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464402A - 用户装置、干扰检测方法、基站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装置、干扰检测方法、基站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4402A
CN106464402A CN201580023159.8A CN201580023159A CN106464402A CN 106464402 A CN106464402 A CN 106464402A CN 201580023159 A CN201580023159 A CN 201580023159A CN 106464402 A CN106464402 A CN 106464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length
user
base sta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31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川真平
原田浩树
曾勇波
赵群
张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64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4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H04J11/003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by pre-cancellation of known interference, e.g. using a matched filter, dirty paper coder or Thomlinson-Harashima preco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5Pilot or known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6Blind, i.e. without using known symbols
    • H04L27/2678Blind, i.e. without using known symbols using cyclostationarities, e.g. cyclic prefix or postfi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2211/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2211/003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within particular systems or standards
    • H04J2211/005Long term evolution [L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用户装置具有:循环前缀长度检测单元,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循环前缀长度;以及干扰检测单元,检测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在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冲突而引起的干扰。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基站具有:接收单元,从用户装置接收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结果;资源分配单元,基于接收到的干扰结果,设定资源;以及发送单元,将已设定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装置。

Description

用户装置、干扰检测方法、基站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户装置、干扰检测方法、基站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作为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的下一代的通信标准,正在推进实现LTE-Advanced的高功能化的规格制定。
在LTE系统或者LTE-Advanced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在下行链路中利用对多路径干扰的耐性高且能够通过变更子载波数量而灵活应对宽范围的频带宽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利用通过降低终端(以下,称为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比(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而能够实现低功耗且通过用户间的信号的正交化而实现干扰降低的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中,通过在各OFDM码元的开头设置被称为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保护间隔,从而去除前码元的延迟波对下一个OFDM码元带来的码元干扰以及子载波间的正交性的破坏引起的子载波间干扰。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36.843V12.0.1(2014-0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移动体通信中,一般通过用户装置UE与基站eNB进行通信从而在用户装置UE之间进行通信,但近年来,正在研究关于在用户装置UE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各种技术(参照非专利文献1)。将在用户装置UE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D2D(设备对设备(Device toDevice))通信或者用户装置间通信。
在D2D通信中,不仅包含在小区内的用户装置UE之间进行的D2D通信,还包含在小区间的用户装置UE之间进行的D2D通信、或在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装置UE与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之间进行的D2D通信。
用户装置UE使用由来自基站eNB的广播信息(系统信息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等高层的信令所通知的CP长度。在用于移动体通信的CP长度中一般存在两种长度(正常CP(normal CP)以及扩展CP(extended CP))。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规定比扩展CP更长的CP长度并用于D2D通信。在小区内的用户装置UE之间利用从基站eNB被通知的相同的CP长度,但在小区间的用户装置UE之间或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之间,有可能利用不同的CP长度。
图1A表示在小区之间利用不同的CP长度的例子。用户装置UE1以及UE2使用由来自本小区的基站eNB1的SIB所通知的CP长度,用户装置UE3使用由来自本小区的基站eNB2的SIB所通知的CP长度。在通过来自基站eNB1的SIB通知了正常CP,通过来自基站eNB2的SIB通知了扩展CP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从用户装置UE2接收利用了正常CP的D2D信号,但从用户装置UE3接收利用了扩展CP的D2D信号。
这样,在小区之间设定了不同的CP长度的D2D信号(包括发现信号(discoverysignal)、调度信息(调度分配(SA:Scheduling Assignment))等)同时被发送的情况下,产生D2D信号的干扰,用户装置UE1对D2D信号的接收性能变差。
此外,图1B表示在覆盖范围内外利用不同的CP长度的例子。用户装置UE1以及UE2使用由来自本小区的基站eNB1的SIB所通知的CP长度,用户装置UE3使用从覆盖范围外的发送同步信号的用户装置SS-UE所通知的CP长度、通过自身的判断而设定的CP长度或者预先确定的CP长度。在从基站eNB1通知了正常CP,从用户装置SS-UE通知了扩展CP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从用户装置UE2接收利用了正常CP的D2D信号,但从用户装置UE3接收利用了扩展CP的D2D信号。
这样,在小区之间设定了不同的CP长度的D2D信号(包括发现信号(discoverysignal)、调度信息(调度分配(SA:Scheduling Assignment))等)同时被发送的情况下,产生D2D信号的干扰。
