二差速器输入轴32上,由此差速器100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
然而,上述差速器输入轴、差速器输出轴仅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图13-图22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实施例中,差速器100是通过齿圈的外齿对外输出动力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行星轮12和第二行星轮22均为圆柱齿轮,相比传统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利用圆柱齿轮的差速器100结构更加紧凑,具体而言,其在结构和连接形式上空间利用率更高,轴向尺寸更小,并且在生产和装配上更具有优势。
下面参照1-图3实施例示出的差速器100的具体结构作简单描述。参照图1-图3所示,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行星轮轴14和多个第二行星轮轴24,第一行星轮12为多个且对应连接在第一行星轮轴14上,第二行星轮22为多个且对应连接在第二行星轮轴24上。第一行星轮12的厚度比第二行星轮22的厚度要大,较薄的第二行星轮22的轮齿与较厚的第一行星轮12的轮齿完全啮合,较厚的第一行星轮12的轮齿可向左侧延伸超出较薄的第二行星轮22。较厚的第一行星轮12对应的第一齿圈13为小齿圈,较薄的第二行星轮22对应的第二齿圈23为大齿圈,小齿圈13的端面B1与大齿圈23的端面B2可处在同一平面内,从而使得小齿圈13和大齿圈23的轴向间隙D为零,使两齿圈内的安装空腔A相对更加封闭。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采用圆柱齿轮形式的行星轮,其在结构和连接形式上空间利用率更高,轴向尺寸更小,并且在生产和装配上更具有优势。该紧凑型差速器100还通过使一侧行星轮及齿圈的变位实现两侧行星轮机构空间及尺寸上的避让(即行星轮的公转半径不同),这样的结构设计极大节省了空间上为避让相对应的另一组行星轮及齿圈的轴向间隙,使得该紧凑型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更小且更为紧凑。
上面已详细介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下面将对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其余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3-图22所示,变速器104可以包括多个输入轴101、102和动力输出轴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变速器104的动力输出轴103可以是一个,但不限于此。动力输出轴103设置成与差速器100的动力输入端联动,即动力输出轴103设置成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联动。
多个输入轴101、102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动力输出轴103联动,换言之,如图13所示,该其中一个输入轴如第一输入轴101(图14中为第二输入轴102)能够与动力输出轴103进行联动,同时该其中一个输入轴如第一输入轴101也能与动力输出轴103断开。对于其余的输入轴,则均设置成与动力输出轴103联动,即这些输入轴动作则动力输出轴103也跟随动作、或者动力输出轴103动作则这些输入轴也随之动作。
如图13所示,第一电动发电机401设置成与该其中一个输入轴如第一输入轴101联动,即和第一电动发电机401进行联动的输入轴101为与动力输出轴103选择性联动的输入轴101。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轴103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108,空套从动齿轮108与上述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同步器109设置成用于同步动力输出轴103与空套从动齿轮108。可以理解的是,在同步器109处于接合状态时,同步器109同步空套从动齿轮108和动力输出轴103,这样来自第一电动发电机401的动力能够在同步器109的接合作用下从动力输出轴103输出至差速器100,而在同步器109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电动发电机401相当于与动力输出轴103断开。由此,同步器109充当第一电动发电机401的动力开关,能够控制第一电动发电机401动力的输出与断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同步器109设置在动力输出轴103上且用于接合空套从动齿轮108。由此,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对于其余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103的传动方式,可以通过齿轮传动方式实现。例如,动力输出轴103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107,固定从动齿轮107与其余的输入轴联动,即除去上述图13实施例中的输入轴101或者图14实施例中的输入轴102。
例如参见图13和图14的具体实施例,动力输出轴103上同时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107,且空套有空套从动齿轮108,而输入轴上对应地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105、106,空套从动齿轮108和固定从动齿轮107分别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如,空套从动齿轮108与固定从动齿轮107的总数之和与固定主动齿轮的数量相同。
参见图13-图14的示例,空套从动齿轮108和固定从动齿轮107的数量均为一个,对应地,固定主动齿轮的数量为两个,空套从动齿轮108与一个固定主动齿轮啮合构成一对齿轮副,固定从动齿轮107与另一个固定主动齿轮啮合构成另一对齿轮副,可以理解,该两对齿轮副的传动速比不同,因此该实施例中的变速器104具有两个不同速比的传动挡位,这样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结构相对简单、紧凑,并且也能够满足车辆正常行驶对传动速比的要求。
如图13-图22所示,多个输入轴包括第一输入轴101和第二输入轴102,第一输入轴101可以是实心轴,第二输入轴102可以是空心轴,第二输入轴102套设在第一输入轴101上,如第二输入轴102同轴地套在第一输入轴101上,第一输入轴10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输入轴102的轴向长度,第一输入轴101的一端如右端可从第二输入轴102内部延伸出。
每个输入轴可以只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主动齿轮,也就是说,固定主动齿轮包括第一固定主动齿轮106和第二固定主动齿轮105,第一固定主动齿轮106固定设置在第一输入轴101上,第二固定主动齿轮105固定设置在第二输入轴102上。
