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2721B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42721B CN106542721B CN201611114568.1A CN201611114568A CN106542721B CN 106542721 B CN106542721 B CN 106542721B CN 201611114568 A CN201611114568 A CN 201611114568A CN 106542721 B CN106542721 B CN 1065427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uction heating
- frequency induction
- chuck
- fixed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9/00—Blowing glass; Production of hollow glass articles
- C03B9/30—Details of blowing glass; 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moulds
- C03B9/38—Means for cooling, heating, or insulating glass-blowing machines or for cooling the glass moulded by the mach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包括机架;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设在机架的右端;中频感应加热箱,设在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上,其线圈的中部伸展到中频感应加热箱外,线圈的中部形成有盘管腔,特点:还包括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卡盘回转驱动机构、滑动平台、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和冲头夹装卡盘,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搭载在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上,滑动平台设在机架的左端,卡盘回转驱动机构设在滑动平台上,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设在机架上,冲头夹装卡盘与卡盘回转驱动机构固定。保障冲头的均匀受热效果;增进中频感应加热箱对冲头规格变化的适应性;不会出现因脱落而损及线圈乃至损及机械的其它部件的情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模具制造用的辅助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前述的冲头在玻璃模具上的功用是业界公知的,是采用小口压吹法生产玻璃容器如玻璃瓶的必备部件。当一对彼此对置的初型模半模(业界习惯称为雏形模半模)闭合后,熔融的玻璃料引入初型模半模型腔,并且由熔融状态的高温玻璃料将位于初型模半模型腔中的冲头完全或部分(视不同的玻璃容器产品而言)包裹,随后由冲头的冲头腔中的冲头冷却器将冲头快速冷却,以便使先前包裹于冲头外壁的熔融玻璃料降温,撤去冲头,再吹气,形成雏形,最后开启初型模半模,紧接着将玻璃容器雏形引入成型模进行二次吹制成型。
由于玻璃料对冲头的形状十分敏感,哪怕是微渺的尺寸偏差都会影响玻璃容器的成型效果。因此通常要求冲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藉以避免变形、理想的耐磨性而藉以体现较长的使用寿命和优异的壁厚均匀性而藉以保障最终的玻璃容器的质量如壁厚的一致性效果。
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是以电磁涡流产生热量的形式对由导磁材料如碳钢(业界也称模具钢)、铜合金和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玻璃模具冲头进行加热。如玻璃模具制造业界所知之理,由于冲头在服役过程中即在使用过程中直接与熔融状的玻璃熔体频繁接触,受玻璃熔体的化学侵蚀、磨损并且受冷热交变应力的作用,同时由于长期处于500-800℃左右的高温环境,因此冲头会出现诸如疲劳损坏、氧化和腐蚀损坏、磨损损坏和/或撞击损坏的情形,等等,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具体表现为提前报废,增大玻璃制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并且还造成资源浪费。
在冲头表面喷焊Ni基合金焊粉或碳化钨喷焊材料而藉以改善冲头的热稳定性、耐磨性、耐疲劳性以及壁厚的均匀性是目前业界的普遍做法,并且在完成了对冲头表面喷焊Ni基合金焊粉或碳化钨焊粉后需引入下一工序实施抛光(可参见CN105033832A〈玻璃模具冲头的自动抛光装置〉),而在抛光之前需要对冲头加热(也称“热处理”,以下同),加热的目的在于消除应力,以使冲头在服役过程中表现出理想的使用寿命。
目前对进入抛光之前实施加热的方式是:将冲头夹装于夹具上,由工人手执氧乙炔焊枪进行加热,这种手工加热方式至少存在以下不足:其一,不仅工人的作业强度大,而且加热效率低;其二,由于需要大量消耗乙炔气,因而不利于节约资源;其三,由于加热程度由人为主观控制,因而不足以保障期望的加热效果,例如易出现阴阳情形,所谓的阴阳情形是指整个冲头的加热温度的一致性不能保障,因为对冲头的加热效果的优劣与工人的经验、责任性乃至情绪等因素相关;其四,作业安全性差即伴随有安全隐患,例如氧乙炔的安全管理十分麻烦。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玻璃模具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技术信息,典型的如CN201039510Y推荐的“模具加热装置”,更为典型的如CN102875009B提供的“玻璃模具中频感应加热装置”,这两项专利中的后者是对前者之改进,并且可参见后者的说明书第0006段至0020段。