图2是表示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的图。用户装置UE2发送利用了正常CP的D2D信号,且用户装置UE3发送利用了扩展CP的D2D信号。就算这些D2D信号通过不同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被发送,在用户装置UE1试图利用与正常CP一致的FFT(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窗口来接收来自用户装置UE2的D2D信号的情况下,由于CP长度的差异,来自用户装置UE3的D2D信号成为干扰。不仅是CP长度不同的情况,在D2D信号之间不同步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干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检测出包含CP长度的差异的干扰并减轻或者避免干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循环前缀长度检测单元,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循环前缀长度;以及
干扰检测单元,检测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在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冲突而引起的干扰。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干扰检测方法是,
用户装置中的干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检测方法具有:
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循环前缀长度的步骤;以及
检测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在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冲突而引起的干扰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单元,从用户装置接收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结果;
资源分配单元,基于接收到的干扰结果,设定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将已设定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资源分配方法是,
基站中的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分配方法具有:
从用户装置接收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结果的步骤;
基于接收到的干扰结果,设定资源的步骤;以及
将已设定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装置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检测出包含CP长度的差异的干扰并减轻或者避免干扰。
附图说明
图1A是在小区之间利用不同的CP长度的例子。
图1B是在覆盖范围内外利用不同的CP长度的例子。
图2是表示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其一)。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其二)。
图5A是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的D2DSS的码元位置的例子(利用D2DSS的码元间隔的例子)。
图5B是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的D2DSS的码元位置的例子(利用D2DSS的码元位置的例子)。
图5C是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的D2DSS的码元位置的例子(利用D2DSS的码元间隔的例子)。
图6是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的D2DSS的参数的例子。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中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干扰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2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检测出的资源的重复的图(干扰类型1)。
图12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检测出的资源的重复的图(干扰类型2)。
图13是表示有效活用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检测出的资源的重复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的报告内容的例子。
图16A是由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所分配的资源的例子(在小区之间分配不同的资源的例子)。
图16B是由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所分配的资源的例子(在小区之间分配相同的资源的例子)。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通信系统的概要>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是在基站eNB的下属存在多个用户装置UE的蜂窝通信系统。在通信系统中存在多个基站eNB以及多个用户装置UE,但在图3中示出了其中的两个基站eNB1以及eNB2、和三个用户装置UE1、UE2以及UE3。进行D2D通信的用户装置可能也存在于小区外(覆盖范围外)。以下参照图4说明在覆盖范围外存在用户装置的情况。
基站eNB1使用蜂窝通信(以后,称为WAN)的资源与本小区1内的用户装置UE1以及UE2进行通信。同样地,基站eNB 2使用WAN的资源与本小区2内的用户装置UE3进行通信。用户装置UE1不经由基站eNB1以及eNB2就能够使用用于D2D通信的资源而与用户装置UE2以及UE3直接进行通信。WAN的资源和用于D2D通信的资源通过频率复用(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和FDM的组合等而进行复用。
小区1的基站eNB1通过广播信息(SIB)等高层的信令,对下属的用户装置UE1以及UE2通知用于信号的发送的CP长度。同样地,小区2的基站eNB2通过广播信息(SIB)等高层的信令,对下属的用户装置UE3通知用于信号的发送的CP长度。在此,假设使用两种CP长度(正常CP以及扩展CP)。CP长度的类型也可以是两种以上。
用户装置UE1、UE2以及UE3利用从各自的基站eNB1以及eNB2所通知的CP长度而进行D2D信号(包括同步信号、发现信号、调度信息(SA)、数据等)的发送。
在从基站eNB1和基站eNB2通知了不同的CP长度的情况下,在小区之间设定了不同的CP长度的D2D信号有可能同时被发送。例如,在用户装置UE2利用正常CP发送D2D信号且同时用户装置UE3利用扩展CP发送了D2D信号的情况下,D2D信号产生干扰,用户装置UE1对D2D信号的接收性能变差。
图4表示用户装置UE3存在于覆盖范围外的情况。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3可以设定从发送D2DSS的用户装置SS-UE所通知的CP长度,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判断而设定CP长度,也可以对一部分D2D信号设定固定的CP长度。
用户装置UE1以及UE2利用从基站eNB1所通知的CP长度而进行D2D信号(包括发现信号、调度信息(SA)等)的发送,用户装置UE3利用从用户装置SS-UE所通知的CP长度、由自身判断的CP长度或者对一部分D2D信号利用固定的CP长度而进行D2D信号的发送。
该情况下也同样地,在小区之间设定了不同的CP长度的D2D信号有可能同时被发送。例如,在用户装置UE2利用正常CP发送D2D信号且同时用户装置UE3利用扩展CP发送了D2D信号的情况下,D2D信号产生干扰,用户装置UE1对D2D信号的接收性能变差。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法检测出干扰并减轻或者避免干扰。
(第一实施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CP长度的检测(D2DSS的相关检测或者基于D2DSS的参数的检测、基于相邻小区的SIB的接收的检测)
(第二实施例)在检测出干扰的资源的一部分中停止发送
(第三实施例)对基站报告干扰结果以及基站进行的资源的重新分配
(第四实施例)对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通知CP长度
以下详细说明各个方法。
<第一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CP长度的检测。
为了检测CP长度,也可以使用用户装置间同步信号(设备对设备同步信号(D2DSS:Device to Device Synchronization Signal))。D2DSS是为了在用户装置之间使发送接收定时一致而利用的同步信号。例如,图3或图4所示的小区边缘的用户装置UE1或者UE3也可以发送参照图5A~图5C以及图6在下面说明的D2DSS。