在图13、图15-图18的示例中,空套从动齿轮108与第一固定主动齿轮106啮合,固定从动齿轮107与第二固定主动齿轮105啮合,同时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与第一输入轴101联动,如第一电动发电机401通过齿轮结构与第一固定主动齿轮106联动,具体可为第一电动发电机401通过齿轮402、齿轮403与第一固定主动齿轮106传动,通过合理地设计上述齿轮的齿数可以获得第一电动发电机401所需的传动速比。
而在图14的示例中,空套从动齿轮108与第二固定主动齿轮105啮合,固定从动齿轮107与第一固定主动齿轮106啮合,同时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与第二输入轴102联动,如第一电动发电机401通过齿轮结构与第二固定主动齿轮105联动,具体可为第一电动发电机401通过齿轮402、齿轮403、齿轮404、齿轮405与第二固定主动齿轮105传动,其中齿轮404和齿轮405可以固定在同一轴406上,通过合理地设计上述齿轮的齿数可以获得第一电动发电机401所需的传动速比。
进一步,动力驱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发动机301,发动机301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多个输入轴中的至少一个接合,具体地,输入轴是两个,并且发动机301与两个输入轴之间设置有双离合器204。双离合器204包括:第一接合部分201、第二接合部分202和第三接合部分203,其中第一接合部分201和第二接合部分202可以是双离合器204的两个从动盘,第三接合部分203可以是双离合器204的壳体,两个从动盘中的至少一个可选择性地接合壳体,也就是说,第一接合部分201和第二接合部分20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三接合部分203。当然,两个从动盘也可以与壳体全部断开,即第一接合部分201和第二接合部分202均与第三接合部分203处于断开状态。
参见图13-图22,发动机301与第三接合部分203相连,第一输入轴101与第一接合部分201相连,第二输入轴102与第二接合部分202相连。这样,发动机301产生的动力可通过双离合器204而选择性地输出至第一输入轴101、第二输入轴10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方式,动力输出轴103与第一行星架11和第二行星架21同轴固定,由此使得变速器104与差速器100的连接部分更加紧凑,即直接将动力输出轴103与两个行星架同轴固定,从而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体积。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3-图22所示,动力驱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一输出部601和第二输出部602,第一输出部601与第一齿圈13联动,第二输出部602与第二齿圈23联动。更进一步,第一输出部601为左半轴齿轮,第二输出部602为右半轴齿轮,同时第一齿圈13上设置有第一外齿603,第二齿圈23上设置有第二外齿604,第一外齿603与左半轴齿轮601啮合,第二外齿604与右半轴齿轮602啮合,由此经差速器100的动力最终可通过左半轴齿轮603和右半轴齿轮604输出至左右两侧的车轮。
其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二电动发电机501设置成可与第一输出部601联动,第三电动发电机502设置成可与第二输出部602联动,如第二电动发电机501的电机轴上可设置有齿轮503,齿轮503与左半轴齿轮601啮合,同时第三电动发电机502的电机轴上设置有齿轮504,齿轮504与右半轴齿轮602啮合。
参见图19-图20所示,第二电动发电机501和第三电动发电机502关于差速器100左右对称分布,这样可以使得动力驱动系统100的重心处在中心位置或更靠近中心位置。
参见图21图22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与图13-图20实施例中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输入轴的数量。该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轴包括第一输入轴101、第二输入轴102和第三输入轴1003,第三输入轴1003可以是空心轴且套设在第二输入轴102上,第二输入轴102也可以是空心轴且套设在第一输入轴101上,三个输入轴可以是同轴布置的。发动机301与第一输入轴101、第二输入轴102和第三输入轴1003之间通过三离合器205相连,具体而言,三离合器205具有第一从动盘206、第二从动盘207、第三从动盘208和壳体209,壳体209可选择性地与第一从动盘206、第二从动盘207、第三从动盘208中的至少一个接合,第一输入轴101与第一从动盘206连接,第二输入轴102与第二从动盘207连接,第三输入轴1003与第三从动盘208连接,发动机301与壳体209连接。图21的实施例中,第一从动盘206、第二从动盘207、第三从动盘208沿轴向分布,图22的实施例中,第一从动盘206、第二从动盘207、第三从动盘208沿径向分布。
下面结合图13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的典型工况。
例如,第一接合部分201与第三接合部分203结合,第二接合部分202与第三接合部分203断开,同步器109处于接合状态,此时发动机301产生的动力通过第一输入轴101、动力输出轴103后输出至差速器100,由差速器100将动力分配给两侧的驱动轮。
又如,第二接合部分202与第三接合部分203接合,第一接合部分201与第三接合部分203断开,同步器109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发动机301产生的动力通过第二输入轴102、动力输出轴103后输出至差速器100,由差速器100将动力分配给两侧的驱动轮。
再如,双离合器204全部断开,同步器109处于接合状态,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产生的动力通过第一输入轴101、动力输出轴103后输出至差速器100,由差速器100将动力分配给两侧的驱动轮。
再如,第一接合部分201与第三接合部分203结合,第二接合部分202与第三接合部分203断开,同步器109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发动机301产生的动力通过第一输入轴101输出至第一电动发电机401,驱动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作为电动机进行发电,实现驻车发电功能。
图14实施例与图13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与第二输入轴102联动,而图13实施例则为第一电动发电机401与第一输入轴101联动,对于其余部分则不再赘述。
对于图15-图18的实施例,与图13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增加了后驱差速锁。
