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547186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7186B
CN106547186B CN201510600534.2A CN201510600534A CN106547186B CN 106547186 B CN106547186 B CN 106547186B CN 201510600534 A CN201510600534 A CN 201510600534A CN 106547186 B CN106547186 B CN 1065471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developing unit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005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47186A (zh
Inventor
大道由起
金宝强
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005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471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47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7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47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7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沿显像单元的长度方向装卸上述显像单元,并通过导轨进行上述显像单元的安装,在上述显像单元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装卸过程中,上述显像单元呈现第一状态和不同于上述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将上述第二状态设为水平状态时,上述第一状态是与上述第二状态形成角度而避开主体上的规定位置的状态,通过上述导轨使上述显像单元在上述第一状态与上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能够避免显像单元损伤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一般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装置”)而言,显像单元(Imaging Unit,以下,有时简称为“IU”)和装置的主体的间隙很小,当要对IU进行改造,比如为了增加IU的功能而在IU上增加部件的话,则需要避开增加的部件与装置的本体的接触。
并且,在对IU进行装卸时,一般沿IU的长度方向相对装置的主体进行IU的安装或拆卸。由于IU长度较长,因此安装及拆卸的行程也较长,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与IU的间隙比较小,所以在安装或拆卸IU时,IU框体的长度方向的外周部很容易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碰撞摩擦,从而有可能对IU造成伤害,从而影响装置的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当在IU上增加了部件的情况下,在对IU进行装卸时,增加的部件也很容易同主体中与其距离狭小的部位发生碰撞,从而使部件受损。
对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在对IU进行装卸时,使IU以长度方向最里端为轴点在上下方向上倾斜,使得避开主体上的周边部件。
然而,由于是以IU以长度方向最里端为轴点,IU的前端与后端离周边部件的距离不等。为了在进行装卸时使IU在上下方向上倾斜,装置需要增加高度,这不利于装置的小型化。且以自上而下倾斜的方式安装IU时,由于惯性而容易使IU的前端与主体发生碰撞,而导致IU受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73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显像单元在安装及拆卸时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避开,从而避免显像单元损伤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沿显像单元的长度方向装卸上述显像单元,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通过导轨进行上述显像单元的安装,在上述显像单元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装卸过程中,上述显像单元呈现第一状态和不同于上述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将上述第二状态设为水平状态时,上述第一状态是与上述第二状态形成角度而避开主体上的规定位置的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导轨使显像单元呈现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使得IU在进行装卸的过程中能够避开主体上与其距离较小的位置,由此避免对IU造成损伤,从而确保装置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使上述角度为1.5度以上3.5度以下。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IU在装卸过程中避开主体上与其距离较小的位置,又能够避免增大装置的空间,且适于用户进行操作。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显像单元还具有初步放置状态,在该初步放置状态下,上述显像单元的前端位于与上述主体的显像单元插入口相对应的位置,通过上述初步放置状态,将上述显像单元的前端插入上述显像单元插入口后,通过上述导轨将上述显像单元从上述初步放置状态导入上述第一状态。
根据该构成,通过初步放置状态,使得IU在进行安装之前进行定位,由此使得安装过程相对稳定,不易使IU与主体发生碰撞,且使得IU顺利地进入第一或第二状态。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初步放置状态与上述第二状态相同。
