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536075B - 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6075B
CN106536075B CN201580037441.1A CN201580037441A CN106536075B CN 106536075 B CN106536075 B CN 106536075B CN 201580037441 A CN201580037441 A CN 201580037441A CN 106536075 B CN106536075 B CN 106536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nozzle
steel plate
blocks water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74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6075A (zh
Inventor
芹泽良洋
甲斐真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36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6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6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6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45/00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45/02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for lubricating, cooling, or cleaning
    • B21B45/0269Cleaning
    • B21B45/0275Cleaning devices
    • B21B45/0278Cleaning devices removing liquids
    • B21B45/0281Cleaning devices removing liquids removing cool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45/00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45/02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for lubricating, cooling, or cleaning
    • B21B45/0203Cooling
    • B21B45/0209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 B21B45/0215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using liquid coolants, e.g. for sections, for tubes
    • B21B45/0218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using liquid coolants, e.g. for sections, for tubes for strips, sheets, or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45/00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45/02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for lubricating, cooling, or cleaning
    • B21B45/0269Cleaning
    • B21B45/0272Cleaning com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 Rolling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 Heat Treatments In General, Especially Conveying And Cooling (AREA)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阻水装置的多个阻水喷嘴包含远侧阻水喷嘴组和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中的至少任一者。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形成远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而包含另一端部。远侧阻水喷嘴组的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和不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单区域以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重叠且自一端部侧向另一端部侧依次排列、并且在输送方向上不重叠地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对热轧工序中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进行冷却时,用于对被喷射到该热轧钢板上的冷却水进行阻拦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特别是涉及对大流量的冷却水进行阻拦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热轧工序中的精轧后的热轧钢板而言,在利用输出辊道自精轧机输送到卷绕装置的过程中,利用被设于输出辊道的上下方的冷却装置冷却到预定的温度,之后,卷绕于卷绕装置。在热轧钢板的热轧过程中,该精轧后的冷却的方式成为决定热轧钢板的机械特性、加工性、焊接性等的重要因素,从而将热轧钢板均匀地冷却至预定的温度变得重要。
在该精轧后的冷却工序中,通常,使用例如水(以下称作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来冷却热轧钢板。具体而言,在热轧钢板的预定的冷却区域中,使用冷却水对热轧钢板进行冷却。而且,为了如上所述地将热轧钢板均匀地冷却至预定的温度,需要防止多余的冷却水流出到该冷却区域以外的区域而导致热轧钢板在冷却区域以外的区域被冷却。
于是,对热轧钢板上的冷却水进行了阻拦。作为该冷却水的阻水方法,一直以来提出有各种方法。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一种方法:在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配置阻水喷嘴,自各阻水喷嘴向钢板的上表面在整个宽度范围内喷射阻水用水,从而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这样一种方法:在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沿钢板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多个阻水喷嘴,自各阻水喷嘴向钢板的上表面在整个宽度范围内喷射阻水用水,从而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这样一种方法:在钢板的上方沿钢板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阻水喷嘴,自多个阻水喷嘴以与钢板的板上游动对抗的方式喷射阻水用水,从而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59-13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977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510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的情况下,阻水喷嘴向钢板的上表面在整个宽度范围内喷射阻水用水,在钢板的宽度方向上,阻水用水的冲撞强度不同,阻水效率较差。即,在距离阻水喷嘴的设置侧较远的远方侧(与阻水喷嘴的设置侧相反的一侧),阻水用水的冲撞强度减弱,而发生漏水。因此,需要大流量的阻水用水。特别是,出于近年对钢板材质的高水准化的要求,一直在谋求利用例如1.0m3/m2/min以上的较大的水流量密度的冷却水冷却钢板,但在对该大流量的冷却水进行阻拦的情况下,需要更大流量的阻水用水。
另外,在使用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的情况下,由于阻水喷嘴自钢板的一侧向该钢板的上表面在整个宽度范围内喷射阻水用水,因此,在钢板的宽度方向上,阻水用水的冲撞强度不同,阻水效率较差。即,在距离阻水喷嘴的设置侧较远的远方侧(与阻水喷嘴的设置侧相反的一侧),阻水用水的冲撞强度减弱,而发生漏水。因此,需要大流量的阻水用水。
另外,在使用了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方法的情况下,用于设置阻水喷嘴的空间需要位于钢板的上方。于是,在该用于设置阻水喷嘴的空间内,例如无法设置用于喷射冷却水的冷却水喷嘴,而无法进行钢板的冷却,因此,对该钢板的冷却能力下降。另外,也难以新设置阻水喷嘴。
本发明即是鉴于该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冷却水对热轧工序中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进行冷却时,适当且有效地对该冷却水进行阻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该阻水装置在对热轧工序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进行冷却时,对被喷射到该热轧钢板的冷却水进行阻拦,其特征在于,该阻水装置具有多个阻水喷嘴,该多个阻水喷嘴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侧方的一侧或两侧沿热轧钢板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用于向钢板输送面喷射阻水用水,自单独的所述阻水喷嘴喷射的阻水用水在钢板输送面上的冲撞区域即阻水单区域具有小于钢板输送面的宽度的预定宽度,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以利用多个阻水单区域覆盖钢板输送面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侧方的阻水喷嘴包含远侧阻水喷嘴组和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中的至少任一者,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形成远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而包含另一端部,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具有所述远侧阻水喷嘴和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喷嘴,所述内部阻水喷嘴形成的、不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单区域和所述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以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重叠且自所述一端部侧向所述另一端部侧依次排列、并且在输送方向上不重叠地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另外,本发明中的钢板输送面为热轧钢板的轧制线。