图5A~图5C是为了通知CP长度而使用的D2DSS的码元位置的例子。在D2DSS的CP长度与SA和/或发现信号的CP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D2DSS也可以配置在时隙内的多个码元位置上。例如,在D2DSS的码元隔开间隔而配置在预定的码元位置上的情况下,正常CP时的D2DSS的码元间隔将大于扩展CP时的D2DSS的码元间隔。用户装置UE1或者UE3能够通过D2DSS的码元间隔而检测出CP长度。更具体而言,用户装置UE1或者UE3通过相关检测而检测出D2DSS,在检测出的D2DSS的码元间隔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或者UE3能够判断为在相邻小区中使用正常CP。另一方面,在检测出的D2DSS的码元间隔小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或者UE3能够判断为在相邻小区中使用扩展CP。
此外,如图5B所示,D2DSS也可以配置在两个连续的码元位置上。由于CP长度的差异,码元的发送间隔不同,因而用户装置UE1或者UE3通过假设两种CP长度(例如,正常CP用的D2DSS发送间隔、扩展CP用的D2DSS发送间隔(正常CP用的D2DSS发送间隔+12μs))进行相关检测,从而能够检测出CP长度。
此外,如图5C所示,在D2DSS的CP长度与SA和/或发现信号的CP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将D2DSS的CP长度固定,并改变对D2DSS进行配置的码元位置,从而能够检测出SA和/或发现信号的CP长度。例如,若设对D2DSS利用扩展CP,则根据SA和/或发现信号的CP长度,利用不同的D2DSS的码元间隔。在扩展CP时使用码元间隔1,在正常CP时使用码元间隔2。用户装置UE1或者UE3能够通过D2DSS的码元位置而检测出CP长度。更具体而言,用户装置UE1或者UE3通过相关检测而检测出D2DSS,在检测出的D2DSS的码元间隔为码元间隔1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或者UE3能够判断为在相邻小区中使用扩展CP。
此外,也可以通过改变D2DSS的参数而通知CP长度。图6是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的D2DSS的参数的例子。也可以根据CP长度而利用不同的D2DSS的序列索引(序列根索引(sequence root index))、循环偏移(NCS)或者正交码(正交覆盖码(OCC:orthogonal covercode))等。
例如,在准备了至少两种D2DSS的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了通知CP长度而使用序列索引。例如,在正常CP中可以利用至少一个序列索引(例如,29或34),在扩展CP中也可以利用其他的至少一个序列索引(例如,25)。
例如,在准备了一种D2DSS的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了通知CP长度而使用序列的循环偏移。例如,在正常CP中可以利用至少一个循环偏移(例如,NCS=0),在扩展CP中也可以利用其他的至少一个循环偏移(例如,NCS=11)。
例如,在准备了一种D2DSS的序列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了通知CP长度而使用正交码。例如,在正常CP中可以利用至少一个正交码([+1,+1]),在扩展CP中也可以利用其他的至少一个正交码([+1,-1])。另外,在该情况下,需要D2DSS被配置在至少两个码元上。
这样,即使在通过D2DSS的参数的差异来通知CP长度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或者UE3也能够通过进行D2DSS的相关检测而检测出CP长度。
<基站的结构>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eNB)10的结构图。基站10具有传输路径接口101、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呼叫处理单元105、发送接收单元107、放大器单元109。
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10被发送给用户装置的数据从上位站装置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1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中,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此外,关于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
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发送接收单元107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输出的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9放大频率变换后的发送信号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另外,在利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存在多个发送接收单元107以及放大器单元109。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装置发送到基站10的信号,由发送接收天线所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9中被放大,在发送接收单元107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对在上行链路中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所包含的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解码后的信号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1被转发给上位站装置。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10中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的结构图。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具有控制单元1031、下行链路(DL)信号生成单元1032、映射单元1033、资源分配单元1034、上行链路(UL)信号解码单元1035、判定单元1036。
控制单元1031进行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3的整体的管理。关于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用户装置的信号,将从传输路径接口101被输入的数据输入到DL信号生成单元1032。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装置接收到的信号,将在UL信号解码单元1035中解码后的数据输入到传输路径接口101。
DL信号生成单元1032生成要发送给用户装置的信号。在要发送给用户装置的信号中包含数据以及控制信息,数据主要通过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被发送,接收PDSCH所需的分配信息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或者ePDCCH(增强的PDCCH(enhancedPDCCH))被发送。此外,DL信号生成单元1032生成用于通知CP长度的广播信息(SIB)。
映射单元1033将通过PDSCH发送的数据以及通过PDCCH或ePDCCH发送的控制信息配置到由调度单元(未图示)所决定的资源。
资源分配单元1034对用户装置分配WAN的资源或者D2D通信的资源(包含D2DSS、SA、发现信号的资源)。此外,资源分配单元1034在从用户装置接收到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结果时,重新分配资源。关于不同的CP长度混合存在时的资源分配单元1034的操作,在以下的第三实施例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UL信号解码单元1035对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通过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接收到的数据为了提供给传输路径接口101而输入到控制单元1031,通过PUCCH接收到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也为了HARQ等重发处理而输入到控制单元1031。
判定单元1036进行通过PUSCH接收到的信号的重发判定。在PUSCH的接收成功的情况下,生成表示不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ACK),在PU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生成表示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NACK)。