根据该构成,使得IU在处于初步放置状态时水平,方便维修人员进行安装,并适于进行安装前的定位。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第一状态为如下状态,即:上述显像单元以其长度方向为轴旋转了的状态。
根据该构成,在对IU进行装卸的过程中,IU以其长度方向为轴旋转,从而避开主体上与其距离较小的位置,且IU是以其长度方向为轴旋转,从而相比以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方式避开主体的情况,其旋转所述的空间较小,从而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在上述显像单元的主体侧的下侧面具有凸起的导轨面,该导轨面将上述显像单元引导为上述第一状态,上述显像单元中的与上述导轨面对置的一侧的面具有凹部,在上述显像单元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上述导轨面收纳于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设置上述凹部,使得IU在安装过程中适当的位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过度,使得顺利完成对IU的装卸。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还具有第一导轨,其配置于上述主体,上述显像单元沿长度方向具有与上述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上述显像单元在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通过上述第一导轨与上述第一接触部接触而被引导,所述显像单元在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通过上述第一导轨与上述第二接触部接触而被引导。
根据该构成,通过设置第一导轨,且在显像单元设置与之对应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由此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中对IU进行保持,使得IU不会朝插入方向以外的方向偏向,从而使IU在装卸过程中能够稳定的进行移动。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还具有第二导轨,该第二导轨在所述显像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对所述显像单元进行支撑引导。
根据该构成,通过设置第二导轨,能够对IU进行支承,以确保IU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稳定地移动。尤其位于第一状态时,导轨面与两个导轨同时对IU进行支承,提高了IU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在上述显像单元贴有膜片,上述显像单元在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上述膜片与规制位置避开。
根据该构成,在对IU增加部件时,尤其是膜片的情况下,由于膜片容易被磨损,通过使IU处于第一状态,使上述膜片避开与本体距离较近的规制位置。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显像单元在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与上述主体中规制辊避开。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IU处于第一状态而避开主体中的规制辊,从而使IU在装卸过程中不与主体发生碰撞,从而避免IU受损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上述各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显像单元上的增加部件在进行显像单元的安装及拆卸时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避开,从而避免显像单元损伤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主视方向观察现有的显像单元及其周边部件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显像单元以及周边部件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正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作为显像单元的周边部件的规制辊及导轨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正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从右侧观察导轨面并将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放大表示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显像单元的示意图。(a)是导轨面未嵌入显像单元的凹部的状态,(b)是导轨面嵌入显像单元的凹部的状态。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显像单元的第一导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显像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显像单元安装过程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轨道面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IU的安装状态的图,(a)表示第一状态,(b)表示第二状态。
