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4444A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74444A CN106474444A CN201611075983.0A CN201611075983A CN106474444A CN 106474444 A CN106474444 A CN 106474444A CN 201611075983 A CN201611075983 A CN 201611075983A CN 106474444 A CN106474444 A CN 1064744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cated bag
- chinese medicine
- parts
- external application
- application chine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906—Zingiberaceae (Ginger family)
- A61K36/9068—Zingiber, e.g. garden ging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61K36/232—Angelic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61K36/236—Ligusticum (licorice-roo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6—Aristolochiaceae (Birthwort family), e.g. heartleaf
- A61K36/268—Asarum (wild ging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2—Artemisia, e.g. wormwood or sagebrush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53—Lamiaceae or Labiatae (Mint family), e.g. thyme, rosemary or lavender
- A61K36/534—Mentha (mi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54—Lauraceae (Laurel family), e.g. cinnamon or sassafra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4—Skin, i.e. galenical aspects of topical composi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87—Galenical forms not covered by A61K9/02 - A61K9/7023
- A61K9/009—Sachets, pou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function of the envelop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otan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属于中医药领域。药包配方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使用以上配方制作的中药药包通过各组分协同配合作用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温经通络和散寒等作用,通过推拿配合作用,中药药包以热敷活血促进代谢,舒适程度较高,可广泛应用于保健行业和治疗颈椎腰椎病等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同时具有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无副作用、操作面积大、显效快且疗效显著等优点;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廉,适合中医药和保健行业的市场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展加快,人们长期呆在空调室内,坐在电脑面前,肩周炎、颈椎病发病率达80%,这些病症虽不会有生命之忧,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能在平时注意保健,在家经常做理疗,对症状进行控制,就使病情不会恶化加重。
中医理论认为,对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诸痛、风寒湿性腰痛、关节痛、风湿及类风湿等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以活血散肿、散风祛湿为治疗原则,采用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满意的疗效。早在明代医籍《普济方》中就有记载,选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热敷患处,可使药效借助热力作用于局部,达到治愈的目的。热熨法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所采用的中药药物种类很多,所配置而成的药方也很多,其性能、功效各有所长。通过在传统的药方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及实践,配置疗效更好的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寒湿性腰痛、关节痛、风湿及类风湿类疾病的骨科热敷药,是中医领域不断追求的目标以及讨论的课题。
现有中药药包多数是使用粗盐或粗盐加中药为主要内容物以粗布经简单包裹而制成,例如海盐包,只需在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用来热敷身体各部位,可达到驱寒散湿热、活血散瘀、消除疼痛的目的;但是这些药包成分不一,配方混乱,而且药包没有标准使用工艺,成品较简陋,从而影响使用及疗效,此外,大都是固定部位治疗,操作面小,常常不能有效发挥中药药包的治疗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及其使用方法,使用过程简便,生产成本低廉,所使用出来的外用中药药包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和散寒的功效,且与推拿配合作用能有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同时用于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好的保健作用。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
对于现有中药药包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采用以干姜、薄荷、白芷、桂枝、当归、川芎、细辛和艾叶为主要组成成分,其各组分药效具有协同互补的作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舒筋、祛瘀的功效,外用中药药包以热敷活血促进代谢,针对于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等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不含任何有毒有害成分,既安全又有效,外用中药药包能与推拿互相配合作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和散寒等作用效果显著增强,具有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无副作用,显效快且疗效显著等优点。