参照图15-图17并结合图1-图12所示,第一齿圈13与左前轮910a联动,如第一齿圈13通过第一外齿603和左半轴齿轮601与左前轮910a联动,第二齿圈23与右前轮910b联动,如第二齿圈23通过第二外齿604和右半轴齿轮602与右前轮910b联动。第四电动发电机901通过齿轮结构与左后轮910c联动,如第四电动发电机901通过齿轮W1、W2、W3、W4与左后轮910c联动,齿轮W1与第四电动发电机901同轴相连,齿轮W1与齿轮W2啮合,齿轮W2与齿轮W3同轴相连,齿轮W3与齿轮W4啮合,齿轮W4可固定设置于左半轴904上,左半轴904上设置有左后轮910c。类似地,第五电动发电机902通过齿轮结构与右后轮910d联动,如第五电动发电机902通过齿轮X1、X2、X3、X4与右后轮910d联动,齿轮X1与第五电动发电机902同轴相连,齿轮X1与齿轮X2啮合,齿轮X2与齿轮X3同轴相连,齿轮X3与齿轮X4啮合,齿轮X4可固定设置于右半轴905上,右半轴905上设置有右后轮910d。
在图15的示例中,防滑同步器903设置成用于同步齿轮W4与齿轮X4,例如防滑同步器903设置在齿轮W4上且用于接合齿轮X4。在图16的示例中,防滑同步器903设置成用于同步齿轮W1与齿轮X1,例如防滑同步器903设置在齿轮W1上且用于接合齿轮X1。在图17的示例中,防滑同步器903设置成用于同步齿轮W2与齿轮X2,例如防滑同步器903设置在齿轮W2上且用于接合齿轮X2。
在图18的示例中,防滑同步器903设置成用于同步左半轴904与右半轴905,如防滑同步器903设置在左半轴904上且用于接合右半轴905,该实施例中第四电动发电机901和第五电动发电机902均为轮边电机。
综上,防滑同步器903设置成可选择性地同步左后轮910c和右后轮910d,换言之,在防滑同步器903处于接合状态时,左后轮910c和右后轮910d将同步旋转,即同速、同向旋转,此时左后轮910c和右后轮910d不会差速转动。而在防滑同步器903处于断开状态时,第四电动发电机901可单独驱动左后轮910c,第五电动发电机902可单独驱动右后轮910d,两个后轮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从而实现车轮的差速转动功能。
此外,对于上述各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方案和/或技术特征,在不相互冲突、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将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和/或技术特征进行相互组合,组合后的技术方案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方案的叠加、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特征的叠加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方案与技术特征的叠加,由此能够实现各技术方案和/或技术特征彼此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和支持,并且组合后的方案具有更优越的技术效果。
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第一齿圈13朝向第二齿圈23的端面与第二齿圈23朝向第一齿圈13的端面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方案与第一齿圈13和第二齿圈23的构造的方案组合,由此使得差速器100两齿圈的轴向间隙为零,从而两齿圈能够限定出相对封闭的安装空间,对安装空间内的部件进行充分保护,增加其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
又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第一行星轮12的厚度大于第二行星轮22的厚度的方案与第一齿圈13为小齿圈、第二齿圈23为大齿圈的方案以及第一行星轮12的公转半径小于第二行星轮22的公转半径的方案进行组合,由此形成的差速器100方案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更便于布置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部。
再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第一齿圈13朝向第二齿圈23的端面与第二齿圈23朝向第一齿圈13的端面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方案与较薄行星轮以及较厚行星轮的啮合关系的方案组合,由此一方面使得差速器100两齿圈的轴向间隙为零,从而两齿圈能够限定出相对封闭的安装空间,对安装空间内的部件进行充分保护,增加其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能更进一步减少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使差速器100具有更小的体积。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示例说明仅是示意性的,对于技术方案和/或技术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组合,并且组合后的方案具备更优越的技术效果,本发明仅作了上述多个示例的简单说明,在此不再一一穷举。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组合后的技术方案同样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整体而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能够有效节省空间,且降低了重量,具体而言,这种行星齿轮式差速器100相比传统锥齿轮式差速器而言,重量可以减少大约30%,同时轴向尺寸大约减少70%,不仅能够降低轴承的摩擦力,而且能够实现左右车轮的扭矩分配,使差速器100的载荷分布更加合理,差速器100刚性更好,此外由于采用圆柱齿轮,传动效率也得到一定提高,例如6级精度和7级精度的传统圆锥齿轮传动效率约为0.97~0.98,而6级精度和7级精度的圆柱齿轮传动效率约为0.98~0.99,此外采用圆柱齿轮,还降低了差速器100的工作噪音,同时降低了发热量,大大提高了差速器100的寿命。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具有轻量化、小尺寸、成本低、传动效率高、噪音低、发热小、寿命高等诸多优点。
同时,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可以省去太阳轮,而省去太阳轮可以具有如下优点:
从力学上分析,取消太阳轮而是利用齿圈实现差速,因为齿圈的齿数相比太阳轮可以设置的更多,同时节圆较大(节圆指的是齿轮啮合传动时在节点处相切的一对圆),从而可以更均衡的分布载荷和承受力矩,这对差速器100的寿命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同时没有太阳轮,可以更好的实现差速器100的润滑和冷却,也就是说,由于取消了太阳轮,因此行星轮里面可以形成空腔,而齿圈与行星轮啮合是属于内啮合的关系(太阳轮与行星轮属于外啮合),齿圈内可以储藏润滑油,由此冷却和润滑效果会大大提高。另外,由于取消太阳轮,减少了零部件,降低了差速器100的质量和成本,使差速器100变得更加小型化、轻量化。