<用户装置的结构以及操作>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20的结构图。用户装置20具有应用单元201、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5、放大器单元207。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由发送接收天线所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7中被放大,在发送接收单元205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中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中下行链路的数据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1。应用单元201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数据从应用单元201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发送接收单元205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然后,在放大器单元207中放大后通过发送接收天线被发送。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20中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的结构图。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具有控制单元203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映射单元2033、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判定单元2035、D2D同步信号检测单元2036、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干扰检测单元2038。在图10中示出了一个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和一个判定单元2035,但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也可以在WAN通信和D2D通信中具有各自的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以及判定单元2035。
控制单元2031进行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的整体的管理。关于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的信号,将从应用单元201被输入的数据输入到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关于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将在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中进行了接收处理的数据输入到应用单元201。此外,控制单元2031在检测出了因CP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D2D信号的时间/频率资源的冲突引起的干扰结果的情况下,控制发送的停止、D2D信号的映射的变更、向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通知CP长度等。关于不同的CP长度混合存在时的控制单元2031的操作,在以下的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生成要发送给基站或者其他的用户装置的信号。在要发送给基站的信号中包含数据以及控制信息,数据主要通过PUSCH被发送。此外,从基站通过PDSCH接收到的数据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通过PUCCH被发送。要发送给基站的信号通过WAN的资源被发送。在要发送给其他的用户装置的信号中包含D2DSS、SA、发现信号以及D2D数据。在要发送给其他的用户装置的信号中,D2DSS、SA以及发现信号在从基站通知的用于D2D通信的发送资源池内被发送。在要发送给其他的用户装置的信号中,D2D数据可以在用于D2D数据通信的资源池内被发送,也可以在WAN的资源中被发送。
映射单元2033将通过PUSCH发送的数据配置到由基站的调度单元所决定的资源。此外,映射单元2033将要发送给其他的用户装置的D2DSS、SA以及发现信号配置到从基站被通知的发送资源池内。进而,映射单元2033将要发送给其他的用户装置的D2D数据映射到由SA所示的资源的分配位置。
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对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通过PDSCH接收到的数据为了提供给应用单元201而输入到控制单元2031。在由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从基站接收的信号中,包含表示CP长度的广播信息(SIB)。此外,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对从其他的用户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解码后的信号所包含的数据为了提供给应用单元201而输入到控制单元2031。在由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从其他的用户装置接收的信号中,包含SA、发现信号以及D2D数据。在由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接收来自其他的用户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由D2D同步信号检测单元2036检测出的同步信息以及由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检测出的CP长度或者由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从基站接收的CP长度。
判定单元2035进行通过PDSCH接收到的信号的重发判定。在PDSCH的接收成功的情况下,生成表示不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ACK),在PDSCH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生成表示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NACK)。此外,判定单元2035进行接收到的D2D信号的重发判定。在D2D信号的接收成功的情况下,生成表示不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ACK),在D2D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生成表示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NACK)。
D2D同步信号检测单元2036检测从其他的用户装置被发送的D2DSS。由于在D2DSS中使用预定的信号序列,因而D2D同步信号检测单元2036能够通过相关检测等检测出同步信号。
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的CP长度。可以通过D2DSS的相关检测或者D2DSS的参数的检测而检测出CP长度,也可以通过接收相邻小区的SIB而检测出CP长度。用于检索D2DSS的时间窗口也可以由基站进行设定。
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因CP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D2D信号的时间/频率资源的冲突引起的干扰。干扰检测单元2038也可以在特定的资源中信号的接收失败并且该资源中的接收能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检测出发生干扰。此外,干扰检测单元2038也可以根据其他小区所使用的发送资源池的信息,检测出发生因D2D信号的时间/频率资源的冲突引起的干扰的可能性。如上所述,能够通过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掌握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相同的CP长度还是使用不同的CP长度。在检测出发生干扰且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不同的CP长度的情况下,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因CP长度的差异而发生干扰(干扰类型1)。此外,在检测出发生干扰且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相同的CP长度的情况下,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因小区间的同步定时差而发生干扰(干扰类型2)。
由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的干扰结果也可以被输入到控制单元2031,且作为要发送给基站的信号而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生成。另外,干扰结果也可以由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的用户装置报告给基站。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干扰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用户装置20的干扰检测单元2038例如通过判断是否在特定的资源中信号的接收失败并且该资源中的接收能量大于阈值,从而检测出干扰(步骤S101)。此外,干扰检测单元2038也可以根据其他小区所使用的发送资源池的信息,检测出发生干扰的可能性。