优选地,按重量份数计算,所述干姜为25份、所述薄荷为10份、所述姜黄15份、所述白芷为15份、所述桂枝为10份、所述当归为5份、所述川芎为5份、所述细辛为5份和所述艾叶为80份;以上组分为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的最佳配方组分,采用该配方组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组分药效的协同和互补作用,药效作用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其包括透气的包裹层和置于包裹层内的中药,所述中药的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
以下为外用中药药包中各组分具体的药效: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和寒饮喘咳;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辛、苦、温;归肝、脾经;是常用的中药,姜黄具有改善胃肠、心脏血管、神经系统和保肝护肝等多种功能,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和广谱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等药理活性,莪术油为姜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其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是药理活性强、高效、安全低毒且对多种疾病有效的药物。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作用;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白芷: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具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
川芎,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细辛:辛温;入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下气祛痰;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此外,细辛还具有抗炎免疫、局部麻醉、提高新陈代谢和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艾叶:艾叶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等;并且艾叶是一种传统的驱蚊原料,具有杀虫和抑菌作用,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奇特的芳香不仅能驱蚊,还有理气血,怯寒湿的功效,有助随眠。
薄荷:薄荷挥发油主要含1-薄荷醇、1-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及薄荷脂。薄荷含有大量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迷迭香酸、树脂及少量鞣质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其中薄荷醇和薄荷酮的气味独特并具有驱蚊作用;含有多种含黄酮类成分和多种氨基酸,随挥发油挥发被人体摄入后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和肝郁胁痛等。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呈扁球体形状。由于药包没有标准使用工艺,根据患者舒服程度的需求,本发明对中药药包设计为呈扁球体形状,该形状的中药药包的下端面为平面,便于与人体上的皮肤进行接触,设计该形状的中药药包可操作性强,操作范围大,在配合推拿移动操作的同时也可固定热敷,通过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以解除疼痛,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减轻深部组织充血药效能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中药药包的有效药水成分大面积的吸收。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使用接触面大小为5-10cm。通过人工用白布包裹上述的中药成分,使得包裹后的底端面的大小为5-10cm,增大药包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的表面积,当使用药包进行热敷时,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散寒等作用更强,提高了中药药包有成效分的吸收率,使得患者可得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上述接触面的中药药包,使得患者得到更高的舒适体验,提升了患者对推拿和中药药包热敷相结合的接受程度。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还设置有手柄,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上方。所述手柄可使用白布包裹起来,使得操作者操作方便,并且保护操作者的双手免受热烫的中药药包所烫伤,便于操作者放置或移动中药药包;同时通过手柄,可根据患者实际的情况,根据患处的位置,结合推拿的同时,有助于操作者根据时机适时适当地把中药药包固定于某个部位进行热敷,灵活变动,部位治疗可改变,增大了操作面和空间。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中各组分为片块状或颗粒状,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质量为10g-20g。由于药包没有标准使用工艺,根据患者舒服程度的需求,本发明对中药药包内的中药成分选取的形状和药包的重量作出了相应的准则,在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药包的重量大小和软硬度在使用过程对患者的影响,由此,对于中药各组分的形状,尽量选择没梗的中药,选取形状为块状或颗粒状的,使得中药药包经过蒸制后吸水变软,减少中药的硬度,没有刺痛感或不适感,以保证患者舒适度的体验。
对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质量,在使用药包时,应该估计需要大概的重量称取各组分配方,若药包过重,放在人体皮肤上热敷会产生压迫感和疲惫不舒服的感觉,若药包太轻,药包与皮肤接触面就会不紧凑,有效药物成分难以被皮肤所吸收,治疗效果大受影响,采用质量为10g-20g的中药药包,热敷时人体的舒适感最强,疗效也最显著。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数计算,用白布将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包裹一起,得到药包;
(2)将步骤(1)的药包放入水中浸泡,然后将其在沸水下蒸制加热;