客观地讲,由于前述CN102875009B利用中频感应加热,因而对于冲头的加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该CN102875009B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被加热的玻璃模具是静态地放置在机台的模具安置座的耐火块上的,于是在加热过程中,玻璃模具的四周受热的均匀性相对差,因为玻璃模具的两端以及合模处的壁厚与其它区域的厚度是不同的;其二,由于中频感应加热箱只能升降而不能前后位移,因而对玻璃模具的规格变化的适应性差;其三,由于在加热之前由工人将玻璃模具以竖直状态置于前述耐火块上的,即不具有对玻璃模具的定位效果,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遇诸如作业场所的振动之类的情形时易出现倾覆,存在损及线圈和砸损其它机械部件之虞。鉴于并非限于所述的这些缺憾,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而使其满足对冲头的加热要求,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冲头夹住并且能使冲头在加热过程中回转而藉以保障冲头的整体均匀受热效果、有利于使中频感应加热箱依需升降或前后位移而藉以增进对不同规格的冲头的适应性和有益于确保对冲头的夹持效果而藉以杜绝冲头在加热过程中因脱落而损及线圈或机械的其它部件的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机架;一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该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上下浮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右端;一中频感应加热箱,该中频感应加热箱设置在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上,并且该中频感应加热箱的线圈的中部伸展到中频感应加热箱的箱体外,并且在该线圈的中部形成有盘管腔,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一卡盘回转驱动机构、一滑动平台、一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和一冲头夹装卡盘,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搭载在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上,并且与中频感应加热箱的底部连接,滑动平台对应于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的左侧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的左端,卡盘回转驱动机构设置在滑动平台上并且随同滑动平台的左右位移而位移,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对应于滑动平台的下方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且与滑动平台朝向下的一侧传动配合,冲头夹装卡盘与所述线圈的左端相对应并且与所述卡盘回转驱动机构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架导杆套、升降架导杆、升降架、升降架升降横梁和剪式升降顶,升降架呈矩形的框架状构造,升降架导杆套有四个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升降架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固定在所述机架的右端,升降架导杆同样有四个并且该四个升降架导杆的上端分别与升降架朝向下的一侧的四个角部固定,而升降架导杆的下端插入升降架导杆套内与升降架导杆套形成滑动副,升降架升降横梁固定在升降架的底部,剪式升降顶固定在机架的右端的底座支承梁上并且与升降架升降横梁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相对应;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与所述的升降架滑动配合;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搭载在所述的升降架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剪式升降顶包括顶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臂、底座、支撑臂螺杆轴和支撑臂螺杆轴操纵手轮,顶头与所述升降架升降横梁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相对应,第一支撑臂以及第二支撑臂朝向支撑臂螺杆轴的一端共同地铰接在左铰链块上,而该左铰链块与支撑臂螺杆轴的左端形成螺纹副,第一支撑臂朝向顶头的一端与顶头的左端铰接,第二支撑臂朝向底座的一端与底座的左端铰接,第三支撑臂以及第四支撑臂的一端共同地铰接在右铰链块上,而该右铰链块与支撑臂螺杆轴的左端形成螺纹副,第三支撑臂朝向顶头的一端与顶头的右端铰接,第四支撑臂朝向底座的一端与底座的右端铰接,底座固定在所述机架的后端的所述底座支承梁上,支撑臂螺杆轴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支撑臂螺杆轴座上并且伸展到支撑臂螺杆轴座的右侧,而该支撑臂螺杆轴座固定在机架上,支撑臂螺杆轴操纵手轮固定在支撑臂螺杆轴的右端。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的底部设置有一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在该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的左侧底部以及右侧底部各固定有一滑动架导轨,滑动架导轨与配成对设置的导轨滑块滑动配合,而该导轨滑块固定在所述的升降架上,中频感应加热箱固定在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的上部,在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的位置固定有一滑动架中横梁,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与该滑动架中横梁连接。