根据本发明,利用由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侧的远侧阻水喷嘴形成的远侧端阻水单区域,将冷却水推出到另一端部侧。其结果,能够适当地将热轧钢板上的冷却水自侧方排出。
另外,在远侧阻水喷嘴组中,来自上游侧的内部阻水喷嘴的阻水用水的喷流主要具有冷却水的拦截功能,来自其下游侧的远侧阻水喷嘴的阻水用水的喷流主要具有冷却水的推出功能。即,能够利用来自内部阻水喷嘴的喷流、所谓的阻水用水的壁拦截冷却水。此时,由于内部阻水单区域内的冷却水的速度变慢,因此,冷却水的高度升高。另外,利用来自远侧阻水喷嘴的喷流能够将冷却水推出到另一端部侧。此时,远侧端阻水单区域内的冷却水的速度比上述内部阻水单区域内的冷却水的速度快,而冷却水的高度降低。因此,即使来自远侧阻水喷嘴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的高度较低,也能够适当地将冷却水自另一端部侧排出。
在此,如以上所述,在利用一个阻水喷嘴在热轧钢板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情况下,该阻水喷嘴需要兼备上述的冷却水的拦截功能和推出功能这两个功能。冷却水的拦截功能需要以拦截较高的高度的冷却水的方式形成阻水用水的壁,而需要较大的水流量密度。另一方面,冷却水的推出功能对较低的高度的冷却水施加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速度即可,可以是较小的水流量密度。于是,若一个阻水喷嘴具备这两个功能,则需要大流量的阻水用水。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所述区分多个阻水喷嘴的功能,能够减小自各阻水喷嘴喷射的阻水用水的流量。因而,能够提高冷却水的阻水效率,能够提高能效。
另外,由多个阻水喷嘴形成的多个阻水单区域覆盖钢板输送面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因此,能够利用阻水装置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另外,多个阻水喷嘴配置于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侧方,且设置空间较小。因此,阻水装置的设置自由度较高,冷却装置的配置不会受到阻水装置的影响。因而,能够适当地确保对热轧钢板的冷却能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利用冷却水冷却热轧工序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时,能够适当且高效地对该冷却水进行阻拦。
在所述阻水装置中,也可以是,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一个以上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一个以上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
在所述阻水装置中,也可以是,除了具有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以外,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的侧方还配置有近侧阻水喷嘴。所述近侧阻水喷嘴形成近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所形成的远侧阻水区域组内,且在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远侧阻水区域组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而且,也可以是,至少利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和近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和近侧阻水喷嘴自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连续地进行阻水。
在所述阻水装置中,也可以是,由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自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第二个以后的下游侧的阻水喷嘴形成的阻水单区域以在俯视时其长轴的远方侧相对于宽度方向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另一观点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阻水方法,该阻水方法在冷却热轧工序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时,对被喷射到该热轧钢板的冷却水进行阻拦,其特征在于,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侧方的一侧或两侧沿热轧钢板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阻水喷嘴向热轧钢板喷射阻水用水,从而对冷却水进行阻拦,自单独的所述阻水喷嘴喷射的阻水用水在热轧钢板上的冲撞区域即阻水单区域具有小于热轧钢板的宽度的预定宽度,由所述多个阻水喷嘴形成的多个阻水单区域覆盖热轧钢板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侧方的阻水喷嘴包含远侧阻水喷嘴组和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中的至少任一者,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形成远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而包含另一端部,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具有所述远侧阻水喷嘴和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喷嘴,所述内部阻水喷嘴所形成的、不包含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单区域和所述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以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重叠且自所述一端部侧向所述另一端部侧依次排列、并且在输送方向上不重叠地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阻水方法中,也可以是,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一个以上的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
在所述阻水方法中,也可以是,除了具有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以外,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的侧方还配置有近侧阻水喷嘴。所述近侧阻水喷嘴形成近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所形成的远侧阻水区域组内,且在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远侧阻水区域组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包含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而且,也可以是,至少利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和近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和近侧阻水喷嘴自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连续地进行阻水。
在所述阻水方法中,也可以是,由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自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第二个以后的下游侧的阻水喷嘴形成的阻水单区域以在俯视时其长轴的远方侧相对于宽度方向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在利用冷却水冷却热轧工序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时,能够适当且有效地对该冷却水进行阻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热轧设备的结构的概略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冷却装置和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5是不满足(后述的)第6条件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未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热轧设备>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热轧设备1的结构的概略的说明图。
在热轧设备1中,利用辊上下夹着加热了的板坯5并连续地进行轧制,减薄到最小为1mm的板厚,卷绕热轧钢板10。热轧设备1包括:加热炉11,其用于加热板坯5;宽度方向轧机12,其在宽度方向上对在该加热炉11中被加热了的板坯5进行轧制;粗轧机13,其自上下方向对该在宽度方向上被轧制了的板坯5进行轧制并做成粗坯(日文:粗バー);精轧机14,其将粗坯进一步连续地热精轧到预定的厚度;冷却装置15,其利用冷却水冷却被该精轧机14热精轧了的热轧钢板10;阻水装置16,其对自冷却装置15喷射出的冷却水进行阻拦;以及卷绕装置17,其将利用冷却装置15冷却了的热轧钢板10以螺旋状卷绕。另外,上述结构为通常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在加热炉11中,进行将经由装入口自外部搬入来的板坯5加热到预定的温度的处理。当加热炉11中的加热处理完成时,板坯5被向加热炉11外输送,并进入利用粗轧机13进行的轧制工序。
利用粗轧机13将输送来的板坯5轧制到厚度为30mm~60mm左右的板厚,并向精轧机14输送。
在精轧机14中,将输送来的热轧钢板10轧制到几mm左右的板厚。利用输送辊18输送被轧制了的热轧钢板10并将其送往冷却装置15。
利用冷却装置15冷却热轧钢板10,并利用卷绕装置17以螺旋状进行卷绕。关于该冷却装置15和阻水装置16的结构,在后述详细说明。
<2.冷却装置>
接着,说明上述的冷却装置15的结构。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15具有:上侧冷却装置15a,其配置于在输出辊道的输送辊18上被输送的热轧钢板10的上方;以及下侧冷却装置15b,其配置于该热轧钢板10的下方。
上侧冷却装置15a具有多个冷却水喷嘴20,该冷却水喷嘴20自热轧钢板10的上方朝向该热轧钢板10的上表面向铅垂下方喷射冷却水。冷却水喷嘴20例如能够使用狭缝层流喷嘴、管层流喷嘴。冷却水喷嘴20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图中的Y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水喷嘴20对热轧钢板10以1.0m3/m2/min~10m3/m2/min的较大的水流量密度喷射冷却水,将热轧钢板10冷却到预定的温度。另外,冷却水喷嘴20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喷嘴。
下侧冷却装置15b具有多个冷却水喷嘴21,该冷却水喷嘴21自热轧钢板10的下方朝向该热轧钢板10的下表面向铅垂上方喷射冷却水。冷却水喷嘴21例如能够使用管层流喷嘴。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图中的Y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冷却水喷嘴21。另外,在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输送辊18、18之间,沿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图中的X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冷却水喷嘴21。