(3)使用步骤(2)蒸制后的药包对患处进行热敷。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浸泡时间为3-5min。中药药材绝大多数是干品,干燥而质地细密,坚硬,有效成分已结晶或定形沉淀于细胞内,水分不易渗入,若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药材会变软,细胞会涨大,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有些药材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如果不浸泡而上火煎煮,会使药材表面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影响药物疗效,因此,把初步药包用水浸泡3-5min,有利于后序药包的煎煮,使得有效成分溶出更多。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蒸制时间为30-40min。把浸泡过的药包通过电饭锅用开水进行蒸制,中药各组分中有效成分经热水渗出来,由于白布是具有孔洞,会把水分留住在白布上;当中药的有效成分渗出到开水中,通过电饭锅蒸制30-40min,能把有效药水变成水蒸气由白布吸附留住,同时白布吸收药物大量的有效成分,并药物本身也吸收有效药水,使得整个中药药包包满充溢着有效药水,这样药物才容易发挥本身功能和治疗等功效。
更进一步地说明,将上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用于保健和治疗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本发明的中药药包采用了解表散寒的中药与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配伍来相互作用,中药药包具有祛风通络、壮腰补肾、活血舒筋祛瘀和杀菌抗炎的功效,可以同时针对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及关节的各类症状,糖尿病足、脚气、月经不调、痔疮,对血压偏高,肥胖者、皮肤粗糙需要进行皮肤改善者也有很好的效果,特别地,各组分作用于颈椎病、腰椎病的各个病理层面,活血、祛风、止痛,可整体改善颈椎病和腰椎病的各种病理变化,达到治疗颈椎腰椎病等骨关节病的目地,祛除因颈椎腰椎病引起的颈腰部疼痛等症状,由此通过上述中药药包进行热敷,与推拿进行配合作用,保证各组分药效发挥的速度相互协调配合,使各组分药效发挥最大,提高皮肤对药效的吸收,使得中药药包热敷达到最好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采用干姜、薄荷、白芷、桂枝、当归、川芎、细辛和艾叶配制而成,通过各组分协同配合作用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温经通络和散寒等作用,通过推拿配合作用,中药药包以热敷活血促进代谢,舒适程度较高,可广泛应用于保健行业和治疗颈椎腰椎病等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同时具有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无副作用、操作面积大、显效快且疗效显著等优点,通过上述的中药药包,在最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接受推拿治疗过程的痛苦,提高了药包吸收的有效率,满足了中医药和保健行业的市场需求。
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的制造方法可将中药各组分混合包裹成型后,直接投入电饭锅中进行蒸制即可,操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快捷方便,即可使用出上述外用中药药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用中药药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外用中药药包1、手柄2、使用接触面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为优选实施例,其仅对本发明方案进行解释说明,而且其中可能会有对公知技术的适当省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结合公知技术与实施例的说明,对本发明进行理解。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
对于现有中药药包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采用以干姜、薄荷、白芷、桂枝、当归、川芎、细辛和艾叶为主要组成成分,其各组分药效具有协同互补的作用,具有祛风通络、活血舒筋、祛瘀的功效,外用中药药包以热敷活血促进代谢,针对于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等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不含任何有毒有害成分,既安全又有效,外用中药药包能与推拿互相配合作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和散寒等作用效果显著增强,具有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无副作用,显效快且疗效显著等优点。
优选地,按重量份数计算,所述干姜为25份、所述薄荷为10份、所述姜黄15份、所述白芷为15份、所述桂枝为10份、所述当归为5份、所述川芎为5份、所述细辛为5份和所述艾叶为80份;以上组分为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的最佳配方组分,采用该配方组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组分药效的协同和互补作用,药效作用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1,其包括透气的包裹层和置于包裹层内的中药,所述中药的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1呈扁球体形状。由于药包没有标准使用工艺,根据患者舒服程度的需求,本发明对中药药包设计为呈扁球体形状,该形状的中药药包的下端面为平面,便于与人体上的皮肤进行接触,设计该形状的中药药包可操作性强,操作范围大,在配合推拿移动操作的同时也可固定热敷,通过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以解除疼痛,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减轻深部组织充血药效能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中药药包的有效药水成分大面积的吸收。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1的使用接触面3大小为5-10cm。通过人工用白布包裹上述的中药成分,使得包裹后的底端面的大小为5-10cm,增大药包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的表面积,当使用药包进行热敷时,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散寒等作用更强,提高了中药药包有成效分的吸收率,使得患者可得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上述接触面的中药药包,使得患者得到更高的舒适体验,提升了患者对推拿和中药药包热敷相结合的接受程度。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1还设置有手柄2,所述手柄2设置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上方。所述手柄2可使用白布包裹起来,使得操作者操作方便,并且保护操作者的双手免受热烫的中药药包所烫伤,便于操作者放置或移动中药药包;同时通过手柄2,可根据患者实际的情况,根据患处的位置,结合推拿的同时,有助于操作者根据时机适时适当地把中药药包固定于某个部位进行热敷,灵活变动,部位治疗可改变,增大了操作面和空间。