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包括前后位移螺杆轴、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前后位移螺母,前后位移螺杆轴前端和后端各通过前后位移螺杆轴支承座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升降架上,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固定在前后位移螺杆轴的前端,前后位移螺母配设在前后位移螺杆轴上并且通过前后位移螺母连接螺钉与所述滑动架中横梁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卡盘回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箱箱罩、卡盘驱动电机、卡盘驱动减速箱、主动轮、卡盘驱动轴、从动轮、传动带、卡盘驱动轴左轴座、卡盘驱动轴右轴座和卡盘固定座,驱动箱箱罩固定在所述的滑动平台朝向上的一侧,卡盘驱动电机与卡盘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卡盘驱动减速箱连同卡盘驱动电机在驱动箱箱罩的驱动箱箱罩腔内固定在所述滑动平台的前侧,主动轮固定在卡盘驱动减速箱的减速箱输出轴上,卡盘驱动轴左轴座以及卡盘驱动轴右轴座左右对应并且在驱动箱箱罩腔内固定在滑动平台的后侧,卡盘驱动轴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卡盘驱动轴左轴座上,而卡盘驱动轴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卡盘驱动轴右轴座上,并且伸展到驱动箱箱罩腔外,从动轮在对应于卡盘驱动轴左、右轴座之间的位置固定在卡盘驱动轴上,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从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主动轮上,卡盘固定座固定在卡盘驱动轴的右端,所述的冲头夹装卡盘与卡盘固定座固定。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动轮以及从动轮为链轮或皮带轮,所述的传动带为链条或传动皮带。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驱动箱箱罩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卡盘驱动轴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箱罩让位腔,卡盘驱动轴的右端途经该箱罩让位腔伸展到所述驱动箱箱罩腔外。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机架的左端前侧和后侧上部各通过导轨垫块固定有一滑动平台导轨,而在所述滑动平台的前侧和后侧并且在对应于滑动平台导轨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对滑动平台滑块,该对滑动平台滑块与滑动平台导轨滑动配合,当操纵所述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时,所述滑动平台在所述滑动平台导轨上向左或向右滑动。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包括齿轮轴、齿轮、齿条和手轮,齿轮轴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后轴承座上,而齿轮轴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轴承座上并且伸展到前轴承座的前侧,后轴承座以及前轴承座彼此对应并且与所述机架固定,齿条固定在所述滑动平台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齿轮在对应于齿条的位置固定在齿轮轴上并且与齿条相啮合,手轮固定在齿轮轴的前端。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由卡盘回转驱动机构使冲头夹装卡盘回转,由冲头夹装卡盘带动夹装其上的冲头相应回转,因而能保障冲头的均匀受热效果;之二,由于由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以及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保障中频感应加热箱依需升降或前后位移,因而可增进中频感应加热箱对冲头规格变化的适应性;之三 ,由于在对冲头加热时冲头由冲头夹装卡盘可靠夹住,因而不会出现因脱落而损及线圈乃至损及机械的其它部件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正在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机架1,该机架1呈镂空的矩形框架状构造;示出了一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该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上下浮动(即升降)地设置在前述机架1的右端;示出了一中频感应加热箱3,该中频感应加热箱3设置在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上,并且该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线圈31的中部向左伸展到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箱体外,并且在该线圈31的中部形成有盘管腔311。
由于上面提及的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结构大体上与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CN102875009B相同,因而仅作如下简要说明。中频感应加热箱3通过线路33(图2标示)与电气控制箱电气控制连接,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线圈31的中部以复数个圆重复而形成盘管状,该复数个圆的中央区域构成为前述的盘管腔311,以便由图1所示的冲头9探入到盘管腔311内。线圈31通过线圈座312与电源夹柱34固定,电源夹柱34通过夹柱固定座341与中频感应加热箱3固定。线圈31的一端与第一导电板35a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导电板35b固定连接。在图中还示出了进水管36a和回水管36b,进水管36a与线圈31的一端连接,而回水管36b与线圈31的另一端连接,进、回水管36a、36b与由水箱、水泵和水泵电机组成的水循环冷却机构连接,在图中虽然未示出水循环冷却机构,但是只要通过对CN102875009B的阅读便能充分理解。毫无疑问,线圈31是中空的,以便由循环冷却水的回流对其冷却。