<3.阻水装置>
接着,说明上述的阻水装置16的结构。如图2~图4所示,阻水装置16具有两个用于向热轧钢板10的上表面喷射阻水用水的阻水喷嘴30、31。阻水喷嘴30、31配置于热轧钢板10的轧制线(以下称作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Ha(图中的X方向正方向侧的端部)的侧方。钢板输送面在侧视时为将输送辊18的顶点连结起来的线,且在俯视时为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最大可制造尺寸的情况下的输送面。因此,阻水喷嘴30、31始终配置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Ha的侧方、即未配置于热轧钢板10的上方。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钢板输送面的宽度与热轧钢板10的宽度一致。而且,各数值在钢板输送面上被定义,热轧钢板10具有大约1.0mm~30mm的预定的厚度,与利用钢板输送面定义的值大致相同。另外,存在将热轧钢板10的配置阻水喷嘴30、31的一端部10a称作近端部10a、将与该近端部10a相对的另一端部10b(图中的X方向负方向侧的端部)称作远端部10b的情况。这些阻水喷嘴30、31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
近侧阻水喷嘴30例如使用扁平喷嘴,近侧阻水喷嘴30以扩张角度θa、例如为30度~70度、且包含扁平喷射面在内的平面与钢板面所成的角度在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的方式对钢板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近侧阻水喷嘴30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近侧喷流40。近侧喷流40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自近端部10a向中心侧扩展的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阻水单区域)即近侧端阻水单区域41(以下简称作近侧区域41。)。近侧区域41包含近端部10a,但并不包含远端部10b。另外,近侧区域41以其长轴在俯视时与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成-15度~15度的角的方式形成。在此,关于正负的符号,将相对于喷流的方向在钢板的行进方向下游侧所成的角度设为正。
远侧阻水喷嘴31例如能够使用扁平喷嘴,远侧阻水喷嘴31以小于近侧喷流40的扩张角度θa的扩张角度θb、例如为10度~20度、且包含扁平喷射面在内的平面与钢板面所成的角度在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的方式对钢板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远侧阻水喷嘴31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远侧喷流42。另外,若远侧喷流42的扩张角度θb较大,则如后述那样推出冷却水的力减弱,因此,如上述那样将扩张角度θb设定为例如10度~20度。远侧喷流42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形成自远端部10b向中心侧扩展的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阻水单区域)即远侧端阻水单区域43(以下简称作远侧区域43。)。远侧区域43包含远端部10b,但并不包含近端部10a。另外,远侧区域43以其远端侧端部43b位于比其中心侧端部43a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即以其长轴在俯视时自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θc的方式形成,该角度θc例如为5度。另外,该角度θc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而能够在0度到15度的范围内任意设定。这是因为,在成为0度以下时,存在水向与远侧区域43的流动方向相反的一侧泄漏的情况,在成为15度以上时,冷却水50的流动的区域在近端部10a侧和远端部10b侧不同,使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均匀性劣化。
这些阻水喷嘴30、31以近侧区域41和远侧区域43覆盖热轧钢板10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的方式配置。另外,近侧阻水喷嘴30配置于远侧阻水喷嘴3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即相对于冷却水的流动配置于上游侧的位置。即,近侧区域41形成于远侧区域43的上游侧。另外,近侧阻水喷嘴30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高于远侧阻水喷嘴31的位置。
接着,说明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阻水装置16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方法。在图4中,热轧钢板10上的箭头表示冷却水50的流动以及冷却水碰到近侧区域41、远侧区域43后的排水51、52的流动。
利用来自近侧阻水喷嘴30的近侧喷流40,拦截热轧钢板10上的冷却水50。此时,近侧区域41中的排水51的速度下降,因此,排水51的高度升高。该排水51被近侧区域41拦截而一部分被排出到近端部10a侧,剩余的部分被向热轧钢板10的远端部10b侧推出。被推出的排水51的一部分被排出到远端部10b侧,另一方面,剩余的排水51自近侧区域41与远端部10b之间向远侧区域43侧流动。
然后,利用来自远侧阻水喷嘴31的远侧喷流42,使自近侧区域41流过来的排水52被远侧区域43拦截而被推出到远端部10b侧,并自该远端部10b被排出到侧方。此时,排水52的速度比近侧区域41处的排水51的速度快,排水52的高度较低。因此,即使远侧喷流42的高度较低,也能够对排水52施加宽度方向上的速度,能够适当地将该排水52自远端部10b排出。另外,如上所述,远侧区域43以远端侧端部43b位于比中心侧端部43a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冷却水50能够顺畅地自远端部10b排出。于是,冷却水50不会向远侧区域43的下游侧流动。这样一来,能够自近端部10a到远端部10b连续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的过程中,阻水喷嘴30、31的动量为总和超过将自输送方向上游在热轧钢板上流过来的冷却水的预定流量的流动方向变更为钢板端部方向所需的充分的动量的动量。因此,利用阻水装置16能够更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即使冷却水50为1.0m3/m2/min~10m3/m2/min的较大的水流量密度,也能够适当地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另外,来自近侧阻水喷嘴30的近侧喷流40主要具有冷却水的拦截功能,来自远侧阻水喷嘴31的远侧喷流42主要具有冷却水的推出功能。通过如此区分近侧阻水喷嘴30和远侧阻水喷嘴31的功能,能够减少自各阻水喷嘴30、31喷射的阻水用水的流量。因而,能够提高冷却水50的阻水效率。
另外,两个阻水喷嘴30、31配置于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的侧方,且设置空间较小。因此,阻水装置16的设置自由度较高,且冷却装置15的配置不会受到阻水装置16的影响。因而,能够适当地确保对于热轧钢板10的冷却能力。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冷却水50为大流量的情况,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对小流量的冷却水进行阻拦的情况。该情况下,能够利用与上述相同的原理对小流量的冷却水适当地进行阻拦。另外,能够减少阻水用水的流量,能够提高冷却水的阻水效率。
接着,发明人对阻水装置16的更优选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然后,发现若满足以下的第1条件~第5条件,则能够更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1)第1条件:近侧区域41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的比率(以下称作近侧区域宽度A。参照图3。)大于0.2且小于0.6。
(2)第2条件:近侧区域41与远侧区域43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的比率(以下称作重叠宽度B。参照图3。)大于0.0且小于0.2。
(3)第3条件:在近侧区域41的中心侧端部41a,近侧喷流40与热轧钢板10所成的角度(以下称作近侧喷流角度C。参照图3。)大于15度且小于50度。
(4)第4条件:在远侧区域43的中心侧端部43a,远侧喷流42与热轧钢板10所成的角度(以下称作远侧喷流角度D。参照图3。)大于10度且小于30度。
(5)第5条件:近侧阻水喷嘴30与远侧阻水喷嘴31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距离E。参照图4。)相对于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输送辊18、18的中心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称作辊间距。)的比率大于0.25。
另外,关于这些第1条件~第5条件的阈值的依据,在后述的实施例中,包含具体的冷却水的流动在内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发明人发现若满足以下的第6条件,则能够提高热轧钢板10的冷却的均匀性。
(6)第6条件:喷嘴间距离E小于0.95。
如图5所示,若喷嘴间距离E较大,则在近侧区域41与远侧区域43之间产生预定的空间60。然后,导致自近侧区域41流过来的冷却水50对该空间60的热轧钢板10进行冷却。即,在空间60内,导致热轧钢板10被过度冷却,使热轧钢板10的冷却变得不均匀。另外,若喷嘴间距离E较大,则可能导致近侧阻水喷嘴30或远侧阻水喷嘴31干涉到其他的装置,还存在设备上的问题。
这一方面,若满足上述第6条件,则能够使空间60极小化,且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冷却热轧钢板10。因此,能够使热轧钢板10的材质均质化,减少加工时的变形状况。而且,若为相同的代表强度,则由于不存在材质低下部,而能够降低用于提高强度的合金量,从而能够提供廉价且再循环时的环境负荷较低的热轧钢板10。而且,能够使近侧阻水喷嘴30和远侧阻水喷嘴31靠近地配置,由于设置空间较小,因此,还能够消除上述的设备上的问题。
<4.另一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阻水装置16的另一实施方式。
<4-1.另一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16中,在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的侧方配置有两个阻水喷嘴30、31,但还可以配置三个以上的阻水喷嘴。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在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的侧方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配置有三个阻水喷嘴100~102。