优选地,所述外用中药药包1中各组分为片块状或颗粒状,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质量为10g-20g。由于药包没有标准使用工艺,根据患者舒服程度的需求,本发明对中药药包内的中药成分选取的形状和药包的重量作出了相应的准则,在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药包的重量大小和软硬度在使用过程对患者的影响,由此,对于中药各组分的形状,尽量选择没梗的中药,选取形状为块状或颗粒状的,使得中药药包经过蒸制后吸水变软,减少中药的硬度,没有刺痛感或不适感,以保证患者舒适度的体验。
对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1的质量,在使用药包时,应该估计需要大概的重量称取各组分配方,若药包过重,放在人体皮肤上热敷会产生压迫感和疲惫不舒服的感觉,若药包太轻,药包与皮肤接触面就会不紧凑,有效药物成分难以被皮肤所吸收,治疗效果大受影响,采用质量为10g-20g的中药药包,热敷时人体的舒适感最强,疗效也最显著。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数计算,用白布将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包裹一起,得到药包;
(2)将步骤(1)的药包放入水中浸泡,然后将其在沸水下蒸制加热;
(3)使用步骤(2)蒸制后的药包对患处进行热敷。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浸泡时间为3-5min。中药药材绝大多数是干品,干燥而质地细密,坚硬,有效成分已结晶或定形沉淀于细胞内,水分不易渗入,若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药材会变软,细胞会涨大,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有些药材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如果不浸泡而上火煎煮,会使药材表面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堵塞药材表面的毛细孔道,水分进不去,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影响药物疗效,因此,把初步药包用水浸泡3-5min,有利于后序药包的煎煮,使得有效成分溶出更多。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蒸制时间为30-40min。把浸泡过的药包通过电饭锅用开水进行蒸制,中药各组分中有效成分经热水渗出来,由于白布是具有孔洞,会把水分留住在白布上;当中药的有效成分渗出到开水中,通过电饭锅蒸制30-40min,能把有效药水变成水蒸气由白布吸附留住,同时白布吸收药物大量的有效成分,并药物本身也吸收有效药水,使得整个中药药包包满充溢着有效药水,这样药物才容易发挥本身功能和治疗等功效。
更进一步地说明,将上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用于保健和治疗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本发明的中药药包采用了解表散寒的中药与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配伍来相互作用,中药药包具有祛风通络、壮腰补肾、活血舒筋祛瘀和杀菌抗炎的功效,可以同时针对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及关节的各类症状,糖尿病足、脚气、月经不调、痔疮,对血压偏高,肥胖者、皮肤粗糙需要进行皮肤改善者也有很好的效果,特别地,各组分作用于颈椎病、腰椎病的各个病理层面,活血、祛风、止痛,可整体改善颈椎病和腰椎病的各种病理变化,达到治疗颈椎腰椎病等骨关节病的目地,祛除因颈椎腰椎病引起的颈腰部疼痛等症状,由此通过上述中药药包进行热敷,与推拿进行配合作用,保证各组分药效发挥的速度相互协调配合,使各组分药效发挥最大,提高皮肤对药效的吸收,使得中药药包热敷达到最好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用白布将干姜10份、薄荷5份、姜黄10份、白芷10份、桂枝5份、当归2份、川芎2份、细辛2份和艾叶5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中药药包。
实施例2:
用白布将干姜30份、薄荷15份、姜黄20份、白芷20份、桂枝15份、当归10份、川芎10份、细辛10份和艾叶9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中药药包。
实施例3:
用白布将干姜1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4份、川芎4份、细辛5份和艾叶6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中药药包。
实施例4:
用白布将干姜12份、薄荷8份、姜黄12份、白芷18份、桂枝12份、当归8份、川芎8份、细辛8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中药药包。
实施例5:
用白布将干姜20份、薄荷9份、姜黄18份、白芷16份、桂枝12份、当归9份、川芎6份、细辛8份和艾叶55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中药药包。
实施例6: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川芎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中药药包。
对比实施例1:
用白布将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川芎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干姜组分。
对比实施例2: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川芎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姜黄组分。
对比实施例3: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川芎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白芷组分。
对比实施例4: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当归5份、川芎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桂枝组分。
对比实施例5: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川芎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当归组分。
对比实施例6: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细辛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川芎组分。
对比实施例7: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和艾叶80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细辛组分。
对比实施例8:
用白布将干姜25份、薄荷10份、姜黄15份、白芷15份、桂枝10份、当归5份、川芎5份和细辛5份包裹在一起,放入水中浸泡5min,然后再将其放入电饭锅的开水内蒸制40min,即得到对比例药包。
注:该产品为没有添加艾叶组分。
针对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使用的中药药包进行效果证明性试验。