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可在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3上配设风扇37。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一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一滑动平台6、一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和一冲头夹装卡盘8,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搭载在即设置在前述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上,并且与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底部连接,滑动平台6对应于前述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左侧滑动地设置在前述机架1的左端,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设置在滑动平台6上并且随同滑动平台6的左右位移而位移,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对应于滑动平台6的下方设置在前述机架1上并且与滑动平台6朝向下的一侧传动配合,冲头夹装卡盘8与前述线圈31的左端相对应并且与前述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固定。
继续见图1,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架导杆套21、升降架导杆22、升降架23、升降架升降横梁24和剪式升降顶25,升降架23呈矩形的框架状构造即呈口字形的构造,升降架导杆套21有四个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升降架23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固定在前述机架1的右端,升降架导杆22同样有四个并且该四个升降架导杆22的上端分别与升降架23朝向下的一侧的四个角部固定,而升降架导杆22的下端插入升降架导杆套21内与升降架导杆套21形成滑动副,升降架升降横梁24固定在升降架23的底部,剪式升降顶25固定在机架1的右端的底座支承梁11上并且与升降架升降横梁24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相对应;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3与前述的升降架23滑动配合;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搭载在前述的升降架23上。
请参见图2,前述的剪式升降顶25包括顶头25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臂252、253、254、255、底座256、支撑臂螺杆轴257和支撑臂螺杆轴操纵手轮258,顶头251与前述升降架升降横梁24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相对应,第一支撑臂252以及第二支撑臂253朝向支撑臂螺杆轴257的一端共同地铰接在左铰链块259a上,而该左铰链块259a与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左端形成螺纹副,第一支撑臂252朝向顶头251的一端与顶头251的左端铰接,第二支撑臂253朝向底座256的一端与底座256的左端铰接,第三支撑臂254以及第四支撑臂255的一端共同地铰接在右铰链块259b上,而该右铰链块259b与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左端形成螺纹副,第三支撑臂254朝向顶头251的一端与顶头251的右端铰接,第四支撑臂255朝向底座256的一端与底座256的右端铰接,底座256固定在前述机架1的后端的前述底座支承梁11上,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支撑臂螺杆轴座2571上并且伸展到支撑臂螺杆轴座2571的右侧,而该支撑臂螺杆轴座2571固定在机架1上,支撑臂螺杆轴操纵手轮258固定在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右端。
继续见图2,当由操作工以顺时针方向对支承臂螺杆轴操纵手轮258操作时,由支承臂螺杆轴操纵手轮258带动支承臂螺杆轴257,左铰链块259a以及右铰链块259b相向位移,形成并行四边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臂252、253、254、255收拢而上升,带动顶头251,由顶头251对升降架升降横梁24向上顶,使升降架23上升,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3以及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也同时上升,反之亦然。
继续见图1,在对应于前述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底部设置有一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在该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的左侧底部以及右侧底部各固定有一滑动架导轨321,滑动架导轨321与配成对设置的导轨滑块3211滑动配合,而该导轨滑块3211固定在前述的升降架23上,中频感应加热箱3通过加热箱螺钉38固定在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的上部,在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的位置固定有一滑动架中横梁322,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与该滑动架中横梁322连接。