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检测是否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了不同的CP长度(步骤S103)。如上所述,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的CP长度,可以通过D2DSS的相关检测或者D2DSS的参数的检测而检测出,也可以通过接收相邻小区的SIB而检测出。
在由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干扰并且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了不同的CP长度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干扰检测单元2038判断为是干扰类型1(干扰因CP长度的差异而产生)(步骤S105)。此外,在发生如上所述的干扰且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了相同的CP长度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干扰检测单元2038判断为是干扰类型2(干扰因同步定时差而产生)(步骤S107)。由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的干扰结果也可以报告给基站。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能够检测出包含CP长度的差异或者同步定时差在内的干扰。
<第二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说明在检测出干扰的资源的一部分中停止发送。
如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用户装置UE能够检测出干扰类型1(干扰因CP长度的差异而产生)或者干扰类型2(干扰因同步定时差而产生),能够检测出是哪个资源被重复分配给D2D信号。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检测出的资源的重复的图。例如,通过小区1的资源的一部分和小区2的资源的一部分重复,从而发生干扰。频率资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检测出了干扰类型1或者干扰类型2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也可以在资源重复的部分中停止D2D信号的发送。如上所述,用户装置的干扰检测单元2038能够检测出在哪个资源中发生了干扰。在检测出干扰的资源中,控制单元2031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便停止D2D信号的发送。
在图3或者图4所示的用户装置UE1以及UE3双方检测出干扰而停止了D2D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存在不使用重复的资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通过将重复的资源预先分割为多个子资源并按每个小区而设定能够使用的子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13是表示有效活用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检测出的资源的重复的例子的图。在图13中示出了图12A或者图12B的重复的资源。重复的资源也可以在频率轴上预先被分割为多个子资源(在图13中为三个子资源)。在子资源之间也可以设置保护带。在所分割的子资源中,小区1的用户装置UE1在检测出干扰的情况下,在小区1中能够使用的子资源中发送D2D信号,在其他的子资源中停止D2D信号的发送。同样地,小区2的用户装置UE3在检测出干扰的情况下,在小区2中能够使用的子资源中发送D2D信号,在其他的子资源中停止D2D信号的发送。另外,每个小区能够使用的子资源,也可以利用包含服务小区的PSS(主同步信道(Primary Synchronization Channel))的序列号(PSS NID)或SSS(副同步信道(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Channel))的序列号等的小区ID或者虚拟(Virtual)小区ID等,与服务小区进行关联。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流程图。
用户装置20将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的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中所生成的D2D信号从发送接收单元205以及放大器单元207进行发送。此外,用户装置20在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中接收从其他的用户装置被发送的D2D信号(步骤S201)。
干扰检测单元2038例如通过判断是否在特定的资源中信号的接收失败并且该资源中的接收能量大于阈值,从而检测出干扰(步骤S203)。此外,干扰检测单元2038也可以根据其他小区所使用的发送资源池的信息,检测出发生干扰的可能性。
在检测出干扰的资源中,控制单元2031使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以及映射单元2033停止D2D信号的发送(步骤S205)。控制单元2031也可以在检测出干扰的资源中的至少一部分中停止D2D信号的发送。例如,控制单元2031也可以在与服务小区相关联的子资源中停止D2D信号的发送。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能够避免干扰。
<第三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说明向基站报告干扰结果以及基站进行的资源的重新分配。
如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用户装置UE能够检测出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结果。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用户装置UE将干扰结果报告给基站eNB。基站eNB在从用户装置UE接收到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结果的情况下,通过重新分配资源,从而避免干扰。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的报告内容的例子。用户装置UE在检测出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将CP长度、冲突的资源、接收的失败/冲突的数量、检测出的D2DSS的定时差等报告给基站。报告可以利用PUCCH,也可以利用PUSCH。CP长度是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CP长度。也可以取代CP长度或者在CP长度的基础上,报告干扰类型1或2。冲突的资源也可以包含发生了干扰的帧、子帧、资源块等。接收的失败/冲突的数量是表示因干扰而接收失败的资源的信息,也可以是预定的报告期间内的接收的失败/冲突的概率。检测出的D2DSS的定时差也可以为了在小区之间使发送接收定时同步而进行报告。干扰结果的报告内容也可以为了由基站分配资源而使用。
图16A以及图16B是由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所分配的资源的例子。如图16A所示,基站eNB也可以将与在相邻小区中使用的资源不重复的资源分配给本小区的用户装置。例如,在小区1中能够使用的资源和在小区2中能够使用的资源也可以在时间上分开。小区1的用户装置使用在小区1中能够使用的资源而发送D2D信号,小区2的用户装置使用在小区2中能够使用的资源而发送D2D信号。通过这样划分资源,即使通知了小区1的基站eNB1使用正常CP且通知了小区2的基站eNB2使用扩展CP,也能够避免干扰。
或者,如图16B所示,基站eNB也可以划分能够由利用正常CP的用户装置使用的资源和能够由利用扩展CP的用户装置使用的资源。即,将在相邻小区中使用正常CP的资源在本小区中也作为使用正常CP的资源来使用,将在相邻小区中使用扩展CP的资源在本小区中也作为使用扩展CP的资源来使用。使用正常CP的用户装置使用在正常CP中能够使用的资源而发送D2D信号,使用扩展CP的用户装置使用在扩展CP中能够使用的资源而发送D2D信号。通过这样基于CP长度来分割要使用的资源,能够避免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装置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流程图。
用户装置20将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3的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中所生成的D2D信号从发送接收单元205以及放大器单元207进行发送。此外,用户装置20在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中接收从其他的用户装置被发送的D2D信号(步骤S301)。