从多家推拿保健院的患者资料里,选取患有骨关节病和虚寒性疾病的志愿患者进行免费赠送治疗,患骨关节病和虚寒性疾病的患者为100人,患骨关节病和虚寒性疾病的患者为两组,每组50人,把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使用的中药药包按二天一次的频率对患者进行热敷配合推拿治疗,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两天观察各组患者的症状情况,在实验进行到30天后,记录其治疗后状态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对应表见下表1),同时对各患者的痊愈所使用药包的次数进行统计,记录和计算平均数,所得试验结果见下表2-表3。
注:中药药包每包重量为10g,调好温度为40-50℃,对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热敷,热敷时间为每次30-40分钟,二天一次;本发明的中药药包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
表1评分标准对应表
表2实施例1-6治疗效果试验
由表1结果可知:
(1)通过实施例1-6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6的中药组分和用量为最佳配方,实施例6中患有骨关节病和虚寒性疾病的志愿患者的治疗后状态的评分分数比实施例1-5的上述组分的要高,治疗次数要少,其他组分在范围值内所对应的数值有相应的变化,患者不需要一个月均可达到痊愈的治疗效果。
表3对比实施例1-8治疗效果试验
由表3结果可知:
(1)通过对比实施例1-8对比可以看出,在其他组分一定不变时,不添加干姜、白芷、桂枝、当归、川芎、细辛和艾叶其中的某一组分,患有骨关节病和虚寒性疾病的志愿患者的治疗后状态的评分分数比较低,属于轻度患者与痊愈患者之间,治疗次数较多,患者在试验一个月后均没达到痊愈的治疗效果。由表2和3结果可知:
(1)通过实施例6和对比实施例1-8对比可以看出,在其他组分一定不变时,不添加干姜、白芷、桂枝、当归、川芎、细辛和艾叶其中的某一组分,患有骨关节病和虚寒性疾病的志愿患者的治疗后状态的评分分数比实施例6全部添加上述组分的要低,治疗次数要多,患者在试验一个月后均没达到痊愈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外用中药药包以干姜、薄荷、白芷、桂枝、当归、川芎、细辛和艾叶的各成分进行科学配伍,所使用组分复合协同配合的作用可有效治疗颈椎腰椎等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外用中药药包能与推拿互相配合作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和散寒等作用效果显著增强,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有效药份物质的吸收,提升人体身体的健康程度,起到显著的治疗和保健的作用,市场前景可观。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算,所述干姜为25份、所述薄荷为10份、所述姜黄15份、所述白芷为15份、所述桂枝为10份、所述当归为5份、所述川芎为5份、所述细辛为5份、所述艾叶为80份。
3.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透气的包裹层和置于包裹层内的中药,所述中药的按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呈扁球体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使用接触面大小为5-10c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还设置有手柄,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中药药包中各组分为片块状或颗粒状,所述外用中药药包的质量为10g-20g。
8.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数计算,用白布将干姜10-30份、薄荷5-15份、姜黄10-20份、白芷10-20份、桂枝5-15份、当归2-10份、川芎2-10份、细辛2-10份和艾叶50-90份包裹一起,得到药包;
(2)将步骤(1)的药包放入水中浸泡,然后将其在沸水下蒸制加热;
(3)使用步骤(2)蒸制后的药包对患处进行热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浸泡时间为3-5min,所述蒸制时间为30-40min。
10.将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用中药药包用于保健和治疗骨关节病及虚寒性疾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75983.0A CN106474444A (zh) | 2016-11-29 | 2016-11-29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75983.0A CN106474444A (zh) | 2016-11-29 | 2016-11-29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4444A true CN106474444A (zh) | 2017-03-08 |
Family
ID=58274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75983.0A Pending CN106474444A (zh) | 2016-11-29 | 2016-11-29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74444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83006A (zh) * | 2017-08-01 | 2018-01-16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 一种用于治疗肥胖症的复方艾条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37314A (zh) * | 2017-09-25 | 2018-02-27 | 郭扬福 | 一种驱寒逐湿通筋络外用热敷理疗药包 |
CN108853412A (zh) * | 2018-07-24 | 2018-11-23 | 天柱县国荣盲人按摩有限公司 | 一种治疗颈椎、腰椎病的喷雾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N109125698A (zh) * | 2018-10-25 | 2019-01-04 | 湖南平衡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纯中药泡脚包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748240A (zh) * | 2022-04-18 | 2022-07-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智能恒温热敷系统 |
CN114869989A (zh) * | 2022-05-27 | 2022-08-09 | 濮阳市中医医院 |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熏洗剂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9839A (zh) * | 2007-07-09 | 2008-01-09 | 汪朝田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CN102600264A (zh) * | 2012-04-11 | 2012-07-25 | 姜广著 | 一种治疗骨科疾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