图1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安装阶段1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安装阶段2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安装阶段3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提升导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合机MFP)1的立体图。该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位于装置上侧的读取部2、位于装置下侧的主体4、位于读取部2与主体4之间的排纸部(空间)3以及位于主体4下部的纸盒6。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读取部2与排纸部3与现有的装置相同,此处,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低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读取部2位于上方侧,主体4位于下方侧。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宽度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如图1所示,主体4中具有显像单元(IU)10,位于主体,4的靠右方侧。将IU10的安装及拆卸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即主视方向。其中在安装IU10时,从装置前方向后方插入IU10。
图2示出了现有的图像单元100及其周边部件的示意图,在现有的结构中,纸张由搬送辊(未图示)从纸盒6的右侧被搬运,图像形成后由排纸部3排出。搬送道中有规制辊301(参照图2)用来整合纸张的倾斜。
在图像形成装置小型化过程中,图像单元100与纸张搬送道接近,紧邻规制辊301。
如图1所示,当对IU10进行更换等时,需要将IU10从装置的主体4中取出而对其进行更换或维修。一般情况下,是将设于装置主体4的面表面的面板5打开,把持IU10的把手部将IU10向前方抽出,从而将其从主体4中取出。相反,在更换或维修IU10之后,将其与IU的插入口51对准,并沿IU10的长度方向将IU10从IU的插入口51推入装置的主体4的内部的显像单元的插入部52,最后关闭面板5。
但是,如上所述,为了增加IU的功能,有时会在IU上增加部件,例如,为了使其IU冷却,或向外排出臭氧、粉尘等,需要在IU形成空气流动。并且,为了在IU形成空气流动,需要在IU设置用于形成风路的风道。
对此,可以重新设计IU框架,或者采用片材、膜片(film)对IU进行封闭。采用膜片封闭IU框架生成风道,可不必重新对IU框体进行设计及生产设计,由于膜片比树脂等材料的框架也不会使IU体积变大,而且成本低。
对IU进行装卸时,一般沿IU的长度方向对装置的主体进行IU的安装或拆卸。由于IU部件长度较长,因此安装及拆卸的行程也较长,且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与IU的间隙比较小。所以在安装或拆卸IU时,IU框体的长度方向的外周部很容易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碰撞摩擦。如果摩擦部位是IU的框体则不会对IU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使用上述的框体表面带有膜片IU摩擦到了IU上的密封膜片的话,由于密封膜片不耐磨,则会使密封膜片造成损伤,导致气流不能正常流动,还可能导致粉尘等进入主体其他部件时影响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
图3示出了从主视方向观察本发明的IU10及其周边部件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正视图。并且,以在IU10形成了风道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IU10的风道密封膜片12沿IU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IU10中靠近作为与周边部件的规制辊30的一侧的边缘。规制辊30是用于对纸张的倾斜进行校正的部件,与IU的间隙很小。在对IU10进行装卸时,需要沿IU10的长度方向,例如从纸面而朝向纸面里侧的方向将IU10插入装置主体。或经由相反方向将IU10从装置的主体中抽出。在装卸IU的过程中密封膜片12很容易与规制辊30发生干涉。由于密封膜片12不耐磨,若与规制辊30发生干涉则会导致密封膜片12损伤,从而影响装置的工作性能。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导轨20以及作为显像单元的周边部件的规制辊30的示意图。(a)为立体图,(b)为正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4侧具有插入所述显像单元的插入部52(参照图1),在所述插入部的下侧的面设有导轨20。如图4的(a)所示,示出了导轨20以及IU10的周边部件的规制辊30。其中,导轨20与现有装置主体中的部件相比,还具有自该导轨20的表面向上凸起的导轨面201,也可以说,该导轨面201设置于插入部52的下侧的面。
如图4的(a)、(b)所示,导轨面201设于导轨20的上表面,沿导轨20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沿IU10的装卸方向延伸形成,并与导轨20形成为一体。
导轨面201的宽度方向的左侧边缘与导轨20的上表面的左侧边缘一致,并与导轨20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伴随趋于规制辊30,导轨面201从其左侧边缘逐渐向上方凸起。导轨面201具有一定的宽度,其宽度方向上的右侧边缘、即规制辊30所在一侧的边缘从导轨20的上表面凸起的高度为最高。由此,如图3的(b)所示,导轨面201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坡度,即导轨面201沿宽度方向相对于导轨20的上表面倾斜。
在上述构成中,例如对IU10进行安装而将其向装置的主体4内部插入时,在安装的过程中,IU10的外框的下表面设有未图示的导轨,其会与导轨20的上表面接触,进而与导轨面201接触。由于导轨面201具有坡度而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导轨20的上表面倾斜,IU会顺着导轨面201的引导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由此使风道的密封膜片12向远离作为与密封膜片12的距离较小的周边部件的规制辊30的方向偏移一个较小的角度。由此使得密封膜片12与规制辊30之间具有一个安全的距离。
当IU10被导轨面201引导而行驶在导轨面201上时,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角度会因导轨面201的坡度的大小而不同,坡度越大旋转的角度越大,进而使得在这一阶段时的密封膜片12与规制辊30之间的距离也越大。反之坡度越小,则风道密封膜片12与规制辊30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小。