继续见图1,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包括前后位移螺杆轴41、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前后位移螺母43,前后位移螺杆轴41前端和后端各通过前后位移螺杆轴支承座4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升降架23上,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固定在前后位移螺杆轴41的前端,前后位移螺母43配设在前后位移螺杆轴41上并且通过前后位移螺母连接螺钉431与前述滑动架中横梁322固定连接。
依据图1,当操作者对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操作时,由该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带动前后位移螺杆轴41转动,从而由前后位移螺杆轴41带动前后位移螺母43位移,由于前后位移螺母43与滑动架中横梁322固定连接,又由于滑动架中横梁322与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固定,还由于中频感应加热箱3与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固定,因而由前后位移螺母43在前后位移螺杆轴41上的移动而带动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前后位移。具体是:由滑动架导轨321在导轨滑块3211上滑动。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连同中频感应加热箱3向前或向后位移取决于对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操作。
请继续见图1,前述的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包括驱动箱箱罩51、卡盘驱动电机52、卡盘驱动减速箱53、主动轮54a、卡盘驱动轴55、从动轮54b、传动带56、卡盘驱动轴左轴座57、卡盘驱动轴右轴座58和卡盘固定座59,驱动箱箱罩51固定在前述的滑动平台6朝向上的一侧,卡盘驱动电机52与卡盘驱动减速箱53传动配合并且由卡盘驱动减速箱53连同卡盘驱动电机52在驱动箱箱罩51的驱动箱箱罩腔511内固定在前述滑动平台6的前侧,主动轮54a固定在卡盘驱动减速箱53的减速箱输出轴531上,卡盘驱动轴左轴座57以及卡盘驱动轴右轴座58左右对应并且在驱动箱箱罩腔511内固定在滑动平台6的后侧,卡盘驱动轴55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卡盘驱动轴左轴座57上,而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卡盘驱动轴右轴座58上,并且伸展到驱动箱箱罩腔511外,从动轮54b在对应于卡盘驱动轴左、右轴座57、58之间的位置固定在卡盘驱动轴55上,传动带56的一端套置在从动轮54b上,另一端套置在主动轮54a上,卡盘固定座59固定在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前述的冲头夹装卡盘8与卡盘固定座59固定。
当卡盘驱动电机52工作时,由其带动卡盘驱动减速箱53,由卡盘驱动减速箱53的减速箱输出轴531带动主动轮54a,经传动带56带动从动轮54b,由从动轮54b带动卡盘驱动轴55,由卡盘驱动轴55带动卡盘固定座59,由卡盘固定座59带动冲头夹装卡盘8,由冲头夹装卡盘8带动夹装其上的冲头9。由图1和图2所示,冲头9由冲头夹装卡盘8的一组夹爪81(三个夹爪)夹住。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主动轮54a以及从动轮54b为链轮,前述的传动带56为链条,但是如果用皮带轮代替链轮,同时用传动皮带代替链条,那么应当视为等同。
由图1所示,在前述驱动箱箱罩51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箱罩让位腔512,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途经该箱罩让位腔512伸展到前述驱动箱箱罩腔511外。
继续见图1,在前述机架1的左端前侧和后侧上部各通过导轨垫块121固定有一滑动平台导轨12,而在前述滑动平台6的前侧和后侧并且在对应于滑动平台导轨12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对滑动平台滑块61,该对滑动平台滑块61与滑动平台导轨12滑动配合,当操纵前述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时,前述滑动平台6在前述滑动平台导轨12上向左或向右滑动。
继续见图1,前述的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齿轮轴71、齿轮72、齿条73和手轮74,齿轮轴71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后轴承座711上,而齿轮轴71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轴承座712上并且伸展到前轴承座712的前侧,后轴承座711以及前轴承座712彼此对应并且与前述机架1固定,齿条73固定在前述滑动平台6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齿轮72在对应于齿条73的位置固定在齿轮轴71上并且与齿条73相啮合,手轮74固定在齿轮轴71的前端。
当由操作人员对手轮74操作时,由手轮74带动齿轮轴71,由于齿轮72固定在齿轮轴71上,因而由齿轮轴71带动齿轮72转动,由于齿轮72与齿条73相啮合,因而由齿轮带动齿条73,由于齿条73固定在滑动平台6朝向下的一侧,因而由齿条73带动滑动平台6位移,由滑动平台6带动前述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以及冲头夹装卡盘8相应位移。滑动平台6向左或向右位移取决于对手轮74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操作。