近侧阻水喷嘴100例如使用扁平喷嘴,近侧阻水喷嘴100以扩张角度θd、例如为20度~5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近侧阻水喷嘴100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近侧喷流110。近侧喷流110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阻水单区域)即近侧端阻水单区域111(以下称作近侧区域111。)。近侧区域111包含近端部10a,但不包含远端部10b。另外,近侧区域111以其长轴在俯视时与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成-10度~10度的角的方式形成。
内部阻水喷嘴101例如使用扁平喷嘴,内部阻水喷嘴101以比近侧喷流110的扩张角度θd小的扩张角度θe、例如为10度~4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内部阻水喷嘴101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内部喷流112。内部喷流112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阻水单区域)即内部阻水单区域113(以下称作内部区域113)。内部区域113不包含近端部10a和远端部10b这两者。另外,内部区域113以其远端侧端部位于比中心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即以其长轴在俯视时自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θf的方式形成,该θf例如为2度。另外,该角度θf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设定为0度~10度。
远侧阻水喷嘴102例如使用扁平喷嘴,远侧阻水喷嘴102以比内部喷流112的扩张角度θe小的扩张角度θg、例如为5度~3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远侧阻水喷嘴102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远侧喷流114。远侧喷流114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阻水单区域)即远侧端阻水单区域115(以下简称作远侧区域115。)。远侧区域115包含远端部10b,但不包含近端部10a。另外,远侧区域115以其远端侧端部位于比其中心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即以其长轴在俯视时自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θh的方式形成,该角度θh例如为5度。另外,该角度θh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而能够设定为0度~10度。另外,若远侧阻水喷嘴102的设置位置过低,则可能导致冷却水50越过远侧喷流114而流到下游侧,因此,优选的是,以远侧喷流114与热轧钢板10所成的角度θs例如大于10度的方式,配置远侧阻水喷嘴1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阻水喷嘴101和远侧阻水喷嘴102构成了本发明的远侧阻水喷嘴组。
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分别覆盖将热轧钢板10的上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分割为三个即与阻水喷嘴100~102相同的数量而成的区域。另外,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近侧区域111和内部区域113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同样地,内部区域113和远侧区域115也在宽度方向上重叠。而且,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覆盖热轧钢板10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另外,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以自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侧向远端部10b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另外,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以自输送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了上述的第2条件、第5条件、第6条件。
(2)第2条件:近侧区域111与内部区域113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的比率(以下称作重叠宽度B1。参照图6。)、和内部区域113与远侧区域115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的比率(以下称作重叠宽度B2。参照图6。)分别大于0.0且小于0.2。另外,重叠宽度B1和重叠宽度B2也可以不同。
(5)第5条件:近侧阻水喷嘴100与内部阻水喷嘴101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距离E1。参照图7。)相对于辊间距的比率、内部阻水喷嘴101与远侧阻水喷嘴102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距离E2。参照图8。)相对于辊间距的比率分别大于0.25。
(6)第6条件:喷嘴间距离E1、E2分别小于0.95。另外,该第6条件为用于如上所述地使图5所示的空间60极小化、并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冷却热轧钢板10的条件。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附图中,为了方便图示,存在可看到产生有空间60的情况,但实际上是空间60被极小化。
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热轧钢板10上的冷却水50被近侧区域111拦截而一部分被排出到近端部10a侧,剩余的部分被向热轧钢板10的远端部10b侧推出。被推出的排水51的一部分被向远端部10b侧方排出,另一方面,剩余的排水51向内部区域113侧流动。
接着,自近侧区域111流过来的排水52被内部区域113拦截并被向热轧钢板10的远端部10b侧推出。被推出的排水52的一部分被排出到远端部10b侧方,另一方面,剩余的排水52向远侧区域115侧流动。此时,如上所述内部区域113倾斜地形成,因此,排水52能够顺畅地自远端部10b排出。
然后,自内部区域113流过来的排水53被远侧区域115拦截而被推出到远端部10b侧,并自该远端部10b被排出到侧方。此时,如上所述远侧区域115倾斜地形成,因此,排水53能够顺畅地自远端部10b排出。由此,能够自近端部10a到远端部10b连续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的过程中,阻水喷嘴100~102的动量为总和超过将自输送方向上游在热轧钢板上流过来的冷却水的预定流量的流动方向变更为钢板端部方向所需的充分的动量的动量。因此,利用阻水装置16能够更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近侧喷流110和内部喷流112分别主要具有冷却水的拦截功能,远侧喷流114主要具有冷却水的推出功能。通过如此区分阻水喷嘴100~102的功能,能够减小自各阻水喷嘴100~102喷射的阻水用水的流量,且即使冷却水50为较大的水流量密度,也能够适当地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另外,在多个阻水喷嘴100~102配置于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的侧方的情况下,为了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需要如上述那样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以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且自近端部10a侧向远端部10b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
例如,如图8所示,在近侧区域111、远侧区域115、内部区域113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的情况下,即使满足了第2条件,也存在自近侧区域111与远侧区域115之间流过来的冷却水在内部区域113与远端部10b之间穿过而流到下游侧的情况。
例如,如图9所示,在内部区域113、近侧区域111、远侧区域115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的情况下,即使满足了第2条件,也存在自内部区域113与近侧区域111之间流过来的冷却水在远侧区域115与近端部10a之间穿过而流到下游侧的情况。
例如,如图10所示,在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近侧区域111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的情况下,即使满足了第2条件,也存在自远侧区域115与近端部10a之间流过来的冷却水在近侧区域111与远端部10b之间穿过而流到下游侧的情况。
在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未如上述那样依次排列的情况下,即使满足了第2条件,也存在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的情况。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远侧阻水喷嘴组中,设有一个内部阻水喷嘴101,但还可以设有两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喷嘴101。例如,如图11所示,在近侧阻水喷嘴100与远侧阻水喷嘴102之间,沿输送方向依次配置有两个内部阻水喷嘴101a、101b。内部阻水喷嘴101a、101b分别喷出内部喷流112a、112b,并以自近端部10a侧向远端部10b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内部区域113a、113b。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享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即使冷却水50为较大的水流量密度,也能够适当地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31为一个,图7和图11所示的远侧阻水喷嘴组(阻水喷嘴101、102)为一个,但是也可以均是两个以上。另外,还可以将这些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31和远侧阻水喷嘴组组合配置。
<4-2.另一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16中,在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的侧方配置有阻水喷嘴30、31,但还可以在热轧钢板10的两侧的侧方配置有阻水喷嘴。例如,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的侧方配置有第1阻水喷嘴120,在另一端部10b的侧方配置有第2阻水喷嘴121。这些阻水喷嘴120、121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配置。另外,阻水喷嘴120、121一起相当于本发明的远侧阻水喷嘴。
第1阻水喷嘴120例如使用扁平喷嘴,第1阻水喷嘴120以扩张角度θi、例如为5度~4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第1阻水喷嘴120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第1喷流130。第1喷流130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即第1阻水单区域131。第1阻水单区域131(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以其长轴在俯视时与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成0度~10度的角的方式形成。