干扰检测单元2038例如通过判断是否在特定的资源中信号的接收失败并且该资源中的接收能量大于阈值,从而检测出干扰(步骤S303)。此外,干扰检测单元2038也可以根据其他小区所使用的发送资源池的信息,检测出发生干扰的可能性。进而,也可以是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的CP长度,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干扰是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还是小区间的同步定时差引起的干扰。
由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的干扰结果被输入到控制单元2031,控制单元2031使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生成用于将干扰结果发送给基站的信号。干扰结果经由发送接收单元205以及放大器单元207被发送(步骤S305)。
接收信号解码单元2034接收由基站基于干扰结果而设定的资源的信息(步骤S307)。资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广播信息(SIB)或者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信令等高层的信令而进行通知。
控制单元2031使映射单元2033将D2D信号映射到由基站设定的资源(步骤S309)。其结果,基于由基站所设定的新的资源分配,D2D信号被发送接收。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流程图。
基站的控制单元1031通过广播信息(SIB)将CP长度通知给用户装置(步骤S351)。
基站的UL信号解码单元1035如果从用户装置接收到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结果,则将干扰结果输入到控制单元1031。基站的控制单元1031如果检测出从用户装置接收到了干扰结果(步骤S353:是),则指示资源分配单元1034重新分配资源。资源分配单元1034将与在其他小区中使用的资源不重复的资源分配给本小区的用户装置,将已分配的资源的信息经由DL信号生成单元1032以及映射单元1033等通知给用户装置。或者,资源分配单元1034也可以基于CP长度而分割要使用的资源,并将已分割的资源的信息经由DL信号生成单元1032以及映射单元1033等通知给用户装置(步骤S355)。所设定的资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广播信息(SIB)或者RRC信令等高层的信令而通知给用户装置。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能够避免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
<第四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说明向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通知CP长度。
如参照图4说明的那样,有时会因从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接收设定了不同的CP长度的D2D信号而发生干扰。为了避免这样的干扰,通过对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通知在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装置中使用的CP长度,从而能够避免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系统中的干扰避免方法的时序图。图19说明因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装置UE1使用由本小区的基站eNB1的SIB所通知的正常CP且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3使用由发送同步信号的用户装置SS-UE所通知的扩展CP,从而导致发生干扰的情况。
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装置UE1利用由本小区的基站eNB1的SIB所通知的正常CP,对D2D信号进行发送接收(步骤S401)。另一方面,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3利用由用户装置SS-UE的D2DSS等所通知的扩展CP,发送D2D信号(步骤S403以及S405)。
用户装置的干扰检测单元2038例如通过判断是否在特定的资源中信号的接收失败并且该资源中的接收能量大于阈值,从而检测出干扰(步骤S407)。此外,干扰检测单元2038也可以根据其他小区所使用的发送资源池的信息,检测出发生干扰的可能性。进而,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2037检测出由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使用不同的CP长度的情况。
由干扰检测单元2038在与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之间检测出了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的情况下,用户装置UE1的控制单元2031使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生成用于将覆盖范围内的CP长度通知给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3的D2DSS的发送请求。此外,也可以是由干扰检测单元2038检测出的干扰结果被输入到控制单元2031,控制单元2031使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生成用于将干扰结果发送给基站eNB1的信号。D2DSS的发送请求以及干扰结果经由发送接收单元205以及放大器单元207被发送给基站eNB1(步骤S409)。
在从基站eNB1接收到了D2DSS的发送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411),用户装置UE1的控制单元2031使发送信号生成单元2032生成用于将覆盖范围内的CP长度(正常CP)通知给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UE3的D2DSS(步骤S413)。D2DSS被发送给用户装置UE3,检测出D2DSS的用户装置UE3采用覆盖范围内的CP长度(正常CP)(步骤S415)。此外,用户装置UE3也可以对覆盖范围外的其他用户装置SS-UE发送D2DSS以便通知已采用的CP长度(正常CP)(步骤S417)。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当存在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检测出包含CP长度的差异的干扰并减轻或者避免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通过利用D2DSS,能够将CP长度通知给相邻小区或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D2DSS的码元位置,从而需要大量资源,但不需要利用多个D2DSS的序列,并且仅凭D2DSS的相关检测就能够简单地掌握CP长度。进而,即使在D2DSS的CP长度与SA或者发现信号的CP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掌握CP长度。此外,即使为了通知CP长度而利用D2DSS的参数,也能通过处理D2DSS而掌握CP长度。
此外,在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装置之间的CP长度的检测中,也可以利用相邻小区的广播信息(SIB)。用户装置通过接收相邻小区的广播信息,即使没有检测出D2DSS也能够掌握CP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检测出了干扰时,能够根据用户装置的判断而停止D2D信号的发送,因而不增加信令负载就能够避免干扰。另一方面,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因停止发送而降低,但通过将重复的资源分割为多个子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通过基站进行的适当的资源的设定,能够在避免干扰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能够在与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之间避免因CP长度的差异引起的干扰。
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以及用户装置利用功能性的框图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基站以及用户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单元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组合使用。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与实施例所示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来实现。