这里,从综合方面考虑,优选使IU10旋转的角度为1.5度以上3.5度以下(之后详细叙述)。这样,既能够使IU10的外表面、亦即密封膜片12避开作为周边部件的规制辊30一定的距离而使两者在IU10的装卸过程中不发生干涉。并且,使IU10转动所需的空间较小,因此能够节约装置的主体4内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4中的(a)所示,导轨面201具有一定的长度D,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面201的长度方向中的始端(IU10装卸方向上的外端,即靠近插入口51的一端)与导轨20的一端(靠近插入口51的一端)一致,另一对作为末端形成于导轨20的上表面。由此,导轨面201沿IU10装卸方向上的长度具有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导轨面201的长度D应小于导轨20的长度,且长度D应满如下长度,即:在IU10的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当IU10经由斜面段211或212而移至导轨面201时,IU10旋转使其增加的部件(密封膜片12)避开周边部件(规制辊30),进而IU10与导轨面21接触并沿安装或拆卸方向移动,导轨面201的长度D应是保持与IU接触并直至IU中的增加部件、例如密封膜片12完全脱离与其间隙较小的周边部件、例如规制辊30的长度。此处,完全脱离是指IU10安装到位时,IU中的增加部件相对于其需要避开的部件没有重叠的状态。由此,能够完全避免IU10中的增加部件、例如密封膜片12与其间隙较小的周边部件、例如规制辊30发生干涉,从而不会使密封膜片12等受到损伤,进而确保装置的工作性能。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从右侧观察导轨面201并将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放大表示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导轨面201在导轨20的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具有一定的长度。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斜面段211以及212。两个斜面段211、212在导轨面201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导轨20的上表面倾斜。由此,在IU10的安装以及拆卸过程中,经由该两端部的斜面段211、212,能够使IU10平滑地移至导轨面201并越上导轨面201。如果导轨面201始于IU插入口51处,则导轨面201的IU插入口51侧可以不存在斜面。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显像单元的凹部15与导轨面201嵌合情况的示意图。(a)是导轨面201未嵌入本发明的显像单元10的凹部15的状态,(b)是导轨面201嵌入显像单元10的凹部15的状态。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显像单元(IU)10具有用于与导轨面201相互嵌合的凹部15。该凹部15设置在IU10外框中靠近具有密封膜片12的一侧的下表面,用于与导轨面201相互嵌合。该凹部15沿IU10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沿IU10的装卸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该长度等于或大于导轨面201的长度D,以能够使得导轨面201完全与该凹部15嵌合。当对IU10进行安装时,将IU10与主体4的插入口51对位,此时,如图6的(a)所示,IU10处于初步放置状态,IU外框下边面的导轨101与导轨面201接触并越上导轨面201,由此,IU10以其长度方向为轴并向旋转了一定的角度,从而避开主体上的规定位置,例如规制辊30(参照图9的(c))。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规制辊30在IU10的右下位置,所以IU10以IU10的长度为轴逆时针旋转,之后插入主体4的IU插入部52的插入口51。当导轨面201完全嵌入在该凹部15时,如图6的(b)所示,IU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处于水平的状态。此处,将IU处于水平的状态设为“第二状态”,则“第一状态”是与该第二状态形成角度的避开状态。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IU10的第一导轨21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IU10具有用于与第一导轨2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14的立体图。
如图7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第一导轨21。第一导轨21位于与IU10的左上方对应的位置,形成为向下方具有开口的形状。在IU10的装卸过程中,IU10的第一接触部13以及第二接触部14相继嵌入第一导轨21的开口,以此对IU10的装卸动作进行引导。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IU10在外框的左上部的与第一导轨2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接触部13和第二接触部14。第一接触部13和第二接触部14沿IU1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接触部14从IU10的外端(IU装卸时靠近维修人员的一端)起沿IU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一定的长度。该长度满足IU10在下述第一状态时使第一导轨21与其接触。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14相连,自第一接触部13的里端(IU装卸时远离维修人员的一端)沿IU10的长度方向朝IU10的前方延伸。
第一接触部13与第二接触部14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相同,但宽度不同。如图7所示,第一接触部13具有比第二接触部14更宽的宽度。且第二接触部14的与第一接触部13相连的部位位于第一接触部13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且该位置满足在IU10处于第二状态时使得第二接触部14与第一导轨21的开口形状的右侧表面接触。