第2阻水喷嘴121例如使用扁平喷嘴,第2阻水喷嘴121以扩张角度θj、例如为5度~3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第2阻水喷嘴121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第2喷流132。第2喷流132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即第2阻水单区域133(远侧端阻水单区域)。第2阻水单区域133以其一端侧端部位于比其中心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即以其长轴在俯视时自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θk的方式形成,该角度θk例如为5度。另外,该角度θk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设定为0度~10度。
第1阻水单区域131自另一端部10b向中心侧扩展,第2阻水单区域133自一端部10a向中心侧扩展。而且,这些第1阻水单区域131和第2阻水单区域133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并覆盖热轧钢板10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了上述的第2条件、第5条件、第6条件。
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热轧钢板10上的冷却水50被第1阻水单区域131拦截而被推出到热轧钢板10的另一端部10b侧,并被排出到该另一端部10b侧方。另外,自第1阻水单区域131与一端部10a之间流过来的冷却水50、排水51被第2阻水单区域133拦截而被推出到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侧,并被排出到该一端部10a侧方。如此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的过程中,阻水喷嘴120、121的动量为总和超过将自输送方向上游在热轧钢板上流过来的冷却水的预定流量的流动方向变更为钢板端部方向所需的充分的动量的动量。因此,利用阻水装置16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享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即使冷却水50为较大的水流量密度,也能够适当地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
而且,由于来自一端部10a侧方的第1阻水喷嘴120的第1喷流130并未直接喷射到一端部10a,因此,能够抑制热轧钢板10在该一端部10a处的过度的温度下降。同样,由于来自另一端部10b侧方的第2阻水喷嘴121的第2喷流132并未直接喷射到另一端部10b,因此,能够抑制热轧钢板10在该另一端部10b处的过度的温度下降。因而,能够防止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不均,从而制造均质的钢板。
另外,由于能够分别减小第1喷流130的扩张角度θi和第2喷流132的扩张角度θj,而分别增大自各阻水喷嘴120、121向热轧钢板10输送阻水用水的动量,因此,阻水性能增强。
<4-3.另一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的阻水装置16中,在钢板10的两侧的侧方配置有两个阻水喷嘴120、121,但还可以配置三个以上的阻水喷嘴。例如,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热轧钢板10的另一端部10b的侧方配置有第1阻水喷嘴140,在一端部10a的侧方配置有第2阻水喷嘴141和第3阻水喷嘴142。这些阻水喷嘴140~142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配置。另外,第1阻水喷嘴140相当于本发明的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另外,第2阻水喷嘴141相当于本发明的内部阻水喷嘴,第3阻水喷嘴142相当于本发明的远侧阻水喷嘴,这些第2阻水喷嘴141和第3阻水喷嘴142构成远侧阻水喷嘴组。
第1阻水喷嘴140例如使用扁平喷嘴,第1阻水喷嘴140以扩张角度θm、例如为5度~3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第1阻水喷嘴140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第1喷流150。第1喷流150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即第1阻水单区域151。第1阻水单区域151(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以其长轴在俯视时与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
第2阻水喷嘴141例如使用扁平喷嘴,第2阻水喷嘴141以扩张角度θn、例如为10度~40度喷射阻水用水的喷流。以下将自第2阻水喷嘴141喷射的阻水用水的喷流称作第2喷流152。第2喷流152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即第2阻水单区域153(内部阻水单区域)。第2阻水单区域153以其另一侧端部位于比其中心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即以其长轴在俯视时自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θp的方式形成,该角度θp例如为2度。另外,该角度θp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设定为0度~10度。
第3阻水喷嘴142例如使用扁平喷嘴,第3阻水喷嘴142以比第2喷流152的扩张角度θn小的扩张角度θq、例如为5度~30度喷射冷却水的喷流。以下,将自第3阻水喷嘴142喷射的冷却水的喷流称作第3喷流154。第3喷流154冲撞热轧钢板10的表面,并在该热轧钢板10的表面形成阻水用水的冲撞区域即第3阻水单区域155(远侧端阻水单区域)。第3阻水单区域155以其另一侧端部位于比其中心侧端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即以其长轴在俯视时自热轧钢板10的宽度方向倾斜预定的角度θr的方式形成,该角度θr例如为5度。另外,该角度θr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设定为0度~10度。
第1阻水单区域151自一端部10a向中心侧扩展,第2阻水单区域153在一端部10a与另一端部10b之间扩展,第3阻水单区域155自另一端部10b向中心侧扩展。而且,第1阻水单区域151与第2阻水单区域153在宽度方向上重叠,同样地,第2阻水单区域153与第3阻水单区域155也在宽度方向上重叠。而且,阻水单区域151、153、155覆盖热轧钢板10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了上述的第2条件、第5条件、第6条件。
(2)第2条件:第1阻水单区域151与第2阻水单区域153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的比率(以下称作重叠宽度B1。参照图14。)、第2阻水单区域153与第3阻水单区域155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热轧钢板10的宽度的比率(以下称作重叠宽度B2。参照图14。)分别大于0.0且小于0.2。另外,重叠宽度B1和重叠宽度B2也可以不同。
(5)第5条件:第1阻水喷嘴140与第2阻水喷嘴141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距离E1。参照图15。)相对于辊间距的比率、第2阻水喷嘴141与第3阻水喷嘴142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距离E2。参照图15。)相对于辊间距的比率分别大于0.25。
(6)第6条件:喷嘴间距离E1、E2分别小于0.95。另外,该第6条件是用于如上所述地使图5所示的空间60极小化、且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冷却热轧钢板10的条件。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附图中,为了方便图示,存在可看到产生有空间60的情况,但实际上是空间60被极小化。
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热轧钢板10上的冷却水50被第1阻水单区域151拦截而被推出到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侧,并被排出到该一端部10a侧方。
接着,自第1阻水单区域151与另一端部10b之间流过来的排水52被第2阻水单区域153拦截并被向热轧钢板10的另一端部10b侧推出。被推出的冷却水50的一部分被排出到另一端部10b侧方,另一方面,剩余的排水53向第3阻水单区域155侧流动。此时,如上所述第2阻水单区域153倾斜地形成,因此,冷却水50能够顺畅地自另一端部10b排出。
然后,自第2阻水单区域153流过来的排水53被第3阻水单区域155拦截而被推出到另一端部10b侧,并自该另一端部10b被排出到侧方。此时,如上所述,由于第3阻水单区域155倾斜地形成,因此,冷却水50能够顺畅地自另一端部10b排出。如此能够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的过程中,阻水喷嘴140~142的动量为总和超过将自输送方向上游在热轧钢板上流过来的冷却水的预定流量的流动方向变更为钢板端部方向所需的充分的动量的动量。因此,利用阻水装置16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享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即使冷却水50为较大的水流量密度,也能够适当地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1阻水喷嘴140还可以在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第2阻水喷嘴141与第3阻水喷嘴142之间。另外,如图17所示,第1阻水喷嘴140还可以配置于第3阻水喷嘴142的下游侧。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但是,为了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如上所述,需要使来自另一端部10b侧的第1阻水单区域151覆盖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的上表面,使来自一端部10a侧的第3阻水单区域155覆盖热轧钢板10的另一端部10b的上表面。另外,需要使来自一端部10a侧的第2阻水单区域153和第3阻水单区域155以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且自一端部10a侧向另一端部10b侧依次相邻地排列的方式形成。
例如,图18和图19表示了未满足上述条件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的情况。
