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3144B -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 Google Patents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33144B CN106533144B CN201610977173.8A CN201610977173A CN106533144B CN 106533144 B CN106533144 B CN 106533144B CN 201610977173 A CN201610977173 A CN 201610977173A CN 106533144 B CN106533144 B CN 10653314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controllable switch
- voltage
- connects
- rever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接收输入电压;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给后端电路;控制电路,接收电压并输出第一或第二控制信号;开关电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导通,接收第二控制信号截止;输出电路,当第一输入端连电源的正极且第二输入端连电源的负极时,开关电路导通,电源输出电压给后端电路;当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负极且第二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者与第一及第二输入端连接的电源短路时,输出电路拉低控制电路的电压,开关电路截止,第二输入端的电压及反灌电流不会提供给后端电路,以满足大功率电源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且能及时关断电路,以防止电源接反或者电流反灌对电源及后端电路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背景技术
小功率直流电源一般都是用二极管作为防反接或电流反灌电路,来防止电源接反或电流反灌对电源及后端电路的损坏,但随着功率的增加,二极管的损耗会加大,严重影响电源的效率。大功率电源基本使用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MOSFET)或者集成芯片作为防反接电路,损耗较小,但集成芯片成本较高,MOSFET成本较低但这种电路在出现电流反灌时不能及时关断MOSFET,可能会导致电源工作异常,甚至有损坏的风险,这种电路的电流反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电源突然短路,输入电容会通过输入端进行快速放电,从而形成电流反灌,在桥式电流同步整流中,可能会造成同步整流MOSFET漏源极电压急剧增大,损坏MOSFET,也有可能损坏电源;另一个是负向浪涌(-48V对电压输入回路浪涌)时可能会出现电流反灌的情形,导致电源掉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以满足大功率电源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且能及时关断电路,以防止对电源及后端电路造成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包括:
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电压;
电压输出端,连接后端电路,用于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
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用于从所述电压输入端接收电压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
开关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压输出端及第二输入端,用于从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开关电路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时导通,所述开关电路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时截止;
输出电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控制电路、所述开关电路、所述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时,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源通过所述输出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负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或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输入端连接的电源短路时,所述输出电路拉低所述电压输入端提供给所述控制电路的电压使得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截止,所述第二输入端的电压及反灌电流不会通过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提供给所述后端电路。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及第二电阻、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及所述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二可控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其中,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三可控开关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经所述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三可控开关为N型MOS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型MOS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及源极。
其中,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四及第五可控开关、第二及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一端且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其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
其中,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四及第五可控开关、第二及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其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
其中,所述输出电路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辅助源,所述辅助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辅助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
其中,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缓启动电路,所述缓启动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
其中,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直流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连接所述缓启动电路。
其中,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缓启动电路与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提供第一及第二控制信号来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或者截止,进而控制所述输出电路是否提供电压给后端电路,以满足大功率电源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且能及时关断电路,以防止电源接反或者电流反灌对电源及后端电路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VCC,连接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电压;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后端电路,用于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控制电路10,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用于从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接收电压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开关电路20,连接所述控制电路10、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及第二输入端,用于从所述控制电路10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开关电路20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时导通,所述开关电路20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时截止;输出电路30,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控制电路10、所述开关电路20、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时,所述控制电路10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开关电路20,所述开关电路20导通,所述电源通过所述输出电路30、所述开关电路20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负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或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输入端连接的电源短路时,所述输出电路30拉低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提供给所述控制电路10的电压使得所述控制电路10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开关电路20,所述开关电路20截止,所述电源不会通过所述开关电路20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
具体地,所述控制电路10包括第一及第二电阻R1、R2、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T1、T2,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的第二端及所述开关电路20,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20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20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所述开关电路20包括第三电阻R3、第三可控开关T3及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控制端经所述第三电阻R3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T1及T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为N型MOS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型MOS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及源极。其中,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体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封装在一起。
所述输出电路30包括第四电阻R4、第四可控开关T4及第五可控开关T5、第二二极管D2及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第一端且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其中,所述第四及第五可控开关T4及T5为集成对三极管,其封装在一起,所述第二及第三二极管D2及D3为集成对二极管,其封装在一起。
所述输出电路30还包括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输出电路30还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二端。
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辅助源40,所述辅助源4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辅助源4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缓启动电路50,所述缓启动电路50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之间;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直流电压转换电路60,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60连接所述缓启动电路50;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在所述缓启动电路50与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60之间。所述辅助源40用于提供12V电压给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60用于对直流电压进行适应性转换以满足电路需求,所述缓启动电路50及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60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电容C1为去耦电容,所述第二电容C2为储能电容。
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工作原理描述如下:
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正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负极时,即所述电源正常接入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的控制端接收高电平信号而导通,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截止,所述电压输入端VCC将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如高电平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可控开关T1及所述第三电阻R3提供给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导通,电流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因为此时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为正向压降,则所述电压输入端VCC将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提供给后端电路,此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处以截止或非饱和导通状态,因此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维持电路稳定工作。