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c)、(d)所示,第一接触部13在IU10装卸过程中与第一导轨21接触,起到IU10在第一状态,也就是IU10位于倾斜状态下稳固IU10使之不会在长度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部14在IU10装卸过程中与第一导轨21接触,除了起到对IU10进行引导的作用外,还用来限制在IU10由第一状态而向相反方向旋转为第二状态时IU10过度旋转,从而在该安装阶段中,避免或减小IU10的增加部件与周边部件碰擦的可能性。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功能,第二接触部14可以具有对其强度进行加强的肋141。由此,在利用第二接触部14防止IU10发生过度旋转时,能够对第二接触部14的强度进行加强。
第一导轨21和相对应的接触部不限于在IU的左上方。例如可以设置与右上方,当IU10倾斜时第一导轨21将第一接触部13向左侧顶,从而辅助导轨20时IU10在装卸过程中不会向长度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具有第二导轨22(参照图3),其配置于主体4,沿上下方向位于与第一导轨21大致对置的位置,且沿左右方向位于与20导轨大致对置的位置。该第二导轨22在IU10处于第一状态时对IU10进行支撑引导。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IU1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第二导轨22位于左侧,支撑IU10防止IU10向左侧倾斜后与插入部52接触导致IU10或本体4受损。如果IU10的第一状态,即为了躲避主体4上的规定位置的倾斜状态是顺时针旋转时,第二导轨22则位于IU10的右侧。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IU10的安装过程的图,(a)和(c)表示第一状态,(b)和(d)表示第二状态。
以下,对IU10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9的(c)所示,IU10外框的下表面的导轨101与导轨20的导轨面201的斜面段212接触,由此,IU10实际上以其长度方向为轴向远离周边部件的方向旋转了规定的角度,即IU10被相对歪着插入显像单元的插入口51。
此时,IU10和插入口51可以有相对应的插入标示(未图示)。插入时将两个标示对应,使IU10为歪着的第一状态。这样方便对准插入口51。
接下来,如图9的(a)以及(c)所示,将IU10从主体4的显像单元的插入口51向装置主体4的内部,即向显像单元的插入部52插入。在该过程中,IU10被导轨面201、第一导轨21以及第二导轨22保持为以其长度方向为轴向远离周边部件的方向旋转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亦即第一状态,并向装置的主体内部移动。
然后,如图9的(b)以及(d)所示,在IU10的安装方向上,即在IU10的长度方向上,当IU1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了导轨面201的长度D的行程之后,导轨面201完全嵌入IU10外框的凹部15(参照图6的(b)),同时,IU的第二接触部14与第一导轨21的开口的右侧的内表面接触。此时,由于导轨面201完全与凹部15嵌合,因此IU10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返回为水平的状态亦即第二状态。
最后,进一步朝安装方向插入IU10,直至IU10达到固定的安装位置(可参考之后的实施方式2的说明),从而完成显像单元的安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IU10的增加部件的区域避开了与之距离较小的周边部件(不与周边部件重叠)之后,导轨面201与凹部15完全嵌合,IU10从第一状态过度为第二状态的水平状态,进而完成对IU10的安装。
并且,IU10在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第一导轨21与第一接触部13接触而被引导,IU10在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第一导轨21与第二接触部14接触而被引导。
因为能够通过导轨来改变IU10的状态,所以维修人员只需要将IU10对准插入口51然后向插入部52推入即可,由此便于安装操作。另外,如图9所示,在IU10的外端面(安装方向上位于后侧的端面)设有把手部8,考虑在对IU10进行装卸时,维修人员通过该把手部8将IU10推入装置主体或从装置主体抽出,由此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操作。并且,将把手部8设置为与一般抽屉的把手相同的形状,并设置为水平状态。由此,进一步方便用于操作。
此外,IU10在第一状态下,以其长度方向为轴向远离周边部件的方向旋转规定的角度,对此,需要对使IU10旋转的角度进行设定。在设定上述角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对密封薄片的保护效果、维修人员是否适应、以及角度变化可能对显像单元质量造成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条件。上述角度应是满足上述这三个条件的角度。
维修人员是否适应是指:如果IU10的旋转角度过大,插入时维修人员要使IU10进行大幅度的旋转;而且当IU10逆旋转返回水平状态时,对一直扶持把手8的维修人员的手臂造成扭转,不利于操作。
对显像单元的影响是指:如果旋转角度过大,当返回水平状态时IU10的下表面可能产生碰撞。
由此,根据上述三个条件对各旋转角度(θ)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有表1的结果可知,优选使上述角度为1.5度以上,5.5度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上3.5度以下。
表1
另外,上述以对IU10进行安装为例进行了说明,当将IU10从机体4中抽出而对其进行更换时,整个过程与上述相反,即IU10先处于第二状态,当密封膜片12到达与规制辊30等周边部件距离较小的位置、即规制位置之前,通过导轨面201的作用,使IU处于第一状态,从而使密封膜片12避开上述规制位置。直至将IU10从机体4中完全抽出。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显像单元的安装及拆卸过程中使显像单元上增加的部件避开与之距离较小的周边部件,而不必增加用于使显像单元上增加的部件避开周边部件而所需要的空间。从而能够节约装置主体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同时,也可以节约空间而在显像单元上设置更多的部件而增加装置的功能。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而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中IU10在安装过程中的初步放置状态不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歪着的状态,而是以水平状态位于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的显像单元的插入口51相对应的位置。