例如,图18表示了来自另一端部10b侧的第1阻水单区域151未覆盖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的上表面、且来自一端部10a侧的第3阻水单区域155未覆盖热轧钢板10的另一端部10b的上表面的情况。该情况下,存在自第3阻水单区域155与另一端部10b之间流过来的冷却水在第1阻水单区域151与一端部10a之间穿过而流动到下游侧的情况。其结果,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例如,图19表示了来自另一端部10b的第1阻水单区域151未覆盖热轧钢板10的一端部10a的上表面的情况,另外,表示了第2阻水单区域153和第3阻水单区域155未自一端部10a侧向另一端部10b侧依次相邻排列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自第1阻水单区域151与一端部10a之间流过来的冷却水在第3阻水单区域155与一端部10a之间穿过而流动到下游侧的情况。其结果,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图13所示的阻水喷嘴120、121(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分别在热轧钢板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图15所示的第1阻水喷嘴140(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和远侧阻水喷嘴组(阻水喷嘴141、142)分别在热轧钢板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但还可以均设有两个以上。另外,还可以将这些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和远侧阻水喷嘴组组合,并配置于热轧钢板10的两侧。
<4-4.另一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阻水装置16对在精轧后冷却热轧钢板10时的冷却水进行了阻拦,但阻水装置16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本发明的阻水装置16的热轧还包含厚板可逆式轧制和薄板连续热轧中的任一者。而且,在各种热轧过程中,阻水装置16可以配置于粗轧机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或者配置于精轧机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可以在粗轧的前后或精轧的前后在冷却热轧钢板时进行阻拦。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确的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思想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应该了解的是,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以下,说明在热轧钢板的一端部的侧方配置有两个阻水喷嘴的情况下的第1条件~第5条件的效果。在本效果的验证中,作为阻水装置,使用了图3所示的阻水装置16。表1表示了本验证的结果。
在本验证中通用的条件为以下所述。自阻水喷嘴30、31喷射的冷却水的压力分别为20MPa。来自近侧阻水喷嘴30的冷却水的流量为160L/min,来自远侧阻水喷嘴31的冷却水的流量为260L/min。热轧钢板10的宽度为2000mm,即第1条件的近侧区域宽度A和第2条件的重叠宽度B的基准距离分别为2000mm。辊间距为430mm,即第5条件的喷嘴间距离E的基准距离为430mm。
另外,在本验证中,在俯视时,近侧阻水喷嘴30与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为150mm,同样地,远侧阻水喷嘴31与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为150mm。其中,发明人确认了,在这些阻水喷嘴30、31与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为110mm~300m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这些阻水喷嘴30、31的高度位置几乎不变,阻水效果也几乎不变。
另外,在本验证中,比较例1~10为未满足第1条件~第5条件中的某一条件的情况,在表1中将阻水性设为“×”。然而,本验证是表示在满足第1条件~第5条件的情况(实施例1~9)下能够更可靠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情况的验证,而比较例1~10只不过是相对于实施例1~9的比较对象。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表示在比较例1~10中无法对冷却水进行阻拦的情况,但即使是该比较例1~10,至少也比以往提高了阻水效率,而并不一定是表示无法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首先,对第1条件进行验证。在本验证的实施例1~3和比较例1~2中,满足了第2条件~第5条件。
在比较例1中,近侧区域宽度A为0.2。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由于近侧区域41较窄,因此,无法仅利用远侧喷流42将冷却水50推出到远端部10b,冷却水50自远侧喷流42的上侧越过该远侧喷流42并泄漏到远侧区域43的下游侧。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比较例2中,近侧区域宽度A为0.6。该情况下,如图21所示,由于近侧区域41较宽,因此,近侧喷流40将冷却水50推出的力减弱,冷却水50在近侧区域41的靠近中心的一侧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1~2,在实施例1~3中,近侧区域宽度A大于0.2且小于0.6,而满足了第1条件。该情况下,确认到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接着,对第2条件进行验证。在本验证的实施例4~5和比较例3~4中,满足了第1条件和第3条件~第5条件。
在比较例3中,重叠宽度B为0.0。该情况下,如图22所示,由于近侧区域41与远侧区域43未重叠,因此,冷却水50自近侧区域41与远侧区域43之间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比较例4中,重叠宽度B为0.2。该情况下,如图23所示,由于近侧区域41与远侧区域43的重叠区域较宽,因此,远侧喷流42的扩张角度较大,而远侧喷流42将冷却水50推出的力减弱,冷却水50在远侧区域43的远端部10b侧泄漏。另外,若减小远侧喷流42的扩张角度,则冷却水50在远侧区域43的远端部10b越过远侧喷流42并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3~4,在实施例4~5中,重叠宽度B大于0.0且小于0.2,满足了第2条件。该情况下,确认到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接着,对第3条件进行验证。在本验证的实施例6~7和比较例5~6中,满足了第1条件、第2条件、第4条件以及第5条件。
在比较例5中,近侧喷流角度C为15度。该情况下,如图24所示,由于近侧喷流40的铅垂方向上的区域较窄,因此,冷却水50越过近侧喷流40并流动到下游侧,另外,由于近侧喷流40的上端位于比远侧喷流42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上述冷却水50通过远侧喷流42的下侧流动到下游侧而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比较例6中,近侧喷流角度C为50度。该情况下,如图21所示,由于近侧阻水喷嘴30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近侧喷流40将冷却水50推出的力减弱,冷却水50自近侧区域41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5~6,在实施例6~7中,近侧喷流角度C大于15度且小于50度,满足了第3条件。该情况下,确认到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接着,对第4条件进行验证。在本验证的实施例8~9和比较例7~8中,满足了第1条件~第3条件和第5条件。
在比较例7中,远侧喷流角度D为10度。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由于远侧喷流42的铅垂方向上的区域较窄,因此,冷却水50越过远侧喷流42流动到下游侧并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比较例8中,远侧喷流角度D为30度。该情况下,如图23所示,由于远侧阻水喷嘴31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远侧喷流42将冷却水50推出的力减弱,冷却水50在远侧区域43的远端部10b侧泄漏。另外,由于远侧喷流42的扩张角度变大,因此,冷却水50在远侧区域43的远端部10b侧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7~8,在实施例8~9中,远侧喷流角度D大于10度且小于30度,满足了第4条件。该情况下,确认到能够可靠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接着,对第5条件进行验证。在本验证的比较例9~10中,满足了第1条件~第4条件。
在比较例9中,喷嘴间距离E为0.25。该情况下,近侧区域41与远侧区域43过近,而越过了近侧区域41的冷却水50也越过远侧区域43并泄漏。因而,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在比较例10中,喷嘴间距离E为0.95。该情况下,满足了第5条件,而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然而,比较例10未满足第6条件,如上所述,存在热轧钢板10的冷却在宽度方向上不均匀的问题。
如上所述,可知在满足第1条件~第5条件的情况下,能够更加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即,可知第1条件~第5条件的阈值是适当的。
表1
实施例2
接着,说明在热轧钢板的一端部的侧方配置有三个阻水喷嘴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效果。在本效果的验证中,作为阻水装置而使用了图6所示的阻水装置16。表2表示了本验证的结果。
在本验证中通用的条件为以下所述。自阻水喷嘴100~102喷射的冷却水的压力分别为20MPa。来自近侧阻水喷嘴100的冷却水的流量为140L/min,来自内部阻水喷嘴101的冷却水的流量为160L/min,来自远侧阻水喷嘴102的冷却水的流量为120L/min。热轧钢板10的宽度为2000mm,即第2条件的重叠宽度B1、B2的基准距离为2000mm。辊间距为430mm,即第5条件的喷嘴间距离E1、E2的基准距离为430mm。
另外,在本验证中,在俯视时,近侧阻水喷嘴100与热轧钢板10的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内部阻水喷嘴101与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远侧阻水喷嘴31与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0mm。但是,发明人确认到:在这些阻水喷嘴100~102与近端部10a之间的距离为110mm~300m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这些阻水喷嘴100~102的高度位置几乎不变,阻水效果也几乎不变。
而且,在本验证中,除了第2条件的重叠宽度B1、B2的验证以外,还对将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最上游侧的阻水喷嘴的设置位置设为0(零)的情况下的阻水喷嘴100~102的设置位置进行验证。通过对这些阻水喷嘴100~102的设置位置进行验证,还能够一并验证第5条件(喷嘴间距离E1、E2)。
在实施例10中,如图7所示,近侧阻水喷嘴100、内部阻水喷嘴101、远侧阻水喷嘴102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而且,重叠宽度B1、B2分别为0.1,而满足了第2条件。另外,喷嘴间距离E1、E2分别为0.3,也满足了第5条件。该情况下,确认到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相对于此,在比较例11中,重叠宽度B1为0(零),在比较例12中,重叠宽度B2为0(零)。即,比较例11、12未满足第2条件,该情况下,可知无法适当地对冷却水50进行阻拦。