而对于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而言,其主要在空间上以及驱动方式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以空间优势为例,该动力驱动系统1000特别适用于新能源车辆,由于新能源车辆的动力总成一般布置在发动机舱内,动力总成不仅具有变速器、发动机、同时还具有至少一个电机,由于发动机舱空间有限,因此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紧凑型差速器100能够在空间上获得优势,更加便于布置。又如,以驱动方式上的优势为例,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100的轴向尺寸大大减少,因此轴向空间更好布置,而且差速器100具有两个齿圈作为动力输出端可以更好地实现与两个电机的动力连接(如上面介绍的通过齿圈的外齿连接电机),而这在传统圆锥差速器上是难以实现的。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0,如图23所示,该车辆10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动力驱动系统1000,该动力驱动系统1000可以用于前驱,当然也可以用于后驱,本发明对此不作特殊限定。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0的其它构造例如制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6)
1.一种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包括:
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
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且所述第二行星轮还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啮合;
其中,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构成所述差速器的两个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构成所述差速器的动力输入端,且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半径不同;
所述第一齿圈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外齿,所述第二齿圈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外齿,所述第一外齿为所述第一齿圈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外齿为所述第二齿圈的动力输出端;
差速器输入轴,所述差速器输入轴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且所述差速器输入轴、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布置;
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设置成与所述差速器的所述动力输入端联动;
多个输入轴,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其中一个输入轴设置成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其余的所述输入轴设置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联动;
第一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设置成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朝向所述第二齿圈的端面与所述第二齿圈朝向所述第一齿圈的端面处在同一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每一个均包括:
主体平板部和设置在所述主体平板部的外周沿的环形侧壁部,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多个齿,所述主体平板部与所述环形侧壁部之间限定出空腔,所述第一齿圈的空腔和所述第二齿圈的空腔朝向彼此以构成安装空间,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行星轮以及所述第二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轮收纳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二行星轮在轴向上的厚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与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完全啮合,且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向一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或者较厚的行星轮的轮齿在轴向上分别向两侧延伸超出较薄的行星轮的轮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较厚的行星轮的公转半径小于较薄的行星轮的公转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较厚的行星轮对应的齿圈为小齿圈,较薄的行星轮对应的齿圈为大齿圈,所述大齿圈的外径大于所述小齿圈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厚度,所述第一齿圈为小齿圈,所述第二齿圈为大齿圈,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公转半径小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的公转轴线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的公转轴线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均为圆柱齿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一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每个所述第二行星轮配置有一个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二行星轮轴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同轴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环形侧壁部和环形凸缘部,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行星轮啮合的多个齿,所述环形凸缘部从其中一个齿圈的所述环形侧壁部的端面向另一齿圈的所述环形侧壁部延伸或者所述环形凸缘部分别设置在两个齿圈的所述环形侧壁部的端面上且彼此相对地延伸,所述环形凸缘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内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缘部外径与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外径大体相等,或者所述环形凸缘部的内径与所述环形侧壁部的外径大体相等从而使得所述环形凸缘部在径向上向外突出所述环形侧壁部;