并且,为了完成相应的IU装卸动作,本实施方式的导轨面202与实施方式1不同,如图10所示,导轨面202的长度比实施方式1中的短,即,导轨面202的长度方向中的始端(IU10装卸方向上的外端,即靠近插入口51的一端)与导轨20的一端(靠近插入口51的一端)不一致,其位于相对于导轨20的一端而远离插入口51的位置。由此,使得IU在初步放置状态中不与导轨面202接触,因此处于水平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提升导轨23,用于将IU10在安装阶段中提高,以使IU10处于水平的稳定的状态。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IU10的安装状态的图,(a)表示第一状态,(b)表示第二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IU10以初步放置状态(水平状态)插入显像单元插入口51,然后,随着IU10向装置10的主体4的内部插入,IU10通过导轨20被导入为第一状态(歪着的状态),并通过导轨20、第一导轨21以及第二导轨22将IU10保持为该第一状态,之后又被导入第二状态(水平状态),从而完成IU10的安装。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IU100的安装可分为安装阶段1~4这三个阶段。首先,对安装阶段1进行说明。
在安装阶段1中,使IU10的前端位于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的显像单元插入口51相对应的位置,由此IU10处于初步放置状态。而在该初步放置状态中,IU10处于水平的姿态。也可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IU10的初步放置状态就是上述第二状态。IU10的外框的下表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而具有导轨101。如图11所示,IU10在初步放置状态下,上述导轨并未与导轨面202接触,因而IU10还没有以使IU上的安装部件、例如风道密封膜片12以避开其周边部件、例如规制辊30的方式进行旋转。
在IU10处于初步放置状态(第二状态)下,将IU10向装置主体的内部插入,IU1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如图12的(c)所示,直至IU10外框的下表面的导轨101处于即将与导轨面202的斜面段接触的状态,该安装阶段1结束。
此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13未与第一导轨21接触。但也可以在IU10为初步放置状态下设有与第二接触部14类似的第三接触部(未图示)与第一导轨21接触。本实施例中安装阶段1结束时第一接触部130距离第一导轨为0~3mm。
接下来,对紧接着安装阶段1之后的安装阶段2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安装阶段2中,IU10外框的下表面的导轨101与导轨面202的斜面段接触,经由该斜面段而与导轨面202接触。由此IU10开始以其长度方向为轴向远离周边部件的方向旋转规定的角度。并且,随时IU10沿安装方向的移动,IU10的第一接触部13进入第一导轨21的开口部而与其接触。
在安装阶段2中,IU10由图11的(b)所示的初步放置状态(第二状态)而旋转为图11的(a)所示的第一状态,并保持该第一状态将IU10向安装方向插入装置的主体4内,直至IU10的里端到达规定的距离,本实施例中IU10的里端距离定位pin尖端10mm左右,由此安装阶段2结束。
接下来,对紧接着安装阶段2之后的安装阶段3进行说明。如图14中所示,在安装阶段3中,IU10自安装阶段2继续向装置主体4的内部移动,即沿安装方向(图中左侧)移动,导轨面201嵌入IU10外框的凹部15。如图14所示,IU10第一接触部13脱离第一导轨21。在该安装阶段中,IU10的增加部件已然脱离了与其周边部件距离较小的区域。因此,即便IU10转为水平的第二状态,风密封膜片12也不易与规制辊30接触,由此能够在IU10的安装过程中确保例如风道的密封膜片12等IU10上的增加部件不与其周边部件发生干涉。从而不使IU10上的增加部件损伤,由此确保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
在安装阶段3中,借助提升导轨23将IU10提升以至使其转为水平状态并使IU10与定位pin对准。如图15的(a)、(b)所示,在IU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凸部103,这两个凸部103在安装阶段3中分别与提升导轨23以及第二导轨22接触,通过凸部103与提升导轨23、第二导轨22共通作用,使得IU100被提升至恢复水平状态的程度。由此,IU100由第一状态而向相反方向(与上述避开周部部件时旋转的方向相反)旋转为第二状态。
最后,对紧接着安装阶段3之后的安装阶段4进行说明。在安装阶段4中,利用定位pin进行准确的定位。IU10自安装阶段3而继续向安装方向移动,在该阶段开始时,IU10的里端端面与定位pin的尖端距离优选为0mm,在该阶段结束时,定位pin完全插入IU10。从而IU10完成其安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2,在IU10的安装过程中可以使作为显像单元上的增加部件,例如风道的密封膜片12远离规制辊30。由此能够在IU10的安装过程中确保例如风道密封膜片12等显像单元上的增加部件不与其周边部件发生干涉。从而不使显像单元上的增加部件损伤,由此确保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
另外,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不必设置用于使显像单元上的增加部件避开其周边部件时所需的空间,从而节约装置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装置小型化。
并且,在IU的安装时以初步放置状态(水平)插入IU,维修人员可以使用形成为水平的拉手向本体的显像单元插入口插入IU,由此更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操作,不会发生不适应感。
并且,导轨面和第一、第二导轨共同发挥作用而更稳定的支承IU。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安装IU时装置主体内部比IU插入口低,容易在放入时IU里侧与本体碰撞对IU或装置本体造成损伤,拆卸时要向上抬高IU,不方便使用者操作。而如本发明那样,使IU旋转而避开规制辊,不仅方便维修人员使用,也会避免装置受损。