申请人结合图1和图2描述本发明的使用,首先由在线作业人员将冲头9的基部91夹装于冲头夹装卡盘8上,即由一组夹爪81将冲头基部91夹住。而后对手轮74操作,使滑动平台6向右位移,以使冲头9的右端即冲头本体进入线圈31的线圈腔311内。接通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电源,即中频感应加热箱3处于工作状态,由线圈31使冲头9发热,也就是以电磁涡流产生热量的形式对冲头9进行加热,同时,卡盘驱动电机52工作,使冲头9处于旋转状态。在该过程中,上面提及的水循环冷却机构处于工作状态。当在线作业人员见到冲头9通红时,则使中频感应加热箱3暂停工作。还可以在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左侧以水平悬臂状态设置一用于探知冲头9的加热温度的并且与电气控制箱电气连接的红外线测温头,例如当红外线测温头测得400℃时(仅仅是例子而已),则由红外线测温头将信号反馈给电气控制箱,由电气控制箱发出指令而使中频感应加热箱3停止工作。同时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卡盘驱动电机52也停止工作。由在线作业人员对手轮74反向操作,使冲头9退出线圈腔311,并将冲头9从冲头夹装卡盘8上取下,将下一个有待于加热的冲头9夹装到冲头夹装夹盘8上,而完成了加热的冲头9转入抛光工序抛光。
当冲头9的规格发生变化时,那么可通过对前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以及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的操作予适应,以确保冲头9得以对应于线圈腔311的中心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6)
1.一种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包括一机架(1);一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该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上下浮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1)的右端;一中频感应加热箱(3),该中频感应加热箱(3)设置在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上,并且该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线圈(31)的中部伸展到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箱体外,并且在该线圈(31)的中部形成有盘管腔(3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一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一滑动平台(6)、一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和一冲头夹装卡盘(8),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搭载在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上,并且与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底部连接,滑动平台(6)对应于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左侧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1)的左端,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设置在滑动平台(6)上并且随同滑动平台(6)的左右位移而位移,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对应于滑动平台(6)的下方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并且与滑动平台(6)朝向下的一侧传动配合,冲头夹装卡盘(8)与所述线圈(31)的左端相对应并且与所述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固定;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架导杆套(21)、升降架导杆(22)、升降架(23)、升降架升降横梁(24)和剪式升降顶(25),升降架(23)呈矩形的框架状构造,升降架导杆套(21)有四个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升降架(23)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固定在所述机架(1)的右端,升降架导杆(22)同样有四个并且该四个升降架导杆(22)的上端分别与升降架(23)朝向下的一侧的四个角部固定,而升降架导杆(22)的下端插入升降架导杆套(21)内与升降架导杆套(21)形成滑动副,升降架升降横梁(24)固定在升降架(23)的底部,剪式升降顶(25)固定在机架(1)的右端的底座支承梁(11)上并且与升降架升降横梁(24)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相对应;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3)与所述的升降架(23)滑动配合;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搭载在所述的升降架(23)上;所述的剪式升降顶(25)包括顶头(25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撑臂(252、253、254、255)、底座(256)、支撑臂螺杆轴(257)和支撑臂螺杆轴操纵手轮(258),顶头(251)与所述升降架升降横梁(24)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相对应,第一支撑臂(252)以及第二支撑臂(253)朝向支撑臂螺杆轴(257)的一端共同地铰接在左铰链块(259a)上,而该左铰链块(259a)与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左端形成螺纹副,第一支撑臂(252)朝向顶头(251)的一端与顶头(251)的左端铰接,第二支撑臂(253)朝向底座(256)的