另外,在比较例13中,如图8所示,近侧区域111、远侧区域115、内部区域113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形成。在比较例14中,如图9所示,内部区域113、近侧区域111、远侧区域115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形成。在比较例15中,如图10所示,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近侧区域111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形成。可知,如这些比较例13~15所示,在没有按照近侧区域111、内部区域113、远侧区域115这个顺序沿热轧钢板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冷却水50流动到下游侧,而无法适当地对该冷却水50进行阻拦。
综上所述,可知,在如本发明所示地在热轧钢板的一端部的侧方配置有三个阻水喷嘴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表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冷却热轧工序的精轧后的热轧钢板时,在对被喷射到该热轧钢板的冷却水进行阻拦时是有用的,特别是,在对大流量的冷却水进行阻拦时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热轧设备;5、板坯;10、热轧钢板;10a、一端部(近端部);10b、另一端部(远端部);11、加热炉;12、宽度方向轧机;13、粗轧机;14、精轧机;15、冷却装置;15a、上侧冷却装置;15b、下侧冷却装置;16、阻水装置;17、卷绕装置;18、输送辊;20、冷却水喷嘴;21、冷却水喷嘴;30、近侧阻水喷嘴;31、远侧阻水喷嘴;40、近侧喷流;41、近侧区域;41a、中心侧端部;42、远侧喷流;43、远侧区域;43a、中心侧端部;43b、远端侧端部;50、冷却水;51、排水;52、排水;53、排水;60、空间;100、近侧阻水喷嘴;101、内部阻水喷嘴;102、远侧阻水喷嘴;110、近侧喷流;111、近侧区域;112、内部喷流;113、内部区域;114、远侧喷流;115、远侧区域;120、第1阻水喷嘴;121、第2阻水喷嘴;130、第1喷流;131、第1阻水单区域;132、第2喷流;133、第2阻水单区域;140、第1阻水喷嘴;141、第2阻水喷嘴;142、第3阻水喷嘴;150、第1喷流;151、第1阻水单区域;152、第2喷流;153、第2阻水单区域;154、第3喷流;155、第3阻水单区域。

Claims (8)

1.一种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其在冷却热轧工序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时,对被喷射到该热轧钢板的冷却水进行阻拦,其特征在于,
该阻水装置具有多个阻水喷嘴,该阻水喷嘴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侧方的一侧或两侧沿热轧钢板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用于向钢板输送面喷射阻水用水,
自单独的所述阻水喷嘴喷射的阻水用水在钢板输送面上的冲撞区域即阻水单区域具有小于钢板输送面的宽度的预定宽度,
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以利用多个阻水单区域覆盖钢板输送面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的方式配置,
所述多个阻水喷嘴的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喷嘴的中心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与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输送辊的中心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的比率大于0.25且小于0.95,
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侧方的阻水喷嘴含有远侧阻水喷嘴组和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中的至少任一者,
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形成远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而包含另一端部,
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具有所述远侧阻水喷嘴和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喷嘴,所述内部阻水喷嘴所形成的、不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单区域和所述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以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重叠且自所述一端部侧向所述另一端部侧依次排列、并且在输送方向上不重叠地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
除了具有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以外,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的侧方还配置有近侧阻水喷嘴,
所述近侧阻水喷嘴形成近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所形成的远侧阻水区域组内,且在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远侧阻水区域组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
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大于0.2且小于0.6,
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与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大于0.0且小于0.2,或者,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与所述内部阻水单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和所述内部阻水单区域与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分别大于0.0且小于0.2,
在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的中心侧端部,从所述近侧阻水喷嘴喷出的喷流与所述热轧钢板所成的角度大于15度且小于50度,
在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的中心侧端部,从所述远侧阻水喷嘴喷出的喷流与所述热轧钢板所成的角度大于10度且小于3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一个以上的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一个以上的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利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和近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和近侧阻水喷嘴自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连续地进行阻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第二个以后的下游侧的阻水喷嘴形成的阻水单区域以在俯视时其长轴的远方侧相对于宽度方向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5.一种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方法,其在冷却热轧工序的粗轧前后或精轧前后的热轧钢板时,对被喷射到该热轧钢板的冷却水进行阻拦,其特征在于,
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侧方的一侧或两侧沿热轧钢板的输送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阻水喷嘴向热轧钢板喷射阻水用水,从而对冷却水进行阻拦,
自单独的所述阻水喷嘴喷射的阻水用水在热轧钢板上的冲撞区域即阻水单区域具有小于热轧钢板的宽度的预定宽度,由所述多个阻水喷嘴形成的多个阻水单区域覆盖热轧钢板的整个宽度方向范围,
所述多个阻水喷嘴的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喷嘴的中心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与在输送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输送辊的中心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的比率大于0.25且小于0.95,
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侧方的阻水喷嘴包含远侧阻水喷嘴组和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中的至少任一者,
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形成远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而包含另一端部,
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具有所述远侧阻水喷嘴和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喷嘴,所述内部阻水喷嘴所形成的、不包含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个以上的内部阻水单区域和所述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以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重叠且自所述一端部侧向所述另一端部侧依次排列、并且在输送方向上不重叠地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形成,
除了具有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以外,在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的侧方还配置有近侧阻水喷嘴,
所述近侧阻水喷嘴形成近侧端阻水单区域,该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不包含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所形成的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所形成的远侧阻水区域组内,且在该远侧端阻水单区域或远侧阻水区域组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包含钢板输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
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大于0.2且小于0.6,