而本发明也可以如对比文件1的方向进行IU的安装,通过使IU在上下方向上倾斜来使其上增加的部件避开主体上的周边部件。对比文件1是在完全放入IU后再改变IU的状态。本发明可以通过导轨使IU的状态发生变化,即,可以利用导轨而平缓地改变IU的安装状态,是IU在上下方向上的倾斜平缓过渡至水平状态。从而使得IU在装卸时抬高的高度低,能够节约装置空间。且由于装卸过程中IU的状态平缓过渡,由此能够避免IU里端与装置主体碰撞。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对于在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而言,能够适当地对它们进行替换或组合。另外,对于在本说明书中未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而进行说明的部分,则能够适当地进行删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显像单元上的增加部件在进行显像单元的安装及拆卸时避开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从而避免显像单元损伤。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2:读取部;4:主体;5:主体面板;51:显像单元(IU)插入口;10:显像单元(IU);13:第一接触部;14:第二接触部;141:加强肋;103:凸部;20:导轨;21:第一导轨;22:第二导轨;23:提升导轨;201、202:导轨面;211、212:斜面段;30:规制辊(周边部件);12:密封膜片(增加部件)。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沿显像单元的长度方向装卸所述显像单元,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导轨进行所述显像单元的安装,
在所述显像单元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装卸过程中,所述显像单元呈现第一状态和不同于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与所述第二状态形成角度而避开主体上的规定位置的状态,
所述显像单元还具有初步放置状态,在该初步放置状态下,所述显像单元的前端位于与所述主体上的所述显像单元的插入口相对应的位置,
通过所述初步放置状态,将所述显像单元的前端插入所述显像单元的插入口后,通过所述导轨将所述显像单元从所述初步放置状态导入所述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步放置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相同。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沿显像单元的长度方向装卸所述显像单元,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导轨进行所述显像单元的安装,
在所述显像单元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装卸过程中,所述显像单元呈现第一状态和不同于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与所述第二状态形成角度而避开主体上的规定位置的状态,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具有插入所述显像单元的插入部,和位于所述插入部下侧面的凸起的导轨面,
该导轨面将所述显像单元引导为所述第一状态,
所述显像单元中的与所述导轨面对置的一侧的面具有凹部,在所述显像单元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导轨面收纳于所述凹部。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沿显像单元的长度方向装卸所述显像单元,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导轨进行所述显像单元的安装,
在所述显像单元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装卸过程中,所述显像单元呈现第一状态和不同于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二状态,
所述第二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与所述第二状态形成角度而避开主体上的规定位置的状态,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一导轨,其配置于所述主体,
所述显像单元沿长度方向具有与所述第一导轨对应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
所述显像单元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而被引导,所述显像单元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而被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为1.5度以上3.5度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状态为如下状态,即:所述显像单元以其长度方向为轴旋转了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二导轨,该第二导轨在所述显像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对所述显像单元进行支撑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像单元贴有膜片,
所述显像单元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膜片与所述规定位置避开。
9.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像单元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与所述主体中规制辊避开。
CN201510600534.2A 2015-09-18 2015-09-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5471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0534.2A CN106547186B (zh) 2015-09-18 2015-09-18 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0534.2A CN106547186B (zh) 2015-09-18 2015-09-18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7186A CN106547186A (zh) 2017-03-29