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间隔开,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以直接啮合的形式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的相对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成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多个输入轴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与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联动,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器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且用于接合所述空套从动齿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所述固定从动齿轮与所述其余的输入轴联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空套设置有空套从动齿轮以及固定设置有固定从动齿轮,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成用于同步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空套从动齿轮;
每个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主动齿轮,所述空套从动齿轮和所述固定从动齿轮分别与对应的固定主动齿轮啮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输入轴包括:
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固定主动齿轮包括:固定在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一固定主动齿轮以及固定在第二输入轴上的第二固定主动齿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为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通过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主动齿轮联动;或者
所述第二输入轴为所述其中一个输入轴,所述第一电动发电机通过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主动齿轮联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动机;以及
双离合器,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接合部分、第二接合部分和第三接合部分,所述第三接合部分设置成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三接合部分相连,所述第一输入轴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相连,所述第二输入轴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分相连。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齿圈联动,所述第二输出部与所述第二齿圈联动;
第二电动发电机和第三电动发电机,所述第二电动发电机与所述第一输出部联动,所述第三电动发电机与所述第二输出部联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第三输入轴,所述第三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输入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发动机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和所述第三输入轴之间通过三离合器相连。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与左前轮联动,所述第二齿圈与右前轮联动;
所述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
第四电动发电机和第五电动发电机,所述第四电动发电机与左后轮联动,所述第五电动发电机与右后轮联动;以及
防滑同步器,所述防滑同步器设置成可选择性地同步所述左后轮和右后轮,从而使得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同步旋转。
2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21422.5A CN106553526B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PCT/CN2016/097699 WO2017050104A1 (zh) | 2015-09-25 | 2016-08-31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21422.5A CN106553526B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3526A CN106553526A (zh) | 2017-04-05 |
CN106553526B true CN106553526B (zh) | 2019-12-20 |
Family
ID=58385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21422.5A Active CN106553526B (zh) | 2015-09-25 | 2015-09-25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53526B (zh) |
WO (1) | WO20170501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55846B (zh) * | 2015-09-25 | 2020-03-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07054051B (zh) * | 2017-05-15 | 2023-08-15 | 中恒天汽车集团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汽车底盘及汽车 |
CN109723792A (zh) * | 2017-10-31 | 2019-05-07 | 罗灿 | 非锥齿轮差速器 |
CN207809033U (zh) * | 2017-12-29 | 2018-09-0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CN108215766B (zh) * | 2018-01-19 | 2020-07-31 | 重庆大学 | 双行星排式多模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
CN108263201B (zh) * | 2018-01-19 | 2020-07-31 | 重庆大学 | 双行星排动力耦合传动系统 |