以上,说明了用于检测出包含CP长度的差异的干扰并减轻或者避免干扰的方法,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应用。
本国际申请基于在2014年5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98134号主张优先权,将2014-098134号的全部内容引入本国际申请。
标号说明
10 基站
101 传输路径接口
103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105 呼叫处理单元
107 发送接收单元
109 放大器单元
1031 控制单元
1032 下行链路(DL)信号生成单元
1033 映射单元
1034 资源分配单元
1035 上行链路(UL)信号解码单元
1036 判定单元
20 用户装置
201 应用单元
203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205 发送接收单元
207 放大器单元
2031 控制单元
2032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
2033 映射单元
2034 接收信号解码单元
2035 判定单元
2036 D2D同步信号检测单元
2037 相邻小区/覆盖范围外CP长度检测单元
2038 干扰检测单元

Claims (10)

1.一种用户装置,具有:
循环前缀长度检测单元,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循环前缀长度;以及
干扰检测单元,检测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在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冲突而引起的干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
所述循环前缀长度检测单元通过用户装置间同步信号的相关检测、用户装置间同步信号的参数的检测或者相邻小区的广播信号的接收,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循环前缀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户装置,还具有:
控制单元,在与相邻小区的用户装置之间检测出干扰的情况下,在检测出干扰的资源中的至少一部分中停止发送。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装置,还具有:
发送单元,将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结果发送给基站;
接收单元,接收由所述基站基于干扰结果而设定的资源的信息;以及
映射单元,将信号映射到由所述基站所设定的资源。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装置,还具有:
发送单元,在与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之间检测出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的情况下,对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通知本小区的循环前缀长度。
6.一种干扰检测方法,用于用户装置,所述干扰检测方法具有:
检测由相邻小区或者覆盖范围外的用户装置所使用的循环前缀长度的步骤;以及
检测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同步定时差或者在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的冲突而引起的干扰的步骤。
7.一种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从用户装置接收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结果;
资源分配单元,基于接收到的干扰结果,设定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将已设定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
所述资源分配单元将与在相邻小区中使用的资源不重复的资源分配给本小区的用户装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
所述资源分配单元基于循环前缀长度而分割要使用的资源。
10.一种资源分配方法,用于基站,所述资源分配方法具有:
从用户装置接收因循环前缀长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干扰结果的步骤;
基于接收到的干扰结果,重新分配资源的步骤;以及
将已设定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用户装置的步骤。
CN201580023159.8A 2014-05-09 2015-04-07 用户装置、干扰检测方法、基站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Pending CN1064644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8134 2014-05-09
JP2014-098134 2014-05-09
PCT/JP2015/060880 WO2015170541A1 (ja) 2014-05-09 2015-04-07 ユーザ装置、干渉検出方法、基地局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4402A true CN106464402A (zh) 2017-02-22

Family

ID=54392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3159.8A Pending CN106464402A (zh) 2014-05-09 2015-04-07 用户装置、干扰检测方法、基站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87558A1 (zh)
JP (1) JP6171093B2 (zh)
CN (1) CN106464402A (zh)
WO (1) WO201517054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9935A (zh) * 2019-09-12 2020-01-03 北京维普无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码制信号切换方法
CN111279762A (zh) * 2017-11-27 2020-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5082B (zh) * 2015-08-12 2019-08-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干扰上报、资源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6454955B (zh) * 2015-08-12 2019-09-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资源信息发送、广播方法及装置
JP2017168987A (ja) * 2016-03-15 2017-09-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
US11206688B2 (en) * 2016-06-16 2021-12-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 access method for low power terminal, and apparatus
WO2019093810A1 (ko) * 2017-11-10 2019-05-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지연된 사이드링크 신호의 처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412467B2 (en) * 2017-11-10 2022-08-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receiving window for sidelink signal
CN110636598B (zh) * 2019-10-24 2022-10-28 高新兴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省电的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7560679B (zh) * 2023-11-15 2024-07-19 北京讯腾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北斗基站的干扰监测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3325A1 (en) * 2004-06-04 2006-01-19 Avneesh Agraw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nfigurable cyclic prefix length