一端与底座(256)的左端铰接,第三支撑臂(254)以及第四支撑臂(255)的一端共同地铰接在右铰链块(259b)上,而该右铰链块(259b)与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左端形成螺纹副,第三支撑臂(254)朝向顶头(251)的一端与顶头(251)的右端铰接,第四支撑臂(255)朝向底座(256)的一端与底座(256)的右端铰接,底座(256)固定在所述机架(1)的后端的所述底座支承梁(11)上,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支撑臂螺杆轴座(2571)上并且伸展到支撑臂螺杆轴座(2571)的右侧,而该支撑臂螺杆轴座(2571)固定在机架(1)上,支撑臂螺杆轴操纵手轮(258)固定在支撑臂螺杆轴(257)的右端;所述的卡盘回转驱动机构(5)包括驱动箱箱罩(51)、卡盘驱动电机(52)、卡盘驱动减速箱(53)、主动轮(54a)、卡盘驱动轴(55)、从动轮(54b)、传动带(56)、卡盘驱动轴左轴座(57)、卡盘驱动轴右轴座(58)和卡盘固定座(59),驱动箱箱罩(51)固定在所述的滑动平台(6)朝向上的一侧,卡盘驱动电机(52)与卡盘驱动减速箱(53)传动配合并且由卡盘驱动减速箱(53)连同卡盘驱动电机(52)在驱动箱箱罩(51)的驱动箱箱罩腔(511)内固定在所述滑动平台(6)的前侧,主动轮(54a)固定在卡盘驱动减速箱(53)的减速箱输出轴(531)上,卡盘驱动轴左轴座(57)以及卡盘驱动轴右轴座(58)左右对应并且在驱动箱箱罩腔(511)内固定在滑动平台(6)的后侧,卡盘驱动轴(55)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卡盘驱动轴左轴座(57)上,而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卡盘驱动轴右轴座(58)上,并且伸展到驱动箱箱罩腔(511)外,从动轮(54b)在对应于卡盘驱动轴左、右轴座(57、58)之间的位置固定在卡盘驱动轴(55)上,传动带(56)的一端套置在从动轮(54b)上,另一端套置在主动轮(54a)上,卡盘固定座(59)固定在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所述的冲头夹装卡盘(8)与卡盘固定座(59)固定;所述的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包括齿轮轴(71)、齿轮(72)、齿条(73)和手轮(74),齿轮轴(71)的后端转动地支承在后轴承座(711)上,而齿轮轴(71)的前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轴承座(712)上并且伸展到前轴承座(712)的前侧,后轴承座(711)以及前轴承座(712)彼此对应并且与所述机架(1)固定,齿条(73)固定在所述滑动平台(6)朝向下的一侧的中部,齿轮(72)在对应于齿条(73)的位置固定在齿轮轴(71)上并且与齿条(73)相啮合,手轮(74)固定在齿轮轴(71)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3)的底部设置有一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在该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的左侧底部以及右侧底部各固定有一滑动架导轨(321),滑动架导轨(321)与配成对设置的导轨滑块(3211)滑动配合,而该导轨滑块(3211)固定在所述的升降架(23)上,中频感应加热箱(3)固定在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的上部,在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滑动架(32)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的位置固定有一滑动架中横梁(322),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与该滑动架中横梁(3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箱前后位移机构(4)包括前后位移螺杆轴(41)、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前后位移螺母(43),前后位移螺杆轴(41)前端和后端各通过前后位移螺杆轴支承座(41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升降架(23)上,前后位移螺杆轴驱动手轮(42)固定在前后位移螺杆轴(41)的前端,前后位移螺母(43)配设在前后位移螺杆轴(41)上并且通过前后位移螺母连接螺钉(431)与所述滑动架中横梁(32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轮(54a)以及从动轮(54b)为链轮或皮带轮,所述的传动带(56)为链条或传动皮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箱箱罩(51)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的位置开设有一箱罩让位腔(512),卡盘驱动轴(55)的右端途经该箱罩让位腔(512)伸展到所述驱动箱箱罩腔(511)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1)的左端前侧和后侧上部各通过导轨垫块(121)固定有一滑动平台导轨(12),而在所述滑动平台(6)的前侧和后侧并且在对应于滑动平台导轨(12)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对滑动平台滑块(61),该对滑动平台滑块(61)与滑动平台导轨(12)滑动配合,当操纵所述滑动平台左右位移控制机构(7)时,所述滑动平台(6)在所述滑动平台导轨(12)上向左或向右滑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14568.1A CN106542721B (zh) | 2016-12-07 | 2016-12-07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114568.1A CN106542721B (zh) | 2016-12-07 | 2016-12-07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42721A CN106542721A (zh) | 2017-03-29 |