CN112440719B (zh) * | 2019-08-30 | 2022-05-1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装置和车辆 |
CN110725917B (zh) * | 2019-11-22 | 2025-03-18 | 苏昶 | 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 |
CN110978999B (zh) * | 2019-12-29 | 2023-11-10 | 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 一种两档同轴式电驱动系统 |
CN112096796A (zh) * | 2020-09-04 | 2020-12-18 | 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行星减速器 |
CN113829867B (zh) * | 2021-09-23 | 2022-12-06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
DE102021126052A1 (de) | 2021-10-07 | 2023-04-13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tirnraddifferential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N119042279B (zh) * | 2024-10-30 | 2025-02-07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减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92510A (en) * | 1994-10-21 | 1996-02-20 | Zexel Torsen Inc. | Differential with extended planet gears having multiple meshing portions |
CN1817674A (zh) * | 2006-03-20 | 2006-08-16 | 北京理工大学 | 采用轮毂电机的混合动力总成 |
CN101734137A (zh) * | 2008-11-18 | 2010-06-16 | 刘长印 | 一种混合动力四轮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结构 |
CN102678871A (zh) * | 2012-05-09 | 2012-09-19 | 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三离合变速器装置及电动车 |
DE102012216404A1 (de) * | 2012-09-14 | 2014-03-20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Stirnraddifferentialgetriebe |
CN103144528B (zh) * | 2013-02-20 | 2015-10-07 |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 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双离合变速器及其使用方法 |
CN106555846B (zh) * | 2015-09-25 | 2020-03-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2015
- 2015-09-25 CN CN201510621422.5A patent/CN106553526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31 WO PCT/CN2016/097699 patent/WO201705010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050104A1 (zh) | 2017-03-30 |
CN106553526A (zh) | 2017-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53526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5844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EP3353446B1 (en) | Differential,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vehicle | |
US9150090B2 (en) |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 |
WO2017050101A1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3535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5858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WO2017050158A1 (en) | Differential,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vehicle | |
WO2017050159A1 (en) | Differential,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vehicle | |
CN106555846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3528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240451B (zh) | 差速器以及车辆 | |
CN106553536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3538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5855B (zh) | 差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 |
CN106555849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5853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3532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237907B (zh) | 动力驱动系统以及车辆 | |
CN106555854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6553531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240448B (zh) | 差速器以及车辆 | |
CN106555856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240452B (zh) | 差速器以及车辆 | |
CN106555847B (zh) |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