CN101541088A (zh) * 2008-03-19 2009-09-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蜂窝小区间干扰的消除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022285A2 (ko) * 2011-08-10 2013-0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임의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69329A1 (ja) * 2005-12-15 2007-06-21 Fujitsu Limited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処理方法及び基地局
US8185726B2 (en) * 2006-04-27 2012-05-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eep optimization based on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scheduling
KR101645490B1 (ko) * 2009-05-07 2016-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소정의 cp길이를 가지는 프레임을 이용하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JP5292206B2 (ja) * 2009-07-06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装置またはシステム
JP2013516818A (ja) * 2010-01-08 2013-05-13 聯發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ピコ/フェムトセルの二段階アップリンク同期化
US9264249B2 (en) * 2012-03-28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tending cyclic prefix lengt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ving mixed carrier
JP5986297B2 (ja) * 2012-04-30 2016-09-06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リソースをハンドリ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基地局
CN104365044B (zh) * 2012-06-14 2017-10-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消除
US9420476B2 (en) * 2013-02-20 2016-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riggering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without resource partitioning
JP6019005B2 (ja) * 2013-10-31 2016-11-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3325A1 (en) * 2004-06-04 2006-01-19 Avneesh Agraw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nfigurable cyclic prefix length
CN101541088A (zh) * 2008-03-19 2009-09-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蜂窝小区间干扰的消除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022285A2 (ko) * 2011-08-10 2013-0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임의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Co-existence of Normal CP OFDM symbol and Extended CP OFDM symbol in D2D communication/discovery",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6B R1-141591》 *
SAMSUNG: "Discussion on CP length for D2D PUSCH",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6BIS R1-141300》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9762A (zh) * 2017-11-27 2020-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方法及装置
US11540237B2 (en) 2017-11-27 2022-1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649935A (zh) * 2019-09-12 2020-01-03 北京维普无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码制信号切换方法
CN110649935B (zh) * 2019-09-12 2021-03-19 北京维普无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码制信号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70541A1 (ja) 2017-04-20
WO2015170541A1 (ja) 2015-11-12
JP6171093B2 (ja) 2017-07-26
US20170187558A1 (en) 2017-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71093B2 (ja) ユーザ装置、干渉検出方法、基地局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JP7034905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6321068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8605344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802594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180242283A1 (en) Improved blind decoding of (e)pdcch for partial subframes
CN104221427B (zh) 通信系统、移动终端装置、局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820339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153905B2 (en) Method for supporting full duplex radio (FDR)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6878304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6117645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4916041A (zh) 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JPWO2009116441A1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3240214A1 (en)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band, and device using same
JPWO2016163508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272993B2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信号受信方法
JP2017139674A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144399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7054389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15141709A1 (ja) 基地局、ユーザ装置、送信タイミング情報送信方法、及び発見信号送信方法
JP6888008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160121781A (ko) 상향링크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08421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24232346A1 (e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