CN106547186B true CN106547186B (zh) 2019-12-31

Family

ID=58362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00534.2A Active CN106547186B (zh) 2015-09-18 2015-09-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718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2511A (zh) * 1999-02-26 2007-01-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感光元件盒
CN101592909A (zh) * 2008-05-27 2009-12-02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2749822A (zh) * 2011-04-22 2012-10-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9122235B2 (en) * 2012-09-11 2015-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regulate movement of developing unit with respect to drum unit in axial direction of developing rol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86378A (ja) * 2010-03-11 2011-09-22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2511A (zh) * 1999-02-26 2007-01-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感光元件盒
CN101592909A (zh) * 2008-05-27 2009-12-02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2749822A (zh) * 2011-04-22 2012-10-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9122235B2 (en) * 2012-09-11 2015-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regulate movement of developing unit with respect to drum unit in axial direction of developing roll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7186A (zh)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743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37880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outer cover and jam cover linked to the outer cover
CN104724530B (zh) 卷收装置以及打印卷收系统
CN105035796B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53290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1001055B2 (en) Recording syste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apparatus
EP3075557A2 (en) Print device
US71741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dicating section for indicating initial positions of insertion paths
CN10654718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768567B2 (en) Automatic moun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6226647B2 (ja) 装置のフレー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7561A (ja) 給紙カセット
KR100609059B1 (ko) 스톱퍼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CN203293686U (zh) 记录装置
US10604363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US20040195755A1 (en) Sheet feeder avoiding sheet sag
JP52577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5116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99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01835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46654B2 (ja) 記録装置
US10222739B2 (en) Imaging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restrict the rotatable range of a cover member that closes or opens an opening of a housing
JP54200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50059814A1 (en) Medium transport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US8936238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