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与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大于0.0且小于0.2,或者,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与所述内部阻水单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和所述内部阻水单区域与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相对于所述热轧钢板的宽度的比率分别大于0.0且小于0.2,
在所述近侧端阻水单区域的中心侧端部,从所述近侧阻水喷嘴喷出的喷流与所述热轧钢板所成的角度大于15度且小于50度,
在所述远侧端阻水单区域的中心侧端部,从所述远侧阻水喷嘴喷出的喷流与所述热轧钢板所成的角度大于10度且小于3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一个以上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或一个以上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利用所述单独的远侧阻水喷嘴和近侧阻水喷嘴、或所述远侧阻水喷嘴组和近侧阻水喷嘴自热轧钢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连续地进行阻水。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多个阻水喷嘴中的、配置于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始第二个以后的下游侧的阻水喷嘴形成的阻水单区域以在俯视时其长轴的远方侧相对于宽度方向向输送方向下游侧倾斜的方式形成。
CN201580037441.1A 2014-07-10 2015-06-17 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Active CN106536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2126 2014-07-10
JP2014142126 2014-07-10
PCT/JP2015/067453 WO2016006402A1 (ja) 2014-07-10 2015-06-17 熱間圧延工程の鋼板冷却水の水切り装置及び水切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6075A CN106536075A (zh) 2017-03-22
CN106536075B true CN106536075B (zh) 2019-01-01

Family

ID=55064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7441.1A Active CN106536075B (zh) 2014-07-10 2015-06-17 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2958B2 (zh)
EP (1) EP3167967B1 (zh)
JP (1) JP6260704B2 (zh)
KR (1) KR101845650B1 (zh)
CN (1) CN106536075B (zh)
BR (1) BR112016030683B1 (zh)
CA (1) CA2953309C (zh)
MX (1) MX383231B (zh)
TW (1) TWI609726B (zh)
WO (1) WO20160064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55918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熱延鋼板の冷却装置及び冷却方法
EP3363552B1 (en) 2016-10-19 2022-07-13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hot-rolled steel sheet
JP6179691B1 (ja) * 2016-10-19 2017-08-16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熱延鋼板の冷却方法及び冷却装置
JP201917738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熱延鋼板用冷却水の水切り装置及び水切り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4226A (ja) * 1996-07-29 1998-02-10 Kawasaki Steel Corp 高温金属板の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JPH11290933A (ja) * 1998-04-10 1999-10-26 Nkk Corp 高温鋼板の冷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353515A (ja) * 2000-06-14 2001-12-25 Nkk Corp 高温鋼板の水切り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9241113A (ja) * 2008-03-31 2009-10-22 Nippon Steel Corp 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CN103480661A (zh) * 2013-10-16 2014-01-01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轧中厚板的倾斜喷射流多功能冷却装置
CN103495609A (zh) * 2013-09-06 2014-01-08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小棒材穿水冷却稳定装置
CN103747888A (zh) * 2012-06-08 2014-04-23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热轧钢板用冷却水的挡水装置以及挡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573B2 (ja) 1977-01-19 1984-03-30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熱延鋼材の冷却装置
JPS5913573A (ja) 1982-07-09 1984-01-24 リ−・ヨン・ギユ ア−ク「鎔」接機の電撃防止装置
JPS60149731A (ja) * 1984-01-12 1985-08-07 Kawasaki Steel Corp スプレ−ノズル装置
JPH0649208B2 (ja) * 1990-02-03 1994-06-29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熱間鋼板の冷却装置
JPH079023A (ja) * 1993-06-29 1995-01-13 Kawasaki Steel Corp サイドスプレー水制御方法と制御装置
JPH11197734A (ja) 1998-01-21 1999-07-27 Sumitomo Metal Ind Ltd 熱延鋼板の水切りスプレーの噴射方法および噴射装置
CN100333846C (zh) * 2002-06-07 2007-08-29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热钢板的热轧方法和装置
TWI413556B (zh) * 2009-10-07 2013-11-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熱軋的冷卻裝置及冷卻方法
JP5685861B2 (ja) 2010-09-02 2015-03-18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熱鋼板の水切り装置、水切り方法および冷却設備
PL2716782T3 (pl) * 2011-05-25 2019-04-30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Blacha stalowa cienka walcowana na zimno i sposób jej wytwarzania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4226A (ja) * 1996-07-29 1998-02-10 Kawasaki Steel Corp 高温金属板の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JPH11290933A (ja) * 1998-04-10 1999-10-26 Nkk Corp 高温鋼板の冷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353515A (ja) * 2000-06-14 2001-12-25 Nkk Corp 高温鋼板の水切り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9241113A (ja) * 2008-03-31 2009-10-22 Nippon Steel Corp 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CN103747888A (zh) * 2012-06-08 2014-04-23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热轧钢板用冷却水的挡水装置以及挡水方法
CN103495609A (zh) * 2013-09-06 2014-01-08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小棒材穿水冷却稳定装置
CN103480661A (zh) * 2013-10-16 2014-01-01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轧中厚板的倾斜喷射流多功能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06402A1 (ja) 2017-04-27
CA2953309C (en) 2019-01-29
TW201607634A (zh) 2016-03-01
MX383231B (es) 2025-03-13
CN106536075A (zh) 2017-03-22
US10512958B2 (en) 2019-12-24
EP3167967A1 (en) 2017-05-17
BR112016030683B1 (pt) 2022-11-01
CA2953309A1 (en) 2016-01-14
MX2016017224A (es) 2017-04-25
BR112016030683A2 (zh) 2017-08-22
US20170136512A1 (en) 2017-05-18
KR101845650B1 (ko) 2018-04-04
KR20170013930A (ko) 2017-02-07
EP3167967A4 (en) 2018-02-28
WO2016006402A1 (ja) 2016-01-14
EP3167967B1 (en) 2021-03-10
JP6260704B2 (ja) 2018-01-17
TWI609726B (zh) 2018-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6075B (zh) 热轧工序的钢板冷却水的阻水装置和阻水方法
KR100973692B1 (ko) 강판의 열간압연 설비 및 열간압연 방법
KR100935490B1 (ko) 후강판의 냉각 장치
CN103747888B (zh) 热轧钢板用冷却水的挡水装置以及挡水方法
TWI731415B (zh) 熱軋鋼板之冷卻裝置及熱軋鋼板之冷卻方法
JP4800245B2 (ja) 鋼片のスケール除去装置
JP5597989B2 (ja) 熱延鋼帯の下面冷却装置
JP2001286925A (ja) 鋼板の水冷装置とその水冷方法
KR102141068B1 (ko) 열처리로
WO2018073973A1 (ja) 熱延鋼板の冷却方法及び冷却装置
JP6179691B1 (ja) 熱延鋼板の冷却方法及び冷却装置
JP5428452B2 (ja) 熱延鋼帯の下面冷却方法および下面冷却装置
JP2016036846A (ja) 冷却装置及び過冷却抑制方法
JP2011212724A (ja) 鋼板冷却設備
JP2003236607A (ja) 熱延鋼帯の冷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