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负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正极时,即所述电源反接时或者有电流反灌(如电源短路)时,则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一端电压大于其第二端电压,即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为负向压降,则此时所述电压输入端VCC将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提供给后端电路,此时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正向偏置导通拉低所述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T1及T2的控制端的电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T2导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控制端接收低电平信号,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截止,从而防止所述第二输入端的反接电压或者反灌电流通过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及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提供给后端电路,进而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
请参阅图2,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二实施例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
请参阅图3,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三实施例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输出电路30包括第四电阻R4、第四可控开关T4及第五可控开关T5、第二二极管D2及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CC,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T3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四实施例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T4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T5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
其中,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的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提供第一及第二控制信号来控制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或者截止,进而控制所述输出电路是否提供电压给后端电路,以满足大功率电源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且能及时关断电路,以防止电源接反或者电流反灌对电源及后端电路造成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包括:
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输入电压;
电压输出端,连接后端电路,用于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
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用于从所述电压输入端接收电压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
开关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压输出端及第二输入端,用于从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开关电路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时导通,所述开关电路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时截止;
输出电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控制电路、所述开关电路、所述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输入端,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时,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源通过所述输出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给所述后端电路;当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的负极且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或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输入端连接的电源短路时,所述输出电路拉低所述电压输入端提供给所述控制电路的电压使得所述控制电路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给所述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截止,所述第二输入端的电压及反灌电流不会通过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提供给所述后端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及第二电阻、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及所述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二可控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三可控开关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经所述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可控开关为N型MOS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型MOS场效应管的栅极、漏极及源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四及第五可控开关、第二及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一端且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四及第五可控开关、第二及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及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四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集电极及发射极;所述第五可控开关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对应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及集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路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
12.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可控开关的第二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辅助源,所述辅助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辅助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缓启动电路,所述缓启动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端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直流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连接所述缓启动电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缓启动电路与所述直流电压转换电路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77173.8A CN106533144B (zh) | 2016-10-28 | 2016-10-28 |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77173.8A CN106533144B (zh) | 2016-10-28 | 2016-10-28 |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33144A CN106533144A (zh) | 2017-03-22 |
CN106533144B true CN106533144B (zh) | 2019-03-05 |
Family
ID=58350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77173.8A Active CN106533144B (zh) | 2016-10-28 | 2016-10-28 |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331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76294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
CN109217242B (zh) * | 2018-11-08 | 2024-01-30 | 上海艾为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反接功能的电源转换电路、集成电路 |
CN110224617B (zh) * | 2019-07-08 | 2024-03-29 | 维尔纳集电电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 | 一种防反接的可控硅整流线路 |
CN111193387A (zh) * | 2020-02-25 | 2020-05-22 | 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低损耗低端理想二极管 |
CN116667303A (zh) * | 2023-07-28 | 2023-08-29 | 深圳市高斯宝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dc电源的输入防反接电路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9054983A1 (de) * | 1998-04-21 | 1999-10-28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rpolschutzschaltung |
JP2000152606A (ja) * | 1998-11-11 | 2000-05-30 | Abb Ind Oy | 制御回路 |
CN103683263A (zh) * | 2012-08-30 | 2014-03-26 |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及灯具 |
CN203574367U (zh) * | 2013-11-29 | 2014-04-30 |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源反接保护电路 |
CN204538667U (zh) * | 2014-09-30 | 2015-08-05 | 洛阳隆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反接保护的直流浪涌电压箝位电路 |
CN105186846A (zh) * | 2015-09-30 | 2015-12-23 | 合肥华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带输入防反接功能的浪涌抑制电路 |
CN105703614A (zh) * | 2015-12-30 | 2016-06-22 | 深圳市国耀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反接防倒灌保护电路 |
-
2016
- 2016-10-28 CN CN201610977173.8A patent/CN1065331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9054983A1 (de) * | 1998-04-21 | 1999-10-28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rpolschutzschaltung |
JP2000152606A (ja) * | 1998-11-11 | 2000-05-30 | Abb Ind Oy | 制御回路 |
CN103683263A (zh) * | 2012-08-30 | 2014-03-26 |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及灯具 |
CN203574367U (zh) * | 2013-11-29 | 2014-04-30 |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源反接保护电路 |
CN204538667U (zh) * | 2014-09-30 | 2015-08-05 | 洛阳隆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反接保护的直流浪涌电压箝位电路 |
CN105186846A (zh) * | 2015-09-30 | 2015-12-23 | 合肥华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带输入防反接功能的浪涌抑制电路 |
CN105703614A (zh) * | 2015-12-30 | 2016-06-22 | 深圳市国耀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反接防倒灌保护电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33144A (zh) | 2017-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33144B (zh) | 防反接及电流反灌电路 | |
CN202309659U (zh) | 一种电源输入负载上电缓启动装置 | |
CN204886405U (zh) | 一种双电源隔离电路 | |
CN202513543U (zh) |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 | |
CN203313144U (zh) | 一种防逆流电路 | |
CN103280765A (zh) | 过压保护电路 | |
CN108173425A (zh) | 一种启动电路 | |
CN201230282Y (zh) | 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辅助电源启动装置 | |
CN207069897U (zh) | 启动电路及反激式开关电源 | |
CN113471938A (zh) | 一种悬浮式供电逻辑控制的防倒灌电路 | |
CN107947557A (zh) | 一种抗过压、欠压浪涌的软启动电路 | |
CN208656639U (zh) | 用于开关变换器的控制电路及开关变换器 | |
CN207819757U (zh) | 一种启动电路 | |
CN202333786U (zh) | 抑制igbt过电流的驱动电路 | |
CN107666305B (zh) | 智能开关 | |
CN109194126A (zh) | 一种电源切换电路 | |
CN108631565A (zh) | 两级式开关电源 | |
CN201821077U (zh) |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 | |
CN206992680U (zh) | 一种欠压保护电路 | |
CN202094845U (zh) | 一种电源管理装置 | |
CN211352552U (zh) | 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led照明电路 | |
CN209516943U (zh) | 一种芯片嵌入式同步整流dcdc防过压击穿的电路系统 | |
CN209134132U (zh) | 双电源切换电路以及装置 | |
CN209313807U (zh) | 电荷回收电路、供电电路以及开关电源电路系统 | |
CN209134297U (zh) | 一种启动控制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Reverse connection and current backfeed prevention circui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5 Pledgee: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mall loan Co., Ltd Pledgor: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80000700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