CN106542721B true CN106542721B (zh) | 2022-08-30 |
Family
ID=58396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14568.1A Active CN106542721B (zh) | 2016-12-07 | 2016-12-07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427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62904B (zh) * | 2019-01-03 | 2024-03-26 |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浮动加热机构及加热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9980021834A (ko) * | 1996-09-19 | 1998-06-25 | 김병수 | 중주파 유도가열 브레이징 방법 |
CN200957890Y (zh) * | 2006-08-27 | 2007-10-10 | 李希春 | 垂直升降工作室真空包装机 |
CN202261884U (zh) * | 2011-09-08 | 2012-05-30 | 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 | 中频感应加热器磁屏蔽装置 |
CN102875009A (zh) * | 2012-09-12 | 2013-01-16 | 苏州东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玻璃模具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CN205223293U (zh) * | 2015-12-11 | 2016-05-1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一种钉体局部退火装置 |
CN206591031U (zh) * | 2016-12-07 | 2017-10-27 | 常熟建华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
2016
- 2016-12-07 CN CN201611114568.1A patent/CN1065427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9980021834A (ko) * | 1996-09-19 | 1998-06-25 | 김병수 | 중주파 유도가열 브레이징 방법 |
CN200957890Y (zh) * | 2006-08-27 | 2007-10-10 | 李希春 | 垂直升降工作室真空包装机 |
CN202261884U (zh) * | 2011-09-08 | 2012-05-30 | 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 | 中频感应加热器磁屏蔽装置 |
CN102875009A (zh) * | 2012-09-12 | 2013-01-16 | 苏州东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玻璃模具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CN205223293U (zh) * | 2015-12-11 | 2016-05-1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一种钉体局部退火装置 |
CN206591031U (zh) * | 2016-12-07 | 2017-10-27 | 常熟建华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42721A (zh) | 2017-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0169973B1 (ko) | 판스프링의 캠버 성형방법 및 그 장치 | |
KR101842383B1 (ko) | 성형장치 및 성형장치의 부품의 교환방법 | |
CN102851459B (zh) | 热处理炉的步进式自动送料装置 | |
CN112725600A (zh) | 一种淬火炉全自动淬火机构 | |
CN204039436U (zh) | 数控机床的大型工件表面快速淬火装置 | |
CN117206820B (zh) | 一种阳极钢爪竖直焊接修复生产系统及方法 | |
CN106542721B (zh)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
CN105671331A (zh) | 同轴导电大型板坯电渣炉 | |
CN104174707B (zh) | 一种调矫铁路货车墙板焊接变形的装置及调矫方法 | |
CN201760582U (zh) | 双金属液/固复合铸造浇注设备 | |
CN210457944U (zh) | 3d玻璃热弯机 | |
KR20220044241A (ko) | 표시장치, 및 성형장치 | |
CN108973142A (zh) | 一种热板焊接装置 | |
CN109396680B (zh) | 多点热铆焊接机 | |
KR101778232B1 (ko) | 성형 장치 | |
US3262164A (en) | Mold assembly | |
CN112323012A (zh) | 一种金属表面渗碳加工用加温炉 | |
CN206591031U (zh) | 冲头中频感应加热装置 | |
CN111070527A (zh) | 一种洗板头冲压装置 | |
CN114455814B (zh) | 石英坩埚熔制装置及制备方法 | |
CN205362976U (zh) | 一种等离子焊接机构 | |
CN104634808A (zh) | 用于制作压铸模具的金属材料的热疲劳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
CN106695232A (zh) | 玻璃模具自动焊接机的玻璃模具夹装定位装置 | |
CN201347403Y (zh) | 电极闭合机构移动装置 | |
CN110181061B (zh) | 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加热的双金属机筒生产设备及生产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