CN103861076A (zh) * | 2014-04-01 | 2014-06-18 | 彭昌 | 一种中药温灸包及用途 |
CN106177819A (zh) * | 2016-10-10 | 2016-12-07 | 常州御养道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颈椎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2016
- 2016-11-29 CN CN201611075983.0A patent/CN10647444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9839A (zh) * | 2007-07-09 | 2008-01-09 | 汪朝田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CN102600264A (zh) * | 2012-04-11 | 2012-07-25 | 姜广著 | 一种治疗骨科疾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
CN103861076A (zh) * | 2014-04-01 | 2014-06-18 | 彭昌 | 一种中药温灸包及用途 |
CN106177819A (zh) * | 2016-10-10 | 2016-12-07 | 常州御养道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颈椎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宝玉 等: "中药热敷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中国中医急症》 *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83006A (zh) * | 2017-08-01 | 2018-01-16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 一种用于治疗肥胖症的复方艾条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583006B (zh) * | 2017-08-01 | 2020-09-22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 一种用于治疗肥胖症的复方艾条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37314A (zh) * | 2017-09-25 | 2018-02-27 | 郭扬福 | 一种驱寒逐湿通筋络外用热敷理疗药包 |
CN108853412A (zh) * | 2018-07-24 | 2018-11-23 | 天柱县国荣盲人按摩有限公司 | 一种治疗颈椎、腰椎病的喷雾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N109125698A (zh) * | 2018-10-25 | 2019-01-04 | 湖南平衡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纯中药泡脚包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748240A (zh) * | 2022-04-18 | 2022-07-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智能恒温热敷系统 |
CN114748240B (zh) * | 2022-04-18 | 2023-10-17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智能恒温热敷系统 |
CN114869989A (zh) * | 2022-05-27 | 2022-08-09 | 濮阳市中医医院 |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熏洗剂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74444A (zh)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5412938A (zh) | 一种艾条、艾条制作方法及艾灸装置 | |
CN104338083A (zh) | 一种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420128A (zh) | 一种外用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2920802A (zh) | 一种家庭保健泡脚药方 | |
CN107184782A (zh) | 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2008610A (zh) | 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2579920B (zh) | 治疗人体疤痕的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008698A (zh) | 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 | |
CN104940834A (zh) | 一种产后调理用中药 | |
CN103520690B (zh) | 一种舒筋通络降压浴足粉 | |
CN109700856A (zh) | 一种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的中药外用方剂 | |
CN107648356A (zh)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联合制剂 | |
CN105687797A (zh) | 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制剂及其用途 | |
CN1994380B (zh) | 治疗痹症的外用中药药物及其热敷袋和制备方法 | |
CN102151327B (zh) |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敷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909C (zh) | 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病的药物 | |
CN106692746A (zh) | 一种改善经量过少颜色浅淡的外用能量油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692613A (zh) | 一种治疗颈腰椎病与关节炎的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674429A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的丝瓜络保健鞋垫 | |
CN105963492A (zh) | 一种外敷中草药制剂及其应用 | |
CN108837050A (zh) | 一种治疗扭伤中药药包配方、药包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5194558A (zh) | 一种治疗手脚冰凉的中药理疗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841811A (zh) | 一种含有中草药的鞋垫及应用鞋垫的保健鞋 | |
CN103768213A (zh) | 一种治疗脚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